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 —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 —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举报
开通vip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 —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BIBLID 0254-4466(2011)29:2 pp. 117-151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民國 100年 6月) 「小說」烏托邦 —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顏 健 富* 摘 要 在「揭發伏藏,顯其弊惡」的譴責聲中,晚清小說界掀起另一極端的 「希望」之音,形塑出近現代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本文透過大量原始材 料,試圖探討看似最基本可是卻棘手的問題:到底,烏托邦之概念與書寫如 何在晚清文化界、新小說文體乃至文藝刊物中「發生」?為解決此問題,本 文先從「概念旅行」追蹤烏托邦詞彙的翻譯歷程...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 —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BIBLID 0254-4466(2011)29:2 pp. 117-151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民國 100年 6月) 「小說」烏托邦 —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顏 健 富* 摘 要 在「揭發伏藏,顯其弊惡」的譴責聲中,晚清小說界掀起另一極端的 「希望」之音,形塑出近現代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本文透過大量原始材 料,試圖探討看似最基本可是卻棘手的問題:到底,烏托邦之概念與書寫如 何在晚清文化界、新小說文體乃至文藝刊物中「發生」?為解決此問題,本 文先從「概念旅行」追蹤烏托邦詞彙的翻譯歷程,發現傳教士及中國知識分 子因其不同的理念而對烏托邦注入特定的理念與內涵;接著,從「敘事展 演」探討晚清作者群於小說敘事中召喚來黃金世界、大同、極樂世界、華胥 國等不同來源的概念,拓展出一套「烏托邦家族」,注入救國、冒險、科學 等基調,強調主權尊嚴、文明進步等信仰,遙指一個可以逆轉現實困境的新 中國,使得理想視域得到(再)創造的契機;第三,從書寫主旨、時空形式 與價值內涵歸納晚清小說的烏托邦視野,進而爬梳晚清的「文藝脈絡」,考 察此時代的結構性視野在文藝場合的發生與表述方式,指出政治、科學、理 想、社會小說等次文類投射的烏托邦視野;最後,本文重新評估晚清烏托邦 書寫於文學史的位置,指出此遍布各出版社、報章、期刊與作者群的烏托邦 書寫,更能呼應「新小說」文體的期待視野,理應受到更大的重視。  關鍵詞:烏托邦、晚清、小說、文學史、新小說    2010年 9月 30日收稿,2011年 4月 7日修訂完成,2011年 5月 25日通過刊登。 * 作者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 本文承蒙兩位審查委員提供意見,讓筆者得以調整若干細節與結構,謹致謝忱。 117 118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一、前 言 時代沓至紛來的亂象讓晚清作者群發出焦慮、憂傷、憤怒等聲音時,卻 也激勵出高亢的救贖渴望,逆反現實,想像中國重振雄風的景象,形塑出晚 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這些作品或是透過未來的「西曆二千零六十二年」 (實是二千零二年)舉辦盛大的「維新五十年大祝典之日」、 1 或是透過夢境 「到馬路上一瞧,不覺大驚,但見世界換了個樣子」, 2 或是寫出海外島嶼的 「一隅之地,儼有極樂世界的氣象」, 3 洋洋大觀,此起彼落。於是,原在政治 秩序被排擠到邊緣的晚清頓時被虛實交錯的小說敘事編列為世界中心,「這黃 金的亞洲大陸也漸漸發出那極輝煌極絢爛的光芒了」。4 在救國熱潮中,我們 看到天馬行空的敘事,一再違反現實,逆向操作,扭轉乾坤,豎立出位於世 界中心的「新中國」,如梁啟超(1873-1929)〈新中國未來記〉創立未來「聯 邦共和國」、旅生《癡人說夢記》勾勒海外「鎮仙城」、陳天華(1875-1905) 《獅子吼》書寫世外桃源「民權村」、軒轅正裔《瓜分慘禍預言記》想像「新 立興華邦共和國」、頤瑣(湯寶榮)《黃繡球》締結可作為地球範本的「自 由村」、吳趼人(1866-1910)《新石頭記》呈現道德與科學完滿的「文明境 界」、懷仁《盧梭魂》構築自由獨立的「自由峰」、蔡元培(1868-1940)〈新 年夢〉虛擬夢中的「世界主義」、碧荷館主人(楊子元,1871-1919)《新紀 元》凸顯國富兵強的新中國、荒江釣叟《月球殖民地小說》幻想「世界外之 世界」的月球等。從地球到月球、從村到城、從新中國到新未來、從鄉鎮到 世界、從島嶼到山峰,看似琳瑯滿目,卻殊途同歸,替摧枯拉朽的中國尋找 出路。 以「烏托邦」理論觀之,如此的「歷史位移法」不讓人驚訝,蓋因「烏 托邦」具有反面對照的功能,替匱缺的社會寫下美好宣言。從社會機制而 1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新小說》1(1902.11): 1。 2  陸士諤,《新中國》,《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頁 457。 3  碧荷館主人,《黃金世界》,收入王孝廉等主編,《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 1984),頁 134。 4  東海覺我(徐念慈),〈情天債〉,《女子世界》1(1904.1): 39。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19 言,西方烏托邦總是反轉黑暗的現實,如摩爾(Thomas More, 1478-1535) 的《烏托邦》(Utopia)反轉英國工商業崛起的「羊吃人」的社會、 5 康帕內拉 (Tommaso Campanella, 1568-1639)《太陽城》(The City of the Sun)對照因衰 落貧困、宗教戰爭而湧現大量乞丐、強盜的義大利。