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保健手册

儿童保健手册

举报
开通vip

儿童保健手册一、母乳喂养新发现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是喂养婴儿的最佳方式。 母乳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可提供婴儿前6个月的全部营养需求(包括水分),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卫生。哺乳可增加催产素分泌,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快子宫的复旧,避孕,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哺乳可增强母子感情交流、促进良好母子依恋的早期建立,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良好与人交往能力的建立。只有孩子健康才能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负担。 近年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儿童...

儿童保健手册
一、母乳喂养新发现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是喂养婴儿的最佳方式。 母乳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可提供婴儿前6个月的全部营养需求(包括水分),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卫生。哺乳可增加催产素分泌,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快子宫的复旧,避孕,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哺乳可增强母子感情交流、促进良好母子依恋的早期建立,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良好与人交往能力的建立。只有孩子健康才能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负担。 近年研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母乳喂养对儿童肥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过早添加辅食或母乳喂养时间短(<16周)可使婴儿体重增加。Kries提出,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越长,儿童肥胖发生率越低,两者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人工喂养婴儿婴儿期过多摄入蛋白质的可以促使肥胖发生。因为蛋白质的过多摄入使脂肪重聚年龄提前,从而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母乳最适合婴儿期快速生长的需要。 纯母乳喂养是指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吃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观点明确指出“母乳应是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的唯一食品和饮料,不需要添加其他食品和液体,甚至不需要喝水”。因此,前6个月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就是纯母乳喂养。在纯母乳喂养阶段添加其他食物和液体可增加婴儿患消化不良和其他疾病的风险。比如喂水,由于婴儿的胃容量有限,喝水会占据一定空间而影响吃奶;如果是糖水,除了占据胃容量,还提供一定能量,可影响婴儿对母乳的需求使母乳分泌减少;而且糖在肠道酵解产酸还会引起腹胀和腹泻;如用奶瓶喂水很容易让婴儿形成“乳头错觉”,从此“偷懒”而不肯费力地吸吮母亲的乳房。此外,纯母乳喂养不需额外喂水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母乳中水的含量已达总量的88%,加上食物代谢产生的内生水,完全能满足婴儿对水的全部需求。WHO强调持续母乳喂养的时间应该是2年或以上。纯母乳喂养6个月起开始添加辅食,从此时至2岁孩子应逐渐适应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期间母乳仍是婴幼儿主要的营养来源。要持续母乳喂哺至2岁,母亲必须建立信心并学习相关的技巧。上班或到离家较远的农田劳作的母亲应该了解,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可以维持较高水平的母乳量等技巧。同时,给母亲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她足够的休息时间,安排远离毒害的工作岗位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母亲维持长时间哺乳的有利保障。母亲在持续喂母乳至2岁的过程中,要注意6个月起及时为婴儿添加辅食,以免发生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 二、母乳喂养关键技术 在哺乳过程中,正确的喂奶姿势、孩子嘴和乳房的衔接姿势是否正确母乳房成功的关键技术。 (一)喂养姿势 1、母亲坐位喂时:母亲坐得应舒服和放松。 (1)抱婴儿的四个要点: l      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l      婴儿身体贴近母亲 l      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 l      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2)母亲用手托着乳房给婴儿喂奶的方法 l      手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食指托起乳房的底部,拇指和食指呈C型(用拇指轻压乳房上部,这可改进乳房形态,使婴儿容易很好地含接)。 l      手指不要离乳头太近。 l      婴儿下唇在乳头下方,婴儿下颌可碰到乳房。 l      用乳头轻触婴儿嘴唇,使婴儿张大嘴,把婴儿抱近乳房。 l      婴儿的嘴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嘴里。 2、母亲卧位喂时:母亲以舒适放松的体位躺着。肘部支撑会使婴儿含接困难,所以她要确保不是用肘部支撑。 与母亲坐位一样,上述四个要点同样重要。她可用下面的手臂托着婴儿,若必要可用上面那只手臂托着乳房,或者用上面那只手臂托着婴儿。 3、其它体位:母亲喂奶时可采取许多体位,例如环抱婴儿、用另一侧的手臂抱婴儿。   (二)含接姿势 无论哪种体位进行母乳喂养,均要注意观察婴儿的嘴与母亲的乳房含接是否良好,以便及时调整体位和含接姿势,使婴儿有效吸吮,吃到足够的母乳。 婴儿含接       良好状态    不好状态 婴儿口上方有更多的乳晕 婴儿口下方有更多的乳晕 婴儿嘴张的很大 婴儿嘴未张大 下唇向外翻 下唇向内 婴儿下颌碰到乳房 婴儿下颌未贴到乳房     含接姿势判断 a.婴儿很好的含接母亲的乳晕 b.婴儿未能很好地含接母亲的乳晕   假如婴儿含接差或者“乳头吸吮”,母亲会感到疼痛。因为婴儿为了吃到乳汁而用力吸吮时,用力向外牵拉乳头,乳头皮肤与婴儿的嘴发生摩擦。假如持续这样的吸吮,乳头皮肤被破坏,引起皲裂。如果乳汁不能被婴儿有效吸出,乳房会肿胀,婴儿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哭闹不止。最终乳房排空不好,泌乳减少。婴儿体重增长不好,母亲也会感觉到母乳喂养失败。