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论语_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_论语_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举报
开通vip

_论语_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王 树 人 虽然 《论语》 的记载表明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论语 . 子罕》。下 引《论语》只 注篇名 ) 。 但 是 , 《论 语》 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又相当多。 这至少表明 , 仁在当时是一个令人感兴 趣 的 高难问题 。 孔子虽然“罕言” , 其弟子却不能因其高难而罕问 。 相反 , 也许正因为仁之高难 , 弟子们才要多发问 。 这是不是 《论语》 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反而多的原因 ? 恐怕至少也应算是 讨论中的一种看法吧 。 不过 , 仁构成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高难问题...

_论语_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王 树 人 虽然 《论语》 的记载表明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论语 . 子罕》。下 引《论语》只 注篇名 ) 。 但 是 , 《论 语》 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又相当多。 这至少表明 , 仁在当时是一个令人感兴 趣 的 高难问题 。 孔子虽然“罕言” , 其弟子却不能因其高难而罕问 。 相反 , 也许正因为仁之高难 , 弟子们才要多发问 。 这是不是 《论语》 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反而多的原因 ? 恐怕至少也应算是 讨论中的一种看法吧 。 不过 , 仁构成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高难问题 , 却是至今后辈研究者所公认 的 。 仁 这 个 概 念 , 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 , 仁的问题亦是一个熟知的问题 。 但是 , 要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 , 要使这个 问题得到公认的解决 , 至今仍然是困难的 。 也许 , 仁的问题 , 象许多常青的哲学课 题一样 , 乃是一个虽说永远不能完全解决但却可在讨论中永远给人以启迪的问题 。 本文题 「! 的 “辨析 ”一词 , 虽然有些自以为是的味道 , 但实际上只是表明作者对仁的问题有兴趣和由此 作的某些发问而 已 。 一 、 精神境界与仁的界说 不久前 , 冯友兰先生曾从大的方面指出 , 《论语》中仁的含义有两种 , 即伦理学的含义 与哲学的含义 。 如他所言 : “作为四德之一的仁 , 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 , 对于它的讨论 , 是伦理学范围之内的事 。 作为全德之名的仁 , 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 对于它的讨论 , 是哲 学范围之 内的事 ” ¹ 。 冯先生把这种看法作为他 “对于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 , 是具 有 启 迪 性的 , 它突破了把仁只是作为道德范畴的理解 。 同时 , 冯先生也为我们提出了需要继续 讨论 的深刻问题 。 这就是 , 冯先生在其文中所引证论述的 , 只是表明孔子所说的仁存在有比作为 道德范畴含义更高的哲学 范 畴 含 义 。 但是 , 孔子的仁作为哲学范畴的含义是什么或如何显 示 , 冯先生却没有具体指出 。 冯先生用其在 《新原人》 中的 “天地境界 ” , 如 “知天” 、 “事天” 、 “乐天 ” 、 “同夭 ”来解释孔子关于仁的精神境界 , 在有些方面可以与孔子的思想联系起来 。 然 而 , 这种精细的哲学抽象 , 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孔子当时的思想实际。 