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举报
开通vip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第 1 节:美国怎么了 目录 美国怎么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保罗·克鲁格曼 著 刘波 译 目 录 第一章 旧日情怀/7 第二章 长镀金年代/ 6 第三章 大压缩/17 第四章 福利国家的政治/27 第五章 60 年代:纷扰的繁荣/37 第六章 保守主义运动/48 第七章 大分化/59 第八章 不平等政治/73 第九章...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第 1 节:美国怎么了 目录 美国怎么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保罗·克鲁格曼 著 刘波 译 目 录 第一章 旧日情怀/7 第二章 长镀金年代/ 6 第三章 大压缩/17 第四章 福利国家的政治/27 第五章 60 年代:纷扰的繁荣/37 第六章 保守主义运动/48 第七章 大分化/59 第八章 不平等政治/73 第九章 大规模分心性武器/82 第十章 新平等政治/95 第十一章 医疗的当务之急/102 第十二章 迎战不平等/117 第十三章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127] 第 2 节:旧日情怀(1) 第一章 旧日情怀 我生于 1953 年。与同辈人一样,我把自己成长于斯的美国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的。 事实上,如许多同辈人一样,我严辞抨击美国社会种种甚为真切的不义现象,游行抗议对柬 埔寨的轰炸,为自由派政治候选人挨家挨户地奔走。只是在后来的回想中,我才明白地意识 到,自己年轻时所处的政治与经济环境是一个早已逝去的天堂,是美国历史上一段不同寻常 的篇章。 战后的美国首先是一个中产阶级社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工资水平大幅上涨,这 使数千万美国人走出贫民窟或者离开乡村,摆脱了穷困,并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享受着空前 舒适的生活,我父母就跻身其中。另一方面,富人的数量变得很少,而且相对于欣欣向荣的 中间阶层而言,他们也不是那么富裕了。贫困人口的数量仍多于富裕人口多,但只占总人口 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人们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经济平等感--显而易见,大部分美国人都过 着相似的、体面的物质生活。 不仅经济发展平稳,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大冲突。在我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民主党 人与共和党人就对外政策以及许多国内政策,都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共和党人不再打算逆转 "新政"的成果,他们中甚至还有不少人支持联邦医疗保险。而且两党合作确有一定意义,尽 管在越南与种族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混乱,尽管出现了尼克松等人的丑闻,美国的政治进程基 本上还是由两党共同执掌的,其成员在根本价值观上是一致的。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并非一向如此,我们曾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饱受政治派系 攻讦倾轧之苦的国家。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看来,美国昔日极端的不平等与严 峻的党派争斗,不过是初级工业化国家特有的、不成熟的短暂阶段。我们当时认为,美国已 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着强大中产阶级的、相对平等的社会,平静的政局是这个国家的常态。 但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一个中产阶层主导、政治上奉行中庸之道的美国却开始出现 变化,这一事实越发明朗起来。经济学家开始论述迅速加剧的不平等,他们指出经济进步只 惠及了少数人,而大多数美国人却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政治学家也开始讨论不断加深的政 治两极分化,即政治家在极左与极右两个方向移动,"民主党人"日益被归为"自由派","共和 党人"则成为了"保守派"。这些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当前的收入不均与 20 世纪 20 年代的 不平等同样严重,而政治的两极分化也和那时差不多。 政治两极分化的加剧并不是说两党都走在向极端。很难说民主党出现了明显的左倾:在 福利、税收等经济问题上,克林顿的政策卡特,甚至比尼克松的政策都要偏右;另一方面, 共和党的右倾更为严重了,这只需比较一下小布什的强硬的保守做派与福特的温和作风,便 一目了然了。事实上,小布什的一些政策,比如取消房地产遗产税,已不只是要将美国拉回 到"新政"之前,而是要把我们拉回到"进步时代"(指美国史上从 19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 20 年代的改革时期--译者注)之前。 如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两党合作时代的开始与终结均反映了共和党发生的根本性变 化。一些曾激烈反对"新政"的共和党人或是解甲归田,或是自知无力回天、主动认输,于是 开启了一个两党合作的新时代。具体来说,1948 年杜鲁门赢得了总统竞选,这令共和党人 懊丧无比,此后,共和党领导层被迫承认,"新政"将难以动摇。为求自保,他们不再试图逆 时代而行。而当美国政界的一股新激进势力接管共和党之后,两党合作的时代便终结了,新 一轮党派纷争接踵而至。这股势力就是保守主义运动,它将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角色。在 2004 年大选之后,两党之争达到高潮,获胜的小布什打算拆下"新政"体制皇冠上的明珠--社会保 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因此,美国现代史上有两个巨弧。