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乱世裂变_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

乱世裂变_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

举报
开通vip

乱世裂变_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 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色议 乱 世 裂 变 —魏晋南北朝文化自议 冯 天瑜 _ _引 “话 说天下大势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¹ 。 这种分合转化不仅表现在国家政治上 , 文化 进程也大体遵循此例 -一一殷商西周是一元官学时代 ;东周则离析出多元私学 ; 秦汉又力加 整合 , 几经试验 , 终于定型为以儒为宗 , 兼纳道法阴阳的一元帝国文化 ; 魏晋南北朝近四百 年间 ( 185 一 5 8 1) , 社会破碎 , 一元帝国文化随之崩解 。 这种 “分而合 , 合而分 ”的周期性转 换 , 并...

乱世裂变_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
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色议 乱 世 裂 变 —魏晋南北朝文化自议 冯 天瑜 _ _引 “话 说天下大势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¹ 。 这种分合转化不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国家政治上 , 文化 进程也大体遵循此例 -一一殷商西周是一元官学时代 ;东周则离析出多元私学 ; 秦汉又力加 整合 , 几经试验 , 终于定型为以儒为宗 , 兼纳道法阴阳的一元帝国文化 ; 魏晋南北朝近四百 年间 ( 185 一 5 8 1) , 社会破碎 , 一元帝国文化随之崩解 。 这种 “分而合 , 合而分 ”的周期性转 换 , 并非平面式的循环往复 , 乃是螺旋式 上升过程 , 每一次“分 ” , 意味着文化朝丰富多元发 展 ; 每一次“合” , 意味着文化 向深刻综汇迈进 。而魏晋南北朝再次出现的文化多元走向 , 则 是对经学弥漫的两汉一元帝国文化的反动 , 是人文 自觉的一次生动耀现 。 一 社会动荡与名教危机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 , 是一个分崩离析时代的开端 。 此后四百年间 , 豪族 拥兵割据 , 王室贵族叠相杀戮 , 北方胡人乘势大规模进入中原 , 兵连祸接 ,政权变更频繁 : 先有魏 、 蜀 、吴三国鼎五, 继起的西晋统一 ( 26 5一 316 ) , 仅维持半世纪即演为离乱 , 在北方 , 先有十六国割据 ,后有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的擅递 ; 在南方 , 则有东晋 、宋 、齐 、梁 、 陈的更迭 。与汉帝国集权政治崩溃同步 , 魏晋以降世家大族崛起 , 其庄园 自成社会 , 不仅经 济上 自给自足 ,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 º , 而且拥占兼宗法 、军事 、生产性的私人武装—部曲 。这使得豪族具有参与政权的充分条件 , 而脆弱的朝廷不得不依靠并拉拢豪族 。于是 , 出身门第成为参政的首要因素 。魏文帝曹巫 ( 18 7一 226) 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 由门阀 士族代表出任州郡 “ 中正 ” , 中正根据家世 、才德将辖区人才列为九品 , 上报朝廷 , 朝廷按 品级任官 。 这是有利干 门阀士族参政的制度 , 造成政治贵族化和权力分散的大势 。 庄园经济导致的割据性 , 使朝廷对学术的干预弱化 , 而 “山岳崩溃 ”式的社会离析 , 更 令人 “悟兴废之无常” , 哀“人生若尘露 ” , 连一代雄才曹操 ( 15 5一 220) 也发出“对酒当歌 , 人 生几何 ”的苍凉悲鸣 , 这与乐观进取的秦汉文化精神全然另成格调 。随之而来的 , 便是经学 与名教的衰颓 。 经学在两汉享有“国宪 ”地位 ,士人 “咸资经术 ” , 然而 , 魏晋间“汉师拘虚迂 阔之义 , 已 为世人所厌 ” , “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 ’, » 。 魏帝曹髦 ( 241 一 260 )巡视太学 , 以经学史上一系 列 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洁难经师 , 令经师瞳 目结舌 。 这与汉代帝王亲临太学讲经恰成反 照 。 与经学式微相联系的是名教危机 。 名教 , 即以正名定分为主要 内容的礼教 。 它以儒家 中国文化研究 1 9 9 4 年冬之卷 (总第 6 期 ) 哲理化的伦理学说为内涵 , 以承继西周宗法礼制的程式化礼仪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为形式 。