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国外文学 2010年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国外文学 2010年

举报
开通vip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国外文学 2010年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张和龙 内容提要 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 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 《等待戈多》 的“内部发行”到 《贝克特选集》5 卷本的正式出版,从 80 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 “众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特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探讨三个 历史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80 - 90 年代、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的主要成就、特点与 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国外文学 2010年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张和龙 内容提要 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 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 《等待戈多》 的“内部发行”到 《贝克特选集》5 卷本的正式出版,从 80 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 “众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特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探讨三个 历史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80 - 90 年代、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的主要成就、特点与 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关键词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反戏剧 反小说 *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得到美国印第安娜大学 /普度大学林立丹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 塞缪尔·贝克特是 20 世纪杰出的文学大 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国内所受到的关 注不亚于任何一个外国作家,但关于贝克特在 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 言。海外有学者认为,贝克特在中国的接受 “基本上是 《等待戈多》一本书的事情”。①国 内也有学者认为,贝克特研究“保持了一种 散淡和无所谓的调子。除了在那些综合性选本 里做一些宽泛的简介外,始终没有任何深入的 专业化研究”。②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 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作全面的学术考察。贝克特于上世纪 60 年代 初开始为国内学界所关注,迄今为止已经有近 半个世纪的历史。从 《等待戈多》的“内部 发行”到 《贝克特选集》5 卷本的正式出版, 从 80 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众 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特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 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考察三个 历史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80 - 90 年代、新 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的主要成就、特 点和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一、作为“反面材料”:早期 译介与研究 贝克特自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文学创 作,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实验与探索阶段。至 1950 年,他的主要小说和戏剧作品大多已经 出版,可是在当时的英美学界并未引起广泛关 注。从 1930 年至 1950 年的 20 年间,国内对 贝克特的译介和研究也几乎是空白。