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变换的凝视_试论欧洲15_19世纪风景园林的观看之道

变换的凝视_试论欧洲15_19世纪风景园林的观看之道

举报
开通vip

变换的凝视_试论欧洲15_19世纪风景园林的观看之道 42 风景园林论坛 在欧洲文化语境中,“landscape”这一概念在其原有实体境域的 客观意义基础上,“于16世纪晚期被荷兰风景画家引入了观看(view) 及视觉感知的含义”[1]。从此“landscape”便开始被作为主客观的统 一体来认识和理解,这时“当土地(land)被人看到时,就成为了风景 (landscape)”[2],即使还没有人类在其上进行营造活动,但只要有视觉 的塑造实践(包括视觉感知与想象等),土地在观念上便已具备了属人的 性质,成为了风景。时至今日,“landscape”的概...

变换的凝视_试论欧洲15_19世纪风景园林的观看之道
42 风景园林论坛 在欧洲文化语境中,“landscape”这一概念在其原有实体境域的 客观意义基础上,“于16世纪晚期被荷兰风景画家引入了观看(view) 及视觉感知的含义”[1]。从此“landscape”便开始被作为主客观的统 一体来认识和理解,这时“当土地(land)被人看到时,就成为了风景 (landscape)”[2],即使还没有人类在其上进行营造活动,但只要有视觉 的塑造实践(包括视觉感知与想象等),土地在观念上便已具备了属人的 性质,成为了风景。时至今日,“landscape”的概念虽然经过诸相关 学科的展拓和交融而具备了多重含义,但其视觉属性却始终是风景园林 (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所持续关注并力图把握的。 风景园林史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景园林作品的 形式与风格的变迁成为以往研究的重点,对此当然毋庸置疑。然而,景观 作为一种视觉对象,对其形式与风格的研究毕竟仅是对外在物形表征的关 注,而远不能涵盖视觉研究的全部。其实,景观不仅是一种视像结果,还 是视觉行为发生的场域和媒介,若将视觉行为纳入研究视野,则会使景观 的视觉问题研究更加充实和完整。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景观作为一种 “境—象”存在,视觉行为本身和景观本体呈现出何种样态的互动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意识与文化意涵,都将为风景园林作品 的专业解读提供新的视角,聚焦于视觉文化的专题研究也将成为一条丰富 和发展风景园林史学与理论的有效途径。 “观看”,这个行为本身就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观看行为 (看、凝视、扫视,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愉悦的实践)可能与阅读行为的 诸种形式(译读、解码、阐释等)是同样深奥的问题”[3]。谁在观看、观看 什么、如何观看、为何如此观看等一系列问题不仅牵涉到观看的技巧、技 术和方法途径,更关乎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与态度,这其中就包括怎样看 待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前者可以归结为某种“自然观”,后者则集中体 现在对以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为核心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根本观点上。由此看 来,观看问题既有物质技术层面的内容,又有精神文化层面的涵义,故 本文题目中的“观看之道”就择取兼有“方式方法(way)”和“哲理蕴藉 (meaning)”之意的“道”来涵摄这种多义性。 任何个体的观看都不纯然是一个生理与心理的自为过程,而是带有强 烈的倾向性和先验的概念化,所谓纯真之眼(innocence of the eye)并不 存在,因为每个人的视觉体验方式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是 一种社会性的体现。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的主流观看方式,这种观看方 式作为社会建构的结果,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含义正是本文所要 关注和挖掘的,对观看方式的类型归纳也始终旨在于此。 下面就基于视觉文化研究(Visual Culture Studies)的理论视角,秉 持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学术态度,试对欧洲15—19世纪风景园林 及城市景观的观看之道进行探源、剖析与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变换的凝视——试论欧洲15—19世纪风景园林的观看之道 Transformational Gaze—Ways and Meanings of Seeing about European Gardens & Landscapes (15th-19th Century) 摘 要:通过对欧洲15—19世纪的风景园林和城市景观的观看方式进行考察,发现并总结出4种类型,窥探性凝视(15、16世纪意 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极致性凝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镜像性凝视(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和监控性凝视(19世纪现代性 都市景观)。进而对这些观看方式所表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批判性分析与解读,认为始终存在着一条对自然进行驯 化和对人进行规训的意识形态主线贯穿其中并发挥作用。