两汉是名教定 型时期 , 其标志便是 “三纲五常”的提出 。名教的伦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礼仪程式全然围绕 “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 ”以及“仁义礼智信 ”展开 。 然而 , 魏晋南北朝间社会动荡的风暴 , 使纲 常名教受到空前强劲的冲击 。 “君臣父子 , 名教之本 。 ”而恰在君臣 、父子伦常间题上 , 魏晋间名教遇到严重挑战 。 对 “君为臣纲 ”提出责难的是 “非君论 ”和 “无君论 ” 。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2 1 0一 2 6 3) 所著《大人先生传》说 : “君立而虐兴 , 臣设而贼生 。 坐制礼法 , 束缚下民 。 ”东晋鲍敬言 则以为“古者无君 , 胜于今世 ” , 力主取消国君 ,建立“无君无臣 ”的乌托邦社会 。¼ “父为子纲”也遭到魏晋人非议 。 称衡 ( 17 3一 198 )曾与孔融 ( 15 3一 20 8) 交谈 : “父之于 子 , 当有何亲 ? 论其本意 , 实为情欲发耳 。 子之于母 , 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瓶中 , 出则离矣 。 ” 这类言论在礼教盛行的汉代是不可想象的 , 出 自孔子后裔参加的谈话更难设想 。 士人的放达 , 是当时礼法废弛的原因和结果 。 《世说新语 》记载其时名士 “皆以任放为 达 ” , 追求感官刺激甚至散发裸身以饮 ;妇女也一反 “妇德 ” , 游山玩水 , 饮酒谈玄 , “代子求 官 , 为夫诉讼 ,,@ 。 经学式微 , 名教危机 , 标志着儒学陷入困境 , 所谓 “儒者之风益衰 ” , “为儒 者盖寡’, ¾ , 代之而起的便是 “玄风独振 ’, ¿ 。 二 玄学 · 清谈 “ 玄 ”有深奥 、玄妙之意 , 所谓 “玄而又玄 , 众妙之门’, À 。 《老子》、《庄子 》、《周易》“总谓 三玄 ” Á , 而这三部典籍正是魏晋学人依据的文本 , 故其学称之 “玄学 ” 。 这一称谓 , 早在晋 宋人笔下已可得见 , 如“云本无玄学 , 自此谈老殊进 ’, , “为丹阳尹 , 更置玄学于南郊外 ’, 。 玄学伏流于两汉 ,而正式创始人则是魏时的何晏 (? 一 249 )与王弼 ( 22 6一 24 9 ) 。 何晏 著《道德论》、王弼作《易注》、《老子注 》, 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 , 倡言 “贵无 ” , 认为“无 ” 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 作为具体事物的“有 ” , 皆生于无 。 “贵无 ”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 , 便是以 无为本 , 以有为用 , 无是自然 ,有是名教 , “名教出于 自然” 。 西晋时 , 向秀 (约 227 一 27 2) 和郭象 (? 一 312 )注《庄子》, 修正何晏 、王弼的观点 , 认为 “有 ”是 自然存在 , 并不生于 “无” , 因而 “名教即自然 ” , 论证现存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合乎 天道自然 。 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时代 , 名士们剖玄析微 , “注而不竭 ” , 在论辩中有通 (正面解释议 论 ) 、有难 (发难致洁 ) 、有胜 (辩论取胜 ) 、有屈 (辩论失败 ) , “兼辞采丰蔚 , 甚足以动心骇 听 。 ’, 由此形成清谈风格 。 清谈 , 亦称 “清言 ”或“玄言 ” , 上承汉末清议 , 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 , 用老庄思想 诊释儒家经义 , 摈弃世务 , 专谈玄理 。 由魏 、晋延及齐 、梁 , 士人争相摹效 , 往往 “至慕忘支 , 理竟不定 ”。 其弊端是往往流于 “利 口诀辞”转堕“ 口耳之学 ” ;其长处是发展哲理思辨 , 开 出疑义相析的风气 , 且不论年资 , 以友交会 , 与两汉经师的师道尊严迥然相异 。 玄学思辨成果泽及魏晋间各门学科 , 刘薄 (约 46 5一约 5 3 2) 的《文心雕龙》和钟嵘 (? 一 约 51 8) 的《诗品》都有前所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和深刻美学内涵 ;其时的科技也具有鲜明 的理论思维特色 。 如王弼强调 , “析理 ”须藉助数学 , 而数学应当是 “理胜”学科 。 其时数学 家也以 。析理分的自觉去探求数学 问题 , 如三国魏人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情推 ” 、 乱世裂变一一魏晋南北朝文化当议 “贵约 ”原则 , 祖冲之 (4 2 9 一 5 0 0) 依此 原则 测算 出圆周 率 J ; 的值在 3 . 