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_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_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举报
开通vip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_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北京大学学报 (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1 年 教 育 学 研 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 ———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王 海 燕 摘  要 : 文章提出了美日欧盟及中国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与理解 ,指出了高等教育国际 化在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共同表现...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_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北京大学学报 (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1 年 教 育 学 研 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 ———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王 海 燕 摘  要 : 文章提出了美日欧盟及中国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与理解 ,指出了高等教育国际 化在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共同表现。最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几对关系 , 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应当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 结合 ;二是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三是高级人才与知识的“输出”与“回归”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 高教 ; 国际化 ; 理念 一、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与理解 高等教育国际化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现象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又正在 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特征之一。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所述 ,高等教育 国际化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为高等教育的聚合时期 ,学者与 学生的流动对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时期 (18 世纪—二战前)为分 叉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高等教育以国家利益为重 ,“国家主义”占主导地位 ,但是仍有明显的国际 特征 ,即高教体系的出口、研究和出版领域的国际交流、学者与学生的国际流动 ;第三时期 (二战 以来)为部分再聚合时期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大发展 ,尤其是东西方“冷战”状态结 束以来 ,世界呈现出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新格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高等教育能否适应 国际社会的需要 ,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的界限 ,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挑战。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高等教育作为传播、发展人类先进知识的场所 ,逐步从社会的 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对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高等教 育国际化”日渐成为 90 年代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流行语”已经是不争的现实。面对高等教 育国际化的时代呼声 ,美、日、欧洲的学者都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表达着各自的见解。 1995 年汉斯·迪·威特 (Hans De Wit)等学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一书中探讨了高等教 育国际化涵义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与过程 ,高等 教育的国际化是把国际的意识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相结合的过程 ;第二 种观点倾向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 ,包括课程的国际内容、与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和研究有关的学者与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技术援助和合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第三种观点强调形成国 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 ,国际教育与教育的国际化是同义语 ,包括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 展方向及发展范围 ,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和氛围。 日本广岛大学喜多村和之教授在 1986 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讨论会”上提出 ,“首先 ,所 谓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国与民族承认、接受并给予相当的评价。一个国家大学的学术 452 user 高亮 user 高亮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水平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评价 ,就意味着该大学的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存在 的 ,它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 ,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第二 ,确立能够活跃不 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文化间的交际、交流、交换的章程与制度 ,并使之发挥恰到好处的作 用”;“第三 ,国际化就是指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对待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和组织。在大 学里 ,应使外籍教师享有与本国教师同等的资格、待遇 ,并接纳他们为教授会成员 ,对待外籍学 生也应不分国籍与出身 ,一视同仁”。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也就成为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 积极立场。 