为了避免发生此类情况,母亲需要有关喂养姿势和含接乳头方面的帮助。不应该用奶瓶喂养婴儿,特别是在建立母乳喂养之前。 另外,要观察婴儿的吸吮是否良好。       良好状态    不好状态 慢而深地吸吮,有停顿 快而浅地吸吮 吸吮时双颊鼓起 吸吮时面颊内陷 婴儿吃饱后释放乳房 母亲把婴儿和乳房分开 母亲注意到射乳反射指征 无射乳反射指征   三、如何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1、早吸吮、勤吸吮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可以在结扎脐带后半小时内开奶。产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期,此时乳晕的传入神经很敏感,易于建立诱导催乳素分泌的条件反射。早吸吮可以刺激母亲产生泌乳素,利于乳汁的分泌。因此,生后尽早开始让新生儿吸吮母亲乳房,不要晚于1小时。即使开始2、3天没有乳汁外流,也应每天吸吮8~12次,纯母乳喂养每昼夜至少喂8次,不需要喂其他食物甚至水。新生儿饥饿时常表现为出现吸吮动作、头朝向乳房或啼哭。只要孩子饿了,就应哺喂,不分昼夜。早开奶、早吸吮不仅有利于实现母乳喂养,而且有助于维持长时间的母乳喂养。 2、母子间皮肤早接触、多接触 生后第一个小时内将新生儿抱在母亲怀里,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此后,每次喂奶的同时应与孩子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通过母子间的皮肤早接触不仅有利于促进泌乳,而且能增进母子间的感情交流。 3、按需哺乳 按需哺乳是指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只要婴儿想吃就喂,只要母亲奶胀就喂。不要严格限定哺乳的间隔时间,尤其在孩子吃奶规律还未形成以前。小婴儿胃容量小,每次哺乳食入的奶量少,且母乳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短等生理特点决定了孩子需要频繁的吸吮,以强化对母亲泌乳和排乳的刺激,从而获得充足的乳汁。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前几天每次喂2~3分钟,每天喂8~12次或更多;出生1~2周可延长至每次喂5~10分钟,每天喂8~10次左右;满月后每次吃奶15~20分钟,间隔约3小时,每天哺乳8次左右。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胃容量增大,母乳分泌量增多,婴儿吃奶间隔可达3~4小时。孩子吃另一侧乳房前,应让他吃空这一侧乳房。下次吃奶时应先喂另一侧乳房,利于两侧乳房都能排空和分泌充足的乳汁。 4.及时判断母乳是否充足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吃饱的表现为:每天吃8~12次奶,吃奶时有节律的吸吮伴有吞咽声,每次吃奶后(约5~10分钟后)会轻松地吸吮一段时间以自我安慰,然后松开乳头,安静睡眠1~3个小时,醒后还能玩耍一会儿,生后第三天开始每24小时有6次以上小便及3~4次以上大便。 此外,监测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是判断婴儿是否吃饱的客观指标。如果孩子出生7~10天后体重恢复到出生时,此后每周至少增加160克以上,满月增加600克以上,表示新生儿摄入的奶量已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四、婴幼儿食物添加技术 母乳的质和量只能满足6个月内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6月后必须添加其他食物来弥补母乳的不足,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 (一)添加原则 辅食添加的原则应是循序渐进,也即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细到粗,同时应少盐不甜,忌油腻。 1、一种到多种 最初给孩子添加的泥糊状食物可选用米粉或自制的稀米粥。从加喂第一种食物的第一天起,就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神态、大便和皮肤。如果孩子精神、食欲正常,无腹泻、便秘和皮疹,可在3~5天后添加第二种食物,以此类推。否则应暂停食物的添加。 2、少量到多量 由于婴儿的营养需求量和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加,食物添加应从少到多。开始时每日加1次辅食;1岁时每日可加3次辅食;2岁时除母乳外幼儿每日可进餐5次。不仅次数增加,每次的数量也应渐次增加。 3、从稀到稠 以谷类为例,从稀粥到稠粥,从稠粥到软饭,就是由稀到稠的典型演变。 4、从细到粗 指添加的泥糊状食物的颗粒从细小逐渐变大的过程。如从肉泥、肉末到肉丁、肉片。 5、少盐不甜 小婴儿肾脏稀释和浓缩的功能较差,过多的摄入盐可导致肾损坏,尤其小于8个月的婴儿,食物中不宜加盐。此外,婴儿的食物中宜少加糖,过高的糖量有可能导致腹泻、引起肥胖。 6、忌油腻 主要是指忌油炸食物。因为高温会破坏营养素,且油炸后形成的高脂食物不易消化,有较强的饱腹感,对孩子的进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辅食添加的营养观 1、食物多样化 提供全面营养,没有一种食物具备所有的营养素。( 提供多种美味、增进食欲。( 提供丰富的味觉、嗅觉、视 觉、触觉等感知刺激,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 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2、平衡  食物平衡的原则是指膳食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的平衡。3岁以下婴幼儿的每日平衡膳食依次为奶和奶制品、谷类、蔬菜水果类、肉豆蛋禽鱼类、油糖类,且数量逐级递减。其中奶是婴幼儿主要的营养来源。按照此比例进食,孩子可获得合理营养。 3、适量 适量营养是指摄入的营养素既满足机体需要,又不危及机体健康。婴幼儿处在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最大,而此时的消化系统还未成熟,咀嚼、胃肠蠕动、酶的活性、消化、吸收等能力较差,一旦喂养不当可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导致生长迟缓,过度喂养导致肥胖等等。 4、保持健康体重 婴幼儿每日饮食产生的热量的50%用于维持生命即基础代谢,20~30%用于生长发育,10~15%用于运动。因此,除了适量的饮食,还必须加强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运动缺乏可引起体重超重、肥胖、甚至睡眠障碍、情绪不佳等问题。 (三)辅食添加方法 辅食的添加要强调食物的可获得性、可及性和可负担原则。辅食添加需结合婴儿的生理成熟度进行。 不同年龄儿童辅食添加方法 年  龄 食物质地 喂养次数 每餐的量 满6个月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 每天2次正餐,按需喂母乳 2~3勺* 7~9个月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 每天3次正餐,按需喂母乳 每餐逐渐增加到2/3碗* 10~12个月 切得很碎的食物,以及儿童能用手抓的食物 每天3次正餐,1次加餐,并继续喂母乳 每餐3/4碗 1~2岁 家常食物,必要时切碎或捣碎 每天3次正餐,2次加餐,并继续喂母乳 每餐1碗 以上喂养推荐是针对母乳喂养的儿童。若儿童为非母乳喂养,除以上食物外,每天至少喂2杯配方奶或动物奶。* * 每勺10ml,每碗250ml,每杯200ml。 u      随着孩子长大,添加辅食的量也要随之增加。   