1 4 1 5 9 2 6 和 3. 1 4 1 5 9 2 7 之间 , 欧洲一千多年后才达到这一计算精度 。 北魏人贾思褥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 保存至今最早的完整农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其理论思维也 比较突出 , 首先要求系统观察 , 其次根据性能统 一法则进行学科分类 , 而性能统 一 , 正是玄学“体用不二”原理的映现 。 总之 , 玄学的发展使魏晋六朝成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 ”吞 。 其思辨 成就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 。 三 文学自觉 魏晋以降 , 儒学失落 , 文学艺术从儒学伦常的樊篱中解放出来 , 认识文学艺术自身特 征的“缘情 ”说和“神思”说脱颖而出 。 这是中国文化 史上值得一书的现象 。 先秦的诗论以“言志 ”为主 , 两汉经学更把文艺全然视作礼教工具 。魏晋时“缘情 ”说渐 占上风 , 如西晋陆机 (2 6 1一 30 3) 在《文赋》中提出 : “诗缘情而绮靡 ”的观点 ;刘褥的《文心雕 龙 》认为“诗者 , 持也 , 持人情性 ” ;钟嵘的《诗品》强调诗歌的特征是 “动天地 , 感鬼神 ” , “摇 荡性情 , 形诸舞咏” 。 与此同时 , 魏晋文论重视 “神思” , 陆机的 “心游万初 ” , 葛洪(2 8 4 一 3 64 )的“心存魏阀 ” , 都是强调艺术想象 ;刘魏更主张“寂然凝虑 , 思接千载” , “悄然动容 , 视 通万里 ” , 如此方能“传神 ” 、 “畅神 ” 。高度重视形象思维 , 承认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 , 使文学 摆脱经学的附属地位 , 以 “经国之大业 , 不朽之盛事 ’咐登上大雅之堂 , 这是魏晋文化的一 大进步 ,文学由此进入 “自觉”时代 。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实践也闪耀着文学 自觉的光焰 。 以诗歌而言 , “三曹” 、 “建安七子 ”的作品气势雄伟 , 慷慨悲壮 , 如曹操《龟虽寿 》“老骥 伏杨 ,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 , 《观沧海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 中。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 气韵深沉 , 风格苍劲 ;曹植 (1 9 2 一 2 3 2) 的诗 “灿溢今古 , 卓而不 群 ’, ;陶渊明 ( 37 6一 4 27) 辞官归隐的诗作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 ; 谢灵运 ( 38 5一 43 3) 令两 晋盛行的玄言诗告一段落 , 开山水诗之先河 , 所谓 “庄老告退 , 而山水方兹 。 ’, 鲍照 (约 414 一 4 6 6 ) 、庚信 ( 5 13 一 381 )使五言诗 、七言诗趋于成熟 , 李白 、杜甫均从其吸取营养。总之 , 建 安诗和六朝诗 , 上承诗经 、楚辞 、汉乐府 , 下启唐诗 。 民歌在魏晋南北朝呈现繁盛景象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千古传诵 ; 东晋南朝的《子 夜歌》、《西洲曲》,十六国 、北朝的《陇上歌》、《救勒歌 》脍炙人 口 。 魏晋间的散文也多有佳篇 。 诸葛亮 ( 18 1一 234) 的《出师表》情真意切 , 感人肺腑 , 所谓 “出师表惊人文字 , 千秋涕泪 ” ;稽康 ( 224一 26 3) 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非汤武而薄周孔 ” , 嘻笑怒骂 , 直抒胸臆 ; 李密 ( 2 24一2 8 7) 的《陈情表》抒写与祖母“形影相吊”的深情 , 语气恳 切 , 委婉动人 ; 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有曲折新奇的故事 , 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更刻画没有剥 削压迫 , 百姓 ,’, 冶然自乐”的理想世界 , 为千古之至文 。人称现代文豪鲁迅 “托 (托尔斯泰 )尼 (采 )思想 , 魏晋文章” , 正是赞颂鲁迅与魏晋文风的洒脱深刻古今相照 。 魏晋南北朝还是小说的开创时代 。刘庆义 ( 40 3一4 44) 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 记述汉 末 、魏 、晋士大夫言行 。 此间的志怪小说 ,开唐代传奇先河 , 又启发明清神魔小说 。 书法艺术自汉末渐为人们重视 , 至魏晋南北朝已名家辈出 , 尤以东晋王羲之 ( 32 1一 37 9 ) 、王献之 ( 344 一 38 6) 父子成就最高 。