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摄影艺术二十讲

摄影艺术二十讲

举报
开通vip

摄影艺术二十讲 《摄影艺术二十讲》读后整理  原文出自:http://detail163.blog.163.com/blog/static/21986789200722811622892/ 教育技术思考社区-摄影版提供 PDF转换:http://bbs.etthink.cn 本书是林路的著作,读后感触较深,把我喜欢的内容摘录如下,作为自己的笔记。 一、摄影与绘画——是模仿还是独辟蹊径 收集绘画便是收集梦幻。收集照片便是收藏世界。 摄影与绘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图像艺术——视觉艺术,都...

摄影艺术二十讲
《摄影艺术二十讲》读后整理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出自:http://detail163.blog.163.com/blog/static/21986789200722811622892/ 教育技术思考社区-摄影版提供 PDF转换:http://bbs.etthink.cn 本书是林路的著作,读后感触较深,把我喜欢的内容摘录如下,作为自己的笔记。 一、摄影与绘画——是模仿还是独辟蹊径 收集绘画便是收集梦幻。收集照片便是收藏世界。 摄影与绘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图像艺术——视觉艺术,都是呈现静止的两维空间形式,以具 体实在的、直观的瞬间形象,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并且同样以光线、色彩(影调)、构图为造型语言, 以具体可视的、个别的物态再现或表现客观现实。 1839年 8月 19日,法国科学学院向全世界公布了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摄影正式诞生。 1857年,雷兰·德的摄影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诞生,使摄影作品第一次跻身英国的“曼彻斯特艺术珍 品展览”,与绘画和雕塑等平起平坐,戴上了艺术的桂冠。 著名的香港画意摄影家简庆福:绘画像照相是失败的,照相像绘画是成功的。 在台湾摄影界,画意摄影的代表,惟推一代宗师郎静山先生。他的集锦摄影,更是开一代风气,引世人 瞩目,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要求作者不仅具备对摄影艺术语言的把握,还必须对中国传统 绘画形式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他的《春树奇峰》(1934年)以中国画的长屏布局,深浅“落墨”,题款盖 章,一副大家风范。他在 1963年创作的《松荫高士》,将一代画坛宗师张大千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 表现出完美的艺术境界。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古典美术的意义都建立在对世界的实在性的关注、认识和表现的基础上。美术作 品不是狭义的或“纯粹”的视觉艺术,不能单凭眼睛所受到的视觉刺激去判断它的意义与价值,不能把“好作 品”等同于“好看的作品”。 曼·雷是美国现代著名艺术家,在绘画、雕刻、摄影以及胶片制造工艺上成就卓著,他将多种不同的技 术综合起来,在负感效应、多底叠放、粗颗粒放大以及无底放大等方面不断创新,创作了许多杰出的超现 实主义的优秀摄影作品。他在 1971年负责制的《安格尔的提琴》,借用一代名画家安格尔的意念,巧妙 转化成对现实的思考。作品在拍卖行卖到了 102820美元。 是什么因素使一张照片成为杰作?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的摄影部主任的回答很简单:视照片的稀有程度 而定。这里的“稀有”可能包括以下的一些条件: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很少,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并已经不 再使用,或是摄影家本身的个性特点非常突出而无法让人效仿或重复…… 摄影应该彰显其独特的本质特性,不应该跟在绘画后面亦步亦趋,这才可能特立独行于传媒世界的峰巅, 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赢来人类精神领域的喝彩。 二、技术与流派——摄影艺术自己的历史 摄影艺术的进步尽管和摄影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的观念和意识与社会同步发展的 历程。 法国科学家尼埃普斯将感光材料放入暗箱,并在 1826年拍摄了现存最早的永久影像。他采用的是沥青 感光法。 1839年 8月 19日,法国科学学术院向全世界公布了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将一块涂有 感光乳剂的金属板经过照相机的短暂感光后,再通过药液的化学作用,直接获得了相当逼真的影像(正像)。 因此 1839年就被人们公认为摄影术诞生的一年。 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 从 1839——1924年,是摄影技术的初创阶段。1841年,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加上第一只由数 学计算设计镜头的照相机诞生。185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866年,德 国化学家和数学家联手在德国的蔡司公司发明钡冕光学玻璃,生产出了多组多片的正光摄影镜头。1888年, 美国柯达公司将乳化银感光乳剂涂布在明胶片上制造出新型的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 摄影技术的第二阶段始于 1925年,直至 20世纪 60年代。1925年,德国莱兹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 批平视旁轴取景的135照相机,这一采用铝合金机身、使用五镜片镜头、焦平面快门的相机命名为“徕卡”—— 一个摄影人梦寐以求的经典名字。1929年,德国罗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镜头反光 120照相机,命 名为罗莱弗莱克斯。1948年,原民主德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五棱镜取景的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康 太克斯 S型。同年,瑞典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俯视取景的组合式 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苏勃莱德。 从 7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是摄影技术延续传统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1977年,日本小西六摄影工业 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对焦的 135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柯尼卡 C35AF型。