在欧洲 ,教育成为各国普遍讨论的、与其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993 年 9 月欧 盟委员会通过了有关在教育中引入“欧洲维度”的绿皮书 ,为跨国教育行动提供了有关政策 ,提 出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青年人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和经济领域行使自己的责任而做准备 ,引 入“欧洲维度”的努力必须被认为是教育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成立 于 1998 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认为 ,“国际化是一个总体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高等教育更 少地趋向于本国 ,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 中国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走上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本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 1983 年教育上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的“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适应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 , 培养合格的人才。“面向世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放眼世界 ,广泛了解吸收世界上一切 对我们有益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 ,以此作为我们制定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的重要参考依 据 ;二是要培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能立足中国、并能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地对待世界 上的各种思潮的人才 ;三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的文化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面向未来”就是一切教育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出发 ,使今天的教育更好地为 未来的社会发展服务。“三个面向”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开始自觉地向国际化迈进。为加快中国 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竞 争与合作的发展潮流下 ,在中国改革开放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中 , 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讲 ,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面向世界 发展的趋向与过程 ,即中国的高等教育借鉴、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 ,并将其内化到本国 的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可以说 ,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逐步对外开放、学习国外高等教 育经验的过程 ,也是一个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找寻中国高等教育生命力的探求过程。 从上述各国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中可以看出 :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发展 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学校 ,其涵义和目标是不同的。(2) 高等教育国际化反映出当代高 等教育在时间、空间上大大超越于传统的高等教育 ,一国的高教惟有面向世界开放才能获得生 长的活力 ,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加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高教发 展的重要途径。(3)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时期高等教育发挥其社会职能的 反映 ,通过运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培养人才 ,让当代人具有全球视野走进世界 , 正是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1996 年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已明确提出 : “大学聚集了与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相结合的所有传统职能 :研究、革新、教学和培训 ,以及继续 教育。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另一项职能即国际合作 ,亦应增加到这些职能之中。”1998 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 ,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了积极而广泛的认可。教科文组织总干 事马约尔在大会的开幕式上指出 ,“高等教育面临着全面、迅速、不可逆转的变化 ,必须调整结 55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构 ,传播新技术 ,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接受 21 世纪挑战的公民”。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理解上的多样性与多侧面开阔了人们的教育视野 ,深化了高等教育的 国际化实际行动 ,预示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进程。“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是 21 世纪世界高等 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的重要主题。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共同表现 11 确定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目标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 ,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早在 1966 年 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际教育法》就表明了美国政府支持开展国际教育和推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 意愿 ,主张学生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乃至风土人情的了解 ,使自己成为 国际问题专家。目的是满足美国充当“国际领导”的要求 ;70 年代的经济衰退冲击着美国的社 会生活 ,使美国各界意识到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重要 ,“国际教育是由国际社会的变化及美 国在其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决定的。国际上的这些变化包括所有国家的相互依赖在增长 ;国际 舞台上出现了一些新角色 ;跨文化联系日益增强 ;美国需要继续向别国学习”。1992 年“美国 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挑战”专题研讨会上甚至强调创办“全球性大学”( Globe University) 作为适 应变化着的国际环境的有效战略和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这种建议与主张都表明美国的教育 家们已经意识到全球性国际化的时代的来临 ,要保持美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 ,高等 教育就必须参与全球性的人力资本市场和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一句话 ,美国的高等教育国 际化是其国家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目标在教育上的反映。 