羲之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 , 成妍美流便的新体 , 中国女化研究 1 9 9 4 年冬之卷 (总第 6 期) 被推尊为 “书圣 ” , 其代表作《兰亭序》等历来为人所心慕手追 。 四 佛教华化与道教融汇儒佛 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 , “高人乐遗世 , 学者习虚玄” ,这种社会风 尚当然有利于倡言“空 无 ”的佛教发展 。东汉虽有人信仰佛教 ,但只准西域人奉祠 , 汉人出家为僧 , 朝廷明令禁止 。 曹魏已有汉人做和 尚 , 为 “汉地沙门之始 ” , 此后汉人出家为僧者渐多 , 以至高僧辈出 , 寺庙 普建 。 仅据《洛阳伽蓝记 》所载 , 西晋时洛阳即有白马寺 、东牛寺等大型寺庙十座 , 沙门甚 众 。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提出对佛经译文质量的较高要求 , 于是有中土僧侣的西行取经 , 著名者为后秦法显 (约 3 37 一约 4 22 ) , 他历时十三年 , 遍及南亚 , 取归佛经 , 译出《大般泥沮 经》等五种 , 又记述旅行经历 , 成《佛国记 ))( 亦称《法显传 》) 。 在法显西行取经后二年 , 鸿摩罗什(3 4 3 一 4 13) 从中亚来华 , 译出佛经九十八部 。 他精 通梵文和汉语 , 所译佛经 , 既能符合原经旨意 , 保存 ‘‘天然西域之语趣” , 又与中国传统相 应 , 文圆意通 。 在中外僧人的共同努力下 , 佛经大量译出 , 注疏讲经之学也随之发展 , 在这一过程中 , 佛教逐渐中国化 。 东晋佛学大师道安 (3 14 一 3 85 )总结汉代以来的禅法与二系学说 。 其弟 子慧远 (3 3 4 一 4 1 6) 一方面强调佛法是 “不变之宗” , 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 维护佛教对政治 的超越性 , 另一方面又调和佛学与儒学名教的矛盾 , 用佛学融合儒玄 , 这是印度佛教演为 中国佛教的一个开端 。 竺道生 (3 5 5 一 43 4 )则倡言“一阐提皆得成佛 ”之说 , 认为“一阐提 ” ( “断善根 ”的音译 , 意指恶人 , 难救药之人 )也可以修炼成佛 , 并首创顿悟成佛说 ,这都使佛 教赢得更大普及性 , 开出中国化佛学的理路 。 南朝梁武帝 (4 6 4 一 5 49 )则以 “菩萨皇帝 ”身 份 , 提出 “三教同源 ”说 , 把儒道释三教始祖孔子 、老子 、释迎牟尼并称 “三圣 ” , 认为三教可 以相互辉映 。 此后不久 , 一个华化佛教宗派—天台宗在浙江天台山创立 , 标志着中国佛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间的广泛流播 , 重要物化成果 , 其一是寺院的广为兴建 , 所谓“天下 名山僧占多 ” 。 唐人杜牧诗云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便是极言南朝佛寺之 多 。其实 , 南朝佛寺何止四百八十 , 仅据《南史 · 郭祖深传》载 , 梁朝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 穷 极宏丽 , 僧尼十余万 , 资产丰沃 。 ” 其二是巨型石窟造象 。在今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南 、新疆 、四川等地保有许多石窟和数 以千计的佛像 。最著名者 , 一为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 晋太和元年 (3 6 6) 始建 , 历北魏 、西 魏 、北周 、至隋、唐五代 、宋 、元各朝都在此开凿 , 现存石窟四百多个 , 佛像 2 4 5。尊 , 为石刻 艺术精品 ;二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魏文成帝 (4 5 2 一 46 5 在位 )时始建 , 几百年间开凿五十 多个洞窟 , 现存造象五万尊 ;三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洛后第三年 (4 97 ) , 中经东魏 、北齐 、北周 、隋 、唐诸朝 ,连续营造四百多年 。 现存佛完二千一百个 , 佛像 十万尊 。 此外 , 还有甘肃炳灵寺石窟 、麦积山石窟等 。 与外来佛教华化的同时 , 道教在魏晋间一方面吸收佛学 , 衍出轮回成仙说 , 善恶报应 说 , 天堂地狱说 ;另一方面进一步与儒学揉合 。 东晋葛洪著《抱朴子 》, 内篇言 “神仙方药 ” “养生延年 ” , 外篇讲 “人间得失 , 世事减否 ” , 其基本思想是以神仙养生为内 , 儒术应世为 乱世裂变— 魏晋南北朝文化当议 外 , 一面把道家术语附会金丹 、神仙教理 ;一面坚持儒家纲常名教 。 此后 , 粗疏的早期道教 (如太平道 、五斗米道 )演变为有较严密的组织和科律的金丹派道教 , 其教义反对佛教的消 极寄望来世 , 而主张今生享受人间乐趣 , 其前提是讲求延年益寿 , 而炼丹 、服丹又是延寿之 法 。北魏寇谦之 (3 6 5 一 4 4 8) 改革道教 , 创新天师道 , 不主张依赖吐纳交接之术和服食丹药 , 认为“修学长生 ”应以礼拜求度为主 。 