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针灸学家李梅村

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针灸学家李梅村

举报
开通vip

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针灸学家李梅村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针灸学家李梅村 黄选玮整理 编者按李梅村,贵州遵义县人。贵阳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著名针灸临床学家。从医60余年,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收效甚好。治疗喉部未分化癌疗效显著。 李氏擅长于运用针灸治疗急症、中风、神经性疼痛、枕神经痛、麻痹性斜视、痿证、水肿等证,效验显著。强调针灸治疗的四大原则即医病与医人、整体与局部、标和本、补虚与泻实。提出施针配穴的思路和方法,即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和随证取穴,前后、表里、上下、左右、远近配穴法。指出运用时应注意穴位更换...

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针灸学家李梅村
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针灸学家李梅村 黄选玮整理 编者按李梅村,贵州遵义县人。贵阳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著名针灸临床学家。从医60余年,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收效甚好。治疗喉部未分化癌疗效显著。 李氏擅长于运用针灸治疗急症、中风、神经性疼痛、枕神经痛、麻痹性斜视、痿证、水肿等证,效验显著。强调针灸治疗的四大原则即医病与医人、整体与局部、标和本、补虚与泻实。提出施针配穴的思路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即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和随证取穴,前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里、上下、左右、远近配穴法。指出运用时应注意穴位更换、针法和灸法的交替、治疗时间的把握。还要注意针灸、药物、气功、推拿多法联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并举,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重视针灸手法的运用和气至要点,归纳总结了临床26种刺法的具体运用,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李氏的三针消痛方、三穴妙治肩周炎独具特色。 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这是对李氏一生的真实写照。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堪称后学楷模。深信广大中医读者细读本文之后,必将受到教益和启迪。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李梅村,男,汉族,1916年生,贵州遵义县人。1932年师承遵义名医王仲恒,得其真传。卒业后,悬壶于故里。1950年入遵义针灸学习班,1953年获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合格证书”。后任遵义三合医院院长。1958年在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班深造,嗣后在贵阳医学院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贵阳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国家指定的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对象之一。 李氏从医60余载,潜心研究《灵枢经》、《难经》、《针灸大成》等医籍及诸家著述。擅长于针灸,对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收效良好,对疑难杂病也多殊效。特别是运用针灸治疗神经性疼痛、枕神经痛、麻痹性斜视、中风、急症,以及中医中药治疗喉部未分化癌第四卷575有显著疗效。他的临床验方收载于《名医名方录》、《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李氏不但医技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教书育人,以医为乐,对学生和下级医师总是热情指导,循循善诱,有问必答,毫不保留,言传身教。在课堂上认真讲解,一丝不苟。临床上耐心指导,严格要求,辅导答疑,培养了一批中医针灸学专家和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李氏精研医道,造诣精深,虽年近八旬,老当益壮。他常言:“中医科学理自深,勤钻苦研术方精,霜鬓未敢手释卷,誓做人民好医生。”他的言行为后学者树立了榜样,正如患者送匾所言:“人民医生李梅村,巧使银针祛病灵,救死扶伤数十载,医德堪比白求恩。”李氏撰有“针灸治疗急症”、“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中药治疗喉部未分化癌”、“透穴针刺法”等付梓于刊物。数十年忙于诊务之中,常给国际友人施针用药,奏效颇捷。李氏将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后学者,为振兴中医针灸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精力。 学术精华 一、针灸临床以四大原则为法(一)医病和医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痊愈,与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治疗的目的就是加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临床是这样,其它疗法亦是如此。祖国医学认为,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扶正祛邪。正乃代表机体的调节,防御和适应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的适应能力,邪乃代表一切阻碍机体正常发展和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不利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喜、怒、思、忧、悲、恐、哀。因而从医治的方法来讲,不是扶正,就是祛邪,不是祛邪就是扶正,或合而用之,临床中视自然节气和患者所生疾病,体质之强弱而定。 李氏非常重视医病和医人的关系,在临床上积极地帮助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再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诊治,强调熟悉患者,了解患者,理解患者,同患者交心,从而赢得患者对医家的信任,只有这样患者才能真实地向我们提供内心的各种心理的、病理的情况。