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王堆简帛_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5则

马王堆简帛_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5则

举报
开通vip

马王堆简帛_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5则 收稿时间:2011-03-02 作者简介:罗宝珍(1974—),女,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级汉语言文字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医籍语言及中医药文化研究。 关键词:简帛;《脉书》;文字考释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11)03-0067-03 1973—1974 年初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3 号汉 墓出土了大批简帛,其中有 2 批医学文献:① 《足 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 乙本)论 述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乃《灵枢·经脉 篇》...

马王堆简帛_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5则
收稿时间:2011-03-02 作者简介:罗宝珍(1974—),女,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级汉语言文字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医籍语言及中医药文化研究。 关键词:简帛;《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文字考释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11)03-0067-03 1973—1974 年初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3 号汉 墓出土了大批简帛,其中有 2 批医学文献:① 《足 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 乙本)论 述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乃《灵枢·经脉 篇》之祖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叙述据脉诊断 方法;《五十二病方》 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医学方 书;《导引图》为运动姿势帛画。 ② 《养生分》、《杂 疗方》、《十问》、《无下至道谈》、《合阴阳方》则属于 “房中”类的强身益气方法。部分医书年代早于《黄 帝内经》[1]。 1983-1984 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 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脉书》大部分内容 与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阴阳脉死 候》、《脉法》的内容相符,另有《病候》述及 67 种病 症。 《引书》记述了导引治病之术 [2]7-160。 简帛问世 后,除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 [3]7-160、张家山汉墓整理 小组 [4]113-187进行考释外,马继兴先生的《马王堆古 医书考释》[2]173-1017、周一谋、萧佐桃的《马王堆医书 考注》[5]415、魏启鹏、胡翔骅的《马王堆汉墓医书校 释》(简称《校释》)[6]、高大伦的《<脉书>校释》[7]等 对医籍文献作了详细的考释, 大部分疑难文字已 涣然冰释。但对其中一些文字,学者们的考释间有 歧异,对照古代文献及帛书文意,未能尽合,让人 无法窥见其内涵。笔者攫取上述简帛中 5 例文字, 转述诸家考释意见,间加按断,再证以传世文献, 略事笺疏,望于攻治医史者有所助益。 1 人病马不间 “人病马不间”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共 两见:一见于目录。 “人病马不间、人病□不间、人 病羊不间、人病蛇不间。 ”[3]25 一见于《病方》145。 “【人】病马不间( )者:以浴病者。 病者女【子】 □男子即以女子初有布燔。 饮以布酒中饮。 ”[3]43 “人病马不间”,诸家均谓“间”通“痫”,歧异在 于对“不”字的释读,意见有四:一是整理小组谓疑 “人病马不痫”为“不使马痫发作”。 [3]44 二是认为 “不 ”当为语词 ,无义 ,“人病马不痫 ”即 “人病马 痫”。孙启明[8]、周一谋 [5]115、严健民[9]诸先生皆从此 说。三是史常永先生认为“不”通“仆”,故“马不痫” 犹“马仆颠”。 [10]四是刘瑞明谓“不”通“丕”,为“大” 义,“人病马不痫”即人病马大痫,为“人大马痫病” 之倒序,谓“人患大病即痫病”。 [11] 按:“人病马不痫”, 当以史常永先生所释近 似,当释为“人病马仆(颠)痫”。 整理小组谓“不使 马痫发作”,是颠倒语序为“人不病马痫”作释,此 处并非特殊句式,且帛书所述病候中,无见调整语 序释读的情况,故此释不确。