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独特文体鲁迅《伤逝..

独特文体鲁迅《伤逝..

举报
开通vip

独特文体鲁迅《伤逝.. 独特人格 独特文体 ———鲁迅《伤逝》创作心理初探 赵 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 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 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 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关 键 词: 创作心理;悲剧意识;内倾性格;情爱心理;思想倾向;...

独特文体鲁迅《伤逝..
独特人格 独特文体 ———鲁迅《伤逝》创作心理初探 赵 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 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 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 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关 键 词: 创作心理;悲剧意识;内倾性格;情爱心理;思想倾向;现代性;生存异化;宗教意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中,最为扑朔迷离却又耐人寻味的要算是《伤逝》了。周作人曾说《伤逝》乃“鲁迅作品中 最是难解的一篇”。["](.-#")茅盾是对鲁迅的小说最早有全面深刻理解的评论家,然而,在《彷徨》问世两年后, 还坦率承认:“《伤逝》的意义,我不大看得明白。”[%](.$/) 在鲁迅的小说中,历史、现实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总是伴随着严格的自我解剖,他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 知识分子形象往往带着作家主体强烈的心理投射。忽视了作家主体在作品中的应有地位,就不能揭示《伤逝》 作为鲁迅这一丰富创作主体之精神产品所应有的丰富内涵。作家主体的存在要求我们在解读过程中把《伤逝》 作为鲁迅这一独特人格的精神产品,密切关照作品中作家主体世界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来把握作品的文本世界。 一、悲剧意识的投射———创作动机 小说是作家心灵直接或曲折的艺术投射,小说中的人物无疑与作家的精神主体存在着潜在的深层联系。 充盈在《伤逝》中的悲观、空虚、孤独感,与鲁迅的精神情感中的悲剧意识是相通的。 潜伏在鲁迅意识深处的精神层面的特殊心理结构中,有一种深层悲怆的“历史虚无感”,他曾在《野草》集中 非常隐晦地描述过自己复杂、痛苦的心理历程,他的人格分裂,他对前途的渺茫和绝望,他置身于冷漠中的孤独 和恐惧,他对自己的忏悔和对世界的复仇等。鲁迅精神中阴郁、痛苦、悲伤的特点,构成了其小说的阴郁气氛和 悲剧色彩。 鲁迅曾在写于"/%+年的《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为悲剧下了一个经典式的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他创作于"/%+年"#月的《伤逝》就是《呐喊》和《彷徨》中最纯正的悲剧之一。《伤逝》以觉醒 的知识分子为悲剧主人公,反映了鲁迅对他们存在价值的全面肯定。他不但肯定了他们个人应当具有的生存、 生活权利,而且也肯定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思想和感情的合理性,正是这二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必然构 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构成了悲剧的主要基础。理想追求和具体行为之间发生尖锐冲突,物质的痛苦导向了精 神的痛苦。而在更深层次上,《伤逝》体现的是一种“几乎无事的悲剧”。[-]小说令人战栗处,就在于它深刻地揭 示了先觉的知识分子精神与生活的平庸化倾向、一种无味的“消磨”。 鲁迅说,“释愤抒情”是他思考、写作的基本冲动之一。“彷徨”的写作期("/%,*"/%+年),“五四”新文化阵 营的分化、社会的日益黑暗以及由进化论思想产生的思想矛盾,使鲁迅的心情恶化,进入了一个精神上难熬的 苦闷、彷徨期。寂寞、悲哀、孤独、颓唐、彷徨之情,在《彷徨》中都有所表现。据其日记记载,这一时期鲁迅多次 肺病复发,生理上的疾病,加重了他心理上的苦闷。鲁迅自己曾说:“人一生这种病,便容易灰心、颓唐。” 在作家创作心理诸要素中,情感是统摄全般、支配和包容其它要素的。它既是创作冲动的起因,又是艺术 构思与艺术想象的强大动力。处于此种情感状态下的鲁迅,写出《伤逝》这样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是非常自然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赵艳("/!)*),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 第")卷第"期 %##,年%月 平顶山师专学报 012345617.849:849;<54=>5?<>3;@166>9> A16’")B1’" C>D’%##, 万方数据 之事。 二、内倾性格的外显———小说文体 按照荣格心理类型的分类,鲁迅的性格多数情况下属于内倾性格。