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举报
开通vip

“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2012年 第 1期 (总第 172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M of Fujian NormM Unive~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 General, 2O12 No.172 ‘‘ 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 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蒋凌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 :吴宪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20世纪二三+年...

“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2012年 第 1期 (总第 172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M of Fujian NormM Unive~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 General, 2O12 No.172 ‘‘ 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 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蒋凌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 :吴宪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20世纪二三+年代针对中国人膳食进行 了 一 系列营养学研究,随着民族危机的迫近,进而提出了以膳食改良国民体格实现民族复兴的想法。吴宪认 为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不 良,导致国民体弱多病,这是 国家积弱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复兴民族首先要 从改良中国人的膳食入手。这一复兴道路的提 出及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背后是吴宪那一代科学家的 科学理想在 中国社会现 实中的失落。 关键词 :吴宪;民族复兴道路;中西饮食比较 中图分类号 :K8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2)01—0104—06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民族复兴之 路上下求索,提出了各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诸如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乃至复兴国学、乡村建 设、优生优育、废除汉字等等。而学术界对此的 关注多集中在政界和思想界人物的言论上,相对 忽视 近代科学家的社会思想。很多科学家虽没 有系统的思想论著,但论及社会问题却有着独特 的视角。生物化学家吴宪就是较早地从营养学角 度提出了改良膳食复兴民族的观点。 吴宪 ,字陶民,笔名涛鸣,1893年 11月 出生于福建福州。1911年,作为第三批庚款留 学生赴美学习,年 18岁。初入麻省理工学院海 军造船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专业,后改专业主修化学,副修生物 学。1919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 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初创的北京协和医学 院任职。至 1942年协和被日军占领前,吴宪完 成了许多重要研究,在生物化学许多领域都有卓 越的科学贡献,在国际生化学界也颇有影响。他 开拓并奠基了现代中国生物化学学科的基础。④ 一 位美国学者评价:“毫无疑问,吴宪是 20世纪 收稿日期:2010—12—18 作者简介:蒋凌楠 (1987一 ),女,辽宁鞍山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 对于吴宪及其思想,史学界几乎没有过专门研究。现有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原中科院 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曹育根据吴宪家 人提供的资料写成的 《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 (载 《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4期),在一手史料有限的情况下.为我们了解 吴宪的生平提供了更多线索。但此文仅是梳理吴宪的生平与科学贡献,对他的思想观念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其他有关的生平资料在 协和校史中有所涉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史)(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话说老协和) (北京:中 国文史 出版社,1987年).