同理,释为“人患大病 即痫病”亦迂曲不通。 “不”虽可通“丕”(大),但此 处将“人病马大痫”颠倒语序作“人病大马痫”,不 合于古汉语语法;再释其为“人患大病即痫病”,则 将“马痫”与“人病大”视为同位语结构,更与语法 相悖。 “不”为语助词,古例虽有,但置于此处义有 未安。 在马王堆帛书中,未见“不”作语气词情况, 且后世谓“马痫”而无“马不痫”之称。 “不”当读 “踣”,义同“仆”、“颠”。 “不”为帮母之韵,“踣”为滂 母屋韵,帮滂旁纽,之、屋旁对转,声韵相近可通。 “踣”从“咅”声,“咅”为“不”之分化字,简帛中常见 “咅”、“不”通用。 [12]马王堆帛书中“杯”又作“棓”, 《素问·五藏生成论》曰:“赤如衃血者死。 ”睡虎地 秦简《封诊式》87 则作“ 血”[13],皆可旁证。 《说 文·足部》曰:“踣,僵也。”[14]47《说文·亻部》曰:“仆, 踣也,顿踣而前也。 ”[14]167《太素》卷二十六《经脉 厥》曰:“足太阴脉厥逆,僵仆欧血善衄。 ”杨上善 注:“后倒曰僵,前倒曰仆。 ”[15]可见,“踣”、“仆”义 近,指突然失去依靠而倒地。 “颠”亦有此义。 段玉 裁 [16]注《说文·槙部》“人倒曰颠,树倒曰槙。 ”《左 传·宣公十五年》曰:“杜回踬而颠。 ”洪亮吉引《诗》 毛传曰:“颠,仆也。 ”[17]可见,“不”通“踣”,义同于 马王堆简帛、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 5则 罗宝珍 1,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June 2011,21(3)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年 6 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医史文献· 67 “颠”、“仆”、“踣”,指突然倒地,此为秦汉癫疾之典 型症状。 《灵枢·癫狂》曰:“癫疾始作,而反僵,因而 脊痛。 ”《诸病源侯论》卷二之四十三《风癫候》曰: “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 ”[18]此“僵”、 “仆”即“倒地”。 “癫疾”在马王堆帛书中亦见,《足 臂十一脉灸经》3-4:“足泰阳脉……其病……数瘨 疾。 ”[3]3史常永先生认为“癫”与“痫”无异,释“不 痫”为“不癫”,不确。 《五十二病方》病名中“痫”、 “癫 ”并见,“婴儿病间(痫 )方 ”述及 “痫 ”症 :“间 (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復(腹)大。 ”[3]32张 家山汉简《脉书》15-16:“身时偾,沫出,羊鸣,□□ □□见,不能息,为瘛;反折,为间(痫)。 ”[4]116其主 症为“强直”,并无“倒地”的症状。 故“人病马不 痫”,应指“人患如马般鸣叫跌倒在地的痫证”,此 突出了“痫”之具体特征“马鸣”、“不(仆)”,因动物 也有“癫痫”病,故加上“人”以示强调。张纲先生在 《中医百病名源考》中述及“癫”与“痫”的病名演 变,认为“痫”即后世之“惊风”。 隋朝后“癫”、“痫” 义渐无别,至唐之后,“癫”义转指“神志错乱”之 症,“痫”兼有秦汉“癫”病之义。 [19]正因为如此,后世 不再强调“仆”,而直接名曰“马痫”。 《三因方》卷九 《癫痫证治》:“病者眩晕,颠倒,吐涎沫,抽搦腾踊, 作马嘶鸣……名曰马痫……病者晕眩旋, 四肢烦 疼,昏闷,颠倒,掣纵,作羊叫声……名曰羊痫。 ”[20] 2 潼头、头 “潼头”见于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 》乙本 1-2:“是动则病:潼头,□□□□【脊】痛,要以(似) 折。 ”[3]89张家山汉简异文作“头”,见《脉书》17:“是 动则病:头,目以(似)脱。”[4]118-119《灵枢·经脉篇》亦 有异文,作“冲头痛”。对于“潼”,释读意见有三:整 理小组认为“潼”通“肿”,将之释为“肿,头痛”2 个 病症 [3]9。 马继兴先生 [2]221、周一谋先生 [5]24、张家山 汉墓整理小组 [4]118-119 均据《灵枢》异文,谓“徸”为 “冲”,即“冲头痛”,指逆气上冲而致头痛;魏启鹏、 胡翔骅先生读“潼”为“肿”,释为“首肿”[6]21。 按:“潼”当读“肿”为是。 考图版,“潼”字原作 “ ”[3]43,“徸”字原作“徸”[21],右边为竹简之瘢痕, 并无“亍”旁,当为“徸”字。整理小组隶定为“冲(冲 之繁体)”,不确。 《汉语大字典》曰:“《玉篇·彳部》: ‘徸,行貌。 ’《集韵·钟韵》曰:‘蹱,《埤仓》躘蹱,行 不进貌。 一曰小儿行。 或从彳。 ’”[22]可见“徸”即 “蹱”之异体。“蹱”、“潼”皆从童声,可通用。此通用 见于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阴阳》乙本 1:“潼外踝 娄中,出郄中”[3]89。 “潼”在《脉书》17 异文则作“蹱” [4]118。 “潼”、“徸”声符为童,“肿(繁体作腫)”声符为 重,二者同属东韵,故可相通。 童、重互通,二者作 形声字声符时可互换,其例在帛书屡见。 “肿(痈) +病位”之辞例见于秦汉文献,如帛书《五十二病 方》368 有“痈首”[3]67(痈与肿同义)。长沙走马楼竹 简 2957 有“肿两足”[23]69、简 3981“肿右足”[23]79 等。 故“潼头”即“肿头”。 此指巨阳脉厥气上逆所致病 症,《素问·厥论》亦有述及:“巨阳脉之厥,则肿首 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太素》卷第二十六 《经脉厥》作“踵首头重”。 [15]556两处皆曰“肿首”,正 与例中“肿头”适相对应,《太素》作“踵”正与《脉 书》中“徸”(蹱)相应。 