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哥特小说_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

哥特小说_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

举报
开通vip

哥特小说_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 / 2012.4上半月 xie zuo lilun yan jiu 写 作 理 论 研 究 哥特小说:范式文本下 的死亡本质 孙文昀 摘 要:本文从前人对哥特小说概念界定出发,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哥特小说和 19 世纪后期哥特小说 以及现代文学流派比较, 提出其中某种哥特精神内涵 流失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哥特小说目前的 普遍概念界定仅包含哥特元素与恐怖特征导致了其概 念的混乱,试图得出其美学精神本质为死亡的观点。 关键词:恐怖;哥特元素;死亡 一、哥特小说的暂时界定 ...

哥特小说_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
/ 2012.4上半月 xie zuo lilun yan jiu 写 作 理 论 研 究 哥特小说:范式文本下 的死亡本质 孙文昀 摘 要:本文从前人对哥特小说概念界定出发,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哥特小说和 19 世纪后期哥特小说 以及现代文学流派比较, 提出其中某种哥特精神内涵 流失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哥特小说目前的 普遍概念界定仅包含哥特元素与恐怖特征导致了其概 念的混乱,试图得出其美学精神本质为死亡的观点。 关键词:恐怖;哥特元素;死亡 一、哥特小说的暂时界定 现代背景下,很多文学被称为哥特、哥特式的。 黄 禄善在《哥特:概念与泛化》里指出哥特式小说批评“把 哥特式小说从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术语变成了一个 跨时空的泛恐怖文化范式”。 他认为哥特小说时间跨度 应该是自 1764 年《奥特朗托城堡》到 1834 年安斯沃斯 的《鲁克伍德》。 理由一是认为后哥特小说中的恐怖与 哥特小说黄金时期被提出的“本体恐怖”与“外部恐怖” 的理论思想不同。二是 “这类小说的社会历史接受面明 显存在一个“断层”。笔者赞同此结论。大部分宏观研究 哥特小说的外国文学批评不是把哥特小说的范畴与浪 漫主义等流派混合不清, 就是与后来哥特式的悬念小 说、灵异小说混合。 如《哥特文学百科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就把拜伦的 《曼弗雷德》、霍桑的《红字》和梅尔维尔的《莫比迪克》 归入。 现在的诸种流行小说,电视作品文本也经常被归 为哥特小说。 这些结论只有在刻意涉及“哥特”这一文 学类型特征才会得出, 一般我们不会将其归为哥特小 说。 说到哥特的本质属性,如果如黄禄善说的,仅仅考 察“恐怖”这一因素的话,一、他所说的哥特小说的恐怖 和后哥特的恐怖究竟有何不同? 二、如果碰到了涉及相 同的心理恐怖、本体恐怖的小说如何评定? 如卡夫卡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主义、荒诞派等。 二、 “恐怖”是如何消失的? 这种恐怖,安·拉德克利夫在“诗歌中的超现实主 义”中解释到:心理恐怖与本体恐怖,前者以“恐惧”ter- ror 为目的, 作品中很少或几乎不出现超现实主义的幽 灵 ,而只是通过充满悬念的“未知物”存在 ,暗示可能发 生的凶险,从而“扩充灵魂,使各种功能警醒到生活的高 程度”;而后者以“恐怖”horror 为目的 ,通过赤裸裸的超 现实主义的暴力、凶杀等描述 ,刺激人的感官 ,使灵魂 “凝聚、冻结,甚至湮灭”。心理恐怖能提升、壮大心灵,而 本体恐怖对人心灵没什么益处。 姑且不论她对本体恐 怖的过低评价, 拉德克利夫的论述主要是为了将自己 的哥特小说与当时蜂拥而起, 追求感官刺激的哥特小 说区别开来。 她的提升心灵、毁灭心灵的区分实际上暗 示了哥特小说发展的两个倾向: 即融入严肃文学和通 俗文学。 前者重在发人深省,向人性深处挖掘,如浪漫 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后者则注重感官刺 激,发展出如灵异小说、侦探小说、恐怖小说等。 虽然后 者也许同样包含人性的探讨、社会黑暗的揭露,但讲述 故事更为重要。 这两种导向融入的文本,如今我们都不太会跟“哥 特”联系到一起,然而他们也拥有哥特元素和恐怖:有 城堡、有吸血鬼,或是有荒凉的背景、超自然的鬼魂等 等,他们失去了什么? 先看严肃文学,当遭遇更深的人性深渊时,“恐怖” 被忘记了。 哥特小说常与浪漫主义小说混淆,因为浪漫 主义也常有超自然的元素,如拜伦的《曼弗雷德》。 但 是, 主人公焦虑和痛苦的内心描写谱成曲调强烈的交 响乐,人对世界的认识、疑惑和追问,失去所爱的痛苦 早已使我们忽略恐怖元素的描写。 哥特小说没有如此 多的心理描写, 虽然哥特小说能反映人的潜意识、情 结,以及社会的黑暗,如《修道士》中反映了对教会的讽 刺和批判以及人性善与恶斗争的主题, 但实际上描写 安布罗斯心理挣扎的片段仅在第一章面对色诱和最后 一章面对魔鬼的诡计。