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_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_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

举报
开通vip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_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 ———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 肖 波 3 (武汉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 陈子昂从理论、创作与为人三个方面肯定和接受建安文学 ,发掘了建安文学别于且高于六朝文学的价值 , 将建安文学提升到革除文弊与重振文风的重要地位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影响力 ,使建安文学得到广泛认可与传播 ,成 为影响盛唐文学发展的主流力量。陈子昂之后 ,建安文学被奉为正宗 ,对盛唐气象之形成功莫大焉。 关键词 :陈子昂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传播接受 中图...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_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 ———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 肖 波 3 (武汉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 陈子昂从理论、创作与为人三个方面肯定和接受建安文学 ,发掘了建安文学别于且高于六朝文学的价值 , 将建安文学提升到革除文弊与重振文风的重要地位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影响力 ,使建安文学得到广泛认可与传播 ,成 为影响盛唐文学发展的主流力量。陈子昂之后 ,建安文学被奉为正宗 ,对盛唐气象之形成功莫大焉。 关键词 :陈子昂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传播接受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 0768 (2008) 01 - 0039 - 05   在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过程中 ,初唐陈子昂 居功甚伟。他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及个人品性 , 都受到建安时代的影响 ,同时 ,他又大力推动了建 安文学的传扬。 一 陈子昂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 虬修竹篇序 》中 : 东方公足下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 汉魏风骨 , 晋宋莫传 ,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 间诗 ,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 ,每以咏叹。思古人 常恐逶迤颓靡 ,风雅不作 ,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 处见明公《咏孤桐篇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 朗练 ,有金石声。遂有洗心饰视 ,发挥幽郁。不图 正始之音 ,复睹于兹 ,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 君云 :“张茂先、何敬祖 ,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 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 ,作《修竹诗 》一篇。当 有知音 ,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 (公元 698年 ) ,陈子昂四十岁 , 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 ,居东都 ,守右拾遗。这时 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 ,思想正 处于成熟期。这段短文蕴意深厚 ,代表了陈子昂 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 ,反映了他独到 的文学思想。 其一 ,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 ”这一重 要概念。此前 ,“风骨 ”、“风力 ”、“骨气 ”之类的概 念曾被用来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 ,但直接将时间 概念“汉魏 ”与“风骨 ”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 “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 ”非常接近。 