6 因此,「烏托邦」 的背 景總是跟苦難結合,如金觀濤所言:「烏托邦主義的勃興,必須有兩個社會 條件,一個是西方學者常說的現實社會的苦難,另一個是民族文化中原有的 社會怎樣才算完美的價值。 」 7 考夫曼(Moritz Kaufman)更試圖將此災難與 完美的「對照」本質化為人的內在:人類天生有種美好世界的傾向,所以烏 托邦觀念是人類本性的產物,「各種各樣的社會理想,存在於人類心靈的深 處……在不同情境中的形形色色的烏托邦模式,清楚地反映了潛藏於一切人 心中同樣的理想主義傾向」。8 放在「烏托邦」的脈絡下,我們不難理解晚清為何屢屢出現此類書寫。 對於美好世界的渴望與理想主義的傾向,使得時人一再逆轉時代災難,締造 可以超越痛苦的美好時空。事實上,學界已有論者將部分晚清小說列為「烏 托邦小說」。9 其中,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更試圖透過「樂園」與 「烏托邦」的差別界定晚清小說不同於文學傳統的「烏托邦」意識。10論者先 5  摩爾在《烏托邦》批判貴族侵佔農民的土地,無家可歸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成為賣力 為生的無產者:「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凶 蠻,以致吃人,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見莫爾著,戴鎦齡譯,《烏 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頁 21。 6  康帕內拉《太陽城》寫出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衰頹、貧困、罪惡的義大利:「拿那波 利城的七萬居民來說,其中差不多只有一萬至一萬五千人從事勞動;這些人由於逐日從 事力所不及的不間斷的工作,而精疲力竭,或瀕於死亡。」見康帕內拉著,陳大維、黎思 復、黎廷弼譯,《太陽城》(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頁 23。 7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2(1990.12): 18。 8  Moritz Kaufmann, Utopias (London: Kegan Paul, 1879), p. 122. 轉引自 Ruth Levitas, The Concept of Utopia (London: Philip Allan, 1990), p. 13. 9  論者稱為「烏托邦小說」,如郭蓁,〈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清末小說》22(1999.12): 53-86;胡全章,〈晚清小說的主題特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4.4(2007.7): 69-72。 10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以「樂園」與「烏托邦」的差別來界定晚清的烏托邦書寫: 「樂園」是屬於靜態的,嚮往簡樸的生活,是一個「架構的自足(self-sufficient)而封閉 的體系」。反之,烏托邦則是動態,是一個理想與現實交織,美好與醜惡交融的所構造的 120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後替晚清小說發出「新聲」,可以填補文學史空白,在此基礎上,我們可更進 一步開拓與討論問題:到底,晚清人士如何翻譯與解釋「烏托邦」?小說作 者如何挪用此一新起的概念?此一問題的研究取徑,顯然得發掘、蒐集、精 研大量的原始資料,當中牽涉到「烏托邦」此概念如何翻譯入晚清中國?如 何被小說敘事挪用?如何進入文藝脈絡?雖然,晚清的資料非常龐雜,非個 人力量所能完成,不過,筆者願以此為標竿,建構另一階段性任務,且盼能 抛磚引玉,喚起學界對於相關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更多發掘與探討。 二、概念旅行:「烏托邦」的翻譯 作為追尋理想社會的文本,各代綿延不絕,使得「烏托邦」有其意義演 變的軌跡,不同語境牽涉到特定文化的再現,一旦歷史情景轉化,「烏托邦」 的內容或形式便會變化。放到歷史情境中,我們得考量「烏托邦」譯入晚清 中國時涉及的翻譯問題。詞義如同一競逐空間,在中西座標上召喚∕拒斥、 挪用∕變革某些質素,裝滿各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參差駁雜,正如薩依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所謂的「理論旅行」及隨之而來的意義轉變。11循此,筆 者將於本節探討晚清時人因其不同的立場、理念、位置而在翻譯「烏托邦」 時出現的表述方式。 一個活潑的園地。她認為晚清小說首開烏托邦精神,相對於陶淵明式的隱退、超越以及 閉關自守的靜態樂園,晚清小說是一幅根植於現世、充滿各種可能變數的動態畫面,小 說中「理想中的小世界(microcosm)乃中國此一大世界(macrocosm)的可能縮影;英 雄之進駐此小世界,非為獨善其身,而為獲得其兼善天下之根據地。晚清小說中之『桃 花源』,因此絕非超然入聖。其基本特質,是向外膨脹、向外探求、汲汲於達成現世樂園 的理想;其前瞻心態,自也不同於一意緬懷過往的傳統桃花源。」見張惠娟,〈樂園神話 與烏托邦〉,《中外文學》15.3(1986.8): 89。 11  薩依德以四個階段說明「概念」如何在不同的時空中游動。首先有個起點,標誌某個概 念的產生。接著,有一段旅程,一段概念從此至彼地移動時的必經之路,經受各種壓力, 面目全新地出現在一個新的時空。然後,移植到另一時空裡的理論和觀念會遇到一些限 定性的條件,可稱之為接受條件。最後,這些充分(或部分)移植過來的(或拼湊起來 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被它的新用法,以及它在新的時間和空間中的新位置所改變。 見 Edward W. Said,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226-227.