董炳琨主编 <协和育才之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老协和>(保定:河北大学出 版社,2004年),讴歌著 《协和医事>(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早期生物化学史相关的论著有:郑集著 <中国早期生物化学发展 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吴种著 (中国生物化学初期发展情况>(载台湾 <科学月刊),第十二卷,1981年第9期), 吴种著 《抗战时期的中国生物化学发展概况) (载 台湾 《科学月刊),第十三卷,1982年 第6期),卢嘉锡等编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 记》(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等等。另有吴宪 々 亲友、学生、同事的纪念性文章,如吴宪的堂弟吴景略的回忆 《生物化 学家吴宪的生平事略>(载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纪念吴宪教授诞辰100周年>(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刘思职、张昌颖、刘培楠、周启源合著的 <我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 吴宪教授》 (载 (化学通报》1981 年,第4期)及 《纪念吴宪教授逝世二十周年>(载 《生理科学进展>.1979年,第10卷,第4期),顾景范的 《纪念吴宪教授发表 (改进国民营养刍议)五十周年)(载 (中国食物与营养>.1995年第1期),邹承鲁、王志珍的 <立足国内走向世界——从吴宪教授 六十四年前一篇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的重新发表谈起)(载 《生理科学进展),1996年.第27卷,第 1期)。 ② 详见曹育:《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4期,第30—40页。 第 1期 蒋凌楠:“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 105 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 科学家。当他在 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 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到 1949年 “化学研究已发展到全国时,对这一事业,没有 人比吴宪贡献得更多”。q) 一 、 从理论到应用——营养科学救国论的形 成 吴宪回国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 “思路似从两 条路线发展的”,② 一是继续他在美国时所做的 纯理论性生物化学各领域研究,另一条路线是应 用性的研究,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主要是从分 析中国人膳食入手的营养学研究。吴宪的研究方 向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回国后 目睹的中国积弱现状,强烈刺激了他科学救国的 愿望。作为较早的庚款留美学生,吴宪从出国之 时起就难忘救国的使命。他初到美国时选择的是 海军造船工程专业,因为对于一个福州人来说, 甲午海战的惨败是记忆犹新的。吴宪从事的是国 际领先的生化科学研究,但回国后见到的却是中 国人普遍积贫积弱的生活,就他最关心的 “民 食”④ 而言: “俗谓用膳 日吃饭,是吾人之膳, 以饭或面为主体,其他食物皆辅助品,用以开胃 口使下咽而已。两块盐菜,可以配一碗饭,一根 葱可以和一斤饼,此吾人所常见也。”④还有境 况更差的人便不知何以为食了,“一般穷人吃饭, 大概都是两餐,没有饭吃的人就是一餐也可以渡 生活。”⑤ “科学救国”的口号再也不能只停留在 实验室中了。 当吴宪在协和医学院的地位稳定之后⑥,便 开始了社会调查与营养学研究。这是他提出营养 科学救国论的基础。一方面,1927年吴宪主持 对中国食物进行了大量而系统的实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通过 数十代大白鼠的遗传、饲养实验,比较了纯素膳 和荤杂膳的营养价值及其对动物生长、生殖、基 础代谢、自发性活动及寿命的影响。⑦另一方 面,通过对北平人膳食的调查、分析,他与夫人 严彩韵做 <北平人膳食之研究》一文。1928年 吴宪发表 <中国食物的营养价值》一文,影响很 大。⑧为了进一步把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应用, 吴宪编著了 <营养概论》一书,1929年 12月初 版,后多次再版。在书中,吴宪系统地分析了中 国人膳食的营养价值与不足,与西方人的饮食相 比较,论述营养问题的重要性与国民体质精神的 关系,最后提出改良中国膳食的方法与建议。这 本书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双重认可,曾作为相 关专业的教材、参考书,在社会上影响广泛。 吴宪对营养学的关注并没有止步于学术界, 而是逐步与社会问题相联系起来。20世纪 30年 中国的时局急剧变化,国难的迫近牵动着知识分 子的每一根神经。1931年 “九一八”之后,在 一 次清华俱乐部聚餐之时,吴宪与蒋廷黻、胡 适、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陶孟和、任鸿隽 等人在席间讨论到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所能尽的责 任问题,有人提出办个周刊来讨论中国所面对的 问题,⑦ 《独立评论>由此产生。吴宪作为 《独 立评论>社的社员,一直参与社里每月的聚会和 讨论。0而且因他的 “收入比其他人为大”,“对 ① J.Reardon Anderson:The Study of Change.Chemistry in China 1840—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S.A,1991,P. 140.