他很快就堕落了。大部分的篇章 并非人性的挣扎, 而是对堕落过程中一系列可怖之事 件的客观描写。 浪漫主义以超自然元素、恐怖为道具, 以大量心理描写抒写激烈的情感, 而哥特小说侧重现 场感、恐怖本身。 哥特小说的悬念造成的恐怖,或者“心理恐怖”也 可与现代派中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比较。 从 卡夫卡到加缪、 萨特等, 其著作中不乏心理恐怖的描 写。 现代派思潮由外转内,侧重人内心的揭露和个体的 生存体验, 这一点与后期哥特小说的心理学转向十分 相似。 爱伦坡的《陷阱与钟摆》中“我一下一下地数着钢 刀急速摆动的次数,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受着比死还可 怕的恐惧。 说这个又有何益! 钟摆一寸一寸、一分一分 地下降,每隔一会儿,才能感到它确实是在下坠。 片刻 长于百年”已和卡夫卡的某些短篇片段十分接近。 霍夫 曼的《沙人》中父亲为人格分裂的暴君形象 ,看到 “沙 人”———父亲的分裂形象而跳楼自杀的疯癫恐怖和卡 夫卡的《审判》中的父亲命令儿子“跳河自杀”的情节十 分类似,但后者超越了哥特的范畴,不仅仅因为没有一 些鬼魂等哥特式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前者探讨的是共 同性的自杀、“死亡”,某种疯癫的现象,后者探讨的是 一个人的死亡体验。 爱伦坡的 《鬼使神差》、《泄密的 心》、《黑猫》实际上是一个故事,其主题就是:强迫性自 124 2012.4上半月 \ · 叙 事 策 略· 修 辞 技 巧· 翻 译 理 论 及 其 它· 何 清 华 黄 小 平 等 首,自杀,不由自主地毁灭。 他们是主人公的体验,但更 是这种现象的客观描述。这种体验并非独一无二。卡夫 卡的小说,虽然用客观的笔调,但探讨的是一个特定人 的生存处境:为什么活?怎么活?不是人病了,而是病态 社会下人显得病态。 早期哥特小说常以伯克恐怖的愉 悦这种崇高美学作为理论基础,19 世纪后期人们常用 弗洛伊德的诡异论解释哥特小说中的情结、潜意识、无 意识。 无论哪种,关注的都是这种“恐怖”本身。 而象征 主义、 存在主义等从恐怖等体验出发, 转移向了更深 处。 在向人性深渊的分析、阐释过程中,哥特式表面的 恐怖被消减、遗忘。 再看通俗文学,包括灵异小说、悬念小说等,他们 看似颇具哥特元素,如吸血鬼题材小说。 但与其说他们 在讲恐怖,不如说以哥特元素为题材,讲述另一种世界 观。 把恐怖拟人化了,自然也就失去了恐怖之熟悉的日 常生活特殊化、异化造成毛骨悚然的效果。 以安妮·赖 斯的《夜访吸血鬼》为例,主人公转化为吸血鬼后,他始 终始终追寻的问题是:我们这一种族从何而来,存在到 底有何意义,吸血鬼知道些什么。 最终找到最古老的吸 血鬼却发现他也一无所知时, 主人公陷入了绝望和虚 无。 故事在讲吸血鬼这一超自然的种族,但实际讲的是 人的心灵活动。 虽然有残忍的凶杀、暴力场景,但更多 是写他们如何求生存: 从一开始吸血鬼的感官描写到 吸血鬼的社会体制等。其他的通俗文学也类似如此。 19 世纪后期哥特元素的感官小说因堆砌太多的哥特元素 而导致僵硬、拥塞,使人乏味。 “小说《洛克伍德》情节太 多复杂,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放置了太多的事件。 不 停歇的恐怖反而使他们失去了震撼的效果。 ”(《哥特小 说研究》) 一方面,严肃文学向着人性深渊发展,很快主题深 化,哥特元素在丰富变化的情节或是丰满的人性分析、 对抗中黯然失色。 另一方面,从“本体恐怖”出发,强调 感官刺激的通俗小说不是以哥特元素为道具, 实际描 述超自然世界中人的存在和困惑;就是滥用刺激,导致 恐怖显得过分生硬、可笑。 “恐怖”在生命面前被遗忘 了,或者过分的堆砌恐怖反而变得并不“恐怖”了。 三、 哥特小说的死亡本质 实际上,用“恐怖”这个词作为哥特小说的本质属 性就很有问题。 象征主义或灵异小说的文本中当然有 恐怖这种东西,因为恐惧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 安· 拉德克利夫在 18 世纪末使用伯克的崇高美无可厚非, 但现在来看, 伯克的理论是从生理的客观角度来分析 的,近似心理学批评,不可能对哥特文学的特色做出很 好的阐释。 哥特小说概念的混淆和模糊, 除了社会历史因素 之外,在于其前提:概念的界定就有问题。 一般小说文 类的特征包含其表层和里层,除了叙述特色外,还有其 哲学内涵。 如浪漫主义小说“以德国古典主义和空想社 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 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而哥特小说的概念一般只包 括其中的哥特元素和恐怖的特色,“是历史传奇的一种 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历史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 它通过种种文化的和政治的折射而对现代读者产生意 义。 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 为背景, 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 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 的不寻常的故事。 ”(《黑色经典:英美哥特小说论》)恐 怖实际上也属于叙述方式这种表层的一种, 而不是其 精神实质。 如:有哥特式的古堡,有墓地这种哥特元素, 必具有环境渲染的“心理恐怖”,有凶杀、复仇的情节也 必然具有“本体恐怖“。 哥特元素和恐怖属性两个词实 际上是同义反复。 那么,哥特小说的本质属性除了表层 的哥特元素,也就是恐怖外,还有什么? 回顾前面的分析,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中描写到了 恐怖,但在不同叙述过程中,某种哥特的意味和独特美 学消失了。 这种美学的缺失暗示了它原本的在场。 杰罗德在《剑桥哥特小说指南》中说:“与其祖先相 区别的是,哥特小说的主人公和读者会强迫症似地,一 而再再而三地纠结停留于某种特定的情结, 某种萦绕 不去的思想和郁结物。 ”笔者认为,哥特小说中有一种 特定的对死亡的执念。 这种死亡执念并非作家有意为 之, 但它成为哥特小说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学内涵的 核心,也是使哥特小说成为独立文学类型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哥特小说中的哥特元素暗示着死亡的在场。 哥 特小说来源于中世纪传奇, 中世纪对死亡的关注使得 其时的艺术中具有很多有着死亡隐喻的意象, 如中世 纪绘画中常常出现的骷髅 、墓地 、死神 、魔鬼 、女巫等 等。 这些死亡的符号被承袭到哥特小说中,即使故事还 未展开, 死亡的意象已通过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渲染出 沉重的氛围。 这赋予了哥特小说一种本不属于它自己 的深刻。 与其说哥特小说影响浪漫主义,如很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 提到的,不如说他们共享这些非理性幻想的死亡符号。 但后者仅运用死亡意象, 我们的注意力迅速被文学表 现的活力与内在的丰厚精神所吸引,沉重有所纾缓,恐 怖的心弦放下。 另一方面,哥特小说中的情节、主题是 死亡和灾难的最终降临。 《奥特朗托城堡》中城堡的诅 咒最终实现,预言过的死亡成了最后的结局。 《厄谢府 的倒塌》从人到建筑物被诡异的诅咒缠身,最终沉入死 亡。 《修道士》中我们知道安布罗斯的恶魔般的企图,但 是人愿意看下去, 在预期死亡和灾难将至的过程中体 验恐怖。 哥特小说中的哥特元素暗示着死亡,其情节、 主题、精神也反应了死亡,但区别哥特小说与其他文学 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仅仅凝视着死亡。 如果哥特小说逐渐偏离客观死亡的主题或精神, 125 / 2012.4上半月 xie zuo lilun yan jiu 写 作 理 论 研 究 哈佛校长福斯特就职 演说的语篇分析 王 宇 孙 敏 摘 要: 作为哈佛大学 370 多年历史上第一名非 哈佛毕业的校长 , 也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 长———Drew Faust, 她的就职演说一定有她的特色,值 得进行一番语篇分析。 本文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 的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结构、 人际功能中的言语功能特 征和语气功能特征分析, 从而去发现这位校长的就职 演说的特点及其个人的魅力:把问题放在历史中去看, 从而提出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而且她客观而坚定。 她 客观地带领听众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的责任,并 坚定地指出历史使命。 关键词:语篇分析;概念功能;人际功能 本文试图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对这篇 演讲稿进行语篇分析。 本文主要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 结构, 人际功能中的言语功能特征和语气功能特征等 分析, 从而去发现这位校长的就职演说的特点及其个 人的魅力。 I 理论背景 系统功能学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有着各种各 样的功能。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个纯理功能: 概念功 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经验功能指 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 经历表达。 就是说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 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 素(朱永生,2005)。 经验功能在“及物性”和“语态”中体 现。