建国前, 学界对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译介,基本上以乔 伊斯、艾略特、叶芝、伍尔夫、萧伯纳等现代 73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派作家或有左翼倾向的作家为主,贝克特的缺 席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1953 年,《等待戈多》在法国上演后引起 巨大轰动,贝克特声名鹊起,成了西方“荒 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在 50 年代的中国,“极左”文艺思潮盛行,外国文 学翻译界将“政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奉为圭臬。当时的译介对象主要是以反资本主 义的进步文学和经典现实主义作家为主。在政 治意识形态和苏联文艺观的双重影响下,艾略 特、乔伊斯等现代派作家一度被斥为“颓废 派”作家,或“反动”作家。苏联学者阿尼 克斯特的 《英国文学史纲》称乔伊斯是“20 世纪颓废文学的典型代表”,称艾略特是“当 代反动文学的领袖”。③该著作的观点在当时被 广泛认同和接受,影响深远。就“颓废”与 “反动”而言,贝克特的作品与现代派文学相 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以政治标准衡量一切的 大背景下,贝克特的实验美学和荒诞风格很难 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也绝无可能被译介到中 国来。 1962 年 4 月,中共中央批转 《关于当前 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意见》(简称 《文艺 八条),提出要大力“吸收外国文化”,“对于 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文学艺术流派和现代修正 主义的文艺思潮,要注意了解和研究,并且有 力地加以揭露和批判。应该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向专业文 学艺术工作者介绍…… (以)作为教育文学 艺术工作者的反面材料”。④因此,被认为是 “颓废堕落”、“反动腐朽”的部分英美文学作 品,如塞林格的 《麦田守望者》、克鲁亚克的 《在路上》、奥斯本的 《愤怒的回顾》、约翰· 勃莱恩的 《往上爬》等,被陆续介绍进来, 以揭露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阴暗 面”。1965 年,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中译本 (施咸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也是借着这样 的名义在国内出版。据现有资料来看,这是贝 克特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与其他 “颓废”或“反动”作品一样, 《等待戈多》 标有“内部发行”的字样,封面印成黄色 (俗称“黄皮书”),是专供少数文艺工作者阅 读的“内部”参考书。除了部分“专业”和 “特权”人员外,广大普通读者是很难接触到 这些“黄皮书”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 《等待戈多》中译 本外,国内部分刊物开始刊文介绍“荒诞派” 戏剧,对贝克特的主要剧作均有较长篇幅的评 介。这些文章主要沿袭 50 年代的政治文艺观, 在进行艺术评价的同时,大多对“荒诞派” 戏剧进行言辞激烈的批判和挞伐。董衡巽的文 章 《戏剧艺术的堕落———法国“反戏剧派”》 将贝克特纳入法国的“反戏剧派”加以考察, 归纳了“反戏剧派”的三大艺术特点:违反 戏剧传统、思想与手法上的荒诞、悲观主义情 绪,并且把 《等待戈多》看成是 “‘反戏剧 派’的 ‘经典作品’”,认为贝克特的剧作 “像谜语一样,有的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该文代表了早期学界对贝克特戏剧的初步的、 印象式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受当时意识形态与 左倾文艺观的影响,作者不可避免地对“反 戏剧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称法国的“反 戏剧派”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走红运的 一个颓废文学流派”,认为其思想观点“不仅 仅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而且还是对人类进步传 统、对今天世界上的进步势力一种恶毒的诬 蔑”。⑤董衡巽的批判观点与 50 年代学界对乔 伊斯、艾略特等现代作家的批判如出一辙。 这种批判式的译介在丁耀瓒的 《西方世 界的“先锋派”文艺》(1964)一文中也表现 得非常明显。丁文对贝克特戏剧的主题有较为 深入的论述,认为 《等待戈多》“可以算是最 早的 ‘荒谬派’戏剧”, “整个剧本的主题就 是:人永远找不到他活在世上的真正意义,人 生只是一部不断盼望、不断失望、最后只有等 待死亡的悲剧”,而且他的其他剧本也多“表 现这一主题”。对先锋派文学的评价,丁文同 83 国外文学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19 期)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注释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注释 The Corruption of Drama--- the Anti-Theatre in Fance Administrator 铅笔 样无法摆脱时代文艺思潮的干扰和影响。该文 认为“先锋派”文艺深刻反映了西方资产阶 级的“没落腐朽”;它们“极力追求手法上的 标新立异,结果践踏了传统的艺术规律和准 则,把艺术带到 ‘反艺术’的道路上去,使 资产阶级的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陷于死胡 同”。