佛 、道二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 , 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颇有干系 。 侯佛尤甚的是南朝 帝王 , 如宋文帝 (4 0 7一4 5 3 ) 、齐文宣王 、梁武帝 、陈武帝 (5 0 3一 5 5 9 ) 、陈后主 (5 5 3一 6 4 0 )等 人 。 其中梁武帝曾广建佛寺 , 带头吃素 , 扶植寺院经济 , 一次布施寺院往往千万以上 。 他还 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 ” , 每次都由百官用“钱一亿万 ”将他赎回 。 北朝魏太武帝 (4 0 8 一 45 2 )则崇奉新天师道 , 几乎立道教为国教 。 有债佛者必有灭佛者 。 一方面 , 儒士从护卫名教出发 , 著文斥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 , 君 臣之义乘 , 夫妇之和旷 , 友朋之信绝’, ; 另一方面 , 有的帝王为着保证朝廷赋役 , 伸张中华 王道正统 , 起而灭佛 。 如北魏太武帝诏令坑杀沙门 、焚毁寺院 、没收寺产 。 但北魏后期诸帝 重新债佛 , 北周武帝 ( 5 6 0一 5 78 在位 )遂再禁佛 、道二教 , 又下诏灭佛 , 使“释子减三百万 , 皆复军 民 , 归还编户 ’, , 增加了国家财赋兵役来源 。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的灭佛 , 与以后 的唐武宗 、周世宗灭佛 , 合称 “三武一宗灭佛 ” , 佛教史称“法难 ” ; 而从中华文化的总体进程 论 , 则是儒佛道三教彼此消长及社会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产物 。 五 汉胡大交会 经过夏 、商 、周至秦 、汉约一千八百年 , 一个以华族一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 成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 , 则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高 潮 。 北方及西北 、东北的匈奴 、鲜卑 、乌桓 、揭 、 氏 、羌等 “胡 ”族先后进入中原 , 纷纷建立政 权 。 南方及西南的越 、蛮 、奚 、理 、僚等族也与汉族发生交互关系 。 游牧或半农半牧民族的 “胡 ”文化与中原农耕人的 “汉 ”文化长时间交会 , 在冲突中走 向融合 。 胡 、汉之间的 “文化距离 ” , 导致胡 、汉文化质的差异性 。 然而 ,这种质的差异性决非恒 久不变 。文化冲突中的对立面不可避免地在冲突中改变 自身原有结构 , 从对方吸收于 己有 用的文化质 ,从而在调整 、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魏晋南北朝胡 、汉一体化便表现为胡 文化的“汉化 ”与汉文化的“胡化 ” 。 ’对于胡文化来说 , 抛弃旧质 , 以适应新的农业文明环境是首当其冲的急务 。然而 , 在胡 文化解体的态势面前 , 胡人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守旧心态 , 竭力维护被摇撼的游牧文化根 基 。 如拓拔煮杀贺狄干 , 是因为“见其言语衣服类中国 , 以为慕而习之 , 故忿焉 , 既而杀 之 ’, 。 入迁 内地的胡人表现出强烈的“扬胡抑汉 ”倾向 。 《北史 · 高昂传》云 : “时鲜卑共轻 中华 。 ”以 “汉 ”一字构合成形形色色带侮辱性的恶称 , 便是“轻中华”的表征之一 。 陆游《老 学庵笔记 》卷三言 : “今人谓贱丈夫曰 : ‘汉子 ’ , 盖始于五胡乱华时 。北齐魏恺自散骑常待侍 迁青州长史 , 固辞之 。 宣帝大怒曰 : ‘何物汉子 , 与官不就 ’ , 此其证也” 。 “抑汉 ”与“扬胡 ”同 时并存 , 胡人被尊奉为“国人 ” , 在政治上 、经济上享有多方面特权 。 然而 , 在先进的汉文化的包围下 , 胡人中“守旧派”的抗拒终归是徒劳的 , 与”马背中领 中国文化研究 1 9 9 4 年冬之卷(总第 6 期) 生活”相割离的中原胡人终究被纳入 “汉化”轨道 。 胡文化“汉化 ”通常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 。 一是由胡人统治者采用汉族统治的组织形 式并推广儒学 , 从而以强力推进胡文化发生质的变化 。匈奴人 、汉国的创建者刘渊 , 前赵的 刘暇 , 揭人 、后赵的石勒 , 氏人 、前秦的符坚 、符融 , 羌人 、后秦的姚往 、姚襄都在这方面作出 努力 。 公元五世纪初统一北方的鲜卑跋魏更在儒化一汉化上有突出动作 。 还在魏道武帝 时期 , 拓跋魏通过征聘 、使用汉族士大夫 , 与儒家政治勾通关系 , 至魏明帝拓跋嗣与魏显祖 拓跋弘时期 , 拓跋族上层集团的儒化 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 儒家文化的渗透 , 使北魏统治 层中产生许多儒者兼拓跋贵族的人物 。 