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验逻辑与直观

先验逻辑与直观

举报
开通vip

先验逻辑与直观 年 月 第 期 总第 期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嗯 ’ , 石 耳 先验关巴辑与崖氛习厄 王天成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 吉林 长春 〔摘 要 本文在逻辑与直观统一 的基点上探讨康德的先验逻辑 。 作为思维内容的逻辑 , 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根 本区别在于它把范畴作为与直观的固有关系来处理 , 因此先验逻辑的基本问题是在先验 自我的基点上的范畴与直观的 固有关系 , 其“ 分析论 ”和“ 辩证论 ”都是围绕这个基本关系展开论述的 。 这决定了感知和想象力作为直观的能力在先验逻 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先验逻辑与直观
年 月 第 期 总第 期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嗯 ’ , 石 耳 先验关巴辑与崖氛习厄 王天成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 吉林 长春 〔摘 要 本文在逻辑与直观统一 的基点上探讨康德的先验逻辑 。 作为思维内容的逻辑 , 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根 本区别在于它把范畴作为与直观的固有关系来处理 , 因此先验逻辑的基本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在先验 自我的基点上的范畴与直观的 固有关系 , 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论 ”和“ 辩证论 ”都是围绕这个基本关系展开论述的 。 这决定了感知和想象力作为直观的能力在先验逻 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也决定了先验逻辑是一种综合的 、创造性的逻辑 。 仁关 键 词 」先验逻辑 范畴 直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认识论上的逻辑学说和直觉学说是解释人类 认识的两类理论 , 前者将认识的规律和规则上升为 逻辑原理 , 进而以逻辑来解释知识的形成和指导形 成知识的思维活动 后者则认逻辑无法完整地解释 认识而以直觉解释知识的形成 。 长期以来 , 认识论 是在这两种学说的对立中存活的 。 但从哲学史上 看 , 曾有两种逻辑把直觉与逻辑结合起来了 , 一个 是康德的先验逻辑 , 另一个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 虽然这两种逻辑在一般人看来不算什么逻辑 , 而只 能是概念化的认识论 , 但从逻辑一直是发展和变化 的角度看 , 我们也无法否认它们各自是逻辑的一 种 。 这两种逻辑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的形式逻辑 。 从 它们的产生看 , 其目的不是像形式逻辑那样仅仅证 明知识的有效性 , 而是要说明知识的创生性 。 因此 它必须走一条改造形式逻辑的道路 , 试图使逻辑摆 脱单纯形式化的倾向 , 成为包容活生生的创造活动 内容的逻辑 。 人的创造力始于直观 , 同时也是在直 观中进行的 , 因此有关创造活动的逻辑必然要容纳 直观的原理 , 而不能在纯粹形式概念的范围内进行 思辩 。 从这个角度看 , 先验逻辑和辩证逻辑既然以 思维的创造活动为对象 , 它必然同时是一种直观的 逻辑 , 至少包含直观的学说 。 本文试图对康德的先 验逻辑及其与直观的内在关系做一探讨 。 一 、 形式逻辑之弊与先验逻辑的建立 概括说来 , 康德在将逻辑和直观结合的前提下 创立先验逻辑基于他对传统形式逻辑无法解释知 识创生活动的见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形式逻辑的 批判 。 康德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并不是要取消形式逻 辑的合理性 , 而是为形式逻辑划定合理性的界限 , 而这种划界又是以康德对分析的知识和综合的知 识的区分为前提的 。 在康德以前 , 人们在逻辑的领域中已经形成两 个最基本的和成熟的看法 , 一是对形式逻辑的基本 有效性的确信 , 二是有关分析的知识与综合的知识 的区分 。 康德正是在承认这两种看法的前提下对形 式逻辑进行了合理的定位 。 