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多具有含蓄内在 的特点,他一般不大以口头方式向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和情感,也较少专门写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习惯于 在人物性格的刻划、故事情节的进展中透露自己的情感(小说),习惯于在论辩、说理的过程中以融情于理的方 式来透露自己的情感(杂文)。[!]荣格认为,内倾性格往往是不同寻常富于创造的,有时候则由于背离一般人的 习惯而显得古怪和反常。[!]因而,将长期积累的忧伤、痛苦、负罪的感情借助爱情故事的外衣,用小说这种文体 加以含蓄表现,既是这种情感本身的不便申明决定的,也是鲁迅内倾型性格的惯用表达。 鲁迅少年时家庭的变故和不幸,形成了他悲郁忧伤的情感“底色”,这对鲁迅的情感产生最主要和长远的影 响,甚至这种情调侵入了他的气质。压抑,又使鲁迅悲郁忧伤的情怀更为深沉,从而使其性格具有内倾的特点。 这种“底色”作为积淀了、提炼了的情感结晶,又可以长时间地延伸下去,并对别的情感发生感染。而且,鲁迅在 很长时间内是维持着“实同离异”的家庭形式,自己过着寂寞如古寺僧人的生活。["]这种建筑在个人克制、压抑 的基础上的畸形的生活方式,对于鲁迅的思想、心理、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精神上的某些病态与这种畸形 的生活方式就不无关系。他曾有意地“沉闷下去”,“自以为在孤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度寂寞生活,咀嚼着寂寞,即足以自慰自 赎。”[#] 鲁迅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负罪”感和由此而生的极度的不安、恐慌与孤独感。联系到鲁迅的一生,这些心 理表现可以说是鲁迅深层心理的主要特征。他的“负罪”和“原罪”意识给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化人格典 型。 鲁迅和周作人之间兄弟失和事件对鲁迅的打击是灾难性的。他的身体也因劳累和郁闷而患大病。心灵的 损伤,使他永远感受到一种精神压迫的存在。这次事件对鲁迅今后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此后不久的几年中,这种影响几乎是鲁迅意识、情感中最为敏感的因素。由于失和的是兄弟,尽管在人 格上受到了莫大的侮辱,然而又不便公开申辩,这又增添了另一种折磨人的痛苦,成为终生的隐痛。周作人在 晚年的回忆录中,曾直截了当地明确断定:“《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 的继绝的。”[$](%&’() 在《伤逝》中子君死后涓生在情感上有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乃至于重压般的负罪心理。小说第一句话便是: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再如“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 者使她快意⋯⋯”至此,负罪的忏悔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毁灭一切的地步了。负罪感是《伤逝》所反映的主要 情感基调,也是《伤逝》最主要的内在意蕴。而凝聚着如此浓郁深刻感情的作品,如果作者不是身怀类似的感受 和体验,想必是难以达到此种境界的。再有,小说的叙述者潜在意识中还流露出,所谓爱情的破裂,却完全或主 要是由于子君所造成的。而她的死,在“我”(涓生)也不过只具有情感上的责任和道义上的自责,丝毫也不应该 有事实上的负担。小说叙述者虽然情感上在不断地忏悔,其意识深处却仍执着于自我解脱。之所以忏悔,是因 为负罪感,因罪恶的感觉而不安,所以又有一种本能的推脱责任的心理,拒绝承担罪责,但这样却身不由己地陷 入了情感的冲突漩涡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虽然这是小说叙述者的心态,但从某种意义上,叙述者不过是他心 灵的代言人而已。鲁迅与其叙述者相隔最多不过一纸。[)](%*()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鲁迅的内倾性格决 定了小说这种文体成为其内心外显的最佳选择。 三、情爱心理的凝聚———恋爱题材 《伤逝》是鲁迅全部小说中惟一以恋爱为题材的小说。在一个作家的全部创作中,总有一些作品,是和作家 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重大事件紧密联系着的,重大事件甚至就是作家创作灵感的触发点。科瓦廖夫说:“个人经 验不仅表现在知识中,而且表现在感受中,而没有后者也是不可能进行创作的。”[$’](%"")因此,鲁迅与许广平 恋爱的情爱心理,应该是《伤逝》创作直接的灵感触发点和题材选择缘由。 朱正在《鲁迅传略》中推断:“⋯⋯大约是在$)(*年"月+’日以后的某一天,也许就是在#月$日女师大风 潮中吧,两人有机会作了一次深谈,彼此都同意在今后某一个适当时候建立起共同的生活来。”这就是说,从那 次长谈后,两人确立了爱情关系。至于讨论和确定共同生活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却不可能是一次。鲁迅和许广平的个性都 很强,都不是肯轻易改变自己意见的人。两人在社会地位、个人处境、人生阅历、性格气质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在制定共同生活计划的过程中发生意见分歧,这是不言而喻的。许广平是()岁的新女性,单纯、独立不群、桀 骜不驯,在爱情中表现得更主动、积极、热情而无所顾忌,很可能不顾一切的提出立即公开同居的计划。许广平 曾发表的《同行者》和没刊出的《风子是我的爱》反映了她的无所顾忌。以此作为旁证,可以推断出许广平是会 ·"+·第$期 赵艳:独特人格 独特文体———鲁迅《伤逝》创作心理初探 万方数据 提出立即公开同居计划的。