北魏孝文帝元宏 (4 6 7 一 4 9 9) 是推进鲜卑拓跋族汉化的英俊人物 , 公元 49 3 年 , 他以南 征 为名 , 把都城从今山西迁到 中原洛阳 , 这不是一般的都城迁徙 , 而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 义 。 山西大同 (时名平城 )地处恒山之北 , 处于游牧文化氛围之中 , 而洛阳处于古来神州中 心 , 迁都于此 , 既能显示北魏政权为中国正朔所在 , 又有利于加速对汉文化的吸收 。正是在 古都洛阳 , 魏孝文帝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领域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 , 奖励鲜卑与汉 人通婚 ,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 参照南朝 , 制定官制朝仪 , 从风俗礼制到语言服饰全面割断鲜 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 , 大踏步地实现社会体制的汉化与观念的汉化 。 而全然以《考 工记 · 匠人》王城规划制度为营建蓝本的北魏都城洛阳 , 则以其规整严密的坊里 , 等级秩 序分明的道路系统以及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的布局宣示着汉文化的胜利 。 由于胡文化的汉化不是以本族经济文化发展为动力的文化迁演 , 而是在汉文化环境 的规范下 , 以政治需要为动力的文化转型 , 因而 , 统治集团的儒化往往走在全族汉化的前 面 , 从而为胡文化的整体性汉化创造前提条件 。 胡文化 “汉化 ”还有第二个途径 , 这便是入迁内地的胡人在“与华民错居 ”的情势中 , 不 仅 , 语习中夏 ” , “多知中国语 ” , 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汉文化观念意识的影响 。 胡人的性观 念本颇为开放 , “女儿自言好 , 故入郎君怀 ” 。 但在汉文化影响下 , 也出现男婚女嫁有待于 “父母之命 ”的观念 , 如北朝乐府《折杨柳枝歌 》咏道 : “问女何所思 ? 问女何所忆 ? ‘阿婆 (北 朝呼母为婆一 一笔者注 )许嫁女 , 今年无消息”, 。 儒家的贞操 ,观念开始影响胡人 。 胡文化 “汉化”是多方面的 , 它不仅表现在政权结构专制化 , 经济方式农业化 , 观念意 识儒学化 , 而且表现在昔 日的胡 人转而以 “汉人”的姿态去对待其他胡族 。 如鲜卑与柔然 , 在血缘上具有亲缘关系 ,但北魏鲜卑反而视柔然为“胡” 。 太武建六镇 , 北魏 、东魏“起长城 之役 ” , 皆为防柔然进攻 , 其情势颇与秦汉筑长城御匈奴相似 。 至此 ,北魏统治者 已转化为 防御游牧民族“钞掠之患 ”的农业文明保护者 。 在胡文化“汉化 ”过程中 , 儒生士大夫扮演了关键角色 。 十六国与北朝时代 , 大批北方 汉族儒士纷纷出仕胡族政权 。他们遵循《孟子 · 滕文公》“用夏变夷 ”之论 , 以先进的诸夏文 化去影响 、改造“蛮’,产夷 ” 。北魏高间据 “入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展开的“中原正统说 ”(统 有中土 , 即为正统 ) , 崔浩 (? 一 4 50 ) 、高允 (3 9 0一 4 8 7) 依“能行中国之道 , 则中国之主”观念 展开的“文化正统说 ”(凡遵奉中国文化者皆得视为正统 )便是入仕北朝的汉族士大夫的安 身立命之论 。 正是基于如上观念 , 封奕 、阳裕 、张宾 、程遐 、王猛 、薛攒 、尹玮 、崔浩 、高允 、王 松寿 、苏绰等一大批有才干的士大夫活跃在非汉族政权的舞台上 , 为在中原重建社会秩序 而努力 。 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当议 汉族儒士改造胡文化的主要途径是以胡族上层为中介 , 倡导儒学 , 建设汉式政权组织 以及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制度 ;倡兴文教 , 打击保守贵族势力 , 努力改易“胡风国俗 ” 。 汉族儒士与儒化了的胡族上层统治者的共同努力 , 使北方胡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较东晋 南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洛阳伽蓝记 · 景宁寺》载陈庆之语 :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 昨 至洛阳 , 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 礼仪繁盛 , 人物殷阜 。 ”胡人政权组织不仅沿袭汉人政治 体制 , 而且还颇有补益 。 儒者托古的太子国学便在胡人政权下首先实现 , 符坚令太子及公 候百僚之子就学受业于国子学 , 为太子国学先声 。 中原社会经济亦迅速从战乱中复苏 、发 展起来 。