1985年,日本美能 达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集多功能于一身的 a7000型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989年,日本佳能公司 生产出安装由超声波马达驱动的自动对焦系统的 EOS——I型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从 90年代中期开始,与传统相机记录性质根本不同的数码相机逐渐崭露头角,已经成为未来相机的理 想形式。 在摄影发展史上,最早的摄影流派是高艺术摄影和画意摄影。高艺术摄影家们“要掩盖平凡和丑陋”,避 免表现日常生活题材,而经常借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和《圣经》中的创作轶事、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 为题材,主要宗旨是通过这些画面阐述道德观念,给人以教益。普遍采用叠印法。 画意摄影强调美感比题材本身更重要,强调画面中的影调、线条、平衡等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画面的现实 意义。一切世俗的和丑陋的题材都要避免。强调直接的拍摄或特殊工艺的制作手法,产生画意效果。 写实主义摄影又可译作纪实主义摄影:依赖于摄影本身所具有的准确而完美无缺地记录视觉世界的能力, 迅速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情形和重大事件的形象了解的需要。最主要主题的是风景和建筑、人物肖像。 自然主义摄影的原则是把眼睛感受到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要求主题的真实性而不是有意安排或设计。 印象派摄影:1890年,英国伦敦柯达有限公司的经理乔治·戴维森在一次关于“摄影的印象派”讨论中认 为,尽管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它们也可能完全用不着。他认为决 定性因素是摄影师在艺术上的观念。 摄影分裂派:美国著名摄影家阿尔弗莱德·斯蒂格里兹于 1902年派办摄影分裂派。要求摒弃画意摄影中 的纯仿画手法,提出了纯摄影主义的理论,力图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 义上。 新现实主义摄影:20世纪 20年代开始被摄影界所接纳。以直观的、不矫揉造作的现实世界作为艺术影 像的源泉。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光照。 社会纪实摄影:以玛格南图片社为代表,力求以“生活的忠实见证人”形成共同观念。 抽象主义摄影:无视所谓的“传统工艺”,将多种不同的技术综合起来加以运用,产生奇特多变的抽象画 面。 结构主义摄影:起源于 1913年俄国的一种非理性的艺术运动。强调表现力极强的外形和造型结构。 象征主义摄影:乍一看不知所云, 但是有深刻的含义——以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欣赏者浮想联翩。 浪漫主义摄影:强调戏剧化效果的表现方式,非常注重画面中总体情绪、感情和幻觉的综合力量,以产 生一种比现实生活更为理想化的浪漫情调。 超现实主义摄影:以 1924年法国文艺理论家布莱顿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由潜意识创作, 通常是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之上,但又通过最强烈的现实感和最清晰的细节表现,使摄影成为创作超现实影 像的理想工具,主要是表现非理性的、反叛的观念。 三、银盐和数码——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 其实我们所要的东西只是影像,银盐纪录法仅仅是手段,并非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完美的选择。 四、合适的手感——相机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选择相机,首先就是选择一种手感,选择一种与心灵得以默契的感应。 尼康照相机是日本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1917年由日本最大的工业财团三菱公司 (MITSUBISH)、藤井镜头公司及东京计器公司合并组建而成。1923年生产出著名的 NIKKOR镜头,1948 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尼康”。 日本佳能股份有限公司于 1933年 11月创建,早期叫“精机光学研究所”。1934年 6月生产出了第一台 作品“观音”(KWANON),后改名为“CANON”。1937年改名为“精密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MINOLTA照相机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1928年 11月,最初创办人是田屿一雄与两个德国人。1937年 生产出日本历史上第一架双镜头反光相机,1960年的 V3型相机以最高快门速度达到 1/3000秒而载入史 册。1962年 2月,Hi-Matic登上美国“友谊七号”宇宙飞船。1977年,XD7是有史以来第一台同时具有手 控曝光和双优先曝光方式的 AE自动相机。1985年 2月,第一架为专业摄影者设计的 a7000在美能达公 司问世。 LEICA公司成立于 1849年,公司以创始人恩斯特·莱兹(Ernst Leitz)命名。世界上第一台小型相机就 诞生在这里。1954年“永垂不朽”的M3诞生,开辟了旁轴式平视取景相机的生产;1965年,生产出带自动 测光的单反相机,从此“R”和“M”两大系列同步发展。1980年 R4登上历史舞台,1984年长盛不衰的M6问 世。 CONTAX在 1948年就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五棱镜反光平视取景的 35mm单镜头照相机 CONTAX S,1970年代被转给了日本 YASHICA公司。CONTAX相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指定专配的蔡司镜 头——CARL·ZEISS是德国有名的精密机械专家,1846年在耶那创办了蔡司光学公司。 PENTAX相机是日本“旭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名称由英文中“五棱镜”(pentaprism)演 变而来。PENTAX镜头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多层镀膜工艺的,这种被称为 SMC(Super Multi Coat超级多层 镀膜)的光学镜片镀膜技术,保证了镜头的高透光性和低反光率,也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色彩还原。 日本 OLYMPUS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则创建于 1919年,先期叫“高千穗制造所”,1936年成功研制 了 ZUIKO镜头,并成为以后 OLYMPUS相机镜头的名称。 1841年,FW哈苏贸易公司建立。1906年,弗里兹·维克多·哈苏布莱德出生,1941年,维克多·哈苏 AB建立,为瑞典空军制造航空相机;1948年,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哈苏 1600F好评如潮,直至今日 1600F 相机仍在使用;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拍摄的照片是使用哈苏 500EL/70。 MAMIYA公司建立于 1940年的 5月,是由一位照相机的设计者舍奇·玛米亚和另一位资金提供者共同 建立的。1970年,MAMIYA RB67问世,这是第一架 6*7画幅的单镜头反光和可以更换后背的照相机。玛 米亚镜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讨人喜欢。 