而这爱情,对于鲁迅不用说有比许广平更多的顾虑和更多的内心矛盾:旧式婚姻的 包袱、师生恋的旧道德大忌、作为文化名人的名誉顾虑等。《伤逝》中涓生与子君同行,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 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虽写的是 涓生和子君决定同居后上公园、寻住所时的心情,然而却未始不是恋爱中的鲁迅刹时的心情写照。因此,鲁迅 反对许广平提出的不顾一切立即公开同居的计划而提出一个更为实际的共同生活计划。这计划应包括:一、离 开已有流言而使他们不快的北京;二、分头苦干两年,挣足可维持半年生活的积聚,以便不至于饿着肚子而减了 战斗的锐气。(许广平《欣慰的纪念·鲁迅和青年们》) 因此,《伤逝》的总体构思可推断为说服许广平放弃她的计划,接受鲁迅提出的计划,这应该是鲁迅创作《伤 逝》的直接灵感触发点。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特别是在恋爱和决定同居时,带有较浓的鲁迅和许广平的投影, 以他们的某些心理因素为契机,向最坏方向发展的假设为依据,并融入了鲁迅同朱安原本无爱而又难以离散的 痛苦心态。在这里创造性的想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思想倾向的诠释———多元主题 《伤逝》作为一个思想家型的、学者化的主体创作的文体,自然承载着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反映和思 索,担当着诠释鲁迅深邃思想倾向的任务。而小说中巨大的社会历史容量及深刻超拔的思想性,又使文本富含 多元的主题和意义生成可能性。 鲁迅非常强调“论时事”,“对于时弊的攻击”。“议论”的思维方式在他的思维结构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即使写小说,他也严于选材,深于开掘,务求展现深邃的思想———他自己的说法是“提出一些问题”。(《集外集·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他给冯雪峰这样说过:“就是我的小说,也是论文,我不过采用了短篇小说的体 裁罢了。”(《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鲁迅思维的深刻性使他得以在《伤逝》中将现代性、生存异化、宗教 意识等问题置于社会解放的总体中去表现。 现代性是鲁迅文学作品的根本特征,它赋予鲁迅的文学作品一种全新的意义。鲁迅创作《伤逝》的现代性 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存在”的深沉焦虑。存在主义的思想和人生倾向,涉及了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现代主义 内质。存在主义的特征,一般体现在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求索,生存焦虑、绝望的情愫,生存荒诞的感觉,以及对 死亡问题的关注等方面。[!!]在鲁迅身上,他自己归纳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命题就散发着一种非常峻急的人性 情调,表现了对生存的刻骨铭心般的焦灼。《伤逝》中的希望根本不乐观,或许正可看作绝望的———在鲁迅,它 两者是常常两极相通的———“有时,仿佛看见那生活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 看着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另外,鲁迅在《伤逝》中实质上再现了觉醒者在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中如何被封建文化所异化的过程,即人的 存在和人的本质的互相矛盾的表现形态。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异化不是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所能够加以克 服的一个历史阶段,而是人的存在的必要的构成契机,人作为人必然被异化,沉沦于世界。”[!#]鲁迅深刻、准确 地认识到在日常地存在中,人被来自各个层面的现象所桎梏,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他价值追求的反面。在《伤逝》 中涉及了觉醒者的存在困境、生存危机。生存、温饱之所以能构成对他们自我的毁灭,就在于他们必须面向外 部世界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面对外部世界,就要为外部世界所约束。觉醒者作为人的存在必须与人打 交道,从而受到“他人”的约束。更深刻地体现为人与人情感上,即觉醒者与他人的情感对觉醒者的制约和捆 束。为情感所束缚,暗示了人的存在的深刻矛盾。一方面,人不能不与人发生联系,人渴望与他人的联系;另一 方面,人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与他人的联系中,他人往往成为自己意志的障碍,而自己也成为他人的傀儡。 这种矛盾是人存在的最根本的矛盾,是与人的存在俱来的悲剧。[!$]在《伤逝》中鲁迅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的存在 的种种限制,这种限制是人无法摆脱的。这种与现实切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变成非人,使真我变成非 我,这种异化可以看作是日常生活的异化。