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简编本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简编本

举报
开通vip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简编本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简编本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 1.什么是神话,神话的产生与功能。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简编本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简编本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 1.什么是神话,神话的产生与功能。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 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2.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一、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如关于商民族始祖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的传说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关于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如关于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争的神话。 五、发明创造神话,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如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话。   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 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刑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和抗争意识。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     首先,原始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以烛龙之神的生理行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在神话终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情感的。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4.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神话的意义 第一、神话是远古客观显示和生活斗争的反映,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 第二、神话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把各种发明创造归功于他们身上,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三、神话是后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记载中国古代神话的典籍: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博物志》 介绍几个著名的神话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一、神话的历史化。 第二、神话后来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 古代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影响 5.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6.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的歌功颂德之作。 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其他祭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 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二、农事  《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于是,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诗经》中的《臣工》、《丰年》,真实地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此诗是风诗 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差别,在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三、燕飨   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燕飨诗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四、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中的怨刺诗,如《民劳》、《荡》,针砭朝政,情绪愤激,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诗人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现实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小雅中的怨刺诗,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感叹自身遭遇。如《正月》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悲悼周王朝的沦亡。《十月之交》慨叹自己无辜遭受迫害、谗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 五、战争徭役诗   有的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中的《出车》。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 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六、婚姻爱情诗   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 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诗经》 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 "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7.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 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赋、比、兴 三种手法,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如《七 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 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 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或是一篇之中, 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诗经》中重言、双声叠韵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经》的押韵方式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句句用韵,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四、《诗经》的语言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 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 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 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8.《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五、变风变雅 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西周末年的社会巨变给《诗三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雍容、典重、平和的诗篇变而为抒泄怨怒的篇章。对这种诗篇风格的变化,《毛诗》名之曰“正变”。“变风变雅”这一概念也是由此产生的。 《毛诗》以“正变”、美刺来统一解释整个诗篇,比起《三家诗》来说更有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容易把握学习,能更好地发挥诗的社会教化作用。然而,以“正变”、美刺解诗就必须结合史实,必须将诗从单纯的表达个人情意的语句转变为对社会盛衰的反映,也就难免要牵强附会,有许多不实之处。因而“变风变雅”这一概念本身就有许多漏洞和不合理之处。本文借用了汉人的这一概念,是想以新的视角和科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解析,由此论证《诗》与史的关系,从《诗三百》中的内容来揭示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的社会变迁。 本论文应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包括第一、二章,是属于《诗经》学方面的问题,重点是对《诗序》“正变”说的评价,并剖析了其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渊源关系;第二大板块,包括第三、四、五、六章,是对“变风变雅”诗的历史解读。 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下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雍容典重的雅、颂诗篇,到直抒胸臆、讽喻时政的变风变雅诗。在“变风变雅”的一些诗篇中,诗人以激愤的怨恨之情对天呼号。《诗经》再也不是传统风、雅中对现实半真实、半理想主义的讴歌了,而是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变风变雅”可以说是一个更进步、更活跃、人类意识更加觉醒的时代的序曲。 9.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 代记事文字的原貌。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典雅,颇有语言技巧,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 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 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笔法    是《春秋》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 10.《左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记言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左传》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发展了《春秋》笔法,《左传》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还运用了倒叙,预叙,插叙等手法,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进程。     《左传》叙事,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写战争,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城濮之战。《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 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作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是出于臆测或虚构。