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举报
开通vip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目 录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 目 录 目录⋯⋯⋯⋯⋯⋯⋯⋯⋯⋯⋯⋯⋯⋯⋯⋯⋯⋯⋯⋯⋯⋯⋯⋯⋯⋯⋯⋯⋯⋯⋯⋯⋯⋯⋯1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3 英文缩略词表⋯⋯⋯⋯⋯⋯⋯⋯⋯⋯⋯⋯⋯⋯⋯⋯⋯⋯⋯⋯⋯⋯⋯⋯⋯⋯⋯⋯⋯⋯⋯4 ...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目 录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 目 录 目录⋯⋯⋯⋯⋯⋯⋯⋯⋯⋯⋯⋯⋯⋯⋯⋯⋯⋯⋯⋯⋯⋯⋯⋯⋯⋯⋯⋯⋯⋯⋯⋯⋯⋯⋯1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3 英文缩略词表⋯⋯⋯⋯⋯⋯⋯⋯⋯⋯⋯⋯⋯⋯⋯⋯⋯⋯⋯⋯⋯⋯⋯⋯⋯⋯⋯⋯⋯⋯⋯4 前 言⋯⋯⋯⋯⋯⋯⋯⋯⋯⋯⋯⋯⋯⋯⋯⋯⋯⋯⋯⋯⋯⋯⋯⋯⋯⋯⋯⋯⋯⋯⋯⋯⋯5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7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7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20 综述三 针灸治疗荨麻疹研究进展 ⋯⋯⋯⋯⋯⋯⋯⋯⋯⋯⋯⋯⋯⋯⋯⋯⋯⋯⋯⋯24 第二部分 讨论 ⋯⋯⋯⋯⋯⋯⋯⋯⋯⋯⋯⋯⋯⋯⋯⋯⋯⋯⋯⋯⋯⋯⋯⋯⋯⋯⋯⋯⋯33 荨麻疹脏腑经络辨证的探讨 ⋯⋯⋯⋯⋯⋯⋯⋯⋯⋯⋯⋯⋯⋯⋯⋯⋯⋯⋯⋯⋯⋯⋯33 附:病案两则⋯⋯⋯⋯⋯⋯⋯⋯⋯⋯⋯⋯⋯⋯⋯⋯⋯⋯⋯⋯⋯⋯⋯⋯⋯⋯⋯⋯⋯34 致 谢 ⋯⋯⋯⋯⋯⋯⋯⋯⋯⋯⋯⋯⋯⋯⋯⋯⋯⋯⋯⋯⋯⋯⋯⋯⋯⋯⋯⋯⋯⋯⋯⋯36 个人简历 ⋯⋯⋯⋯⋯⋯⋯⋯⋯⋯⋯⋯⋯⋯⋯⋯⋯⋯⋯⋯⋯⋯⋯⋯⋯⋯⋯⋯⋯⋯⋯⋯37 中文摘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2 中文摘要 本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讨论两个部分。 文献综述共三篇。第一篇回顾了古代及近、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进展,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论 述。中医治疗荨麻疹理论完善,临床疗效明确,为治疗荨麻疹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但在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二篇从荨麻疹的 发病因素、致病机理及西药治疗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第三篇从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近况。针灸治疗 荨麻疹方法多样,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尤其对慢性患者,无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故临床应 用较为普遍。 讨论部分是在以上三篇综述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研究的不足,着重论述了荨麻疹 的脏腑经络的辨证,认为荨麻疹与肺,脾胃及大肠、肝胆及十二皮部等脏腑经络有密切 的联系,故临床根据病情选用手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阳等经的穴位为主,如 合谷、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血海、风池、阳陵泉等,同时配合背俞 穴及与血分病有关的穴位,如肺俞、脾俞、膈俞、委中等进行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词:辨证论治,荨麻疹,针灸 英文摘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3 ABSTRACT The paper consists two parts: the summaries of documents and discussion part. There are three summaries. The first one 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urticaria in Chinese medicine’s point of view.From the aspects including name, pathogeny, clinical conditions,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symptoms and signs,clinical treatment, to dissertate it.The second one mainly about the headway of recent years’study of urticaria,.The third one about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urticaria,we discuss it from the aspects of treat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have different types of techniques and have many excellences,for instance: it is easy to mastery and have good curative effect without side-effect, especially to the chronic patient.So it’s very popular in clinic. The discussion part is based on the summaries above,focus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symptoms and signs of urticaria from Zang Fu and meridian collateral view, bring forward that urticaria have some thing with Fei,Pi, Wei, Da Chang, Gan, Dan and twenty skin areas,so we could use the acupionts which are in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the Hand-yangming,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coupled with back-shu points to treat urticaria, for example, we use the acupoint Hegu, Quchi, Zusanli, Yinlingquan, Sanyinjiao, Taichong, Xuehai, Fengchi, Yanglingquan and so on. The curative effect is good when we use this