照相机对于摄影家的意义,就像是一位作家手中的笔,其意义甚至远远大于笔的价值。尽管一些经典的 名笔,曾经造就了文学史上的诸多传奇,如同派克笔帮助柯南道尔创造了福尔摩斯,萧伯纳用它写出了《窈 窕淑女》…… 我们大可不必盲从照相机厂商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拿过一台相机,举到眼前,按下快 门……然后在一卷又一卷胶片的消耗之后,你是否找到了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语言?如果是的,这就是你 的梦中情人,是你灵感创造的伴侣。别人怎么评价,都无关紧要。 当我们的生命和一架照相机连在一起的时候,倾听它的声音,触摸它的质感,陶醉于它所留下的细腻影 调之中时,你能说这不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吗? 五、审美的目光——怎样才算是一张好照片 它凝固了一个美妙的瞬间,它能留住我们匆匆的脚步,然后发出一声惊叹——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对瞬间的捕捉能力,一方面来自摄影师熟练的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来自摄影师认识和把握生活的程度, 以及由长期生活积淀和艺术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对事物发展运动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也就是主观预见性与客 观规律性统一起来的艺术直觉力。 法国著名摄影家布拉赛以拍摄 30年代的夜巴黎出名。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如果一幅照片能够将我 们无法到达现场的现场信息传递给我们,并且以独特的氛围感动我们,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幅好照 片。 实践证明,摄影的短暂瞬间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是因为它浓缩着摄影师的智慧以及充满活力的思维方 式。首先是艺术的直觉,强调摄影艺术直觉的重要性,也就突出了摄影师的瞬间把握能力。其次是艺术思 维的定向调整。摄影瞬间的把握同时也离不开想像的介入。还必须融入情感因素和理性思维。 约瑟夫·休德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级的艺术家,被誉为“布拉格的诗人”。他的“诗歌”不是那种过分华丽 的“诗”,而是以最短的词组构成的“文字”。所有他的作品都是通过有细微差别的光线,产生一种可以感受到 的超自然的触摸感。代表作:1955年的《洛斯梅耶花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一张好的照片,其实应该是留给观众一定想像空间的照片,这也许可以成为评 价一张照片的标准之一。 一张好的照片,也许应该可以向观众传递某种氛围,让观众在画面的引导下,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生命 的宝贵。 一张摄影作品经久耐看,除了画面的内容吸引人之外,善于将瞬间的平面空间转化为流动的时间之旅, 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观察瞬间画面的信息传递,是从另外一个重要的角度衡量一 张好照片的关键所在。瞬间意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观众乐于接受的基点所在。只有这种不重复前人 的艺术瞬间才能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再创造…… 一张好照片对画面构成的内容取舍,更应以简洁为本。要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摄影技巧减去那些不需要 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以求获得最简洁动人的画面。以简洁为本,主要是指具有独特的观察能力, 能从平淡无奇或是纷乱复杂的视觉世界中,猎取隐藏着的最本质最集中的视觉美点,从而以最少的、最精 简的形象语言,表达最广泛的、最有典型意义的实质内容。简洁不等于简单,只有通过综合、抽象和提炼 之后的主体形象,才可能以最单纯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摄影构图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则。 Composition可以译为结构、构成、联结和联系,在中国的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 置”,这是一张好照片的外衣。 时装摄影家霍斯特 P·霍斯特曾经受包豪斯设计艺术的影响,并且擅长将包豪斯实验中崇尚的几何学、超 现实主义的怪诞与艺术装饰的锐利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过阴影的构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前卫派的光芒, 将画面经营得精彩别致。 好照片:它首先是一个精彩的瞬间,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或者是令人惊讶的瞬间;它同时又必须是一个 值得长时间保留在历史档案以及人们心灵中的瞬间。又应该能留给观众更大的审美空间、参与再一次创造 的可能。至少是在形式上有着独特构成意味的平面空间,它可以是画意的,也可能是反画意的,但是这样 的表面构成应该有能力引领观众走向画面的深处,变成一种真正有意味的形式。 六、技术与技巧——谁都能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既是“处心积虑”,又是自然鲜活——好照片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 三种测光方式:一是入射光测光:将测光表放在被摄体的位置,直接面对光源,选择测光表的入射光模 式,避免物体亮度的干扰。二是反射光的近测:选择接近于 18%灰的物体或需要重点曝光的物体,如人物 的脸部进行测光,避免其他物体的亮度干扰。三是替代测光方式:当拍摄时无法靠近被摄体,或是不想干 扰被摄体时,如果拍摄位置和被摄位置的光照相同,可以选择身边的替代物进行测光,比如我们黄种人的 皮肤接近于 18%灰,可以将手心作为替代物获得合适的曝光数据。 正面光比较平淡,但是对于表现色彩的细节具有重要作用。 45度的前侧光:是最为自然的光线,一是在 45度的侧光下,被拍摄的景物产生很好的光影之间逐渐转 换的排列效果,容易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第二是相比较正面光而言,景物开始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 能显示景物的立体感和比较丰富的影纹层次,突出了画面的深度感。第三是对色彩的还原也比较理想,可 以将色彩的最大可能都体现在画面中。景物的把关和立体感在正侧光下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别是拍摄一些 表面结构较为粗糙或是凹凸不平和景物时,会产生特殊的表现力。 高逆光:如果拍摄者处于一个俯视的位置上,最适合表现前后层次较多的景物。 面对顺光:可以选择干净或有肌理效果的背景,比如仰角利用天空、俯视选择草地作为背景等等,然后 通过色彩与背景有对比力量的鲜亮物体作为主体,求得既简洁又鲜明的效果。 阴天:在拍摄大面积中远景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选择一些深暗色的前景,那么同样就能破除阴天灰平 的影调而拉开反差。