⑥ 可以看出,在 60 年代的国内学术界,贝 克特首先是以西方“先锋”剧作家的姿态, 与法国作家尤奈斯库等人一道进入学界的研究 视野,其代表作 《等待戈多》从一开始就被 贴上了“荒诞剧”的标签。上述两篇文章尽 管不是贝克特戏剧的专题论文,但其中对贝克 特戏剧的批判式评介开创了国内贝克特研究与 接受的先河。两位作者把贝克特戏剧当作资本 主义“腐朽没落”的“反面教材”予以猛烈 批判,但其中也不乏有关戏剧艺术的真知灼 见,较早地为国内学界打开了认识贝克特戏剧 的一扇大门。 二、“荒诞热”背景下的贝克 特戏剧研究 70 年代末,“文革”期间中断十年的外国 文学翻译工作开始恢复。进入 80 年代后,国 内文学期刊大量刊登外国文学作品,此前被视 为“颓废堕落”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纷纷出 版,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外国文学翻译热潮。作 为当时重要的“现代派”派别之一, “荒诞 派”戏剧也正式登堂入室。一大批学术期刊, 如 《中国戏剧》、《戏剧艺术》、《戏剧文学》、 《外国戏剧》、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 究》、《当代外国文学》、《文艺研究》、《戏剧 界》,以及众多高校学报都刊登了大量译介与 研究文章,形成了一股方兴未艾的 “荒诞 热”。贝克特则是以“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 表人物出现在翻译与研究界。1980 年,上海 译文出版社推出 《荒诞派戏剧集》,收录了施 咸荣翻译的 《等待戈多》中译本。1983 年, 外国文学出版社推出的 《荒诞派戏剧选》也 收录了该译本。《等待戈多》还收录在袁可嘉 等选编的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 版社,1986)中。此外,《当代外国文学》还 同时翻译了贝克特的另外两部剧作:《美好的 日子》和 《剧终》。⑦贝克特的戏剧作品开始进 入广大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并在知识界产生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国内的贝克特研究蓬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自 1977 年至 1990 年的十多年 时间里,关于“荒诞派”戏剧的译介与研究 论文在 50 篇以上。这些论文大多把贝克特当 作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进行重点评介。同时, 关于贝克特戏剧的专题论文也有 20 余篇,表 现出学界对其人其作的浓厚兴趣和更加专业的 接受,构成了 80 年代贝克特戏剧研究的主要 学术成果。此外,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关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重要著作,如陈焜的 《西方现代 派文学研究》 (1981)、陈慧的 《西方现代派 文学简论》 (1986)、林骧华编著的 《西方现 代派文学评述》(1987)等等,几乎无一不涉 及荒诞派戏剧,无一不把贝克特当作首要剧作 家加以评介。在贝克特的作品中, 《等待戈 多》是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所在。其他作 品,如 《终局》和 《美好的日子》,也受到了 一定程度的关注。 80 年代的贝克特研究既有浮光掠影的介 绍,也有深入扎实的专业评论。由于资料的匮 乏与信息的封闭,很多研究者受马丁·艾斯林 《荒诞派戏剧》的影响较大。该书部分章节曾 被翻译成中文,⑧成了很多论文和著述经常引 用和依赖的重要材料,以至于大多数论文无法 摆脱“荒诞”的束缚,完全受制于“荒诞论” 的固有研究框架。从研究方法上看,学界主要 采用当时流行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技巧二分法的 研究模式,不少论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和相 似性。朱虹、袁可嘉、萧曼和罗经国等学者的 论文是当时很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朱虹是 93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线条 Administrator 线条 “文革”后国内最早对 《等待戈多》的荒诞主 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学者。朱虹认为,“与资产 阶级传统文学中把人置于宇宙中心的情况相 反,贝克特强调人在荒诞世界面前微不足 道”;在“短短的两幕剧中,体现了荒诞派戏 剧的一般思想特点:世界的不可知、命运的无 常、人的低贱状态、行为的无意义、对死的偏 执等”。⑨萧曼则提出,“贝克特的作品突出的 特点就是对 ‘自我’的探索”, “揭示了人类 对于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不能主宰的处 境”。瑏瑠袁可嘉认为,“《等待戈多》揭示了人 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狼狈处境”,并较早 提到了“反戏剧”的概念,认为这些反传统 戏剧的程式“突破了历来沿袭的戏剧要有连 贯情节和揭示矛盾、展开冲突、得到解决的三 部曲的老公式”。瑏瑡罗经国则典型地从思想特征 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贝克特的戏剧创作进行 全面的探讨,认为“就戏剧结构来说,《等待 戈多》和传统戏剧截然不同,可以说是反艺 术的”,“《等待戈多》虽然晦涩难懂,但是它 成功地用一种崭新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现代资本 主义社会中人们孤独、迷惘、恐惧的心情”。