一个是经济之弧,从严重的不平等到相对的平等,之 后又回到不平等;另一个是政治之弧,从极度的两级对立到两党合作,再到两极对立。这两 个弧是平行的:经济平等的黄金时代与政治上两党合作的黄金时代大致吻合。正如政治学家 诺兰·麦卡蒂、基思·普尔(Keith Poole)与霍华德·罗斯塔尔(Howard Rosenthal)所指 出的,经济不平等与政治两极化总是如影随形。他们采用了一种复杂的统计方法来记录国会 议员政治立场的变化轨迹,其数据显示,在不平等状况有所缓解时,共和党人表现为左倾、 向民主党人靠近,这正是五六十年代两党合作的成因;而之后共和党人右转,又造成今日两 党攻讦倾轧的局面,与此同时不平等状况恶化。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 3 节:旧日情怀(2) 一种可能是,贫富不均是根源,换言之,是经济决定政治。按照这一观点,过去三十年 间的事情是这样的:科技革新、全球化等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力量使美国的收入分配日趋 不平等,上层的少数富人日益脱离大众。共和党选择迎合这一崛起的精英阶层的利益,原因 也许是,精英虽然人数不多,但有能力也有意愿捐助大笔竞选资金,从而弥补了其人数缺憾。 于是两党之间出现鸿沟,共和党逐渐代表那些从贫富差距的拉大中胜出的人,而民主党则代 表落在后面的人。 在开始创作本书时,我多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因为它明显是有些根据的。例如,细致 观察废止房地产遗产税的运动便可发现,这一运动的资金大体来自于一小群有大地产需要保 护的家族。四十年前并没有多少大地产,而且在当时的美国,即便是极富阶层也没有富到有 钱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运动。故而在这个例子里,不平等的加剧推动共和党人向右偏移。 但我已越来越确信,因果关系是相反的,即体现为两极分化加剧的政治变化,才一直是 不平等加剧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对于过去三十年间的事情,我想提出另一种说法:在 20 世纪 70 年代,那些决意要将"新政"成果逆转的右翼激进分子接管了共和党,与民主党之 间产生了鸿沟,而民主党人则成为真正的保守派,成为长期存在的平等制度的保卫者。极右 派的掌权加剧了不平等状况:增强了商界的胆量,使其敢于向工会运动发动全面进攻,从而 大大削弱了工人议价的力量;将企业的执行层从旧日对其薪酬的政治与社会约束中解放出 来;急剧削减了针对高收入的所得税率,如此等等。 新不平等经济学 政治环境真能如此决定性地影响经济不平等吗?这听起来像是离经叛道的经济学说法, 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研究印证了这一点。在此,我想强调四条证据。 首先,当经济学家对不平等的加剧深感震惊,从而开始回头探寻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美 国究竟源自何处时,他们惊奇地发现,从"镀金年代"(Gilded Age,美国史对 19 世纪 70 年 代到 20 世纪的称呼,--译者注)的不平等到战后的相对平等,并非一个渐进的转变过程。 相反,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产阶级社会,其实是在短短数年里由罗斯福政府的政策创 造的,尤其是通过战时工资管制。经济史学家戈尔丁(Claudia Goldin)与 马戈(Robert Margo) 最早记录了这一惊人的事实,并将其称之为"大压缩"。这时人们也许会认为,一旦战时管制 解除,不平等状况又会反弹到之前的水平。然而结果却是,罗斯福创造的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的状态持续了三十多年。这有力地说明,与经济学教给人们的基本理念不同,制度、规范与 政治环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或许并没那么小,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市场力量的影响也或 许也没那么大。 第 4 节:旧日情怀(3) 第二,政治变化与经济变化的时间说明,是政治而非经济起了引导作用。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美国的不平等状况并未大幅加剧--甚至到了 1983 年和 1984 年,对于统计数字是 否展现了清晰的变化趋势,仍有一些合理的质疑。但右翼接管共和党发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 中期,而且这一接管的必要条件,即保守运动的体制,大体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出现的。 故而,时间因素有力地说明,造成两极分化的政治变化发生在先,经济不平等的加剧伴随其 后。 第三,虽然经济学家大多曾认为,科技变革是美国贫富不均加剧的主因--据信,这一变 革增加了对教育程度高的工人的需求,减少了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的需求,但当研究者对 统计数字做更深入的考察时,这一正统见解就逐渐站不住脚了。也许最惊人的发现就是,即 便教育程度高的美国人,大部分的工资收入也没有出现大幅上涨。大赢家是为数甚少的一群 精英,他们仅占总人口的 1%,甚至更少。因此,研究者越来越觉得,科技并非主要因素。 相反,很多人开始认为,之前推动平等的社会规范与制度所遭遇的侵蚀,是加剧贫富不均的 关键角色,而这一侵蚀归根到底是由美国政治的右转所驱动的。 最后,跨国比较提供了一种"受控试验"。美国政治的急剧右转在发达国家中是个特里, 即便与其最接近的例子--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国,也远为不及。科技革新与全球化的力量对 所有人都有影响,所以,如果贫富不均的加剧有政治上的根源,那么美国的与众不同也就理 所当然了;如果这种加剧的主因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市场力量,贫富不均的变化趋势在 整个发达世界里就应是类似的。但事实是,美国贫富不均的加剧之势在发达世界里绝无仅有 的。尽管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收入不均状况迅速加剧,但仍无法与美国相比,而且 在欧洲大陆和日本,不平等状况充其量也只有适当有所增加。 因此,政治变化似乎是问题的核心。