由于拍摄现场的光线非常弱,需要几分钟的曝光,这样正好表现水的模糊状态,强化 溪流的柔化特征。 顶光:这时的光线有一种干涩和强反差的力度,对于刻画男性和老人尤为适合。 逆光:很有味道,是优美的抒情光线。但假如不得要领,选择的背景过亮,会“吃掉”轮廓光。拍摄逆光 下的剪影画面,主体一定要有非常鲜明的轮廓造型,不然就会失去特色。 一幅有个性的照片,控制景深的大小往往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除了光圈对景深的控制作用最大之外, 所用镜头集中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的远近对景深也有影响。 一幅好照片还与基本的取景构图方式密切相关。将地平线放在某一条横线的位置,或是将被摄的趣味中 心放在任何一个相交点上,你会发现都都有一种愉悦的均衡感。假如试着将地平线或是趣味中心移到正中, 往往会因为过于平等而产生呆板的感觉。反之,试着将趣味中心移到边角上,又会出现紧张的压迫感。在 拍摄一些风光、人像以及广告、静物时,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运用黄金分割定律获得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摄影中有两种不同的构图观念: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并运用空间角 度、光线、镜头等手段重新组合框架内部的新秩序时,我们就把这种构图方式称为封闭式构图。把框架之 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画面内部的统一、完整、和谐、均衡等视觉效果。封闭式构图比较适 合于要求和谐、严谨等美感的抒情性风光、静物的拍摄题材,对于一些表达严肃、庄重、优美、平静、稳 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场面,用内向的、严谨的、均衡的封闭式构图也是有利的。开放式构图在安排 画面上的形象元素时,着重于向画面外部的冲击力,强调画面内外的联系。表现形式一是画面上和人物视 线和行为和落点常常在画面之外,暗示与画面外的某些事物有着呼应和联系。二是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与严 谨,不要求画面内的形象元素完成内容的表达,甚至有意排斥一些或许更能完整说明画面的其他元素,让 观众获得更大的想像空间。三是有意在画面周围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特别在近景、特写中进行大胆 的不同于常规的切角处理,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悬念。四是显示出某种随意性,各种构成因 素有一种散乱而漫不经心的感觉,似乎回眸的偶然一瞥,强调现场的真实感。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 动的思考,是对观众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参与能力的充分信任。开放式构图适合于表现动作、情节、生活场 景为主题材内容,尤其在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中更能发挥其长处。 在拍摄时改变视点,也是摄影构图的一个重要方法:横向移动,俯仰拍摄,改变拍摄者与主体之间的关 系。从被摄者的正面拍摄,可形成庄严、肃穆、平衡的构图效果。斜侧方向具有模拟纵深的力量,画面也 容易变得生动,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角度,特别是从背后去拍摄人物,能将主体人物和他所关注的对象表 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帮助观众体验人物内心活动。仰视的画面有向上的昂扬情绪,仰视容易获得以天空为 背景的简洁画面,同时易于表现抒情写意的心态,并通过变形和夸张获得异常鲜明的视觉效果。俯拍,又 能将观众带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能使前后景物得以充分的展现,使画面构图的空间深度 得到最大限度的铺展,仰角重于抒情,俯角重于写实。再搭框架——通过前景与主体的大小、深浅、虚实 等关系对比,增强画面的空间透视感,使观赏者与画面的心理距离,通过前景构成的装饰性效果产生一种 庄重优雅的视觉美感。特别注意的是:再搭框架的前景物体在影调深浅、形象的虚实上一定要与主体形成 对比关系,否则不但不能突出主体,反而更容易分散观赏者对主体的注意力。 合适的背景:一是尽可能保留一些能点化主体所处环境的富有特征的形象,从内容上能更好地为深化主 题服务。二是尽可能排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杂乱景物,以免主体被背景中的杂乱线条所割裂或是被无关紧要 的景物分散了注意力。三是要找到与主体具有对的影调,避免主体被背景的影调所淹没。 拍摄之前多想想多积累,拍摄时凭借平时的积累以直觉按下快门。 七、瞬间的把握——寻找与灵感同步的结局 摄影瞬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和命运;摄影瞬间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和心灵语言的产物。 摄影本身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瞬间纪实。任何绘画的瞬间都不再是艺术家直观的、自然的瞬间,其中包含 着主体对客体反复关照和体验等更多的理念因素。而摄影直接从客观事物运动的瞬间状态再现生活。古希 腊哲人早就说过,“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流过你的身边”。用这句格言来形容摄 影的瞬间特性,也许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尔·布列松认为:“照片是眼光、心灵与理智在 一个唯一重要的瞬间的结合”。 摆拍从某种意义上也蕴含着对瞬间的把握过程,也就是面对静止的物体或是人为安排好的对象也有一个 选择最佳瞬间的可能。 黑白摄影的对色彩的抽象也使人们无法分辨照片是在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是黎明、黄昏? 作为新闻摄影师或以纪实为主的摄影创作者,应该着眼于抓拍,寄希望于抓拍,以摄影的真实感和现场 感赢得观众的欢迎。而对于艺术成分居多和广告摄影、静物摄影等作品,摆拍,也就成为必要的创作手段 了。摆布的精确性和抓拍的准确性如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能构成非常精彩的瞬间。 具象的与抽象的瞬间:具象瞬间通过光、影、色、形的精心构成,能被观众清晰地辨认,因其酷似客观 世界而透露出摄影的诱人魅力。抽象的瞬间在摄影画面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抽象是依附于具象而出现的, 比如画面中空白(包括白的空间和黑的空间),背景或前景被过分强化或被削弱后所产生的抽象意味等等; 另一种是独立的抽象瞬间构成,包括画面上一抹虚幻的光影,几组跳跃的色彩,暗房物质所产生的总体构 成的抽象变形等等。抽象瞬间以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特定的时空,以变幻莫测的神秘诉诸我们的感官,所以 有必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我们重视形象的表现,重视对眼前世界的意境、情绪、气氛的把握,并且通 过显著的变形、变色,舍去具体的细节而趋向整体的主观意念的表达,那么照相机所捕捉的瞬间就是抽象 的瞬间。他们不是被动地被客观事物所制约,而是运用摄影手段表现内在的情绪、感觉和心理意象。只有 使这些非具象性的象征符号激起人们心中的共鸣,抽象的瞬间才有存在的理由。 