首页 错误记忆成因的三种理论解释

错误记忆成因的三种理论解释

举报
开通vip

错误记忆成因的三种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科学 第 l8卷 总第 69期 内容提要 关 键 词 错误记忆成因的三种理论解释 李孝明 曹中平 关于错误记忆成因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来源监控理论、模糊痕迹理 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经验的记忆和对其解释的混合导致错误记忆产生;来源监控 理论主张记忆来源的混淆或错误归因导致错误记忆发生;模糊痕迹理论断言当需要精 确记忆却提取主 旨记忆时或提取错误精确记忆时就会产生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 建构主义理论 来源监控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 错误记忆 (false memo~...

错误记忆成因的三种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科学 第 l8卷 总第 69期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 关 键 词 错误记忆成因的三种理论解释 李孝明 曹中平 关于错误记忆成因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来源监控理论、模糊痕迹理 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经验的记忆和对其解释的混合导致错误记忆产生;来源监控 理论主张记忆来源的混淆或错误归因导致错误记忆发生;模糊痕迹理论断言当需要精 确记忆却提取主 旨记忆时或提取错误精确记忆时就会产生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 建构主义理论 来源监控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 错误记忆 (false memo~)广泛存在,它是指对 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一种心 理现象。探讨错误记忆现象和其形成机制,对研究 常态记忆形成变化的规律有借鉴价值,不仅有助 于加深对整个记忆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而且可 以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特别是对如何运用 目击 (接上 页) 16.Van Lange,P.A. M.,& Rusbuh, C. E. My relationship is better than and not as bad as yours is: The perception of superiority in close relation- 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21:32~44 17.Murray, S. L.,& Holmes, J. G. Seeing virtues in faults:Negativ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narrativ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Jour- 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65: 707~722 18.Buunk,B.P.,&Van den Eijnden,R.J. J. M.Perceived prevalence,perceived superiority,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Most relationships are good, but ours is the be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7,23:2 19~228 19.Rusbuh, C. E.,& Buunk, B. P. Com- mitment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 inter- dependence analysi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3, 10:175~204 · 18 者证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错误记忆研究有一 段历程 :Titchener在 《心理学教程》(1928)中 ,首次 提到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他把记忆错误分为幻 忆和失忆两种。Freud在 19世纪末 开始研究错误 记忆,他把记忆错误归因于无意识 ,认为被潜抑的 欲望 部 分 是 通 过记 忆 错 误 或 屏 蔽 记 忆 (screen 20.Rusbuh, C. E.