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创新理论综述

科技创新理论综述

举报
开通vip

科技创新理论综述 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加以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 统理论、区域科技创新理论以及科技创新理论。 一、国外科技创新理论的演进 (一)技术创新理论 亚当·斯密在 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中就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改进劳动生产力的理由以及如 何改进的问题。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辩证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技术对资本主义 社会的影响,他指出“资产阶...

科技创新理论综述
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加以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 统理论、区域科技创新理论以及科技创新理论。 一、国外科技创新理论的演进 (一)技术创新理论 亚当·斯密在 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中就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改进劳动生产力的理由以及如 何改进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辩证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技术对资本主义 社会的影响,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革命 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进一步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 的力量之大。 20世纪上半叶,对技术创新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寥寥无 几,在多数经济学家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基本上都是将技 术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视为外生变量。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熊彼特从马 克思那里得到启发首次提出“创新”概念。1912年,熊彼特在其 以德文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 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开创了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发 展的先河。他认为,经济若没有创新,则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 展和增长的经济。经济之所以不断发展,是因为在经济体系中 不断地引入创新。[2] 国外的经济学家也从各个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从 几十年来西方诸多经济学家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技 术创新应具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新颖和非连续性,二是必须获 得最终的成功实现。纵观国外经济学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 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广泛,主要涉及技术创新源动力、创新与 市场结构选择、扩散问题等诸多方面。 (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关于国家创新理论,无论是以阿勃雷莫维茨(M. Abramovitz,1962)、罗伯特·索洛(Robert.MSofow,1957)、罗默 (PaulM.Ro,1986)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还是以施穆 克勒(J.Schmookler,1966)为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其共同的不 足之处在于强调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创新过程 的复杂性的同时,都忽略了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国家环境和历 史条件的特定作用。于是,此后的一些经济学家们开始注重于 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考察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不同,强调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研究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 差异。 1987年克里斯托弗·弗里曼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 念。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 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 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弗里 曼把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一种在公、私领域里的机构网络, 其活动和行为启发、引进、修改和传播新科技。”[3] 1990年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国际学派代表———迈克尔·波 特将国际创新体系的微观机制与其宏观运行实绩联系起来,并 在这一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 钻石图,他认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持产业以及企业 的战略与竞争状况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国家 的竞争优势建立于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之上,[4]从某 种意识上讲,国家只是作为一个企业的外在环境发挥作用,并 以不同的方式加强或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由国家的公共社会机构组成的网 络,其活动目的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其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源;政府机构 是科学创新的推动者、服务者,必要时还担当组织策划者的角 色。国家创新体系不仅是开放的系统,也是不断发展的系统,它 不排斥而且要吸收外来科技,还要适应国内外的科技发展,不 断改革与完善创新体系结构。 (三)区域科技创新理论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 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 向下延伸,是国家纵向创新网络中的子系统。现在,国家创新系 统或区域创新系统的覆盖面比较宽,不仅包括科学创新、技术 创新,也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国外学 者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科技创新的概念研究。库克(Cook,1996)对区域创新 科技创新理论综述 范 维,王新红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 文章从历史演进轨迹的角度分别对国内外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科技创新的研究 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其研究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技术创新;区域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768(2009)04- 0164- 03 【收稿日期】2008- 11- 23 【作者简介】范维(1983-),女,河北人,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资产评估;王新红(1966-),女,陕西人,西 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资产评估。 《生产力研究》No.4.2009 学 术 动 态 综 述 《生产力研究》No.4.2009 学 术 动 态 综 述 骳髍髗 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 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 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5] Autio(1998)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基本的社会系统,由相互作 用的子系统组成……组织和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产 生了推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知识流”;David Doloreux 等 (2003)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 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 系,组成了一个支撑性的“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 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 由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国内外学者具有不同的学术背 景,研究的视角也不一致,目前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和内 涵还未获得一致的认同。