康德承认 , 形式逻辑作 为对思维形式方面的反思 , 确实是“ 纯粹理性的先 天思维规律和原理 ” , 它对理性的活动来说是先天 有效的 。 但是 , 纯粹理性活动作为知识活动分为两 类 , 一类是对已有知识的分析论证和解释的活动 , 而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创生或创造活动 , 这不是一种 思维对已有知识的分析活动 , 而是一种思维对感性 的综合活动 。 这两种活动各自有其基本原理 。 那么 形式逻辑是哪种活动的原理 康德认为 , 由于形式 逻辑“ 抽去一切知识内容 、 即抽去一切知识与对象 间关系 ” , 〔’〕仅考虑知识间相互关联的逻辑形式 , 即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王天成 一 , 男 , 河北丰南人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 哲学博士 , 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 普遍思维形式 ” , 因此 , 它只能是思维的分析论证 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 而不能是思维的知识创生 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 在《纯粹理性批判 》的“ 原理分析论 ”中 , 康德更 集中而细致地论证了 “ 一切分析判断之最高原理 ” 为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的观点 。 康德指出 , 形式逻辑 的矛盾律可作“ 消极的 ”和 “ 积极的 ”两种使用 。 所谓 消极的使用 , 即不是以它作为发现真理的工具 , 而 是以它作为知识有效和无效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就一切知识必 须不 自相矛盾 , 否则便是无效的知识来说 , 这个标 准既适合于分析的知识又适合于综合的知识 。 换句 话说 , 它既是分析命题有效性的标准 , 又是综合命 题有效性的标准 , 因而它是普遍的 。 但是如果将形 式逻辑的矛盾律作“ 积极的使用 ” , 即以此去作为认 识真理的工具 , 则它仅能适用于 “ 分析的知识 ” , 而 不能在综合的知识之范围内使用 。 也就是说 , 如果 对现成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显现这种知识中所包 含的真理的话 , 仅遵循矛盾律就可以完成任务 , 不 必需要其它原理之助 但是如果要实现思维对感性 的综合活动以便形成新的真理 , 除了遵循形式逻辑 的规律以保证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之外 , 尚要遵循另 外的规律 , 因此它对综合活动来说不能算作“ 充分 的 ”原理 。 正是在此意义上康德讲到 形式逻辑的矛 盾律只能是“ 一切分析的知识之普遍的而又充足的 原理 ” , “ 在分析的知识之范围以外 , 此矛盾律就其 为真理之充足标准而言 , 实无其使用之权威及领 域 。 ”‘’〕矛盾律的这种 “ 积极的使用 ”之所以绝不能 适用于综合的知识 , 主要是因为形式逻辑并未涉及 到直观及思维与直观的关系 , 而综合的知识之形成 则是在思维和直观的关系中进行的 , 因此它须以先 验逻辑之为先天综合原理为其充足的原理 , 而不能 以形式逻辑为其充足的原理 。 据康德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 , 分析判 断的谓词的内容现成地包含于主词之中 , 因此判断 过程即是将主词中现有内容抽出来的过程 , 故它不 能增加知识 , 只能将现有的知识进行澄清和解释 。 只有综合判断才是把主词的内容中没有现成包涵 的谓词内容加到主词上面 , 因而它不是对现有的知 识进行澄清和解释 , 而是一种知识的创造过程 。 所 谓分析的知识 , 实际上相当于经验论者所说的“ 解 证的知识 ”或“ 论证的知识 ” , 这种知识虽然具有普 遍必然性 , 但通过这种知识活动并不能实现扩大知 识的目的 , 而只能实现澄清知识的目的 。 这样一来 , 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作为分析的知识的最高原理就 不是发现真理的工具 , 而只是论证和澄清已有真理 的工具 。 从这个意义上看康德所谓的有关形式逻辑 矛盾律的“ 积极的使用 ” , 也不是以其去发现真理 , 而只是以其对真理进行一种有效的分析论证而已 。 这与其消极的使用是一致的 。 因此康德所谓形式逻 辑的矛盾律在积极使用中可以 “认知真理 ”的说法 , 这“认知 ”在最终意义上只是“解释 ”或“ 澄清 ” , 而不 是“ 发现 ”或“ 获取 ” 。 