一些 民歌描述胡 人统治区域内社会繁荣 ;安定情景 : “长安大街 , 两边种槐 , 下走朱 轮 , 上有莺栖 ” ; “远 山武威郡 , 遥望故藏城 , 车马相交错 , 歌吹 日纵横 ” ; “路出玉门关 , 城接 龙城坂 。 但事弦歌乐 , 谁道山川远 ” 。 北魏洛阳工商业兴隆发达 , “天下难得之货 , 咸悉在 焉 ” 。 《魏书 · 地形志》记载 , 北魏时全国人口 比西晋太康年间多了一倍 。 虽然北魏末年爆 发各族大起义 , 其后 又有东魏 、北齐与西魏 、北周的长期对峙 , 但经济发展的势头仍然不 衰 。 追至北周统一北方 , 北方的人力 、物力终于超过南方 ,从而为隋统一全国 , 实现公羊家 所倡言的“大一统 ”打下基础 。 胡文化虽受容于汉文化系统 , 但是这种加入绝非机械组合 。在进入汉文化轨道的过程 中 , 胡文化也以其固有特质对汉文化系统加以冲击 、改造 。蛮野但充满生气的北族精神 , 给 高雅温文却因束缚于礼教而冷淡僵硬的汉文化带来新鲜空气 。 北魏崔浩说 : “漠北醇朴之 人 , 南入中地 ,变风易俗 , 化洽四海 。 ’, À指 的便是这种趋势 。 随着诸多民族整合为新汉族的 进程 日益深化 。 汉胡交会的效应逐渐充分显示 ,终于推出璀璨的隋唐文化 。 附注 ¹ 《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语º ½ 《颜氏家训 · 治家》。 » 《南史 · 儒林传》¼ 见《抱朴子 · 洁鲍》。¾ 《梁书 · 儒林传》。 ¿ 《文心雕龙 · 论说篇》。 À 《老子 · 第一章》。 Á 《颜氏家训 · 勉学 》。 《晋书 · 陆 云传》。 @ 《世说新语 · 文学》. 王弼 : 《周易略例 · 明丈通变》。 宗白华 : 《美学散步》第 1 77 页 , 上 海人 民出版社 19 8 1 年出版 。 曹王 : 《典论 · 论文 》。 钟嵘 : 《诗品》。 《文心雕龙 · 明诗》。 《广 弘 明集》, 道宣 : 《叙列代王 臣滞惑解》 《房录 》卷十一 。 《北史 · 贺狄干传》. @ 《魏书 · 崔浩传》。 · 学术动态 · 欧洲汉学家会议在布拉格举行 第十届欧洲汉学协会会议 , 于 19 9 4 年 8 月 29 日至 9 月 1 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隆重 召开 。来自俄罗斯 , 英国 、法国 、德国等 20 多个国家的 23 0 名汉学家 、 中国问题专家出席了 会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史学动态研究室主任黄庆华应邀参加会议并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与会者就中国的哲学 、历史 、经济 、 人口 、文学艺术 、考古及香港回归等间题进行了广 泛讨论和交流 。 欧洲汉学协会始建于英国 , 原名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 , 是 19 48 年 4 月由英国剑桥大 学教授龙彼德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汉学家发起成立的 。 该协会当时不足 10 人 。 1 97 5 年 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组织 , 并易名欧洲汉学协会 , 目前有会员 6 00 多人 。 作者简介 _ . 谭风, 19 4 0 年生 。 任 职于烟合市委党校 , 中 国思忽史叙教授 产中国圣子毕会 ”理事 。 发表《先秦佑 家叉利观娜析 》子学术论文三十篇 。 · 陈克守 195 。年生 , 山东膝州人 。 曲率师范大 学中文来副软授 。 出版《幽致与逻样 》等专著三本 , 发 表论文二十余篇 。 、 · 吕世荣 . 河南大学软授 。 · 刘象彬 河南大学副教授 。 八 钟饭文 1 9 0 3 年生 , 广东海丰人 。 先后任中山 大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中国民问文化研 究所所长 。 著有诗丈著作多种 。 · 冯天瑜 19 4 2 年生 , 湖北红安人 。 湖北大学历 史 来教授 、文化史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地方 乞副总幕 。 著有《上古神 1话纵横谈 》、《中国思忽家论智 力 》、 《明清 文化史散论 》、《张 之 洞评传》及 合著《辛亥武昌起 义 史》、 《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中华文化史 》子多部 。 · 丁守和 19 2 7 年生 , 河北望都人 。 中国社科院 近代史所研 究 员、研 究生院教授 、中 国现代丈化学会 会长 。 著有《从五四启 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 国现代史论 》、《中国历代 文化概述 》、 《学海求索录》子 专著 , 主编《中华文化辞典》等 , 发表论 文 200 余篇 。 · 严家炎 1 9 3 3 年生 , 上海人 。 北京大学中文 来 教授 、博士研 究生 导师 、 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文 学学科 评议 员 、中 国现代 文学研究会 会长 、 北京市文联副主 席 。 