不同月龄添加食物的顺序 月龄 可添加的食物 6~7个月 乳类、米粉、粥、蛋黄泥、菜泥、水果泥 7~9个月 乳类、米粉、稠粥、烂面条、蛋羹、菜泥、肝泥、 鱼泥、肉末、豆腐、面包片、馒头片、水果片 10~12个月 乳类、软饭、碎菜、小块肉类、全蛋、豆制品、馒 头、包子、饺子、馄饨、水果 >1岁 乳类、较软、块小的饭菜 注意事项: ●尽量吃家庭自制,专为孩子准备的新鲜辅食。 ●购买食品应注意出厂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生产批号,尤其应注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添加年龄。 ●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每日有规律地添加辅食。   五、良好喂养行为的建立 喂养是儿童养育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喂养行为包括儿童食物的制备行为、喂养时喂养者的行为,接受喂养时儿童的行为、喂养的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它与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喂养行为受到喂养者的喂养知识、态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长期不适宜的喂养行为,将造成喂养-营养失平衡,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若儿童早期出现营养不良,可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增加慢性疾病的易感性。早期超重、肥胖可增加儿童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肥胖的机率,会带来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并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因此儿童早期喂养行为已成为儿童营养、心理行为研究者和儿童保健医生关注的热点。 6个月以后给樱儿添加其他食物,不仅能弥补母乳的不足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还能发挥儿童的潜能。因为学吃泥糊状食品的关键期是5~7个月,学习咀嚼的关键期为7~9个月,且辅食添加过程也是锻炼胃肠功能逐渐成熟的关键期,如果过了关键期,即使提供充分的营养,孩子也无法充分表达已被压抑的潜能。儿童早期教育就是通过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丰富他的经验,达到启迪智力的目的。接触新食物时可刺激各种感知的发展,促进智力发育。看到大人吃东西时,孩子会盯着食物,张开小嘴,兴奋地等着大人来喂,甚至会有咀嚼动作。一旦新食物进入口中,舌头即开始体验食物的性状、软硬和颗粒大小;鼻子开始闻食物的香气;味蕾品尝食物的味道。随后,这些感觉将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丰富的神经通路从而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握勺学吃饭的过程,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的练习也有利于智力发展。 另外,学吃泥糊状食品是婴儿减少母亲依赖,进行精神断奶的开始。从食物添加至完全断离母乳,更是孩子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独立的重要转折期。学吃进程中不断经历的喜怒哀乐、满足感、被强迫进食、违拗反抗等多种心理过程,也是促进孩子心理成熟必须应积累的体验。 喂养时间是学习和关爱的时候,喂养时和孩子说话并要有眼神的接触。喂养时间如果很愉快,孩子会吃得更好。要在孩子清醒和愉快时进行喂养。孩子如果困乏或者饿得太过以及心烦意乱,他就会吃不好。进餐时间有规律和没有干扰有助于孩子学习进食。儿童需要学习进食:父母给予鼓励和帮助,要很有耐心。 积极的喂养行为 l        帮助儿童进食,对他们的提示和信号要敏感。 l        喂养要缓慢和耐心,给以鼓励但不强迫。 l        喂养时和儿童说话并要有眼神的接触。   积极喂养关键技术 l         用微笑、眼神的接触以及鼓励的话语来对孩子做出积极的反应。 l         喂养要缓慢和耐心,情绪要良好。 l         搭配不同的食物,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要多样来鼓励孩子进食。 l         当孩子停止进食时,要等待,然后再次给予食物。 l         给予可以用手抓的食物以便孩子能自己吃。 l         如果孩子很容易分心,尽量减少干扰。 l         孩子吃饭时和孩子呆在一起并且要专心。   六、新生儿护理技巧 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到满28天这段时期。这时宝宝经历了从母体到宫外巨大转折,首先面临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阶段对宝宝的正确护理非常重要。   (一)生活环境的安排 应以母婴同室分床为宜,这时应保持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居室氛围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空气湿度以50%~65%为宜。随气温的变化应随时调整环境温度和衣被包裹,避免温度过高过低,影响新生儿代谢和血液循环功能。宝宝不明原因的哭吵不安,应除外室内温度过高、衣服过多、空气不流通所带来的不适。   (二)脐部护理 脐带一般会在3~7天内自动脱落,最迟2周内也会脱落。脐带在脱落前,应该及时检查包扎的纱布有无渗血现象。可用棉签蘸上75%的酒精,一只手轻轻提起脐带的结扎线,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签仔细在脐窝和脐带根部细细擦拭,使脐带不与脐窝粘连,预防感染。与脐带残余接触的衣物、尿布都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发现潮湿要及时更换。要特别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脐带脱落后,应保持脐窝清洁干燥,如果发现脐窝处出现粘液,可用75%的酒精棉签清洁,每天2~3次。仔细观察这个部位,留意是否有感染的迹象——包括过多的流血、有难闻的气味或者液体流出。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该尽快看医生。如果宝宝发烧也可能是感染导致,需要及时去医院。     (三)臀部护理 要勤换尿布,只要尿、便湿了尿布就要及时换下来。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擦干水珠,涂护臀霜。一般小便后不需要每次清洗臀部,以避免破坏臀部表面的天然保护膜。尿布要用柔软、吸水性强的纯绵布或豆包布做成。尿布要保持清洁、干燥,不要用洗衣粉或碱类洗,用肥皂洗后要漂洗干净,然后晒干或烤干,并要经常洗、烫。换尿布时可让臀部多晾几分钟,以保持干燥。如果发现宝宝臀部皮肤已发红,更要小心护理。每次便后要用温开水冲洗臀部,冲洗后用软布蘸干,然后用消毒的植物油或凡士林(用鞣酸软膏、紫草油更好)涂上薄薄一层。臀部不要撒布各种粉剂,因为粉剂可吸收水分,会增加感染机会。 (四)清洁耳朵 不要用棉球或棉棒清洁宝宝的耳朵,因为这样反而可能把耳垢推倒耳道更深处或者戳伤耳膜。将一块柔软的棉布浸在温水里,用这块棉布轻轻擦拭宝宝外耳的皱褶和隐藏的部分。将棉布拧干,将棉布的尖放在宝宝耳道口处。不用将棉布伸到耳朵里,多余的耳垢会慢慢被吸出来。注意,耳垢是一种天然的润滑剂,它可以保护宝宝耳道免受细菌的伤害。 (五)新生儿沐浴 沐浴时间应在宝宝吃奶1小时以后。室温调至26℃以上,水温39~41℃。先放凉水,后放热水。将宝宝头枕在左手腕上,用拇指和中指挡住宝宝的双耳,防止水流入耳孔。洗净脸部,先洗眼睛,由内睑洗向外睑,然后洗头,擦干。