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 ,指公元一世纪末、 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 ,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 称。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分。“三曹 ”、“七子 ”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 煌 ,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 ,承续了建安之风 , 就连陈子昂提到的张华 (张茂先 ) ,“其源出于王 粲。”(钟嵘《诗品 》卷中 )而且 ,陈氏在说《咏孤桐 篇》的妙处时 ,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 按照中国传统诗学惯用的以点代面的指称手法 , “汉魏风骨 ”与“建安风骨 ”可以等同。陈子昂之 所以不用“建安风骨 ”,原因大约有二 :一 ,为了与 下文“晋宋 ”相对应 ,称“汉魏 ”更合乎习惯 ,而且 , “汉魏 ”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 ,即止于汉魏 , 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 显 ,甚至相反相对 ,“汉魏 ”更利于表达文意。二 , 在陈子昂的时代 ,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 历史年代 ,还可指地名建安郡 ,以及陈子昂刚随之 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因“建安 ”容易产 生歧义 ,故而不用。 其二 ,“汉魏风骨 ”之提出 ,是针对齐梁文风 的。陈子昂认为 ,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 :一是“彩 丽竞繁 ”,竞相堆砌华词丽藻 ,繁琐空洞 ,华而不 实 ;二是“逶迤颓靡 ”,题材狭隘 ,常限于声色犬马 之娱 ,宫庭唱和之趣 ,柔媚颓废 ,气格不高。前者 说形式与技巧 ,后者言内容与风格。两弊造成的 后果是“兴寄都绝 ”,“风雅不作”。“兴寄 ”即比兴 寄托 ,是《诗经 》的重要创作手法 ,讲究因物起兴 , 寄寓作者的喜怒爱憎 ,作诗当包含主体感情 ,而非 单纯的词汇符号 ;“风雅 ”是《诗经 》的重要构成内 容 ,“风 ”指十五国风 ,反映各地民间生活、习俗与 情感 ,质朴真淳 ,清新灵动 ,属地方土风歌谣 , “雅 ”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被视为正 声 ,格调高雅。“风 ”和“雅 ”是《诗经 》的精华 ,要 求有充沛的现实内容和温柔敦厚的风格精神 ,成 为后来诗歌创作的正统。“兴寄 ”、“风雅 ”的缺 失 ,意味着诗歌背离了传统 ,失去了本质意义。陈 93 2008年 第 1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No. 1 2008 3 收稿日期 : 2007 - 11 - 18 作者简介 :肖  波 (1978 - ) ,男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文学。 子昂以《诗经 》传统作为标准 ,批判齐梁文风 ,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隋唐虽然统一了南北 ,开始了 文化的融合 ,但初唐诗坛基本延续了齐梁文风。 直到陈子昂生活的时代 ,仍然是宫体诗居于主流 , 诗坛被齐梁文风所笼罩。陈子昂对这种状况深感 不满 ,力图除弊革新 ,恢复《诗经 》传统 ,创造与大 唐时代精神相应的健朗文风。为了给出一个与齐 梁文风相对的可堪学习的榜样 ,他提出了“汉魏风 骨”,作为诗歌传统的优秀代表与效仿标准而大力 倡导。 其三 ,陈子昂明确了“汉魏风骨 ”的外延与内 涵。就序中文意来看 ,“汉魏风骨 ”指的是汉魏这 一历史时段文学作品中所突出体现的“风骨 ”美 学特征。其外延包括汉末与魏初这一历史时期的 文学创作 ;其内涵可理解为陈子昂所推举的文学 作品的理想状态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 练 ,有金石声。”即要求内容实在、感情充沛、词句 精当、刚健有力的作品。陈子昂为什么不直接倡 举《诗经 》而要取法汉魏呢 ? 大概是因为《诗经 》 是四言诗的时代 ,而初唐时四言诗早已式微 ,五言 诗成为主流 ,因而把五言诗定型与成熟的时段“汉 魏”作为榜样更现实。而且《诗经 》是集体创作 , 汉魏则文人诗兴盛 ,作品能充分体现作者的个性 与精神气质 ,与初唐有相通之处。何况汉魏尤其 是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 ”与后来者迥然有别 ,最 具“风骨 ”特征 ,可以疗救齐梁文学之萎弱不振。 “汉魏风骨”既是陈子昂的文学理想 ,也是他为拯 救诗坛开出的一剂药方。 “汉魏风骨 ”说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有着 重要意义。首先 ,这是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与 提炼 ,形成建安文学鲜明的个性特征与品牌效应。 前面已经说过 ,“汉魏风骨 ”几乎等同于“建安风 骨”。