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举报
开通vip

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收稿日期 :2007 - 07 - 27 作者简介 :许士密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枣庄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从事高等教育学、文化哲学研究 ;张应 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研究。 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许士密 ,张应强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大学的“全民关注”和“全面危机”使得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域显现多样性。大学文化研究已然成为学界的热点之 一。...

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收稿日期 :2007 - 07 - 27 作者简介 :许士密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枣庄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从事高等教育学、文化哲学研究 ;张应 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研究。 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许士密 ,张应强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大学的“全民关注”和“全面危机”使得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域显现多样性。大学文化研究已然成为学界的热点之 一。人们习惯于将“大学文化研究”解读为“大学文化的研究”。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存在一定的缺失与错位。应该说 ,以大学文 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是不可或缺的 ,但大学文化研究不应仅是以大学文化为对象的研究。从文化社会学 (Cultural Sociolo2 gy)的视角出发 ,大学文化研究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契入点 ,通过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来把握我们身处 其中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 :大学文化 ;范式 ;缺失 中图分类号 : G649.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2614 (2007) 10 - 0047 - 0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大学作为一种与社会的经济、政 治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1〕今日之大学不再是 早期的“学者行会”和“知识金庙”了 ,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 组织”和“动力站”。“大学”在社会“视界”中出现的频率越来 越高 ,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成为各色“聚光灯”照射的对 象。〔2〕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每个利益群体都向大学表达着各 色各样的诉求。大学承担着太多的社会责任 ,面对着太多的 社会需求。人们对大学的期待超出了文化机构的属性 ,大学 对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过分关注导致对文化基本功能的偏 离。大学所应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要求渐行渐远。大学“已 经出现与大学文化属性不符并且会对学生发生不良影响的 文化倾向”。〔3〕大学的“全民关注”和“全面危机”使得高等教 育研究的问题域显现多样性。近年来 ,大学文化越来越多地 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域之中。 一 在我国 ,大学文化研究伴随着中国现代大学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产生 与形成 ,起始于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对大学理念、大学 精神的论述。1912 年 ,蔡元培在亲自制定的《大学令》中确定 了大学“教授高深学问”的宗旨 ,提出了文理并重、教授治校 的思想 ,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大学文化 逐渐形成。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强调“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 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成为梅贻琦教育思想的三大 支柱。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则指出办学之目的在于“育才救 国”,主张“允公允能 ,四育并重”。20 世纪 20~40 年代 ,胡 适、蒋梦麟、竺可桢、潘光旦、孟承宪等都对大学文化做了深 入研究 ,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如《回顾与反省》、《北大之精 神》、《北京大学开学演说词》、《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求是 精神与牺牲精神》、《国难与教育的忏悔》、《现代大学的理想 和组织》等 ,颇具影响力。 20 世纪 80 年代 ,大学文化研究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开 始升温。这时“大学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提出来 ,大学 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上。20 世纪 90 年代 ,市场 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大学文化研究的热潮悄 然兴起。1999 年“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发展 ———海峡两岸跨 世纪大学文化发展研讨会”的召开是这一时期大学文化研究 热潮的标志之一。此后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又多次聚在一 起 ,就大学文化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此后 ,人们的关注点 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了“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探讨上。如 施晓光的《美国大学思想论纲》、韩延明的《大学理念探析》、 肖海涛的《中国现代大学的理想》、刘宝存的《大学理念研究 : 人才培养的视角》、储朝晖的《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 董云川的《找回大学精神》、杨东平的《大学精神》。此外 ,还 有黄延复的《水木清华 :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徐葆耕 的《紫色清华》和《清华的学术精神》、苏云峰的《从清华学堂 到清华大学》。这些论著摆脱了前期研究范围狭窄、研究问 题单一、研究表象化的特点 ,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研 究更加深入 ,特别是对大学文化相关的一些核心问题做了理 论的反思、历史的回顾和中西比较 ,丰富和充实了大学文化 研究的内容。 进入 21 世纪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图景下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 ,大学面临“环岛路口”,学术界提 出了“大学文化构建”的命题。不少学者开始着手大学文化 研究 ,在考察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学 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大学文化的基本措 施。2002 年 9 月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 合组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和 2006 年 4 月“中国大学 文化百年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明大学文化研究已然成 为学界的热点之一。 