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

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

举报
开通vip

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 [韋雙翎] 2012-04-06 12:34:23|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葉啟立  林松賢  劉雲樵  韋雙翎  兵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1999年,葉啟立老師以「劍」作為武學講座的主題,讓我首次聽到《手臂錄》一書之名。自此以後,我反翻閱讀這本古籍,也跑到圖書館看過線裝古本,嘗試去考據書中內容的含義。 其實坊間有很多人,都已經對〈劍訣〉作過各種詮釋;然而我自恃在大學主修中文,古文讀寫能力也頗受系上師長認許,所以決意不假外求,要憑自己的...

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
〈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 [韋雙翎] 2012-04-06 12:34:23|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葉啟立  林松賢  劉雲樵  韋雙翎  兵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1999年,葉啟立老師以「劍」作為武學講座的主題,讓我首次聽到《手臂錄》一書之名。自此以後,我反翻閱讀這本古籍,也跑到圖書館看過線裝古本,嘗試去考據書中內容的含義。 其實坊間有很多人,都已經對〈劍訣〉作過各種詮釋;然而我自恃在大學主修中文,古文讀寫能力也頗受系上師長認許,所以決意不假外求,要憑自己的能力去閱讀。久而久之,便寫了數篇筆記式文章,或在國術社內發表,或當作功課呈求老師,但始終未曾向外公開。 近日,由於網友徐大寶提起〈劍訣〉這篇文章,讓我想起這些舊稿。由於原文以論文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撰寫,枯燥乏味,所以只抽取其中譯文供大家參考。 以下是我在2001年所試作的譯文,當時學劍才不過三年,對劍的認識仍停留在套路、對拆的層次,頗有紙上談兵之感。但就文白語譯而言,今天再看也算是差不多了。 原文:〈劍訣〉與〈後劍訣〉今譯 [韋雙翎] 譯者言 我學劍的經歷很短,對劍法尚未能掌握,所以對於《劍訣》的解釋,只能用自己所知的寫成。有些部份比較含糊難解,因譯者本身程度不足,也許不合於作者原意,但聊作參考,希望大家仍能有所裨益。 〈劍訣〉 漁陽老人教余劍術,且曰:「此技世之久絕,君得之,慎勿輕傳于人。」余恐此技終致不傳,又顧念老人之語,故不著說而作訣焉。 【今譯】在漁陽的一位老先生,教會我用劍的方法,而且說:「這門技藝在社會上已經絕跡很久了,你學會了後,千萬不要輕易傳授給別人。」我深怕這劍技終於變成失傳,但心中又記掛著老人的說話,因此不寫文章而作成口訣。 長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長兵進退手已神,短兵進退須足利,足如毚兔身如風,三尺坐使丈八廢。 【今譯】(從身體到兵刃之間,)長兵器有一根木竿作連接;而短兵器則以一雙手臂作連接。所以在用長兵的時候,(因利用槓桿原理,)只靠手法就能使攻擊防禦變幻莫測;而用短兵的時候,則無論是進攻或防守,都只能靠步法的輕靈敏捷了。當步法能像狡猾的兔子一樣敏捷,身形變換能像風一般輕快時,雖然手中只是區區三尺的劍,但也足以使丈八大槍無用武之地了。 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遲遇劍仙。 【今譯】我擅於用槍,已經三十年了,沒想到在五十歲的衰遲之年,卻遇到堪稱劍仙的劍術高手。 劍術三門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龍:手前身後現刀勢,側身左進龍門亟;身前手後隱刀勢,側身右進虎門易。 【今譯】在劍術之中,有分左、中、右三門,術語稱右門為虎門,中門為蛇門,左門為龍門:握劍在面前稱為「現刀勢」,其用法是側身從左邊閃進,直迫對方的龍門;藏劍在身後的是「隱刀勢」,這樣側身從右邊突入,很容易就能攻入對方的虎門了。 二勢用手身誘之,彼取我身手出奇;黠者奇正亦能識,舍身取手主擊客。我退我手進我身,左翻右躍如獅擲。 【今譯】這兩個勢式重點在手,但都是用身體作誘餌,等對方攻向我的身體時,手中的劍便能出對方意料之外反攻進去。聰明的人能看得出其中的真假虛實,便放棄身體而攻擊我的手,形勢就變成他主動來打我了。