其实 , 广义而言 , 任何一种道德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 例 如 “ 四 德 ” : “仁 、 义 、 礼 、 智 ” , 或 “五常” : “仁 、 义 、 礼 、 智、 信 ” , 其中每一种德性 , 作为人所遵守的道德规范而表现 为意识 , 都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 只不过是在 .与作为全德之仁相比时 , 不如全德之仁的精补 ¹ 冯友兰 :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 步理解和体会》 , 《孔子研究》 19 8 9年第 3 期 。 境界为高罢了。 从意识形态的层次看 , 在孔子那里 , 全德之仁近乎于道与圣 。 这种仁、 道与圣 , 都是体 现或把握人的精神整体的范畴 , 从而是支配其他一切具体精神的精神 , 即统帅一切具体精神 , 境界的最高精神境界 。 在孔子看来 , 追求这种精神境界 , 应当成为人的一生之归宿。 以致于 孔子说 : “朝闻道 , 夕死可央 , , “苟志于仁矣 , .无恶也” ( 《里仁》 ) ; “志士仁人 , 无求生 以 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卫灵公》 ) ; “若圣与仁 , 则吾岂敢 ? ” ( 《述而 》 ) 。 那么 , 现在的问题是 , 具体地说 , 全德之仁是什么 , 它是如何体现最高精神境界的 ? 这 里就涉及孔子对于仁的不同界说 。 根据 《论语》的记载 , 孔子对于弟子在仁这个问题上的发 问 , 他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 这在一方面表明 , 仁具有丰富的内涵 , 它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 具体概念 , 而不是一个抽象概念。 另一方面 , 孔子的不同回答 , 还表明孔子与弟子谈话的背 景和具体的语境不 同, 因而涉及仁的角度不同 。 例如 , 孔子的弟子在教养和品德上是各不相 同的 , 其所发问的出发点也必然不同 。 因此 , 孔子的不同回答 , 还显示出他有的放矢和因材 施教的精神。 从近年关于仁的讨论看 , 大家关注的孔子界说 , 集中在子贡 、 仲弓、 颜渊和樊迟问仁时 孔子所作的回答 。 为具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兹引证如下 : 子贡曰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何如 ? 可谓仁乎 ? ”子日 : “何事于仁里 必 也圣 乎 ! 尧舜其犹病诸 ! 夫仁者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能近取譬 , 可谓仁之方也 已。 ” ( 《雍也》 ) 仲弓问仁 。 子日 : “出门如见大宾 ,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在 邦 无 怨 , 在家无怨 。 ” ( 《颜渊 》 ) 颜渊问仁 。 子日 : “克己复礼为仁 。 一 日克 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 为仁由 己 , 而 由 人乎哉 ? ” (同上 ) 樊迟问仁 。 子曰 : “爱人 。 ’” (同上 ) 应当说 , 上述孔子关于仁的几种界说 , 只是从不同角度考察和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仁的结果 。 它们并不 矛盾 , 而有其内在联系 。 外延大而内涵又深的界说 , 乃是孔子对于樊迟问仁的回答 : “爱人” 。 可以说 , “爱人 ”乃是孔子对于仁的总体界说。 其他关于仁的界说 , 无一不隶属在这个总体界 说之下 。 不难看出 , 孔子对子贡问仁的回答 :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多 孔子对仲弓 问仁的回答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等等 , 显然都是“爱人 ”的种种具体表现。 也就是说 , 在孔子那里 , 仁作为总体精神和最高的精神境界 , 其具体表现就是 “爱人 ” 。 “爱人 ”因而也是 孔子对于人的发现之总体概括 。 孔子的这一概括并不是偶然的 , 它乃是西周至春秋末期神学 的天道观衰落和仁学的人道观兴起之必然产物 。 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 , 上述界说中仍有两个 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 : 孔子在回答子贡问仁时所提出的仁与圣的关系间题 , 以及孔子在回答 颜渊问仁时所提出的仁与礼的关系问题 。 