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观看方式;意识形态;自然观;权力;视觉文化;凝视 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3-0042-07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0-12-29; 修回日期:2011-12-27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ways of seeing about European gardens and landscapes in the 1400s-1800s, this paper summarizes four types of ways, including voyeur's gaze (Italian Renaissance garden in the 1400s-1500s), extreme gaze (French formal garden in the 1600s), reflection's gaz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in the 1700s) and surveillance gaze (urban landscape of modernity in the 1800s), and then makes critical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he ways of seeing. This paper presents that there exists a main line of the ideology throughout, which domesticates the nature and gives discipline to the huma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y of seeing; ideology; concept of nature; power; visual culture; gaze 孙天正 / SUN Tian-zheng 李 露 / LI Lu 43 LA Forum 1 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观看之道 若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早、中期人们在园林中的观看方式进行探究,会 发现其大都有一种窥望的姿态和心理,这种窥望是一种小心而隐秘的“窥 探性凝视”。在对野外自然(即“第一自然”)的观赏中,观看主体对其凝 视对象始终保持着一种刻意的距离,此般欲就还离的心态反映出当时人们 复杂而矛盾的自然观。这个时期大多数台地园的营造都迎合着这种窥探 性的文化心理,并结合当时新近发现的心点透视(central perspective)法 则,通过构图、布局、序列等设计手法在视觉技术层面上完善并强化了这 种“窥探性凝视”,形成了定点加定向的“窥窗”视觉模式。 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自然观逐渐消隐,但自然 仍没能摆脱遗留下来的婢女身份,只是其所属者由中世纪的上帝转变为文 艺复兴时期大写的“人”。原本被视为诱使人们堕落的自然,这时被作为 思索与理解上帝的媒介来看待,上帝之万能通过神奇的自然得以显现。人 文主义者们开始抛却神学的束缚,揭开了婢女的面纱,重新看到了自然之 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 首次登上了旺图山(Mont Ventoux),尝试着观览了四周景色,从而成为 文艺复兴赏景风尚的先驱,这也成为文艺复兴思想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 件[4]。被称为园林与建筑理论先驱者的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也痴迷于观赏自然之美,“他看到参天大树和波浪起伏的 麦田就为之感动得落泪……当他有病时,不止一次,因为看到了美丽的自 然景色而霍然痊愈”[5]。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时期的园林却是强烈人工化的,几何规整的 场地构图、修剪成绿色构筑物的植栽以及被各种机械和压力装置调弄的水 景等都无一不反映出其对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的役化。于是有学者产生了 这样的疑问:“见到自然之美会感动得流泪,生了病可以用自然景色治疗 的人文主义者们,怎么会造出这样的园林来呢?”其实意大利人并不需要 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的大自然[6]。这里可以看 出当时人文主义者们叶公好龙的心态,他们虽然发现了野外自然的美妙, 却从未真正地融入其中,而仍需要一个能与大自然分离的安全场所。这个 安全又舒适的场所(包括建筑与花园)恰如一扇“窥窗”,为他们提供了一 个窥望自然的视点。正如曼彻斯特大学规划与地景系教授艾伦·鲁夫(Allan R. Ruff)所言:“伴随着文艺复兴出现了与自然的崭新关系,尽管自然仍被 视为充满敌意而不能完全拥抱,但它可以像透过一个窗口那样被观望。[7]” 人们要在一个明确地显示人类主宰地位的场所中去观望大自然,于是,被 作为建筑跟四周充满野性的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的花园成为了时代精神的 诉求与呼唤。花园作为建筑理性与自然诗性相交融的场所,被人们定性为 “第三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线性透视法则亦对人们的观看 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透视法则的早期发现者们都自觉地运用了“窥窗” 这一道具,“窥窗”及其视线体系成为诠释与再现心点透视原理的光学模 型。进而,这种心点透视法通过几何图示的手段将人们这种“窥探性凝 视”的观看方式强化,并将其定型为一种视觉规制(visual discipline)。