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

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

举报
开通vip

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J Chin Integr Med,September 2005,Vo1.3,No.5 论 中药复方研究方法 许建阳 ,梁立武 ,邱德文 ,韩 笑。 (1.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北京 100039;2.贵阳中医学院中药系,贵卅l贵阳 500002) [摘要]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是实现中 药现代化的关键。研究中药复方应从 多成分、多作用、多层次和 多靶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 多方法、多途 ...

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J Chin Integr Med,September 2005,Vo1.3,No.5 论 中药复方研究方法 许建阳 ,梁立武 ,邱德文 ,韩 笑。 (1.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北京 100039;2.贵阳中医学院中药系,贵卅l贵阳 500002) [摘要]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是实现中 药现代化的关键。研究中药复方应从 多成分、多作用、多层次和 多靶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 多方法、多途 径、多角度研究中药复方,有利于发展 中药复方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关键词] 复方(中药);作用机制;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 R28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977(2005)05—0347—04 M ethod for stud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ompound prescription ×U Jian—Yang。,LIANG Li—Wu。,QIU De—Wen ,HAN Xiao (1.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I Ohinese and W estern Medicin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Beijing 100039,China;2.Depart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Guizhou Province 500002,China) ABSTRACT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Ohinese medicinal composit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istics of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TCM).Studying materiaI base of TCM composite and its mechanism 1S a key to modernizing the indu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The research for TCM composite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including multiple components,multiple actions,multiple levels and multiple targets.Such a way to study TCM composite will be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theory of TCM composite. guiding clinical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KEY WoRDS composite (TCD);functionaI mechanisms;methodology J Chin Integr Med,2005,3(5):347—350 中医治病用药经历 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 高级、从单方到复方的发展过程 ,中药复方已经成为 中医治病用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中药药理研究 已 从单味中药转 向以复方为主的研究 。对于经方 、古 方的研究 ,也已从单纯探讨其药效作用 ,开始向研究 其作用机制 、方剂组成 、方剂配伍等多个方面发 展, 而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正是实 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药复方 的特点是多成 分 、多作用和多靶点 ,因此要求整体、离体 、细胞和分 子水平各层次的研究全面发展。