二 、 仁与圣的关系 孔子对于子贡提出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评价甚高 , 认为它不止是仁 , 而乃是圣 , 并且 认为 , 这种圣尧舜也没有完全做到 , 可见其境界之高。 紧接着孔子提出 : “夫仁者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 己 欲 达而达人 ”。 张岱年先生认为 , 这是孔子把仁与圣区别开来给予仁的界说¹ 。 如上所述 , 承认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一种界说 , 这是没有疑问的 。 但是 , 这里仍然需要探讨的 问题是 , 仁与圣除了区别是否还有相互联系的同一性 ? 我认为 ,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 肯定的 。 从孔子对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作为圣及其与仁的关系之评价中可以看到 , 他是把 两者既相 区别又相联系的 , 而且是从联系中把握其区别的。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 “何事于人 , 必也圣乎! ”就是说 , 圣并不否定仁 , 而是包乎仁又高于仁。 不过由此又发生两个需要 探 讨 的问题 : 其一是 , 圣在何种意义上高于仁 ? 其二是 , 仁除了作为精神境界是否还包含有其他 含义 ? 为了说明的方便 , 先讨论第二个问题 。 例如 , 就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这个界 说而言 , 它当然表现了一种精神境界 , 但它的实行就不限于只是精神境界 , 而必须把实践包 括在内才说得通 。 冯友兰先生联系 《论语 · 泰伯》 “立于礼 ”之说 , 认为孔子说他 自 己“三 十 而立 ” , 不过是表明 , 他在三十岁左右 , 就完成了对于 “四德 ”之一的 “礼 ” 的修养了º 。 就 此 理解 , “ 己欲立而立人 ” , 就是使自己同时也使他人达到对于礼的修养。 显然 , 这种修养是决不 可能把实践排除在外的 。 孔子所说的 , “能近取譬 , 可谓仁之方也已 ” , 实际上 , 就是借广义 而言的实践途径达到仁 。 其次 , 关于 “ 己欲达而达人 ” , 孔子 曾作过这样的界定 , “夫达者 , 质 直而好义 , 察言而观色 , 虑以下人 ” ( 《颜渊》 ) 。 不难理解 , 这种 “达 ” , 即为了树立 和 坚 持 “质直而好义 ”的品德 , 则必须进行“察言观色 ”和 “虑以下人 ”这种调查研究甚至 斗 争 的 实 践 。 可见 , “立 ”与 “达 ” , 既是精神境界的表现也是实践的过程。 此外 , 孔子的仁不仅包含有实践意义 , 而且有些时候 , 孔子把仁的实践意义看得比精神 境界的意义还高 , 或者说 , 精神境界如何 , 归根结底要看实践结果如何来判定。 例如 , 孔子 对于管仲的评价 , 就主要是强调其实践的效果及价值 , 并由此而称赞管仲为仁人的。 请看孔 子与子路 、 子贡的两段对话 : 子路日 : “桓公杀公子纠 , 召忽死之 , 管仲不死 。 ”日 : “未仁乎 ? ”子日 : “桓公 九 合诸侯 , 不以兵车 , 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 如其仁 。 ” ( 《宪问》 ) 子贡日 : “管仲非仁者典 ? 桓公杀公子纠 , 不能死 , 又相之。 ”子 日 : “管仲相桓公 , 霸诸侯 , 一匡夭下 , 民到于今受其赐 。 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枉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也 , 自经于沟读而莫之知也 ? ” ( 《宪 问》 ) 在这两段话中 , 子贡与子路大惑不解的是 , 桓公杀其兄公子纠。 这是违背孝梯原则的大逆不 道 。当时 , 公子纠的一位师傅召忽为忠于其主而自杀身死 , 但同时作为公子纠师傅的管仲 , 不 但不 自杀 , 反而成为杀兄的桓公之宰相。 对于这个问题 , 孔子没有先作正面 回答‘, 而是转而 先摆管仲辅佐桓公所取得的辉煌政绩 。 在 回答子路的发问时 , 孔子强调 , 管仲能 用 和 平 手 段 , “不 以兵车 ”而 “九合诸侯 ” 。 就是说, 他能用谋略不战而胜 , 从而使民众免去在战争中遭 受苦难 。 因此 , 孔子盛赞管仲“如其仁 , 如其仁 ”。 