2007 年第 10 期 总第 162 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           No. 10 2007 serial. No. 162 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 ,大学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 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著作方面 ,除刁培萼主编的《教育文化 学》〔4〕和郑金洲著的《教育文化学》〔5〕外 ,还有三部从文化视 角研究大学、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 :阎光才的《识读大学 :组 织文化的视角》〔6〕、王洪才的《大众高等教育论 :高等教育大 众的文化·个性向度的研究》〔7〕以及张应强先生的《文化视野 中的高等教育》〔8〕。但系统论述大学文化的专著似乎仅有王 冀生的《现代大学文化学》,在数量上稍显不足。期刊文献方 面 ,近几年来大学文化研究的文章数量逐年增多。“学界对 大学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上 : (1) 关于大学 文化界定的问题 ; (2)大学文化的内涵、功能和特性 (征) ; (3) 大学文化的实践和建设 ; (4) 大学与文化的关系。”〔9〕人们从 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文化进行探讨 ,致力于大学文化概念的界 定 ,大学文化内涵、功能、特性的廓清 ,并从实践层面研究大 学文化建设等问题。无论从量还是质的方面来看 ,都已经取 得了令人欣喜的甚至带有突破性的成果 ,对大学文化研究具 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 大学文化研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 ,显现多样性。大学 文化研究的问题域宏观上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基本理论。 主要讨论了大学文化的界定、本质、内涵、特性 (征) 、功能以 及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有关问题。〔10〕还有学者对中外大学文 化做了历史的回顾 ,并对大学精神文化做了具体的个案分 析 ,〔11〕认为大学应该具有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 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念 ,大学文化应与时俱新。〔12〕二是应 用对策。主要探讨大学文化的实践和建设问题。有学者认 为大学文化的建设应从大学文化的具体层次及其要素着手 , 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13〕三 是中外比较。主要介绍国外的大学文化 ,并与国内情况做比 较。〔14〕一些学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 ,〔15〕对一些世界著名大 学的文化特征和品性做了具体分析 ,〔16〕以期对我国大学文化 建设有所启示。 应该说 ,大学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大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不断丰富 ,认识逐渐深刻。但经过考察、梳理现有的研究文 献可以发现 ,人们习惯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大学文化 ,将 “大学文化研究”解读为“大学文化的研究”。教育学层面的 大学文化研究“是我国大学文化研究最全面、取得成果最多 的领域”,“可以说 ,迄今为止大学文化研究的所有问题 ,基本 上集中在教育学的层面。”〔17〕不少研究对大学文化的分析停 留在“提出几种特征 ,总结几条规律 ,界定几个范畴 ,梳理几 条观点 ,澄清几点看法 ⋯⋯”,“不少文章大都是就教育谈教 育 ,就大学谈大学 ,就文化谈文化”,〔18〕就大学文化论大学文 化 ,而没有把大学文化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解 剖与分析 ,“没有把大学文化研究视为对当代社会进行反省 和思索的立场、策略甚至技术手段”,〔19〕大学文化研究缺乏方 法论的指导。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使得大学文化研究显得仓促和浮浅 , 难以有应有的深度和厚度。大学文化研究出现难以进一步 深入的困境 :大学文化研究更多的是理想化的、“应然”的大 学文化研究 ,更多的是体现了研究者心目中大学的“应然”状 态 ,而对大学文化所处的具体社会文化语境缺乏深入的探讨 与剖析。“把大学所追求的东西当作大学本身固有的东西”, 让人感觉到“对大学文化特征的归纳存在一定程度的一厢情 愿”。〔20〕 研究者所面对的“大学文化”就犹如镜中的影像 ,看似真 实实则虚幻。大学文化研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无论是关 于“大学文化”所做的宏观论述 ,抑或是关于具体大学的个案 研究 ,其结论往往是彼此雷同 ,甚至可以相互替代。“大学文 化”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主题先行”式的研究 :预先假定“大 学”是一个卓然于世界之外的、具有超脱品性的场所 ,从而将 自己关于“大学”的种种想象加诸其上。在这类研究中 ,价值 理想和事实分析之间往往缺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论证的展开。很多研 究者所展望的价值愿景都不是法理性的 ,而表现为一种单纯 的审美主义的主观愿望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确实的验证 与展开。 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的形形色色的教育“文化研究”,在很 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文化研究”的本意 ,甚至丢失了其所原 有的精髓与要旨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 问题域或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与言说方式 ,而作为其思想精 髓的批判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却或为我们所遗忘。〔21〕 三 许多从事大学文化研究的学者意识到 ,大学文化研究已 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之内 ,必须突破原有的学 术话语和研究范式的局限。“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 切”,“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论述 , 为我们提供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 ,我们可以把它们应用 到高等教育部门”,教育家们“可以用他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方 式把这些观点结合起来 ,丰富他们自己的见识 ,提高他们对 可能不被注意的微小差别的敏感性”。〔22〕 如同“文化”的多义性一样 ,“文化研究”也是一个有着丰 富内涵的范畴。不能把“文化研究”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对文 化的研究。英国威尔士大学哲学教授安德鲁·爱德加、彼德· 塞德威克认为 ,“文化研究”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泛指对文化 的多个方面的研究 ;二是更为特指一个独特的学术研究领 域。〔23〕 作为一种学术范式和知识领域 ,“文化研究”同样包含两 层含义 :一是以社会学视角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The Soci2 ology of Culture”(姑且称之为关于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二是 从文化分析入手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Cultural Sociolo2 gy”(也可称之为以文化为中心概念的社会学理论架构) 。早 期的一些经典理论 ,像韦伯、涂尔干对宗教现象的关怀等都 代表以社会学视角审视文化的一类 ;后来的甘斯、布迪厄和 汤普森对社会分层的解剖 ,则把文化作为分析社会现象和生 活的视域。〔24〕有学者把“文化研究”的两种含义表述为“作为 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和“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 一直以来 ,社会学家通常是带着结构色镜参与文化现象 研究。比如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社会学中 具有很大的影响 ,但“它对文化社会学的影响却只是给了宗 84 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教社会学一种特殊的位置”。