任何一门学科在其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会通过实践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一套适用 于 自身研究 的科学 方法,中药复方研究也 不例外 。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 :“科学是随着研究方 法所取得的成就前进 的。研究方 法每前进一步 ,随 之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 辽阔的远景 。”本文就 中药复方研究方法探析如下。 1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药 复方 药效 的物质基 础是其化学成分 的总 和 。单味药经配伍组成复方 ,可能产生化学成分 的 变化 ,各化学成分在适宜 的浓度范围及相互 比例下 发挥作用。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能够从本 质上阐明其药效 的物质基础、探索复方制剂过程 中 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以及揭示 中药方剂配伍的科学 内涵 ,起到优化处方 、改革剂型、建立科学制剂工 艺 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制剂质量、发现新的有效药 物 。因此 ,化学成分的研究在 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1 中药复方煎制过程 中各化学成分的 变化规律 以定量方法研究中药配伍前后各化学成分 的变化 [作者简介] 许建阳(1962一),男,博士,教授 ,主任医师. Correspondence tO t XU J ian—Yang,MD,Professor. E-mail:xuj ianyang@sina.(t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西 医结合学报 2005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J Chin Integr Med,September 2005,Vo1.3,No.5 规律 ,探寻各成分之间的相互 比例和各 自的浓度范 围,结合药理实验的方法研究复方 化学成分的疗效 以及配伍规律 ,然后进行有效成分的组合 ,进一步研 究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 ,从 而科学地 阐明中药复方 的作用原理及配伍规律 ,明确是否 由于各个成分的 协同作用而产生了药效 。例如由人参 、麦冬、五味子 组成的生脉饮 ,三药合煎可获所需药效 ,但若将三药 分煎 ,再将煎汁合起来 ,则疗效不好 ,说 明药物合煎 过程 中产生了新的有效成分 ,目前 已测定出产生的 新物质为 5一羟 甲基糖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 5一HMF),为 原 药 所 没 有 。通 过 药 理 实 验 证 实 5-HMF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是其有效成分 之一 ,并且 随着麦冬用 量的增加 ,5-HMF的含 量也 相应增加 。 1.2 复方 系统研 究的三元设计 余亚纲【3 提出复 方系统研究的三元设计 ,即将复方视为一个整体进 行化学成分的研究 ,按照化合 物的极性大小将其分 成大、中、小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成碱性 、中性 、酸 性三类物质 ,对每一类物质都设计了常规提取 、分离 溶剂和薄层鉴别的方 法,有助于系统快速地确定复 方中所含成分的种类。 1.3 结合体内过程研究 中药复方的化 学成分 药 物只有进入体 内,才能发挥疗效 。因此,机体对体内 药物的处置过程 ,即机体对药物 的影响 因素不可忽 略 。例如:钙离子为石膏中所含 的主要化学成分 ,石 膏对动物发热具有一定 的解热作用 ,口服石膏煎剂, 经 胃酸作用后 ,一部分可变为可溶性钙 ,经肠吸收入 血 ,增加血中钙离子浓度 ,通过调 节体温 中枢 而解 热 。 总之 ,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药效学的 研究方法 ,阐明中药复方作用 的物质基础 ,将有助于 建立科学 的制剂工艺 、充分提取 和利用方剂的活性 成分或活性部位、确保和提高原方的疗效 ,并能从分 子水平制定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产品的质量。 2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 近年来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涌现出许多行 之有效的方法 ,如全方研究、拆方研究、中药复方研 究与药效关系和中药复方研究与化学成分关系等 。 2.1 全方研究 由于中药复方 的药效是整体的作 用,因此首先要进行全方研究。全方研究有助于说 明药效与临床治疗作用之问的相关性 。例如黄芩汤 对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 组成该复方的黄芩 、芍药、甘草、大枣单用则无此明 显作用 。中药药理 的研究结果应该有助于发展理 论 、指导临床用药 及开发新的产品。研究 中药药理 学必须重视 中药 中的中医理论依据 ,切勿抛弃传统 中医药的精华。 2.2 拆方研 究 拆方研究用来说 明 中药复方 的配 伍关系及组方理论,通过拆方分析得出的规律性结 果 ,为研制开发新的中成药 提供 了可靠 的依据。具 体方法如下 :(1)单味研究法:此法是将中药复方各 组成药物分别与全方进行 比较 ,从中发 现起 主要作 用的药物,并揭示各药物之间的协同、拮抗等配伍关 系 。(2)药对研究 法 :药对在 药效方 面起 着相互促 进 、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作用 。