这完全是从实践最终的效果如何来规定仁 的 。 在 回答子贡发问时 , 孔子进一步强调 , 他那一代人当时仍然受惠于管仲的上述业绩 , 甚 至认为 , 如果没有管仲 , 民众至其时可能仍然处于未开化的野蛮状态 。 有鉴 于 此 , 孔 子 认 ¹ 参见 《探索孔子思想的真缔》 , 《孔子研究 》 19 8 9年第 3 期 . º 参见 《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 《孔子研究》19 8 9年第 3 期 。 为 , 管仲不应该象召忽那样不明智地死去 , 显然 , 这也完全是从 “观其行 ”的实践意义规定仁 的。 概括地说 , 在回答子路发问时孔子对于管仲的称赞 , 实质上是对和平 “不以兵车 ”的称赞 ; 而在 回答子贡发问时 , 孔子对管仲的称赞 , 实质上乃是对于人的社会进化之称赞。 不难看出 , 上述孔子从实践方面对于仁所作的二重规定和称赞 , 也完全合于他关于仁的总体界说“爱人 ” 之义 。 并且 , 正是从这二重规定和称赞中, 透露出砂矛羊于今妙丁秒年尽咨的合俘粤攀, 即对于人的社会和平与社会进化之追求。 换言之 , 追求仁的境界 , 其一项根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就是追求人 的社会和平与社会进化 。 管仲正是在实践方面追求和实现了某些人的社会和平与社会进化 , 才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 在孔子看来 , 似乎只有从塞践方面追求和实现人的社会和平与社会 进化 , 才能更真实更本质地体现仁之为仁的境界。 反之 , 象召忽那样囿于狭 隘 的 “忠 ”或 “孝 梯 ” , 与管仲的作为相比 , 即使也体现仁 , 却没有受到孔子的称赞。 在这方面 , 鲜明地 表 现 出孔子心目中的仁是有不同等次的。 尤其是上述对于管仲的具体评价 , 似乎显示出孔子有时 是把迫求人的社会和平与社会进化当作大仁大义的 , 他并非总是无条件地格守 “忠 ”或“孝涕 ” 原则 , 从而显示出孔子在总的保守思想中仍然隐含有追求社会变革的另一面 。 当然 , 孔子更 多的是谈论和向往以往的他视之为 “黄金时代 ”的社会 , 其中不少观点都是偏 向 保 守 的 。 但 是 , 其情况也不尽然如此 。 例如 , 孔子对于历史上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作为他的重 大贡献 , 就不属于保守的范围, 尽管这种继承和发扬往往披着保守的外衣。 另如 , 同是宣扬 道德说教 , 但是 , 如果我们把孔子与西方中_世纪的基督教相比 , 那末、 即使从维护道德规范 的角度看 , 孔子的思想 , 也比基督教力主 “以德报怨 ”的观念开化得多。 春秋末年 , 也曾有人 提出 “以德报怨 ” 。 但是 , 在征求孔子的意见时 , 孔子的态度则与此相反 , 并明确 提 出 : “何 以报德 ? 以直报怨 , 以德报德。 ” ( 《宪问》 ) 这种明辨是非的思想 , 即使今天看起来 也 是 应当肯定和予以发扬的 。 「 , 下面 , 继续讨论圣在何种意义上高于仁的问题。 我们看到 , 被孔子评价为 “必也圣乎 ”的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 其意义并不是离开仁 , 而且首先是仁的体现 , 就是说 , 也是从 “爱人 ” 这个前提街发与体现 “爱人 ”的。 但是 , 为什么这样的 “爱人 ”—“博施于民而 能 济众 ”成 为“必也圣乎 ” ? 它与另一种 “爱人 ”诸如 “ 已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 “己所不欲 , 勿 施 于 人 ” , 有何不同 ? 我认为 , 首先 , 这种不同表现为 , 两者“爱人 ”的范围与程度不同 。 前 者 其 所以为圣 , 在于它这种 “爱人 ”是君临国家 , 能给普天下的民众带来幸福生活 。 孔子认为尧舜 禹就属于这样的圣者 , 但他们也没有完全达到上述 “爱人”的程度 。而后者作为仁者的“爱人 ” , 则是指一般有“爱人 ”教养的人 ,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体现的一种平等相爱之境界 。 其 次 , 这种不同还表现为 , 两者“爱人”所达到的境界和效果不同。 前者其所以为圣 , 在于其本 身已达到血爱人 ”的最高境界 , 因此 , 其主要作为 , 就是利用其崇高地位和杰出智慧 , 为民造 福。 而后者 , 几 由于尚处于以 “爱人 ”的最高境界为修养的过程中 , 因此。 主要偏重 于 自身修 养 ,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 , 卜 既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 , 也提高他人的修养 , 以求逐步向着 “爱人”的共同目标前进 。 