医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亲切和蔼的态度、精湛的医术,这样才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反之,态度不好,视而不见,见而不闻,就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就无法取得心理治疗疾病的效果,甚者会使患者病情加重。 李氏认为,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论述。《素问·疏五过论》也阐明了“尝贵后贱,尝富后贫,虽不中邪,病从内生”,“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形神统一的学术观点,同时强调诊治疾病,必须予以重视。否则,就会造成治疗上的过失。李氏说:既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则可以运用心理疗法诊治情志所病亦即心病还用心药医。如戴良在《丹溪翁第四卷576传》中叙述了朱丹溪曾用心理疗法治愈一个卧床半载,医告术穷的女子。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活动不仅受大脑皮质的调节,而且与丘脑、垂体及脑干网状结构等均有密切关系。人们的情绪变化,在机体内部都能产生相应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导致疾病。 李氏重视内因的观点,其在针灸法中就是着眼于调气,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讲的“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根结篇》讲的“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阴阳在这里所指的是机体各组织、脏器的实质和功能活动的协调关系。如果在病理情况下,就会出现偏盛、偏衰、偏寒、偏热等征象,临床说明,针灸的有效作用,在于能积极地调节机体的机能,同时增强其防御力量,从而达到如《素问·疟论》指出的“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之目的。 (二)整体和局部人身某一部位的症状,往往是整个疾病的一部分。如头痛除了是颅内或颅外疾病的局部反应外,往往是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生理机能紊乱、高血压、发热、外感、供血不足、枕神经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麻痹性斜视等的兼症。腹痛除了是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外,还见于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某些疾病。故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从针灸治疗来讲,针灸是通过穴位和经络,在临床中除了作用于局部的肢体和内脏器官外,还给机体以整体性的调节和影响。例如足阳明胃经行走于身前,联系头面,胸腹和下肢部。如面部的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能治疗口眼斜、齿痛等;胸部穴位能治胸痛、乳肿等;腹部的天枢等穴能治疗腹痛、吐泻等疾病;下肢穴能治痹证、痿证、局部的痛证等。但是它的某些穴位除了能治疗局部疾患外,还可能治疗远端部位的疾病。如膝以下的穴位,足三里能治疗胸腹肠胃的病证,内庭穴可以治疗头面、咽喉、口鼻等各种部位的疾病。又由于经络脏腑之间互相联系,所以针灸胃经的穴位,对调节脾脏的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人体也有广泛的治疗作用,针灸临床治疗一定要善于掌握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根据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选配穴位,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不致于“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三)标和本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诊治疾病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说要抓住轻、重、缓、急,何是标,孰是本。如治疗高血压病应以降压为主,治疗消化道出血应以止血为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性的名词。祖国医学中关于标本的论述很多,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用以说明病机的进退轻重;有的是指治疗的轻重缓急;或代表致病因素(邪气)和抗病能力(正气)等等。在十二经脉中所称的标本概念,主要是指经脉(包括腧穴)分布上下、左右、前后等部位的区别,同时阐明这些上下、左右、前后不同部位具有对应性,而标和本均有着不可分割的生理的、病理的关系。 标一般是指末梢。本是指根本。末梢和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所以标有上的含义,本有下的含义。人体的头、胸、背等同四肢下端的部位相对来说,头面胸背等的位置较高,四肢下端的位置较低。因此,十二经中的标都在头面胸膺、背腹等部位,十二经中的本都在四肢下端部位。内容详见后表。 第四卷577手足六经标本表经名本部就近腧穴标部就近腧穴足三阳足太阳足跟上五寸处跗阳命门(目)睛明足少阳足窍阴之间窍阳、侠溪窗笼(耳)之前听会、听宫足阳明厉兑厉兑人迎、颊挟颃颡人迎、地仓足三阴足太阴中封前上四寸中三阴交背俞与舌本脾俞、廉泉足少阴内踝下二寸处照海、然谷背俞与舌下两脉肾俞足厥阴行间上五寸处中封背俞肝俞手三阳手太阳外踝之后养老命门(耳)之上一寸攒竹、鱼腰手少阳小指次指间上二寸中渚耳后上角和目外眦颅息、丝竹空手阳明肘中上至别阳曲池、臂面颊和下颔迎香、承浆手三阴手太阴寸口之中太渊腋内动脉处中府手少阴锐骨之端神门背俞心俞手厥阴掌后两筋间二寸中内关腋下三寸处天池从上表可知,十二经的本在四肢,其位较下,所以四肢厥冷。《内经》称之为“下虚则厥”。 十二经的标在头身,其位较上,所以头目眩晕。《内经》称之为“上虚则眩”。就躯干同手足而言,躯干为内,手足为外。这说明了十二经中的标本具有上下、内外经脉分布部位的区别。同时也阐明这些上下、内外部位脉气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我们用标本理论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标本关系,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脏腑、经络的标本关系,脏腑为本,经络为标;穴位作用的标本关系,四肢为本,头身为标等等。先治本病,还是先治标病,《灵枢·病本篇》讲:“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轻)甚(重),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本病是主要矛盾,还是标病是主要矛盾,或先治本,后治标,或先治标,后治本,或标本同治(间者并行)或标本单治(甚者独行)。