那么,这场政治变化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不平等政治 要讨论为何是小布什与切尼最终执掌美国,还要追溯到半世纪之前的一段岁月,当时由 年轻的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编辑的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还在为美国 南部有权阻止黑人投票做辩护--"白人有这样的权利,因为目前而言,白人是高等种族",并 把以教会与所有权的名义推翻民选政府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赞誉为"真正的民族英雄"。当 时艾森豪威尔等共和党领袖决定不挑战罗斯福的遗业,这是引发这场被称为"新保守主义" 的小规模运动的主要原因。 第 5 节:旧日情怀(4) 多年之后,这场小规模运动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支持者与反对者皆称之为"保 守主义运动"。该运动由各种人员与机构组成,其网络覆盖面远远超越了通常观念里的政治 生活:除共和党与共和党政治家外,保守主义运动还包括传媒机构、智库、出版社等。人们 可以在这个网络里度过整个职业生涯,而且有人确是这么做的。他们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 只要保持政治忠诚,便能得到回报。倘若一名自由主义者办砸了一场战争,然后又违反道德 准则奖赏自己的情人,他也许会担忧自己的就业前景;但共和党人沃尔福威茨却没有这种忧 虑,因为美国企业研究所早已放了一把交椅,等着他来坐(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 先主导攻打伊拉克,后任世界银行行长期间又为其女友谋私利--译者注。) 曾有不少共和党政治家游离于保守主义运动之外,但现已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若有 人被认为在政治上不可靠,日子就会相当难过。林肯·查菲(Lincoln Chafee)就是个例子。 他是罗德岛州前参议员、一位温和派,在 2006 年的初选中遭遇了来自右翼的肮脏挑战,从 而在普选中失利。虽说为了保持对参议院的控制权,共和党明显也很需要查菲,但为惩罚异 己,他们在所不惜。 金钱是保守主义运动的粘合剂,而资金主要是由一小群超级富豪和一些大公司提供的。 所有这些人都注定会从贫富不均的加剧、累进税制的废除与福利国家的倒退中获益,简言之, 从"新政"的逆转中获益。保守主义运动的核心工作不外乎将时间往回调,逆转那些抑制不平 等的经济政策。反税活动分子、保守主义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格鲁夫·诺奎斯特(Grover Norquist)曾透露说,他想把美国带回到"社会主义者夺权,即泰迪·罗斯福上台前的美国。 所得税、遗产税、管制,这一切统统取消。"(泰迪·罗斯福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的昵称--译者注) 保守主义运动说到底是要逆转损害一小群富裕精英的政策,所以,从根本上讲,它是反 民主的。但不论当年这一运动的创始人对佛朗哥的行事方式有多么崇拜,在美国,毕竟要通 过选举才能取得政治权力。如果潜在的捐款人依然认为,鼓吹可能拉大贫富差距的经济政策 在政治上是自寻死路--在巴利·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于 1964 年大选中惨败后,他们 有绝对的理由这么想--就绝不会有人投入这么多的钱。保守主义运动之所以能从美国政界的 一个小配角变成主角,就是因为它已证明自己有能力赢得选举。 第 6 节:旧日情怀(5) 罗纳德·里根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他在 1964 年开始政治生涯的演讲《抉择的时机》 (A Time for Choosing),以及在 1966 年成功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过程中发表的一系列 演讲中,都预示了一些政治策略,在其后的四十年间,这些策略将为他以及其他保守主义运 动的成员服务。后世为里根歌功颂德的人将他描绘成秉持保守主义高尚准则的模范,但他根 本就不是那种人。里根早期政治成功的要诀是迎合人们在族群与性别上的焦虑感,拿人们对 共产主义的恐惧做文章,而且最重要的是,以隐秘的方式利用白人对民权运动及其影响的逆 反情绪,从中渔利。 本书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之一是,在我生长于斯的这个国家所发生的事情,本质上都与种 族有关--也许很多读者会对此感到不适。美国为何是唯一不向全体公民提供医疗保障的发达 国家?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原罪,即奴隶制的遗留影响。在发达国家中,为何只有美国存在一 个想要逆转福利国家的主要政党?原因就在于白人对民权运动的不满。里根在密西西比州的 费城镇以一篇主张州权的演讲开始了他在 1980 年的竞选之路,而这里正是三位民权活动者 遇害的地方;纽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之所以能完全掌控国会,就是因为发生了"南 方大倒戈",即南方白人从压倒性地支持民主党转向压倒性地支持共和党。 新"新政" 在 2004 年大选后的几个月里,我承受着一些来自新闻界同行的压力。他们说,我不应 再花这么多的时间来批评小布什政府以及普通的保守派。"选举说明了一些事,"他们告诉我。 但现在回头来看,2004 年大选越来越像是保守主义运动的最后一场狂欢。 共和党在 2002 年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靠的是竭尽所能地拿恐怖主义做文章。现在有 充足的理由相信,小布什把我们拖入伊拉克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想让战争心理一直笼罩 在人们心头,同时他还希望,犹如探囊取物般地打一场胜仗,将有利于他的竞选连任。或许 伊拉克战争的确为布什赢得了 2004 年的大选,虽说当时的战局已有恶化之势。 此后,战局就真的恶化了,这并非意外。当小布什入主白宫时,保守主义运动最终发现 自己掌握了一切权柄,同时也很快地证明了自己治国无能。这股运动将所有东西都政治化, 又将政治忠诚置于其他所有考虑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种任人唯亲、腐化堕落的风气,并弥漫 到小布什政府的一举一动中--从伊拉克重建的一败涂地到应对卡特里娜飓风的糟糕表现。小 布什政府的种种错误与失败很好理解,因为保守主义运动已控制了政府,这股运动一心要实 施违背多数美国人利益的政策,而政府又必须竭力以欺骗、转移视线、向支持者滥发赏赐等 方式来弥补这一内在缺陷。