method. KEYWORD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Di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Urticaria,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英文缩略语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4 英文缩略语 缩写 英 文 中 文 AB Antibody 抗体 Ach Acetylcholine 乙酰胆碱 HA Histamine 组织胺 IL Interleukin 白细胞介素 LT leukotriene 白三烯 MC Mast Cell 肥大细胞 PG Prostaglandin 前列腺素 SRSA Slow Reacting Substance Anaphylaxis 慢反应物质 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肿瘤坏死因子 UTC Urticaria 荨麻疹 前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6 前 言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 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红斑,风团轻度隆起,迅速发生与消退, 退后无痕迹。 临床上根据荨麻疹的病程将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荨麻疹病情急,病 程在1~2周以内。急性荨麻疹好发于成年女性,男女患者比例大约为1:17,皮损以风团 和环状红斑样损害为特征,风团有不同程度瘙痒,有些患者有烧灼、刺痛、挤拧感,而 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和眼结膜充血也是常见的表现。 荨麻疹病因复杂,约有3/4的人找不到致病原因[2]。常见的发病原因有食物、药物、 感染、吸入物、物理及化学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约10%的急性荨麻 疹患者会转变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不明,病程在6周以上,病情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可长达数月、数年[1],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不便。 另外,由冷、热、日光、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性刺激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归类为物 理性荨麻疹。常见有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压 力性荨麻疹等,此类荨麻疹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多与免疫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理有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变态反 应性多数属Ⅰ型反应, 少数属Ⅱ、Ⅲ型反应。其中,Ⅰ型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 其特点是反应发生迅速,一般在数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内即发生,病变可逆,缓解后 常不留痕迹。Ⅰ型变态反应多数由IgE抗体介导,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抗原发生特 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活性介质,其中,引起荨麻疹症状的主要炎症介 质是组织胺,而其他炎症介质如激肽、前列腺素E、乙酰胆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 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过敏性毒素等在荨麻疹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这些介 质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痉挛等,产生皮肤、 呼吸道黏膜及消化道等一系列病理反应[4]。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直接 刺激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炎症介质或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障碍而发生。慢性荨麻疹中多 数病因不明,近年来报道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测到高亲和力IgE受体自身抗体和抗 IgE自身抗体,并发现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有密切关系[1]。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组胺药为主,常用药物主要有:①系统性抗组胺药(H1、 H2、 H3受体阻滞剂),② 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③拟交感神经 药(肾上腺素、氨茶碱)[5]。这些药物多存在一些口干、眩晕、嗜睡以及对内脏的副 作用,故不宜长期服用。而中药和针灸疗法以其副作用小,在该方面明显优于西药[6]。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俗称“风疹块”。其病因复杂,总由禀赋不耐,或感受 风、寒、湿、热等邪引发。中医理论讲究辨证论治,临床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病因系 风湿、风寒、风热、湿热、寒湿等,因此治以祛风、散寒、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清利 肠胃湿热,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7]。 近年来应用中药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较多(1994年1月起至目前2005年4月止,相关文 前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6 献约506篇),而荨麻疹的针灸治疗研究相对较少(1994年起至目前2005年3月止,相关 文献仅62篇),因此有必要对荨麻疹的针灸治疗进行总结与探讨,以发挥针灸治疗皮肤 病的优势。导师赵吉平教授于临床中潜心研究针灸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十余年,理论联系 实际,从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特点出发,在脏腑经络辨证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治疗荨麻 疹的辨证取穴规律,验之临床,效果颇佳,充分体现出针灸的诊疗优势。本论文在近年 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荨麻疹的针灸辨证取穴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并附赵老师医案两 则以阐发其精详。 