现实的与假想的瞬间:将假想融入摄影创作的,最突出的应该是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流派了。摄影家哈 尔斯曼以超现实主义“不受理性束缚下发现真理的意识”为出发点,大胆地表现自己假想中的世界,他的代 表作《原子的达利》。摄影中还有一种假想的瞬间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黑白摄影的存在。黑白摄 影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就证明了假想在摄影中的地位。 突发的和预知的瞬间:在对付可以预知的瞬间时,不是被动地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进入拍摄状态,而是 时时提醒自己会有突发性瞬间产生的可能,注意从中发现规律以外的突发瞬间,就容易使照片充满新意。 决定性和非决定性瞬间:瞬间的捕捉首先取决于形象是否有典型意义,这就是通常所认为的决定性的瞬 间。决定性瞬间的表现手法源于绘画。黑格尔在论及绘画表现瞬间时曾说过:“绘画不能像诗或音乐那样把 一种情境、事件或动作表现为先后继承的变化,而是只能抓住某一顷刻。从此可以见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情境或动作的整体或精华必须通过这一顷刻表现出来,所以画家必须找到这样的一个瞬间,其中正要过去 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摄影艺术典型性的瞬间表现手法似乎已成为不容置疑的圭臬。美 国摄影家罗逊伯格就提出了摄影必须“拒绝完美”的口号,令人不得不对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的理论重新进行 思考。决定性与非决定性,都是一种选择,哪一种选择更适合你的表现对象,这都是因人而异、因景而异 的。当我们努力走进瞬间的背后,发现的应该是人的心灵和他的命运,因为摄影瞬间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一 种文化和心灵语言的产物。 灵感与快门同步,可以让世界成为永恒。 八:曾经存在过——穿越真实的时光隧道 摄影会提供真正的未来的纪念碑。——罗琴柯 纪实摄影不再和新闻摄影争锋于时间效率,因此就可以在历史价值上做透文章。它不仅仅要求摄影师清 晰地记录下社会生存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探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或是从被世代风雨所风化的生存环境中找 到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后人。快门按下了,作为已经过去的瞬间死了,但作为一种心灵 和历史的存在,它却永远活着,这就是摄影的神秘和魅力所在。能对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这是纪实摄影的价值所在。 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首先,只要是摄影,不管是纪实还是虚构,由于人的参与,就必然带上情感的因 素。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抽取最敏感、最撩拨人心的瞬间,让你不由自主地为这个星球或悲或喜、坐立不 安。纪实摄影还必须有效地把握其面对现实的尺度,把握其切入社会的深度。纪实摄影有其直接参与社会 变革、改变社会现状的可能,这也使纪实摄影家的立场具有更积极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直接参与 的第一种方式实际上是“同情与战栗”的延伸,将“同情与战栗”转化成现实的效应。直接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 纪实摄影家利用自己的名望,利用照片本身对人们的影响力,将其转换成回报社会的物质力量。直接参与 的第三种方式,也就是让纪实摄影直接介入社会的奇特方式,是通过摄影本身去帮助、挽救摄影者自己。 一些摄影者走着另一条并不引人注目而且还相当艰辛的纪实之路。他们兢兢业业地用手中的相机仔细打 量这个星球上日渐消亡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习俗,以期为后人留下更多可为借鉴的历史图像。 纪实摄影的成功是以无数摄影师的辛勤劳动甚至鲜血生命为代价的。纪实摄影能从事件表层下面挖掘出 一种对人们来说并不寻常的深意,并且记得长久的生命力。 九、信息的传递——新闻传播的读图时代 “一图胜千言”的名句,印证了“读图时代”的辉煌,也为新闻摄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Magnum”是拉丁语,原意为“大酒瓶”,1936年,由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三人 组成的一个自由团体。1947年,该组织终于在战后的法国巴黎正式成立,发起人还有乔治·罗杰、沃纳·比 肖夫,匈牙利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成为图片社第一任主席和商务经理,第二年就将总部设在纽约,力求以 “生活的忠实见证人”形成共同观念。 新闻价值的大小,是新闻照片得以吸引读者的关键。其中包括新闻价值的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趣 味性。新闻价值的大小,是其与艺术摄影最为关键的区别所在。新闻照片的另一个要素,是它的形象价值 的大小——这就是读图时代的“图”的重要性。成功的新闻照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纪实性。 新闻摄影的技巧应该是看不出技巧的技巧,我们往往用“美”来形容一张艺术摄影作品,而选择“视觉冲击 力”作为一张优秀新闻作品的评价语,就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新闻摄影形式感的重要性。 新闻的文字说明就尽可能包括新闻五要素,简称五个W,即 when,where,what,who,why。图片报 道也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专题性成组照片(既要有对同一对象不同侧重点的表现,还要求在形式和景 别上有所变化,并以文字说明相互联系,不要彼此重复);二是综合性成组图片报道(围绕一个主题,用 不同的照片表现不同的新闻对象,有相对的独立性);三是系列性成组图片报道(用两幅以上照片反映同 一新闻对象的连续瞬间);四是对比性成组图片报道(以过去与现在、新与旧、喜与忧的对比,给人以强 烈的空间对比效果)。 摄影家克利福特认为,在新闻摄影中,惟一达到目的的方式就是和被拍摄的对象融洽相处。 抓拍是新闻摄影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抓拍又称为偷拍,就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既能抓取对象的逼 真神情和动态,又尽可能不引起被拍摄者的注意。 优秀的新闻照片不应该是枯燥的说教,而应该具备新鲜活泼的人情味。 在英语中,“射击”和“拍摄”用的是同一个词:shoot。快门的按下和扳机的扣动出现在同一个时间,这也 是新闻摄影的终极价值所在。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得不够近”——罗伯特·卡帕 十、走入大自然——风光摄影的气势与气韵 写实的背后,有灵魂的写真;这是大自然的灵魂,也是摄影家的灵魂。 大自然以其独有的生命姿态,或宏观的视野,或微观的细节,留给每一个人不同的感动。 