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章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大全套)

第一章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大全套)

举报
开通vip

第一章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大全套)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大全套)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 体、气体都可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

第一章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大全套)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大全套)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 体、气体都可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 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 征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 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 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声音的强弱, 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 (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五、 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光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 线叫光线。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 m/s,计算中 取C=3×108 m/s。(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 km/s。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1)光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以光线为基础,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规律的称几何光学。光的传播不像声音,可以无需介质,并且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C=3×108 m/s。,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均小于真空中的速度。 (2)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是人为画出的,实际不存在这种“线”。 (3)影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时,其中有的光线被物体遮挡,在物体后面留下的一个“暗区”。影不是像,只有物体的轮廓,而没有物体的对应细节。日食和月食等都是影子现象。 (4)小孔成像也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它是成在光屏上、倒立的实像。成像与小孔和物体距离的远近、小孔的大小有关,小孔成的像不仅能用光屏显示,也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像。   小孔成像原因: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例证。如图1所示,蜡烛中任意一点(如、)发出的光,向四面八方沿直线传播,只有一部分光束通过小孔到达屏上,在屏上出现一个光点(亮的光斑),蜡烛上每一个点均对应于屏上一个光斑,无数的光斑就这样组成了蜡烛的像。   实像还是虚像:   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发光点、小孔和小光斑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形成的像是倒立的。成的像又能被光屏接收,所以还是实像。 与小孔的关系:   小孔成像中,所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相似,与孔的形状无关。在自然界中也常常可以观察到小孔所成的像。当灿烂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斜射在地面上的时候(图2),你会在地面上看到许多摇曳的光斑。有趣的是不管树叶交织成的小孔是什么形状,每个光斑都是圆的,原来,这是太阳穿过小孔所成的像。太阳是一个球体,所以它的像总是圆的(图3)。   HYPERLINK "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 \l "blogid=626d479a0102dsvz&url=http://s12.sinaimg.cn/orignal/626d479ahad499f7f2efb" \t "_blank" INCLUDEPICTURE "http://s12.sinaimg.cn/middle/626d479ahad499f7f2efb&690" \* MERGEFORMATINET 像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记录了当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到小孔不同距离时的像的高度,填在了下表中:   像的高度/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cm 2.0 4.0 6.0 8.0 10.0     分析表格同学们可以发现,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_____,像就越______。(答案:远、大或近、小)     同学们也可想象:物体离小孔越近,所成像越大;反之所成像越小。适当移动光屏,可得到或等大、或放大、或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如图4。    小结:小孔成像的特点: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也可成倒立___的实像,还可以成倒立____的实像;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屏到小孔的距离_____,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_______。 二、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 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 漫反射) 注意: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实像和虚像的异同 平面镜的应用: (1) 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球面镜:1、凸面镜: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 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图1甲所示,镜前烛焰上的点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由于眼睛的视觉习惯,人们总认为进入眼睛的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看起来就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在镜后延长线的交点S’射来的(图甲),跟S’处真有一光源时产生的感觉一样(图乙),S’就是S点在镜中的像。因为此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叫它虚像,每一条反射光线看起来都好像是从虚像点上发出的。 图1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对称,即以镜面为对称轴折叠时,像与物完全重合,这是找像的方法之一。如: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那么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与水的深度是2m还是3m无关。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物到水面的距离是,那么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 (3)利用平面镜可以成像,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观察平面成像”实验中的物理方法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是使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如图2那样,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薄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外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所成像的大小;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图2 通过上面实验很容易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教材中“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和“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结论,并且还可以让学生把手放在像的火焰上感受像是“虚”像。 这个实验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有三个巧妙之处,体现出了等效转换的物理思想。 ①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玻璃板既可以当平面镜用于成像,又可以让光线透过看到镜后的物体,使实验能够找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能比较像的大小。 ②把点燃的蜡烛在镜后成的像转换成了与它完全重合的另一只蜡烛,这样就能真实的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和到镜面的距离。 ③蜡烛的像转换成了与它完全重合的另一只蜡烛,以实物代“虚”像,用手放到镜后像的火焰上,感受像是“虚”像。 等效转换方法,就是当我们沿着原来的思路不能或者不易解决问题时,等效的转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就可以解决或者比较简单地解决问题,利用等效转换方法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效果相同”。 为什么用薄玻璃板? 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蜡烛的像。当蜡烛火焰射出的光经玻璃板镜面反射而生成蜡烛的像。对厚玻璃,其前、后两表面分别为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玻璃板厚度)的平面镜,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蜡烛的像就是由厚玻璃板前、后两个镜面所成的蜡烛的像。 四、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 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 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 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 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牛顿色散实验证明:     白光不是单色的,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的原因是:同一个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本领不同。对红光偏折最小,对紫光的偏折最大,所以才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谱。 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物体的颜色 1 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 2  光的颜色与透明体的颜色相同时,光可透过物体;若光的颜色与透明体的颜色不同时,光就透不过物体。 3 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色光的混合     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三种颜色。     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光,彩色电视机就是利用光的这种原理。     (4)颜料的混合     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三种颜色。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 六、看不见的光 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 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 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注:要搞清会聚作用和会聚光束、发散作用和发散光束,从而真正了解透镜的作用。会聚光束是指相交或将会相交的光束;发散光束是指没有相交直到最后也永远不会相交的光束。而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都具有相对意义,会聚作用指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原来的光线要“靠拢”些,即在入射光线延长线的内侧;发散作用指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较原入射光线发散些,即在入射光线延长线的外侧,所以看见出射光线不能轻易下结论是发散了还是会聚了,所经过的透镜也不能轻易下结论是会聚透镜(凸透镜)还是发散透镜(凹透镜) 二、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 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 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物体成实像时(时),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会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当物距逐渐增大时,像距会逐渐减小,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小。     物体成虚像时(时),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小;物距逐渐增大时,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     总之,无论物体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只要是物体向着焦点靠近时,像就会逐渐变大;反之,物体向着远离焦点处移动时,像就会逐渐变小。 透镜成像作图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①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②通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①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②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四、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 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 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注: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 温度计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练习非连续性文本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 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1、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熔化和凝固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  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 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 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 (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2 凝固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2、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压锅煮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2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定义: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2、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定义法:是否吸引轻小物体; ②、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③、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粗略判断带电的多少;带电的种类,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5、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符号:Q 单位:库仑(C)。公式:Q=It 元电荷 e 6、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7、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定义: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②、绝缘体:定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③、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见的半导体:二极管。 ④、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电流 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符号:I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是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在源电内部电流方向从电源负极回到正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安培( A ) (2)、常用单位:毫安mA 、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2)、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3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3)、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7、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之和 三、电路 1、 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消耗电能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用电器短路改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其它用电器正常工作。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典型例题。 ①、电路的连接方式;②、电路故障的判断;③、电路设计:④、电路连接 沸腾 体 蒸 发 凝华 放热 升华 吸热 汽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熔化 吸热 凝固 放热 液 固 气 1e=1.6×10-19C A 分类 ①电源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 化学电池 干电池 蓄电池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 供电时,化学能—→电能 光电池 发电机 机械能→电能 光能→电能 PAGE 16
本文档为【第一章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大全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16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5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初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2-05-22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