参考文献 1 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 2 朱文元.荨麻疹.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8 3 翁孟武.免疫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55-256 4 朱学俊等.临床皮肤性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7 5 陈达灿等.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 6 张志礼.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5 7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46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7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1 荨麻疹病名 荨麻疹病名来源是古希腊人发现接触植物“荨麻”后,局部很快产生风团,故认为 植物“荨麻”与该病有关,因而称之为荨麻疹。此后该病许多名称中的词根均有“麻” 的意思。18世纪末,Zedler首次采用Urticaria( 荨麻疹)后,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现代 医学病名。中医有关该病病名的记载,主要与其症状及发病原因有关,有“瘾疹”(隐 疹、隐胗、隐轸)、 “赤疹”(赤轸)、“白疹”(白轸)、“风 ”、“ ”、“风矢”(风 尸、风屎)、“风疹瘙疮”、“赤白游风”、“游风”“鬼饭疙瘩”、“风乘疙瘩”等病名。 瘾疹(隐疹、隐胗、隐轸):《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言“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 这是“隐疹”作为病名出现最早的记载。《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瘾疹”,言:“充蔚子⋯⋯ 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隐胗”、“隐轸”之称,如《风 病诸候下》曰:“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轸,寒多色赤,风多色白。甚者痒痛, 搔之则成疮。”。后《丹溪心法·卷二·斑疹》释之言:“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 间,故言瘾疹也。” 考“瘾”通“隐”,“胗、轸”通“疹”,是以四者并无区别。 赤轸、白轸:《诸病源候论》言:“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 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得冷则灭也。白轸者, 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轸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灭, 著衣身暖亦瘥也。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风气相搏,隐轸,身体为痒。” 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的发生及变化的规律。 风 、 :前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风病诸候下》言:“夫人阳气外 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 之成疮。”后名首见于《千金要方》,该书《卷五·痈疽瘰疬第八》言:“五香积实汤, 治小儿著风热, 坚如麻豆粒,疮痒搔之,皮剥汁出,或遍身头面年年常发者方。” 二者均描述了风团和瘙痒为主的临床特征,应属现代医学之荨麻疹。此后,《外台秘要》、 《圣惠方》、《证治准绳·疡医》等均有以上病名记载,对症状特征的描述亦大致相同。 风矢(风尸、风屎):该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瘘病诸候》言:“蝼蛄瘘 者,外发于颈,其根在大肠,初生之时,其状如风矢,亦如蜗形瘾疹,而痒搔之。”《千 金要方·卷二十二》云:“风疹瘙痒⋯⋯俗呼为风屎,亦名风尸。”其描述符合荨麻疹的 发病特点,考“屎”与“尸”,均为“矢”之假借字,所以用“矢”者,言其发病如箭 矢之迅速也。 风疹瘙疮:首见于《千金要方·卷八》,中言:“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疹瘙疮。” 所描述为风瘙隐疹成疮者。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8 游风、赤白游风:前者见于清·祁坤《外科大成》,书中言:“游风者,为肌肤倏然 焮赤肿痛痒感,游走无定,由风热壅滞,营卫不宣,则喜行而数变矣。” 后者见于明·薛 己《外科枢要》,书中言:“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腠理, 内热拂郁;或阴虚火动,外邪所乘;或肝火风热、血热。” 另外,《外科证治全书·卷 四·发无定处证》亦有咽言:“赤白游风,肌肤初起霞晕,由小渐大,浮肿成片,或高 累如粟,发热,痛痒相兼,游走无定。” 风乘疙瘩、鬼饭疙瘩:清·徐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言:“( ) 一名鬼饭疙瘩,俗名风乘疙瘩⋯⋯表虚之人多患之。”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要诀· 》言:“此证俗称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寒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初起皮肤作痒,次生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以上各种称谓,根据其对发病特点、病损及症状特征的描述而判断,当属现代医学 所称的荨麻疹。 2 临床表现 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 发病突然,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出现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 界限清楚,一般迅速消失,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如果单纯发生在 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者,称为游风。其局 部不痒或轻微痒感,水肿经2-3天消退,也有持续更长时间者,消退后不留痕迹。 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发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黏膜,可伴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和支气管受累时可导致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有 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发生晕厥。