作为中 药复方的核心部分 ,研究 中药复方有必要重视药对 的研 究 ,药 对 研 究有 利 于探 索 复方 的配伍 规 律 。 (3)药物组问关系研究法:将组成复方的中药按其功 效 、性味关系分成不同的组分 ,以此来探讨药物组之 问的作用关系和组方理论 。(4)拆药分析法:从复方 中拆出一味或一组药物后进行 实验 ,用以判断拆 出 的药味对原方功效影响的研究方法 。(5)聚类分析 法 :通过对具有同类功效 的中药复方进行数理统计 分析,建立多元 回归方程来揭示 同类功效中药复方 的组方规律 ,探索其中同种药物 的配伍关系和用 量 规律。(6)正交设计法 :该法以最小的实验次数得出 尽可能最佳的配伍关 系和最佳应用 剂量,并可分 析 主要药 物 、次要 药 物 以及药 物 之 间 的交互 作 用 。 (7)正交 t值法 :按正交设计原理及 F值与 t值的特 点关系,改进正交 表形式 ,分 析药物之 间的配伍关 系。改进正交表有利于分析药物之问的协同或拮抗 作用 ,适用于研究较为复杂的中药复方 。(8)均匀设 计法 :将 中药复方的药物(因素)和剂量 (水平)按一 定的均匀设计表进行安排。均匀设计的实验次数与 各 因素所取水平数相等 ,有利于进行量效实验 ,而无 由于增加试验的水平数导致正交设计中试验次数随 水平数呈平方增长的现象。 2.3 结合药效关 系研 究中药复方药理 在 中药复 方药理研究 中,必须结合量效关 系研究 。例 如从 剂 量 因素探讨黄芪在 当归补血汤中的免疫作用差别 , 结果表明当黄芪与当归剂量 比为 5:1的常规配伍 时 ,对免疫增强的作用 最为明显 ;若 固定 当归剂量 , 增加黄芪剂量(原剂量的 2倍、4倍)或降低黄芪剂 量 (原剂量的 1/2),均不能增强免疫功能 ,由此证 实 当归补血汤 中“五倍黄芪归一 份”组方规 律的科学 性 。 2.4 结合化学成分研 究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复方 研究应包括“原药配伍”和 “有效 成分配伍”两个方 面_6]。由于复方化学成分 的复杂性 ,因此研究复方 有效成分配伍 的药理作用更为困难。首先对中药复 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 ,然后根据 中药复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J Chin Integr Med,September 2005,Vo1.3,No.5 中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范围做进一步的药理实验以 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配伍效应。此方法可以消除许 多杂质的干扰 ,具有一定 的可靠性 。 3 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进入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 谢及排泄过程 ,是用数字的方法来描述药物在体 内 的存在方式及量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目前 中药复方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大致如下 。 3.1 以某一成分为代表研 究 中药复 方的药物动力 学 以中药材 的提取成 分(有 效单体)为研究对 象 (如 以四氧 巴马汀 、岩 白菜素等为 主成 分的 中药 制 品),一般 采用 血 药浓 度 法计 算 其药 物 动 力 学 参 数 j。有效单体是植物药发挥药效 的主要成分 ,药 学研究大量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单体,并阐明其 药 物动力学规律 。但如果认为有效成分的作用可反映 中药制剂的药效 ,显然过于简单化。首先 ,中药有效 成分难以确定;其次 ,一种 中药的效 应具多重性 ,内 含不同成分往往具有不 同的药效活性 ,很难确定 哪 种成分的作用能反映主方的药效 ;再者,中药主要以 复方形式出现,其作用决不是某一成分所能取代的; 此外,药物配伍也对化学成分在体 内的药效发挥 和 其药物动力学参数造成影响。 3.2 以效应为指标的 中药药物动 力学 基于对中 药单体研究方面的认识不足,2O世纪 8O年代初 ,产 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理论 。其 思路是利用生物效应法直接计算复方的药物动力学 参数,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复方 的综合效应最终所产 生的“整体 ”效 果 。 目前常用 的方法有药理 效 应法 、药物积累法和微生物法 。(1)药理效 应法 :在 一 定条件下 ,体现人体 药量与药理效应之间存在 的 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映体 内药物的动 态变化。选择合适的药理效应指标可以间接地计算 半衰期 、达峰时间等药效参数。(2)药物积累法 :适 用于研究同一组分产生的复方中药制剂的药理效应 和毒理效应。此法将药物动力学 中的血药浓度多点 测定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 中的药物蓄积性方 法结合起来,即利用多组动物 、按不同时间间隔给药 的方法 ,求出不同时间动物体 内药物存 留百分率 的 动态变化 。(3)微生物法:此法是针对具有抗菌活性 的药物 ,选择适宜的试验菌株 ,利用微生物法测定生 物样品的浓度 ,然后拟和模 型并计算药物动力学 参 数。 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药物积累法 和药理效应法 计算 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只能部分反映中药复方的总 体作用 ,而且在某些情 况下只能测出其 中部分的药 物动力学参数 ,这主要 是因为中药原料来源广泛且 化学成分的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而不同批次 的产品其实验结果可能千差万别。 