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第六册

历史 第六册

举报
开通vip

历史 第六册第1课 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西安事变 1、背景: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概况:张、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和随行的军政要员。 4、结果:和平解决 5、影响:成为当时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概况:日军在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制造事端,随后发动进攻,中国二十九军奋起还击。 3、影响: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

历史 第六册
第1课 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西安事变 1、背景: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概况:张、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和随行的军政要员。 4、结果:和平解决 5、影响:成为当时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概况:日军在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制造事端,随后发动进攻,中国二十九军奋起还击。 3、影响: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三、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1、八一三事变:1937年,日本在上海制造事端。 2、淞沪会战: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大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3、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军侵占上海后,分兵三路,西进围攻南京。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第2课 全民族浴血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晋东北平型关伏击日军,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二、徐州会战 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背景: A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略东南亚,矛头直指缅甸。 B 英国要求中国派兵入缅作战。 C 保卫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2、概况:1942年初,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组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半年) 3、影响: A 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 B 给英缅军以有力的支援; C 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 D 有力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做出贡献。 第3课 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时间:1945.4 延安 2、主要内容: A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B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C 通过新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 D 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A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会议; B 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C 为中共在毛泽东旗帜下,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1、抗战的胜利:1945.8.15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2、抗战胜利的意义(见书上第13页) A 国内地位:B 国际地位: 第4、6课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 二、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三、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背景:1949.4.21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概况:解放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长达1000多里战线上,兵分三路,摧毁沿江防线,跨越了长江天堑。 3、结果;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第7课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背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西欧各国国势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苏联是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依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3、雅尔塔会议: (1)概况: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会晤; (2)内容: A、欧洲领土变动: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波兰领土西移; B、成立联合国:确定联合国组织章程; C、远东事务安排:争取苏联对日宣战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 4、实质: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划分大国势力范围; 二、联合国: 1、酝酿: (1)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共同宣布,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1944年,在敦巴顿会议上决定,未来组织命名为“联合国”; (3)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 2、成立: (1)1945年4月-6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通过《联合国宪章》。 (2)时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 3、总部:纽约 4、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5、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6、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1、原因:为重建世界经济体系,以美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为基础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 2、过程: (1)1944年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制定《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宣告成立; 3、实质: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4、发展:1947年,23国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5、结果: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一、冷战含义: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之外的全面对抗。 二、冷战的根源 1、战后,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2、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3、国家利益的冲突 4、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三、冷战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演说 四、冷战全面展开 1、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 2、两大阵营的对峙 (1)经济: 美国:马歇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苏联:“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 (2)政治: 美国:《北大西洋公约》——苏联:《华沙条约》 五、冷战的激化 1、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1)依据:二战后,根据盟国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英法美占领德国西部(西柏林),苏联占领东部(东柏林) (2)争夺概况:1948年,西方占领当局宣布在西占区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苏联随即以保护苏占区经济为由,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 (3)结果:德国分裂: 1949.9,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国支持下) 1949.10,苏占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支持下) 第9课 殖民体系的瓦解 一、战后民族独立浪潮 1、背景: 殖民地宗主国势力衰落:英法受重创,无力维持殖民帝国 亚非拉民族意识增强:开展民族解放斗争 两大阵营对峙有利于殖民地争取独立:苏联为巩固自身安全,支持和援助殖民地独立 2、两个高峰 (1)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区域:亚洲、北非 (2)1960年——70年代中期,区域:非洲、加勒比海、亚太地区(1960年“非洲年”) 二、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兴起的标志 1、亚非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提出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十项原则 2、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961年,贝尔格莱德) 以不与大国结盟为宗旨 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提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意义:发展中国家应对冷战的主动战略 维护新兴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第10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 时间 特点 表现 20 世 纪 50、60年代 美国凭优势打压苏联 打压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退让。 70年代 苏联全面挑战美国 美国困于越南战争,苏联全面挑战美国。 80年代 美国强硬,苏联收缩 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经济困难,被迫收缩。 第11课 冷战的结束 一、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1、东欧巨变: (1)背景:苏联推行“新思维外交”,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时间:1989年 (3)含义:东欧各国先后发生政治更迭,并相继脱离了苏联集团; 2、德国统一: (1)背景: A、民主德国政局动荡,执政党无法控制局面; B、联邦德国提出关于统一的“十点计划”; C、苏联不干预; (2)时间:1990年10月3日 (3)影响: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3、1991年经互会、华约解散。(但北约仍然保持,而且日后不断东扩) 第13课西欧一体化 一、煤钢联营 1、成立的背景: A 二战后的影响: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 B 美苏争霸的影响: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西欧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通过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 2、煤钢联营: A 西欧联合的关键:法德和解 B 舒曼计划: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联合经营法、德煤钢企业计划,史称“舒曼计划”。 C 1951年,法、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 D 影响:促进法德和解,保证煤、钢资源不再用于军国主义目的,从而为西欧的政治与经济实现进一步融合做好准备。 二、欧共体的成立: 1、欧共体成立 A 1957年《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B 1967年,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称“欧洲共同体” 2、欧共体的作用: A 有助于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 B 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力量,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欧共体的最高目标是政治一体化) C 有利于维护西欧的和平与安全。 三、欧盟与欧元——西欧一体化进程的重大进展 1、欧盟成立 A 1991年,12个成员国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条约,简称《马约》,决定把“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各成员国同意把一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欧盟,执行共同的经济、外交和防务政策) B 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被批准,欧盟正式成立,到2007年,扩大为27个成员国。 2、欧元: A 1995年,欧盟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 B 2002年1月1日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洲。 (现在欧元已经成为居美元之后的第二位国际货币) 3、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A 促进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稳定发展 B 增强欧洲人“欧洲公民”意识 C 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第14课新兴工业化国家 一、东亚的高速发展 东盟:中、日、韩三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建立了“10+3”合作模式。 二、中东产油国的现代化道路 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拉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第15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一、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1994年,在摩洛哥马拉客什举行的国际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5年起,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2、特点: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诞生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机制。 3、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该组织。 第16课 新中国的诞生 阶段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探索时期(1957-1966年) 3、文革时期(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 一、建立新中国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 (1)任务: · 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建立中央政府 国名、首都、国旗、国歌 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 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第17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①1949—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②1953—1956年 通过三大改造,结束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6月 地点:新解放区 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成果: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人口已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 4、历史意义: A、 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一次重大变革。 B、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C、 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策权;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一化三改造”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执行时间: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造” 3、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标志着过渡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 1、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954年9月 主要任务: 1)加强民主建设,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制定几个重要法律; 3)通过政府工作报告; 4)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正式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本文档为【历史 第六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81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12-06-16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