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21 「烏托邦」一詞創自摩爾於 1516年發表的專書《烏托邦》(Utopia),描 繪廢除私有財產與實行平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理想社會。從語源而言,Utopia此一詞彙 從希臘字根的解釋有二:Ou-topos,ou 是「無」的意思,“topos”則為場所, 是世上所無的場所;Eu-thopia,eu是「美好」之意,是美好的地方。12摩爾 透過「一個既美好又子虛烏有的地方」寄寓個人強烈的社會關懷與政治對 抗。全書第一部分透過 Raphael Hythloday批判英國現狀,揭露歐洲社會貧富 懸殊的狀況,第二部分則全面勾勒烏托邦的空間視野與具體內涵,如法律、 工作、衣著、娛樂等,描繪廢除私有財產後的理想社會,共構成以「苦難」 與「美好」的對照框架。 一直要到三百多年以後,「烏托邦」此一概念才正式進入中國。一般認 為,「烏托邦」最早為嚴復所譯, 13可是就筆者掌控的資料,「烏托邦」詞彙 的翻譯應比嚴復更早。從晚清傳教士編的「英漢辭典」追溯,已出現「烏托 邦」此一詞條。德國傳教士羅存德(Wilhelm Lobscheid, 1822-1893)早於 1866年至 1869年之間於香港出版四卷本《英華字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及日本井上哲次郎(1855-1944)於明治 16年(1883)增修出 版的《增訂英華字典》如此說明:「Utopia,n.幻樂之地,豐樂之地,安樂 12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結合此二語源,做出綜合性的解釋:utopia 暗示著一個既美好又子虛烏有的地方。在希臘語中 eu相當於 good(好),ou相當於 not (無),摩爾運用了這種雙關性,utopia既可以指 eutopia,即一個美好的地方,也可以指 outopia,即子虛烏有的地方,或者可以同時擁有這兩種含義。David Miller,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p.533. 13  舉兩個例子而言,一、史有為提到:「嚴復是近代第一個大量採用音譯形式介紹外來概念 的翻譯家。他用的音譯外來詞和意譯術語有些流行至今。例如第一次在《天演論》中出 現的外來詞:烏托邦,理想國,譯自英語 Utopia。至今仍使用。」見史有為,〈外來詞, 科學文化的衝擊與再衝擊〉,《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 書出版社,2004),頁 238;二、馬西尼提及:「wutuobang烏托邦,utopia,三音節詞, 偏正結構,音譯詞,名詞。始見於 1898年 Yan Fu (Tianyan lun: 1338)。有些人把該詞看 作是描述性新詞。例如,1918年 3月 15日,《新青年》(IV, 3, 267)發表了錢玄同的一 封信,錢在信中把『烏托邦』解釋作『烏有寄託』。在回答錢的這一封信,劉(嚴)復說 這是一個純音譯詞(同上:281-282)。此詞也寫作『烏有幫』,參閱 Hu Xingzhi (Wailaiyu cidian: 3, 203)。」見馬西尼(Federico Masini),〈十九世紀文獻中的新詞詞表〉,《現代漢 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頁 251。 122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國,蓬萊。Utopian,a.安樂國的,照安樂之國。 」 14作為辭典的形式,羅存 德顯然考量到閱讀對象與解釋功能,因而透過中國讀者熟悉的概念如蓬萊、 幻樂、安樂等詞彙界定 Utopia。以中國固有概念翻譯外來詞的作法普遍出現 於晚清文化界,最有名的例子乃是以「格致」翻譯“Science”。15因此,「烏 托邦」一開始傳來中國,便抽離掉摩爾《烏托邦》批判現實及關懷社會的 精神,「召喚」出中國的傳統資源,使得「烏托邦」此一概念進入安逸靜態 的詮釋空間。此一辭典由於集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以來英 漢辭典之大成,備受矚目,發揮影響,如後來發行的《商務書館華英字典》 (Commercial Press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便在 Utopia的詞條下解釋 為「極樂之地、安樂國」。16 相比起傳教士的翻譯策略,中國知識分子翻譯「烏托邦」時融入個人的 憂國情懷及救國理念。嚴復於 1894年演譯《天演論》指出「烏託邦者,猶 言無是國也,僅為涉想所存而已」, 17指出此概念的哲理面。1901年至 1902 年,他翻譯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時,可看出從「僅為涉想所 存而已」的哲理面靠攏向政治面,其中「部丁」篇二指出:「以吾英今日之民 智國俗,望其一日商政之大通,去障塞,捐煩苛,俾民自由而遠近若一,此 其虛願殆無異於望吾國之為烏託邦。 」 18嚴復在譯文中附加小註更明確指出 Utopia的作者與內容: 烏託邦,說部名。明正德十年英相摩而妥瑪所著,以寓言民主之制,郅治 14  見 Wilhelm Lobscheid,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Hong Kong: Daily Press Office,1869),第 4冊,頁 1903;Wilhelm Lobscheid 著,井上哲次郎訂增,《增訂英華字典》(東京:藤本次右衛門,明治 16年(1883)),頁 1148。 15  晚清知識分子習慣用「格致」翻譯西方科學,如利瑪竇、徐光啟、李之藻等人都用過此 術語,已經偏離《大學》的「格物」、「致知」。 16  商務印書館編印,《重訂商務書館華英字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3),頁 349。 17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著,嚴復譯,《天演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頁 30。 18  亞當.斯密著,嚴復譯,《原富》〈論沮抑外貨不使爭銷之政〉(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1),卷上,頁 31左。