美国人日益鄙视小布什及其执政班子,这一情绪帮助民主党人在 2006 年的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 第 7 节:旧日情怀(6) 一次选举也许并不代表潮流,但有一些更深层的力量在动摇自里根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 长以来保守主义运动便一直在使用的那些政治策略。说得直白点,关键在于美国选民的"白" 度在日渐降低。共和党的策士想把在选举中分量越来越重的西班牙裔与亚洲裔选民同非洲裔 美国人区别开来,但正如有关移民问题的争论所说明的,现代共和党的选民基础,即对民权 运动不满的白人,并不准备做这样的区分。一个不那么显著的因素是,美国人的态度正在转 向进步主义。投票结果显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选民在国内问题上明显左转,同时美 国的种族主义倾向正在逐渐减弱,种族因素的影响也日渐式微。 保守主义运动在财力上仍具优势,但金钱从来都不是决定因素。2008 年大选虽然仍没 有结果,但似乎可以合理地推测,到 2009 年美国将拥有一位民主党总统,以及由民主党人 牢牢控制的国会。而且,假如出现这一新的多数局面,与克林顿执政头两年里民主党的多数 局面相比,它在意识形态上将远为团结一致。当年的民主党多数不过是北方自由派与南方保 守派之间若即若离的联盟。 问题在于,新的多数派应当做些什么?我的回答是,为了美国,他们应当实施一项坚定 的自由主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扩大社会安全保障的覆盖面,缩小贫富差距,也就是要发动一场新的"新 政"。这一计划将是 21 世纪版的社会保障方案,它应以实施全民医疗保险为出发点--其他发 达国家都已建立这一制度。不过,在我们探讨如何走向这个目标之前,也许可以对过去的经 历好好审视一番。这番审视,即美国现代史之弧的故事,是以下八章的主题。 第 8 节:长镀金年代(1) 第二章 长镀金年代 在小布什时代回望"新政"前的美国政经状况,就像是看着祖父的一张泛黄的黑白相片, 恍然发现他和你颇为相像--其实与父亲相比,人们在有些地方更像自己的祖父。不幸的是, 在你面孔上仿佛隔代重现的家族特征,却并不怎么吸引人。 "前新政"(Pre-New Deal)时期的美国如同 21 世纪初的美国一样,是一个财富与权力分 配很不平均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一个有名无实的民主政治体制未能代表多数人的经济利 益。而且,当年导致一群富裕精英主宰政治生活的种种因素,在今天仍有清晰可辨的翻版: 平民主义政治候选人掌握的财力极少;美国人沿种族、族群、宗教界线分裂为不同的经济利 益群体;人们不加思辨地接受一种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警告说,试图帮助不 幸者的任何举措都会引发经济灾难。 读者或许认为我在夸大其辞,今天的美国并没有"新政"前的美国那样的不平等。但数据 表明我所言非虚。如表 2.1 所示,今天收入在一小群精英手中的集中程度,与 20 世纪 20 年 代的集中度相当。 表 2.1 高收入人群占总收入的比例,资本收益除外 收入最高的 10%人群 收入最高的 1%人群 20 世纪 20 年代平均值 43.6% 17.3% 2005 年 44.3% 17.4% 资料来源: 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3-1998,"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 no. 1 Feb. 2003), pp. 1-39. Updated data available at http://elsa.berkeley.edu/~saez/. 当然,"前新政"时期的美国政治具有寡头性质,而且政府往往以血腥的方式动用国家权 力保护财产利益,今天的美国确实没有那样极端。同时,虽然现在的收入不均程度不相上下, 但生活条件的不平等在过去要严重得多,因为今天的各项社会计划为贫困者创造了一个保障 体系,虽说有种种缺憾,却也聊胜于无,而过去是不存在这种计划的。尽管如此,旧时代的 "家族遗传"仍是既令人震撼,又令人担忧的。 我将继续谈论这一"遗传"特性。但在此之前,我要给我将探讨的这段时期取个更好的名 字,"前新政"的说法只是种反向定义。史家常言,1900 年左右"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 取代了"镀金年代",这不无道理。美国的文化与政治气氛在 1900 年左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与前任们相比,1901 年上台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亲近财阀的倾向较轻;食品与药品管理 局于 1906 年成立;所得税在 1913 年被恢复,同时恢复的还有一项宪法修正案,规定最高法 院不得再像过去那样宣布所得税政策违宪。不过,这些变化对于美国收入与财富不均的状况 几乎毫无影响。而且在减轻不平等的影响方面,美国政府当时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小,这一情 况也未因上述变化而改观。我们至多只能说,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虽比 19 世纪末富裕, 但不平等的程度却大致相同,受一群富裕精英支配的局面也几乎没有改变。 所以,冒着惹恼历史学家的风险,我将把自 19 世纪 70 年代"重建"结束到 20 世纪 30 年 代"新政"来临之间的整个时期称为"长镀金年代"。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度的贫富不 均贯穿始终,从未动摇。 第 9 节:长镀金年代(2) "镀金年代"不平等的持续 对于"长镀金年代"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情况,我们并无详细的数据。不 过,却有足够的证据表明,1900 年左右的美国是个很不平等的社会--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人 反对。也许更令人意外的是,证据还显示,不平等程度在整个 20 年代几乎毫无变化。 这是个重要的信息。极度不平等局面在整个"爵士乐时代"(Jazz Age,从一战结束到 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之间的时期)的持续,是支撑本书一个中心论点的第一条论据。这个论点是: 中产阶级社会并不会随经济的成熟自动出现,而是必须由政治举措来创造。我们手上有关 20 世纪早期的数据没有一项显示说,美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为那个我所生长的相对平等的 社会的。那个社会的形成要靠罗斯福与"新政"。 有什么证据表明,"镀金年代"就最关键的特征而言,确实贯穿了 20 世纪 20 年代呢?