总之 , ’ 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 也就达到了圣的精神境界 。 由此可知 , 在孔子那里 , 仁与圣乃是 “爱人 ”的不 同等次 , 仁与圣是相通的 。 圣不过是作为“爱人 ”这种仁 的扩展和发扬光大 , 而这种扩展和发扬光大 , 尤其表现在能造福于民众的实践结果上 。 兰 、 仁与礼的关系 仁与礼的关系, 在孔子学说中 , 是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 , 不容易说清楚。 从目前学术界 讨论的情况看 , 争论的热点 , 似乎集中在如下相关的两个问题上 : 其一是 , 仁与礼各 自属于何 种范畴或概念 ? 其二是 , 仁与礼作为相关的范畴或概念 , 哪一个更根本 ? 或者说 , 是仁构成 礼的实质还是相反 ? · 在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中 , 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 , 有的学者认为 , 仁属于作为世 界观的哲学范畴和作为道德观的伦理范畴, 而礼则属于政治范畴 。 与此不 同, 有的学者例如 蔡尚思先生 , 则认为 “礼独高于其他诸德 ” 。 ¹ 在关于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中 , 具有代表性的两种 观点是 , 有的学者认为 , 仁构成礼的实质内容 , 或者说 , 仁是比礼更根本的 范 畴。 与 此 不 同, 蔡尚思先生则认为“ 以礼为仁的主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 º 我在联系上述讨论研读 《论语》 时, 深感上述不 同观点 , 都有相当的道理 , 又都存在需 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首先 , 现代的科学研究要求 , 必须把不同的范畴或概念加以明确的区分。 因此 , 把仁与 礼作 为哲学 、 伦理的范畴与政治的范畴加以区分 , 可以作为研究和探索的尝试 。 但是 问 题 发生在 , 孔子当时对于他所使用的范畴仁与礼 , 还没有也不可能象现代语言学家或哲学家那 样 , 对于它们的能指与所指作出严格的界定。 因而不仅仁与礼 , 而且还有其他许多范畴 , 诸 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道 、 圣 、 德等等 , 在所指方面 , 都有所交叉。 例如 , 本文前述提到孔子对 于管仲的评价 , 那完全是政治评价 。 但是 , 孔子的结论却是 “如其仁 ” 。 显然 , 这里的仁之所 指 , 就不是指世界观和道德 , 而是指政治意义 , 属于政治范畴即仁政 。 此外 , 就礼而言 , 其 所指很多都是指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方面的内容 , 但是 , 也并非全都如此 , 例如 “寝不言” 、 “食不语 ”之 类就非政治所指 。 如此等等 。 同样 , 蔡尚思先生的观点 , 也有相当深刻的道理 , 但也有需要讨论的问题。 蔡先生是不 同意把礼归属于政治范畴或概念的。 然而 , 我认为 , 他所提出的“礼独高于其他诸德 ”与 “以礼 为仁的主要标准 ”这种论岛 似乎只有把礼作为政治范畴来看 , 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 释 。 例如 ,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所说 , “克 己复礼为仁 ”, 又说 “非礼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 礼 勿 言 , 非礼勿动 ” ( 《颜渊》 )e’ 其实 , 孔子这段话所表明的不过是 , 当一种政治力量取得 统 治 地位之后 , 统治者和为其效力的思想家, 就要求一切意识形态 ( 包括哲学 、 伦理道德等等 ) , 都要为其政治即 “礼 ”服务 , 或者说 , 以礼为标准 , 使礼居于一切之上的地位 。 可见 , 礼为仁 之实 , 礼高于仁的情形 , 确实是存在的。 需要指出的 , 孔子作为思想家 , 在其所处的政治制 度 已陷入瓦解的时候 , 还呼唤以这种政治制度即 “礼 ”作为标准 , 就不能不暴露出他在政治上 的保守性。 ·然而 , 换一个角度 , 如果从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思想理论基础这个角度来考 察 , 仁与礼关系中的上述地位 , 则似乎就得颠倒过来 。 