因此康德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形 式逻辑的矛盾律在任何使用中均不能合法充当发 现真理的工具 。 如果把它作为发现真理 、扩大我们 知识的工具来运用 , 那就是误用了形式逻辑 , 把本 来是形式的东西误用到内容上去了 。 康德认为古代 的诡辨论者即犯了这个毛病 。 康德在对思维之解释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区 分的基础上对形式逻辑的定位 , 使我们对形式逻辑 的弊病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 按康德的思路 , 传统上 人们所说的形式逻辑的弊病实质上并不来源于形 式逻辑的自在内容 , 而是来源于形式逻辑的误用 , 即来源于人们把形式逻辑当成了发现真理的逻辑 或发现真理的“ 工具 ” 。 要克服这种弊病 , 一方面必 须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 , 另一方面必须创立一种表 达思维之真理的原创作用的逻辑 , 康德称其为先验 逻辑 。 如果说形式逻辑是一种判别有效性与否的非 真谬逻辑 , 那么先验逻辑就是一种发现真理和谬误 之根源的真谬逻辑 。 在康德先验逻辑之为真谬逻辑 中 , 其“先验分析论 ”是有关真理之根源的“ 真理的 逻辑 ” , 而其“ 先验辩证论 ”则是有关谬误之根源的 “幻相的逻辑 ” 。 当然 , 真理的逻辑与幻相的逻辑并 不是两类逻辑 , 而是遵循着同一先验原理的同一类 先验逻辑的正反两个方面 。 由康德出发返观以前哲学家对形式逻辑的看 法 , 他们实际上对形式逻辑在思维原理中的特定位 置并无 自觉的认识 , 因此往往超越形式逻辑的权限 而把它作为一种发现真理的充分工具来使用 。 这种 对形式逻辑的误用导致一些有识之士对形式逻辑 是否能充当发现真理之工具的质疑 。 至近代 , 一些 哲学家对中世纪流行的形式逻辑的作用表示 了强 烈的不满 。 这不满主要集中于两点 第一 , 形式逻辑 不能也不去说明前提的产生及其真理性 , 而是把前 提现成地接受下来 , 进一步说明由此产生的逻辑过 程是否有效 。 因而它只能论证已有的知识 , 而不能 形成新的知识 。 第二 ,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也是作 为不言而喻的前提接受下来的 , 它并没有去寻求其 真理性的根源 。 如笛卡尔曾说道 “ 在逻辑方面 , 三 段论以及大部分其他的逻辑规条都只能用来向别 人说明已知的事物 ” , ⋯ ⋯并且其中“ 混杂着很多别 的或者有害或者多余的东西 ” 。 培根也认为传统 的逻辑起到了“ 谬种流传 ”的作用 , 是一种于发现真 理无用的工具 。 笛卡尔和培根的看法集中代表了人 们对形式逻辑之局限性的看法 , 而这些看法的实质 又需要在康德对形式逻辑的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得 到充分的理解 。 培根和笛卡尔不满中世纪盛行的形式逻辑 , 试 图建立一种切近人的真实认识活动的有内容的逻 辑 , 以便成为探求真理的“新工具 ”或新“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 他 们各自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就是这样的尝试 。 但由于 他们没有像康德那样清醒地认识到形式逻辑在思 维原理中的位置 , 因而没有认清形式逻辑之局限性 的根源并不在于形式逻辑的 自在性而在于形式逻 辑的误用 。 因此他们的“新工具 ”或新“方法 ”虽然在 某种程度上说逐步在摆脱传统的外延逻辑而走向 内涵逻辑 , 即逐步触及到了思维在内容方面的原创 活动 , 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没有从思维原理上另辟蹊 径 , 找到一种表达思维发现真理之根源的新型逻 辑 , 他们的逻辑仍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 。 康德的先验逻辑便是试图摆脱形式逻辑之局 限性的有关思维原创活动的真谬逻辑 , 因此在康德 看来它在逻辑的总体视域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 位置 。 按康德的思路 , 思维的解释活动是分析活动 , 而分析活动的最高原理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律 , 与此 并列 , 思维发现真理的原创活动则是 “ 综合活动 ” , 知识的产生 , 包括纯粹数学和 自然科学知识的产 生 , 都是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实现的 。 而“说明综合判 断之所以可能 , ”并非形式逻辑所能做到的 , 而是先 验逻辑的任务 。 