不 需翔实的统计数据便能计算出的一个有用的数字,就是美国超级富豪的人数。伯克利加利福 尼亚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布拉德福特·德龙(J. Bradford DeLong)曾计算过"亿 万富翁"的人数,他对"亿万富翁"的定义是,财富超过两万名普通美国工人年产总值的人(在 他给出这一衡量尺度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该数字约为 10 亿美元,但今天已接近 20 亿美 元)。根据德龙的计算,1900 年美国有 22 名亿万富翁,到 1925 年达到 32 个。可见在整个" 进步时代",亿万富翁人数的增速与人口增速大致相当。只是在"新政"实施后,亿万富翁才 大体退出人们的视野,在 1957 年降到 16 名,1968 年降到 13 名(当今有约 160 名美国人符 合德龙设定的标准。) "镀金年代"的亿万富翁恰在人们意料之中:那是一些些以不义手段暴富的人,从铁路、 制造业及石油、煤炭等开采业中大发横财的人。1915 年洛克菲勒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 两位钢铁大佬亨利·费利克与安德鲁·卡耐基,然后是一群铁路修建商和金融家,以及亨利·福 特。 亿万富翁的数目这项证据,与大地产规模等其余证据吻合,都说明 20 世纪 20 年代末财 富集中于最富阶层的程度与 1900 年大体相当。之后,随着"新政"时代的到来,这一集中程 度便迅速降低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几十年里,"镀金年代"的种种不平等都成了远 去的传说,所有人都相信那样的社会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它现已归来。 第 10 节:长镀金年代(3) 与现今的严重不平等一样,"长镀金年代"的严重不平等部分反映了劳工谈判地位的弱 势。在这段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大雇主可以根据工作市场的供需状况随心所欲地决定薪资 与工作条件,几乎不用担心会遭遇有组织的抵制。罢工往往会被武力破坏,一般情况下是被 雇主雇用的工贼破坏,但有时是州一级的民兵组织或联邦军队介入,如 1892 年的卡耐基 Homestead 钢厂罢工与 1894 年的普尔曼(Pullman)罢工。1900 年之后,工会的数量逐渐增 多,其影响也减趋强大,在一战后不久便达到一个高峰。但雇主的反攻迫使劳工再度后退, 工会成员在 1924 年曾达到劳工总数的 17%多,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又降回到 11%以下--与 当前的水平大致相当。 严重不平等的存在,并不是说工人未能享受任何进步的果实。不平等虽然严重,但其状 况大体保持稳定,因此,"长镀金年代"时期,美国经济的增长惠及了所有阶层:与 19 世纪 70 年代相比,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人的生活大都大大改善。也就是说,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发生的许多美国工人实际收入下降的情形,在"长镀金年代"并未发生。尤其是城市工人, 其生活质量在"长镀金年代"里大大提高:饮食与医疗条件改善;即便是廉租公寓,也通常配 备室内卫生管道与供电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出现扩大了个人的视野。 但是,我们不应被这些进步所误导,从而对长年累月真切的贫穷与匮乏视而不见。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许多美国工人仍然一贫如洗。少数人过着富裕奢华的生活,而那些不幸 者--失业大军、受工伤的人或者没有子女的老人--却遭遇了巨大的痛苦。因为在 30 年代之前, 基本上没有福利、贫民救济粮票之类的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也根本没有政府提供的社会保 险计划,如社会保障和联邦医疗保险。各级政府的规模都很小,除了极为富裕的人群之外, 所有人的税负都非常低。例如,在 20 年代中期,1 万美元的购买力约相当于今天的 12 万美 元,而年收入 1 万美元者便位列收入分配体系中最高的 1%--但他们缴的所得税不到其收入 的 1%,而今天处在同样位置的人要缴 20%左右的收入。所以,那个阶段是富人的美妙时光。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美国最穷的 1/5 人口的收入大都来自低收入补助计划,故而与今天相比,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做穷人要艰辛得多。 这就引发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也就是说,既然人们在"长镀金年代"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收入不均状况又很严重,并且在一个民主体制中,低薪工人的人数大大超过了税负极低的精 英,为什么当时却没有人发出有影响的呼声,要求政府加大力度来"劫富济贫"呢? 第 11 节:长镀金年代(4) 当时已经有了累进税制与福利国家的观念,甚至在一些地方已实施了相关的政策,所以 原因并不在于没有先例。在德国,俾斯麦于 19 世纪 80 年代引入了养老金、失业保险甚至国 民医疗保险。俾斯麦此举并非源自同情心,而是出于政治算计--他想要防患于未然,以免德 皇的统治遭遇反对。但他这么做说明,政府其实是可以更有同情心的。在美国,南北战争后 为退伍军人及烈士遗属建立的福利制度,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可谓社会保障制度的先声。1896 年的平民党(Populist)的纲领呼吁实施累进所得税和公共建设工程项目,以在经济萧条时 提供工作--将近四十年之后罗斯福最终实施的政策,与之并没有多少质的分别。 美国当时也并不是一个穷得没钱实施这些计划的国家。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要比欧洲 国家富得多,但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公共补助计划都有相当规模,比美国的大好几倍。实际 上,1925 年美国的富裕程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的英国相当,而在那段时间里,英 国建立了完善的国家福利制度,包括国民医疗福利--该套福利国家体制在一些方面要比美国 当前的体制覆盖范围更广。 