這時我雖然把手收回,但亦同時往前踏進,或翻入左邊,或躍進右邊,就像獅子滾球般靈活。 虎躍不入龍,龍翻不入虎,龍翻虎躍皆蛇行,直進當胸不可阻,左右進退有虛實,六法相生百奇出。 【今譯】一走了右邊的虎門,便不能再轉入左邊的龍門;同樣的,走了左邊的龍門,便不能再入虎門。但無論往左還是往右,還都是像入蛇門般走中線,朝著對方胸膛直入,根本沒有阻擋的機會。「左、右、進、退、虛、實」這六個要領互相配合應用,便能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了。 彼退我乃進,彼退有奇伏;彼進我亦進,彼進乃窮蹙。 【今譯】對方後退時,我也跟著前去,因為的對方後退,一定隱藏著出人意料的殺著;而對方進來時,那我也要進去,因為這樣能使他變得緊迫侷促,難以有所發揮了。 撲身槍尖迫使發,死裡得生坐鐵屋,嘗以我矛陷我劍,矛多虛奇劍實戰,當其決命爭首時,劍短矛長皆不見。 【今譯】不顧一切走近對方的槍尖,迫使他一定要先攻;這是致諸死地而後生,只要對手沒扎中我,我就能闖進去,他就像困在鐵牢中逃不掉了。我試過用我自己的槍法來對付劍法,槍法多用虛幻變化,出其不意;而劍法則是樸實不華,合於實戰。所以在你死我活的決鬥中,劍比較短的劣勢和槍比較長的優勢,實際上都不存在了。 自笑學兵已白頭,初識襄中三尺練。 【今譯】笑自己從少學練兵器,至今都已經成為白髮老翁了,竟然現在才剛認識到甚麼是真正的劍法啊! 〈後劍訣〉 劍器輕清,其用大與刀異。劍訣實有所隱,恐古人之心,終致淹沒,故又作後劍訣一絕微露之。 【今譯】劍這種兵器,走的是輕快清靈,而用法更是大大不同於刀法。在〈劍訣〉中其實還是有所隱藏,因害怕古人的心血終於導致失傳,所以又作了〈後劍訣〉這絕句,來顯露其中一點點。 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殺漁陽老劍仙。 【今譯】劍術中最精要的法門,從來不會輕易傳授的。其實「直行直用」四個字,就是其中最奧妙的要領。如果你認劍法只有橫砍直劈,像用刀一樣的話,那真的會笑死漁陽那一位年老的劍術高手了! 譯後記 按內容考,〈劍訣〉是吳殳五十歲前後所寫的,而〈後劍訣〉應為《手臂錄》編成時補寫的,約為六十八歲的事。 將〈劍訣〉化為〈劍說〉──《手臂錄》解讀(二)[韋雙翎]   2012-04-07 01:16:41|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劉雲樵  林松賢  韋雙翎  兵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之前分享的〈〈劍訣〉與〈後劍訣〉今譯〉一文,是我在大學時代的語譯,在字面而言已經足夠了。然而在我畢業之後,蒙幸得到吳宏一教授給予機會,得以擔任他的研究助理並隨之學習。在那幾年的鍛煉中,讓我對如何處理古籍有更深的體會。 2004年完成了〈吳修齡生平及其《手臂錄》版本發展初探〉一文,2005年再寫成了〈《手臂錄》中有關劍技之章句發微〉。兩文均以學術論文規格寫成,分別為12000字及8000字,內容甚為枯燥。為了讓自己的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不致湮沒,特此摘錄其中要點,再作重新組織,直接讓結果〈劍說〉呈現出來,聊供大家參考之用。    原文:將〈劍訣〉化為〈劍說〉[韋雙翎] 以「槍」為假想敵來談諸器 傳統武術中千古不變的定論,就是「一寸長一寸強」,這是無法質疑的事實。然而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手上的兵器一定能比對方的長,因此「以短接長」的技巧才會出現,亦是在沒有選擇之下的唯一出路,絕對是以身犯險的孤注一擲。 明末由吳殳所著的《手臂錄》以槍為主軸,綜論了槍、棍、刀、劍等等器械,並在「槍為諸器之王」的前題下,以「槍」為假想敵去談論各式器械的用法,〈劍訣〉亦正是如此。 但〈劍訣〉及〈後劍訣〉的文字實在太隱晦,如何解讀為宜?   以《手臂錄》全書來找劍法 若要找解讀的線索,最好是在同一位作者的同類著作內尋找,因為若參考別家作者的著作,當中的術語、定義都不盡相同,如此作關連解讀將有可能造成牽強附會,甚至與原作者的意思背道而馳。 所以在閱讀〈劍訣〉及〈後劍訣〉時,把範圍擴大至《手臂錄》全書來看,可以發現尚有許多篇章片斷,其實暗示了劍技的一些具體描述。這便印證了吳修齡在〈行著〉中談及「萬派歸宗」所言的:「手法、身法、步法俱備於前文諸法中,真如之書亦然,好學深思之志士,能默識之。」 因此使我忽發奇想:〈劍訣〉和〈後劍訣〉兩篇只是「謎面」、「目錄」,是引導讀者在其他篇章尋找資料的指引。我們得像解謎一樣,在《手臂錄》的其他篇章中,尋找具體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 因此,我試從《手臂錄》其他篇章中所得的章句,將〈劍訣〉譯成〈劍說〉,從以望使這篇文章的微意顯露出來。