建安文学作为对一个时代文学的总称 ,包括 方方面面 ,有很多特点 ,陈子昂独独挑出“风骨 ” 这一特征 ,抓住了其区别于齐梁文学的本质和打 动读者的精神内核 ,突出建安文学的个性 ,赋予其 灵魂 ,是对建安文学的高度概括 ;“风骨 ”被用来 评价过许多人和事物 ,可以指称很多不同的对象 , 陈子昂独独挑出“汉魏 ”与之搭配 ,是找到了具备 “风骨 ”这一美学特征的最佳代表 ,给这个抽象的 概念以具体内容 ,让人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悟。 这样一来 ,提起建安文学 ,最精华、最独到、最可贵 的特征便是风骨 ;提起风骨 ,最有代表性、最有表 现力的实践便是建安文学。二者相互作用 ,相得 益彰 ,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个性鲜明 ,简单而深刻 , 利于传播 ,让人更容易理解接受。其次 ,大大提高 了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陈子昂力斥齐 梁 ,独尊建安 ,奉建安文学为文学之正宗 ,学习之 楷模 ,建安文学的地位远出齐梁之上 ,几乎是至高 无上的 ,汇聚了诗歌创作中最优秀的因子 ,集中了 诗之所以为诗的最本质之特征与最纯正之传统。 建安文学成了一个标杆 ,一个高度 ,也是拯救文学 的一件利器。再次 ,扩大了建安文学的影响。唐 初 ,建安文学并没有突出的影响 ,史家或诗人论及 建安者不多 ,即便提起 ,亦只泛泛而论 ,淹没于众 多篇什文字之间。陈子昂高举建安文学的大旗 , 为后来诸多诗人所认同和继承 ,建安文学成了大 家学习的对象 ,影响日渐广泛。 二 陈子昂不仅是一位理论家 ,更是一位实践者。 他对建安风骨的推崇与倡导 ,落实到了自己的文 学创作中 ,其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学习建安文 学的痕迹。 在诗体上 ,陈子昂跳出宫体圈子 ,恢复汉魏古 风。《感遇 》三十八首是他的代表作 ,全为五古。 古风一体 ,不必讲究词藻之华丽与声韵之合律 ,不 受四声八病之类条条框框限制 ,可以直抒胸臆 ,自 由挥洒。古风继承了《诗经 》传统 ,质朴淳厚 ,古 雅苍凉 ,与宫体截然相反。以古风反对宫体 ,正得 其所。“诗自《三百篇 》而下 ,惟汉魏音韵风骨犹 近于古 ;逮夫两晋 ,骎骎而变。⋯陈公子昂 ⋯以高 明之见 ,首唱平淡清雅之音 ,袭骚雅之风 ,力排雕 镂凡近之气。其学博 ,其才高 ,其音节冲和 ,其辞 旨幽远 ,超轶前古 ,尽扫六朝弊习。”[ 1 ] ( P329)以汉魏 之古雅洗去六朝之浮靡 ,从诗体来看 ,古风是最直 接、最有效的方式。陈子昂恢复了建安古风传统 , 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五言自汉魏流至元嘉而古 体亡 ,自齐梁流至初唐而古律混淆 ,词语绮靡。陈 子昂始复古体。”(许学夷《诗学辨体 》卷十三 )“唐 初承袭梁、隋 ,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 ”,“子昂《感 遇 》,尽削浮靡 ,一振古雅 ,唐初自是杰出。”(胡应 麟《诗薮 》内编卷二 )当然 ,陈子昂不独擅长五古 , 其律诗亦不乏佳作。《岘山怀古 》、《度荆门望 楚 》、《晚次乐乡县 》等 ,皆去除雕饰 ,格高语壮 ,为 五律之精品。“陈拾遗子昂 ,唐之诗祖也。不但 《感遇诗 》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 ,其律诗亦近体之 祖也。”(方回《瀛奎律髓 》卷一 )只是陈子昂五古 之作以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既有力反击了齐 梁文风 ,又促成了建安文风在初唐的抬头 ,因而备 受关注 ,在内容上 ,陈子昂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 围 ,增加了抒情成分。六朝至初唐诗歌内容多囿 于宫庭与台阁之内的咏物与唱和 ,气局较为狭隘 , 题材相对单一。陈子昂在四杰之后 ,进一步将诗 歌引向广阔的社会领域与心灵领域。他生长于蜀 中 ,后出峡应试 ,又两度随军出征 ,到过的地方不 少 ,经历比较丰富 ,所见所闻皆入诗中。《度荆门 望楚 》描写经三峡到楚地的风光 ,远近虚实多面刻 画 ,简约精当 ,被方回列为《瀛奎律髓 》的压卷之 04 肖  波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 作 ;胡应麟称其“平淡简远 ,为王、孟二家之祖 ” (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四 )。《感遇 》其二十九写 用兵征途之艰险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写边 塞军容之壮 ,皆冲出宫体范围 ,走进了广阔的外部 世界。陈子昂发扬了“即事名篇 ”的传统精神 ,一 路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更重要的是 ,他在诗中表 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将诗歌引入复杂而 生动的心灵世界。六朝诗歌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 之一 ,就是少了生命的参与 ,少了主体精神的介 入。陈子昂继承了诗歌的言志传统 ,用各种方式 表达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看法 ,抒发喜怒哀乐之 感情 ,充分流露自己的心性 ,从而使诗歌多了心灵 感受与生活体验 ,进而有了张力与生命力。