不过,他们一般都认为基本内涵应包 括以下几方面:(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2)以生产企业、研发 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主体成员;(3)不 同主体成员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 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系统;(4)强调制度因素以及治理安排的作用。 2.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研究。对于创新环境研究是 20世纪 90年代国际学术界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其研究主要动 向包括:(1)对不同层次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2)对区域创新 环境的动态过程研究;(3)对创新环境与区域内企业与地方环境 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4)对区域整体创新环境优化的研究。 3.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组织结构研究是区域 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近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区域创新系统组织关联形式。伦德瓦尔认为“学习”是单元 间的主要关联形式,[6]帕威特认为“激励”是其主要关联形式,[7] OECD则认为是“知识流动”;(2)组织机构间的作用内容。主要 包括企业之间、大学与企业、独立 R&D机构与企业、地方政府 与其他创新机构之间在创新方面结合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创 新要素和创新产品的机构流动。 4.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对于区域创新能力与影响因素 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区域创新潜在能力分析。主 要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整体创新组成要素的质量、规模及创新结 构类型等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其创新的潜在能力。(2)区域 创新实力的分析,主要通过定量分析和对比实际表现出来的各 种创新成果,以确定创新实力的强弱。近期重点研究问题在于 如何通过优化区域创新组织结构来增强区域创新实力,如劳森 和罗伦兹(Lawson and Lorenz,1999)对明尼拿波利斯和剑桥地 区的实证研究。[8](3)区域创新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侧重区域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的区域竞争能力以及区域整体竞争 力的贡献。 (四)评价科技创新的指标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科技指标研究和出版本国科技指 标报告的国家。长期以来美国科技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相当稳 定,主要组成部分有美国和国际 R&D经费投入、科学和工程劳 动力投入、科学家工程师的大学教育程度、大学的 R&D投入、 产业 R&D投入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公众对科技的态度、新兴技 术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每一部分都包含数量众多的指标 及其简要分析和国际比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 1992年发表了第 1版《技 术创新手册》,即《奥斯陆(Olso)手册》,提出了关于收集和解释 创新数据的指导原则。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OECD组织和 欧盟就积极推进创新绩效指标的建立,1993年,创新调查委员 会(CIS)应用新的指标几乎对所有的西欧国家进行了创新调 查。其中所提出的两个创新绩效指标是:创新产品所占销售比 例和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里的企业收入。[9]后来又进行了一 定完善与修改。 目前有两个在描述科技相关活动方面较为著名的模型,分 别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 ESCO)提出。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通过建立指标集来 衡量。然而这些模型的指标集都过于庞大,很多指标的描述比 较模糊,很难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因此在实际中很难收集到全 部数据。 二、国内科技创新的研究现状 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我国学者起步较晚,但随着研究的不 断深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概念的界定 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界定,我国学者傅家骥在其《技术创 新学》(1998)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 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 立起效能更强、效应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 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 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 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10] 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创 新的深化与发展。目前在学术界对科技创新的定义还不统一, 中国学者周寄中较早地对科技创新及其理论进行了研究,同时 也是目前较具权威性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科技资源论》(1999)、 《科技转化工程论》(2001)、《科学技术管理创新》(2002)等著作, 详细地对当今的科技创新进行剖析。根据他的看法:科技创新 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 应用研究的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 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如果从线性过程看,科技创新就是从基 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 程。[11]根据《创新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科技创新包 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二)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关系研究 我国学者认为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品能给企业及社会带 来高额价值和利润,谁能抢先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 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而要实施和落实科技进步和创新, 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 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各个企业间竞争的关键所在。刘苍劲[12] (1999)及陈良猷和韩新伟 [13](2002)验证了知识经济的实质是 科技创新,而新产品是科技创新的物化形式,提出了利用科技 创新开发新产品的政策思路;指出工业创新中心以形成专利和 产品原型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一批以产品原型为主 要目标的高科技公司,其目的是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加 强人才高地建设,推进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结合, 实现科技产业向规模化发展。赵志强[14](2004)和占毅[15](2004) 提出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 系,且二者都有赖于科技创新。 在这一点上,我国学者大都认为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 要来源,并对加强科技创新成果扩散特别是科技产业化对中国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研究。 (三)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1.省市区层面上的比较研究。王章豹、徐枞巍[16](2005)和李 宗璋、林学军[17](2002)就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 讨,提出了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设置构架,探讨了如何运用因 骳髍髙 子分析法对该多元指标体系做出评价,并结合中国 25个省市 的实际数据做出分析,建立了一套创新能力评估原则以及指标 体系。李宗璋等(2002)、吴显英(2003)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 2.独立区域层面的研究。邢莉[18](2001)建立了广东科技现 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省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进行 来实证分析。郑加强[19](2002)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符合科技持续发展规律的区域 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及其建设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的师萍、李垣[20](2000)借鉴 A.Charnes和 W. Cooper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运用 DEA分析模型,对区域科技 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推进了科技资源配置优化 的理论研究。