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Th e development(and deteriora. tion)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heterosexual involvem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 ,1983,45: 101~117 21.Schtitz,A.,& Tice, D.M.Associative en competitive indirect self enhancement in close rela- tionships moderated by trait self esteem.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7,27:257~273 22.Gibbons, F. X., & Buunk, B. P. Indi. 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mparison: Th e devel- 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999, 76: 129 ~ 142 [作者简介:阳柳青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李 宏 翰 西 南 师 大 心 理 学 博 士 广 西 541004】 Ⅲ ~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3年 第 3 memoties)表现出来。早在 20世纪 30年代,Bartlett 就对错误记忆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在当时错误 记忆研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 的重视 ,直到 20纪世 60、7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人们才关注错误记忆 研究并且提 出多种错误记忆理论。 Dodhia等人 (1999)认为,在众多的错误记忆 理论中,隐含着两种基本的错误记忆范式:一是误 导信息范式 (misleading information paradigm0,指 外在的错误信息导致错误记忆的发生 ;二是错误 记忆范式 (false memory paradigm),指错误记忆来 自个人内部的推断和建构,并错误地把事件视为 在外部发生。后来,Reyna等人 (1997)指出,当前影 响 最 大 的 错 误 记 忆 理 论 有 三 种 :建 构 主 义 (constructivism)理论,来源监控理论 (source moni— toring framework)和模 糊 痕迹 理论 (fuzzy—trace theory)。据此,本文试图对这三种主要的错误记忆 理论进行初步评述。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对错误记忆的传统解释,最早 源自Bartlett的研究,现代记忆研究者,如Neisser, McClelland.Schacter等,又对之加 以发展 。Bartlett 认为记忆并不像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由无数 固定不变的、毫无生气的和零星痕迹的重新兴奋, 也不是经验的简单再现 ,记忆实际上是一种借助于 图式(它以创造 、缩略、精心制作、简化、命名、合理 化等方式组织信息)来进行的建构过程。信息本身、 过去的知识经验、人们的态度、突出的细节都会影 响建构过程。因此,即使在最基本的机构重复的情 况下,记忆也很难达到正确无误。但 Bartlett的“图 式”建构理论有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只有很少或根 本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被试确定拥有这些图式 ;二是 图式理论的提出是用来解释错误记忆的,但我们的 记忆通常是相对精确的,而图式理论预言的记忆错 误远比实际发现的多。1967年 ,Neisser在《认知心 理学》一书中接受 Bartlett的建构主义观点。他强调 认知过程是统一的 ,知觉、记忆和思维是主动 的、相 互依赖的加工过程。记忆并不是所储存信息的简单 恢复,这些信息只是在记忆建构过程中得到利用。 人们意识到的或者在行为中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是 这种建构活动的产物。因此,知觉过程会因建构活 动 而产生错 觉 ,记忆 也会 因建 构 而产生 错误 。 Schacter提出,虽然人们常认为回忆线索仅唤起或 激活在脑中处于睡眠状态的记忆,但还有另外一种 可能:回忆线索和印迹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 不同于其组成成分的实体。他还认为,对目击事件 的记忆,即使不用催眠、强迫或其它非常的测量方 法 ,也可能因语言暗示而扭 曲。 建构主义在总体上强调记忆的可塑性 ,认为 记忆反映了对经验的理解 ,而不是经验本身。这种 理解可随知识 、经验成长而变化 。Alba等人 (1983) 认为,建构既可以使记忆更为准确 ,也可使记忆发 生系统的错误。但多数人支持建构 (通过整合、扭 曲等方式)导致记忆不准确的观点。该理论具有一 定的解释力度,如它可解释重复线索效应 (effect of repeated cuing),这种效应是指重复呈现与测试词 在语义上有关的材料会导致错误 回忆 。如 Roediger 和 McDermott(1998)提供被试一个学习词表,这些 词和一个关键词是有多重语义相似性,结果这些 词诱使被试错误地回忆出关键词。