孔子说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 人而不 ¹ 《孔子的礼学体系—一纪念孔子诞辰 254 0周年》 , 载 《孔子研究》 19 8 9年第 3 期 .º 同上 。 仁 , 如乐何 ? ” ( 《八价》 ) 孔子这里所说的“人而不仁 ”的人 , 既指一般老百姓 , 又指 统 洽 者。 就是说 , 无论老百姓还是统治者, 、如果他不仁 , 即思想不清醒 , 道德堕落, 则他在政治 和生活上也必然犯错误 。 所谓 “如礼何 ? ” “如乐何 ? ”其言外之意 , 就是指 “不仁 ” , 会导致或 大或小的“礼崩乐坏” 。 可见 , 孔子这段话乃是从思想决定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 。 孔 子从这一角度谈论仁与礼之间关系的言论 , 还有一些 。 例如 , 他说 : “知及之 , 仁不能守之 , 虽得之 , 必失之 。 知及之 , 仁能守之 , 不庄以泄之 , 则民不敬 。 知及之 , 仁能守之 , 庄以淮 之 , 动之不以礼 , 未善也 。 ” ( 《卫灵公》 ) 蔡先生曾在其文中引证这段话的后半 部 分 , 作 为 “礼独高于其他诸德 ”的论据。 但是 , 在我看来 , 孔子这段话的本意 , 恰恰与蔡先生的论点相 左。 因为, 孔子在这段话里 , 对于 “知及之 ”即用智慧所得到的东西 , 在能否坚持仁 、 庄 、 礼 的情况下 , 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 其中, 不能守仁 , 结果最为严重 , 所得到的东西会得而复 失。 而如果能守仁却不庄 , 结果是“ 民不敬” 。 如果能守仁又庄 , 却“动之不 以 礼 ” , 结 果 是 “未善也” , 但是 , 无论是“民不敬 ”还是 “未善也” , 都还不致于使得到的东西丧失掉。 然而 , 如果不能守仁 , 就失去了一切存在的前提 , 也就根本谈不上解决 “民不敬 ”和 “未善也 ”的问题 了 。 可见 , 这也是孔子从思想决定一切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 从孔子谈话的口气看 , 他 这番话主要是针对 “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而言的。 因而 , 把 “知及之 ”理解为统治者用智慧得 到政权 , 似乎也不会违背孔子的原意吧 。 如果是这样, 那么, 这就是孔子在告戒统治者 , 要 他们特别注意“守仁 ” , 即保持思想清明 , 行为廉洁端正 , 防止道德沦丧 。 否则 , 他们的政权 “虽得之 , 必失之 ” 。 综上所述 , 我认为 , 仁与礼的关系有如下特点 : (一 ) 虽然可以基本上把仁 归 属 于 哲 学 、 伦理的范畴 , 而基本上把礼归属于政治范畴 , 但又不能绝对化 。 就其所指而言 , 仁与礼 都有超出上述基本归属的问题 。 即使就其基本归属而言 , 仁与礼的所指还存在意义交叉的问 题 。 显然 , 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本文所论 , 当然谈不上解决问题 , 而只不过是对 此作 出若干发问罢了。 (二 ) 从仁与礼上述的基本归属看 , 所谓两者哪个更根本 , 或者说仁 构成礼的实质内容还是相反的问题 , 实际上 , 似乎可以归结为从何种角度考察问题 , 即是从 思想决定一切还是从政治决定一切考察问题。 因为 , 无论说仁为礼之实质 一内容还是相反 , 都 符合不同角度的实际存在。 因而 , 似乎不能用一种角度的真理否定另一种角 度 的 真 理 。 况 且 , 如前所述 , 这两种角度 , 也只是探讨仁与札的基本角度 , 并非已经穷尽了仁与礼的全部 视角 。 科学研究是对真理的追求。 而真理是全面的 , 因此对真理的追求 , 要求全面性 , 用一 句时髦的术语来说, 就是要求 “全方位严的考察 。根据这种要求 , 仁与礼以及孔子学说的其他基 本范畴 , . 似乎都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开辟新的视角 , 而不应总是局限于多年来所固守的几个 固定的角度 。 (作者工作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本文档为【_论语_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86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7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