一般来讲,急病先治,缓病后治;外感先治,杂病后治。 但是辨别标本先后,一定要注意邪正消长情况的变化。如正气极虚时,则无论何病,均应以扶正为要,因为祛除病邪还得依靠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补虚和泻实李氏说,祖国医学中的补虚、泻实,或者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符合不同质之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之辩证法思想。但是,古代针灸书中针刺手法有“补法”和“泻法”之异,认为一些操作方法只能起补的作用,而另一些操作方法只能起泻的作用,撇开了不同体质和疾病及所用穴位的具体情况而去机械套用,而针刺的“补虚”、“泻实”是通过“调气”、“治第四卷578神”的作用所取得的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机体本身的内因条件(年龄、性别、体质及疾病的状况等),加上经络穴位的选择配伍,针刺时不同角度、方向、深度所涉及组织的反应和影响,以及不同刺激强度、时间和各种针灸方法所具有的刺激量和作用特点等外因条件,方能激发机体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较弱的刺激量宜于补虚,较强的刺激量宜于泻实,但是由于临床中患者体质的差异和个体对针刺耐受力的不同,对刺激量的需要就会有显著的差别。临床所见的废用性肌萎缩和神经麻痹引起的肌萎缩同属虚证,但前者用中、弱刺激即已能起补虚作用,而后者却需要作很强的刺激量才能起补虚作用。又如临床中常见的内脏炎症引起的头痛和机能性绞痛,同是实证,但前者刺激时间要长,在针刺时间内的刺激量却相对地不能过强(一般宜用间歇运针法),而后者则刺激量要强,刺激时间(留针而言)相应地也要短些。再如取同一穴位治疗疾病,虽然疾病性质类同,但是由于病变组织的不同而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等也应有所区别。对感应传导根据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要求。如取肩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有时要斜刺向前、后、下各方多向透刺,其进针约3寸左右,使针感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及整个上肢扩散放射。在治疗岗上肌肌腱炎时,要沿水平角度方向进针15~2寸,针感应向肩胛岗放射。在治疗肩部骨关节炎时要成45度外展肩关节,直刺向下对准极泉穴方向进针3寸左右,深入关节腔,使其感应向整个肩关节放射,这些疾病多属实证,但在同一穴位上刺法要求却不同,临床上所起的治疗作用和疗效也不一样。然而类似疾病由于取用的穴位不同,对针刺的要求也往往各异。如上述肩部的疾病,刺肩穴时如此,若用中渚穴、阳陵泉等穴,就只用一般的较强刺激即可,而与肩穴的刺法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但作用也都属于泻实。 临床中对各种针灸方法的选择运用,也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如上述肩部疾病,在近部选穴治疗时,除针刺治疗外,还可以加用温针、火罐、水针等方法,但在远道选穴时一般情况下只用单纯针刺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所起的治疗影响也都有泻实作用。即使是同一患者,用两侧同名经脉穴位,由于对刺激针感的感应不同,运用手法时其对针刺的深度,捻转、提插的幅度和指力的强度等要求也不尽一样。同时取双侧的足三里治疗胃脘痛,如果是穴位的针感不同,那么针感强的一侧针刺可以较浅,捻转提插的幅度可较小些,指力强的程度就可轻些;反之针感弱的一侧针刺的幅度强度等就相对地来讲应大些,其所起的作用也同样是泻实。因此,李氏强调补虚和泻实的运用,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不要拘泥于一针一法一穴,而去机械地套用。只有这样,补虚、泻实方能获良效。 二、临床施针,配穴为要针灸治疗配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通过一定的穴位来完成的。在此,临床治疗中穴位的选取和配伍,要根据病情和患者自身的情况选用适当的疗法。或单用一法,或合用几法,以达到“杂合以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目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又讲:“故治之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现将李氏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和临床应用总结于下:(一)配穴原则李氏对穴位的选取可归纳为近取、远取、随症取三种。近取是指选取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第四卷579穴位;远取是指在病痛的远隔部选穴;随症取穴是指对某些全身证候的经验取穴。三者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临床时可单独使用,也可合之使用。 1.近部配穴法:近是指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全身按上下可分头面、颈项、胸、背、腰腹、小腹和骶、上臂、前臂及手、大腿、小腿及足部,各部的病痛即在其范围内配穴,均为近配法。本法多用于四肢体表疾患。如对肘痛取曲池、天井;膝痛取犊鼻、阳陵泉;腕痛取阳池、外关;足痛取解溪、昆仑等。头身部疾病也常选用本法。如眼病选睛明、风池;牙痛选颊车、下关;耳病选耳门、翳风;鼻疾取迎香、印堂;咳嗽取天突、肺俞;胃脘痛取中脘、梁门、胃俞;腹痛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关元、次等。病痛的局部如有炎性病灶、创伤、疤痕或是重要的脏器时,一定要避开局部的穴,而改用邻近的穴位,称之近部配穴法。除了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外,李氏还结合神经节段的理论来选配穴,临床时对内脏病证取有关夹脊穴等。根据神经的同节段和近节段就近取配穴,均属近部配穴法之列。 2.远道配穴法:远是病痛的远隔部,一般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本法多用于内脏疾患。 如喘嗽、咯血取配尺泽穴;胸痛取内关穴;腹痛取足三里穴等。对五官头身疾患也常用本法。 如齿痛取合谷穴;项强取列缺穴;腰痛取委中穴等均是。这里讲的远是指远离病所。由于十二经脉本标相互联系,所以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基于左右两侧经脉对称分布,并和任督脉交会联系,病在左取配之右,病在右取配之左。这种取穴距离病所较远,所以称之为远道配穴法。远道取穴法,历代针灸学家积累了丰富经验。如《肘后歌》说:“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指出:“荥输治外经(指阳经的荥穴和输穴),合治内府(指六腑的下合穴)。”《灵枢·寿夭刚柔篇》中的“病在阴(指体腔)之阴(指五脏)者,取阴(指阴经)之荥输”。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远道取穴法虽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代表,但也包括头身部穴位。