然后用左前臂托住宝宝头颈,握住左肩部,右手托住臀部,放入水中。右手洗净颈部、上肢、躯干、下肢,最后洗腹股沟及外生殖器,然后翻转宝宝,使其背部向上,用右手托住胸部及腋下,清洗背部和臀部,注意洗净皮肤皱褶处。迅速将宝宝抱至大毛巾上,用大毛巾轻轻沾干全身。脐带用75%酒精擦拭,在颈下、腋下、腹股沟处(女婴不用)撒少量爽身粉,包好尿布,穿好衣服。     (六)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抚触是肌肤的接触,可促进母子的情感交流,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加快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完善。抚触前保持室温26~28℃,解开宝宝衣物,检查宝宝全身情况,及时更换尿布。妈妈应掌握正确的抚触方法,按照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抚触,要求动作到位、适当用力,轻柔的按抚会使宝宝痒痒,引起其不适和反感。每次抚触持续10~15分钟,每天1~2次为佳。   七、早期识别新生儿危重症 及时有效地救治危重新生儿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而早期识别新生儿可能存在或发展的危重征象,是及时救治的前提。应该教给家长掌握一些预防孩子患病的知识,尤其是识别疾病轻重的知识,提高早期识别危重症的能力,尤其是新生儿。 (一)为什么要尤其关注新生儿 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至28天的婴儿。在这一时期,新生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因而易患各种疾病,此阶段是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喂养和护理不当都可能造成疾病发生,甚至死亡。 新生儿严重的细菌感染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活动减少、发热或低体温等一般表现。小婴儿的细菌感染病情发展特别快,因而如果忽略,新生儿可能因患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等严重的细菌感染而迅速死亡。因此父母应掌握新生儿危险症的表现,早期发现问题,及时上医院,以免贻误治疗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二)新生儿危险症的表现 u       惊厥(抽风) u       呼吸增快(60次/分或以上) u       严重胸凹陷 u       发热(37.5℃以上或感觉皮肤发烫) u       低体温(35.5℃以下或感觉发凉) u       腹泻 u       喂养困难 u       眼部流脓 u       皮肤脓疱 u       皮肤黄染 u       脐带残断发红或流脓                     (三)发现孩子有危险征象怎么办 任何有可能为危重症的新生儿,均需要立即到医院。如果小医院治疗有困难,应紧急转诊。转诊前医生会给予必要的预防低血糖等方面的处理。转诊途中,母亲要为患病新生儿保暖,因为小婴儿难以维持体温,仅低体温就足以使小婴儿死亡。如果新生儿只是局部细菌感染,如脐部感染或皮肤感染,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治疗局部感染及给予家庭护理。在2天后带孩子复诊,以确定感染是否好转。   八、新生儿疾病筛查 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在新生儿出生时并无症状,但可以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以预防产生严重后果。各国将已找到简便可靠筛查及确诊方法,且能有效进行防治或减轻症状的先天性代谢疾病作为新生儿需筛查的疾病。我国目前普遍筛查的新生儿疾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采用快速、简便、敏感的检验方法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进行群体筛查,目的是在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前作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保障儿童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北京、上海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到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疾病谱的特点增加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筛查。近几年来,为减少听力缺陷,我国将新生儿听力筛查也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 1.筛查方法  各国筛查试验多采用血液滤纸法。针刺足跟采血,用滤纸片采取两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大于8mm。载血滤纸片在空气中自然晾干,封存于塑料袋内,保存在4度冰箱。 2、采血时间  新生儿出生后并充分哺乳72小时后。因在未哺乳无蛋白质负荷下可出现苯丙酮尿症筛查的假阴性,72小时后的血标本又可避开生理性的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减少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的假阳性。 3、采血方法  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75%酒精消毒皮肤;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或外侧,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至少采集三个血斑;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避免阳光直射,自然晾干呈深褐色,置4℃冰箱保存。 4、实验室检测方法  CH选择促甲状腺素(TSH)作为筛查指标,PKU则直接测血液中苯丙氨酸(phen)的浓度。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标免疫分析法(EIA)进行实验室检测。 5、诊断与处理  当TSH³20mIU/ml时诊为CH可疑阳性,血phen³4mg/dl时诊为PKU可疑阳性。筛查阳性的新生儿需及时复查,进一步做临床和其他诊断性检查,一旦确诊立即开始正规治疗。   九、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把预防某种传染病所用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针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接种的疫苗是由引起疾病的细菌或细菌的某些成分制成的。这些细菌可以是灭活的死细菌,也可以是毒力降低的减毒细菌,所以接种合格的疫苗不会使宝宝患病。 (一)预防接种疫苗种类 目前我国的国家免疫规划规定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共10种疫苗,主要针对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脑、乙脑、腮腺炎和风疹共12种对儿童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威胁的疾病进行预防。 (二)疫苗免疫程序 多数情况下每种疫苗往往需要注射一次以上才能有效。