按照建构主义 观点 ,呈现项 目和未呈现项 目的语 义关联性会促 使记忆产生整合、归类等建构活动,致使记忆对象 发生扭曲而产生错误。但是建构主义不能解释新 发 现 的 一 些 错 误 记 忆 现 象 。 如 独 立 效 应 (independence effect),指对呈现的句子和干扰项 的记忆判断是独立的;仅仅记忆测验效应 (mere— memory testing effect),指 以前 的记忆测验增加 了 错误回忆;持续效应 (persistence effect),指错误记 忆 比真 实记 忆 会持 续 更长 时问 ;对 比效应 (contradiction effect),指语义上 的对比会增加对 比 材料的错误回忆等。但建构主义在对错误记忆的 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曾起过重要作用。解 释错误记忆的来源监控理论就是来源建构主义的 研究,并吸取了它的某些假设。建构主义还为错误 记忆研究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早期框架。 2.来源监控理论 Johnson等人 (1993)认为来源监控是指对记 忆、知识和信念的来源做出归因的一系列过程。他 们提出至少有三种来源监控类型:①外部来源监 l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社会心理科学 第 l8卷 总第 69期 控 (external source monitoring),记忆的来源不涉及 自我 ,而是从外部得来的 (如把人物 A所说的和人 物 B所说的区分开来)。②内部来源监控 (internal source mon~oring)来源既涉及 自我 ,又是从内部产 生 (如把 自己实际做的行为和自己想象的行为区 分开来 )。③ 内部——外部来源监控 (internal—ex. tereal reality monitoring),一个来源是从 内部产生 的,另一个是从外部得来的 (如把另一个人的行为 和对另一个人想象的行为 区分开来 )。 来源监控理论认为,错误记忆的产生是由于 记忆的来源混淆或对来源错误归因所致。这种来 源混淆在成年人和儿童身上都有表现,而研究者 主要研究来源监控能力在发展上的差异。Lindsay, Johnson和 Kwon(1991)发现 ,监控外部来源的能 力 ,在 4和 6岁间有所改善。4岁儿童对来源的判 断接近机遇水平 ,而 6岁儿童有 75%的判断是正 确的。在内部来源监控上也发现相似的结果。Foley 和 Johnson(1985)研究表 明,6岁 、9岁儿童 比成人 在区分行为是 自己做的,还是 自己想象做的,要比 成人困难。在其实验中,儿童对 “你是真的摸了你 的鼻子,还是仅仅是想象摸了你的鼻子?”比成人 更容易产生混淆。 Parker(1985)总结了儿童内部来源监控困难 的原因:第一 ,幼儿可能对知觉的或想象的行为没 有产生和成人同样质量的记忆痕迹。和成人相比, 儿童对实 际行 为的记忆 和想 象行 为的记 忆很类 似 ,因为儿童的想象 比知觉的细节还丰富,因此 , 与知觉经验很类似,而导致对两者记忆的混淆。第 二,儿童可能在使用区分记忆的关键信息维度 (如 感觉信息和记忆操作)上有困难,认为幼儿没有能 力使用内部线索 (如认知操作)而产生记忆混淆。 第三,知觉的和想象的行为的记忆特征及使用这 些线索的能力可能具有相似性,但是儿童没能形 成成熟的推理或判断过程来区分这种相似性。在 内部——外部事实监控上 ,Parker让儿童观看同谋 把水倒进水杯里,或想象同谋把水倒进杯里,事后 要求儿童回忆他们是看到水倒进杯里还是想象水 倒进杯里 时 ,6岁 比 l0岁儿童 表现 出更 多的混 淆 。研究者认 为这两种记忆在知觉上和语义上是 相似的 ,因为行为者是相同的。这种记忆对儿童可 能特别困难,因为做出这种区分需要更高级的记 忆技巧和推理过程 。 来源监控范式近年备受关注 ,因为:第一,来 源判断是人们的情景记忆的关键成分;第二,来源 判断能极大地抵制误导信息的暗示性 ,促使人们 改善记忆成绩 ;第三,该理论能解释几种错误记忆 现象并做出一些正确预测。如它预测做出外在的 来源判断时,错误记忆会减少。如在 Lindsay等人 实验中 (1989),他们先让被试看一张图片,接着用 语言讲述错误信息。然后一半被试接受一次“是一 否”再认测验,要求他们判断他们是否已在图片中 看到测试时所说的项目。另一半被试接受一个来 源监控测验,要求被试确定这些项 目是来自图片, 还是来 自语言讲述中,或者来自两者。结果前一半 被试表现出明显的错 误记忆效应 。而要求另一半 被试判断信息来源时,这些效应消失了。研究者认 为,当要求被试判断信息是呈现在视觉场合还是 语言场合 (或都没有)时,被试会仔细地搜索记忆 来源,因此产生更为精确的来源归因。该理论还预 测 ,对虚构事情形成视觉形象 ,会增加错误记忆。 被试就会把这种错误当成真实的,因为这些事情 会产生误导的视觉线索 ,此线索表明这些事情是 真实的。 但是还有一些错误记忆 发现不能用来源监控 理论解释或与它 的预测相反。比如 ,来源监控理论 有个核心观点是 “区别性假设”(distinctiveness as— sumption)。但有许多证据反对“区别性有助于记忆 成绩”的观点。例如有人发现,具有共同特征的情 景比不同特征的情景会产生更小的错误记忆信 息。来源监控理论也预测,深层加工会使记忆更具 区别性,因而会减少来源混淆。但是,Toglia等人 (199 1)发现要求被试进行深层加工增加了对靶子 词的正确记忆,但也增加了语义上相关的干扰项 的错误记忆 。另外 ,来源监控理论不能解释这些错 误记忆效应:重复线索效应、对比效应、持续效应 等。如在重复线索效应中,重复呈现干扰线索会为 记忆产生大量证据。线索越多,来源判断会得到改 善,而实际上却下降了,这和来源监控预测相反。 3.