凡是取远隔病所的相宜穴位,都可称之为远道配穴法的应用。除了按经络学说的远端配穴法之外,还可根据神经分布远端配穴。多数是指四肢部的病症,配用较高部位的神经干和神经根上的穴位。例如手指病症,就近可配正中神经上的内关和外关,桡神经上的曲池,远道可配臂丛上的一些穴位。小腿病症,就近可配腓神经上的阳陵泉,胫神经上的委中穴,远道可配坐骨神经的秩边穴及骶丛上的一些穴位。这种配穴法,又称之为高位配穴法。 3.随症配穴法:近部配穴和远道配穴是以配穴部位和病所距离为依据的,而有的疾病不限于局部,是全身性的,所以对这些病症的配穴,归属于随症配穴法。例如《难经》说的:“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这些穴位都和某一方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可以随症配选穴位。另外,特定穴中都有一定的主治症,如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身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古代医籍的记载,可供研究临床配穴的参考。根据李氏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某些穴位对全身病症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如大椎退热、人中苏厥、三里降逆、关元温阳等。凡根据某些证候而配选的要穴,都属于随症配穴法。举例见右表。 第四卷580常见症配穴举例表症状配穴症状配穴发热大椎曲池合谷昏迷人中十宣涌泉休克灸百会脐中关元;针足三里多汗合谷复溜盗汗后溪失眠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心俞神门太冲嘶哑扶突合谷间使嚼肌痉挛(牙关紧闭)下关颊车合谷舌肌麻痹哑门廉泉合谷喉梗阻天突扶突合谷内庭流涎人中颊车太冲廉泉心悸内关郄门心区痛膻中内关咳嗽天突列缺鱼际咽下困难(噎症)天突内关太冲内庭胸闷中脘内关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膈肌痉挛(呃逆)膈俞内关劳宫腹胀天枢足三里胁肋痛支沟阳陵泉消化不良足三里公孙尿潴留三阴交阳陵泉;灸气海尿失禁曲骨三阴交;灸关元遗精、阳痿、早泄关元三阴交秩边便秘天枢支沟脱肛长强承山;虚者灸百会,实者针秩边腓肠肌痉挛承山阳陵泉皮肤瘙痒曲池血海三阴交虚弱关元足三里(二)配穴方法配穴法是指临床时穴位如何配伍,并非指处方的一般原则,在应用时一定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症加减配穴。现将李氏配穴方法和特点归纳如下:1.前后配穴法:前是指胸腹,后是指背腰。前后呼应的配穴,在《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曾提出“偶刺”。李氏说:一般来讲正对病痛所在的胸腹(前)或背(后)部的穴位,凡和病情相适应的都可选配用。如胃病,前面配取中脘,后面就可与取胃俞。在特定穴中,五脏六腑于背部各有背俞,胸腹部各有募穴。由于脏腑的功能作用关系着全身,故俞、募的治疗影响很大,能够适用于多方面的疾病,是躯干的重要腧穴。对脏腑疾病来讲,配用俞募穴是近取法;对五官四肢病症来说,用俞募穴是随症配穴法。五腑俞,对于五官、五体都有一定的作用。如肝应目及筋,第四卷581心应舌及脉,脾应口及肌肉,肺应鼻及皮肤,肾应耳及骨髓等。另外,募穴邻近穴,也有和募穴相似的作用。如中脘之旁的梁门,天枢之旁的大横,关元之旁的水道穴等均是。故用前后配穴可以俞募为代表,但不仅限于俞募。临床时前后可以同用,也可根据病情分别选用,或和其他配穴法使用。 2.表里配穴法:阳经与阴经表里相贯,表里配用有增强穴位的协同作用。如胃脘痛取配公孙和足三里,咳嗽取太渊和合谷等均是。除了一般的表里经穴配用外,还有原络配穴法。即何经的病症,取其本经的原穴为主,配用其表里经的络穴为辅,以原为主,络为客,称为主客原络配穴法。例如肺经病症取配肺经原穴太渊,配大肠经之络穴偏历;大肠经病取配大肠经原穴合谷,配肺经络穴列缺等。表里配穴还包括表经病症配里经穴,里经病症配取表经穴。在透穴针刺法中还可表里经相透,如内关透外关等。 3.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穴,下是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穴。临床时上下肢配穴应用最广。例如肩部疾患可取上肢的中渚穴,下肢的阳陵泉穴。咽炎、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配取内庭穴等。除了一般的上、下肢穴位配用外,还特别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这是指上下肢四对穴位,能主治有关奇经八脉病症。而且说明八穴是和奇经八脉相通。八穴分属上、下肢,应用时上、下配合。内关通阴维,在上公孙通冲脉,在下两穴相配合,主治心、胸、胃方面的病症。外关通阳维,在上临泣通带脉,在下两穴相配合,主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部病症。 后溪通督脉,在上申脉通阳跷,在下两穴相配,合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方面的病症。列缺通任脉,在上照海通阴跷,在下两穴相配,合主肺、咽喉、胸膈部病症。 4.左右配穴法:指经络穴位,左右两侧相对应。对于内脏病症的取配穴,一般以左右配伍加强其治疗作用。如胆道系统疾病,取两胆俞,或两阳陵泉等都是。此外,左右交叉取配穴是远道取穴法的一种。就是左侧病痛,取右侧相对应穴位。右侧病痛取左侧相对应的穴位。如踝关节急性扭伤,李氏在临床中多是采用这种配穴法。 5.远近配穴法:由于经络的本部和标部相呼应,在选穴原则中已提到近取配和远取配的概念。临床治疗,这两者常互相配合。如胆病取配胆俞穴等是近取配,取阳陵泉等穴是远取配,将远近参合起来就成远近配穴法。远近配穴法是各项配穴法的总的概括。除了上述的上下配穴外,另一种配法,则是将八穴分别选配用作头身脏腑病症远道取配法的主穴。如《针灸大成》记载的:“中满不快,胃脘受寒,选取内关为主,后取中脘、大陵、三里等穴。”指出选取主治之穴,次取随症各穴而应之。这种主穴配伍李氏认为都是属于远近配穴。现将临床常用之远近配穴例表于下:各部疾病就近选配和远道选配穴举例表病位就近选穴远道选穴头部前额印堂、阳白合谷、内庭颞部太阳、率谷中渚、足临泣后头风池、天柱后溪、束骨头顶百会太冲第四卷582续表病位就近选穴远道选穴眼部睛明、承泣、风池合谷鼻部印堂、迎香合谷口齿部颊车、下关、地仓合谷耳部翳风、听宫、听会中渚、外关舌部廉泉合谷咽喉部天突合谷气管天突列缺肺脏肺俞、膻中、天突列缺、尺泽心脏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神门、间使、郄门胃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肝脏肝俞太冲胆胆俞胆囊穴、阳陵泉肠大肠俞、小肠俞、天枢、关元上巨虚、足三里肾脏肾俞、志室太溪膀胱次、中极三阴交生殖器中极、关元、子宫三阴交肛门长强、秩边承山上肢肩、曲池、合谷夹脊(颈5~胸1)、颈臂下肢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夹脊(腰3~骶1)(三)临床应用针灸疗法,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又可与其他疗法配合,形成综合治疗。在针灸治疗中,各种针具和灸法又各有特点,应用时还须根据病情有所选择,或单用,或同用,或交互使用,使其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针和灸都是外治法,是以激发机体的反应机能而发挥作用。