转引自曹育:(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4期,第33页。 ② 曹育:<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4期.第34—35页。 ③ 胡适曾说:“涛鸣先生是食物化学家,所以他永是关心 ‘民食’。”见胡适:<编译后记>,(独立评论) 第十卷,1937年 6月, 第24号, 第2O页。 ④ 吴宪:<吾国人吃饭之问题),<独立评论) 第一卷,1933年第2号。第18页。 ⑤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48页。 ⑥ 1920年吴宪初到协和时只是化学助理,1924年破格升任襄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生物化学科主任。之后赴美国与欧洲访 学,1925年回协和后着手建设国际领先的生物化学学科,1928年正式任教授。所以,大致在 3O年代后期。吴宪已开始关注营养学调 查与研究。 ⑦ 汪猷:<吴宪),卢嘉锡等编:(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57页;又见曹育:<杰出的 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中国科技史料>,第14卷.1993年,第30—40页。 ⑧ 论文一经发表.学术界、教育界的朋友纷纷来电求要文章。国内外向吴宪要书信件,协和医学院人事档案:3428(2)吴宪, 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藏。 ⑨ 关于这次聚餐与 <独立评论>的创办,见蒋廷黻:(蒋廷微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144页;又见胡适:《丁 文江这个人),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87页。 ⑩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1932年2月 13日、1934年 3月2日、1934年 5月4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175一l76页、第338页、第379页。 106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独立评论》财政上的贡献也特别大”。① 1932年 至 1937年间,吴宪在 《独立评论》上共发表 14 篇文章,②所涉内容除了他的专业科学研究外, 还有政治、社会问题、见闻杂感等。其 中,在 1932年的 《吾国人之吃饭问题》一文中,吴宪 把他的营养学研究结果、改良中国膳食以科学救 国的声音呼喊了出来。 吴宪的观点也是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对传统饮 食骄傲态度的不同声音。中国的饮食近代是中国 人最难以西化的传统文化之一,似乎已被赋予与 西方对抗的中国文化象征意义。即使在西化论调 甚嚣尘上之时,中国的文人如林语堂、周作人、 梁实秋、钱钟书等依然以传统的饮食文化为骄 傲,津津乐道,不以西方食物为然。不仅如此, 孙中山还曾试图从饮食中引发出中国政治建设的 资本来。他曾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诸事皆 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 国所不及。”③ 东西方的文明与野蛮从中相较体 现,“野蛮人多是吃动物”;而 “中国有了四千年 的文明,我们食饭的文化是比欧美进步得多,所 以我们的粮食多是靠植物。”④ 因此,“单就饮食 一 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 最重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势迫,而能习 之成 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之而勿 失,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⑤值得注意的 是。孙中山的这一论点是在护法运动失败后进行 的 “心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即从中国人日常生 活的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深厚之处入手,寻找 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以此为国家建设的文化基 点。从而在心理上为革命党人和国民重塑信心。 由此,他把革命的救国道路与饮食问题联系了起 来。而吴宪把中国饮食与救国道路相联系起来, 观点却与孙中山、林语堂等人迥然相反,他严格 以西方科学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依然抛弃了传统文化温情脉 脉的 “面子”,认为中国人膳食不良是 “吾国积 弱之直接原因”⑥。 20世纪 30至 4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 民族复兴的呼声愈高,许多知识分子以民族复兴 为 目标,积极探求复兴的方式。1937年 2月, 中国科学社编著了 《科学的民族复兴》一书,旨 在用科学的方法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多的道路,吴 宪也在其中撰文 《中国人之营养》明确地提出 “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⑦,把营养科学 救国论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纳入民族复兴思潮之 中。