模糊痕迹理论 20世纪 80年代与模糊痕迹理论有关的假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3年第 3期 和发现就已提出,直到 9O年代在 Brainerd和 Rey. na(1991,1998)的努力下,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 论。他们认为传统的将人脑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 工观点即将过时,现在到了必须召唤认知发展新 比喻的时候了。他们提 出了认知发展 的 “直觉主 义”新隐喻,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认知活动并非精确 无误的,而具有直觉模糊的特征。他们将其理论称 为模糊痕迹理论 ,其基础是认为对事情主旨 (gist) 的记忆和精确记忆不同。 该理论由几个核心假设构成:第一个假设是, 对事情的记忆有两种编码形式 :一是精确表征 (verbatim representation),它表征事情的具体信息, 含有更多的细节特征;二是主旨表征 (gist repre. sentation),它表征事情的一般意义和项 目间的关 系。这两种表征用平行的方式编码 ,且分别贮存 , 所以主旨特征和精确表征可以根据不同线索分别 得出。且主旨和精确表征呈连续分布,两者之间存 在不同的表征水平。并认为人的心智偏好于加工 这个连续体的模糊端而不是精确端。第二个假设 是主旨表征和精确表征在持续性上不同,精确表 征比主旨表征更容易受到干扰效应的影响,且衰 退更快。第三个假设是遗忘就是痕迹的解体,是记 忆的逐渐分裂,以致经验的各方面 (如记忆的内 容、来源等)随着时间流逝而失去联系。 根据模糊痕迹理论,错误记忆产生有两种情 况:一是需要精确记忆时,却提取了主旨记忆。如 被试可能记住十字路口有交通信号的主旨,所以 当问十字路口当时是否发出信号这个精确信息 时,被试就可能说 “有”,即回忆出主旨信息,而实 际上测验所用的材料中没有。第二是提取了错误 的精确记忆。随着时间流逝,记忆痕迹会逐渐分裂 解体,获得精确细节的可能性下降,错误回忆的可 能性就会增加。该理论预测,增加有利于提取主旨 的因素 (如提供与主旨在语义上有关的线索)会导 致第一类错误记忆的产生;增加有利于获取错误 信息的精确细节因素 (如重复呈现这个信息)会促 使第二类的错误记忆的产生。 该理论认为,年龄和延迟会产生预测效应 ,年 龄大的儿童更可能记住最初的精确信息,并阻止 精确任务中来 自主旨记忆的干扰,但也更可能回 忆精确的错误信息。充分的延迟后,对信息的主旨 记忆会成为优势表现,而精确记忆会相对困难。另 外,认为事情的来源忘得比事情实质要快。这是因 为来源一般是个精确细节。如这个单词出现在哪 张卡片上 ,这是个来源问题 ,这和这个单词的本质 意思或主旨是不同的。随着时间流逝事情的来源 会与原先的事情失去联系,或者错误地又联系在 一 起,所以错误记忆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模糊 痕迹理论提出记忆有两个不 同的编码系统 ,所以 能灵活地解释多种错误记忆现象 ,如 :独立效应 、 仅仅记忆测验效应、持续效应、对比效应、错误再 认颠倒 (false—recognition reversa1)现象 (指语义上 有关的项 目比无关的项 目错误 回忆更少 )。 4.评价 三种错误记忆理论对错误记忆的产生做 出了 各 自不同的解释 ,但其解释的视角显然是不同 的。 如在误导信息范式中,先呈现视觉信息 ,再呈 现使被试对原先信息的细节产生误导的语言信 息。在随后的测试中,受误导的被试比控制组被试 更可能认为他们看到了错误信息。按照建构主义 的观点,后来呈现的语言信息和开始呈现的视觉 信息混合在一起 ,因此歪曲或更新了最初记忆的 信息。而来源监控理论认为,视觉的和语言的记忆 仍然独立存在且完好无损 ;但有关它的来源的信 息已不能得到,致使错误记忆发生了。模糊痕迹理 论则认为,被试回忆的是事件的主旨,而不是精确 信息,致使错误记忆产生。 在发展差异上三种理论做 出不 同预测。 来源监控理论认为 ,来源记忆和区分来源的 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一些建构主义者 认为,错误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就像理 解会随着 年龄的增加 而改善一样 ;另一些建构主 义者则认为,建构会改善记忆的准确性。实际上 , 建构主义内部的这种分歧可以统一,因为建构本 身是 “双刃剑”,一方面,建构水平的提高会增加记 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建构活动的增加又会加进 更多的主观成分,使记忆发生歪曲的可能性增加 了。模糊痕迹理论认为,对精确信息和主旨信息的 记忆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善,但该理论预测 2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土会心理科学 第 l8卷 总第 69期 这一总的发展趋势可能在特定 的环境中颠倒 ,也 即,接收错误信息得到对错误信息的精确记忆的 支持,或者得到与错误信息一致的主旨记忆的支 持。如果条件有利于提取这些错误信息,大儿童会 显示出更大的错误记忆效应。换句话说,如果幼儿 不及大儿童那样记住错误信息,他们较少可能表 现这个效应。这种颠倒是 由于相反的记忆过程作 用的结果 。 在语义相似性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上 ,三种理 论看法也有所不 同。 模糊理论认为呈现的项目和未呈现的项 目的 相似性既可能是令人混淆的也可能是具有 区别 性。