刺激的质和量一定要适合机体的机能状态。换言之,在治疗中一定要使患者感觉舒适为度,以免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而影响疗效。为此,临床应用中务必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穴位之更换:因周身穴位各有特性,而同经同部的穴位又多有类似作用。针灸的配伍处第四卷583方,一次选用穴位不宜过多。经过数次治疗之后,须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化裁加减。加减的原则是,如病情较复杂,要分缓急先后,急者先治,缓者后治,分次进行治疗。如病情较单纯,也不一定长时间用某穴某方,要用具有相似作用的穴位作适当加减,或分几个处方轮流使用。对新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有畏针者,初针时取穴宜少,以后可逐渐适当增加。 2.方法的运用:《灵枢·官针篇》讲:“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官能篇》又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各种针法和灸法各有特点。近代在原有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又发展成多种新疗法。但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择其适合病家的方法而从之。 3.治疗时间:针灸治疗应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少数急性症可一天数次,慢性病症可1~3日一次。而对须长期治疗的患者,一定要订立疗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应间接性治疗。或停治一定时间,视其疗效变化情况再确定治疗方案和计划。临床也可于针灸施治期间或停治期内配用其他疗法,如气功、药物、推拿等。只要是对病家有效的方案、方法都可运用,以达到治愈疾病,解除患者病痛之目的。 三、气至是手法之关键李氏在针治过程中,特别讲究手法,强调气至病所。临床如果诊断、配穴得当,手法不当,不能调气至病处,也不会获得满意效果。手法是疗效好坏的关键所在。数十年来,李氏在临床过程中,总结出具有特色的一套针刺方法和气至方案。 (一)针刺手法针刺操作时,一定要双手协作,姿势正确,方能操作便利。双手操作时,又分“刺手”和“押手”,持针的手称“刺手”,按压穴位处的手称“押手”。 1.持针法:持针可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三指合之持针;也可用拇指、食指扶持针体和针柄交界处,针尖紧靠中指,针尖勿露出中指末外,使其减少进针时的疼痛。李氏认为,不管怎样持针,都要象《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讲的那样:“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也就是十分专心,审慎从事。右手持针置穴位上必须牢实有力,入针至一定深度视患者神志情况,静候气至,临床中是至关重要的。 2.定穴法:确定穴位时,应在取穴附近用手指循按,找到最敏感之处,也就是按压时酸、麻、胀或有舒适感之点,然后施针。此敏感点在实证则较为充实,易得,在虚证则较为松软。在此施针,应注意虚实补泻,这样往往能获良效。 3.手押法:针刺时,用左手拇指切压穴位附近,使穴位附近的气血散开,这样针刺后就不会损伤其荣卫。发病急或实证可重切重按,使邪气得散;慢性病或虚证可轻切轻按使其正气来复。 4.进针法:进针的关键在于医者操作熟练之程度,指力之大小,手押远近配合及进针速迟。 操作熟练,持运针时得心应手;指力适度,进针深浅自如适宜,提插捻转有度,进针时手押近按,通过皮层要快,病人才不觉痛。针进入皮层后押手远按,穴位附近组织才能松放,行针慢缓,容易体察到针感。这就要象《标幽赋》描述的一样:“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止……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泞邃。”第四卷584总的来讲,持针要心细力雄,进针快慢适度,手押分别轻重,远近使用适宜,这是进针手法的关键,也是获效的第一步。定穴时,一定要在穴位附近认真寻找,指下有不同反应,病人亦有较特殊感觉之处,才是施针之所在。但是,其手法一定要因人而异,给小孩和怕针病人进行治疗,因其畏针怕痛,除了给病人作好思想工作外,操作要熟练而且准确。针刺时,押手应重压,皮肤肌肉不移动,这样,病人才会神安志定。进针时,通过皮层尽量要快,以免引起疼痛。针进后,稍息,让患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才有利于体会针感,便于行术。此类患者,针感勿要太强,以免造成晕针和不良效应。 (二)气至是指针刺“得气”后,运针使气或针感直达病处,是针刺治疗的又一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这又是李氏在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大特色。李氏认为,如果针刺不能使气至病所,针刺的作用就不大,治疗效果也就会随之大大减弱。要使气达病所,针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针尖方向:针刺直入局部容易得气,而要产生放射、感传就不太容易。欲使针感向下放射传导,针尖方向一定要向下。如治疗踝关节扭伤,针刺阳陵泉时就要针尖向下,使针感放射传导至踝关节脚掌部,方能获效,否则疗效就差。欲使针感向上放射传导,针尖方向一定要向上。如治疗胆道疾病,针刺少阳经的阳陵泉时就要针尖向上,使气随胆经传导胸胁部,疼痛可立止。否则就不能达到上传下行气至病所的效果。 2.手押压:欲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手押压也非常重要。欲使针感上传,手押压应在针的下方,使经气向着上方传导。如胃脘痛取足三里,时手应押压针的下方,使胃脘有舒适感为度。欲使针感下传远端,手押压应在针的上方,使经气向着下方传导。如治疗腕下垂时针刺手三里,手押压应在针的上方,使整个针感向手掌部放射传导。如果要针感上下传导,手押压应在针旁边,可使经气上下传导扩散,获效甚著。 3.留针候气:身体较强,气血充沛者容易得气。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病人,得气不易,传导更难,这时务必细心操作,小幅度地作捻转提插,或静以久留,以候气至。 4.通经接气:若气不易传导,可在附近寻找表里经的穴位下针,通经调气,使经气易至或上下传导。如胃脘痛时在足三里下针,按上述方法皆不能传导至胃,则可在脾经之阴陵泉或血海处下针,调整气血,肠胃自有感觉。因脾胃二经相表里,胃经属阳经,由头走足,由上往下传较易。脾经属阴经,由足走腹,由下往上传较容易。余可类推。 5.吸气运气:若气不到病所,可嘱病人吸气数次,则易传感。人体有表里,而气有外气、内气,外气得充,内气已固,气旺而流行通畅,故吸气后可运行气至,传导易获。 6.切循导气:下针若气不至,可用指切、扣、掐、压所属部位,沿需要之经络上下左右切压,往来循按以导引经气至病所。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沉紧,即可得气。再行提插或捻转法,可使经气或上或下传导。 7.自我行针催气:若应用四肢五输穴治疗近端或内脏疾病时,则用此法催气至病所。