謹將譯文述於下:   從《手臂錄》中集句而成的〈劍說〉 長兵者,以木為柄,故在手已可神其用;而短兵者,苟以臂運之,非足利猶不堪用矣。然足若如風,雖手持三尺,丈八之槍猶可破之。 余習槍三十年,今得漁陽老人教余劍術。劍法者,其用分三門:左者龍門,右者虎門,中者蛇門。 進龍門者,手前身後,列右身于前以誘人,謂之現刀勢;待彼槍戳我右身,則我進左步,側身進其槍內。 進虎門者,身前手後,列左身于前以誘人,謂之隱刀勢;待彼槍戳我左身,則我進左步,側身進其槍內。此二勢,皆列身誘之,待其單殺手實進,則劍砍削粘杆以破之。 (原文:長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長兵進退手已神,短兵進退須足利,足如毚兔身如風,三尺坐使丈八廢。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遲遇劍仙。劍術三門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龍:手前身後現刀勢,側身左進龍門亟;身前手後隱刀勢,側身右進虎門易。二勢用手身誘之,彼取我身手出奇。)   若遇會家,必知我奇正所用,則戳我持劍手矣。我則稍收劍忽退,順其勢或左或右又進,貼杆直入取其胸腹,乃進蛇門者也。出入乎此三門,可左、可右,可進、可退,可虛、可實,六法相生,百變生焉。 短當長,于其忽退時,能追入粘住,不令脫去,則勝;彼若能虛退,則必敗。若彼虛退,我苟能識破,決然竟入,則彼便同赤手矣。蓋長之所以制短者,用其虛也。然遠則可以用虛,近則不得不實;我直進迫近彼槍,使彼不得不實發,實發則不過單殺手,我可以砍削粘杆竟入矣。以劍降長,必須拚命撲身,此死中求生之法也。 (原文:黠者奇正亦能識,舍身取手主擊客。我退我手進我身,左翻右躍如獅擲。虎躍不入龍,龍翻不入虎,龍翻虎躍皆蛇行,直進當胸不可阻,左右進退有虛實,六法相生百奇出。彼退我乃進,彼退有奇伏;彼進我亦進,彼進乃窮蹙。撲身槍尖迫使發,死裡得生坐鐵屋。)   以余之槍破余之劍,槍之虛處,變幻百出,必非劍所能禦,而實處惟有一桿,苟能制之,則無以用其虛矣。此等劍法,若能拚命撲身,則槍猶可能破也。余學諸器,至今已五十之年,方初知襄中之真劍也。 (原文:嘗以我矛陷我劍,矛多虛奇劍實戰,當其決命爭首時,劍短矛長皆不見。自笑學兵已白頭,初識襄中三尺練。)   〈後劍訣〉解 劍器輕清,其用大與刀異,不可竟用砍斫,必以直行以直用其鋒,方得劍之幽元矣。 (原文:劍器輕清,其用大與刀異。劍訣實有所隱,恐古人之心,終致淹沒,故又作後劍訣一絕微露之。 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殺漁陽老劍仙。)   後記 由於不想篇幅太長,有關技法的操作說明,參見下一篇〈〈劍訣〉中的龍、虎二門〉再續。 〈劍訣〉中的龍、虎二門──《手臂錄》解讀(三)[韋雙翎]   2012-04-09 09:14:49|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羅均恆  韋雙翎  劉雲樵  林松賢  兵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承接〈〈劍訣〉與〈後劍訣〉今譯〉及〈將〈劍訣〉化為〈劍說〉〉兩文,基本上已經將古籍作了基本的處理,還原為可讀的文體。 而本文則再詳說〈劍訣〉中龍、虎之門,並按釋解後的文句嘗試操作。   原文:〈劍訣〉中的龍、虎二門 [韋雙翎] 從《單刀圖說》看龍、虎二門 《單刀圖說》中說:「斫、削粘桿,余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單刀未有言者。移之為刀,實自余始。」由此可知《單刀圖說》中的「斫」、「削」二法,肯定就是劍法。 原文中「斫」「削」二法為:左上斫有「斜提勢」,右上斫有「朝天勢」,左下斫有「左撩刀勢」,右下斫有「右撩刀勢」。左削有「左定膝勢」,右削有「右定膝勢」。 若就四個斫勢的圖譜而言,會發現一個現象:「斜提勢」和「左撩刀勢」是側身右肩向敵: 斜提勢 先立上弓勢,槍扎腳,刀提開,列身誘之。成此勢槍必深入,刀移,前足于左,進右足從上斫之。     左撩刀勢 開右門,槍來,前足開左,進後足,刀自下而上。     而「朝天勢」和「右撩刀勢」則是側身左肩向敵:    朝天勢(注:此圖有誤,參照程沖斗《單刀法選》此勢臉當朝向左面) 槍右來,前足開左,進左足拗斫之,名左八字。槍左來,前足開右,進後足順斫之,名曰右八字。獨立勢用法,不出于此。 移前足,進後足,刀從上而下,可變右撩刀。   右撩刀勢 大意同上。(注:即同「左撩刀勢」,可理解為「開左門,槍來,前足開右,進後足,刀自下而上。」)此二勢倭之絕技也。   