瑏瑢 由于受当时僵化的文学观念的制约,这一 时期的不少研究仍然采用阶级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观点,对 《等待戈多》以及荒诞派戏剧一分为二,既肯 定又否定,既接受又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沿用 了 50、60 年代的文艺批评方法。如陈嘉认为, “《等待戈多》之所以在西方文学界得到很高 评价,无非是由于作者在表现手法上标新立 异,更因为他在剧中把受苦受难的流浪者与奴 隶描绘成为愚蠢低能而又驯服的人物形象,这 些正好符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要求。我们在研 究、评论介绍这类作品时决不能跟着国外评论 家的调门吹嘘,把这样一部有着明显消极因素 的作品说成是伟人的艺术珍品。”瑏瑣罗经国认 为,“介绍和 ‘吸收’外国现代文艺是完全必 要的,但是这种介绍和 ‘吸收’必须是慎重 的、有分析的和有批判的。” “我们对待 ‘荒 诞’派戏剧及其他 ‘现代’派的文化艺术决 不能不加分析地模仿。这样做,对于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事业是十分有害的。”瑏瑤尹武斌认为, 《等待戈多》 “是以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为基础 的唯心论和神秘主义创作思想的产物,描写的 是非理性和反逻辑的形象,歌颂的是 ‘无意 识的本能’,以及由此造成的晦涩难懂和作品 总倾向有害于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瑏瑥蒋 庆美认为,贝克特“打破了传统剧的陈规旧 律,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了腐朽没落的资本 主义社会的本相”,同时也流露出“对冷酷现 实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瑏瑦可以看出, 与 60 年代的译介重在批判相比,新时期的批 判和挞伐已经容纳了更多的学术内涵和非政治 因素。 90 年代,国内的“荒诞热”持续未退, 学界对贝克特戏剧的研究也向纵深发展,所发 表的论文数量是 80 年代的数倍。不过,不少 研究成果仍然在一些旧框框中打转,缺乏应有 的新意,例如在主题层面上仍然没有跳出 “荒诞”、“希望”、“寻找”、“存在主义”等 范畴,在艺术层面上重弹“反戏剧”、 “反传 统”、“反艺术”的老调。然而,也有部分研 究成果不断拓宽研究视野与研究思路,开始使 用了较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从语言、结 构、叙事和对话等多个层面揭示贝克特戏剧更 深刻、更全面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特质。洪增流 提出,《等待戈多》创立了独立的循环结构形 式,其语言脱离了它所描述的外部世界事物, 成为独立的主体。瑏瑧舒笑梅认为,贝克特打破 了传统戏剧中的时空概念,其时间模糊、循 环、混乱,其地点模糊、抽象而充满象征意 义;其戏剧语言具有诗化、对称和荒诞的特 征。瑏瑨李伟舫探讨了贝克特剧作的结构特征, 认为贝克特构思了一个独特的“重叠反复” 的“循环”结构,该结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 值与审美价值。瑏瑩马小朝认为, 《等待戈多》 “对叙事和对话施以极度的变异和揉扯,使旧 04 国外文学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19 期)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有意义失落,新生意义回归,以揭示荒诞感与 荒诞意识”。瑐瑠此外,由于受时兴的后现代主义 学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者还从后现代的角度 对 《等待戈多》进行了解读,如仵从巨认为, 贝克特的剧作含义具有丰富性、模糊性、不确 定性,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色之 一。瑐瑡严泽胜把不确定性看成是后现代审美特 性之一,指出主题的不确定性正是荒诞派戏剧 的后现代美学特征。瑐瑢王晓华则认为,《等待戈 多》表现了后上帝时代的等待主题,其中的 流浪状态具有后现代的本体论意义。瑐瑣 三、筚路蓝缕:80、90 年代的 贝克特小说研究 国内对贝克特小说的译介起步较晚,肇始 于 80 年代,而且以短篇小说翻译为主,数量 极少。1982 年 1 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 《外 国短篇小说选》收录了 《被逐者》 (张灼强 译);1986 年,袁可嘉等选编的 《外国现代派 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收录了 《被逐 者》(译名是 《逐客自叙》,涂丽芳译)。1995 年,贝克特研究专著 《贝克特小说研究》(卢 永茂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收录了贝克特 的短篇小说三部曲:《被逐者》、《镇静剂》和 《结局》。直到 2006 年 5 月贝克特诞辰百年之 际,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5 卷本 《贝克特 选集》,其长篇小说三部曲 《莫洛伊》、《马龙 之死》和 《无名者》才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 80 年代,贝克特小说研究远远滞后于其 戏剧研究,除了寥寥可数的一两篇专题论文 外,只有一些零星的、印象式的介绍。学界对 其小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反小说”的层面, 研究视野尚不够开阔,直接或间接借用国外研 究成果的现象非常普遍。