日本在 70 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 ,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以致成为“国 际国家”确定为日本国际化的发展蓝图 ,在这一背景下 ,日本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口号。 80 年代后期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多次强调了教育国际化的观点 :一是教育国际化对国家生产 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必须怀着对本土文化深刻认识和敬爱之情 ,对异国文化采取宽泛理解和 宽容的态度 ,积极地做出国际化的贡献”;二是追求人的国际化 ,“站在全人类和全球性的立场 , 履行作为国际社会一员应尽的职责”。日本高教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其国家在世界政 治上的大国地位 ,提高日本国的国际声望。 在人类即将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 ,教育亦成为欧洲各国普遍讨论的、与其政治、经济密切关 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 ,这个问题变得格外突出。所有成员国都希望 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以便更有效地与这些国家进行交流。 欧洲人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成为目前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实施、评估 的重要部分 ,通过高等教育在欧洲各国的欧洲化来促进欧洲各国的整体现代化、一体化已经成 为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突出目标。1993 年欧盟通过了在教育中引入“欧洲维度”的绿皮书 , 提出跨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人员交流、教师培训、外语教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交 流、推广欧洲学校的经验等。可以说 ,改善语言能力 ,对其他成员国的实践和文化的理解 ,甚至 与其他国家人们一起工作的能力 ,或者在其他一些地方工作的能力等等 ,这些是高等教育国际 化在欧盟各国的具体目标 ,而保持在国际间激烈竞争中综合实力是各国的共同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顺应了国际化的潮流 ,获得了面向世界的发 展契机 ,开始了借鉴外国高教经验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可以说 ,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与中 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是密切联系的。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 :“国家 65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1998 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高教论坛上校长陈佳洱强调“高 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各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的互动过程”,“民族文化、 地域特色、多样性与多重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们对科技和文化的创新和绚丽多彩的进程具 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 ,跨越文化界限能扩大我们的观点和事业 ,丰富我们的思维方 式 ,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从目前看 ,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努力使中国跟上国际发展水 平的教育策略 ,是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在高等教育上的必然反映。 21 学生的国际交流 学生国际交流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 ,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 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美日欧盟诸国都加强对外国学生的吸引 ,另一方面也重视向外国派遣留 学生。像美国一直积极采取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提高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是世界上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国 家 ,1990Π91 学年 ,在美的外国学生总数达 407529 人 ,占同年世界留学生总数的 35 % ,1995Π96 学年 ,外国学生占全美高校学生总数的 311 % ;同时美国也积极鼓励本国学生出国学习 ,据 1995 年统计 ,全美有近 25 %的学生去欧洲以外的国家学习 ,像卡林顿学院有近 2Π3 的学生毕业 前在国外学习过 ,超过 40 %的学生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学习。日本早在 1983 年就指定计划 ,即 到 2000 年日本将成为接纳 10 万海外学生的东道国 ,其中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到 1992 年止每年 递增 1611 % ,而从实际情况看 ,增长了 2011 % ,大大高于计划 ;还通过“日本国际教育协会”、 “日本留学说明会”等机构专门为外国留学生提高咨询与资料。另外 ,日本也加大向海外派遣 留学生的力度 ,1994Π95 学年度 ,日本在美外国留学生总数中跃居首位。在欧洲 ,据不完全统 计 ,从 1989 - 1994 年有 5 万欧盟成员国学生在另外一个成员国学习了 3 - 12 个月不等 ,而在 1995 - 1996 学年里有 7 万大学生参加了欧盟的人员交流项目 ,到 2000 年所有成员国的本科生 中有 10 %的人可以在国外平均学习一年时间 ,已经建立的《欧洲学分转换制》为学生间的跨国 学习提供的较多的便利。中国的留学教育起步于 70 年代末 ,出国留学政策与招收来华学生政 策不断完善 ,到 1997 年出国留学人员已达 27 万人 ,分布在 103 个国家和地区 ,留学回国约 916 万人 ;中国也接受了大量外国学生来华学习 ,扩大中国在国际的影响。以北京大学为例 ,1984 年仅有外籍研究生 2 人 ,1990 年为 36 人 ,1996 年增至 267 人 ,1997 年在校的 1026 人中 ,高层次 留学生 68 人 ,已占全校留学生总数的 35 %以上。学生培养的国际流动促使着中国的高等教育 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留学是各种文化与意识相互渗透的过程 ,通过感受不同的文化开 阔视野 ,提高国际经验 ;同时借助对另外一种文化的了解与比较 ,可以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 深层的认识。基于上述认识 ,各国的留学生工作不断扩大规模 ,带动着高等教育的日益走进国 际化轨道。 31 教师的国际交流 教师的国际交流主要表现为学者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知识、科研课题、项目开发等方 面超越国界、跨越学科的交互联系。教师的交流在各国都呈现出多样化、多渠道的方式 ,既有 政府自主的计划 ,也有民间自主的全国性计划 ,还有高校间的交流计划。这些都使高等教育教 师的国际流动日渐开放。美国 90 年代以来每年都接受数千名外国的访问学者 ,威斯康星大学 一年要聘用 600 名外籍教师 ;高校设立各种基金项目 ,对教师的国际交流活动予以资助 ,今天 世界任何角落举行的任何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几乎都有美国的教授参加。