再看吳殳的〈雙刀歌〉提及「後于漁陽得孤劍,隻手獨運捷于電」及「今以劍法用右刀」,從此我們可以肯定漁陽老人的劍是「由一隻右手操作」的。因此,側身右肩向敵正是「手前身後」,而側身左肩向敵就是「身前手後」。 因此有理由相信,「斜提勢」和「左撩刀勢」就是走龍門的技法,而「朝天勢」和「右撩刀勢」則是走虎門的技法。所謂「二勢用手身誘之,彼取我身手出奇」,也就是「列身誘之」之法了。   敵槍與敵諸器之差異 據吳殳〈單刀圖說自序〉的說明,以劍敵輕長之器,「則避其虛(槍鋒)而擊其實(槍杆),蓋槍之虛處,變幻百出,必非劍所能禦;而實處惟有一桿,苟能制之,則無以用其虛矣。擊實之法在斫其槍杆,槍杆被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賺顛提;劍更進步,必傷人矣。」  影片為2005年時,筆者以單劍試破學員的大槍。學員對大槍只有基本的認識,而筆者習劍已七、八年,但已能把單劍被逼到牆角;另一方面,單劍一旦能粘住槍杆(蛇行),還是有反勝的機會。   而以劍敵短重之器,「則避其實(兵器)而擊其虛(身手),蓋大棒鐵鞭,長斧木钂,不可直當,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擊其身手,乃可必勝。」  影片為2006年時,筆者以單劍試破羅均恆師弟的牌刀。單劍一旦被牌粘住,便會失去了機動力乃至戰鬥力。   直用劍鋒作擊刺 刀與劍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刀主要用刃拖割,而劍主要用鋒擊刺。 以劍破槍的確要用砍杆之法,但傷人一定要用劍鋒擊刺,要用最長的部位攻擊到最遠的地方;而且不要企圖直接殺傷其頭胸腹等部位,而是當一個「黠者」去「捨身取手」,攻擊對方伸得最近自己的地方,這亦正是〈古論註〉中提過的「先扎手和腳」。 〈劍訣〉中的「龍門」斫法──《手臂錄》解讀(四)[韋雙翎]   2012-04-10 12:21:03|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韋雙翎  劉雲樵  林松賢  兵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最近發表這系列《手臂錄》解讀的文章(請見〈〈劍訣〉與〈後劍訣〉今譯〉、〈將〈劍訣〉化為〈劍說〉〉、〈〈劍訣〉中的龍、虎二門〉諸篇),得到一些網友支持,實在安慰。 本來怕這些訓詁的文字太過沉悶,所以一直未曾發表;然而近年在網上看到越來越多曲解原典的文章發表,頗有劣幣驅逐良幣之勢,讓人不禁憂心從此邪說橫行,致使古書失去本來的價值。 更有甚者,竟將明代秀才的吳修齡先生,說成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間人,其謬太過。為了破除邪說,謹將自己數年來的研究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用。   以槍破劍:「對打法」 在網路上偶見有網友對《手臂錄》表示懷疑,指〈槍王說〉中「對打法破劍、破叉、破鏟、破雙刀、破短刀」的說法,猶如金庸小說中「獨孤九劍」般某式能破某兵器云云,實在囂張。 事實上,所謂「破」,是指能封住對方破槍之法,以短破長本來就極難(注:勁定會從2005年起就以擬真劍來破碳纖槍,深知其中甘苦),練了十年的劍往往進不了只學三個月的槍。短兵能破槍只有幾種可能,用槍者能看穿的話,短兵便沒有機會。 所以要談以劍破槍,必先了解破劍的「對打法」,是保持彼此距離(「對」字之意)用「大封大劈」的打法(「打」字之意),即使戳槍也只是身推送,絕不輕易扎槍。所謂「雙刀雖利,帶打必落」,就是這意思。   「手前身後現刀勢,側身左進龍門亟」 當以右肩向敵時,持手的劍朝敵方自然垂下,便是「斜提勢」;而把劍拿後腰側,或提在胸、額前以劍鋒朝敵,皆是「左撩刀勢」。 有了對「對打法」的認識,便知道破槍的方法,就是偏要誘使對方扎槍。所以在運用這勢式時,須記得〈劍訣〉中有一句「二勢用手身誘之,彼取我身手出奇」,為了要讓劍能發揮斫、削槍杆的功能,必須誘敵攻擊胸、肩、腿等部位,而且要等對方扎槍才能出手。 所謂的「側身左進龍門亟」指的就是前腳往左挪,後腳立即往前踏,偏身閃入槍的「圈內」進行攻擊。 「現刀」為右肩向敵,即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對方槍來時,後腳(左腳)上步便是向左走,入槍身(持槍者)的右邊;「亟」是急切、快速之意,這步法是以右肩向敵,身體「斜閃」入槍身中,同時就要出手斫槍杆。    斜提勢:走左路劈槍杆 所以在看《單刀圖說》中〈斜提勢〉時,當中寫道:  斜提勢 先立上弓勢,槍扎腳,刀提開,列身誘之。成此勢槍必深入刀,移前足于左,進後〔右〕足從上斫之。 (注:參照《單刀圖說》諸勢,步法當用「前足」與「後足」二辭。此本為「右」字,疑為「后」之誤,故暫改之為「後」字。