此法针刺穴位后,患者有胀感,嘱患者自己活动肢端,其幅度、强弱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适为度。如汤姓患者,女性,35岁,某光学仪器厂职工,1992年11月5日就诊:左半身无明显诱因软弱无力半年,左下肢行走起步艰难,左手握力较右手差,不能持物,经CT扫描未发现异常。李氏取用第四卷585阳陵泉,针入得气后嘱患者自我行针,踝关节作屈伸动作,5分钟后,患者诉左侧身体发热,自觉有气动。隔日一次,经数次治疗,患者行走、活动自如而获效。 要使气至病所,总的来讲,李氏强调要考虑病人身体之强弱、病情之虚实,施针时医者应象《九针十二原》讲的那样“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操作精细,手押压配合得体。综合采用上述几种方法,欲使气至病所,自然得心应手。 (三)关于留针的问题留针是指进针以后针留在穴位上,加强针感和针刺的刺激作用。李氏认为,留针的时间应依病人的身体强弱和病情的虚实而定。身体强壮者留针的时间宜长,以待候气;虚证留针时宜短,时间长恐耗其气之故。实证得气强盛,不宜多行针,否则邪气散布,正气受损,进而邪气凝结经络,病情加重,增加病人痛苦。针下沉紧,病人感觉异常者,不急取针,应久候使邪气散开,待针下松弛,患者无不适感,此时邪气已散,方可取针,使正气来复,起到祛邪扶正的作用。虚证得气慢而弱,宜多行针,但行针时宜轻、宜松、宜柔、宜缓,使正气来复,对此李氏多采用自我行针法,以患者舒适为度,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四、二十六种刺法的临床应用“刺法”即“针法”,属于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外治法的范围。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李氏在数十载的临床实践中巧用26种针刺法,均获良效,现叙述如下: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第四卷586经分也。”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李氏用此法治颈椎病,常能获满意疗效。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做“分肉”,故称“分刺”。用此针刺法针刺环跳、秩边穴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素问·调经论》中说“病在肉,调之分肉”,即此意思;《灵枢·官针篇》讲:“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6.大泻刺:这是一种用铍针切开引流,排脓放血的刺法,所以称之为“大泻刺”。目前此法基本归属外科范围。《灵枢·官针篇》说:“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7.毛刺:这是一种浮浅刺法,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现在各种特制的皮肤针,如梅花针等,大多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如临床上所见的“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皮肤麻木不仁等均用此法治疗,效果满意。贵阳市重点公路指挥部的一蒋姓患者,男性,51岁,1991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右股外侧有30厘米×15厘米大小的皮肤麻木不适。经某医院诊为“皮神经炎”,经它法多方求治不显效,故前来采用此法治疗月余获效,随访年余,患者未诉不适。 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8.巨刺: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其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 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巨刺与缪刺的区别刺法巨刺缪刺病邪部位邪在于经邪在于络诊断依据病痛在左,右侧的脉象也有病理变化身形有病痛,三部脉象没有病理变化针刺的部位刺经:左侧有病取右侧的经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的经穴刺络:取各有关经脉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为阴阳之大络)和皮肤部呈现郁血的络脉第四卷5879.粹刺:《灵枢·官针篇》有“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所谓燔针是以火烧针,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要求速进速出,如用手探汤。用来治疗寒痹证,不宜用来治疗局部灼热、肌肉弛缓的“热证”。《灵枢·经筋篇》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粹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10.偶刺:这是用手在胸背部按压,寻找有压痛的部位,也就是直对病痛所在,然后一针刺在胸前,一针刺在背后,用来治疗“心痹”病,避开内脏以免损伤。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而刺,所以称“偶刺”,亦称“阴阳刺”。在临床中治疗脏腑病时所用的“前后配穴法”或者是“俞募配穴法”,就是这种刺法的发展。 11.报刺:这种刺法是用来治疗没有固定疼痛的病证。如果疼痛是上下窜走的,用针直刺而入,在留针的过程中用左手沿病痛所处上下按摩,然后出针再刺。“报”有“复”之意,因刺之而复刺,故称之为“报刺”。与临床中的间歇运针法有类似之处,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针刺过程中反复提插刺。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临床中较常用,如“坐骨神经痛”等病均采用这种刺法,效果满意。 12.恢刺:这是从肌腱的侧傍刺入,直对肌腱一前一后横卧多向透刺,用来松解肌腱挛缩的一种方法,可治疗“筋痹”。由于多透刺,能扩大针刺的针感直达病所,所以称“恢刺”(古时“恢”作“大”解)。“恢刺”和后面所要讲的“关刺”,虽同属于刺肌腱的方法,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前者是从侧旁刺入,横针多向透刺;后者是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临床中参合应用较多。《灵枢·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筋痹也。”13.齐刺:这种方法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所以名叫“齐刺”。 这种方法又称之为“三刺”,用来治疗寒痹证中受病较深而面积不大的病例,如腰痛、颈椎病等。 《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泻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14.扬刺:这种方法是在正中直刺一针,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其来治疗受病部位较浅而相对来讲范围较大的痹病。