免疫程序包括两部分:一是初次、全程和足量的基础免疫,在1周岁以内完成;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持久性和疾病的流行特点适时地加强注射。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疫  苗 接 种 对 象 月(年)龄 接种剂次 接种途径 乙肝疫苗 0、1、6月龄 3 肌内注射 卡介苗 出生时 1 皮内注射 脊灰疫苗 2、3、4月龄,4周岁 4 口服 百白破疫苗 3、4、5月龄, 18~24月龄 4 肌内注射 白破疫苗 6周岁 1 肌内注射 麻疹疫苗 8月龄 1 皮下注射 麻腮风疫苗 18~24月龄 1 皮下注射 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皮下注射 乙脑灭活疫苗 8月龄(2剂次), 2周岁,6周岁 4 皮下注射 A群流脑疫苗 6~18月龄 2 皮下注射 A+C流脑疫苗 3周岁,6周岁 2 皮下注射 甲肝灭活疫苗 18月龄,24~30月龄 2 肌内注射 (三)预防接种反应 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综合症状。一般反应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极个别孩子在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着可能与疫苗种类有一定联系,也可能与受种者有密切关系,过敏体质者或免疫缺陷者往往更容易发生,需及时去医院诊治,一般会很快痊愈。   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 儿童生长监测就是用儿童生长监测图对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指标进行动态地观察,了解其生长发育的趋势,早期发现生长缓慢现象,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生长监测图简单、直观,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学会亲自监测孩子的营养状况,提高家庭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生长监测图 儿童生长监测图是将同性别、各个年龄组儿童体重或其他指标的数值标在座标纸上,连成参考曲线而绘制的图。图的底端是年龄刻度,每月一格。左侧是体重的公斤数值。一般图中有3条参考曲线,最上端一条为第97百分位,下端2条分别是第10和第3百分位。 (二)监测方法 按儿童的年龄将每次体格测量数值标在生长监测图的坐标上,并将上次的点与本次的点连成线,观查儿童体格增长曲线与参考曲线的走向是否一致。因体重是反映儿童营养状况最灵敏的指标,建议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月测量一次体重,7-12个月的婴儿每2个月测量一次体重,1-3岁的儿童每3个月测量一次体重。 (三)监测结果 1、营养判别  如果儿童的体重在第97和第10百分位参考曲线之间,说明生长的水平在正常范围;低于第10百分位参考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曲线,表示该小儿有营养不良的可能;若低于第3百分位参考标准曲线,表示有中度以上营养不良的可能;若超过第97百分位参考标准曲线,表示有超重的可能。 2、曲线走向判别  (1)正常曲线:即儿童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走向相平行;(2)体重不增:即本次体重值减上次体重值等于零,儿童生长曲线不与参考曲线走向平行,而与横轴平行;(3)体重下降:即本次体重值减上次体重值等于负数,儿童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走向相反;(4)体重低偏:即本次体重值减上次体重值虽为正数,但其增长值低于该月龄增长的最低值。 (四)分析与处理 1. 若儿童体重、身高低于第10百分位,甚至第3百分位,评估小儿的喂养和健康状况,并根据母亲卡中有关食物的方框对母亲咨询喂养。指导家长带低体重的小儿在1月后复诊,如有喂养问题,5天后复诊。 2. 若小儿的生长曲线平坦或下斜,评估小儿的喂养状况,并对母亲咨询喂养。指导母亲带低体重的小儿在1月后复诊,如有喂养问题,5天后复诊。同时评估小儿有无疾病,如有疾病,按相应疾病管理规程处理。   十一、听力保健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良好的听力对于孩子感知外界信息,促进神经发育,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婴幼儿听力损失直接影响其语言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甚至可以导致耳聋性哑巴,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即使听力轻度损伤,也可导致咬字不清,表达能力较差和反应迟钝。儿童听力保健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儿童正常的听力发育,通过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小儿听力障碍,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但是,绝大部分婴儿听力是正常的,家长一般不会想到听力检查,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出现较明显的异常现象(如语言障碍或反应迟钝等)但又无法确认原因时,才会想到找医生检查,这时可能已经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一)什么是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一般仅用5~10分钟就可以完成测试。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以后,要接受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查;42天复查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损伤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 (二)听力筛查的对象 听力筛查的对象主要是0~6岁儿童,重点为3岁以前的婴幼儿,尤其是具有听力高危因素的婴幼儿。新生儿双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一般在2-3‰,如果母亲和孩子生后有如下情况,则提示需要定期进行听力监测: 1.   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2.   颅面部畸形,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的形态异常; 3.   具有伴发听力损失综合征的特征者; 4.   孕母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弓形体病,风疹,尤其发生在怀孕初期的3个月内; 5.   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出生窒息、或机械通气时间5天以上; 6.   婴儿睡眠过分安静、不怕吵闹或语言水平落后; 7.   儿童有脑膜炎、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史; 8.   反复发作的中耳炎,曾用过耳毒性药物。 (三)听力有问题怎么办 一旦确诊听力障碍,就要尽早矫正或干预。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对早期确诊听力障碍的患儿进行听力矫正干预,如配带助听器,或是做人工耳蜗手术等针对性治疗,并配合听功能训练、语音治疗以及语言训练等,能使患儿逐渐认识声音,避免聋哑残疾的产生。