朱光潜在他的《论“自然美”》、《山水诗和自然美》中一再创导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我们觉得某个 自然物美时,那个客观方面对象必定有某些属性投合了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总和。这两方面的霎时契合, 结成一体,就是自然所呈现的具体形象。”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则认为,要表明自然美的特征,最好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的一句话来说明,就是“人化的自然”;只有从人类“实践”的哲学高度,才能准确地诠释自然美的原因。 在摄影里制作抽象的形象通常有两种手法:第一种,夸张和突出被摄体的某一特征,例如形象、纹理、 图案或色彩,使它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同时将其他特征压缩或降低其吸引力,不过被摄体仍然是易于辨 认;第二种,影像的形状、轮廓、影调或色彩与被摄体无相似之处,其目的是引起人们的美感或情绪上的 愉悦。 风光摄影其重点仍然在于巧用自然中多变的“光”。如果说风光摄影的用光有什么诀窍,那就是要学会利 用清晨与黄昏的光线,至少也应抓紧在上午九时以前和下午三时以后拍摄。云霞不仅在太阳周围出现,在 日出前或日落后的十几分钟里,天空也会出现异常美丽的霞光,千万不可错过。云雾也是风光摄影中的重 要因素。云雾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山区的夜里寒冷潮湿,第二天太阳初升,湿气便从谷底蒸腾而起, 形成云雾,随吹入山谷的风势翻涌起伏,使山峦时隐时现。二是即使在白天,一场大雨后天空突然放晴, 山谷中、湖面上的水气在日照下化作雾气冉冉升起,也会产生云海翻涌的奇景。 从平凡中发现美,是风光摄影的又一要义。首先是学会从万千气象中提炼出最富意味的特征,要选取景 物中的精粹部分。 “气韵”与“气势”:“韵”的本意是指人的外表所显现的风姿仪态等精神状态,这一精神状态给人以某种情调 美的感受,可以用“韵”字形容。他们分别是和风细雨和天风海浪。韵与势分别有和谐与威力之意,这也足 以证明气韵与气势是两个不同的美学形态。只有双峰并峙,才可以一水中流。古人云:气从地下催腾一粒, 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敝牛干霄之木。 十一、写形与传神——镜头与人的心灵沟通 人像摄影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 人像或人物摄影,前者主要是指比较正规的人物形象拍摄,并且以静态的造型居多,而后者主要是指人 物活动(包括人物的环境在内)的拍摄,以动态的表现为主。 从人像摄影的造型分类上来说,头像最宜于表达人物的表情和脸部质感,是最传神的部位:半身像富有 多样化的动态可能,最宜于表现人物的性格;而全身人像的最大优点是能让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构成有机的 联系,便于营造画面的情调与气氛。 人与人的沟通,是一幅肖像摄影成功的关键。 记住加拿大人像摄影家约瑟夫·卡什出生于土耳其,以拍摄世界名流的戏剧化肖像而著名。在表现手法 上,他十分喜欢通过戏剧化的、好莱坞式的低调的光线来营造气氛,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有这样 一段话:“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是 需要紧紧抓住的、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也是经典的人像摄影的魅力所在。首先是贴近生活,从生 活中直接捕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人像,是优秀人像摄影的关键所在。其次是主题明确,照片中的人不但 要具备形象的生动性和视觉的感染力,更应该明确无误地阐释某种思想。形象生动也是十分重要的。人像 摄影中的形象生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被摄对象的自然和真实给观众情绪上带来的感动,其次才 是摄影者灵活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从而使被摄对象以最佳状态被记录下来。 带有现场环境的人像摄影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是和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的。 创意人像是利用光影、线条以及抽象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物,不再是满足于对象的精确再现和主观情感的 灌注。这类人像摄影作品的创意首先是要有全新的意识,特别是讲究创意的自由性。其次是影调与造型的 自由,更讲究个性的塑造。 营造氛围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人物的精神状态来强化氛围,另一种是利用环境的特别来烘 托氛围。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有这两种状态:一是具有戏剧化的瞬间,以幽默给人会心一笑;二是非常朴 实自然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亲切氛围。 人像摄影不管怎样定位,都必须将人像摄影的深层意蕴传达出来,真正挖掘出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魅力。 为自己的亲人拍摄,是人像摄影中永远值得咀嚼的话题。 举起你的照相机,和你熟悉的朋友对话,和一切你感到陌生的人们对话。人像摄影说到底,就是人与人 之间的对话过程。只要你和你的对话者处于一种平等自由的状态下,走入人的心灵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十二、平凡的世俗——我们就是这样生活 照相术随处可用,它可以把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值得回忆的情景,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欢庆,我们的灾 难……一件件记录下来,并把它们遗留在历史档案中。——厄恩斯特·拉肯(法国作家)1856年 每一个平民百姓,将镜头对准自己生活的轨迹,也就有了与摄影家的记录异曲同工的结果。首先,世俗 生活的记录可以是风情摄影的拍摄,是对人与自然风貌紧密结合的摄影方式。风情摄影总是贯串着强烈的 人本意识,或广泛介入人类的活动或利用独特的地理文化特征,暗示曾经的沧海桑田。 资深摄影家鲍尔·斯劳特认为:民众风情摄影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它们会一次又一次唤醒人们美妙的 记忆。 摄影是选择的艺术,摄影者就象拿着网兜在空中抓捕蝴蝶的孩子,丰富而立体的世界被摄影者四处出击 的“网”一下一下地切断、裁碎,他们难道还是原来的样子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真实的写照也是存在 主观成分的。 拍摄时尽可能不打扰对象,使被摄者自如地而不是为拍摄而矫揉造作。拍摄者务必眼明手快,以神不知 鬼不觉的功夫完成拍摄,这是真实的前提和基础。 风情摄影面对自然和人群,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表现天地,尤其是民俗和生态,更能准确地传达出 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特征。民俗摄影也就是指以民俗事象为对象的文献摄影活动。风情摄影是丰富多彩、 全方位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可以拍摄人们的服饰,稀奇古怪的店铺窗口,醒目的街头图案,异彩纷 呈的民间节目、体育活动,以及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等。