欧洲高等院校教师 的流动主要形式有 :到外国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出版学术著作、参加国家会议、 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谈、参加国家组织或学术刊物编委会等 ,1996 年《苏格拉底项目 :以拉斯 75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马斯项目中优秀行为指南》将教师流动从以前单一的形式改为两种 :1 - 8 个星期的短期流动 和 2 - 6 个月的中期流动 ,到 1996 年已经有 14 ,000 名教师参加了短期流动。在中国政府采取 措施引进外国智力 ,外国专家和教师来华任教、讲学、指导科研的人数逐年增加 ,高校自身也与 国外高校进行互派学者、教授任教、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像清华大学每年都举办或主办 十个以上的国际会议。各国教师间的国际交流已经使人们看到积极影响 ———有助于教师了解 学术研究的动向 ,扩展教师的发展视野 ,提高高校声望和学术水平 ,增进国家间的了解与合作。 因此各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师国际交流活动十分活跃。 41 开发国际化教育课程 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体现就是课程中出现了极具国际视野的课 程。美国高教内容上的国际维度是其课程发展的重要特点 ,美国教育家普遍赞同课程的国际 化不仅仅包括开设更多的外语课程或学习有关其他国家历史、地理等知识 ,更重要的是以国际 视野建构课程体系 ,“用国际视野教育学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变化并使他们在国际上更 加具有竞争力”,例如将国际教育的要求纳入主流课程中 ,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世界 史和外语的要求 ,在工程、工商管理等专门领域中增加国际方面的内容、开展跨文化研究等 ;像 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每年开设约 600 门国际方面的课程和八十余种外语课 ,社科与人文以及教 育等学科领域的 50 %的博士论文涉及各种国际问题。在日本的大学中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国际关系、地区文化等人文与社会学科的国际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 , 同时加大外语教学力度、增设涉外专业 ,其高教国际化的发展势头在课程中的体现明显。在欧 洲 ,跨学校之间的合作课程开发活动得到了欧盟的极大重视 ,“欧洲模块课程”与“整合式语言 课程”可谓代表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目标在高校课程的反映 ,按《苏格拉底项目》的要求 ,“欧 洲模块课程”分为三类 : (1)参与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 ; (2)欧洲一体化的各个方面 , 如欧盟法、欧洲经济、欧盟组织结构等 ; (3)在不同的参与国之间就某一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进 行比较。这三类课程至少需要三个国家以上的教学人员参加研制和讨论、整合 ,还要对内容、 计划、教学资料进行详细的描述 ,还包括开放远程教育的资料的提供。“整合式语言课程”包括 两类 :一是为了满足学位的要求而专门建立的学科专门化的语言模块 ,可以有机地整合到学习 的项目之中 ,二是为一系列学科提供的可以供学生选修的、新的、普通的语言。这两种新式的 国际合作课程被视为各国高等教育在内容上保障“欧洲维度”教育政策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 的高等教育于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性 ,既要培养有强劲国内竞 争力的人才 ,又要培养有高超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这在高校课程中有了全新的要求 ,像南开大 学将课程体系框架确定为 :一是加强基础教学 ,二是拓宽知识范围 ,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 三是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比重 ,以便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志愿从中选择。 这一课程体系代表了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另外 ,中国高校的外语学习也日益受到重视 ,英语 是大学生的主要公共外语 (又称大学英语) ,国家每年举办大学英语四级 (CET - 4) 、六级 (CET - 6)考试 ,大学英语不仅培养学生的与外国人交流对话的能力 ,也是一个了解世界、具有国际 理解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途径。课程是实现高教目标、体现高教精神的现实窗口 ,各国 的高等教育多不同程度地致力于课程国际化的开发与实践 ,通过建构跨国的课程模块、加强外 语学习和设置国际性专题课程等来落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5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为了促进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在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高等教育 85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间不断产生 ,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合作教育与研究活动的日益频繁。1991 年时 ,已有 36 所 美国高校在日本成立分校。日本也已在美国建立了好几所大学分校 ,为其培养跨国人才 ;日本 大学与国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所达成的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仅 1994 年就达到三千多项。欧盟各国之间的 《欧洲学分转换制》使各国相互交换培养学生变得便利。1985 年在中国创办的南京大学中美 文化中心成绩显著 ,它是由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合作举办的教学和研究机构的 统一体 ,中心每年招收具有硕士学位或类似水平的中美学生各 50 名 ,中美教授用各自本国语 言授课 ,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历史、法律和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 ,培养从事中美事 务的专门人才和有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1992 年欧洲与美国合作的未来的交换书提出在 三个领域展开合作 : (1) 技能需要和培训 ; (2) 高等教育合作 ; (3) 具体措施 ,包括交流、暑期课 程、集中研讨。1995 年欧洲理事会开始实施《苏格拉底项目》,对以下行动提供经费支持 :一是 为增进“欧洲维度”而组织的有关活动 ;二是成员国本科生之间的交流 ,促使有关部门对欧洲教 育一体化问题进行统筹安排。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几对关系 从以上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实践中不难看出 ,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走向是 发挥高等教育现代功能与作用的重要途径。但是 ,必须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本国的 现代化发展实际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际运行中 ,尤其应当处理好 以下三对关系 : 11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国际化指的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涉及政 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种活动 ;本土化指的是维护本国、本民族的一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领域的活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双向发展的走向 :走向世界 ,同时更注重本国根基。 