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发作数天至1-2周;慢性者反复发 作,迁延数月,经年不断。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1]。 3 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3.1 理论探讨 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古代文献多有论述,现代中医学者在传统中医理论 的指导下,认为荨麻疹的发病多在先天不足、禀赋不耐的基础上,外感风、寒、湿、热 之邪或内有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原因而诱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3.1.1六淫致病 六淫中以风邪为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且常兼挟寒、热、湿、燥等邪 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风·风瘙隐胗候》言:“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 成隐胗。”《诸病源候论风· 候》又言:“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 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千金要方·风毒脚气》言:“《素问》云:风邪客于肌 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挟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所以 有风轸搔痒,皆由于此。”《医学入门·卷四·外感类》亦云:“赤疹因天气燥热乘之,⋯⋯, 似赤似白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此风热夹湿也,多因浴后感风,与汗出解衣 而得。” 六淫致病,现代医家亦多有阐发,如陈氏[2]认为:“荨麻疹病因虽较复杂,但溯本 求源,终归于风……风为百病之长……多夹寒、湿、热诸邪,邪气侵入肌肤之间,与气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9 血相搏,气血运行障碍,风团叠现。”瞿氏[3]则认为:“本病除风邪致病之外,湿邪在 其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故从风湿论治荨麻疹收到良好的疗效。总之,六淫所致本病, 不外外感风、寒、湿、热、燥之邪,或单一致病,或合而为邪,或与血气相搏,束于肌 表,搏于腠理,发为瘾疹。 3.1.2 脏腑不调,内伤情志 古代文献对脏腑不调导致荨麻疹亦有论述。如《外科枢 要·论赤白游风》言:“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腠理, 内热拂郁;或阴虚火动,外邪所乘;或肝火风热、血热。”《医学入门·卷四·外感类》 云:“赤白游风属肝火。”指出肝火妄动、肺脾气虚可以引发本病。现代医家李氏[5]根 据慢性荨麻疹患者多伴有情绪烦闷,急燥易怒,失眠多梦,纳谷不香,四肢酸软等症状, 认为“慢性荨麻疹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有些患者则因为肝阴不足,内风煽动引 起……慢性荨麻疹既有肝失疏泄、脾气不足的一面,又有风邪内伏、湿邪阻滞的一面, 其病理特征是虚实夹杂”。张氏[4]认为,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内外病因相 合而致。外由风寒湿热,内因“夙根”或肺脾肾虚弱,尤以肺脾失调为主。禤氏[6]认 为,“慢性荨麻疹……或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热”所致,提出肝郁化热而致 病的理论。 另外,《外科大成》循《内经》之旨,认为“疹属少阴君火”。禤氏[7]在古文献肾 虚理论的基础上,将肾虚致病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顽固性皮肤病与脏腑病变有着密切 关系,且多损及肾阴肾阳,如能恰当运用补肾法,往往使沉疴治愈。 而《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认为瘾疹“红色小点,有窼粒隐行于皮肤 之中而不出是也。属心火伤血,血不散,传于皮肤”。 以上论述,间接阐发了脏腑不调、七情内伤导致本病的机理。心藏神,肝藏魂主疏 泄,此两者最易为情志所伤,而致肝失疏泄,心肝火盛;情志不畅则化火、化燥而伤阴, 或致肾水不调,或克乘脾肺,若逢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因而引发本病。 3.1.3 饮食不当 古代文献对饮食不当导致荨麻疹亦有论述。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发 丹》中云:“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 以此得见系是脾风。”指出饮食不当与发生本病的关系。现代医家朱氏[9]认为:“荨麻疹 最常见的病因是食物过敏,尤其是急性荨麻疹”;郭氏等[8]统计500例荨麻疹的致病因素, 由食物引起者253例,占50.6%,其中最常见的食物为虾、蟹、鱿墨鱼、塘鱼等。罗氏[10] 认为:“最容易引起荨麻疹的食物如下:鱼、虾、蟹、贝壳类;肉类食品中如鸡肉、鸭 肉、鹅肉、猪肉、牛肉、马肉、狗肉、兔肉等;蔬菜类有竹笋、蒜苗、菠菜、茄子、西 红柿等;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等。”进一步印证了饮食不当与发生 本病的关系。 3.1.4 体质因素 古代文献对体质因素亦有所论述。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风 候》言:“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也。” 又言:“人皮肤虚,为风所折,则起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也有“风 邪多中表虚之人”之说。现代医家在古人阳虚、气虚等体质的基础上,对荨麻疹患者的 体质又有新的观点,如禤氏[3]认为“慢性荨麻疹多因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内热, 血虚受风”,提出了荨麻疹患者阴血不足的体质。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0 另外,亦有学者[11]认为,荨麻疹具有易感易发的特点,究其原因多为汗出当风或 露卧寒凉所致。而汗出者,多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致使气血不运,肌无 所养而致。因此,固护卫阳,调和营卫在治疗荨麻疹上具有重要意义。另有医家[12]认 为 “它的病机以正气内变为主,复因饮食不节,以及鱼蛋虾蟹馨香燥热之味,或外在 风寒之邪侵袭机体,造成人体正气内变,营卫损伤,使营卫二气失调,气血壅塞,不得 宣泄于外,必郁滞于内而化热生风。”提出正气内变可以导致荨麻疹的学说。 3.2 实验研究 有研究者[13]通过对68例荨麻疹患者肺功能状况的检测和51例荨麻疹患 者发病时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来研究荨麻疹患者肺功能变化与中医“肺主皮毛” 的关系:荨麻疹患者是否出现呼吸道黏膜受累,不仅可以通过临床上有否出现气急、哮 鸣音等症状和体征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而且可以借助现代医学指标。