如果你带着照相机外出旅游,那么每一处的民俗 风情也是值得记录的素材。在拍摄民俗画面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细心的了解,用文字记录一些风土习俗的由 来和特征,这样就使照片更有传播和保存价值了。风情摄影捕捉对象更多的是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生活场 景,其中包含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心态影响的细微差别,这样的拍摄也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观 察能力。不要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从内在精神上去表现不同民族的特色本质。蒙古族爱 马以那达慕赛马大会表现他们对健与美的追求;而哈萨克族爱马则通过“叼羊”和“姑娘追”反映一种质朴的性 格美。人称素衣民族的朝鲜族以白为美,彝族则以黑色显示严肃深沉的性格,而维吾尔族喜着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的服饰展示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一面。 风情摄影的关注点还在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上。通过自己手中的照相机时时刻刻记录这个星一切 美丽的自然生态现象,或不文明的生态破坏场景,感召人们去努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应该是责无 旁贷的。生态环境的记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确记录优美纯净的自然景观,二是留心发现并记录那 些已被污染的不容忽视的现状。风情摄影的范围,也许还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旅途中所处的生存状态。 对于一张好的旅游纪念照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满足旅游的纪念作用,也就是旅游点的自然景观必 须拍摄清楚,被拍摄的人也必须清楚。拍摄纪念照必须考虑人与景物之间的均衡感,也就是比例问题。在 背景的处理上,我们还要注意避免视觉选择性的干扰。不同的景物也有不同的特性,人物与之相对应地协 调也很关键。 平凡的世俗生活有着不平凡的意义,照相机的镜头更是为这样的意义添加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所有的照片将串起一本厚重的史书,它的价值如何,最终取决于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们没有理由 忽略任何一个可以展现自身的细节! 十三、唯美的理念——从沙龙到画意的一脉相承 沙龙摄影有时会流于视觉的公式化,但是,这种追求及记录万物美感的摄影方式,慰藉了摄影者的心灵, 也是普通大众最容易体验的美之历程。 “沙龙”一词,源起于法文 salon的音译,指会客室或客厅。17世纪物指西欧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中谈论 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并在 18世纪的法国最为流行。沙龙往往就是指艺术家作画的地方,或 是艺术家及收藏家聚会交流的场所。18世纪后,沙龙逐渐成为法国皇家绘画及雕塑学院所举办的艺术展览 的代名词。画廊中的作品,大多是类似油画的人物肖像——这正是沙龙摄影的经典模式。摄影沙龙的诞生, 实际上也是模仿了绘画沙龙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具有艺术倾向的摄影家作品的国际性展览,从而对摄影艺 术流派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沙龙摄影在它的初期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摄影盈利者,也就是所谓的专业摄影者,另外就是纯粹 将之视为休闲的爱好者。 从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沙龙摄影基本上是艺术摄影的代名词。原先以画家及雕塑家为主导的沙龙评 审团,在摄影艺术地位提升后,又逐渐增加摄影者的比例,最后画家不得不逐渐退出,或者成为点缀而已, 这就意味着摄影沙龙所具有的真正的独立性。绘画派摄影所衍生的沙龙摄影风潮在 20世纪初得到广泛的认 同。绘画派摄影者在 20世纪初期分裂成两派,一群摄影者决定放弃模仿绘画的手法,努力将创作与摄影的 特性结合,这是“直接摄影”运动的开始;另一群摄影者则继续追求仿画风格,也持续着传统的摄影沙龙活 动。在许多艺术创作者加入摄影行列之后,20世纪初的摄影界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如苏联的罗德钦科 及匈牙利裔的视觉角度、近摄或重复曝光等等来使用相机。 今天人们提到沙龙摄影,既是指一种风格,也是指它的动作方式。沙龙摄影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画意的, 它的起源也是一个向绘画学习的过程。但是画意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和风格样式,远比沙龙摄影有着更 为广泛的影响和发展的空间。唯美主义主张艺术以追求美为最高目的。它注重的是形式美,不太关注内容 和题材所传达的信息,无论什么题材,只要表现了美就达到了目的。有观点认为,画意摄影作为一个流派, 在 20世纪中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直至今天,当年画意摄影流派所形成的观念,依旧在很大程 度上支配着许多领域的摄影创作方式,尤其在风光、静物、肖像、人体等摄影领域。 沙龙摄影有它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它绝对不等于摄影的全部,也不等于艺术摄影的全部。沙龙摄影有时 会流于视觉的公式化,但是这种追求及记录万物美感的摄影方式,慰藉了摄影者的心灵,也是普通大众最 容易体验的美之历程。 十四、时尚的魅力——柔焦镜头后面的时代潮流 时尚摄影以其实用化和功利性的特点,对现代生活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颠覆作用。 时尚的魅力无形中左右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通过摄影传播的时尚魅力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手段或传播 方式,它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强大的意识形态样式,它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也就是现代经济发展成熟的过程。 摄影图像可以胜过许多页的文字描绘,可以通过更为形象的方式和更为深刻的印象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服装从表现生活现状到展现个性魅力的进化过程,也是衡量女人成熟与否的尺度。时装的文化魔力,创 造了一个更加吸引人的社会。时装无形中还产生出礼仪,使人自觉地举止适度、儒雅有礼。时装摄影对时 装来说,必须具备一种超前的影响力。真正的时装摄影大师却希望他们的作品不会因为时装的过时而被遗 忘,他们确实也有能力让时装(确切地说是通过穿着时装的模特儿)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通过他们 的确镜头。