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23 之隆。烏託邦,島國名,猶言無此國矣。故後人言有甚高之論,而不可施 行,難以企至者,皆曰此烏託邦制也。19 從上可見,嚴復對於烏托邦的翻譯已相當完備,從西方的烏托邦脈絡切入, 凸顯“Thomas More”、“Utopia”其人其書與著述年代、學理內涵等。嚴復以 「民主之制」、「郅治之隆」詮釋「烏托邦」,已不同於羅存德的「幻樂之地」, 反映出其救國位置與追尋「原富」的理念。 從嚴復的個案,可看出 Thomas More的著作已被晚清知識分子接觸,但 是此書甚遲譯入中國。筆者曾於中港臺多地圖書館追蹤,發現最早的中譯本 應是劉麟生(1894-1980)翻譯、上海商務出版社出版於 1935年的《烏託 邦》。專門蒐羅與整理民國圖書出版訊息的《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 反映同樣的訊息:「《烏託邦》,1935年 11月初版,商務印書館,英摩爾(T. More)著,劉麟生譯。 」 20以此判斷,晚清知識分子早在《烏託邦》譯成中 文前便透過其他管道接觸此書,最有可能者是透過日譯本閱得。事實上,經 常翻譯西方科幻作品的日本譯者井上勤(1850-1928)早於 1882年便以日文 翻譯此書,可是不採取音譯,取其內容大意,名為《良政府談》。對於晚清知 識分子而言,「井上勤」絕非陌生的名字,他翻譯的科幻或冒險小說大量進入 晚清文化界,如《一千零一夜》、《魯濱遜飄流記》、《環遊月球》等。21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維新失敗後倉促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在寫給康有為的 書信—〈與康有為書〉中論及「大同」學說時,稱英國德麻摩里「著一小 說,極瑰偉,弟子譯其名曰《華嚴界》」。22梁啟超信中的「英國德麻摩里」 乃是英國 Thomas More(摩爾),《華嚴界》則是《烏托邦》。梁啟超選擇 「華嚴界」來翻譯「烏托邦」,並非偶然,反映出時人對於佛教資源的大量 利用, 23嚴復、馬君武、梁啟超、魯迅等人都曾以「華嚴界」比附西方的「烏 19  同上註。 20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政治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頁 11。 21  魯迅於日留學期間便曾根據井上勤翻譯自法國小說家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 《月界旅行》的日譯本翻譯成中文,「《月界旅行》原書,為日本井上勤氏譯本,凡二十八 章,例若雜記。」魯迅,〈《月界旅行》辨言〉,《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第 10卷,頁 152。 22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頁 175。 23  關於佛教資源的利用,可參見葛兆光,〈晚清對中國傳統資源的重新發現和詮釋〉,《中國 124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托邦」概念。佛教具有「來世」的承諾,某種程度在缺乏「未來」書寫的文 學傳統中,會使時人更易於挑選來表述具有「未來」意識的「烏托邦」。當 時人使用「華嚴界」翻譯 Utopia,反映出所譯語言與被譯語言的交鋒,「華 嚴界」原本寄寓的「出世」概念卻在翻譯中成為具有「入世」色彩的「烏托 邦」,使得傳統概念捲入「翻譯現代性」的歷程,呈現新義。 就概念翻譯的角度而言,最有系統譯介「烏托邦」的論者並非上述的嚴 復、梁啟超等人,卻是較不受今人重視的馬君武(1881-1940),於《譯書彙 編》與繼之而起的《政法學報》發表多篇闡述「烏托邦」的文章。出身於廣 西桂林的馬君武曾先後赴日本、德國、法國留學,精通日、英、法、德文, 翻譯過多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著作。24再觀察馬君武發布文章的場合— 「譯書彙編局」,乃是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譯書機構,自 1900年 12月於東 京刊出《譯書彙編》,1903年改名為《政法學報》,主要譯介偏向政治內涵 的歐美法政名著,如譯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民約論》 (The Social Contract)、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萬法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等。一旦「烏托邦」進入此富有政治理念的作者與刊物的 脈絡,其概念必從原點到接受點的移植過程中受到新的接受條件(如政治學 理)的衝擊,進而在新時間和空間中產生新語義。1903年 3月,馬君武於 《譯書彙編》發表〈社會主義之鼻祖德麻司摩兒之華嚴界觀〉,從題名便可見 他有意將摩爾納入「社會主義」的脈絡。25雖然,馬君武仍採取類似梁啟超 以「華嚴界」解釋 utopia的闡釋方法,可是注入個人的社會主義的理念,使 得概念經由「旅行」而產生轉調。該文介紹《烏托邦》的時代背景及意義: 「距今三百八十四年以前(今年 1903年),歐羅巴大陸上政治、宗教、社會 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頁 535-543。 24  馬君武翻譯過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的《自由原理》、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女權篇》、《社會學原理》、盧梭的《民約論》等書。 25  馬君武將摩兒列為社會主義的系譜,「德麻司摩兒者,實仁慈之社會改良家也,實人群歷 史上之社會罪惡大批評家也,實提出新社會之大理想家也。……德麻斯摩兒,實共產主 義之開闢大祖師也。彼所處之時,社會改革之思想,尚未萌動而獨首起發機,著不死之 偉論,留諸永世」、「前乎摩兒者,有柏拉圖;後乎摩兒者,有法蘭西之社會主義創始者 聖西門(Saint Simon)、佛里兒(Fourier),其學說皆最相近。」見馬君武,〈社會主義之鼻 祖德麻司摩兒之華嚴界觀〉,《譯書彙編》2.12(1903.3): 115-116。