在咏 史与怀古诗中 ,如《白帝城怀古 》、《岘山怀古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等 ,他借对历史遗迹的 凭吊 ,对逝去人事的追怀 ,表明自己的思绪感受 , 使诗歌多了一份厚重与深沉 ;在赠答诗中 ,如《落 第西还别魏四懔 》、《送魏大从军 》等 ,一任当时或 感伤或壮烈之心情的畅快表露 ,极富现场感 ;在 《感遇 》诗中 ,他又表现出对政治的关注与批评 , 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与谏官责任感。这些作品既拓 宽了诗歌的题材领域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 感染力。 在手法上 ,陈子昂恢复兴寄传统 ,作品中更多 风雅古韵。兴寄的特征在于因物起兴、感事而兴 , 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 ,不作空洞之语 ,又显得 含蓄蕴藉 ,温柔敦厚。在《感遇 》诗中 ,陈子昂通 过两种具体方式表现兴寄手法。一是前面不动声 色地描述 ,于结尾处笔意陡转 ,表露情绪或看法 , 发人深省。比如其二 :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 幽独空林色 ,朱蕤 冒紫茎。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 , 芳意竟何成 ? 前两联写兰若的生长状态与环境 ,接着写物 候变化 ,最后一联“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表 达对时光流逝、花落意空的感叹 ,隐含着壮志未 酬、理想幻灭的失落与伤感。又如其二十九 ,前十 二句尽写环境之恶劣 ,行军之艰难 ,后四句笔锋一 转 ,指责决策者失误 ,给士兵和平民带来深重苦 难 ,意味深远。二是不直接表明观点 ,前后两部分 形成鲜明对照 ,寓爱憎于其中 ,不言自明。比如其 四 ,前四句写乐羊食子之不义 ,后四句写中山相放 麑之良善 ,抑前扬后之意朗然 ,再一深味 ,隐然有 影射 现 实 之 意 , “刺 武 后 宠 用 酷 吏 淫 刑 以 逞。”[ 2 ] ( P103)又如其五 ,前四句写市人以巧智夸侈 而不知身之所终 ,后四句写玄真子遗世独立而出 入无穷 ,比照之后 ,便知作者厌恶“市人 ”而赞赏 “玄真子 ”,其不满现实、退隐求道的思绪悄然流 露。兴寄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质实明朗而韵味无 穷 ,得风雅之真味。故梁肃云 :“陈子昂以风雅革 浮侈。”(梁肃《左补阙李翰前集序 》)姚铉亦云 : “陈子昂起于庸蜀 ,始振风雅。”(姚铉《唐文粹 序 》)在风格上 ,陈子昂取法建安风骨 ,诗风刚健 有力 ,昂扬向上。其诗饱含着强烈的功业理想、是 非分明的主观判断。他渴望建功立业 ,“感时思报 国 ,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 ,北上单于台 ”(《感 遇 》其三十五 )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 ,他愤愤不平 , “每愤胡兵入 ,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 ,白首未 封侯 ”(《感遇 》其三十四 ) ;对腐败荒谬的社会现 象 ,他横眉怒对 ,“荒哉穆天子 ,好与白云期 ”(《感 遇 》其二十六 ) ⋯⋯诗中总有一股浩然正气 ,不屈 于流俗 ,卓然自立 ,磊落不群。其诗语言精当 ,意 境开阔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 , 树断白云隈。”(《度荆门望楚 》)“岩悬青壁断 ,地 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 ,归帆出雾中。”(《白帝城 怀古 》)寥寥几句 ,勾勒出雄奇景象 ,干脆利落 ,棱 角分明。其诗蕴藉深厚 ,意味无穷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破空而来的绝妙诗句叫人无限 感慨 ,反复吟味 ,可算梗概多气。这样的作品正是 得建安风骨之精髓 ,姚范评为“风骨矫拔 ”(姚范 《援鹑堂笔记 》卷四十 ) ,翁方纲也认为“陈伯玉垏 兀英奇 ,风骨峻上 ”(翁方纲《石洲诗话 》卷一 )。 陈子昂倡导建安 ,学习建安 ,以自己的创作实 绩向世人展示了超越齐梁文风的建安风骨之魅 力。他与建安文学的渊源关系已有多人指出 :“拾 遗陈公作诗出没二雅 ,驰骤建安。”(顾云《唐风集 序 》)“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澹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 弱 ,趋于黄初、建安矣。”(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 集 》卷一百七十三 )“不图垂拱世 ,复睹建安诗。” (杨慎《杨升庵全集 》卷十九 )可见陈子昂学习建 安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得到公认。这进一 步发扬了建安文学的艺术成就 ,使之受到更多士 人的理解、认可与褒扬。 或许陈子昂过于借助复古来矫正时弊 ,其诗 也不可避免地留下某些缺憾 ,皎然指出“陈子昂复 多而变少 ”(皎然《诗式 》卷五 ) ,其创作成就不如 盛唐李杜等大家。然而 ,在唐诗发展史上 ,陈子昂 对诗风的矫正、对建安风骨的大力倡导 ,有其无可 替代的功劳 ,“陈伯玉痛惩其弊 ,专师汉魏 ⋯⋯复 古之功 ,于是为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卷三 十七 )“子昂追建安之风骨 ,变齐梁之绮靡 ,寄兴 无端 ,别有天地。”