美国摄影家约翰·罗林斯为《时尚》和《魅力》杂志拍摄过二百多幅封面照片,他的作品具有与 众不同的风格和容光焕发的特征。代表作为 1943年的《劳伦塔·杨格》。英国摄影家西尔·比顿的作品充满 了一种浪漫、雅致的感觉。他作品的效果都是高调的和典雅的,但却和洛可可、超现实主义或装饰艺术有 着自然的视觉联系。 当摄影师深入野外,寻找自然风光为背景时,时装摄影就反映出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旅游的兴趣和一种返 璞归真的意念,时装摄影也就不再局限于时装本身。至于女性在时装摄影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却是符 合了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而已。 时装摄影有两大分类,第一类是实用类的时装摄影,它将时装摄影的作用放在了实用性的推销层面上。 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时装摄影的表现手法应该是相对接近生活样式的,不需要过分的夸张和前卫的意识 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是通过切合人们需要的想象力空间,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导作用。第二种是艺术欣 赏类的时装摄影,以审美的方式进入想象的空间。人和时装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谁陪衬谁的问题,而是到 了一个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浑然天成的地步。当代时装摄影将更多的纪实成分注入其中,其实性成为时 尚媒体的重要特征。如果说摄影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激情, 对时代精神精确的、高度概括的反映。 时尚摄影最伟大的成功,就是强化了一种力量,形成了一种风格,凝结为一种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反复 积累的过程。 十五、新观念摄影——我们所需要的一种先锋姿态 尤奈斯库说:“所谓先锋,就是自由。”……先锋的内涵应该指向一种文化精神。 先锋派是艺术和文化的一种先驱的现象。它应该是一种前风格,是先知,是一种变化方向。这种变化终 将被接受,并且真正地改变一切。先锋的胜利就是逐渐被采纳。20世纪 50年代,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 在人体摄影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将抽象的形式和超现实主义的意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起了巨大的反 响。然而当一种表达形式被认识时,那它已经陈旧了,现实已经超越了它。先锋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里 都只能成为一个过程,一次行动。先锋派可以是一种主义,但不是最后的目标。 新摄影或是先锋派都找不到模仿的对象。先锋派和新摄影都意味着逃避重复,拒绝传统。孤独只能是先 锋派或新摄影的宿命。法国先锋派剧作家尤奈斯库说,“所谓先锋,就是自由。”从更高的境界上谈论先锋, 先锋的内涵应该指向一种文化精神。种种被称为先锋的东西,单个地看或许只是在某一点上格外地超前: 或者思想观念,或者艺术形式,如极度的艺术变形、内省、意识流动……但如果将这一切综合起来看,就 构成了一种文化精神,决不是单一的东西了。 从创作者的心态来说就需要而得住寂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平常心。其实新与不新都是相对的, 关键是自己的个性能否充分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蒙田在他的随笔中说:“人确实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虚幻,飘 忽多端的动物,想在他身上树立一个永恒与划一的意见实在不容易。”对于摄影家来说,这种“不可思议的 虚幻”和“飘忽多端”正是新摄影诞生的基础。 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摄影家同画家一样,开始在画面上注入了越来越强烈的主体性。从光的感觉、瞬 间印象之捕捉,到表达内心的感受以至于抽象理念,现代艺术发展成为主观建构越来越强烈的过程。 摄影所面对的“个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新摄影能否生存下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鲁迅 在 20世纪初所提出的重要思想:离开了“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任何“现代文明”都是不健全的。艺术的力量 与人性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的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文化是有个性的,文化的全 部价值都在自己的个性里。文化相异而并存,相同而共失。面对社会整体这一汪洋大海,不顾公众需求或 自以为是的“标新立异”,充其量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流行一时的风格化趋向。新摄影既需要超前的意识, 又不能一意的孤芳自赏。 十六、裸露的尺度——镜头面对人体的思考 人体摄影总是穿梭于灵与肉之间,构成了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吸引力。 1934年,贝特拉姆·帕克斯和伊沃恩·格里高利出版了《美丽的女性形体》,可能是在英国的第一本人体 集,它和自然主义的倾向拉开了距离。美国摄影家鲁斯·本哈在 20世纪 60年代细致优雅的人体作品,是她 对韦斯顿文化中对女性人体的贬低的一种回应。一种类似的具有节奏韵律的线条和形态生命力的创造,则 是由戴安诺拉·尼柯林尼在 20世纪 70年代拍摄的男性黑人人体。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展开的男性人体形态, 则是一种肉欲的具体化。在体摄影中注入强烈的现代意识,并取得惊人的成功的摄影家可能莫过于赫尔穆 特·牛顿,他的作品都以上层社会奢华环境为陪衬,显示了性感的力量,并弥漫着颓废气息,被认为是对社 会比较隐晦的批评。 人的本能冲动是正常的,正像英国艺术史学家肯纳斯所说:“任何有关裸体的意念,即使是抽象的或模 糊不清的,都或多或少会引起人们的遐想,若否,不是作品太常春藤就是假冒道学。”柏拉图说过:女人自 然本质中有多少不如男人的地方,就有多少优越的地方。摄影应该以其真实性超越绘画的局限。 十七、自我的空间——自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她们拥有大脑。她们拥有身体。她们触摸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生活,她们会让你领悟什么。 自拍不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过程,它还可以融入许多社会的、政治的含义,尤其在摄影家本人蓄谋已 久进入自拍的角色之后。至于自拍的思想深度能够达到怎样的层次,这可是
本文档为【摄影艺术二十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36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3
浏览量: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