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左传》但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晋文公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左传》在复杂的战争 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将人物的性格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 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简练的一 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 字外。"(《史通·叙事》) 11.什么是《国语》  《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又称为《春秋左传》,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 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国语》中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总的说来,《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 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12.什么是《战国策》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 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如苏秦、张仪,荆轲、鲁仲连,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战国策》采用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对苏秦落魄而归时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战国策》的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战国策》巧妙运用寓言增强辩辞的说服力。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战国策》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 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和精细的描写。如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清晰详尽,有条不紊。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3.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如《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后世史传文学继承先秦叙事散文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和《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沾溉于后世。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 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把《左传》作为学习对象。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 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第四,我 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14.《论语》  《老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 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 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具有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15.《孟子》及其艺术成就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孟子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宝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 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16.《庄子》 《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共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如任公子垂钓,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庄子》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 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17.《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现存32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这32篇绝大多 数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荀文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 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层层论述, 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 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荀子》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 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荀子》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韩非子》中,其文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韩文中的长篇大论,如《显学》、写得波澜壮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短篇辞旨简洁爽利。《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 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韩非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棘刺母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18.荀子和孟子的差别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 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 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 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19.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 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 影响。先秦说理文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先秦说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 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如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常用的语言修辞手法,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而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20. 屈原与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 问,与"六经"并列。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 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 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21.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 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比喻君臣的疏远和自己的忠君思想。而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 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     《离骚》的"美政"理想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主张: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 应该选贤任能,罢黜 佞,修明法度。他在诗中反复地咏叹明君贤臣,实 际上也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其中饱 含着悲愤之情。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从香草和装饰中,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在这强烈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 团展开尖锐的批判。屈原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离骚》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 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自拟弃妇而抒情,以夫妇喻君臣,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 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22.《九歌》 《九章》 《天问》 《招魂》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它的民间文化 色彩十分浓郁。《九歌》共11篇。       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 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九歌》中对人神情感的摹写,缠绵哀婉,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爱情的种种哀愁和悲伤。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为"千古情语之祖"。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首先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 《湘夫人》,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山鬼》中的景物描写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写情摹景,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 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 《九歌》中,《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丽在她们 身上),《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 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 《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 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屈原念念不忘故都,情感沉郁愤慨, 发出了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九章》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研究屈原生平思想 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 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共有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使人感受到屈原那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感受到他的失望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这是《天问》的特点。