那么,为何当时无人提出有影响力的呼吁--借用休伊·朗(Huey Long)后来的说法--" 剪点富人的毛,帮帮小伙计"呢? 富豪统治的政治 共和党起初代表自由劳工,但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它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代表大公司和 富人的政党。从南北战争到"大萧条"之间的十六次总统大选中,共和党赢了十二次;其对参 议院的掌控更加持久,在这段时期的三十二届国会中,只有五届是民主党人占多数。虽说众 议院的争斗更激烈些,但那里通常也都是共和党的天下。 而且,单在两党之间做比较,会低估这段时期里保守派对政坛的主宰力量,因为民主党 的一个重要支派与共和党人完全一样,支持维护富人利益,反对政府为穷人提供帮助。这就 是所谓的"波旁民主党人",其中既包括一些反对革新的南方人,也包括一些亲近商界的北方 人。在某些问题上,"波旁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不同:他们信仰自由贸易,而非高保护性关 税,并且谴责政界的腐败,所以并不能把"波旁派"归为共和党中的左派。在民主党人偶尔真 正入主白宫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名"波旁派":从南北战争到 1912 年伍德罗·威尔逊赢得竞 选,这段时间里唯一当选总统的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就是个"波 旁派";而且那些有望问鼎总统宝座的民主党人通常也是"波旁派",如 1876 年的塞缪尔·蒂 尔登(Samuel Tilden)。 第 12 节:长镀金年代(5) 在这样一个国家,单从人数上考虑,向富人征税、帮助穷人的要求本应取得一呼百应的 效果,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保守派长期主宰国家的局面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这些因素在今 日的政界也都十分常见,不过在当时的表现更为夸张。 首先,当时许多美国工人被有效地剥夺了投票权。在 1910 年,将近 14%的成年男性是 未归化的移民,所以不能投票;同时南方的黑人也因"吉姆·克劳法"而被有效地剥夺了投票 权。除移民与黑人外,其余人口的约四分之一(而且大体上是最穷的四分之一)完全被隔离 在政治进程之外。我们在本书的后面还将看到,由于大规模的非法移民与黑人中持续的低投 票率,当今的美国又出现了投票权遭剥夺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系统性压制投票的做法, 虽与"吉姆·克劳法"年代相比,其手法要隐晦得多,但在势均力敌的选举中,这种做法仍会 主宰乾坤。 另一个因素是竞选资金。资金的作用在 1896 年大选中表现地最为明显。那次选举可谓 是在南北战争与 1932 年之间,挑战统治美国的经济精英的人唯一一次真正有可能入主白宫。 富人担心威廉·布莱安(William Jennings Bryan)上台后会实施不利于他们的举措,于是采 取行动--不是将他钉死在金十字架上,而是用金钱的洪流冲垮他。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96 年的竞选花了 335 万美元,几乎是 1892 年共和党竞选开支的两倍,比布莱 安手中的财力多四倍。而且别忘了,在 1896 年 300 万美元可是一大笔钱:按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百分比来算,相当于今天的 30 多亿美元,是布什 2004 年竞选开销的五倍。1896 年两 党如此悬殊的财力确属例外,但通常共和党人都拥有巨大的资金优势。从南北战争到 1912 年伍德罗·威尔逊当选,民主党人只有三次在财力上大体可与之匹敌,一次是 1876 年的大 选,当时民主党人蒂尔登实际上赢得了普选(选举团投票的结果被窃取了,双方达成了一项 交易,拉塞福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es)获得白宫,交换条件是他承诺从南方撤出联 邦军),另两次就是格罗弗·克利夫兰在 1884 年和 1892 年的胜选。并非偶然的是,蒂尔登 和克里夫兰都是"波旁民主党人"。民主党的提名人若不是"波旁派",对方的竞选经费就总会 压过他两倍左右。 最后一个因素是无处不在的选举造假。两党都这么做,其方式多种多样。在"镀金年代" 的大部分时间里,匿名投票的情形很少:选民大都使用两党自印的选票,所以从大小和颜色 就能判断这些选票的种类。因此贿选是方便可行--很容易就能确定所投选票其实是买来的-- 也很流行。1888 年《纽约时报》得到了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司库威廉·达德利(William Dudley) 寄给印第安纳州共和党各县主席的一封信。该信部分内容如下: 第 13 节:长镀金年代(6) 贵委员会必从休斯顿主席处获取必要援助,以确保我方摇摆不定、犹疑不决之选民…… 将摇摆者分为五人一组,每组置一可信人士为其统领,辅以必需之资金,务必令其确保人人 上阵,并投我方之选票。 正如《纽约时报》社论所写的,这封信是"直言不讳地怂恿犯罪……是指导印第安纳州 共和党贿选者与贿赂团伙的正式手册"。这并不稀奇。其实有理由相信,"镀金年代"的高选 民投票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上的诱惑。很明显,贿选现象在摇摆州最普遍:一项为人 广泛传述的估算认为,在"镀金年代"和"进步时代",多达三分之一的新泽西州选民(当时该 州经常摇摆不定)常能一手投票、一手拿现金。 多报选票的情况也很普遍,而且不限于城市政治操控集团主宰的地区。不过多报选票者 大都有羞耻心,不敢像威廉·特威德(William Marcy Tweed)那样直言不讳地宣称"选票不 创造结果,计票员创造结果"。还有广泛的恐吓行为,以阻止对方党派选民投票。若用尽了 所有办法还不行,根基深厚的政治团体有时还采取最后一着,就是将选民的意愿否决了事。 例如,1897 年印第安纳州立法机构就直截了当地将几位人民党成员扫地出门,虽说它也承 认,他们在各自的选区赢得了多数票。 和以往一样,两党都在搞这些勾当,不过共和党人的财力优势也许意味着,在当年两党 你争我夺地投入政治腐败之时,他们往往能胜出。更宽泛地来看,金钱与组织带来的优势可 以通过选举造假而得到强化:决定选举结果的因素往往并非谁的纲领更受欢迎,而是谁用来 操纵选举结果的准备更充分。与此同时,真正反映多数人利益的纲领赢得选举的概率,因选 举造假而大大降低了。 然而,如果认为"长镀金年代"是个冲突激烈的时代、平民追求平等的冲动遭遇精英武力 强行镇压的时代,那将是错误的。真实情况是,在该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体系与生俱 来地拒斥任何形式的平民主义,这一倾向十分强烈而明显,以至于政治家对经济秩序的种种 不平等只能听之任之,连质疑一下都不会做。 