综观美日及欧盟诸国的高等教育 ,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定位都是以着眼于本国的发展战略为前 提的。美国要培养美国人的“全球意识”,保持美国的国际霸主地位 ;日本是要扩大自身在国际 上的影响 ,树立“国际上的日本人”的形象 ;欧盟诸国则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推进 ,高教“欧洲 化”目标旨在维护欧洲各国的国际地位。可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后隐含着较为深切的国 家利益和地区冲突。因此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规划不仅应当根据中国的现有能力和 条件来制定 ,还必须正视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 ,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保持与接受国外文化教育影 响的关系 ,从而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真正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发展 ,有助于中国在国际 视野中培养合格的现代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 1998 年在一次国际会议 中所言 :在全球化进程中 ,少数人是化人者 ,多数人是被全球化。也就是说 ,国际化是以各国的 本国利益为前提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国际化是与高教的国家化、本土化紧紧联系的。中国高 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中国新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背景之上的 ,着 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1 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法国教育家加斯东·米来拉雷和让·为来尔曾说 :“一个教育系统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 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 ,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遗产。 然而 ,具体地确定各国教育系统的特性又得仰仗国际合作。因为可以明显地看到 ,各种教育活 动方式和各种人员培训方式的进展 ,以及教育设施与课程计划对不断复杂的现代社会条件的 95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适应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说到底就是为了彼此 了解国际竞争的对手 ,知道在未来国家如何迎接来自对手的挑战而积极地进行高层次人才的 培养。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既有利于先进的教育经验的相互借鉴 ,也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实 力。从这一点看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蕴涵着相互合作又彼此竞争的矛盾与统一。而这一 点 ,很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在日渐开放的发展势头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31 高级人才与知识的“输出”与“回归”的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一定会使所有国家受益 ,在人员、信息广泛流动的同时 ,也会伴随 一些负效应。这是由于各国高教国际化发展的不平等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中国家的 人员较多地滞留于发达国家而造成高级人才的外流 ,二是发展中国家被迫处于国际知识与信 息发展的边缘 ,更加大了国家及地区间科学技术的差异和距离。就美日及欧盟诸国来说 ,他们 都将发展的目标定位在保持或争得当今世界的“领头羊”角色 ,努力使本国或本地区的发展处 于国际一流水平 ,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正是旨在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的 国际化尚处于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初始阶段 ,难免受到发展不平衡的困扰。从中国的实际 情况看 ,高层次人才外流的现象是较为严重的 ,高科技领域信息获得方面的对外依赖也较为强 烈。因此 ,国家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政策、创办一流大学来吸引人才和充实科研能力是中国在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张力下集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加强本土教育的国际化是值得重 视的。为了防止人才的外流 ,中国的高教可以采取引进外资、引进专家、联合办学等方式使本 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国际交流、合作的特点 ,使中国大学生的培养在不离开本土的条件下接受国 际化的教育影响 ,提高国际视野的素质。 总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运行过程 ,给各国的高教 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寻求适合本国或本地区战略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与方法 , 是各国高等教育共同的发展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大潮之下 ,只有直面自身的水平 与国家对高教的需求 ,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才能在 21 世纪呈现出高 等教育不尽的生机与活力。 参 考 文 献 : 11 Hans De Wit ,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ustralia , Eu2 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una Negra ,Amsterdam ,1995. 21 陈学飞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3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41 陈学飞 :《面向 21 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 年第 6 期。 51 刘兰平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回顾及展望》,《高等教育研究》1998 年第 5 期。 61 王一兵 :《高等教育国际化 ———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教育发展研究》1999 年第 2 期。 71 陈学飞 :《高等教育国际化 ———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上海高教研究》1997 年第 11 期。 81 陈武元译 :《日本的大学改革》,《有色高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91 陈向明译 :《欧洲一体化与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内部) 。 (作者   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  指导教师   陈学飞教授) 062
本文档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_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26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5-10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