开始干预的时间最好在出生6个月甚至更早,具体步骤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十二、口腔保健 口腔疾病的发生与社会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防治龋齿是儿童口腔保健的重点。此外还有牙龈炎和错颌畸形。口腔保健的服务内容包括:宣传基本的口腔卫生常识,如避免用奶瓶抵压上颌,避免婴儿含奶瓶入睡,在牛奶与饮料中尽量不加糖,多吃对牙齿保健有益的食品等。3岁以上儿童应学会自己刷牙,培养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或1年检查一次。积极治疗已发现的各种口腔疾病。其中,正确刷牙是预防儿童龋齿非常有效的手段。 (一)刷牙的好处 预防因细菌引起的口腔疾病如龋齿和牙周病等,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而刷牙是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方法。刷牙可以清除粘附在牙齿表面的菌斑(细菌和软垢),不给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产酸腐蚀牙齿的机会,达到预防龋齿的目的。另外,刷毛对牙龈组织的按摩可以增进牙龈的血液循环,使牙龈保持健康。 (二)刷牙方法 如果刷牙的方法不对,尽管天天刷牙,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目前提倡的刷牙方法是:将刷毛尖端放在牙龈和牙冠交界处,顺着牙齿的方向稍微加压,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牙的内外面和咬合面均刷到。同一部位要反复刷数次。此方法可有效控制菌斑及软垢,刺激牙龈,使牙龈外形保持正常。刷牙要动作轻柔,反复多次,面面俱到。 (三)刷牙时间 饭后20分钟是最好的刷牙时间,如果没有条件,也应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每次刷牙至少3分钟,刷遍牙齿的每个牙面,以有效地维护口腔卫生。     (四)牙刷与牙膏的选择 选用的牙刷必须符合要求:刷头的大小应适合儿童口腔大小,不宜太大,否则刷牙时不易转动。刷头的形状略尖,便于伸到口腔深处间隙中。牙刷柄要适合儿童手掌大小,握住牙刷能够舒服拉动。因此,一把选好的牙刷应有一样长的毛束2-4排,每排6-8束毛,刷头短窄,且刷毛较软。 目前认为含氟牙膏对预防龋齿的效果较好。因为牙膏中的活性氟能促进牙齿表面的硬组织再矿化,增强牙齿对龋病造成的腐蚀作用的抵抗力。但是在含氟高的地区不宜使用含氟牙膏,以免加重氟斑牙的症状。   十三、眼保健 儿童眼保健就是根据儿童眼及视功能生长发育特点,开展眼保健和医疗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宣传眼保健重要性,普及眼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异常的自我保健意识;早期发现视力异常的儿童,尤其应对视力高危儿童重点检查,及时矫治,减少儿童弱视发生率。保障儿童眼睛的健康;早期发现弱视儿童,抓住时机及时治疗,提高弱视治愈率。具体内容包括: (一)宣传眼保健知识 比如室内应光线充足,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看书、画画。一次连续看书或画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培养儿童良好的看书、画画姿势。眼与书本之间距离保持30~35厘米,书与桌面应成30~40°角度。看电视时应相距屏幕大于其对角线5~7倍的距离,连续看电视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二)预防眼病及眼外伤 儿童的玩具和毛巾要经常清洗消毒,教育儿童不用脏手揉眼睛。发现眼病及时治疗,预防传染性眼病在家庭中蔓延。同时确保儿童安全的生活环境,防止眼外伤的发生。 (三)定期视力检查 定期视力检查,是早期发现儿童视力问题、以便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4岁以上儿童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确诊治疗。 视力检查的方法是:儿童的眼睛距人工照明的灯箱式视力表5米远,与视力表上1.0(对数视力表5.0)的视标行同一高度水平。先遮住一侧眼睛,医生由最大视标开始,每行选择最外侧的一个视标依次向下。当儿童辨认发生困难时,检查上一行全部视标。以能辨认出半数及半数以上视标的一行为儿童的最佳视力。 儿童视力异常筛查标准:4岁儿童单眼裸眼视力≤0.6;5~6岁儿童单眼裸眼视力≤0.8。当儿童单眼视力低常或双眼裸眼视力相差2行或2行以上时,应进一步检查、确诊和治疗。   十四、儿童早期发展促进 早期儿童是指出生至8岁的儿童,其中以0~3岁期间为发育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简称IECD)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身心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因地置宜创造舒适的环境,开展科学的综合性干预话动,使儿童的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达到健康完美状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关注的不仅是儿童的学习,而且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早期整体素质的促进。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从孕期开始,到孩子出生后一直监测到3岁,对孕妇及其所生的0~3岁儿童持续地进行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全方位的指导,促进胎儿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促进是根据儿童大脑及体格生长发育的规律、心理发育的特点,从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系统的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训练儿童,促进儿童智能发育。0~3岁是人一生中体格和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脑快速发育,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如果及时给予适当有效的刺激,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婴儿的智能潜力。家长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保证孩子营养、睡眠的基础上,与孩子共同玩耍、游戏、经常跟孩子交流。推荐的0~3岁儿童游戏和交流方法见下表。 月龄 游戏 交流 6个月以前 通过多种方式让宝宝去看、听、感觉与运动。 注视宝宝的眼睛并对他(她)微笑,尤其在哺乳时,这是与宝宝交流的最好时机。 6~9个月 用一些体积大、颜色鲜艳的东西让宝宝抓取,并让他(她)尝试去看一些新鲜的东西。 对着宝宝讲话,尝试着用声音和手势与宝宝交谈。 10~12个月 给宝宝一些干净、安全的家庭用具让他(她)去抓、敲、扔。 用清晰的声音和正确的语言交流;对宝宝的声音及其感兴趣的东西做出反应,同时教宝宝一些物品或人的名字。 1~2岁 给宝宝一些东西让他(她)叠高,同时让他(她)学习从盒子里取出和放进东西。 