讽刺的是,由于平民主义在美国"镀金年代"的极不盛行,反而使耍政治权术在一些方面 变得轻松,不似今天那么复杂。在"长镀金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保守主义势力要取得胜利, 并不需要像今日的保守主义运动那般纪律严明。在那时,要传播保守派的思想、奖励信徒、 恐吓新闻界及任何反对者,根本不需要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如黑手党一般强调忠诚的特殊机 构,也根本不需要与宗教主义者结盟,不需拿道德与生活作风问题做文章,更不用扭曲对外 政策,或看准时机投入海外战争来转移公众的视线。 第 14 节:长镀金年代(7) 轻松的寡头政治成为一种长久的模式,但 1896 年的大选却打破了这种模式。一时间, 平民主义(Populism)似乎确实对财阀统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但平民主义失败了,其原因 不单是当时的政治体制青睐那些资金雄厚、组织完备的人,也是因为民粹主义的领导层缺乏 一种能力--将可从改变中获益的不同群体连接起来、弥合其分歧的能力。在种族与地域千差 万别的浅水区航行时,这艘船遇难沉没了。 平民主义的问题 商业利益阶层与富人在 1896 年的恐惧并非反应过度:许多美国人对自身处境深感愤慨。 农民受粮价下跌、债务缠身之苦,怨声载道,躁动不安。许多产业工人亦是如此,他们或是 丢失了工作,或是在 1893 年市场恐慌之后的经济衰退中,被削减了薪资。虽说在那个年代, 用武力对付工人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尽管如此,Homestead 钢厂罢工与普尔曼罢工遭遇的 镇压之残暴也是骇人听闻。 但最终,身为民主党人并获人民党提名布莱安依然失败。财力的缺乏与选举造假的泛滥 是他失败的重要因素,但同样明显的是,布莱安亦未能将美国怨言满腹的各个群体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联盟。 这不足为怪。"镀金年代"经济秩序中的输家,亦即最终从"新政"中获益巨大的那些群体, 是沿着三条断层分裂开来的。在 1896 年,这三条断层或许是无法弥合的,而且布莱安这样 的人肯定也不是使之弥合的合适人选。 首要的一条便是城乡裂痕。虽然 1896 年的美国已是一个工业强国,但人们大多依然依 靠田园为生。1890 年,64%的美国人住在乡下,还有 14%的人住在 2.5 万人口以下的城镇。 城市居民的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即便晚至 1930 年,美国的大多数选民依然来自农村与 小城镇。 然而,要组织一个有影响的革新联盟,就需要城市工人--单一的农村运动没有赢得白宫 的力量。但人民党人来自美国农村与小城镇,几乎无人知道如何去争取城市里的潜在盟友。 布莱安决定,几乎全盘以银币的自由铸造问题作为竞选主题,实际上是要求采取刺激通货膨 胀的政策,以降低农民的债务负担,但此事与城市工人完全无关。 农民与城市工人无法协力并进的一个原因,就是移民与土生土长者之间的文化与社会鸿 沟。移民占人口的比例在 1910 年达到 14.7%的高峰,他们大都住在城市地区,尤其集中在 最大的城市里。那一年,41%的纽约居民是在外国出生的。本土的美国人的确将这些移民视 为外国人。直到 20 世纪爱尔兰人还被看成寓居的外人:1928 年爱尔兰裔美国天主教徒阿 尔·史密斯(Al Smith)竞选时,就遭"三 K 党"人以燃烧的十字架对待。那时,爱尔兰人已 经是美国种族混合体里年代久远、根基深厚的一部分,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主要移民人 群,即意大利人、波兰人、犹太人等族裔还不如爱尔兰人的境遇。当时人们以同样的厌恶对 待这些移民,声称他们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眼下墨西哥移民所遭遇的最偏激的对待 也具有相同的特点。 第 15 节:长镀金年代(8)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农民与移民的互不理解,因为禁酒令而变得更加严重。现在很难理 解那时的人们为何要将酒视为洪水猛兽,极度的恐惧甚至促发了一项宪法修正案(我们须时 刻谨记,我们所认定的本应主宰旧日美国政治的重大议题,常常被一些事后看起来很荒诞的 争议挤出公共视野之外)。而且农村反抗酿酒的地方,往往也是禁酒运动如火如荼的地方: 堪萨斯州既是人民党主义的诞生地,也是禁酒令的故乡。有人也许会说,禁酒令就是最初拿 "价值观"做文章的例子,它经过了天衣无缝的策划,目的是要在贫穷的新教农民与贫穷的城 市工人之间打入一个楔子--后者有许多来自天主教文化圈,将饮酒视为一种正常的、毫不奇 怪的生活方式。但公允地说,当时的两党都因禁酒令而分裂。 贫穷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裂痕是最难以弥合的。作为一个现实问题,这只受到南方人民 党人的关注,因为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黑人在南方之外的比例很小。但在南方,黑人占 人口的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是穷困的农民。白人农民与另一肤色的农民有许多共同的经济利 益,他们会否与后者协力并进呢? 长远地看,答案是否定的。本书的主题之一将是,种族敌对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政治产 生了广泛、深入而且恶毒的影响,基本上是让保守派获益。但也可看看当初有可能走的另一 条道路。南方人民党人的领袖、佐治亚州的托马斯·沃森(Tom Watson)在 1892 年不同凡 响的《南方黑人问题》一文中呼吁两个种族结盟: 为何黑人总得到这样的教导--他的白人邻居恨他,而敲骨吸髓地对他征税的北方人爱 他?我的佃户为何不能将我当成朋友,反而要把那剥削我们两人的制造商视为朋友……20 年来,南方原本每时每刻都可以将金钱势力弃如敝履,耐心地教导黑人,倘若一套体制不伤 害他们,我们在其中也不会境遇悲凉;倘若一条法律不能给他们带来福祉,那么在这样的法 律之下,我们也不会繁盛兴隆…… 因此在我看来,结论似乎是:同时压在南方两个种族身上的重负,将使两个种族都在努 力挣脱。他们会意识到,导致各自处境的原因相同,解救之道也相同;在废弃恶法、订立良 法的努力中,他们应彼此互助;他们应结成政治盟友,一损俱损。伸张正义,对彼此都有利。 而基于互利、互谅与互助的一般性准则采取行动,将使今日变为未来和平与繁荣的基石。 第 16 节:长镀金年代(9) 但沃森提议的联盟从未成形。在 1896 年赢得人民党与民主党的共同提名,使他可以同 时代表两党参选,而当时沃森只在布莱安的人民党候选名单上是副总统提名人。