3.3 几种新的假说 目前 ,医药研究工作者大胆提 出了几种新的假说 ,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值得 借鉴 。 3.3.1 复方效应成分的药物动力学 2O世纪9O年 代,黄熙等口 提 出新假说 :复方 中的君 臣佐 使可明 显影响彼此在体内(血清)化学成分的药物动力学参 数 ,并与疗效和毒 、副作用紧密相关 。这一假说实际 上进一步发展 了以药效 为指标 的药物动力学理论 , 重新提出了依据体 内(血内)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概念。这并不是在原有单体研究 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探索体 内多种有效成分相 互作用时药物动力学 药效之 间的关 系,力 图揭示 中 药复方的药效机制。 3.3.2 血清药理学 血清药理 学是 应用含药物成 分的血清 ,进行药理研究 的体外实验方法。其优点 在于:使用给药动物 的血清以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 体外实验 ,使发挥作用的物质确实是 进人体 内的中 药有效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也包括在药物作用下机 体所产生的内生性活性成分。由于血清的理化性质 与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基本相同,因此 克服了中药制 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血清药理学作为一种体外实验方法,亦具有很 大的局限性_】 。血清 中的多种成 分都可能与 中药 成分或实验中的外加酶系、培养细胞等产生作用 ,其 相互影响是用单一的空白对照无法解释的。 血清药理 学研究偏重于体外实验 ,而且主要集 中在药效研究上 ,没有对血清 中复方 成分做更深层 次的分析 ,若能与药物动力学一药效模 型相结合 ,同 时监测多种成分 的血药浓度变化及其 药效变化 ,建 立药效一药物动力学一时间的三维模型来研究其相关 性 ,则血清药理学将会在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 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L1 。 3.3.3 影像 药理 学 许建 阳等 。 提 出影 像药理 学 ,就是将影像学与 药理学相结 合,用影 像学 的理 论 、方法 、技术来解决药理学研究 中的诸 多问题 ,是 一 种行之有效的实验研 究方 法,也是一门随着 医学 影像学的发展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的新的边缘学 科。影像药理学利用影 像学的手段 ,同时结合解剖 学 、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研究药物 对机体器官生理病理功能及细胞代谢 活动 的影响。 它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在整体 、器官、组织、细胞 及分子水平上,观察药物的作用 。 在中药归经方面 ,利用影像药理学方法来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西 医结合学报 2005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J Chin Integr Med,September 2005,Vo1.3,No.5 中药归经的现代科学依据 ,检测 中药有效成分在体 内的分布 。该研究方法多采用同位素示踪 、放 射性 自显影技术等方法 ,通过观察 中药 中某种活性成分 在体内脏器的分布特点来说明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 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 。运用放射 自显影技术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已成为当代 阐明 药物归经理论重要 的现代化科学手段 之一 ,为中药 归经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科学依据。用影像药理学 手段亦可揭示中药方剂理论的现代药理作用本质 , 应用于中药配伍中“引经药”的研究及 中药现代剂型 的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它往往在某 个经典方剂 的研究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1 。因此 对复方 的研究 ,实际就是对方剂的研究 ,在 中医药现 代化呼声 日高的今天,更被视为中药现代化的核心。 研究复方,除了阐明其药效作用的科学性外,还主要 提示了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组成规律 、临床适用及复 方药理,从而发掘、整理 、提高 了中药学 的理论 ,反过 来又可指导临床用药 以提高疗效。 目前 ,中药 复方 研究在广度上已由观察单一指标 、多个相关指标发 展到观察多个系统、多个指标 ;深度上也由观察初始 的整体药效 ,进而深入到对器官、细胞、亚细胞 ,甚至 分子、基 因水平的机制探讨,并 出现一些可喜 的初步 成果。中药复方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螺旋式辩证发展 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 中药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入及新 理论、新技术的出现 ,相信未来 中药复方的研究将会 有重大的突破 和飞跃 。 [参考文献] 1 王 明艳 ,宋为 民.分子生 物学在中医药研究 中的应用 与 展望E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29—131. 2 乔延江 ,李澎 涛 ,王永炎 .有效中药复方研究 的方法学 探讨E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5):1 7—19. 3 余亚纲.中成药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J].中成药, l993,l 5(10):39—41. 4 丁选 胜 ,戴 德 哉 ,汤 晓 资.人 参 白 虎 汤 配 伍 规 律 研 究——不同配伍条件下钙离子含量变化[J].中草药, 2004,35(2):1 56-158. 5 黄 黎 ,叶文华 ,蔡波之 ,等.黄芩汤 及其组成 药物药 理作用的初步研究E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2): 51—53. 6 窦 骏 ,曲卫敏 ,董 群 ,等.不 同剂量黄 芪配伍 的当 归补血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 杂志 ,1996,9(5):293-294. 7 李振彬.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索[J].甘肃中 医学院学报 ,1989,6(3):27-30. 8 张 明,侯世祥,廖工铁,等.复方中药制剂的药物代 谢动力 学 研 究 进展 (I)—— 基 本 方 法 及其 应 用现 状 EJ].华西药学杂志,1992,7(4):222—225. 9 郭立玮.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学院 学报 ,1992,8(2):126—129. 1O 周莉玲 ,李 锐 ,周 华 ,等.青藤碱制剂 药动学试验 中药物累积法与血药浓度法的相关性研究[J].中成 药 ,1996,18(9):1_5. 1l 黄 熙 ,陈可冀 ,任 平.“复方效 应成分动力学”新假 说的科学证据、要素、意义及前景[J].中国中药杂志, 1997,22(4):250—252. 12 刘 晴,施建蓉.中药复方拆方研究EJ].中西医结合 学报 ,2003,1(3):1 73—1 76. 13 Umeda M ,Amagaya S,()gihara Y. Effects of certain herbal medicines on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arachidonic acid:a new pharmacological testing method using serum EJ].J Ethnopharmacol,1988,23(1):91-98. 14 潘国宇.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及展望EJ]+ 中草药 ,1998,29(9):642—644. 15 许建阳 ,王学 勇,张 元 ,等+影像 药理学—— 中药及 其复方药理研究 的新学科[J].武 警医学 ,2004,15 (4):306—307. 16 刘成海.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西医结 合学 报 ,2003,1(2):86—88. [收稿 日期] 2005—02—03 [本文编辑] 黄文华 周庆辉 坐 业 生 生 生 生 业 生 业 坐 业 生 业 坐 生 生 生 业 业 生 生 生 生 生 生 生 生 业 生 业 业 业 生 坐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征订启事 《中国药理学通报》是国家级核心期刊和权威的文献源期刊 ,主要刊登药理学研究论文。多次荣获国家 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期刊奖 ,2003、2005年两 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被 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 医学 类、药学类核心期刊,并被几乎所有国内相关检索性期刊及数十种国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利用 。连续 9年 名列美国《CA千种表 》,1997年摘引量曾名列美 国《CA千种表》收录的 中国医药期 刊第 1名 。本 刊 1999, 2002、2004年分别获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协基础性和高科技期刊专项资金资助。 《中国药理学通报》为月刊,大 16开 128页 ,彩色铜版纸印刷 。每期定价 15.00元(零售 :20元/期),全年 180.00元。邮发代号:26—52。请及时向当地邮局订阅,漏订读者请直接汇款至编辑部(零售价:每期20元), 免收邮寄费。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医科大学校内《中国药理学通报》编辑部。邮编:230032。联系人:吴 慧 、程西望、武明静 。电话 :0551—5161221、5161222。电子信箱 :cpb@ahmu.edu.c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39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6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30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