其主要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 1秒时间肺活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速、气道阻力、气道传导力等。结果显示:荨麻疹患 者发病时小气道己处于高反应状态,气道黏膜也和皮肤一样充血、水肿,治愈后则气道 阻力降低,表明荨麻疹患者肺功能随着皮肤风团的发展而变化,肺功能改变与皮疹一样 是可逆的。本研究为从肺论治荨麻疹提供了实验参照依据。 4 荨麻疹的辨证分型 在现代文献报道中,不同医家对荨麻疹的辨证分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下总结出 当代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 (1)赵炳南:分为风热、风寒、湿热受风、血虚受风四型[14]。 (2)朱仁康:分为风热、风寒、风湿、脾虚、血热、血瘀六型[15] (3)张志礼:分为风热,风寒,阴血不足、血虚受风,肺脾两虚、风寒束表四型[16] 。 (4)顾伯康、张曼华:分为风寒、风热、肠胃湿热、冲任不调、气血两虚五型[17,18]。 (5)黄泰康:分为风热、风寒、肠胃湿热、肝气郁结、冲任不调、气血两虚六型[19] 。 (6)段馥亭:分为热盛、血虚、湿盛三型[20]。 (7)禤国维:急性分为风热相搏、风寒外束、肠胃湿热、毒热燔营、卫外不固、气血 二虚、冲任不调、阴虚内热、血瘀阻络九型[21];对于慢性荨麻疹分为卫气不固、胃肠 失调、气血郁滞、肺肾不足、冲任失调和气血两虚六型[22]。 (8)王永炎:分为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风湿犯表、肠胃湿热五型[23]。 (9)李曰庆:主张分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胃肠湿热、血虚风燥四型[1]。 (10)陆德铭:分为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三型[24]。 (11)陈凯:分为风热、风寒、脾胃湿热、阴血不足、脾虚湿滞五型[25]。 (12)周百川:分为血虚受风、血热受风、表虚营卫不和、中虚兼风寒四型[26]。 (13)张作舟:对慢性荨麻疹分为表虚不固、营卫失和,血虚气弱、风从内生,阴虚 内热,肠胃湿热四型[27]。 (14)溪凤霖:主张分虚实辨证.实证分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肝火肠燥三型;虚证 分为阴血不足、冲任不调、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四型[28]。 (15) 程运乾:分为风寒、风热、实热、虚热四型[29]。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1 (16) 管汾:分为风胜热盛、风寒外袭、卫阳不固、阴虚火旺、气血两虚、心阴不足、 脾胃湿热、热毒播营、虫积伤脾、冲任不调十型[30]。 综上所述,荨麻疹的辨证分型大致以风热犯表、风寒束表、风湿犯表、血虚风燥、 肠胃湿热等类型为代表,其辨证方法是以八纲辨证与病因辨证为主,此外,其他医家亦 提出了新的辨证方法。如张[31]氏用六经论治慢性荨麻疹,分为太阳表实证、阳明燥热 证、少阳枢机不利证、太阴湿困证、少阴阴虚火旺证和厥阴寒热错杂证,取得良好疗效。 还有学者提出微观辨证学说,微观辨证要求临床辨证不仅要依靠症状、体征和病史资料, 还要结合许多物理、化学、组织病理和免疫学检查等来帮助辨证,是现阶段中西医结合 新的战略思想。目前荨麻疹中医微观辨证研究报道较少,张氏[32]对荨麻疹的中医分型 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风寒束表型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为血液粘 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 延长;风热犯表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主要为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血虚风燥型的改变为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均增高。三型之中以风寒型的血液粘度增 高尤为显著。 5 荨麻疹的治则治法 荨麻疹的辨证分型大致以风热犯表、风寒束表、风湿犯表、血虚风燥、肠胃湿热等 类型为代表,相应的治则治法以疏风清热、解表散寒、疏风祛湿、养血润燥、清热利湿 等方法为主。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则治法颇有论述,有调和营卫法[33]、滋阴清热法[33] 、扶正祛邪法[34] 、助阳固表法[35]、益气助阳法[36]、益气活血法[37]、理脾化湿法[33]、 调理脾胃法[38]、宣肺益气法[39]、柔肝熄风法[40]、补肾法[41]等。 其辨证思路以八纲辨证与病因辨证为主,治则治法以扶正祛邪为主,均有一定的代 表性。上述辨证及治法均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而进行灵活运用。 6 荨麻疹的临床治疗 6.1 辨证治疗经验 在临证经验方面,现代医家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供临床参考。 韩冰[43]对阴血不足、血虚风燥型和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荨麻疹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阴血不足、血虚风燥型药用生熟地、麦冬、当归、首乌、刺蒺藜、浮萍、防风、黄芪; 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药用白术、茯苓、沙参、黄芪、桑皮、地骨皮、干姜皮、桂枝、 防风。结果总有效率为71.99%。宋氏[12]指出:“须掌握既要透表,而又不可单纯汗解, 还需清里,以除其发病之基。总以透达清内,表里两和为治。”何氏[42]认为:“若 久 发不愈,时作时瘥,疹见于周身,而舌绛苔光者,为入血络。”荨麻疹除了入气分外, 亦可入血分。与之持相同观点亦有朱氏[15]认为:“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肌腠之 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着重活血祛风。” 宋业强[44]总结其师赵纯修主任医师经 验,从风热型和风热兼虚型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73例。风热型方用白鲜皮饮(白鲜皮、 金银花、生地黄、赤芍、丹参、徐长卿、黄芩、苦参、蝉蜕、荆芥、防风、木通、浮萍、 甘草)加减;风热兼虚型方用复方黄花汤(金银花、白芍、黄芪、生地、薏苡仁、丹参、 徐长卿、白蒺藜、川芎、白芷、荆芥、防风、甘草)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3.56%。另 外,黄氏[41]认为:“若兼有脾虚湿热偏胜者,可加健脾利湿之扁豆衣、鸡内金、茯苓、 泽泻、六一散等,平时常服资生丸、桑麻丸,应持续服药,直至痊愈为止。” 故脾虚湿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2 热型,又宜健脾利湿法。对于慢性荨麻疹或顽固性荨麻疹,张伯臾[45]则强调加入虫类药 的重要性,认为“对于顽固性荨麻疹,不论虚实,每入虫类药,能助药力而获速效。” 朱 氏[14]在观察了赵炳南治疗50例顽固性荨麻疹患者后,认为风热型效果较好,风寒型及 虚型疗效较差。 从上述对荨麻疹的临床治疗经验中可以看出,急性荨麻疹易于治疗,特别是风热型 疗效较好;慢性荨麻疹无论各型,治疗上都有一定难度,加入虫类药,如全蝎、乌梢蛇 等,可提高疗效。 