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宗教意识是鲁迅内在精神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伤逝》中对佛学的死亡观念、 地狱意象和肉体苦(犹如火坑)、人生苦等观念情有独钟。例如,“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 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乞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 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以及“惟黑暗乃实有”等虚空的宗教意象。而且,《伤逝》里有着鲁迅对人生的宗 教性体验。小说结尾阿随(狗)最后的回来,就有种摆脱不掉的宿命意味。“我”之所以离家,“大半就为着这阿 随”,然而往昔的一切,就像是被他们曾经抛弃的“阿随”———“它回来了”。涓生想逃避过去,却总逃脱不了过去 的追随。对“新的生路”的探寻,也带有对人类根本问题的终极关怀的情感,是灵与肉相统一的最高追求。《伤 逝》之所以造成扑朔迷离的难懂局面,作品中的宗教意味、宗教话语,不能不是原因之一。当我们阅读作品时若 ·%#· 平顶山师专学报 "&&#年 万方数据 能考虑到作者精神结构中的宗教意识,运用宗教话语与宗教思维来阐释,就能透彻到位、恰切领会其深邃的思 想。 小 结 综合以上各部分所述,鲁迅的《伤逝》这一文本是其独特人格观照下的产物,是鲁迅精神中悲观沉郁色彩的 自然延伸,内倾性格中苦痛负罪潜流的涌动,个人恋爱经历的直接催化成果;是对作者主观情感世界的真实反 映,又是对作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积极折射,其间渗透了鲁迅的现代主义思想与人生哲学。传说《伤逝》是在一 夜之间写成的,鲁迅创作之所以能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结想象,一挥而就”,是其创作诸心理要素在 高层次、整体水平上融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茅盾"鲁迅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 鲁迅"鲁迅全集(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鲁迅"鲁迅全集(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阎庆生"鲁迅创作心理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上海:三联书店,!$%," [,] 许广平"许广平忆鲁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鲁迅"鲁迅全集(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苏]’·科瓦廖夫"文学创作心理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赵江滨"论鲁迅的现代主义文化特征[.]"鲁迅研究月刊,!$$,,(*)" [!&] 鲁迅"鲁迅小说选集《伤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徐崇温"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重庆出版社,!$$(" [!)] 张福贵"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0(#--#"1 ———’0123456727849175:75;<4679=57>2?@ABA6’:C896D:85 EF’GH96 (C896I5J21<9=K65L41:57>,B5’96,C896I5,!--+&,/8569) 23)-(+4-:MN2A=O=5P47201202:47897C896D:855:78414?=4;75262?@AIA6’:719D5;;26:;52A:64::?12<0:>;82=2D> 96O784;2<356975262?=574191>;1575;5:<96O0:>;85;:"Q84:46:535=57>2?096D96O784:719>5:85:56O5756D<275L97526; M75:@AIA6’:56712L41:5L4;8919;7417897<9P4:85<4I014::85:56641N21=O7812AD8784:7>=42?;2662797526;/26O46:R 4656D=2L4<4679=57>N578BASA96DT056D<9P4:85<56O57478426=>=2L4N21PTC896D:85"Q84?214I0=95656D@AIA6’:746O46;>2?782AD87" 5&.0*(6):56O5756D<4679=57>;719D5;;26:;52A:64::;56712L41:5L4;8919;741;=2L4<4679=57>;782AD8756;=5697526; <2O4165U97526;9=54697526?214I5:746;4;14=5D52A:;26:;52A:64::" ·$(·第!期 赵艳:独特人格 独特文体———鲁迅《伤逝》创作心理初探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独特文体鲁迅《伤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28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5-06
浏览量: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