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25 之腐敗,俱達於絕頂,而破壞改革之機,萌動而不可遏也。英倫乃有一小書 出世,此小書者,實為歐洲改革之原動力。著此書者即德麻司摩兒(Thomas More),而此書之名,即《華嚴界 Utopia》是也。 」 26內文系統性介紹「烏托 邦」的意義: 華嚴界者 Utopia,哲人意想中之一虛境也。是虛境者,乃一樂島,遠莫 能致。此樂島中,住有完全社會。一切人類,生活快樂,憲法純淨,政府 無惡。簡易歡喜,以終其生,無有擾亂險惡一切諸難。此世界真有此樂 島乎?抑無此樂島乎?曰:是不過詩人之遊魂,哲學家之夢想,遇焉遊焉 而已。理想高遠之士,寄身塵球,社會之罪惡,政治界之非行,日搆於其 目;人民之慘苦無助,呼號哀怨,日接於其耳。或怒或憐,或泣或歌,悲 來填膺,無可告語,不得已寄奇想於虛州,托芳情為誕說。國無人莫我知 兮,將以俟諸百世之下也。此德麻司摩兒之華嚴界所以出現,而此世人遂 多一種Utopia 之新學說矣。27 此一解說傳達了幾個重要的意涵。首先,他指出烏托邦是詩人之遊魂、哲學 家之夢想,把握詞源的「U」topia的「烏有」意義,勾勒出烏托邦的虛幻特 質;其次,「烏托邦」是理想高遠之士因目睹「社會之罪惡」、「政治之非行」、 「人民之慘苦」而「不得已寄奇想於虛州」的想像,點出「烏托邦」反轉現實 的功能,映照出現實的匱缺;第三,該文精確指出「烏托邦」的精神意義與 幸福觀,民眾生活快樂、憲法純淨、政府無惡。此足以說明馬君武對於「烏 托邦」的精確掌控,不再是翻譯者籠統的詮釋,而是能深入到學說特質、內 容與精神。 馬君武的學說經常中西雜用,使得華嚴界、極樂世界等來自不同脈絡的 概念都可用來指涉注入「社會主義」的「烏托邦」。1903年 4月,就在〈社 會主義之鼻祖德麻司摩兒之華嚴界觀〉發表的隔月,馬君武於取代《譯書彙 編》的《政法學報》第 1期發表〈社會黨巨子加菩提之《意加尼亞旅行》〉, 介紹法國社會主義者加菩提(Etienne Cabet, 1788-1856),將加菩提的著作 Voyage to Icaria與摩爾的 Utopia並列為「改造社會之新模範」。他在文章結尾 處加了一個「按」,標誌出中西的理想視域的差別: 26  同上註,頁 110。 27  同上註,頁 109。 126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列子》之華胥國,陶淵明之桃花源,皆與此等學說最相近。然泰西既立 一言,則必求其能實行於世。前死後繼,故能建立社會主義,而握今世莫 大之權力。列陶之徒,放言自恣,而無實行其主義之心,故世人亦止以遊 戲文章讀之而已。此則誠可嘆也。28 馬君武將文學、思想界的各派學說並列比較,指出各學說的差異在於「實踐 性」,列子「華胥」、陶淵明(約 365-427)「桃花源」不具實踐性,止於「遊 戲文章」,可是「社會主義」卻能付諸行動,具有改造社會的功能。當然,此 種區別源於馬君武個人的價值判斷,列陶與社會主義的區別與其說是遊戲與 行動的區分,倒不如說是其學說內涵的差異。 大體而言,發展至馬君武,「烏托邦」詞彙已從簡單的翻譯進入學說論 述的脈絡,反映出論者對此概念的掌控,更能闡發其源起背景與學說脈絡。 若我們追蹤到清朝結束的 1911年,隸屬晚清「江蘇常熟人」文藝圈、《小說 林》編輯的黃人(字摩西,1866-1913) 29所編的《普通百科新大辭典》如此 解釋「烏托邦」: 烏托邦:理想上假設之國,無所在之意。其國政治上、社會上,一切調 度,無不完備。多麥司.摩亞所作寓意小說中,所載普通選舉之共和國, 為一夫一婦、信仰自由、禁止貨幣等之一社會。30 同屬工具書範疇,比起數十年前傳教士《英華字典》的翻譯,此《普通百科 新大辭典》對於「烏托邦」詞彙的翻譯與解釋已臻成熟,精確指出詞彙的核 心概念、來源與學說內涵,凸顯其對政治與社會的強烈關懷,已非昔日的蓬 萊、安樂國等更偏向隱退封閉的靜態空間的詮釋。從羅存德的辭典到黃摩西 的百科全書,「烏托邦」概念之形成並非一蹴而就,卻是經歷連串的表述策略 的轉變,成就了一套經由「旅行」的「烏托邦」概念,經由中西概念的挪用 與拒斥,交錯∕混淆∕重疊出一套理想圖像,展現出處於世紀之交的知識分 子的政治批判與社會期許。 28  馬君武,〈社會黨巨子加菩提之《意加尼亞旅行》〉,《政法學報》1(1903.4): 80-81。 29  關於黃人的生平與著述,可見王永建,《「蘇州奇人」黃摩西評傳》(蘇州:蘇州大學出版 社,2000)一書。 30  黃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辭典》〈午集〉(上海:上海國學扶輪社,1911),頁 35。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27 三、敘事展演:「小說」烏托邦 如前所述,「烏托邦」受到歷史語境的制約∕開拓,因而,正值各種新舊 知識與理念競逐的晚清必然投射出一套屬於其語境的理想社會,有別於《詩 經》〈魏風〉「樂土」、《老子》「小國寡民」、《莊子》〈馬蹄〉「至德之世」、《列 子》〈黃帝〉「華胥國」、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桃花源」等更訴諸簡樸生 活或「架構的自足(self-sufficient)而封閉的體系」,開拓出「根植於現世、 充滿各種可能變數的動態畫面」。31筆者欲回到一更接近起源的問題:到底, 晚清作者如何透過「烏托邦」此一後起的概念表述新理想視野?小說敘事又 如何演繹此一逸出文學傳統的概念? 若根據題名,二十世紀前似乎尚未有以「烏托邦」為題名的小說, 32一直 到 1906年才出現蕭然鬱生刊登於《月月小說》第 1、2號的〈烏託邦游記〉 與 1909年至 1910年悲盦連載於《砭群叢報》的〈烏託邦之豪傑〉。這兩篇 以「烏託邦」為題名的小說反映了「烏托邦」自羅存德十九世紀 70年代辭 典翻譯、90年代嚴復等人譯介到 1906年正式成為小說題名,前後涉及數十 年的傳播時間。阿英(錢德富,1900-1978)於 30、40年代著錄的《晚清戲 曲小說目》實已羅列此兩篇小說的篇目: 烏托邦游記 蕭然鬱生著。光緒三十二年(1906)《月月小說》本。不 完。 烏托邦之豪傑 悲盦著。宣統元年(1909)《砭群叢報》本。不完。33 此以「烏托邦」命名的小說實可讓後人更具體而微地檢視晚清小說作者對於 「烏托邦」概念的想像。雖然,蕭然鬱生與悲盦的身分不明,不過,其留存 的小說敘事卻能讓我們窺探、推敲時人的「烏托邦」視野。1906年,蕭然鬱 31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15.3(1986.8): 80-81。 