瞿世镜最早借用 “反小说”的概念研究贝克特,认为他的小说 “和他的荒诞戏剧一样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 色”。瑐瑤同样,刘重德认为,贝克特的小说“一 反小说的传统写法,因此有人称之为 ‘反小 说’或 ‘新小说’”。此外,学界的研究还没 有摆脱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干扰,仍然保留 着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强烈批判姿态。 瞿世镜在认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之后,认为他 们是“存在主义哲学中 ‘被扔到存在’中的 ‘非人化’的人,是衰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的阶 级意识的某种曲折的反映”。瑐瑥刘重德则通过对 《失败》的介绍,从人物、主题、自我表现以 及潜意识等方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贝克特小说创作的主要 特征,最后未能例外地对现代派文学进行了批 判和抨击:“文艺战线上有少数人在宣扬西方 现代派的文艺思想,提倡 ‘自我表现’和 ‘反理性主义’,是完全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对此要“旗帜鲜明地 予以批判,抵制和消除这种腐朽没落的资产阶 级文艺思潮的精神污染”。瑐瑦 90 年代,国内学界对贝克特小说的研究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基本上摆脱此前较为僵化 的文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立论精当、判 断准确的研究论文开始出现,表现出相对客 观、自由独立的批判立场。陆建德在详细梳理 了贝克特非虚构作品中的艺术思想之后认为, “形式实验和自我消解成为贝克特创作的指导 方针,而他的小说则是一种寓言,一种为概念 服务的工具,换言之,一种 ‘道’的载体, 即虚空浑沌、意识解体之 ‘道’。”瑐瑧陆建德的 论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晦涩难解的小说在 他的分析和解读之下显得意味无穷。他的论文 奠定了国内贝克特小说研究的主基调,对后来 的研究者影响很大。侯维瑞则从“荒诞”的 角度对贝克特的早期代表作 《墨菲》、《瓦特》 以及三部曲 《莫洛伊》、《马龙之死》和 《无 名者》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创作主旨就是以 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和探讨西方现代文明中人们 生存的真实状况,即“寓真实于荒诞”,不仅 较早地提出了“荒诞小说”的概念,同时对 贝克特的小说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像乔 伊斯的创作改变了现代小说一样,贝克特的作 14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品影响了战后小说的发展。”瑐瑨 1995 年,贝克特小说研究专著 《贝克特 小说研究》问世。尽管有学者认为其研究水 准“很值得商榷”,瑐瑩但它毕竟是国内第一部比 较系统地研究贝克特小说的著作。该著作对小 说三部曲分章进行论述,还总括性地探讨了三 部曲的创作特征、形式实验和人物形象。此书 对贝克特早期两部长篇小说 (《莫菲》和 《瓦 特》)与三个短篇小说也有一定的分析。此书 部分内容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但该书印数只有 一千册,国内知晓率不高,影响不大。此外, 焦洱、于晓丹的 《贝克特:荒诞文学大师》 (1995)有独立的章节对贝克特的五部长篇小 说进行深入探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荒诞美学 方面。 四、众声喧哗:新世纪以来的 贝克特研究 新世纪以来,由于英语专业是国内第一大 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急剧膨胀,于是对学位 的硬性要求,加上职位晋升的生存压力,导致 英语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学位“大跃进”现 象,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大行其道。学术 研究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关于名家名作的 研究论文铺天盖地,一些二流三流作家也不乏 研究者。作为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作 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也毫无例外地 进入大批专业教师和学位攻读者的研究视野。 经过初步统计发现,关于贝克特的期刊论文和 学位论文几乎以几何级数增长,近 10 年的论 文产量估计在两百篇以上,其中研究 《等待 戈多》的文章超过一百篇。不过,这些成果 良莠不齐,平庸之作远远多于优秀之作。从研 究特点上来看,不少成果过于依赖国外研究材 料,缺乏新意,或重复“荒诞”、 “等待”、 “反戏剧”、“反小说”等老调,或生搬硬套国 外的时髦文学理论,或进行一些牵强附会的比 较研究。 不过,在众声喧哗之中,贝克特的戏剧和 小说研究仍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总体来看, 对贝克特戏剧的研究始终强于对其小说的研 究,而 《等待戈多》仍然是研究者最感兴趣 的作品。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也不乏开拓和 创新之作。