问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宝宝尝试学习说话的行为应做出积极的应答;让宝宝学习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2岁以后 教宝宝数数,说出一些东西的名称以及比较事物间的不同,让宝宝玩一些简单的家庭用具。 鼓励宝宝多说话,多回答母亲的问题;多给宝宝讲故事、念儿歌,并多和宝宝玩游戏。   十五、新生儿黄疸的识别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情况。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此后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大约满月才能消退。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化验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不超过12mg/d1。 (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某种疾病而引发的黄疸,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病例性黄疸的特征是:黄疸出现时间过早,常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除黄疸外,常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化验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 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当孩子出现明显黄疸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母乳性黄疸 此外,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出现一种特殊类型的病例性黄疸,即母乳性黄疸。大约有1%的母乳喂养新生儿可能发生这种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果宝宝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 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父母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黄疸的程度: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3)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4)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十六、肺炎的早期发现 小儿肺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中对小儿健康威胁最大的疾患之一。在我国小儿 肺炎四季散发,但多发生在冬季或冬春季节等气候骤变的季节,目前正是初春季节,气候多变,空气湿度较大,病原体易传播。若居家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浑浊,更易引发肺炎。而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小儿腹泻、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均可以成为小儿肺炎的内在因素,这些患儿一旦发生肺炎,病情往往较重、病程也较长。这与小儿本身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就差有关。 (一)小儿肺炎的特点      孩子得了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肺炎的发病可急可缓,一般多在感冒数天后发病。最先见到的症状是发热或咳嗽,体温一般38~39℃。身体弱的小婴儿可不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可有咳嗽、呛奶或奶汁从鼻中溢出。普遍都有食欲不好、精神差或烦闹睡眠不安等症状。重症病儿可出现鼻翼扇动、口周发青等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病儿还可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孩子得了肺炎应及时诊治,重症肺炎必须住院治疗,轻症肺炎可以在家进行治疗和护理。 (二)小儿肺炎的预防 父母要注意近期天气变化,适时给孩子增减衣服。尽量不带小儿到公共场合、人员拥挤的地方活动,房间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小儿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小儿膳食应搭配合理,注意补充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要让孩子接触已感染的儿童和成人,并积极预防佝偻病、贫血、微量元素缺乏等病症,提高孩子抵御疾病的能力。发现孩子感冒要及时治疗,避免转成肺炎。   十七、腹泻家庭护理技术 腹泻在儿童较多见,特别是6月至5岁的儿童。腹泻可定义为24小时稀便或水样便3次或以上。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的大便次数增加不是腹泻。给小儿喂奶的母亲能够区分小儿是否腹泻,因为腹泻时大便的性质和次数与正常时均不相同。 大多数引起脱水的腹泻为稀便或水样便。若腹泻时间短于14天,则为急性腹泻。急性水样腹泻可引起脱水和营养不良,脱水腹泻所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腹泻患儿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和治疗脱水,需要补充液体和盐。所有脱水的患儿均需要补充液体,补液的最佳方式为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只有重度脱水的患儿才需要静脉输液。 家中治疗腹泻有三项原则: ①额外补充液体; ②继续喂养; ③出现血便或喝水差应及时复诊。 若患儿为纯母乳喂养,在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和每次喂养的时间的基础上,需给予ORS。若患儿为混合喂养,可给予ORS、汤、稀粥或开水。只要患儿愿意喝就可以给他喝。 在家中配制ORS的步骤是: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将ORS小袋内的所有东西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可以使用任何容器如盆、碗或瓶等。量1升冷开水(或规定的量),用干净的啤酒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将水倒入容器中,并适当搅拌直至ORS粉全部溶解。尝一下ORS液,这样您就知道了ORS液的味道。 ORS液必须是当天配制的,配好后盖好盖子,当天没有喝完的液体必须扔掉。每次稀便后,需要补充液体:2岁以下每次稀便后50~100ml,2岁及以上每次稀便后100~200ml。ORS液并不能使腹泻停止,它的好处是补充经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盐分,以免孩子的病情加重。用小杯或小勺给患儿少量多次喂服ORS。若孩子出现呕吐,等10分钟后再给孩子喂服ORS液,但应该更慢一些。在腹泻停止以前,继续补充额外的液体。   