6.2 中药治疗临床研究 6.2.1专病专方 刘志芬[49] 等自拟荨疹汤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药用党参、黄芪、当 归、首乌、生地、赤芍、川芎、僵蚕、玄参、蝉衣、炒蒺藜;热盛者加银花藤、蒲公英、 夏枯草;湿胜加苍术、薏苡仁、泽泻;挟瘀加丹皮、红花、丹参;风盛加荆芥、防风、 乌梢蛇;食鱼虾易诱发者加山楂、鸡内金、苏梗。结果总有效率为87.5%。李氏[46]应用 中药克痒汤治疗急性荨麻疹39例,治疗慢性荨麻疹33例,总有效率为98.6%。李氏[47]应 用紫银汤治疗风热型急性荨麻疹126例,总有效率为99%。何氏[48]采用新鲜马齿苋全草 100~200g外用,治疗急性荨麻疹12例,全部治愈。丁氏[50]应用清热祛风冲剂治疗急性 荨麻疹167例,具有良好的抗过敏、解热和抗炎作用,显效率为88.8%。刘和平[51]自拟扶 正祛风汤(黄芪、防风、熟地、当归、荆芥、蝉衣、桂枝、黄芩、白芍、川芎、甘草; 风热者去熟地、桂枝、加薄荷;风寒者加干姜皮;血虚风盛者去桂枝、荆芥,加五味子、 刺蒺藜、全蝎)治疗荨麻疹265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4 3%。朱庄庄[53]等自拟活血祛风汤 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药用桃仁、红花、苦参、白鲜皮、生地、川芎、当归、赤芍、土 茯苓、地龙、甘草;风热者加防风、荆芥;热重者加银花、地丁;湿重者加泽泻、苍术; 阴亏者加玉竹;卫气不固者加黄芪。结果总有效率达98.7%。王长海[54]用当归饮子(当归、 川芎、生地、荆芥、黄芪、生首乌、白蒺藜、赤芍、防风、甘草、白鲜皮、蝉衣)治疗 急性荨麻疹10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100%。吴绪祥[52]等拟抗敏汤(银柴胡、乌梅、生地、 牡丹皮、赤芍、蝉蜕、防风、丹参、地肤子、紫草;若为慢性加黄芪、白术;若有水泡、 痒甚及舌苔厚腻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苦参、土茯苓、白鲜皮、野菊花;血 热甚者加水牛角片。治疗荨麻疹4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5.65%。 6.2.2 中成药疗法吕明伟[57]对15例荨麻疹患者服用大活络丹,每次2丸,每日3次,总 有效率达93 33%。韩氏[55]用归脾丸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总有效率达83.3%。李兴文[56] 用雷公藤片治疗慢性荨麻疹34例,总有效率达97%。 6.2.3 外治疗法申艳梅[60]等以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荨麻疹32例。药物组成:五味子、白 术、防风、白芍、蛇床子、地肤子、苦参、苍术、透骨草、黄芪、桂枝、干姜。将药置 入熏蒸机中,令患者坐入温度适宜的熏蒸机内,结果总有效率达100%。毛瑞源[59]等用 内外合治法治疗荨麻疹36例,方法:大活络丹口服配合六神丸外擦患处,结果: 治愈 29例,好转5例,未愈2例。治愈率80.5%,总有效率94.4%。5例好转者于3个月至1年后 复发,再次采用前法治疗,仍然有效。崔振生[58]用九味止痒汤外洗治疗瘙痒性荨麻疹。 药用苦参、地肤子、黄柏、蛇床子、蝉蜕、苍耳子、白鲜皮、川椒、枯矾。水煎两次混 合,外洗患部,结果总有效率达95%。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3 6.2.4 中西药结合疗法 孙玉德[62]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西药以克敏能、 甲氰咪呱、利血平、安络血、赛庚啶、维生素C等口服。中药药用黄芪、桂枝、荆芥、 防风、丹参、当归、蝉蜕、僵蚕、乌梢蛇、乌梅、五味子、蜈蚣;风热盛者桂枝减量, 加栀子、连翘;风寒外袭重者加麻黄;夹湿者酌加白扁豆、黄柏;气虚者加党参、甘草。 结果总有效率达100%。黄氏[61]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西医口服非那丁、 雷尼替丁、维生素C。中药配合中医辨证,卫气不固型治以玉屏风散加味;阴虚内热型 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湿热型治以土茯茵陈汤。结果总有效率达100%。冯桂丽[63]等以 中西医结合疗法顽固性荨麻疹45例。西医治疗以西咪替丁、扑尔敏、维生素C等药口服; 中药药用桂枝、防风、五味子、乌梅、白芍、白术、黄芪、地龙、白鲜皮、蝉蜕、甘草, 并随证加减。结果总有效率达93.32%。 6.3 实验研究 对中药治疗荨麻疹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是从抗炎、调节免疫等方面来 进行复方药效学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64]麻黄、防己、丹皮、 苦参、防风、黄芩等单味中药,葛根苷、丹皮酚等中药单体,防风乌蛇止痒丸等中成药 均有抗过敏的作用,用于治疗荨麻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黄涛[66]用乌鸡白凤丸治疗 荨麻疹38例,治愈3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32例在3天内治愈。药理研 究表明:乌鸡白凤丸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对过敏性水肿有一定预防和消炎作用,并 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故治疗慢性荨麻疹见效快,疗效好。陈氏[65]使用纯天然中药抗 敏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药效学实验表明,其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和抗炎解热作用, 对大鼠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均无损害作用,副作用小,无中枢镇静作用,总有效率为 93.2%,且复发率低。单氏[67]根据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学说进行了动物实 验,观察麻杏石甘汤对家兔的血压、呼吸、肠蠕动波的影响。实验表明:麻杏石甘汤具 有拮抗荨麻疹发生血管反应的作用,并验证了除肺以外,皮肤、肠道也参与气体代谢这 一中医理论。方中麻黄含麻黄碱的拟肾上腺样效应,有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变 为cAMP,使cAMP增高,从而抑制组胺的释放;石膏含钙离子,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杏 仁含氢佩酸,可抑制呼吸中枢,有利于镇静平喘;甘草含有皮质激素样物质,有抗炎、 抗过敏作用,能阻止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从而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田增光[68]用复 方丹参注射液曲池穴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治愈35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 95%。