部分研究者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框架 和套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上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何成洲的 《贝克特的“元戏剧”研 究》一文运用“元戏剧”理论解读贝克特, 从“戏中戏”、 “自我意识”和“戏剧的评 论”三个方面探究了其剧作的元戏剧特征。瑑瑠 该作者的另一篇论文 《贝克特:戏剧对小说 的改写》探讨了贝克特小说与戏剧之间的联 系,认为其戏剧在人物、语言和意象的运用上 都是以小说为参照的,贝克特的戏剧其实是对 小说的改写。瑑瑡冉东平的 《突破现代派戏剧的 艺术界限———评萨缪尔·贝克特的静止戏剧》 则运用“静止戏剧”的概念,从戏剧动作、 戏剧情境和戏剧氛围三方面论述了贝克特的戏 剧作品消解戏剧性、去中心与主体性消失的 “后现代”艺术特征。瑑瑢此外,刘爱英的博士论 文 《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瑑瑣用 “身体”理论来解读贝克特的戏剧作品,也表 现出了一定的独到性。 值得一提的是,贝克特其他剧作的研究也 有了很大的起色,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 成果。沈雁的两篇论文 《贝克特戏剧的男女 声二重唱》和 《诗意的叙事》探讨了贝克特 的荒诞派经典剧作 《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 带》和 《快乐的日子》,前者论述了两者在主 题、戏剧叙事手段和戏剧语言上的延续性和互 文性,后者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嵌入式叙 事模式的不同形态和诗性特征。瑑瑤舒笑梅的论 文 《电影语言在贝克特剧作中的运用———从 〈最后一盘录音带〉》谈起》认为贝克特采用 了平行、交叉和复现等三种蒙太奇技巧,借助 蒙太奇所特有的叙述功能和表现功能,以实践 “纯戏剧”和“反戏剧”的主旨。瑑瑥上述论文 24 国外文学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19 期)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蕴涵新意,持论有据,深化了学界对贝克特戏 剧的总体认识。 与此前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小说研 究有了更大的发展。王雅华的专著 《走向虚 无:贝克特小说的自我探索与形式实验》 (2005)从主题与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贝克特 五部长篇小说中内在的连贯性和互文性,认为 探寻自我与形式实验是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动态 进程,揭示了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王雅华对“自我探索与形式实验”的论述与 陆建德的论文有异曲同工之效,其“后现代 视角”在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开 拓。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作者于 2000 年以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与此书 的观点并无大的不同。此后,国内有多篇博士 论文以贝克特的小说为研究课题,也表现出了 较高的研究水准,如曹波的博士论文 《回到 想象界》瑑瑦从“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阐释 贝克特的小说,其中不少见解能给人以较大的 启发。 2006 年,贝克特的百年诞辰引起国内学 者的强烈关注,除了 《贝克特选集》5 卷本出 版之外,一些学者对国外贝克特研究动态与百 年诞辰纪念活动甚为关注,表现出了与国外学 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的渴望。盛宁的 《贝克 特之后的贝克特》一文提到贝克特百年诞辰 纪念期间,欧美文坛掀起的一股“反思热”, 有关贝克特的批评文集、传记和回忆录等不断 出版,使英美学界对贝克特创作的认识和评价 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瑑瑧吴岳添的文章 《贝克 特———充满矛盾的作家》介绍法国 《读书》 杂志上的一篇专文,并表达了一些新的见解: “贝克特的戏剧看起来晦涩难懂,乃至无意义 和荒诞,已经与传统的审美观念彻底决裂,实 际上他深受但丁与普鲁斯特的影响,是在极力 把对形式的关注与复杂的结构和说话的愿望协 调起来。”瑑瑨此外,刘爱英的论文 《贝克特英语 批评的建构与发展》对贝克特批评的国际化 和规模化研究趋势进行了梳理,并着眼于贝克 特英语批评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范畴:哲 学研究和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论争,通过分 析二者之间此消彼长和各自的内部发展,考察 了贝克特英语批评传统在建构中的特点与困 境。瑑瑩 五、贝克特研究之缺憾与愿景 近 30 年来,国内贝克特研究快速发展, 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其中也存在明显的 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研究成果的 数量可观,但总体质量欠佳,代表性或标志性 的成果较少;研究方向不平衡,戏剧研究明显 强于小说研究,《等待戈多》的研究者拥挤不 堪,其他作品长期不受重视;炒冷饭者居多, 创新不足,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 者之间有条块分割的倾向,相互交流与沟通欠 缺,漠视他人研究成果,过于重视国外研究材 料;在过分依赖国外材料的同时,对国外最新 研究成果视若无睹;与国际贝克特研究界交往 较少,未能有效参与国际贝克特研究热点或重 点问题研究,缺少个性化或具有本土特色的研 究成果。 