十八、营养不良的原因及预防 营养不良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营养性疾病,是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导致孩子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同时也可造成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给肺炎、腹泻等疾病创造发病条件。 (一)常见原因 1、长期喂养不当,热量不足:出生无母乳或母乳不足,未能合理选择主食,而以米汤、米糊等低蛋白低热量食品作为主食;或添加辅食不及时,8~9个月仍以菜汤拌稀饭。 2、骤然断奶:不能有计划有步骤为小儿断奶,而是突然断奶,从流汁直接到固体;或原一日六餐减到一日三餐,使小儿肠胃不能适应。 3、肠胃疾病:长期腹泻,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过敏性结肠炎,频繁呕吐等,影响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4、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炎、肾炎、肺结核、肺炎、肺脓疡、麻疹、百日咳、败血症。因长期发热,食欲不振,消耗增加而致营养不良。 5、体弱儿:低体重儿、双胎、多胎或因难产及窒息等意外引起的体弱儿容易得营养不良。 6、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婴儿湿疹:由于这些因素而忌食高蛋白的食品,比如长期不吃鸡蛋、鱼、肉而只吃素食,使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因湿疹而断奶,改用米糊之类。 (二)营养不良分类 目前,严重的营养不良已非常少见,常见的多为轻-中度的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 ö低体重:主要反映儿童急性或近期营养不良。 ö生长迟缓:主要反映儿童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ö消瘦: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三)营养不良的预防 营养不良应以预防为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让母亲了解与掌握有关预防知识,以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 1、合理喂养,科学添加辅食。按照营养需要为儿童制作食物、照看进餐,教会他们使用勺子、碗筷。 2、精心照顾儿童,保证身体健康。给予儿童精心的照顾,改善儿童生活环境,保证食物及饮用水安全洁净,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减少疾病发生。 3、在儿童患病期间,应提供喜欢的食物,少食多餐,鼓励病儿继续吃饭。照顾病儿有规律地进食。治愈后至少2星期内,应每天多吃一餐。 4、定期测量体重,早期发现体重变化:婴幼儿体重增加迅速,从出生到2岁阶段,应按生长监测要求的次数进行体重的监测,并记录在生长监测图上。同时,通过识别生长监测图中曲线的变化,早期发现体重偏离。   十九、贫血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是小儿时期危害健康的常见病,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发,其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由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可明显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智力发育、抗感染能力、学习行为能力、协调平衡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等,目前已广受重视。 (一)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Ø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较多的铁摄入。 Ø      常见食物的含铁量普遍较少,植物性食物中的铁还不易吸收。 Ø      某些疾病可引起铁消耗或丢失过多。 (二)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 1、有较明确的贫血发病高危因素 Ø 6~24月龄的婴幼儿 Ø 早产、双胎及低出生体重的婴儿 Ø 辅食添加种类单调、数量不足 Ø 饮食习惯不良,如偏挑食、吃零食 Ø 患感染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急慢性疾病的儿童 Ø 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           2、典型的贫血临床表现 Ø舌、手掌、眼睑颜色苍白,毛发干燥 Ø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烦躁不安 Ø食欲下降,易发生各种感染       3、血红蛋白测查 Ø轻度:血红蛋白9~11g/dl(不含11g/d1) Ø中度:血红蛋白6~9g/d1(不含9g/d1) Ø重度:血红蛋白<6g/d1       (三)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调整饮食,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豆类或含铁的强化食品如营养包。积极治疗原发病。矫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良好的喂养行为。 2、药物治疗:贫血儿童必须服用铁剂治疗。剂量按元素铁1—2mg/kg/日补充。补铁同时服维生素C。服药1个月进行血红蛋白检查,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应继续服药3月,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 (四)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1、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儿童营养、合理喂养知识,加强贫血预防知识的相关宣传及指导,尤其对有贫血高危因素儿童的家长。 2、加强孕母、乳母营养:孕晚期应预防性服用铁剂,定期贫血监测,发现贫血立即矫治。哺乳期也应注意摄取含铁较丰富的食物。 3、改善婴幼儿膳食:交替摄入肉类、动物血、强化铁的辅助制品或奶制品及蔬菜等多种食物,以保证足够的铁摄入。需纠正不挑食、不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4、预防疾病:不在便坑附近玩耍、不打赤脚、饭前便后洗手,每年服用1~2次驱虫药,可防止寄生虫感染;慢性或感染性疾病的及时治疗,均可有效预防铁的消耗和丢失。 5、定期健康检查:通过定期儿童健康检查,测定血红蛋白,可早期发现铁的缺乏,以便早期治疗。   二十、如何预防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生长发育过快,户外活动少,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积在骨骼生长部分而造成骨骼生长的改变。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多汗(特别
本文档为【儿童保健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659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9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30
浏览量: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