先验逻辑不是研究思维的单纯形 式 , 而是研究思维如何以范畴综合 、理解感性对象 的先天原理 。 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这种综合产生的 , 因而都可归属到先验逻辑的原理之下得到阐明 。 这 样 , 先验逻辑就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逻辑的形 式主义立场 , 成为探讨真理发生过程的认识论 。 这 就实现了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结合 。 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 , 康德认为他的哲学起到了为一切科学知识奠基 的作用 。 二 、 先验逻辑的基本问题 —概念对直观的固有关系问题 由康德把先验逻辑的核心问题归结为思维以 范畴综合感性的问题可见 , 先验逻辑必以直观和概 念二者为两个基本出发点 。 正是由于此 , 先验逻辑 才成就其为真谬逻辑 。 按康德的类分 , 感性属于一 种直观活动 , 其《纯粹理性批判 》的“ 先验感性论 ”所 处理的便是这种直观活动的先天原理 。 知识中所有 的经验材料均需要感性的直观作用才可能对我们 呈现出来 , 而这种直观作用的先天形式是时间和空 间 。 因此 , 思维以范畴所要综合的感性材料无非是 一些在感官刺激下经过感性直观所呈现的时空关 系的规定性 。 思维之范畴对这些规定性的综合仅仅 是一种逻辑作用 , 它使这些规定性显现为逻辑必然 性 , 但并不改变显现的视域是以时空为先天形式的 直观 。 因此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的思路 , 思维的这种 逻辑作用必然建立在它与感性直观所呈现的时空 关系的规定性的固有关系之中 。 人总是在直观活动 中接触对象获取知识的材料 康德以为非人的其他 理性生物则不一定是如此 , 直观由此构成真理的 基本视域 , 我们的逻辑作用不是要取消直观 , 而是 针对着直观 , 对症下药 , 从而使直观得到必然联系 , 因此它是一种针对直观的先天思维方式 。 从这个意 义上我们可以把先验逻辑的基本问题归结为“ 直观 与范畴之间的固有关系 ”问题 。 如果我们考虑到康 德哲学中统觉作为先验 自我的基础性 , 即考虑到无 论是直观还是范畴 先天概念 , 无论是感性直观活 动还是思维的逻辑活动均以 自我意识的原始综合 统一性之为统觉为基础 , 那么我们可以更确切地 说 , 先验逻辑所处理的是以先验 自我为基础的直观 与概念之间的固有关系 。 实际上 , 我们的意识活动无论是感性活动还是 思维活动 , 均是直觉中渗透着逻辑 、逻辑中渗透着 直觉的渗透体 。 人们之所以将意识或者反思为非逻 辑的直观活动或者反思为非直观的逻辑活动 , 是由 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意识进行了反思 , 并把这角度 绝对化了 。 迄今为止人们所形成的意识原理普遍受 到这种绝对化的感染 , 把意识区分为一方为直观另 一方为逻辑的双重规定 , 并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对 这双重规定的固有关系进行探讨 。 这种对意识的分 析的把握方式并不是绝对的 , 而仅仅是西方人在以 分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中对意识的一种特定解释 。 在中国哲学中人们并没有以此为模式来解释意识 , 但也能解释得融会贯通 。 对于西方这种对意识的把 握方式的优劣之处 , 我们可以套用一种几乎人人皆 知的思路来说明 对意识作这种区分确实显现出了 意识中所包含的环节 , 使对意识的把握有可能更清 一 晰 , 但同时它也把意识的统一体人为地割裂了 , 从 而使人们长期误认为直观和逻辑作为意识的双重 规定之间是一种外在关系 。 这种 由对意识的分析所带来的优缺点一直伴 随至康德为止的西方哲学的发展 , 而它的形成则可 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 但亚里士多德虽然开 拓了注重分析的知性思维模式的传统 , 却并没有把 相互分离的因素看作纯粹的外在关系 。 在《论灵魂 》 中 , 亚里士多德曾把灵魂分为“ 营养灵魂 ” 、 “感觉灵 魂 ”和“ 理性灵魂 ” , 但同时他又试图把它们联系起 来 , 因而提出了一个联系的基本框架 “灵魂的每一 后继者都潜在地包含了先在者的能力 ” 。 按照这 个框架 , 感觉能力中潜在地包含摄取营养的能力和 生殖的能力 , 而理性能力中又潜在地包含着感觉的 能力 。 按英国哲学史家 罗斯的说法 , 亚里士多 德所说的这些 “ 灵魂的部分 ” 实际上指能力 “ 不像 一堆石头那样存在着 。 