待考。)   其技巧就是「列身誘之」,空出右側的身體,誘使敵人扎槍攻擊;就在這當下前面的右腳往左挪,後腳立即往前踏,偏身閃開槍,同時舉劍斫向其槍杆。   左撩刀勢:走左路撩槍杆 而〈左撩刀勢〉的技巧也是類似的,其中有寫道: 左撩刀勢 開右門,槍來,前足開左,進後足,刀自下而上。    所謂的「開右門」,其實也就是「列身誘之」,空出右側的身體。這勢式同樣誘使敵人扎槍攻擊;就在這當下前面的右腳往左挪,後腳立即往前踏,偏身閃開槍,同時劍自下而上斫其槍杆。   後記 虎門、蛇門及削法的說明,來日再續。 〈劍訣〉中的「虎門」斫法──《手臂錄》解讀(五)[韋雙翎]   2012-04-13 16:13:36|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韋雙翎  劉雲樵  林松賢  兵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繼〈〈劍訣〉中的「龍門」斫法〉一文之後,便應該談談「虎門」的斫法了。 然而文章發表後,在Facebook上與數位網友展開了討論,其中猶以我提出的「肩向決定龍虎」之見,最值得深入探討。 由於在劉門的劍法中,一向以「十字劍訣」為核心;而「十字劍訣」的身法,無論「手前身後」或「身前手後」俱為右腳在前、右肩對人。網友便以此推之,認為因以右手持劍,右肩向敵才是正途,不應以「肩向」來決定進攻的方向。 就這一點上,我認為在「以劍對劍」的前題下,劍訣的架勢的確很合理。在對劍的情況下以肩背向敵,敵方刀劍揮砍而來時,只怕來不及回應。 但吳殳的〈劍訣〉是「以劍對槍」為前題,情況便有所不同了。 以「肩向」來判別「現刀」或「隱刀」,背後取決於「列身誘之」的原則。而這一點若按「昆吾劍」套路而論,其實是沒有衝突的。所以「肩向」之目的,是引誘對方的扎槍於預設落點上,槍只以「戳」為殺著,無劈割的功能,只要能閃入杆內便安全了。 其實「肩向決定龍虎」也非絕對之辭,只要配合「左翻右躍如獅擲」來用,實戰中必定更能靈活變化。以下謹詳說「虎門」及「翻躍」   「身前手後隱刀勢,側身右進虎門易」 與「龍門」相對,「虎門」的勢式為「朝天勢」和「右撩刀勢」。先側身以左肩向敵,右手拿劍高舉起,即成「朝天勢」;同樣是側身以左肩向敵,右手拿劍垂在身後,即成「右撩刀勢」。   「隱刀」為左肩向敵,即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對方槍來時,後腳(右腳)上步便是向右走,入槍身(持槍者)的左邊;「易」是簡便、容易之意,因上步前進是相對自然的動作。這步法是以右肩向敵,身體上步轉邊入槍身中,同時就要出手。    朝天勢:走左路劈槍杆 按《單刀圖說》裡的〈朝天勢〉中有寫道:   朝天勢(注:此圖有誤,參照程沖斗《單刀法選》此勢臉當朝向左面) 槍右來,前足開左,進後〔左〕足拗斫之,名左八字。槍左來,前足開右,進後足順斫之,名曰右八字。獨立勢用法,不出于此。 移前足,進後足,刀從上而下,可變右撩刀。 (注:參照《單刀圖說》諸勢,步法當用「前足」與「後足」二辭。此本為「左」字,亦改之為「後」字。待考。)   所謂「槍右來」,應該是指「取手」,而「槍左來」是「取身」。若以「虎門」的標準而言,這應該是往右走圈外。因此,槍扎來時,前腳向右挪,後腳往前大步踏進,並將劍從上而下斫向槍杆。   左撩刀勢:走左路撩槍杆 另一方面,雖然「右撩刀勢」沒有解說,只說和「左撩刀勢」的大意一樣。然而在「朝天勢」的後段,即有說明其技巧也是前腳向右挪,後腳往前大步踏進,並將劍從上放下,再以撩刀的方式由下向上斫向槍杆。這也就是「右撩刀勢」的技巧了。 右撩刀勢 大意同上。(注:即同「左撩刀勢」,可理解為「開左門,槍來,前足開右,進後足,刀自下而上。」)此二勢倭之絕技也。   「我退我手進我身,左翻右躍如獅擲」 正因以右手持劍,所以進槍時才有龍/虎法的不同。在步法上,入「龍門」主要以猿猴步、蓋步等作進退,如持槍(龍)一般;而入「虎門」則是三才步、提籠換步作進退,如有持刀(虎)之勢。 無論任一勢法,同樣要等待對方的槍實扎而來,才能發動攻擊。簡言之,要視乎槍來偏向「取身」或「取手」而決定入圈內或圈外。  例如本來站成「手前身後」的架勢,本該是走「龍門」的;但當對方捨身取手,便不能墨守成規,只可「退手進身」而作「右躍」入「虎門」,即「虎躍不入龍」之意。     反之,若本來站成「身前手後」的架勢,本該是走「虎門」的;但當對方捨身取手,便須向左滾身換邊,作「左翻」入「龍門」,即「龍翻不入虎」之意。   所謂「足如毚兔身如風」,就是說明步法要靈活,才能滿足上述的身法變化的要求,閃過來槍而達致上述的效果。   後記 預定下一篇將談「削法」,來日再續「蛇門」。 