毋宁说这也是民族危机下的时代使之然。 二、复兴民族之一策——营养科学救国论 吴宪在 《吾国人之吃饭问题》 (1932年)一 文中开篇即道:“国事败坏至此,溯其原因,咎 在乎人。国人之大病有二:一日 自私。二日懦 弱。前者乃道德问题,俟他日再论。后者则体育 问题,与营养有密切关系。”⑧ (一)改良中国膳食的营养学根据 吴宪对中国饮食进行营养学的评价,他用多 种方式把中西方膳食做了对比分析,⑨ 概括之, “中美两国膳食不同之点有三。中国人之膳食以 谷类为主,按热量计算,谷类占十分之八,美国 人之膳食中则仅占十分之三四,此其一也。中国 人膳食中动物所占之成分较少,若按蛋白质计 算,动物仅十分之一,美国人膳食中则动植物参 半,此其二也。美国人多用牛乳及其制造品,中 ① 陈迈之:《蒋廷黻的志事生平》,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25页;又见 (It希吕El记).1936年 3月 23日,颜振 吾编:《胡适研究丛录》,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68页。 ② 其中仅有第2号的 《吾国人之吃饭问题》与第205号的 <再论吃饭问题>两篇与其专业相关文章,署 吴宪本名,其余 12篇 均使用 “涛鸣”的笔名.音似他的字 “陶民”(尤其在南方方言中,“taOruing”与 “taomin”读音几乎一致).胡适在日记中提到吴宪 也称呼过 “涛鸣”。而张太原在 <(独立评论>的社 员及其主要撰稿人>一文中,推测经理人黎昔非 “起初参与这一事件时,对社员 不很熟悉”.因此 “把吴涛鸣的名字误为 ‘吴陶民’(载 <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第73页)。实际上.按照吴宪的字 “陶民”来 书写是没错的。 ③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行易知难 (心理建设)),(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9页。 ④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49页。 ⑤ 刊、中山:《孙文学说》,《剥、中山选集》,第121页。 ⑥ 吴宪:《吾国人之吃饭问题>,(独立评论) 第一卷,1932年第2号,第18页。 ⑦ 吴宪:<中国人之营养>.竺可桢、卢于道、李振翩编:(科学的民族复兴>,上海:中国科学社,1937年 2月,第248—249 页。 ⑧ 吴宪:《吾国人之吃饭问题)。(独立评论) 第一卷,1932年第2号,第15页。 ⑨ 详见 《中美两国人每人每 日所得营养素之比较>、 (中美两国膳食之成分比较),吴宪: <营养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8年.第101页,第二十二表,又见 《独立评论》1932年第2号,第17—18页。 第 1期 蒋凌楠:“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 107 国人则否,此其三也。”①从这三点可看出中国 膳食营养价值劣于西方之处。 “吾人膳食之所以 逊于西人,由于肉类缺乏者为轻,由于牛乳鸡蛋 之缺乏者为重。⋯⋯吾人之膳食虽日偏于素食, 实只偏于谷食。叶类之物,如菠菜、油菜之属比 之西人。不特未曾多用。而且较少。”② 因此, 中国人膳食 “荤食之优点既缺,而素食之优点, 又未能尽量采择,宜乎营养之不良矣”@。 由此。吴宪提出中国人 日常的食物营养不 良,是导致国人体弱多病、精神不振的原因之 一 。 如中国人偏食的谷物 “米与面之维生素与盐 类之成分甚低,而尤以白米白面为然。以之供饱 有余,养生则不足”(i)。这种膳食不仅不能养生, 而且易于导致各种疾病甚至死亡。中国人营养不 良者多得痨病,素食不易消化导致肠胃病,钙质 缺乏使体格弱小等等,加之战祸等原因,1931 年中国的估计数据的死亡率占世界第一,“比之 英国亦两倍有奇”。@显性的疾病已然很常见,而 膳食不良更造成各种隐性的不健康体质,危害更 加广泛。 “因营养太劣所生之病如干眼、脚气、 软骨等皆吾国所常见,然其数尚不多也。若因营 养之劣而不甚劣,体质衰弱而无特殊之病状可稽 者,则十人之中恐有八九。”@ “各种营养缺乏时 所生之病,在吾国颇为常见,前已言之。若营养 稍缺乏而不甚缺乏时健康不良之状态,则更比比 皆是。”⑦ “中国人之精神不健全,情绪不稳定, 殆为不可掩饰之事实”。吴宪在 《北京人膳食之 研究》一文中也 “曾举各种营养不 良之病之流 行,及儿童生长之迟缓,以为膳食不良之证。又 中国人体格之小,精神之弱,死亡率之高,与膳 食似有密切关系”⑧。 (二)改良膳食与民族复兴 吴宪认为,如果进一步地把长期饮食不良造 成的中国人体格弱小,与东西方人种上的差异联 系起来,就可以为改良中国人种找到可行方案。 由此,以改良膳食实现改 良人种,从而复兴民 族。 受当时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吴宪认为,膳 食影响着国民体质精神,也就影响着民族强弱之 势,由中国又联想到亚洲各民族的体格与国力弱 小之相关。因此,吴宪提出改良膳食是实现民族 复兴的一条道路。 “吾国人之膳食,偏重于素, 西人之膳食,荤素参半。中西人体质强弱之不 同,此其一因。纵观亚洲食米诸民族,其体格之 短小,与华人相类。而其国势之不振,则与吾国 同病相怜者亦占多数。日本虽雄视东亚,比之欧 美,相差尚远。然则膳食与民族之强弱之关系, 殆非偶然矣。故改 良膳食,乃复兴民族 之一 策。”⑨ 从营养学上改良中国人、亚洲人的体质和精 神状况,对复兴民族确实有着重要意义,“改良 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也不为过。但吴宪也难 免有把体格强弱与国势关联夸大之嫌。“世界各 国民族遗传之不同,尽人皆知。但其环境之不 同,则亦显而易见。即举食物一端而论,欧美之 牛肉面包,比之东亚之青菜白饭,相差甚巨。其 盛衰强弱之数,由于此乎?亦由于彼乎?此留心 国事者不可不虚 1、3"研究者也。”⑩ “此不仅吾国为 然,试以亚洲食米诸国人民之体格精力,与欧美 食肉饮乳之人相较,则强弱胜负之数,岂待问政 治的状况,而后知哉?