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由丹参、降香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能, 丹参所含丹参酮具有消炎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使风团消退,对慢 性荨麻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韩宝顺[69]在实验条件下测定了50例慢性寻麻疹患者的 血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 结果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上述检查指标显著性增高。提示对血液流变指标有异常变 化的患者,临床上应用降低血液粘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是具 有一定针对性的方法。作者采用藻酸双酯钠、脉络宁、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都取 得了满意的效果。丁素先等[50]用清热祛风冲剂(荆芥、防风、黄芩、连翘、黄柏、苦参、 白鲜皮、生地黄、甘草等组成),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其中急性算麻疹167例,慢性荨麻 疹48例。结果急性荨麻疹显效率88.8%,慢性荨麻疹显效率50 。通过临床药理试验表明, 该药对炎症、渗出、过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方中各药分别具有抗过敏及解热、抗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4 炎作用,因而对型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可显示良好疗效。韩子英[70]等以口服归脾丸治疗 慢性等麻疹,总有效率83.3%。研究提示:归脾丸通过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抑制IgE抗 体产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调理肠道菌群比例,促进SIGA的分泌,从而建立黏膜屏 障,防止致敏因子进入血液等协同作用,对慢性荨麻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针灸疗法治疗荨麻疹亦有满意的疗效,因后文专题探讨,故在此不加论述。 总之,中药治疗荨麻疹疗效可靠,方法灵活多样而且副作用小。但在动物实验的研究技 术与方法、中草药药理及化学成份的研究、以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合成等方面,还 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7 小结与讨论 7.1小结 综前所述,荨麻疹中医病名历代称法不一,但其源流基本理顺清楚,在该问 题上,目前研究者们并无争议。荨麻疹的病因病机,一般是在先天体质因素的基础上, 因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食不慎,或七情内伤等诱发。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方面, 辨证分型大致以风热犯表、风寒束表、风湿犯表、血虚风燥、肠胃湿热等类型为代表, 治则治法以疏风清热、解表散寒、疏风祛湿、养血润燥、清热利湿等方法为主。急性荨 麻疹易于治疗;慢性荨麻疹无论各型,治疗上均有一定难度。但在实际临床中,应根据 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正如朱仁康[72]所云:“更有寒热错杂之证,也当寒热兼治。总之, 病情比较复杂,应当详究,审证求因,庶能得治。”其治疗方法除传统辨证论治中药内 服以外,尚有专病专方、中成药疗法、外治疗法、中西药结合疗法、针灸疗法等各种方 法,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总之,中医治疗荨麻疹理论完善,临床疗效明确,为治疗荨麻 疹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7.2 不足与展望 (1)纵观近年来中医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研究,发现研究者们所用的荨麻疹诊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虽然大同,但尚有小异,并不统一,半数以上研究者没有遵循目前国内公认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者。而且,多数文章只字未提疗效标准,仅用“痊愈”、 “显效”、“无效”等名词含糊其词,具体“效”到什么程度却没有明确的解释。虽然从 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需要百家争鸣,但在诊断疾病和评定疗效方面,却应严谨与统一, 以体现对比观察的客观性。 (2)部分临床药理研究模式单一,缺乏中医辨证特色。近年来部分研究者采用提 取中药有效成分,通过对某一或某几个所谓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来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中药疗效 方法来解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机理所在。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正如 前文所说,导致荨麻疹的现代研究机理之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况且中医治疗荨麻 疹往往是中药复方或综合疗法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复方中包含的成分庞杂, 综合疗法中又有千变万化不同的影响因素(或称为干扰因子),再加之患者由于性别、 年龄、体质、病因病机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是一种复杂的构成体。所以,无论作用方法 (治疗手段)还是作用对象(病的人),都是复杂的。换句话说,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特 色,就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本质,实际上是使用一种复杂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用一种相对模糊的方法来处理模糊的问题。而上文提到的研究方法,却恰恰在应用线性 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的问题,没有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这在行而上的哲学层面上,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5 犯了方法论的错误,所以,这种应用线性方法分析与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合 理,有待学术界的探讨。 (3)动物实验的研究技术与方法有待提高。首先,中医学术界内部本身对于脏腑 实质、五脏虚的动物模型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甚至对于是否应用动物实验来研究中医 也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如何应用动物实验研究中医,以及怎样用动物实验 合理的诠释中医病机就成了每一个从事中医研究者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其次,由于各 种原因,目前急性荨麻疹动物模型尚无法制备,多数实验仅采用的Ⅰ型变态反应豚鼠模 型、皮肤瘙痒动物模型及局部皮肤荨麻疹动物模型来代替荨麻疹动物模型,从根本上说 都与急性荨麻疹有一定差异。