32  晚清文藝期刊、工具書(如《新編清末民初小說目錄》、《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五百 種明清小說博覽》、《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中國 近代期刊篇目彙錄》等),皆不見十九世紀以前有以「烏托邦」為題名的小說。 33  阿英,《晚清戲曲小說目》,收入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卷 6,頁 155。 128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生於剛發刊的《月月小說》第 1、2號連載〈烏託邦游記〉,由敘事者勾勒出 「烏托邦」概念的「旅行路線」: 偶然看見英國一個名士做的一部書,說英國人佗麻斯摩爾有烏託邦一本小 說,裡邊說烏託邦這樣那樣。又看見英國名士赫胥黎的天演論,也提起 「烏託邦」三字。34 敘事者提及透過「英國名士赫胥黎的天演論」看到「烏託邦」三字,正是本 文前述的嚴復翻譯赫胥黎《天演論》版時提到的「烏託邦」。小說敘事固然無 法等同於事實,但是其勾勒的「旅行路線」,多少反映出時人透過《天演論》 觸及「烏托邦」的概況。從小說著於 1906年的時間,或可推敲「烏托邦」 概念進入中國的傳播路線:先從十九世紀末傳教士的辭典比附,進入十九與 二十世紀之交的中國思想界的挪用,進而轉化到小說敘事的展演。 〈烏託邦游記〉充分展現出「烏托邦」的「烏有」概念:「一個地球上通 不去的地方,地圖上也沒上著這個地名、著著一點顏色。地理書裡也沒說著 這個地方的情形同內容。世界上的人,也從來沒有曉得這個地方,卻被我游 了轉來,記了出來。 」 35此一連串的「沒」把握住了 Ou-topos的希臘文語源, ou 是「無」的意思,topos則為場所,合而觀之,意味著世上所無的場所。 我們可從幾個線索觀察作者的烏托邦想像如何逸出文學傳統?以烏托邦門檻 而言,〈烏託邦游記〉強調「不曉得盡心竭力光復祖國,只知游蕩」的亡國人 民「想到烏託邦去麼?恐怕烏託邦裡,不配你這種人游歷」。36小說傳達門檻 的訊息:只有「盡心竭力,振興祖國」者方可進入,「老大帝國的人民」則無 法入關。在晚清時人的政治焦慮與改革期許中,入關者的身分已逸出史傳所 強調的方士、陶淵明「桃花源」強調的漁人或魏晉唐代仙鄉強調的凡夫俗子 等;37從烏托邦的價值內涵而言,〈烏託邦游記〉逸出文學傳統的靜態簡樸、 完美自樂,尊崇發揚「進化」論,於是作者安排敘事者閱讀老和尚「亡漢遺 34  蕭然鬱生,〈烏託邦游記〉,《月月小說》1(1906.11): 3。 35  同上註,頁 2。 36  同上註,頁 6。 37  王孝廉與李豐楙曾對闖入仙鄉的方士、樵夫、漁夫等身分作出分析,見王孝廉,〈試論中 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12(1982.6): 50;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 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頁 16-23。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29 民」(烏有生)藏於寺院「空谷傳聲」的三本《烏託邦游記》,分別記述「腐 敗時代」、「過渡時代」與「維新時代」,呼應康有為「據亂世」、「升平世」到 「太平世」的進化觀。不過,有完美預設的「烏托邦」如何與腐敗、過渡聯 繫呢?詞義的破綻與其說是作者對於概念的模糊,倒不如說是其改革之志超 越概念的約束,迫不及待地透過目地(烏托邦)完成從「腐敗」、「過渡」到 「維新」的過程。 同是未完刊小說,跟〈烏託邦游記〉不同的是:悲盦的〈烏託邦之豪 傑〉百年來一直未受評論。《砭群叢報》的流傳度不似《月月小說》,保存甚 罕,一般論者不易發現。悲盦身為《砭群叢報》的唯一編輯,兼具編寫身 分,乃是刊物的靈魂人物,在創刊號即負責寫刊物序言與多篇文章。其中 「說部」刊出他的兩篇小說:〈中國穡者傳〉與〈烏託邦之豪傑〉,就置於刊 物卷首的〈發凡〉篇多少可見出其創作初衷:「一曰中國穡者傳,則誘掖農 業之進步,一曰烏託邦之豪傑,則我中國散家財為公益之奇士。……取其善 可以勸而惡可以戒者,或足為社會之借鑑焉。 」 38此介紹自己小說的言論, 恰好勾勒出烏托邦書寫的功能價值:公益奇士、勸善懲惡、社會借鑑等,反 映入世的精神。就小說的表達技法而言,悲盦選擇了一個晚清新小說經常出 現的「故事新編」的方式, 39在傳統仙鄉的「故」事上注入晚清價值,逸出避 世、壽命、安樂等傳統命題,更強調冒險、開荒、發展等,締結出新的理想 視域。小說描寫公益奇士因中國人口眾多而引發資源有限的危機,於是帶領 眾人出海開拓資源,尋得當年徐福的「仙鄉」遺址。故宮壁上殘留秦文,寫 著「大神徐福承天帝命下治人間,將六甲神兵、金童玉女三千眾暨樹藝百工 之事,得平原廣澤於三神山之間,縱橫千里……」 40顯然,作者無意於發揚傳 統仙鄉,放大兩代人的價值差序,達成我輩克服前輩的教誨:徐福等人因迷 信島上有凶兆而離開,可是破除迷信的晚清人卻為開墾而留下,四處探勘, 盼能解決國家危機。帶著入世精神的晚清人物經由克服與超越的結構,開拓 38  悲盦,〈發凡〉,《砭群叢報》1(1909.5): 9-10。 39  「故事新編」取自魯迅,按照魯迅意涵:「故事新編」乃是取材於神話、傳說、寓言、歷 史,「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第 2卷,頁 342。 40  悲盦,〈烏託邦之豪傑〉,《砭群叢報》3(1909.6): 35。 130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出不同於「仙鄉」的「烏托邦」版本,宣告文學傳統中的理想空間的轉向。 從文藝發展而言,蕭然鬱生於《月月小說》發表〈烏託邦游記〉後, Thomas More與 Utopia一再進入時人的敘事、評論與翻譯。1907年 1月,蠻 (黃人)發表於《小說林》創刊號的〈小說小話〉便以「烏托邦」形容《水滸 傳》的組織:「水滸一書,純是社會主義。其推重一百八人可謂至矣。自有歷 史以來,未有以百餘人組織政府,人人皆有平等之資格而不失其秩序。人人 皆有獨立之才幹而不枉其委用者也。山泊一局幾於烏託邦矣。 」 41黃人是晚 清重要的評論者,其連載於《小說林》的〈小說小話〉開拓與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各種文藝 觀點,如小說與社會的關係、文學創作的規律等。