考简帛例句中均作“潼头”、 “头”,后面并无“痛”字,《灵枢·经脉》作“冲头痛”, “冲”为误字,“痛”盖为衍文。 帛书整理小组以《灵 枢》之衍文,认为帛书缺“痛”字,不确。 3 肘之脉 “胕之脉”见于张家山汉简《脉书》58:“气一上 一下,当 (郄)与胕之脉而 (砭),用 (砭)启脉 者必如式。 ”[4]125馬王堆帛书《脈法》74 为其异文: “气出 (郄)与肘,□一久(灸)而□。 用 (砭)启 脉者必如式。 ”[3]17“胕”作“肘”。 马继兴先生认为 《脉书》中“胕”为“肘”之误字 [2]283-284;张家山 247 号 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则认为“胕”释为“跗”,指脚。 [4]125 按:当释为“肘”为好。 《说文·肉部》曰:“肘,臂 节也。从肉,从寸。寸,手寸口也。 ”[14]87“肘”指手腕 动脉处 ,为会意字 。 “肘 ”可加偏旁 “亻 ”成异体 “胕”。 “肘”写作“胕”,见于张家山汉简《引书》48: “苦两手少气,举之不均,指湍湍善畀(痹),贾(假) 缚两胕于两胁,用力挥之、朝、日中、夜半皆为千, 旬日已。”[4]178“两胕”即“两肘”。传世文献亦有此写 法。 《庄子·至乐》曰:“俄而柳生其左肘”,陆德明 《释文》曰:“司马本作‘胕’。 ”[24]从文意看,《脉书》 言“气一上一下”厥逆类疾病的砭石刺法,《太素》 卷二十二《三刺》阐述治疗气上与气下时的针刺原 则:“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杨上善 注:“手太阴下接手阳明,手阳明下接足阳明,足阳 明下接足太阴。 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 上有病,宜疗足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宜 疗手太阴、 阳明。 ”[15]442故从此原则看,《脉书》58 “气上 ”者刺 ,即 “腘 ”,指 “膝盖弯 ”;“气下 ”者刺 “肘”,正与此原则相对应。 《灵枢·刺节真邪论》载 有熨法治疗厥逆病症的方法:“治厥者, 必先熨调 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 ”当中亦 见有“肘”和“脚”。 整理小组释文“胕”为“跗”,误。 究其原因,由于简帛中“胕”又为“跗”之异体。 《集 韵·虞韵》曰:“跗,足也,或作胕。 ”[25]故而误释。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1卷68 4 足柎穜 “足柎穜”简帛习见。 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 经》20:“病脞瘦,多弱(溺),耆(嗜)饮,足柎(胕)穜 (肿),疾畀(痹)。 ”[3]5 整理小组谓“柎”通“跗”,指 脚面,[3]5马继兴先生亦从此说 [2]202。 裘锡圭先生则 认为“柎穜”当为一词,应读为“胕肿”,盖今所谓浮 肿[26]。 按:“柎”通“跗”。 简帛中“足柎”当连言为一 词,指脚面,或称足背。 《说文·木部》曰:“柎,阑足 也。从木付声。 ”[14]124段玉裁注:“柎、跗正俗字。凡 器之足皆曰柎。 ”[16]265“足跗”常连言,见于医籍。 《灵枢·经脉》曰:“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 “足柎”在简帛中亦见。 张家山汉简《脉书》36:“厥 阴之脉,系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柎上廉。 ”[4]122 《引书》12:“摩足跗各卅而更。 ”[4]172 故 “足柎”之 “柎”应指“跗”,“足柎肿”指“脚面的肿大”。 “胕”虽 有“胕肿”之义,但简帛中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此义多单用“肿”而非 “胕肿”连称。 5 遂气宗门 “遂气宗门” 见于马王堆帛书 《合阴阳》110- 111:“接刑(形)已没,遂气宗门,乃观看八动,听五 音,察十已之征。 ”[3]155 其又有“遂气血门”,见于 《天下至道谈》47:“接刑(形)以昏,汗不及走,遂气 血门,翕因(咽)榣(摇)前,通脉利筋。 ”[3]165“遂气宗 门”,整理小组无注,各家所释亦见有二:马继兴先 生谓“遂”为“达”,“气宗”为“宗气”之倒文,“遂气 宗门”指的是“人体的宗气通畅,好比门户”[2]987-988; 周一谋先生亦释“遂”为“通”,认为“宗门”当指阴 部,“遂气宗门”指气血流注于阴部 [6]401。 按:谓“气宗”为 “宗气”,并无证据,“遂气宗 门”释为“人体的宗气通畅,好比门户”与上下文不 合,非是。 帛书又见“遂气血门”,可以推知“宗门” 当为名词,释“宗门”为宗筋之所会,即“阴部”,甚 确。 但对“遂”字说解,较为牵强。 “遂”虽有“通达” 之义,但谓“气流注于阴部”显然与“通达”之义仍 有隔阂。此“遂”当为“逐”字之误。“逐”与“遂”字形 相近,往往易误为“遂”。 此情况在简帛中并非 1 例。 马王堆帛书《周易》26:“其发(茀)勿遂”,原字 作,当为“逐”之误字。 [27]武威汉简 43 中见有方药: “伤寒逐风”[28],汉简 6 则作“遂风”,“逐”亦误作 “遂”。 《说文·辶部》曰:“逐,追也。 ”[14]41引申为“流 注”之义,“逐气宗门”,即气血流注于阴部。 《合阴 阳》133 曰:“当此之时,中极气张,精神入臧(藏), 乃生神明。 ”[3]156“中极”指“阴部”,“中极气张”指的 是“阴部”气血肿胀,其原因正是气血会集于阴部, 即“逐气宗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钟益研,凌襄 . 我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 方》[J]. 