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 “意义潜 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 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 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 语言的人际功能在语气结 构体现。 语气结构主要体现话语角色关系。 在交际中, 讲话者可以随时改变他的“言语角色”,如陈述自己的 见解、提问、下命令、作指示、表达惊讶、或恐惧的情感、 表示怀疑等。 但最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给予和求取。 (张德禄,2005) II 具体分析 福斯特演讲的全文大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四段,主要包括祝词和提出问题。 1、 2 段为祝词,略去,不做分析;3、4、段提出大学的角色这 一问题,分析一下这部分。 第 3 段,一开始就用历史的视角:we commit ourself to Harvard and all it represents in a new chapter of its distinguished history. 她是历史学家, 有历史的使命感, 喜欢把问题放到历史中思考;然后给出一个概念隐喻: wedding(Like a congregation at a wedding, you signify by your presence a pledge of support for this marriage of a new president to a venerable institution.)。 随着 wedding 它其中的哥特元素就纷纷解体, 融入不同类型的小说 之中,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当今吸血鬼等魔幻小说 也因对生存的描述而欠缺哥特小说的本质精神。 环境 氛围之恐怖、 本体恐怖乃至后来的心理分析式的恐怖 的确是哥特小说中重要的美学特征,但并非缺之不可, 而有它们也不一定是哥特小说。 真正区别哥特小说的 是其对死亡的执着贯彻。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本能地 把哥特元素和死亡符号等同起来。 哥特元素的堆积和“仅只凝视死亡”这二个成其为 哥特小说的条件使得哥特小说必然逐渐走向僵化、范 式的道路, 因为这两点已决定哥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 上的必然局限。 哥特小说是具有死亡本质的封闭文本。 仅有的死亡暗示使哥特小说具有一种沉重和深刻。 在 面向死亡的过程中,文学多余的生命力在小说的表层, 也即是哥特元素的使用上尽其可能地发挥出来, 造成 哥特小说注重叙述的特色,包括叙事语言优美,叙事方 式多样等。 同时,在死亡的衬托下,爱情、亲情、友情、生 命一切都显得充满张力,生与死、善与恶的挣扎从而拥 有一种黑白对比般的强烈程度。 正如《剑桥哥特小说指 南》所说的,“恐怖、毁损、失去的主题因此超越了惊吓 的作用,他们反映了主要构成 20 世纪人类心灵的独特 的美学现象。 ”哥特小说这一具有局限的小说类型也在 此意义上获得其特有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奥 ]弗洛伊德 .论文学与艺术 [M].常宏等译 ,北 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 [英] 埃德蒙·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 选[M].李善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 [3] 黄禄善 .哥特小说:概念与泛化 [J].外国文学研 究,2007:02。 [4]黄禄善.哥特身份和哥特式复兴———英国哥特式 小说的“哥特式“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2008:01。 [5]Edith,Birkhead.The Tale of Terror:A Study of the Gothic Romance.Project Gutenberg,1921. [6]Mary,Ellen,Snodgrass.Encyclopedia of Gothic Liter- ature.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2005. [7]Jerrold,e. hogl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othic Fi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26
本文档为【哥特小说_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855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07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