〈劍訣〉中的「削法」──《手臂錄》解讀(六)[韋雙翎]   2012-04-17 11:28:22|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兵器  韋雙翎  劉雲樵  林松賢  葉啟立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本系列的文章,以透過吳修齡的《單刀法選》來解讀〈劍訣〉的隱語(詳見〈將〈劍訣〉化為〈劍說〉〉一文),當中即以斫、削二法為破槍的技巧,以進左龍、右虎二門。 其中斫法的部份,已經在〈〈劍訣〉的具體技巧詮釋〉、〈〈劍訣〉中的「龍門」斫法〉及〈〈劍訣〉中的「虎門」斫法〉中一一具體說明。 以下,即開始具體解說削法。   削法:貼桿刨、剃而入 按《手臂錄》〈行著〉中「扑」條中,作者說:「用于手指即名削」,同條中,引程真如之言謂「撲」為:「似捲而打也。」 〈革法〉中「捲」引程真如之言曰:「開步蹲坐而拏,直至彼前手削扎也。又曰:前捲後出,無不傷人。」 《峨嵋槍法》〈革法一篇〉云:「石劈:沖斗之劈,槍根高起,槍尖至地。石敬巖之劈不然。有口授。削:又名剃。石劈之輕者。用於低處名撲。」 由此可見,削法當為成「丿」或「乀」般以孤形的路徑,刨著槍桿而進的技巧。若以劉門劍法中的十字劍訣而論,吳修齡的「削」應為劍訣中的「錯」與「抹」、「反抹」的綜合;而劍訣中雖然有「削」,但在吳修齡而言則分類為「右上斫」一類了。     定膝勢:守中路,削槍杆 前文提及,右進虎門列左身誘敵,左進龍門則列右身誘敵。然而透過《單刀圖說》來看,會發現作為左進龍門的削法「左定膝勢」,卻是成左弓箭步正身向敵的,這是甚麼原因呢?其內文中說:  左定膝勢 槍來,將身坐後成低看勢;用「寒雞點頭」手法又深來,退前足成上弓勢;極深來,然後削之;凡削後,進步用「海馬奔潮」。   由此可見,一開始的確是以「左弓箭步正身向敵」,和前述「側身右肩向敵」不同;但在敵人的扎來時,並沒有從「左定膝勢」立即前進,反而是後退,直至成「上弓勢」,等對方的槍實扎而入時才削。真正開始發動攻勢的「上弓勢」,正是側身右肩向敵的姿勢。  再看右定膝勢:  右定膝勢 上勢進後左,成此勢。用法與「左定膝」同。   這削法可謂是對「對打法」作了計算的:後坐成低看勢,是看躲對方的閉劈;對方必順勢上步送槍(未發扎),再退為上弓勢;此際槍手必急於得手,再上步已慢,往往會扎槍,便是劍手削槍的時機了。      須防槍以「寒雞點頭」而入 章句中,我將「寒雞點頭」理解為槍手的動作,因為吳修齡晚年的著作《無隱錄》中〈役棍法〉一篇云:「雞啄粟:一挑一打,連連進步,萬無一失。長之遇短,不可輕用扎,唯用此法,會家所困。真如所謂雙刀雖利,帶打必落也。」 正因為「定膝勢」持守固嚴,不似左右斫法般列身誘槍,對方來犯時必先開門,所以此處預設槍手「帶打」而進,比劍手「一打一揭」地退步,是較為合理的。   後記 之後將談「蛇門」、「雞啄粟」、「海馬奔潮」、「劍短矛長皆不見」及「直行直用」等主題,敬請繼續支持。 吳修齡生平略述──《手臂錄》解讀(七)[韋雙翎]   2012-04-18 18:23:51|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劉雲樵  林松賢  韋雙翎  兵器  葉啟立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談論一位作者的著作,往往不能離開其生平而討論。近日分享〈劍訣〉的解讀中,許多地方都牽涉到到吳修齡的生平歷練。因此早前嘗試將吳修齡的生平上載到維基百科,希望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得以查考。 沒想到上載沒幾天,便被指為「抄襲」並予以刪除,實在感到無奈。事實上該文中的每一句,都是引經據典逐一摘錄的,可以一一說明出處,理應沒有版權問題。 既然如此,只好把這些資料在博客中發表,並公開予大眾使用。   流言中吳殳的學劍經歷 從網上可以看到不少談〈劍訣〉的文章,認為吳殳自學槍之後,對「槍為兵器之王」的說法便深信不疑,直到他五十多歲。 持此看法的人認為,吳殳自三十多歲起便一面四出遊歷、踢館,一面把心得記錄而寫成《手臂錄》。直到五十歲後才遇見自稱「漁陽老人」的劍客,終於將他打敗了。 上述的說法偏差甚多,問題主要出於沒有進行考據,僅憑個人經驗及一廂情願的想法,對吳修齡先生的生平作斷章取義的詮釋。以下先作糾誤,再據吳修齡的文獻記錄,鋪陳出其生平大概,以供後來者參考。   「槍王」一說糾誤 流言中認為「吳殳自早年便對『槍為兵器之王』說法深信不疑,直到他五十歲開外。」事實上,「槍為兵器之王」一語出自〈槍王說〉一文。 據考,吳修齡於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十日著成《單刀圖說》,時年51歲。書中有「余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單刀未有言者」之語,可見已習得漁陽劍法。 同年中秋,吳修齡因於朱熊占談論槍法後,當年所學才「頓復舊觀」,而自著成《峨嵋槍法》,其中未見〈槍王說〉一篇。 