在民主党候 选名单上,布莱安选择了一位保守的南方人做竞选搭档。于是,组建一个跨越种族鸿沟的平 民主义联盟的机会就失去了--这个机会直到几十年后才重现。沃森本人在晚年变成了一个粗 暴的种族主义者,也是反天主教、反犹分子。 19 世纪 90 年代重创平民主义的裂痕,一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还在重创改革者,只需看 看 1924 年和 1928 年的总统大选就一目了然。1924 年,由于城乡之间的水火不容,民主党 大会至少需投票 103 次才能选定一名候选人。纽约州州长、爱尔兰裔天主教徒阿尔·史密斯 代表了民主党的未来。但在大会上,他遭到了伍德罗·威尔逊之婿威廉·麦卡杜(William Gibbs McAdoo)的反对。麦卡杜本是个公司法方面的律师,却改头换面成为一名文化平民主义分 子--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很常见。正如小施莱辛格(Arthur M. Schlesinger)所说的,他"照着布 莱安的形象打扮自己……他迎合'圣经地带'(指美国南部与中西部新教正统派流行的一些州 --译者注)的宗教狂热。他甚至小心地对'三 K 党'不置可否"。在大会上曾有人提议将谴责' 三 K 党'的内容写入会议纲领,却以一票差距遭到了否决。最后史密斯和麦卡杜均未获提名, 胜出者是位折中派候选人、西弗吉尼亚州的约翰·戴维斯(John W. Davis)。副总统提名人 是布莱安的弟弟。不消说,这个竞选组合最后一败涂地。 四年后,史密斯在第一轮投票中即轻松获得提名,但旧日冤仇很快再度露头。一位田纳 西州的民主党人致信麦卡杜说,史密斯打算取悦以下人:"外国人,他们觉得'盎格鲁-撒克 逊'血统的旧日美国令人可恨,必须将其打倒在地、加以羞辱;北方黑人,他们渴望在社会 上平起平坐,赢得种族优势;天主教徒,有人让他们相信,他们有资格入主白宫;犹太人, 也将有人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感觉,即上帝的选民严惩旧日美国的时机已到。"在选战中," 三 K 党"一直在煽动反天主教情绪--在史密斯的车队驶过俄克拉何马州时,他能看到熊熊燃 烧的十字架。那个年代南方一般是民主党的坚实地盘,但史密斯还是输掉了所有的边界州, 以及旧邦联的五个州。 简言之,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在整个"长镀金年代",经济利益相同的人群由于内部的文 化与种族裂痕,无法对极端的贫富分化构成有影响力的政治挑战。今昔的区别在于,"长镀 金年代"的裂痕比今天要大很多。在那时,即便在政界领袖里,眼界能超越这些裂痕的人也 比较少。这就让我们看到"长镀金年代"的另一个特征:保守的、反对政府的意识形态在智识 上的统治。 第 17 节:长镀金年代(10) 保守派的智识统治 1923 年 1 月 7 日的《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专论《国家税负日增,威胁国民福利》。该 文用了头号大标题,还有如下的大吹大擂:"世界各国增长率公布--美国人均联邦税为战前 之六倍--公共开支剧增。"该文认为,之前十年的支出增长大都是一战造成的,并给出不祥 的警告:"在轰鸣的枪炮声停息时,公共开支规模依旧维持高位。其结果是,沉重的税负继 续导致各国资源的大举流失。"值得注意的是,该文是作为新闻而非评论刊发的。它介绍了" 全美工业会议"的一份研究成果,展示了过度征税的恶劣影响,但绝口不提该研究结论会否 遭人质疑。 而大标题掩盖的实际情况是,联邦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从战前的 2%上 升到战后的 4.7%。这一增长基本与战争有关,即便在"轰鸣的枪炮声停息"后,仍有战时债 务要还,有退伍军人津贴要付。与战争无关的开支的确上升了,但只是从战前占 GNP 的 0.6 %上升到战后的 0.9%。而且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在共和党重新主宰政坛十年之后,与战 争无关的开支占 GNP 的比例又降回战前水平。 今天的自由派经常抱怨,保守主义运动已经成功地将反政府的意识形态植入了人们的潜 意识,本书后面的几章将进一步讨论这种观点。但在"长镀金年代",反政府意识形态要比现 在严重得多,估计今天的保守派也要为之羡慕。在那个时代,正式的评论也都持以下的观点: 征税会产生破坏性经济影响;缓解贫困与不平等的任何努力都是很不负责任的;如有人主张 放任资本主义是不公正的,应加以改善,那他一定是个沾染了欧洲理念的危险激进分子。 我们不应忽视一点,当时确有不少真正危险的激进分子。具体来说,在"长镀金年代"、 尤其是十月革命之后,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肯定比今天多得多。他们的人数尽 管并不足以发动一场革命,但却为保守派多提供了一个阻碍改革的理由。1919 年,一枚炸 弹在检察长帕尔默(A. Mitchell Palmer)的家门口爆炸,美国政府随即开始了臭名昭著的" 帕尔默搜捕",逮捕了数千名疑似从事激进活动的人。和"9·11"后一度笼罩美国的谈虎色变 的情绪一样,一战之后的"红色恐慌"也导致普通的自由主义者遭到怀疑和恫吓。普通自由派 认为,可以使资本主义更为公正,而不至于将其废除。并且无论如何,当时这派的人数很少。 第 18 节:长镀金年代(11) 当时,这只是美国人的视觉盲点。早在 1881 年,俾斯麦便描述了一套我们今天称之为 福利国家的体制的基本原理。在他看来,可用这套体制来安抚社会下层,巩固德皇的统治。 他说,政府"也应在国民中为数最多、教育程度最低的无产阶层里培育这一理念--国家不只 是个不得已而建的机构,还是个福利机构。必须通过明显而直接的利益来引导他们对国家的 看法,即国家不是一个单为保护社会上层而构建的机构,也是一个为他们的需求与利益服务 的机构。以俾斯麦的德国为先驱,欧洲人早就开始实施类似"新政"的政策,而美国政界当时 对此还毫无准备、毫无概念。具体而言,英国于 1908 年建立了一个有限的养老保险体系, 1911 年又建立了一个医疗保险体系。法国实施了独具特色的初步的国家福利制度。一战之 前,英德法三国社会计划开支占 GDP 的比例便高于美国,这种情况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末 才改变。 当时的美国仍是自由
本文档为【《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71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4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2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5-21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