这种刺法分散而浮浅,含有“扬散”的意义,故称之为“扬刺”。《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皮下结节或腱鞘囊肿等病。后世有医家认为皮肤针中的“梅花针”,是扬刺法的演变。 15.直针刺:这种方法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临床上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因邪浅针深,反致引邪深入,故从皮刺之,用泻浅表部的寒邪。李氏使用此刺法治疗,如阳白穴下透鱼腰,地仓向后横刺颊车等。正如《灵枢·官针篇》讲:“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16.输刺:这种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针久,深入而慢退针,此系从阴引阳之意,用来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有“通”的含义,故名为输刺,后世医家“透天凉”手法和理论均是据此而来的。这与临床中常用的强、重刺激针法相似。《灵枢·官针篇》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气盛而热者也。”17.短刺:《灵枢·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皮。”其所谓“短”是慢进针的意思,是要慢慢进针,并摇动针体使针入至骨,上下提插,上快、下慢(皮下第四卷588快提慢插)。这种刺法乃从阳引阴之意,以治寒气入骨的“骨痹”症。李氏说后世医家的“烧山火”刺法和理论大多是据此而来的。 18.浮刺:《灵枢·官针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这种刺法是斜针浅刺,以治疗属于寒性的肌肉拘挛的疾病。浮刺、毛刺、扬刺同属浅刺,但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本法是斜进针而向肌层横卧透刺。近代应用的皮内针法,就是浮刺法的演变。如临床上可用阳陵泉卧透向下远端治疗胫骨前肌及腓骨长肌的痉挛性下肢疼痛等。 19.阴刺:《灵枢·官针篇》说:“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此法是同时取用左右双侧相对的穴位(主要指阴经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寒厥病证等,所以称为“阴刺”。李氏常用本法配合留针或间歇运针,或加用电刺激等,止痛和镇静均获速效。 20.傍针刺:这种针刺法是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入一针的一种方法。另一说法是正刺(直刺)即刺经,傍刺即刺络。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故称为“傍针刺”。《灵枢·官针篇》讲“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和“齐刺”法相似,都以加强局部疼痛的刺激量为目的,但只是在用针数量上略有差异。临床中均是相互综合应用。 21.赞刺:《灵枢·官针篇》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是赞助其消散之意,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似手探汤之势,使患处痈肿尽快消散,所以称之为赞刺。 22.半刺:其法是浅刺于皮部,急速发针,不可刺伤肌肉,犹如拔一根毫毛那样,可以祛除皮肤表浅部的邪气。又因肺主皮毛,所以半刺法和肺脏相应。《灵枢·官针篇》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皮肺之应也。”李氏常用此法疗伤风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如发热、咽炎等疾病点刺少商、鱼际等常获良效。 23.豹文刺:此法是一种多刺法,针刺病变部的前后左右,针刺点如豹的斑纹一样,以刺中经脉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这种刺法与前面的“赞刺”、“络刺”相似,其目的在于刺中血脉,使之出血。由于心主血脉,所以这种刺法与心相应。如《灵枢·官针篇》:“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应也。”临床适用于治疗红肿热痛等病症。 24.关刺:这种刺法是直刺四肢关节部,筋的尽端,如犊鼻穴、曲池穴等。筋的尽端,可以治疗筋痹证,不过针刺时要注意,不能出血,免使营血耗损。因肝主筋,所以关刺与肝脏相应。如《灵枢·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此法临床中也较常用。 25.合谷刺:这种针刺法是一种三、四针拼凑在一起,形状象鸡足的刺法。这里讲的合谷并不是指合谷穴,是指针刺于肌肉丰满之处,如刺风市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刺腰阳关穴治疗腰腿痛。因脾主肌肉,故此刺法能应合于脾。如《灵枢·官针篇》讲:“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26.输刺:这种刺法是直入直出,不多捻转,将针深刺至骨部,可以用来治疗骨痹。《灵枢·官针篇》讲:“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种刺法和前述“输刺”相似,临床上可以相互为用。由于肾主骨,故本法与肾气相应。 上述26种刺法可单用或合用,临床操作中大多综合运用以加强和提高疗效。 第四卷589临证特色 一、透穴之法分深浅李氏擅用透穴针刺法治疗吐利、便秘、心胸疾患、腹痛、水肿、膝痛、痿、腰腿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外感咳嗽、眩晕等,疗效甚佳。透穴针刺法分为两种,即直透深刺,横透浅刺。 (一)直透深刺法直透深刺多用于四肢肌肉较丰满之穴位,如支沟透间使、内关透外关、阴陵泉透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等。 1.支沟透间使主治吐利便秘本症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所致。取支沟透间使是以阳经经穴透阴经经穴。二穴均为五输穴中的经穴,有从阳引阴之意。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间使属手厥阴心包经,二经互为表里,透刺可疏调两经经气,使三焦气机升降和顺,则吐利便秘可愈。 2.内关透外关主治心胸疾患心胸疾病指心包、三焦经气失调所致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胃神经官能症、心神经官能症等。外邪侵犯两经,加之情志郁而不达,经气失调,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胁肋疼痛等症。内关透外关,以阴经透刺阳经,乃从阴引阳之意。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与阴维脉相通而主里;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与阳维脉相通而主表。透刺二穴可协调表里经之经气,使郁气得疏,经气乃调。 3.