至冬初,得到朱熊占贈以由程真如所著的《峨嵋槍法》,當中才首見〈破諸器篇〉。(註:即《手臂錄》中一共收錄了兩本《峨嵋槍法》,作者分別為吳修齡及程真如) 康熙十六年(1678年),吳修齡67歲,合訂其著作為《手臂錄》,始見〈槍王說〉。可見「槍為兵器之王」是總結之語,而非早年信仰。   「遊場」性質說明 也許有人認為在「游場」中比武落敗,下場就是喪命。像吳修齡敗給漁陽老人而不死,只是因漁陽老人惜材,所以才放他一馬並傳授劍藝給他。 其實「游場」一詞,當與「戰場」相對。所以在吳修齡的《無隱錄》中,即將扎法、革法分為「實用」及「游場」兩套系統,「實用」部份是專論兵槍的。 當中〈游場扎法說〉一篇即云:「游場以困死人槍,而無所傷為至善。猛扎在游場受破不少,豈可輕用以召侮和喪命?」 由此可見,「游場較技」應為友善切磋,只論技藝高下,以不傷人命為原則,並非踢館、決鬥之意。 [1] 張海鵬於〈圍爐詩話.跋〉中云:「修齡本畸人,名殳,亦名喬。太倉人,贅於崑,故又為崑山籍。」於《清史稿》則謂其為「常熟人」。蓋太倉縣舊曰東倉,明初置太倉衛。弘治間,始割昆山、常熟、嘉定三縣地置太倉州。吳殳生於萬曆年間,故為太倉州常熟縣人也。 [2] 陸桴亭,為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清史稿》載:「陸世儀,字道威,太倉州人。少從劉宗周講學,歸而鑿池十畝,築亭其中,不通賓客,自號桴亭。」其學說以「居敬窮理」為本,著重內心修養,主張讀書要講求實用。認為除「六藝」外,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都是安國興邦不可缺少的有用知識。他認為朝廷用人要大破成格,不拘資歷,他鼓勵青年要有「體用具備,文武兼資」的才幹,以救亡圖強,振興國家。 [3] 天都人:即指黃山附近休養、歙兩地人,亦可泛指徽州人。 [4] 〈單刀圖說自序〉中云:「引漁陽劍仙法為刀」,故遇劍仙必在此時前。 [5] 見壬寅中秋吳殳撰之〈峨嵋槍法原序〉:「革代之後,心如死灰,筆墨俱已廢閣,況槍法乎。……吳門朱熊占,弓馬精絕,而槍法得之程真如,真如親受之峨嵋老僧。余與談論,意氣投合,因追數敬巖之法,以詢質異同,而向所忘失者,頓還舊觀,煥若神明焉。既追得之,不忍復棄,因作槍法元神空中鳥跡圖及說一篇、槍法圓機說二篇,以發明敬巖、真如之正論,距闢沖斗之邪說。作槍式說一篇,以明馬、沙、楊立法之本。作三家用法說一篇,以別其門庭之高下。作楊家槍說一篇,以正其源流。作竿子用法說一篇,以明沙之大異於馬者。作槍根說二篇,以發明馬家之根本。作閃賺顛提說一篇,以明大小之用。作脫化說一篇,以明始終之理。作短降長說一篇,以明不得已之故,作臨陣兵槍說,以不沒沖斗之長。作古論註一篇,以為敬巖、真如之證據。作二十四勢解及說各一篇,以詳明破法。作子勢圖以神二十四勢之用。作戳法一篇,凡二十有一法。作革法一篇,凡十有六法。作步法一篇,凡十有七法。作行著一篇,凡一百有二法。行著者,槍家口語,遊場所用,以望塵知敵,出奇制勝者也;共百五十六法,馬沙楊三家之法皆備矣。作槍法微言一篇。」 [6] 見程眞如《峨嵋槍法》末云:「真如之没,後於敬巖十年,時遊吳門竟不一見,抱恨何極!此書,其手授翁惠生、朱熊占者也。壬寅冬初熊占以惠余,字字珠玉,如見其人,可寶也。滄塵子吳殳敬誌。」 [7] 見〈手臂錄自序〉云:「惟以壯年所廣集者彙為一編,以定其邪正淺深,貽之子孫而已。……取子桓典論之語,而名為手臂錄。時戊午八月 滄塵子吳殳修齡譔」 [8] 見〈無隱錄自序〉云:「凡敬巖、真如之微意,錄中無不正告側出,一無所隱,公之天下,使見者皆知正眼,不惑於淺近之說也。每見世人微末一技,秘惜過於珠玉,人甚鄙之。夫槍難事也,縱得正眼,而造藝之高下,存乎工力之深淺,秘之何為?……丁卯夏盡日滄塵子吳殳修齡氏撰」 〈劍訣〉中的「蛇行」與「海馬奔潮」──《手臂錄》解讀(八)[韋雙翎]   2012-04-21 01:03:28|  分类: 劉門劍術系列 |  标签:林松賢  韋雙翎  兵器  葉啟立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背景資料 前幾天發表了〈 HYPERLINK "http://ntnuteenage.blog.163.com/blog/static/1680928702012317105221179/" \t "_blank" 〈 HYPERLINK "http://ntnuteenage.blog.163.com/blog/static/1680928702012317105221179/" \t "_blank" 劍訣〉中的「削法」〉,掀起網友對長短對破話題的熱烈討論。 孔子云「述而不作」,自問程度遠遠未乃吳修齡的十分之一,所以這系列的「《手臂錄》解讀」即使寫得更好,俱功在作者吳修齡先生。