此以「烏托邦」詮釋《水 滸傳》的梁山泊組織,正反映時人援引西方思潮重讀中國傳統名著的新視角; 1908年 3月 11日,署名「譯東報」、刊登於《申報》的翻譯作品〈新理想 國〉於序言中介紹摩爾及其著作:「新理想國者,一千七百年間,英國學士 名麼阿者所作也。 」 42所謂「麼阿」實指 Thomas More,不過譯者報錯年代, 將「一千五百年間」記成「一千七百年間」。此譯文接著透過各種比附的方式 介紹摩爾的「烏托邦」:因當時民困,政令暴虐,因此「人人心意中」常懷有 「極樂國之思想」,「而此理想國者,適於其時出版」,合於英人心理,因此受 到時人稱頌,「其後,理想國之名詞或稱為黃金世界,或稱為縹□鄉。解其字 義,則希臘所謂無何有之鄉是也。 」 43 〈新理想國〉中西混雜的詞彙概念預告了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家 族」—將各種具有理想意涵的名稱並列,融入晚清新價值,使得各種原本 屬於不同脈絡的名稱產生轉調。就晚清的文藝材料中,最為淋漓盡致演繹 「烏托邦」概念與「烏托邦家族」的作者可能出乎學界的意料,並非更為論者 注意的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吳趼人(1866-1910)《新石頭記》或陸士 諤(1878-1944)《新中國》,卻是來自江蘇武進(今常州)、帶有舊式文人身 分的許指嚴(1875-1923)。從許指嚴使用的別名如硯耕廬主、彈華閣主、硯 耕廬、受汶汶軒等, 44及其往後流傳的史料筆記、掌故密文如《十葉野文》、 41  蠻,〈小說小話〉,《小說林》1(1907.2): 4。 42  譯東報,〈新理想國〉,《申報》1908.3.11,第 2張第 4版。 43  同上註。□乃是字跡不清,似「簿」字。 44  關於許指嚴的名號、生平,見嚴芙孫,〈民國舊派小說名家小史〉,收入魏紹昌編,《鴛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31 《清鑒易知錄》、《清史野聞》、《天京秘錄》、《京塵聞見錄》等多描寫官場陰 謀、朝廷黑幕、太監爭鬥等,不難窺出其舊式文人的品味。可是,晚清的烏 托邦書寫乃由一套中西交會的知識框架所支撐,顯然需要更強烈的新學企圖 與視野,許指嚴的舊式文化身分看似跟此書寫風馬牛不相及。不過,1909 年,許指嚴以「高陽氏不才子」的筆名寫出〈電世界〉,刊登於《小說時報》 創刊號,將「烏托邦」概念的演繹與想像發揮到極點,以「類百科全書」的 駁雜知識,巧妙以「電學」為主軸,擴充而出,讓電學在社會、教育、政 治、交通等領域發揮功效,企圖締結完美的電學世界,堪稱為晚清「烏托 邦」的代表。 更深入觀察,許指嚴造成的歷史「弔詭」,恰好牽涉到其處於晚清「新 小說」書寫的末端與其個人書寫生涯的開端的重疊而不得不然的趨勢。許指 嚴的創作生涯稍晚於梁啟超、吳趼人、陸士諤等人,其〈電世界〉發表於宣 統元年實已是晚清末端,「新小說」創作隨著政治進程而走向強弩之末,四大 小說刊物—《新小說》、《繡像小說》、《小說林》、《月月小說》隨著《月月 小說》於 1909年的停刊而偃旗息鼓,進入舊式小說即將復辟的年代。作為 許指嚴的「出師記」的小說—〈電世界〉強烈地回應了晚清「小說界革命」 的呼聲,將語體∕文體∕國體的改革置於一體,且援引大量於晚清方興未艾 的新知,可視為清末書寫的「回光返照」。隨後,新小說創作隨著政治演進而 逐漸式微,不少鼓吹新文化的有志之士亦多步入舊文化陣營,許指嚴拋棄了 〈電世界〉的書寫策略,進入舊文體、語體的著述。若從晚清新小說的末端與 許指嚴個人書寫生命的開端的重疊而造成的弔詭切入,其創作的〈電世界〉 又帶著傳奇式的迷魅,上演了現實朝廷的國運滅亡與敘事想像的鴻業延展的 弔詭。著於宣統元年的〈電世界〉,將時間延伸到未來的宣統 101年到宣統 302年之間的兩百年,即是從 2010到 2210年。反諷的是:此遙想宣統百年 盛世的小說卻於兩年後隨著清朝的覆滅而壽終正寢,歷史的演進無疑提前否 決〈電世界〉的敘事想像。可是,更具戲劇張力的是:許指嚴的宣統未來夢 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頁 467;鄭逸梅, 〈南社社友事略〉、〈南社社友齋名表〉,均收入《南社叢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頁 128-129、658。 132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卻經由百年的歷史與政治的演進而復活,〈電世界〉安排的 2010年電學博覽 會時程表竟然準確無誤地落實於如火如荼舉辦於上海的世博會,錯綜而複雜 地激盪出現實與歷史、小說與時代的對話,且交錯於許指嚴個人與時代「開 始∕結束」的書寫隱喻中。 或許此只是歷史的因緣際會!更需指出的是:許指嚴透過〈電世界〉的 未來狂想記衝擊了文學傳統的理想視域,將大道已消失的悼古姿態變成「進 化論」教條下的瞻仰未來,展現出一組結合了中西脈絡的「烏托邦家族」。小 說一開始寫敘事者正從「華胥國」遊歷返回,途經上海,「剛巧舉行上海新都 百年紀念,熱鬧得人山人海,徹夜笙歌,真正是黃金世界。 」敘事者接著翻 閱「宣統一百零一年」的《華夏新聞》,得知「亞細亞洲中央崑崙山脈結集地 方,有名烏託邦者,新出一位電學大家」, 45倡議要以電力改變世界,成為電 帝國。接著,小說出現晚清作者群常犯的敘事錯亂的問題,從第一人稱轉向 全知視野,敘述電學大王「改變世界」的過程。作者透過各種中西混合的概 念投射出一個趨向完美的世界,如第 6回解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大同 世界……財產愈富,物價卻愈低廉」,因此「物價不致過高過低,人民便也沒 有極貧極富,豈非真正大同世界、至治極樂嗎?」國家財庫的金錢多得數不 清,「黃金世界,湧現筆端。 」第 8回寫修繕馬路、廣設電燈電椅,「這不算 得極樂世界麼?」第 10回寫電機採打田稻的便利與清潔,且使得落葉枝梗 經由腐敗後變成肥料,「大同世界時代地方的清潔,好說從古以來沒有的」;46 此透過中西座標召喚來的黃金世界、大同世界、極樂世界、華胥國、崑崙等 空間概念,固然有其不同的脈絡,卻共同指涉向完美的社會國家,形塑出晚 清的「烏托邦家族」。 由上可見,「烏托邦」作為新的理想空間的表述,使得晚清作者群重構出 一套不同於文學傳統的視野。如果說仙鄉桃源透過避世、壽命、安樂等命題 強調靜態簡樸、完美自樂的價值,那麼,晚清作者群則是透過政治、冒險、 科學等類型凸顯主權尊嚴、文明進步的信仰。時人借鑑各種中西交會的政治 論述、科學發明與知識思潮,集合佛家、道家、儒家、民族國家、社會主 45  許指嚴,〈電世界〉,《小說時報》1(1909.9): 1。 46  同上註,頁 22、30、37。