著有《知春集》、《求实集》拭论现代小说与文 艺思 潮》、《中国现代 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主 编之一 )等十 多部 。 。 · 郭志刚 1 9 3 3 年生 , 河北景县人 。 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著有《孙单创 作散论》、《中国现代文 学漫话 》、《中 国现代小说 风格 变迁史》等 , 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 》。 · 黄 药 1 9 4。年生 , 江 苏无锡人 。 北京语言学 院 副教授 。 参加编 著《世界诗学大辞典》等多种 , 发表 论文 多篇 。 · 吴 双 1 9 6 5 年生 , 四川人 。 获上海复旦大学 文 学硕士学位 。 北京语言学院软师 。 · 陈增辉 1 9 3 5 年生 , 浙江杭州人 。 上海 大学国 际商学院教授 。 著有《论孔子教育思怒》及编著多部 。 · 朱越利 1 9 4 4 年 生 , 中国道 教文化研 究所研 究 员, 中国道教学院教授 , 主要 专著有《过经 总论 》、 《道教要籍概论 》、《道教答问》等 。 · 孟摘华 1 9 6 1 年 生 , 北 京大 学中文 来博士研 究生 。 著有《叙事的艺米》、《文学的新现实》等多部 。 · 旷新年 1 96 3 年生 , 湖南人 。 北京大 学中文 来 博士研 究生 , 著有学术论文多篇 。 · 王一川 1 95 9 年生 , 四 川人 。 北京师范大学文 学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著有《意义的瞬 问 生成 》、《审美体脸论 》、《语 言的胜吮 》、《语 言乌托 邦》和《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及近百 篇论文 。 · 离翔反 1 9 3 3 年 生 , 北 京人 , 满 族 。 北京语 言 学院教授 。 芳有《红揍梦四字格 》。 , · 吴功正 1 9 4 3 年生 , 江 苏南通人 。 江苏省社会 科李院研 究 员、《江海学刊》主编 。 著有《小说美学 》、 《中国文学美学》、《沫若史剧研究》等十 多种 。 · 邓牛饭 上涤大 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 长 、 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 有著述多种 。 · 史锡尧 1 931 年生 , 山 东桓 台人 。 北京师范大 学中文 来教授 、 中国语 言学会理事 。 著有《名词短语》 等四部 。 · 王 丽 1 9 6 5 年生 , 四川乐山人 。 获北京大 学 中文 来硕 士学位 。 本刊编样 。 · 王泉根 1 9 4 9 年生于浙江绍兴 。 西南师范 大 学中文 系软授 。 芳有《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华 夏 性名面面观》等 10 种 。 厂 · 张延风 1 9 4 4 年生 , 河南祀县人 。 北京语言 学 院外语系教授 、 中法比较文化学会理事 。 著有《法 国现 代艺术》、《中西 文化掇英》及译著 。 · , 卫东 1 9 6 8 年生 , 江 苏享宁人 。 北京大学文 学硕士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 究所从事研究 。 有 编著《异国主义与教世文 》及论文 。 · 恩斯特 · 施华滋 1 9 1 6 年生 , 德 国人 。 德国莱 比锡大学教授 , 著名汉学家 。 曾将《论语》、《老子 》等译 成德文 , 广为流传 。 · 汤镇东 兰 州大 学外 语 系副教 授 , 发表论 文 《德语外来借词和复合名词研 究》、译文等多篇 。 · 李道湘 1 95 9 年生 , 南开大 学哲学博士 , 任教 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 。 发表《论 <淮南子 )天体演化学 说 的历史地位 》、 《论 申国哲学史 的开端 》千论文和译 文 多篇 。 · 杜特莱 法国马塞第一大学中文 系副教授 , 有 译芳多种 。 · 刘 阳 现在法国次读学位 。 · 钱林森 1 9 3 7 年 生 , 江苏秦兴人 。 南京大学教 授 、比较文 学研究会会长 、 中国比较文学会理事 。 芳译 有 《中外 文学因缘》、《牡女 与蚕娘 》、《中国文 学在法 国》、《中国之欧洲 》。 · 陈 炳 1 9 3 4 年生 , 福建福州人 , 上 海辞 书出 版社编释室主任 、 副编审。 著有《艺范美探徽 》、《吴过 子 》等 。 · 裁 侃 华东 师范大 学教授 、 学报常务副主 编 。
本文档为【乱世裂变_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70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10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