类似地 ,对涂尔干而言 ,宗教文 化同样是他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成分 ,可是 ,直到最近 ,“涂 尔干关于社会结构的著作对美国社会学的影响远大于他关 于文化的论述”〔25〕。就是说 ,以社会学视角和方法进行的文 化现象研究 ,只是促生了文化社会学内部一批亚领域的成 长 ,实际的文化社会学名目下空旷如野、形同虚设 ,又好像是 众多亚学科的集合 ⋯⋯于是有“边缘性”的讨论 ,有“从哪方 面‘文化’都只是‘结构’之配角”〔26〕的说法。 20 世纪的动荡年代 ,青年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及后结构 主义思潮等推动了文化的复兴。文化视域的研究越来越成 为显势。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当文化成为所有社会 和人文学科的一个日益重要的概念时 ,文化社会学经历后帕 森斯时代的一系列“再造”之后 ,将原本只作配角的被动 ,转 换为用文化语境直接参与研讨社会问题的主动。这时期 ,无 论是美国基于实证的文化社会学的中层研究 ,还是欧洲基于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文化“高雅理论”(high theory) ,都强 烈表现了这种主动。 近一二十年来 ,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客体) 已从原来 的人格文化、宗教、艺术、流行文化、仪式、文化变迁等文化现 象 ,转而投向阶级分层、流动、性别和组织等社会问题。文化 社会学“已经不再是关于不同文化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单一研 究 ,如对大众文化、艺术、宗教等的专题研究 ;而是一个关于 整体社会生活或社会现象的研究 ,正在实现 Sociology of Cul2 ture 向 Cultural Sociology 的转向”。布迪厄、甘斯和汤普森等的 文化分层理论应该是文化社会学转向的经典。文化社会学 转向的理论意义在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一种新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 从文化社会学 (Cultural Sociology) 的视角出发 ,大学文化 研究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契入点 ,对我 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作出深刻理解和剖析 ;可以而且应当成 为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一种最 具批判性的立场、策略甚至技术手段 ,通过大学文化的研究 与分析来把握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生活。如是 ,不仅有 益于大学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有益于高等教育大 众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建设 ,而且有益于给因求功利而飞速 旋转的社会文化喷上必要的思想“冷却剂”、有益于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 〔1〕王冀生. 现代大学文化学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02. 〔2〕张应强. 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 [J ] . 高等教育 研究 ,2006 , (7) . 〔3〕眭依凡.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J ] . 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 ,2004 , (1) . 〔4〕刁培萼. 教育文化学 [ M]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3. 〔5〕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 [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0. 〔6〕阎光才. 识读大学 :组织文化的视角 [M] . 北京 :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02. 〔7〕王洪才. 大众高等教育论 :高等教育大众的文化·个 性向度的研究[M] .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8〕张应强. 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 . 南京 :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1996. 〔9〕廖小平. 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 [J ] .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 (9) . 〔10〕田  玲. 文化理论的分析与批判及其在大学文化研 究中的应用[J ]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 (4) . 〔11〕胡显章. 发展科学的大学理念 ,蕴育积极的大学精 神[J ] .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 (1) . 〔12〕王战军. 建设研究型大学应重点思考的若干问题 [J ] .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 (1) . 〔13〕黄百炼.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J ] .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 (24) . 〔14〕王  杰 ,张  鹏. 美国大学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的 启示 ———对美国四所大学的考察分析 [J ] . 广西高教研究 , 2001 , (6) . 〔15〕王绽蕊. 大学的理性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 学的文化品性解读[J ]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 (3) . 〔16〕王英杰. 论大学的保守性 ———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 品格[J ] . 比较教育研究 ,2003 , (3) . 〔17〕廖小平. 大学文化研究的四种范式及其批判 [J ] . 吉 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 (3) :148. 〔18〕张建新 ,董云川. 大学文化研究述评及探究思路[J ] . 中国大学教学 ,2005 , (3) . 〔19〕〔21〕李朝晖.“大学文化研究”辨析 [J ] . 江苏高教 , 2006 , (2) . 〔20〕王冀生. 现代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 [J ] . 高教探索 , 2001 , (2) . 〔22〕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新论 ———多学科的研究 [M]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3〕Andrew Edgar Sedgwick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 New York :Routle - ,dge ,1999 ,101~102. 〔24〕周  怡. 文化社会学的转向 :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 境[J ] . 社会学研究 ,2003 , (4) . 〔25〕Crane ,Diana1999 , TheSociologyofCulture. EmergingTheo2 reticalPerspectives ,Cambridge :Blackwell. 1994 :2. 〔26〕Archer ,MargaretS. 1988 , CultureandAgency : ThePlaceof2 CultureinSocialTheory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88. 〔责任编辑 :杜小平〕 94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
本文档为【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69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0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