关于贝克特研究的未来趋势,我们可以作 以下带有反思性的愿景:第一,如何与贝克特 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接轨,主动参与贝克特研究 的国内与国际交流,在借鉴前人或国外研究的 基础上,取得超越性和突破性的成果;第二, 如何利用本土文学与文化资源,取得具有本土 视角与本土特色的贝克特研究成果,如国内学 界曾利用道家或禅宗对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狄 金森、斯奈德等人重新进行阐释,令人耳目一 新;第三,如何吸纳国外最新批评理论,获得 新视角,掌握新材料,重新解读贝克特的文 本,如海外中国学者林立丹教授用后东方主义 理论研究贝克特,并且挖掘出第一手珍贵资 料,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瑒瑠第四,如何摈弃 浮躁学风,走出喧嚣嘈杂与低层次重复的研究 34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Administrator 矩形 局面,长期潜心研究,形成贝克特研究的良性 循环,从而打造中文研究界的标志性成果或经 典之作。 注释: ① Lie Jianxi and Mike Ingham,“The Reception of Samuel Beckett in China”,in The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Samuel Beckett,eds. Mark Nixon and Matthew Feldman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9),p. 129. ②瑐瑩 朱大可:《贝克特:一个被等待的戈多》,载 《中国图 书评论》2006 年第 10 期,110,110 页。 ③ 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蔡文显等译,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80 年版,619,622 页。该中译本首次出版于 1959 年。 ④ 《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载 《文艺 研究》1979 年第 1 期,142 页。 ⑤ 董衡巽:《戏剧艺术的堕落———法国“反戏剧派”》,载 《前线》1963 年第 8 期,10,11 页。这是国内介绍贝克 特戏剧的第一篇文章,时间上要早于 《等待戈多》的中 译本。 ⑥ 丁耀瓒: 《西方世界的“先锋派”文艺》,载 《世界知 识》1964 年第 9 期,23,26 页。 ⑦ 贝凯特:《啊,美好的日子!》,夏莲、江帆译,载 《当 代外国文学》1981 年第 2 期,81 - 97 页;贝凯特:《剧 终》,冯汉律译,载 《当代外国文学》1981 年第 2 期, 98 - 121 页。 ⑧ 如引论部分“荒诞派之荒诞性”载于 《外国戏剧》1980 年第 1 期,后来收录于伍蠡甫主编的 《现代西方文论 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 ⑨ 朱虹:《荒诞派戏剧述评》,载 《世界文学》1978 年第 1 期,213,215 页。 瑏瑠 萧曼: 《盛行西方的一个戏剧流派———荒诞派 》,载 《人民戏剧》1979 年第 7 期,37 - 38 页。 瑏瑡 袁可嘉:《象征派诗歌·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 欧美现代派文学述评》,载 《文艺研究》1979 年第 1 期,137 页。 瑏瑢瑏瑤 罗经国:《贝克特和 〈等待戈多〉》,载 《国外文学》 1986 年第 4 期,53,54 页。 瑏瑣 陈嘉:《谈谈荒诞派剧本 〈等待戈多〉》,载 《当代外国 文学》1984 年第 1 期,5 页。 瑏瑥 尹岳斌: 《略论 〈等待戈多〉及其它》,载 《湖南城市 学院学报》1983 年第 1 期,34 页。 瑏瑦 蒋庆美:《贝凯特及其剧作》,载 《当代外国文学》1981 年第 2 期,74,80 页。 瑏瑧 洪增流:《二十世纪的席西佛斯神话———简论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载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 1 期,87 - 92 页;《〈等待戈多〉──语言形 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载 《外国语》1996 年第 3 期, 30 - 33 页。 瑏瑨 舒笑梅:《试论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时空结构》,载 《外 国文学研究》1997 年第 2 期,103 - 107 页;《诗化·对 称·荒诞———贝克特 〈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 征》,载 《外国文学研究》1998 年第 1 期,56 - 59 页。 瑏瑩 李伟昉:《循环:〈等待戈多〉的结构特征》,载 《河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2 期,38 - 41 页。 瑐瑠 马小朝: 《意义的失落与回归———荒诞派戏剧语言探 究》,载 《国外文学》1997 年第 4 期,23 - 29 页。 瑐瑡 仵从巨: 《〈等待戈多〉:贝克特的谜语与谜底》,载 《名作欣赏》2000 年第 5 期,46 - 48 页。 瑐瑢 严泽胜:《荒诞派戏剧的后现代审美特征》,载 《外国文 学研究》1994 年第 2 期,109 - 114 页。 瑐瑣 王晓华:《后上帝时代的等待者———对荒诞派戏剧 〈等 待戈多〉的文本分析》,载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0 年第 5 期,81 - 86 页。 