全诗基本上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 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名一韵。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 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 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徠楚怀王的亡魂。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2.《九辩》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其中对秋景的感人至深。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九辩》显然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形成悲愤深沉之风格特征。         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如李白诗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得到历代文人士子的广泛认同。如西汉贾谊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陆游慨然叹曰:"《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 神的重大贡献。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包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蒲松龄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简编(全) 第一编 诗歌发展史 第一单元(第一册) 一汉代乐府民歌P224 (一) 内容:1反映现实创伤(《东门行》反抗。《妇病行》、《孤儿行》人间辛酸。)2表现爱理想(《上邪》是爱的誓言。《孔雀东南飞》爱的幻灭。)3感叹人生无常(乐生恶死的愿望。《薤露》、《蒿里》。《薤露》"人死一去何时归"。) (二) 艺术性:1整体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2善于剪裁。3叙事诗的发展。(1)人物形象(2)详略得当。详于叙事,略写首尾,辅叙服饰。4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二《古诗十九首》P272 一内容:1离情别绪2闺思愁怨3人生失意(普遍情感,共鸣效应。) 二艺术:1情景交融:比兴、象征2意味隽永:含蓄,言有尽义无穷。3语言浅近自然4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附汉儒解诗: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何谓“诗大序”?诗大序也称为毛诗序。先秦典籍被秦火焚烧后所剩无几,《诗》靠口耳相传得以行。汉初传《诗》者分四家,即鲁之申培生、齐之辕固、燕之韩婴、鲁人毛亨传毛苌。分别称作鲁诗、齐诗、韩诗、毛诗。鲁、齐、韩“三家诗”今已亡佚,独毛诗传世。《毛诗传笺》,是东汉大儒郑玄对于毛诗的笺注。汉儒说诗往往断章取义,后人戏之为毛瞎子(毛公)、郑呆子(因郑玄为毛传作笺),但其保存、整理之功不可抹煞。后人有诗曰:“诗人只爱西昆好,但恨无人作郑笺。”以后,又有疏,传是对原诗的解释,笺是对于传的解释,疏是对于笺的再解释,如《毛诗正义》,毛亨传,郑玄笺,唐人孔颖达疏。其中有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文字,传为子夏、毛公所作;大序是指《关雎》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开始的文字。《大序》的作者,郑玄认为为子夏(子夏,公元前507-前400年。卜商,字子夏。春秋卫人,孔子弟子。长于文学,相传曾讲学西河,序《诗》传《易》,为魏文侯师。)所作,朱熹以后都认为是卫宏所作。东汉卫宏可能是最后的辑录、写定者。 是解释诗经的重要著作,是一部理论和评论性的作品,不是诗,是对诗经的研究和解读。 《毛传》: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所以《毛诗》就是《诗经》的《毛传》。 《毛序》——《毛诗序》: 汉人在诗的标题下写一篇类似于题解的文字,称为毛诗序,《关雎》篇为大序,其余为小序。《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小序》则以史解诗,以诗证史。具体指出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美某人,因某事而刺某人。所以清人程廷祚《诗论》说:“汉儒说诗,不出美刺二端”。 《毛传》与《毛序》,《传》释诗义与《序》释诗义基本相同者达83篇之多,明显相异者只有3篇,且在解释体例上,在内容的相互照顾,相互发明上都表明毛传与毛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二单元(第二册) 四、建安风骨P40: 1是对建安文学整体风格的概括。慷慨悲凉。2代表人物:三曹七子。3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4"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五、正始之音(《咏怀诗》、嵇志清峻、《百一诗》)P43: 1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2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3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4嵇康的诗追求自然、高蹈独立,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明诗》)5应璩是建安诗人应玚之弟,以《百一诗》闻名后世,其内容相当广泛,主旨是对曹爽的规劝。态度平和,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的风人之旨。语言质朴,以言事与说理见长,形象则有所不足。 六、太康诗风:代表人物。P51: 1辞彩华丽,2描绘繁密,3多用偶句。 七、左思风力P58: 1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2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曰"得讽谕之致"。钟嵘《诗品》还说左思的诗"出于公干",公干即建安诗人刘桢。在论及陶渊明时则说"又协左思风力,""风力"与"风骨"义近。钟嵘标举"左思风力",含有左思再现了建安风骨的意思。 七郭璞《游仙诗》P59: 1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游仙诗分为远游和求仙两类。2郭璞的《游仙诗》 "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诗品》)。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3文采富艳,寄托高远。4郭璞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 八玄言诗P63 1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以诗阐发玄理,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2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3东晋玄言诗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3一些玄言诗以山水体玄,又山水诗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对后世说理诗也受其熏染。 九、田园诗人陶渊明P70 1情景交融,2平淡自然。 十、山水诗的历程P104: 1《诗经》和《楚辞》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作为或比兴的媒介。2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4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4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隐逸之风大炽,作为生活环境的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诗中。5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6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7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8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十一谢灵运山水诗P105:1造语富丽精工。对偶,炼字。《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2意境清新自然。描景如画。《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去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3玄言尾巴。结构程式化。叙事、描景、说理。 十二陶谢比较。P108 1陶集古朴诗之大成,谢开南朝新诗之风气。2从写意到摹象。同是写山水,(1)陶重写意,谢重客观。模山范水。(2)陶浑然一体,谢有割裂之嫌。3从启示性到写实性。(1)陶重象征,意在言外。谢重写实,细致真切。(2)陶语平淡,谢多生涩。 十三鲍照P111:1整体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2不平之气3操调险急。4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拟行路难》十八首。P115 十四永明体P120:1讲求声律对偶2语言清新流丽3篇幅短小4是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 十五谢脁诗P126:1山水诗情景交融。《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2语言清新流丽。《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3声韵铿锵婉转。"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4影响深远。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附阴何P129 十六竟陵八友P132: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十七宫体诗P137: 1宫体是南朝梁简文帝倡导的宫廷诗风。 2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 3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4影响到初唐。 附:徐庾体,即宫体的代表。P153。 十八庾信文章老更成P153 1早期(在梁)宫体:内容单薄,语言清丽,声调铿锵。2后期(在周)庾体: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他后期作品的这种特色。《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作。3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饰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十九南朝乐府民歌P94 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2语言清新自然。《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3大量运用双关语。《西洲曲》 二十北朝民歌 1内容丰富。(1)游牧生活。(2)反映战争。尚武精神。(3)人民疾苦。(4)爱情。 2语言直率朴素。 3风格刚健豪放。《敕勒歌》 《木兰诗》P100 二十一上官体:"绮错婉媚"。P221 1唐初宮廷诗人。2声辞华美。提出"八对"、"六对"之说。如"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3对格律诗有直接影响。 二十二、初唐四杰。P222 二十三、文章四友。P225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幷称"文章四友"。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 二十四、沈宋P226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
本文档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简编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85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6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02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