(沈德潜《唐诗别裁 》卷一 )正是 陈子昂的不懈努力 ,唐诗才告别齐梁文风 ,走上健 康发展的大道 ,建安文学也得到广泛认可 ,备受尊 崇。 三 接受是一种系统关联的行为 ,对对象某一方 14 2008年 第 1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No. 1 2008 面的接受一般蕴含着对其它相关方面乃至对整体 的肯定与接受。陈子昂不仅将建安文学奉为圭 臬 ,其为人也与建安诸公颇有相通之处 ,想来他对 建安诗人的人品风范也不无仰慕。 陈子昂有着强烈的功业意识与济世情怀。他 十八岁折节读书 ,两度赴试 ,二十四岁中进士 ,后 献书阙下 ,武后奇其才 ,擢麟台正字 ,二十八岁随 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 ,三十八岁从武攸宜征契 丹 ,其间三十五岁时任右拾遗 ,三十六岁陷冤狱 , 后四十一岁又被诬下狱。总其一生 ,两度科考 ,两 度任职台阁 ,两度从军 ,两度下狱 ,经历可谓曲折 丰富。直到四十岁辞官归隐之前 ,他都坚忍不拔 , 渴望建功立业。“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 ,历观丘 坟 ,旁览代史 ,原其政理 ,察其兴亡。”(《谏政理 书 》)“其立言措意 ,在王霸大略而已。”(卢藏用 《陈子昂别传 》)他满腔热情 ,不断上书 ,或谏诤、 或献策 ,关注现实政治 ;还不满足于做一个安稳的 台阁文人 ,两度奔赴沙场 ,从军报国 ;即便蒙冤下 狱 ,仍然不屈不挠 ,积极进取。“本为贵公子 ,平生 实爱才。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感遇 》其 三十五 )哪怕经过牢狱之灾 ,年近四十 ,依然“感 激忠义 ,料敌决策。请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 ,奋不 顾身 ”(赵儋《故拾遗陈公旌德碑 》) ,正所谓“老骥 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短 歌行 》) ,其英勇之状可以想见。 陈子昂有着刚正不阿的气节与独立的人格。 武则天朝大开告密之门 ,重用酷吏 ,冤狱遍布 ,人 人自危。朝中士人 ,多有曲意阿附者 ,杜审言、沈 佺期、宋之问辈皆未能免俗。在这种人心惶惶、朝 不虑夕的氛围之中 ,陈子昂“刚果强毅 ,而未尝忤 物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尚未得官之时 ,他 便上书直谏高宗灵驾西迁 ;朝廷计划开蜀山 ,由雅 州道翦生羌以袭吐蕃 ,陈子昂极力谏止 ;他还批评 特务统治 ,反对滥用刑罚 ,结果招来不满 ,被构陷 下狱。然而其胆识、勇气傲然不俗。后来出狱再 度从军 ,依然秉性不移 ,据理直言。有些上书固属 谏官本分 ,但他敢于面对高压恐怖 ,直言不讳 ,切 陈时弊 ,确属难能。“当武氏戕杀诸王、凶威方烈 之日 ,请抚慰宗室 ,各使自安 ,撄其虓怒而不畏 ;抑 陈酷吏滥杀之恶 ,求为伸理 ,言天下之不敢言。” (王夫之《读通鉴论 》卷二十一 )陈子昂以上百篇 疏文展现其独立思考的士人品格与“刚果强毅 ” 的个性魅力。 陈子昂还有着出众的才华。“尤善属文 ,雅有 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 ,幽人王适见而惊曰 : ‘此子必为文宗矣 ! ’”武则天称其“地籍英灵 ,文 称纬晔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 ;“公即文林元子 也。英杰过人 ,强学冠世 ,诗可以讽 ,笔可以削 ,人 罕双全 ,我能兼有。”(赵儋《故拾遗陈公旌德碑 》) 陈子昂的才学受到当时社会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 扬 ,并产生广泛影响 ,成为追慕与学习的偶像。 “时洛中传写其书 ,市肆闾巷 ,吟讽相属 ,乃至转相 货鬻 ,飞驰远迩。”(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海内 词人 ,靡然向风。”(赵儋《故拾遗陈公旌旌德碑 》) “子昂所论著 ,当世以为法。”(宋祁《新唐书 》卷一 百七《陈子昂传 》)陈子昂在当时文坛上占据相当 重要的地位 ,有很强的号召力 ,才华出众 ,可惜没 有充分施展抱负的机会。“才可兼济 ,屈而不伸 ; 行通神明 ,困于庸尘。”(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道 可以济天下 ,而命不通于天下 ;才可以致尧舜 ,而 运不合于尧舜。”(赵儋《故拾遗陈公旌德碑 》)皆 扬其才而叹其不遇。 陈子昂强烈的功名意识、独立的人格精神、正 直不屈的个性 ,皆为六朝以来柔弱文人所少有 ,与 建安精神倒有相通之处。大概是由于他师法建安 文章 ,同时伴生对建安士人品格的尊慕吧。 陈子昂从理论、创作与为人三个方面肯定和 接受建安文学 ,发掘了建安文学别于且高于六朝 文学的价值 ,将建安文学提升到革除文弊与重振 文风的重要地位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影响力 ,使 建安文学得到广泛认可与传播 ,成为影响盛唐文 学发展的主流力量。“夺魏晋之风骨 ,变齐梁之俳 优 ,陈伯玉之力最大。”(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卷 四 )陈子昂之后 ,建安文学被奉为正宗 ,对盛唐气 象之形成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 [ 1 ]张颐. 陈伯玉文集序 [A ]. 彭庆生. 