因此,受时间、经费、实验条件及研究者水平等诸多方面 的限制,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目前尚未全面展开,有待进一步提高。 (4)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尚未充分利用。任何一个学科必须要与时代协调同步发 展,否则,往往容易被淘汰。近来,以“多中心,大样本,盲法的应用”为特征的循证 医学在临床研究中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一种评价临床疗效的新方法。但这种极具时代 特征的研究方法尚未在荨麻疹的中医治疗研究方面得到合理的应用。 (5)症状学及微观辨证的研究应引起重视。荨麻疹的一个突出症状就是“痒”,这 是主观性非常强的一个临床指标。在临床实践中,某些疾病,特别是对荨麻疹这类症状 有特点、异常感觉突出的疾病,中医辨证非常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感觉,离开患者的异常 感觉,证的诊断是很困难的,有时是不可能的。 “身体是它自己的医生。”从现代医学 的角度分析,机体内部存在无数神经内感受器,包括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时刻监 测着身体内部的变化,一旦体内出现异常,这些内感受器即能查觉,内感受器感受到的 异常信号反映到大脑皮层而形成症状。以“瘙痒”为例,目前对其机制的认识尚未完全 清楚,一般认为表皮真皮交界处的游离神经末梢是痒觉感受器。于体内外的各种物理性、 化学性等因素的作用,使抗体 IgE反应素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或 外来蛋白,如血清和药物等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刺激肥大细胞,均 引起肥大细胞膜结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如酶的激活等,促使脱颗 粒和一系列介质特别是组织胺的释放,使局部组织胺、激肽、蛋白分解酶(胰蛋白酶、 胃促蛋白酶等)和血管舒缓素等化学递质堆积,刺激痒觉感受器,引起冲动,由痛觉神 经纤维中无髓鞘 C组纤维传导,经脊髓丘脑束至丘脑,最后达皮质感觉区,产生瘙痒感 觉。在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异常感觉便没有证。因此,证具有感觉反映性,而且感觉在 证反映性方面具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 我们所应该重视的是感觉的定性的和定量的 测定,明确异常感觉(即症状)的发生机制,把握异常感觉变异的规律,控制异常感觉的 影响因素。在这方面,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尚缺乏对荨麻疹的主要症状——“瘙痒”的重 视,尤其缺乏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而论及瘙痒的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更是凤毛麟角; 最基本的、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初步建立该症状的分类与分级等定性的和定量的判 断及测定标准。 另外,微观辨证作为现阶段中西医结合的一种学说,在临床中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 关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患者的本体感觉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证,就没有 必要一定要将感觉的东西转变为非感觉的东西。因为作为研究客体的症状本身,其客观 综述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 16 性与四诊体征、物理、化学、免疫、组织等指标是一致的,应当同等对待。当然,中医 的研究不能满足于现状,在症状以外,需要寻找更多的、更精密的指标,以达到更高的 辨证水平。中医应善于借鉴微观指标,但不一定非要将那些完全能够反映证本质的宏观 指标一概转换成微观指标。 (6)合理结合现代科学进行研究。中医为治疗荨麻疹开辟了新的途径,然思路广、 方法多、疗程和疗效不一。故结合现代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对其进行疗效机理探索及 药理筛选,中草药之药理及化学成份的研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合成等,临床数据 的统计整理、中药疗效的整体系统评估及模糊性处理及复杂性研究均还需作大量工作。 从现代研究的角度,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药药理学等方面的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不仅有 助于中医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树立中医目前在整个生命科学学术界的国内、国际形象,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和加深了中医从业者本身对荨麻疹中医治疗的理解。 总之,目前中医治疗荨麻疹理论完善,疗效明确,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应继 续走临床—实验—临床的道路,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宝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及 其它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中医药治疗荨麻疹定会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193 2 罗光浦,肖红丽,李东海,等.陈汉章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介绍.,新中医,2002,34(4): 10-12. 3 瞿幸.从风湿论治荨麻疹的体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6): 60. 4 张挹方.肺脾理论与过敏性疾病.上海国医药杂志,1997,19: 16-17 5 李元文.从肝脾论治慢性荨麻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6): 55, 6 范瑞强,谢长才,等.禤国维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中医药研究,1999,15(5): 27. 7 陈达灿,陆原,等.补肾法为主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新中医,1999.31(7):14-15 8 郭田章 ,肖海云 ,张云松 .500 例荨麻疹的致病因素分析 .衡阳医
本文档为【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629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8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8
浏览量: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