阴陵泉透刺阳陵泉主治腹痛、水肿、膝痛如属气郁、食积、湿热、痰结等所致之腹痛(如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可采用五刺中的输法(强刺激)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化痰结。如脾阳虚弱,虚寒内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可用徐疾补泻法温补脾阳,使脾运湿祛,而水肿自消。如因风寒湿侵袭,或湿热流滞,或挫跌伤以致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而痛者,透刺可愈。阴陵泉为脾经合穴,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筋之所会,透刺之可疏通经腑之气,使脾胃得运,腑气得通,气血流畅,其病乃瘥。 4.绝骨透刺三阴交主治痿痿主要是由于肝肾精气虚亏,筋脉失养所致,治以绝骨透刺三阴交,用补法可愈。因绝骨属胆经之穴,又为髓之所会,髓为肾之所生,骨之所藏,补之可充髓壮骨。绝骨又为三阳之大络,刺之可调整足三阳经气而舒筋壮骨。三阴交属脾经,为脾、肝、肾三阴之交会,透刺可补三阴,使其血旺、髓充、筋柔而痿自愈。 5.昆仑透刺太溪主治腰腿痛腰腿痛多因风、寒、湿之邪流注于经脉,痹阻不通所致。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五输穴之经穴,具有通行气血,疏经活络之效。常用于治疗其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病痛。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具有补肾强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腰腿痛。李氏多采用昆仑透刺太溪治疗腰第四卷590腿痛。根据其不同的病因施用不同的补泻手法,从而达到疏经活络,强腰壮肾,解除疼痛之目的。 (二)横透浅刺法横透浅刺法主要用于头面部及四肢肌肉层较薄的穴位。如头部的曲差透刺头临泣,面部的地仓透刺颊车,阳白透刺鱼腰,左右透刺至攒竹、丝竹空,四肢部的列缺、太渊、太冲透刺涌泉等。 1.曲差透头临泣主治偏头痛风热上扰少阳,侵及太阳经脉,以致经脉阻滞而偏头痛者,以曲差透刺头临泣,用平补平泻法治之。曲差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穴位,借膀胱经的支脉和膀胱经相交会,头临泣又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阳维脉的会穴。针刺曲差可疏通足太阳经气,泻其足少阳胆经上扰之邪气,透刺头临泣可祛风散热,则头痛之疾可以获愈。 2.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左右透攒竹和丝竹空主治面神经麻痹穆某,男,62岁,干部。3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面颊不适,含水漱口时漏水,即于某医院神经科就诊,诊为“右面神经麻痹”。本院诊为“周围性面瘫”,治疗3月余,疗效不满意,遂于1992年6月6日求治于李氏。诊见:右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变浅,右面肌松弛,嘴角向健侧,鼓腮漏气,右颊仍滞食,口唇下垂,舌脉无特殊。李氏即采用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左右透刺攒竹、丝竹空,隔日治疗一次。治疗7次后患者额纹恢复,眼能闭合,不流泪,鼻唇沟加深,再经5次治疗后其症大减,后经9次治疗调整其病获效。 患者年逾花甲,且因病程较长,致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阻滞经脉,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地仓透颊车为沿着经脉走向透刺,取“随而济之”之意以扶正祛邪。地仓是胃经和阳跷的会穴,颊车亦属胃经,针刺地仓时针尖顺本经横浅透刺颊车,助其经气宣导。阳白属足少阳胆经之会,又是阳明、少阳、阳维脉之会。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丝竹空属手少阳三焦经之穴。诸穴合用,并予透刺,可加强其疏散面部风邪之作用。尽管患者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仍能透刺二十余次而取效。李氏说,他在数十年的临床观察中,透穴针刺比常规针刺治疗面瘫的效果较优。 3.列缺透太渊主治外感咳嗽外感咳嗽通常为外邪壅遏肺气,宣降失常所致。取列缺透刺太渊,亦为随经脉循行而针以解表宣肺,使邪从外解。列缺为肺经络穴,肺主气,大肠主传导,肺经实则应泻大肠,故肺气壅遏的表实证当选络穴列缺,取其上宣下泄之功。顺经透刺肺经原穴太渊,以增强宣肺降气之效,加大发汗解表之力,使邪从皮毛而外泄,一针透刺原络两穴,故表实证的外感咳嗽自除。 4.太冲透涌泉主治巅顶头痛和眩晕巅顶头痛和眩晕多属虚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如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太冲系肝经的俞穴,也是原穴,涌泉系肾经的井穴,透刺此二穴可滋阴潜阳,壮水制火,上病下治,头痛可愈。留针时可嘱患者自行活动足趾,以自觉舒适为度,增强其治疗效果。 透穴针刺法是一种一针多穴或一针多经的针刺方法。《灵枢·官针篇》即有“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合谷刺,左右用针如鸡足然,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盖脾主肌肉,故为脾之应也”的记载。恢刺、第四卷591直针刺、合谷刺均指针刺的深度和方向而言。李氏指出临床除应掌握病因病机、熟悉经络、腧穴外,还必须掌握透刺上下相通,迎随逆从,内外相应的特点,才能“随手见功,应针取效”(《百症赋》)。 二、三穴妙治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严重者则影响工作。李氏针刺三穴治疗肩周炎确有良效。曾统计33例患者,痊愈31例,好转2例(此两例因工作忙而未坚持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者91岁,其中34~50岁10例,50~60岁12例,60~70岁6例,71~91岁5例。左肩患者13例,右肩患者20例。 病程短者半月,长者三月。经过封闭、推拿、中药热敷等方法治疗而疗效不显著者,均可采用此法。 取穴:中渚、列缺、阳陵泉。 操作:中渚、列缺均取用1寸半毫针逆经向上刺,患健两侧交替使用,针感向患处传导效果更佳。当患者得针感后,嘱其微活动手拇指、小指及踝关节,均作屈伸动作,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适为度,此为患者自我行针法。同时嘱患者活动患处,皆以舒适为度。隔日1次,或1日1次,5次为1疗程,可再作第2或第3疗程。33例患者中治疗最长15次,短者5次,治疗1次症状可减轻。留针时间视患者情况而定,短者15分钟,长者可
本文档为【慈颜对患者妙手运金针———针灸学家李梅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20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9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04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