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33 義、科學主義等不同脈絡的概念,注入未來、探險、科幻、進化論等元素, 遙指一個可以逆轉現實困境的新中國,使得理想視域得到(再)創造的契 機。47 四、文藝脈絡:烏托邦視野的發生 誠如前述,當「烏托邦」概念進入晚清小說的書寫場合時,結合晚清 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理念,重構出一套不同於文學傳統的新理想視野。筆者將 於本節透過文類角度爬梳晚清的文藝脈絡,考掘與追蹤此涉及一個時代的結 構性視野如何發生、表述與競逐?「文類」反映觀念上的模範(conceptual model),在「小說」此一大文體類別下,可依不同題材而分出諸多「次文類」 (subgenre),如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教育小說、科幻小說等。論 者已指出晚清文藝界的小說分類多是紛雜紊亂, 經常出現按題材、體製、敘 事等相互混淆的情形。48無論其分類多蕪雜,卻始終未見「烏托邦小說」 的次 分類,可見「烏托邦」雖已作為概念與題名進入晚清文藝界及新小說創作, 可是尚未成熟到如西方「烏托邦文學」的次文類劃分。49當「烏托邦」文類 無法作為一追蹤的標竿,我們或可逆向思考:具有烏托邦視野的書寫如何出 現於晚清文藝刊物?受到怎樣的劃分? 47  論者多已指出晚清小說作者因借鑑西方思潮與書寫模式而改寫文學傳統的理想空間,如 黃錦珠指出:西洋小說的未來時空使得「中國小說的想像空間由此拓展了,未來時空與 科技的描繪,取代神魔鬼狐以及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世界,成為此時想像馳騁的主要題 材。」王德威指出:晚清小說作者除受傳統中國烏托邦原型的啟發,「儒勒.凡爾納的探 險小說和赫伯特.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派文論,都使中國的文人深受啟發,而晚清雜誌 裡也連載過大量的西方科幻小說。」見:黃錦珠,〈創作活動中小說觀念之轉變〉,《晚清 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頁 372;王德威著,宋偉傑譯, 〈淆亂的視野—科幻奇談〉,《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3),頁 348。 48  陳平原,〈「新小說」類型理論〉,《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頁 164-175。 49  關於西方烏托邦文學的評論可見喬.奧.赫茨勒(Joyce Oramel Hertzler)著,張兆麟等 譯,《烏托邦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Ruth Levitas, The Concept of Utopia 等 著作。 134 漢學研究第 29卷第 2期 本文前兩節對「烏托邦」概念的考掘與分析,恰能作為歸納晚清「烏托 邦視野」的參照。從書寫主旨而言,無論是出現於梁啟超、嚴復、馬君武等 人論述或是〈烏託邦游記〉、〈烏托邦豪傑〉、〈電世界〉等小說的「烏托邦」 概念,皆以「拯救中國」為主旨,設法替摧枯拉朽的中國指陳出路,具有反 轉現實的功能,一體兩面地投射出作者的政治焦慮與改革欲望;第二,從時 空形式而言,這些反轉現實的新理想時空或如〈烏託邦游記〉與〈烏託邦之 豪傑〉採取類似文學傳統的「他方」(空間),或如〈電世界〉借鑑西方、日 本的「未來記」書寫以「未來」(時間),作為跨越現實的方式。需指出的是: 看似跟傳統有所呼應的「他方」有所轉向,從虛幻的海外島嶼轉到晚清新歷 史地理學脈絡下的世界經緯或世界外的世界,展現新空間觀;第三,從價值 內涵而言,晚清作者群相當程度地替烏托邦視野注入現代化的政治體制、科 學技術、社會福利、文化教育、經濟體制等元素,改變傳統無為逍遙、儉樸 歸真的精神,重製且承載了一個時代有關的世界、科學、哲學、文學等綜合 價值的理想視野。 以此線索追蹤,我們可發現諸多未必使用「烏托邦」詞彙的晚清小說卻 於敘事中勾勒出「烏托邦視野」,反映此一書寫並非侷限於少數。我們若全盤 性檢閱晚清新小說,可發現烏托邦視野廣泛出現於各文藝陣營的刊物,最早 的一篇應是 1902年梁啟超發表於《新小說》第 1期的〈新中國未來記〉,正 是「新小說」此一文體發軔的起點。追及《新小說》創刊前的廣告文,可發 現只寫五回合的〈新中國未來記〉的刊登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縝密策劃、設 計與宣傳。1902年,梁啟超以「新小說社」名義於自己編的另一份報刊《新 民叢報》發布廣告〈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宣傳《新小說》及即將 刊登的小說,並且引介域外書寫與闡釋理想、歷史、政治等各種小說類型。 與其說此「廣告」是廣告,倒不如說是一篇洋洋灑灑的文藝論述,更偏向晚 清文藝刊物常出現的「小說叢論」。50該文對於「政治小說」與「哲理科學小 說」的介紹,預告了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如「政治小說」底下寫 著:「政治小說者,著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懷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論皆以中國 50  如《新小說》固定刊出的〈小說叢話〉、《小說林》固定刊出的〈小說小話〉等,漫談小 說原理、文藝功能與文學藝術等觀念。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 135 為主,事實全由於幻想」,並列出他有意創作的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舊 中國未來記》、《新桃源》(一名《海外新中國》)。 」 51「哲理科學小說」一欄底 下寫著:「專借小說以發明哲學及格致學,其取材皆出於譯本」,並列出各種 具有烏托邦視野
本文档为【顏健富:「小說」烏托邦 —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045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01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