它们在个体中有明确的 、有 价值的发展次序 , 以及发展的相反次序 , 此外 , 它们 还有一个特点 , 我们可大致称之为相互渗透性 。 例 如 , 智慧和欲望是不同的能力 , 但是欲望的最高种 类具有这样一种性质 它只能出现在有智慧的生物 中 , 并且本身是智慧的 。 选择或意志可以同等被称 为有欲望的理性和有理性的欲望 ” 。 康德基本上 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上述看法 。 一方面 , 康德是一 个不彻底的先验论者 , 他不像他以后的谢林和胡塞 尔等彻底的先验论者那样 , 承认思维之为一种逻辑 活动同时即是直观活动 , 而是因循直观归属感性 、 逻辑归属思维的旧律 , 把直观和逻辑对立起来 。 其 著名的话语就是 “ 思维不能直观 , 感性不能思维 ” 。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直观和逻辑在思维的创 生或生产活动中必然结合起来 , 因此思维的创造性 逻辑必须研究这种结合的必然性 。 康德的先验逻辑 实际上是在这种思维与感性 、概念与直观的既相分 离又相联系的张力关系中建立的 。 先验逻辑的基本问题作为思维与感性 、概念和 直观的关系问题 , 贯穿于整个先验逻辑之中。 众所 周知 , 先验逻辑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第一个部分 讲先验逻辑的概念学说 , 即研究纯粹知性概念即范 畴的来源 、 意义及对感性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第二 部分讲先验逻辑的判断学说 , 即研究这些纯粹概念 如何综合感性产生知识 第三个部分讲先验逻辑的 推论学说 , 研究先验范畴脱离经验进行推理时所产 生的先验幻相 , 目的在于说明先验范畴不能脱离感 性作单纯理性的思辩 。 这三个部分之所以成立的理 由都建立在思维与感性 、概念和直观的固有关系之 上 。 首先我们看第一部分 。 第一部分以概念的先验 演绎为核心内容 , 而概念的先验演绎的基本思路便 是思维对感性的固有关系 。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 第二版论述“ 此先验演绎之要点 ”时总结道 “ 演绎 乃说明纯粹悟性概念以及一切先天的理论知识为 使经验所以可能之原理 —此处乃以此类原理为规定普泛所谓空间时间中现象之规定 , 此种规定因 其终极 自统觉之本源的综合统一而来 , 又复为悟性 在与空间时间 即感性之本源方式 相关时之悟性 方式 。 ” 〔’憾性对象之所以能够在思维中建立起普 遍必然性的综合 , 源于先天悟性概念对感性的先天 有效性 , 而先天悟性概念之所以可能对感性有效又 由于先天悟性概念是悟性对时空的固有关系 。 这正 像锤子之所以对钉子有效是因为锤子是对钉子的 固有关系一样 。 因此康德的整个先验演绎作为对先 天悟性概念对感性有效性的证明 , 均建立在上述固 有关系之上 。 由此看来康德将此作为先验演绎的 “要点 ”提出来就顺理成章了 。 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以先验悟性概念的图型 说为核心 。 如果把先验逻辑中的范畴 先天概念 理 论看作对知识形成的先天条件的分析 , 那么 , 判断 理论就是对知识形成之活动的描述 。 要形成知识 , 必须将范畴运用于直观从而实现对感性材料的综 合 , 而先验悟性概念的图型说正好说明范畴应用于 直观是如何可能的 。 图型说沿袭了第一部分范畴学 说的立场 , 其基本思路是 虽然范畴作为一种逻辑 作用与直观在性质上不同 , 但既然它是对直观的固 有关系 , 那么就必然存在有它与直观相联系的中 介 , 正是这中介使它作为这种固有关系得以实现 。 这中介便是使一切直观成其为直观的最原始的直 观形式 —时间 。 范畴在时间中的规定便构成先验 图型 。 先验图型是范畴之逻辑内容的时间化 , 是范 畴对感性之逻辑作用在直观上的具体体现 。 整个先 验逻辑的判断学说作为知识形成的理论均是以范 畴的图型化即范畴之逻辑内容的时间化为基础实 现的 。 先验逻辑的第三部分以先验幻相学说为核心 。 正像前面所说 , 康德把先验逻辑中的概念 、判断学 说合称为“真理的逻辑 ” , 无非是说它是范畴作为对 感性直观的固有关系在其合理界限内使用的原理 , 即范畴的逻辑作用在直观中运用的原理 。 如果脱离 了直观的视域 , 范畴之于对直观的固有关系就丧失 了效力 , 由此会产生先验幻相 。 因而先验逻辑之第 三部分之为“ 幻相的逻辑 ”无非是范畴之为对感性 的固有关系超越其合理界限而使用的原理 , 即范畴 的逻辑作用在非直观中使用的原理 。 由于范畴这种 在非直观中的使用呈现为以范畴为原则的思辩推 演 , 因而康德也称之为先验逻辑中的推论学说 。 纵观先验逻辑的诸部分可见 , 范畴与直观的固 有关系贯穿于先验逻辑的始终 , 构成先验逻辑不同 于形式逻辑的基本点 。 