在模型的变量选取上,他们选取了 5个投入量(科 技人员数、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数、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 构数、固定资产原值以及职工人数)和 5 个产出量(工业总产 值、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额以及利税总 额)对某个科技资源大省进行分析。李垣等也对微观层面的技 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进行了数量分 析,建立了相应的决策模型,这使得技术创新的决策研究有了 深化。 通过上述对科技创新的动态研究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已成 为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力量,建立完善的科 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各个产业部门的共识, 但这些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及其评价体 系的研究还不深入,不能确定现实中区域创新系统应该呈现的 状态。例如,如果一个区域被认为是区域创新系统,那么应该进 行何种类型的创新以及进行创新所达到的水平如何?是否所有 期望在组织和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区域都能够成为区域创 新系统?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另外当前的研究也 主要局限在成功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很少。 (四)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较为系统地提出科技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常规科技统 计调查,是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的,到目前大致经历了 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 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中国的科 技指标是以科技投入为重心,并主要仿照国外科技指标来开展 我们的工作。1985年我国实施了首次全国科技普查,在借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UNF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有关 科技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中国科技活动特点,以描述科 技资源、科技活动及其产出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为 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科技指标的研 究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科技发 展和科技管理需要的科技指标体系,这一阶段以《中国科学技 术指标》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在实证研究方面,张力[21](1999)确定了量化评价我国各地 区科学技术进步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科学 评价方法。蔡兵[22](1999)运用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对 广东的科技创新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对 广东科技创新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李金海[23](2002)根 据其设计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 1999年沿海 10个 省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 了聚类分析。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具有本国特色 的科技指标体系,其中只要包括 5大类指标:科技资源、科技活 动、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科技活 动指标最能体现我国的国情和科技发展的特点。 虽然我国在指标构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一 些问题。现在科技统计和指标研究者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从原有 指标体系向描述创新体系的指标体系转变,研究创新体系内各 个功能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知识的流动以及合作是创新 系统取得成效的基础。因此要发展新的指标,度量机构之间的 知识流动,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等,在这方面我国的指标体系还 有待完善。此外,我国指标体系中某些概念的界定与国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完全一致,如 R&D经费来源、大企业的界定以及产业研究开 发强度等的界定。同时我国目前的指标体系设计中大多偏重于 最终实现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 生态效益,这正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各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科技 创新理论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由于科技过程的复杂 性、创新产出的多样性等问题使得研究难以全面而完整,因此 对科技创新理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美]熊彼特(Schumpeter,J.A.).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0. [3] Freeman,ClarkandSoete.Unemployment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M]. 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82 . [4] Porter, M. National Competitive Strategy[M].Free Press,2002. [5] Philip 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365- 382. [6] Landwall.Bengt- Akeed,Nationnal system of Innovation[M].London:Priter Public. [7] P.Patal and K.Pavitti.The Natur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OECD,STI,1994,NO.14. [8] Lawson,C.,& Lorenz,E.Collective learning,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1999,(33):305- 317. [9] 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Z].1997. [10]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1]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2]刘苍劲.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兼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 几个重要问题[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6(5):7- 13. [13]陈良酞,韩新伟.未来科技创新趋势与特点的一些认识[J].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3):37- 41. [14]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 大学,2004. [15]占毅.关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D].武汉理 工大学,2004. [16]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 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3):55- 59. [17]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管理科学研 究,2002,20(5):8- 11. [18]邢莉.广东科技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暨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9]郑加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J].科技与经济,2002,15 (1). [20]师萍,李垣.科技资源体系内涵与制度因素[J].中国软科学,2000, (11). [21]张力.区城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管理,1999,16 (6):94- 96. [22]蔡兵.如何评估广东的科技创新工作[J].南方经济,1999,(5):71- 72. [23]李金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L 校对:Z) 骳髍髚
本文档为【科技创新理论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096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13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