来源监控理论认为相似性仅具有混淆性,而建 构主义仅 能解 释与语义 相 似性 的有关 的错 误记 忆。所以结构主义,来源监控理论都错误的预测语 义相似性会阻碍精确记忆成绩 ,因而不能解释错 误再认颠倒现象。 此外,建构主义和来源监控理论都是一种单 一 记忆系统理论 ,不能解释由相同操作所产生的 记忆既改善又下降的现象;而模糊痕迹理论认为 记忆有两种独立 的加工系统构成 ,因此可 以解释 记忆中相互矛盾的现象。如 Reyna发现(1996),对 比可产生两个不同效应:既增加了未陈述意义的 记忆 ,但也降低了所陈述句子的记忆。根据模糊痕 迹理论,对比效应取决于记忆表征是精确的还是 主旨的。对比会干扰对句子的精确记忆 ,减少其可 接受性;但对比也为对记忆句子主旨提供线索,增 加了意义 的可接受性 。 总之,三种理论都可以解释错误记忆的发生, 但解释的视觉和广度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强调主 体内部加工的作用 ,认为对经验的记忆和对其解 释的混合导致错误记忆发生。来源监控理论反对 这个观点 ,认为记忆来源混淆或错误归因才是错 误记忆产生的原因,这里既有内部加工又有外部 操作的参与。模糊痕迹理论也强调内部加工,但这 种加工反映了心智的偏好,即倾向于模糊加工,而 非精确加工。三种理论,建构主义形成最早,所能 解释的错误记忆现象的广度也最小。来源监控理 论形成已 2O多年,能较成熟地解释多种错误记忆 现象。2O世纪 9O年代才兴起的模糊痕迹理论 ,解 释更多的错误记忆现象;同时,它强调直觉在记忆 22 中的地位,强调模糊加工的作用 ,所以它也是对传 统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变革。但三种理论都有其 无法解释的错误记忆现象,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 的论述猜测成分很大 ,今后研究重点仍须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出 有效的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来检验其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 1.Dodhia R M,Metcalfe J.False memories and source monitoring.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99,16:489—508 2.Reyna V F, Farrell L. Theories of false memory in children and aduhs.Learning& Individ- ual Differences,1997,9(2):95j24 3.弗雷德里克 ·C·巴特 莱特 .记忆一个 实 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 (黎炜译)杭州:浙江教 育出版社 ,1998,6 28O 4.M ·艾森克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阎巩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ll一 322 5.Schacter D L. Searching for memory: the brain, the mind, and the pas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6,6 一7O 6.Johnson M K, Hashtroudi S, Lindsay D S. Source Monitor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 114:3—28 7.Lindsay D S, Johnson M K, Kwon P.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memory source moni- t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1,52:297—318 8.Parker J F. Age differences in source moni. toring of performed and imagined actions on immedi- ate and delayed tests.Journal"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95,60:84—101 9.Reyna V F,Brainerd C J.Fuzzy—trace the. ory and false memory: new frontiers.Journal of Ex. 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8,71:194—209 【作者简介:李孝明 曹中平 湖南师范大学 心理系 湖南 长沙 41008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错误记忆成因的三种理论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75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6-16
浏览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