从表面上看 , 先验逻辑这三 部分内容和形式逻辑的概念 、判断 、推理的论述顺 序一致 , 但因其基本问题的转换而使其内容和形式 逻辑大相径庭 。 三 、直观的心理机能 一 感知和想象力 由于直观属于心理的活生生的呈现作用 , 因此 包含直观的逻辑必包含心理机能理论 。 在康德的先 验逻辑中 , 感知和想象力构成直观的两种相互联系 的心理机能 , 同时亦是实现逻辑和直观统一的中 介 。 在逻辑中引人心理机能理论 , 从而使逻辑纳人 其与心理的张力关系中 , 是先验逻辑不同于形式逻 辑的根本点之一 。 固然 , 逻辑有其不随心理的实在 内容为转移的必然性 , 但逻辑与心理却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 尤其是有关思维创造活动的逻辑更是如 此 。 如果说 , 思维作为自我的创造活动从反思的 间 接的 角度可以被认作逻辑活动的话 , 那么从直观 的 直接的 角度看则是心理活动的 。 或者说 , 思维 一方面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活动 , 我们在反思中可以 把这种逻辑揭示出来 , 而另一方面思维作为这样一 种逻辑活动又直接作为心理现象呈现出来 , 思维的 直接性便是这样的直观呈现作用 。 因此我们可以说 思维是逻辑渗透着心理 、 心理又渗透着逻辑的逻 辑 —心理统一体 。 这种逻辑与心理的关系是思维 学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 康德虽然未明言这一 点 , 但其先验逻辑的内容及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仍然 受着这种关系的制约 。 我们可以从两点得到确证 , 一是康德有关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互为补充的做 法 , 二是康德对知识形成之“ 源流 ”的说明 。 按康德的说法 , 所谓的主观演绎 , 是从纯粹悟 性所以可能的主观心理机能 认知能力 方面说明 范畴对感性的有效性问题 , 即确定知识所以可能的 主观条件 。 〔‘〕所谓的客观演绎 , 则是从逻辑方面论 证先天概念的客观效力 。 简言之 , 主观演绎和客观 演绎虽然都说明范畴对感性的有效性问题 , 但其性 格则分别是心理学的和逻辑的 。 在这里 , 悟性对感 性的逻辑作用之所以可能 , 从而一切经验知识之所 以可能 , 从主观上说均根源于意识的 自发性 、 自生 性活动 , 而主观演绎所说明的恰恰是意识的这种 自 发性和 自生性 。 相反 , 意识的这种自发性 、 自生性活 动又反过来受着悟性范畴之为悟性之逻辑规定的 制约 , 因此二者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 。 在 这种关系中 , 任何一方均不能取代另一方 。 它们具 有共同的根源 , 但每一方都不以对方为根源而得到 解释 。 上述关系促使康德在处理其先验演绎时必然 地在把这两方面分开的同时又搅在一起 。 康德曾在 《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版序言中讲到主观演绎并不 构成演绎的基本部分 , “ 不能产生我所希望之充分 确信 ” , 并且在第二版中他把专论主观演绎的部分 删去了 。 但即使如此 , 康德仍承认它是“ 极重要 ”的 , 更有甚者 , 主观演绎所涉及的内容 , 即对感知 、 想象 力等心理机能和活动过程的分析 , 仍渗透在其第二 版客观演绎的阐述中 , 甚至贯通在整个《纯粹理性 批判 》的始终 。 恰如 斯密所言 , 第二版中的所谓 客观演绎始终基于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先验过程 。 在康德的演绎中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 , 无非是因为 逻辑和心理实处于一种不可割裂的渗透关系之中 , 单纯从一方面无法对思维作出完整而合理的解释 。 顺便提一句 , 在康德身上发生的这种现象 , 在以后 的胡塞尔身上也发生了 , 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 》第 一卷中大批所谓的“ 心理主义 ” , 但其有关心理机能 的理论在《逻辑研究 》的后续卷中仍占有核心作用 。 思维作为逻辑与心理的统一体 , 使我们在把握 思维时可以形成两种理论 。 一种是论证思维之逻辑 作用的逻辑理论 , 另一种则是对思维之为心理活动 的描述理论 。 前者运用的是逻辑的方法 , 后者则是 描述的方法 。 康德的先验逻辑虽然同时触及到了这 两种方法 , 但仍以逻辑的方法为主 , 因此主观演绎 在其先验演绎中自然不会成为主要部分 , 以至在第 二版中被删除了 。 但从描述理论的角度来看 , 他的 这种删除终止了思维之描述理论的可能性 , 因而是 十分可惜的 。 