遗传不可变,而营养可以 改良。有心国事者,幸勿以饮食为小事而忽视 之。”⑩ “东亚之青菜白饭”比之 “欧美之牛肉面 包”,用以象征东西方人种本身的强弱之分。中 西饮食本身各有优劣。但留美的科学家吴宪强调 的只是,从美中国势强弱之别来认识,富足的美 国人膳食营养合理,而贫弱的中国人日常吃饭只 能果腹不能健体。在这里,吴宪不只要改良国人 体质,更要改良东方人种,改良膳食便是用西方 科学办法来略微弥补人种上的缺陷。这种倾向在 后来的优生优育、民族改造等论调中愈趋严重。 如赵立彬所说,“从西方文明的标准出发,来发 现中国文化的野蛮,成为新知识分子的习惯性检 讨”@。这是西潮冲击下中国物质文明溃败之后, ① ⑤⑦吴宪:《营养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02、129—137、129页。 ② ③④⑥⑩吴宪:(吾国人之吃饭问题),<独立评论)第一卷,1932年第2号,第18、l9页。 ⑧ 吴宪:《北京人膳食之研究>.(纪念吴宪教授诞辰 100周年),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第1页。 ⑨ ⑩吴宪:(中国人之营养>,竺可桢、卢于道、李振翩编:(科学的民族复兴)。上海:中国科学社,1937年2月,第248— 249页。 @ 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O世纪20—4O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37—38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化心态也全面溃败的表现。 三、改良膳食推广过程中的困境及其原因 吴宪在 《营养概论》增订版序中曾说 :“本 书自出版以来,未及十年,已复印三次。可见营 养问题,国人已渐注意。”①这说明此书的宣传 推广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已有收效。但是这些 “已 渐注意营养的国人”,是否就是吴宪想要改良的 普通中国民众?能否解决中国的问题,还要看改 良膳食的道路能否推广到中国最广阔的农村地 区。 (一)现实的困境与认识的深化 关于如何改 良国民膳食营养问题,吴宪在 《营养概论》中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多用青 菜,多用鸡蛋,多用豆类食物,多用粗米粗面, 多用羊乳.以及改良烹调方法。大体就是采用西 方营养饮食观念,添加营 养物来改 良中国食 物。② 从 20年代末起,吴宪的调查与科研视野基 本集中在北平、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当改良膳食 的推广尤其在广大乡村的宣传过程中,他遭遇了 困境。 起初,吴宪对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乡村建 设颇感兴趣,曾参观他们在定县的工作,还帮助 定县搞营养实验。1930年平教会最初在定县刚 刚开展乡村运动时。吴宪便积极地帮助开展营养 调查,③并把 自己的 《营养概论》寄给平教会作 为指导。④ 然而,当 1932年他去定县参观时, 却发现实际的民情是难以行得通的。农民经济困 难,哪里顾得上营养问题。“我吃了三个馒头一 碗小米稀饭和几块咸菜。据说这是好饭。大多是 的农民,差不多就是吃白薯和小米两件东西。青 菜不多用。除了元旦端午中秋三节外,全年差不 多没有看见肉类的食物。”“而且农民受了贪官及 军阀的教训”或因为民间习俗的缘故,并不十分 相信平教会的宣传。⑤ 在 <吾国人之吃饭问题》发表四年后,他又 作一文 <再论吃饭问题》明确地说明了改良中国 食物的真正问题所在。“现在中国已耕之地还不 够供给全国人民以第一级膳食 (指紧缩的膳食, 以被患难时之用)之半数”。⑥ “粮食生产固然可 以因改良农业而增加,但至少亦不过百分之二三 十,不能根本解决吃饭问题。至于营养学理,去 乡村宣传,更不会有什么效果。你尽管告诉农民 要多吃青菜,但是他所种的是玉米和白薯,仅仅 够吃,没有地方再种青菜。你尽管告诉农民鸡子 是好东西,他还是把 自己家里的鸡子卖去,再买 玉米面来吃。因为他们吃自己所有的鸡子不能 饱,吃那鸡子换来的玉米可以饱”。④因此, “吃 饭问题和经济问题有密切关系。改良吃饭,在中 国并不是营养学识的宣传可以解决”。固在另外一 篇文章中,他明确指出营养学的复兴道路不仅是 科学的道路,有赖于经济的基础。“然吾人膳食 之偏于素,乃经济压迫之结果,则欲改 良膳食, 非先改良经济状况不为功,而民族复兴,又岂为 一 纯粹的科学问题而已耶?”@ 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显然是在吴宪的营养问 题之上的。一边是符合科学的改 良膳食理论指 导,另一边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改良膳食科 学救国道路遭遇了困境。 (二)唯科学主义与中国社会的脱节 显然,吴宪的理论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而言是 超前的,这种困境是现实国情造成的,也与吴宪 执着的科学观有关。吴宪一生从事科学研究,他 笃信西方科学,胡适喜欢称他为 “我们社里的一 位科学家”⑩。他多次与朋友讨论,探索用科学 的方法改造世界。吴宪晚年从营养学实验联想到 世界和平的社会问题,@ 由此写成书稿 《科学生 活导论>,用在实验室里处理生物化学问题的立 ① ②吴宪:<营养概论>,1938年,增订版序、第111—115页。 ③ 姚寻源与吴宪来往信件3封.1930年2月13日、1930年5月2日、1930年5月23日,协和医学院人事档案:3428(2)吴 宪。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藏。 ④ 姚寻源与吴宪来往信件 3封,1930年 2月13日、1930年5月2日、1930年 5月 23日;Y.0.James Yen致吴宪.1930年 3月27日.协和医学院人事档案:3428(2)吴宪,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藏。 ⑤ 涛鸣:《定县见闻录>,<独立评论)第一卷,1932年第4号,第14--18页。 ⑥ ⑦⑧吴宪:《再论吃饭问题),<独立评论>第九卷,1936年第205号,第15、16、14页。 ◎ 吴宪:<中国人之营养),竺可桢、卢于道、李振翩编:<科学的民族复兴),上海:中国科学社,1937年2月,第249页。 ⑩ 胡适:(编辑后记》, <独立评论) 第五卷,1935年,第 172号.第16页。每次吴宪发表文章后,胡适总会在 《编辑后记) 中强调一番.如:⋯ 涛鸣’先生是国内做研究最有成绩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⑩ 吴宪:《科学生活导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自序第5页。 第 1期 蒋凌楠:“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 109 场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乃至世界问题。“在各种形 态的组织中,不论是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 人,或是一个国家,合作单位的互相依赖和他们 之间的分工都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两者要素都是 协调和团结一致。但个别和集体活动方面都有最 适度的分野,能使各阶层生物的或社会的总和, 得到最高度的健全。应用这最适度原则可博得个 人健康,也可以同样使世界和平得以实现。”① 他还在书中明确提出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实现上 述 目的。 吴宪的科学理念是典型的 19世纪西方的科 学万能论。他认为。“我们只须使用万能的科学, 就是我们曾用来改变我们的物质环境,现在并用 以制造威力更大的炸弹。解答物理、农业、制造 和工程问题的科学方法,也可以用来解决 Et常生 活、人类关系和世界和平的问题”④。 在对于科学的态度上,吴宪并不特殊。在近 代中国,许多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于科学 抱着极大热情,甚至在思想界发展为 “唯科学主 义”的倾向。③1923年科学与玄学论争之后的十 多年中,“科学的精神”从未减弱影响,并在民 族危机的压迫下,更广泛地出现在探索民族复兴 的思潮中。这时期一些有留学背景的科学家纷纷 从自己的专业研究出发,为民族复兴献言献策, 如中国科学社的卢于道、李振翩等八位科学家, 从人种学、地理、气候、健康、智力、营养等各 自专长的领域,“从生物学之眼光来看民族复兴 (下转 第 124页) 工作”。其中两篇文章提到健康、智力与吴宪研 究的营养学有关。他们坦言 “并不希望给国人以 致复兴的方案,而在刺戟国人之研究,与指示其 研究之途径”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光旦、 张君俊等人也是沿着生物学、人种学这条道路提 出民族复兴新方案。⑤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吴宪并非相信仅 靠改良膳食便能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所以改良 膳食只是 “复兴民族之一策”。他相信的其实是 科学的理想,惟愿自己的科学研究能为国家做一 点事情。在 <科学的民族复兴》结尾,编者说: “此不过是作者同仁一得之愚,努力进行,尚有 赖于全国同胞。本社为我国先进科学团体,对于 建设国家,复兴民族,向所关怀,希望在最短时 期内,国势强盛,民族复兴成功,则本书之作, 非徒然矣,曷胜企盼!”@ 像实验室与社会的差距一样,吴宪这样医国 之肌体的科学家却没有企盼到立竿见影的民族复 兴。营养学研究的成果在广大的乡村却难以有效 推广,改良膳食道路在现实情况下也任重道远。 吴宪的科学理论与文化理想似乎在进入中国现实 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一开始就遭遇了困境。与 孙中山意在鼓舞革命志士不同,吴宪 “从饮食到 政治”的理论起点原本是面对普通民众的,但理 论的终点却难以回归民众,结果只能在知识分子 的理想和现实国情的差距之间,始于呐喊终于哀 叹 。 (责任编辑:林日杖) ① ②吴宪:(科学生活导论)。自序第6页、第4页。 ③ 见雷颐译、郭颖颐著:<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④ ⑥竺可桢、卢于道、李振翩编:<科学的民族复兴),“结论”,第284页。 ⑤ 参见潘乃穆编:(潘光旦文集> 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张君俊:(中国民族之改造>.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5年。30年代末4O年代初,张君俊著 (民族素质之改造>直接参考吴宪的 <营养概论)研究,并将膳食营养问题扩展到全国 不同地区更详尽论述。作为改良民族素质的一部分内容提出。 12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丘 旦集团之间发生冲突,宗教往往并不能起到阻遏 对抗的作用,有时反而会被集团作为特殊资源加 以利用,通过宗教来进行精神整合和社会动员。并 为其自身的合法性提供宗教性解释。若涉及两种 或多种宗教,在利益冲突的同时往往又会伴生宗 教对抗,进一步激化矛盾。因此,宗教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类似战争的杀伤力。但若经 人类有利于自身的诠释和理解,则可能成为一种 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人心动员方面其影响不可低 估。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善人手中可以维 护正义,落入恶人手中,则可能危害人类社会安 全。