《文物》,1975,25(9):49-50. [2] 马继兴 .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M]. 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 , 1992:158-172. [3]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 马王堆汉墓帛书 (四 )[M]. 北 京:文物出版社,1985. [4] 张家山 247 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 张家山汉墓 (247 号墓) (释文修订本)[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 周一谋,萧佐桃 . 马王堆医书考注[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 社,1988. [6] 魏启鹏,胡翔骅 . 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M]. 成都:成都出版 社,1992:1-450. [7] 高大伦. 《脉书》校释[M]. 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1-108. [8] 孙启明. <五十二病方>“不痫”释义[J]. 中华医史杂志,1988, 18(4):206. [9] 严建民. 《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80. [10] 史常永. 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J]. 中华医史杂志,1993,23 (3):181. [11] 刘瑞明 . 帛书《五十二病方》“人病马不痫”考证[J]. 中医文 献杂志,2007,25(4):30-31 [12] 林沄 . 古文字研究简论 [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93-94. [1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 睡虎地秦墓竹简 [M]. 北京:文 物出版社,1990:127-280. [14]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47. [15] 钱超尘,李云.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M]. 北京:学苑出版 社,2006:558-559. [16] 段玉裁 . 《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49. [17] 洪亮吉. 春秋左传诂[M]. 北京:中华书局,1987:430. [18] 丁光迪 . 《诸病源候论 》校注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2:58. [19] 张纲 . 中医百病名源考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60-171. [20] 陈无择. 三因方[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4. [21] 张家山 247 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 张家山汉墓竹简(247 号 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76. [2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武汉:湖北辞书出 版社,1992:355. [23]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 系.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M]. 北京:文物 出版社,1999:69. [24]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61:616. [25] 丁度. 集韵[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7. [26] 裘锡圭. 古文字论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92:529. [27] 陈松长 . 马王堆简帛文字编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72. [28]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 . 武威汉代医简[M]. 北京:文 物出版社,1975:7. 第 3 期 罗宝珍:马王堆简帛、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 5 则 69
本文档为【马王堆简帛_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5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69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08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