后来的现象学的描述理论所继承的正 是康德的以主观演绎为核心的遗产 。 但退一步说 , 即使对思维之心理机能的描述不 适于有关范畴对感性的客观有效性问题的证明 , 即 不适合于范畴的先验演绎 , 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不适 合于先验逻辑的其它部分 。 范畴对感性的综合必然 同时是通过感知 、 想象力和统觉的活动实现的 , 这 决定了康德不可能彻底抛弃心理机能问题 。 其实 , 一 一 不仅在第二版的所谓客观演绎中已经贯穿着机能 问题 , 而且在其先验逻辑的后来阶段 , 如在“ 原理分 析论 ”阶段 , 这个问题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 似乎可以 说 , 原理分析论是主观演绎的进一步发展 。 在这里 , 主观演绎中感知 特别是内感之时间 、想象力和统 觉又被提出来作为综合判断所以可能的主观心理 机能 。 康德说 “ 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 , 吾人必须在 内感 、想象力及统觉中求之 且因此三者包有先天 的表象之源泉 , 故纯粹之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 , 亦 必以此三者说明之 。 以此之故 , 此三者实为完全依 据表象综合而成之任何对象知识所绝对必须者 也 。 ”川那么 , 感知 、 想象力和统觉究竟在思维的综 合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在第一版的先验演绎的三重 综合中康德把它们的作用分别用 “ 直观中感知之综 合 ” 、“ 想象力中再生之综合 ” 和 “ 概念中认知之综 合 ”规定 。 “感知之综合 ”实际上是对杂多的概观作 用 , “再生之综合 ”是想象力的再生作用 , “认知之综 合 ”则是使表象从属于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性的思 维的统摄作用 。 但是 , 切不可认为感知和再生是像 经验主义者认为的那样的经验的能力 。 在先验逻辑 中 , 它们主要是作为先验能力被运用的 。 感知之综 合作为一种先验能力实际上是感性对直观对象的 确定能力 , 具体地说 , 是以 内感的先天形式 —时间为视域对经验现象进行确定和辨别的能力 。 感知 综合的结果 , 是使感性材料之为杂多在直观中得到 显现 。 要使这种显现成为可能 , 感知的综合活动必 须有两个功能 。 第一 , 它必须对时间之为绵延有一 整体把握 , 从而使一切感性材料进人到时间的视 域 , 这一点是和它的纯粹感性功能一致的 。 第二 , 它 必须能够在对时间之为绵延的领悟中对时间加以 区别 , 正是在这种 “ 区别时间 ”的基础上它才可能把 杂多的感性材料区别开来 , 从而将感性材料呈现为 杂多 。 但是杂多之所以为杂多 , 正是在对时间之为 绵延的统一体的领悟中才是可能的 , 杂多只能是在 “一个 ”时间绵延之流中的“ 多 ” , 因此 , 感知综合的 第一种能力 —对时间之为绵延的把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 否则“综合 ”不可能进行 。 有关感知综合 的这第一种能力 , 康德在“ 直观中感知之综合 ”的开 始之处便提醒道 不论表象起源于内感还是外感 , 先天还是后天 , 它们都属于“ 心之变状 ” , 因而都从 属于内感之先天方式 —时间 , “ 一切表象必须在 时间中整理 、连结及使之相互成立关系 。 ”这一点是 构成以后所有论述的基础 。 ‘’〕但是 , 由于康德在感 性问题上仍然受知识论和元素主义 以为知识仅为 不同因素的联结 的影响 , 因而他只注意了感性为 知识提供材料的作用 , 并进而过分强调了感性对时 间的分别作用 , 而对感性对时间总体的领悟作用并 未加以重视 。 殊不知 , 如果说有关知识形成的理智 直觉直接以感知的第二种能力即时间的分别能力 为基础的话 , 那么有关自身的生命直觉则直接以感 知综合的第一种能力即对时间之为绵延的领悟能 力为基础 。 这就使康德所谓的直观变成了柏格森所 谓对绵延之流进行分别的 、 为概念打基础的空间化 的直觉 , 而排除了生命直觉的因素 。 实质上 , 感性能 力不仅构成人类知识所以可能的基础 , 也构成生命 意识所以可能的基础 。 在感知的环节上进行知识创 生的理智直觉和进行生命感悟的生命直觉是渗透 在一起的 。 理智直觉无非是以对时间的分别把握为 主的对时间的总体把握与分别把握的统一体 , 而生 命直觉则是以对时间的总体把握为主的对时间的 总体把握与分别把握的统一体 , 二者都是“ 感知之 综合 ”中的两种能力的统一体 , 只不过侧二点不同 而已 。 直觉的第二种机能 —想象力在先验逻辑的直觉学说中占据着比感知更为重要的地位 。 按康德 的理解 , 想象力是把未呈现之物诉诸直观的能力 。 