瑐瑤▽ 瞿世镜: 《贝克特的“反小说”》,载 《外国文学报 道》1983 年第 3 期,22,25 页。 瑐瑦 刘重德:《从反小说派作家贝凯特近著 〈失败〉谈起》, 载 《求索》1984 年第 2 期,82 页。 瑐瑧 陆建德:《自由虚空的心灵──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 创作》,载陆建德主编:《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362 页。 瑐瑨 侯维瑞:《寓真实于荒诞:试论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 小说》,载 《杭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2 期,47 页。 瑑瑠瑑瑡 何成洲: 《贝克特的“元戏剧”研究》,载 《当代外 国文学》2004 年第 3 期,80 - 85 页;《贝克特:戏剧对 小说的改写》,载 《当代外国文学》2003 年第 3 期, 47 - 52 页。 瑑瑢 冉东平:《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评萨缪尔· 贝克特的静止戏剧》,载 《外国文学评论》2003 年第 2 期,60 - 66 页。 瑑瑣瑑瑩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博士论 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年;《贝克特英语批评的建 构与发展》,载 《外国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1 期, 138 - 146 页。 瑑瑤 沈雁:《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 〈克拉普的 最后一盘录音带〉和 〈快乐的日子〉》,载 《外国文学 评论》2007 年第 3 期,75 - 82 页;《诗意的叙事———论 44 国外文学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19 期) 〈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 〈动物园的故事〉中的 嵌入式叙事模式》,载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2006 年第 5 期,28 - 32 页。 瑑瑥 舒笑梅:《电影语言在贝克特剧作中的运用———从 〈最 后一盘录音带〉谈起》,载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123 - 130 页。 瑑瑦 曹波: 《回到想象界》,博士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年。 瑑瑧 盛宁: 《贝克特之后的贝克特》,载 《外国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4 期,147 - 148 页。 瑑瑨 吴岳添:《贝克特———充满矛盾的作家》,载 《外国文学 评论》2006 年第 3 期,149 页。 瑒瑠 Lin Lidan,“Globalization and Post-Orientalism:The Chinese Origin of Samuel Beckett's Fiction”,载 《英美文学研究论 丛》 (第 12 辑)2010 年春季号;Lin Lidan,“From Quigley the Writer to Murphy the Job Seeker”,in English Studies,Vol. 87,2006:319 - 326;“Labor,Alienation and the Status of Being:The Rhetoric of Indolence in Beckett's Murphy”, i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 79, 2000: 249 - 271. The Samuel Beckett Studies in China ZHANG Helong Abstract:The essay give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how Samuel Beckett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studied in China in three respective historical periods (1960s,1980s-1990s,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exploring what has been academically achieved,and pointing out the obvious insufficiency and future prospects. Key words:Samuel Beckett,Waiting for Godot,anti-play,Theatre of the Absurd,anti-novel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 锋 54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本文档为【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国外文学 2010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506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15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