陈子昂诗注 [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1. [ 2 ] 陈沆. 诗比兴笺 [M ] (卷三 ) ,中华书局 , 1959. (责任编辑 :黄康斌 ) 24 肖  波                           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 A Turning Point from the Essence of J ianAn Literature to General Atmosphere in Prime - Tang Dynasty ———On Sp reading and Accep tance of J ianAn L iterature by Chen Zi’ang X IAO Bo (W uhan University, W uhan, Hubei, 430072, ) Abstract:Chen Zi’ang affirmed J ianA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theories, literay creations and the personalities of its writers. He discovered the unique value of J ianAn literature which enables it to stand out from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x Dy2 nasties. He elevated J ianAn literature to such a position as of possessing the power of elim inating literary malp ractice and revitali2 zing the style of writing. Thanks to his efforts, J ianAn literature got widely sp read and accep ted , becom ing the mainstream force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me -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Since then, J ianAn literature has become the widely accep ted li2 eterary model and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p rosperity in Prime - Tang Dynasty owes a lot to it. Key words:Chen Zi’ang ; the essence of J ianAn literature ; general atmosphere in Prime - Tang Dynasty ; sp read and ac2 cep tance (上接第 38页 ) Analysis of the Reason ofMythical Characters’Elimination in the Chinese Mythical Historilization J in  Rong - quan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464000) Abstract: The main reason is the historicalization of myth which causes Chinese ancient myth to change in form and nature, even to elim inate. Myth characters are fallen into opposite two categories: injustice and injustic, kind and evil, beautiful and ug2 ly in the mythical historicalization. Some very famous great gods vanished ou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reason that peop le don ’t know to which historical category they should belong, and others gods are elim inated because of their unusual appearance or something else which can not be remodeled. Key W ords: Chinese ancient myth; historicalization of myth: the elim ination of myth . 34 2008年 第 1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No. 1 2008
本文档为【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重要拐点_论陈子昂对建安文学的传播接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36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0
浏览量: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