相关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林 日杖) The Political Attitudes of Japanese Religious Par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 - - - A Case Study of Protestantism XU (Institute oJ’Chinese Modern History,Central Bing-san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Japanese Christian Churches were controlled and attacked greatly by Japanese government from 1931 to 1945.However-the majority of churches supported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Peaces were advocated by many believers as well, but most of them were confused and shaken, which were over— whelmed by the voices of aggression eventually.These kinds of political attitudes reflect the Japanese reli— gious parties’dilemma between religion and temporal interests when they face the war.At last,they chose secular interests and vindicate themselves by religious resources,which became a kind of deception and self— deception.As a double—edged sword,the role of religion should be reflected seriously. Key words:the Japanese invasion period,the Japanese Church of Christ,political attitudes,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politic and religion * * * q.1-{.卜廿 * * {} * * {} * * * -t.~-廿 } * * * * * * 廿 —*一廿 --14-廿 * * * 廿 * * * 廿 廿 —+} * * 廿 * * * * * (上接 第 109页) Dietary Improvement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of National Revival The Theory of National Revival Through Nutrition by W u Hsien, a Pioneer Biochemist of M odern China JIANG Lin-nan (History Colleg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W u Hsien,the pioneer and founder of modern Chinese Biochemistry,had done a series 0f nutrition research on Chinese food in the 1920s and 1930s.Among the trend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Wu Hsien from the nutrition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diet to further physical realiza— tion of national reviva1.He believed that Chinese people’S diet lcad to national frail,which was one of the reasons of modern China’S weakness and backwardness.Therefore,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 should start from people’S diet.However, this theory turned OUt tO encounter millions of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which meant that those modern Chinese scientists like W u Hsien’S scientific ideals got 1OSS in modern Chi— na’s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wu Hsien,national rejuvenation,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本文档为【“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96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2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2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