然而若解讀中有任何欠妥善之處,必然是小弟學力未逮,過在注家韋雙翎身上。 總之,但求能讓大家明白古人的心,各位從中倘有一得,亦已是我的榮幸了!   「蛇行」:纏桿而進 《手臂錄》〈槍法微言〉中云:「『槍戳一條線,棍打一大片』,初學練手事也,能人槍棍如蛇行。」 當棍或槍練到一定程度後,其運動路徑就像蛇行一樣,纏繞對方兵器而入。由此推斷,〈劍訣〉中「龍翻虎躍皆蛇行」的「蛇門」,暗指類似用槍或棍的技巧。 簡而言之,龍、虎門的技法為「斫、削」;而蛇門的技法則為「纏」,如同槍棍法。如此在對敵時,粘桿之前劍手可入龍、虎、蛇任何一門,但粘桿後為了不讓對方滑去,便只能以「蛇行」死纏而入。   「海馬奔潮」的文獻記載 《單刀法選》中提及:「斫、削者,刀之大端也。然有大必有小,而後嚴固逸豫,故又取棍之『雞啄粟』、槍之『海馬奔潮』以輔之。蓋審勢必勝,則竟用斫削。若非可必勝,半虛半實,則此二勢實能羈縻聯絡於其間,以俟可乘之隙。若遇拙槍,二法即可勝也。」 先考「海馬奔潮」。在吳修齡的《峨嵋槍法》〈行著〉中說:「海馬奔潮:短降長恃此,凡破皆可用,遇以逸持勢者即敗。有口授。」 後來成書的《手臂錄》〈行著〉中,則有一則反向的描述:「提拿:『海馬奔潮』手法也。」 還有《手臂錄》〈革法〉中「提」條下有:「提拏者,提而又拏,再提再拏,進後踘步,即『海馬奔潮』也。」 查《手臂錄》〈步法〉一篇,並無「後踘步」,惟有「後(足甸)步」一條。可知「後踘步」當為「後(足甸)步」。「(足甸)」疑為「踮」字之誤,即現今之「倒插步」、「偷步」。   手法說明:「提、拏」 「提」在《手臂錄》〈革法〉中之原文為:「即閉之前手低、後手高者也,用于圈扎下部槍,在裡彼前手外尺半,開其槍于右也,即可還扎下部。」 而所謂「閉」,按吳修齡引洪轉之言為:「中四平持槍,腕前陽後陰。彼槍圈外扎來,我前腕向後一仰,後腕向前一覆,槍項于彼前手外六寸閉下也,即可扎之。」 「拏」在《手臂錄》〈革法〉中之原文為:「即封之用于高來槍者也。」而所謂「封」,按吳修齡引洪轉之言為:「我立中四平槍,腕前陽後陰,彼槍圈裡扎來,我前腕向前一覆,後手向後一仰,槍項于彼前手外六寸封下也,封後即可扎其虎口。」 《手臂錄》〈革法〉中「提」條有云:「真如曰:『長竿雖利,提拏可降』,蓋謂用于滴水者也。」《無隱錄》中補〈馬家槍二十四勢圖說〉「滴水勢」謂:「『滴水』合『跨劍』即海馬奔潮。」 滴水勢 於〈馬家槍二十四勢圖說〉中「滴水勢」有云:「後(足甸)步于圈裡進,槍頭提至彼前手,即勝。」 跨劍勢 〈馬家槍二十四勢圖說〉「跨劍勢」謂:「跨劍與中平相對,槍根纏腰。」《無隱錄》中補「跨劍勢」謂:「『卷』即跨劍之盡極者耳。此勢進必鴨踏步。此勢前手陰。」 步法中「鴨踏步」謂:「蹲坐而行,其形如鴨,短槍神境也。彼將發圈裡槍,我即開步於左,以脫其扎,而用諸手法。」   「海馬奔潮」在劍術上的運用 「海馬奔潮」既是先「提」後「拿」,又可出入龍虎二門之間,具體做法與槍法小異。 〈單刀手法說〉中說:「蓋審勢必勝,則竟用斫削。若非可必勝,半虛半實,則此二勢實能羈縻聯絡於其間,以俟可乘之隙。若遇拙槍,二法即可勝也。」 一般而言,若已經用斫、削粘桿,而對方未能反應,當即上步削對方前手,不必變勢;但對方若有所回應,劍身便須貼著槍杆,沿「(」(龍門)或「)」(虎門)的鋒影而行此勢,看情況而去取手或取腳。 如遇「拙槍」,此法即可直接運用。在「定膝勢」對敵之際,劍身能夠粘桿之前,劍尖可在槍尖的兩邊呈「U」形擺動,讓對方不能肯定你走哪一門。當決定入門時,便用「提」法粘桿,走龍門以「蓋步」進,以槍根後手為母,如劍訣之「掛」;走虎門以「倒插步」進,以持槍前手為母,如劍訣之「削」。入槍之後,繼而可上步抹向前手、下滑掃腿。     相關文章:〈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      將〈劍訣〉化為〈劍說〉──《手臂錄》解讀(二)      〈劍訣〉中的龍、虎二門──《手臂錄》解讀(三)      〈劍訣〉中的「龍門」斫法──《手臂錄》解讀(四)      〈劍訣〉中的「虎門」斫法──《手臂錄》解讀(五)      〈劍訣〉中的「削法」──《手臂錄》解讀(六)      吳修齡生平略述──《手臂錄》解讀(七)   「勁定門人」博客內列出的全部文章均爲原創。 歡迎引用,轉載請保留本博客名稱及鏈結http://ntnuteenage.blog.163.com PAGE 23
本文档为【劍訣與後劍訣今譯-《手臂錄》解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05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9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6-09
浏览量: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