感性作为“ 直观能力 ”与想象力作为“诉诸直观的能 力 ”在同为直观这一点上是同一的 , 但二者又有区 别 。 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 , 因而它对对象的显现是 当下的直接呈现的 想象力则是一种直观构造能 力 , 因而它是当下化的或再现的 。 想象力的这种性 质决定了它是一种 “ 能动的感性 ” 第一 , 它是一 自 发性和 自生性的能动活动 , 从这个意义上它和统觉 的原始综合统一性相连 。 第二 , 它又和悟性的逻辑 作用不同 , 它是一种以时间为其基本形式的直观 , 因而又和感性相连 。 想象力的上述既具感性特性又具思维能动性 的双重身份促使康德把它看成思维认范畴综合感 性的桥梁 。 一方面 , 想象力作为一种直观能力能够 通过其再生作用将由感官获得的感性材料综合于 时间的前后相继 、 同时并存等关系之中 另一方面 , 它也可以将范畴的逻辑意义化为时间的规定从而 产生“ 范畴的图型 ” 。 通过想象力的活动 , 感性材料 和逻辑范畴在时间这个视域中得到了融合 , 从而使 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 先验想象力的这种作用在康德的判断学说中 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 所谓判断 , 康德以为是把范 畴 作为一般 和特殊的感性材料结合起来的活动 , 即范畴作为对感性直观的固有关系 , 应用与感性 、 与感性直观相结合的活动 。 《纯粹理性批判 》中的 “原理分析论 ” 所分析的便是这种判断活动的法则 或原理 。 康德由“ 概念分析论 ”进展到“原理分析论 ” 实即判断分析论 , 实际上表明了由分析思维形式 到描述思维的活生生的直觉创造活动的进展过程 。 如果说 , 在“概念分析论 ”中康德尚未能摆脱形式逻 辑的强烈影响 , 现成地从形式逻辑的判断表中抽绎 范畴表 , 那么在“ 原理分析论 ”中 , 他却发人深省地 阐述了以先验想象力的图型构造活动为核心的直 觉创造过程 , 展示了人类认识的原始能动性 。 这部 分内容是康德的先验逻辑中最重要和最有启发意 义的环节之一 。 在这里康德预示了 , 所谓思维以范 畴综合感性产生知识的逻辑活动 , 无非是一个以先 验想象力为主要心理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的知性直觉活动 。 康德论 述得虽然十分鳖脚 , 却不自觉地挖掘了一个真理 , 即知性作为一种逻辑功能在其现实运用中通过先 验想象力而表现为知性的直观活动 。 因而人们所进 行的逻辑活动同时亦是先验想象力依逻辑规律运 行的诉诸直观的过程 。 由此来看 , 作为有内容的 、活 生生的创造的逻辑原理 , 同时也是一知性直观活动 的原理 , 在这个意义逻辑和直观并不冲突 。 因此我 们可以说康德以先验想象力理论为核心的判断力 原理集中体现了逻辑原理与直观相结合的思想 , 是 其逻辑与直观统一所达到的最高点 。 当然康德并没 有很清醒地意识到它的真正意义 。 正如黑格尔所 言 康德的先验图型和先验想象力“ 是一个直观的 、 直觉的知性 , 或知性的直观 可是康德并没有看见 、 了解到这点 , 他没有把这些思想结合起来 他没有 理解到 , 他在这里是把两种认识结合一起 , 表达了 两者的自在存在 。 ”阁 〔参考文献 〕 〔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蓝公武译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 , , , , 一 , 【 西 方哲学原著选读 〔川 北 京 商务 印书馆 , 【 古希腊哲学〔州」北京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 【 」衬 , 罗斯 亚里士 多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 第四卷〔州〕北京 商务 印书馆 , 【 」杨祖 陶 , 邓 晓芒 康德《纯粹理 性批 判 》指要 【川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刀 ’ 斗 盯 , 哪 四 币 任 , 〕 留 衍溢 四』 · 】 , 责任编辑 王代生 〕 , , , ’ 合 助 , 巧 , , 叮 叮 · 汀 一 一
本文档为【先验逻辑与直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976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0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2-05-09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