人 们按照这种规制的观念塑造空间,反之在此类空间中必须定点并定向地观 看才符合空间的要求。 建筑师勃鲁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首先发现 了心点透视原理。他站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中央门洞内向对面的圣乔瓦尼 洗礼堂定睛观看,以此视点画了一幅场景画,并在画布上钻了一个窥孔 来验证画中的透视关系的正确性(图1)。稍晚的阿尔伯蒂在其《绘画论》 (On Painting)的第一编中整理了所谓的绘画的数学基础,即心点透视的 几何方法。他首次提出并定义了“视觉锥体”(visual pyramid)的概念, 认为:“一个画家用一个平面去截取视觉锥体,无论这个平面是墙壁还是 画板,那他所看到的视觉锥体的横截面就是一幅绘画。[8]”他谈到自己如 何作画时说:“首先我确定一个大小随我意的矩形,把它当做是一扇敞开 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我想要画的景物。[8]” 在以后的园林设计中,“窥窗”及其视线体系或者作为实在之物, 或者作为心理假设经常出现在视点固定、布局均衡的作品中,在呈中轴 对称的实例中尤为明显。被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台地园之滥觞的望景楼 园(Cortile del Belvedere)首次运用了心点透视原理设计花园,设计师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通过台阶和双跑楼梯连接 起3层不同标高的台地,贯穿于台地的是一条强烈的中轴线。“从梵蒂 冈宫教皇房间的窗户望去,花园就像一幕示范心点透视原理的舞台布景 或绘画。……设计过程中,伯拉孟特在对形式与空间的轴线组织中运用 了阿尔伯蒂的对称和均衡原则,而这自古以来从未出现过。[9]”可见, 阿尔伯蒂的“窥窗”及从它后面的眼睛发出的视线所形成的视觉锥体, 首先将“窥探性凝视”的观看方式进行了几何化的空间想象,而望景楼 园进而在园林领域首次将这种观看方式所引发的空间想象进行了物化, 完成了从观看(seeing)到想象(imagination),再到图面再现(pictorial representation),最终到实体再现(physical representation)的全过程。 随后有一批意大利台地园的观看方式受到了望景楼园的影响,文艺 复兴中期的园林实例尤为明显。这些台地园多是沿府邸建筑的中轴展开布 局,两侧均衡对称,尽端常设有视觉焦点。如果说望景楼园由于其先驱者 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还带有某种中世纪修道院内庭的封闭特征的话,后 来众多建于郊外的台地庄园则已将目光透过花园这扇“窥窗”望向了郊野 自然。兰特别墅(Villa Lante, Bagnaia)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中轴的视线 序列贯通而完整,甚至将厅堂分作2幢,并列于中轴两侧,纵向的外墙使 眼睛能更容易地感受到明确的透视关系,而每2层台地间的转换处都设有 露台以供眺望,展现在面前的都是一幅心点透视的图景,再而越过围栏就 能欣赏到丛林密布的远山景色。另外,法尔奈斯庄园、埃斯特庄园、波波 里花园等一系列台地园都明显地受到了这种定点加定向的“窥探性凝视” 的影响,映射出从“第三自然”窥望“第一自然”的时代特色。 2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观看之道 只有中世纪谦卑敬畏而压抑内敛的僧侣们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表面憧 憬、实则惧怕自然的教皇和庄园主们习惯于窥望(前者内窥,后者外窥)的 观看方式。及至路易十四时代,拥有绝对君权的国王不再需要窥望什么, 他所代表的权力开始将目光无所遮掩地投向了远处的地平线。 44 风景园林论坛 凡尔赛宫苑作为体现新的观看方式的代表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便是 纵贯全园的主视轴及其继续向西延伸的视野。然而最初其中轴并没有如此 畅通,而仅是延伸至国王林荫道的尽端。在尽端之外卧有一座山丘,阻挡 了望向其后面河谷的视线。勒诺特(André Le Nôtre,1613—1700)发 现如果让这座山丘构成视轴焦点会显得分量太轻,于是向国王提议挖走山 丘并排干河谷,继而沿着主轴线的方向修建了一条长长的运河。轴线越过 运河,变为大道,又继续延伸了数千米,通往了更远的地平线[10]。 这种不惜移山竭泽所要完成的“极致性凝视”的观看方式成为勒诺特 式园林的独到之处。消失的边界、外放的向性以及无尽而和谐的景深构成 了这种观看方式的物质基础和外在表征。 1)消失的边界。 广袤,无疑是体现在勒式空间的规模与尺度上的最大特点[11]。勒式空 间遵循着安德烈·莫莱(André Mollet,?—1665)提出的递减原则:“随 着离宫殿的远去,花园中景物的重要性和装饰性应逐渐减弱。[12]”花园作 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部分,把视线引向周边广袤的森林,如此退晕式 的空间形态使得明确的边界并不存在,园林与整个自然基底融为一体,勒 式空间的视觉无限性也因此得以实现。 2)外放的向性。 勒式空间通常以主府邸作为基点,一端伸向城市,一端伸向自然。 伸向城市的一端又常做三叉戟状发散,伸向自然的一端则会贯穿到底,由 此,勒式空间不同于以往的园林形式,其外放的向性成为其显著的特征, 而这正是通过纵横贯通的视线通廊实现的。 3)无尽而和谐的景深。 勒诺特通过将视线引向无穷远来体现园林中无尽的景深,但他并不 刻意强调视觉的深远感,而同样注重空间比例的和谐。面对纵深空间的处 理,勒诺特并没有延用意大利巴洛克式的夸大空间透视的手法,而是通过 地形的竖向处理和逆透视手法来营造视幻,满足视景务须和谐的要求。例 如凡尔赛宫苑,若“站在拉托娜喷泉前的大台阶上俯瞰全园,会觉得大运 河翘了起来”[13],若再往前行至绿毯(Tapis Vert)的东端西望,这种感觉 会更加明显(图2)。而常识却告诉我们,水面应当是水平的,甚至由于地 球曲面的缘故,应当越远越低才对。这种迎面而来的上翘感使得人们以为 大运河似乎不是很远,这是由于从拉托娜喷泉到大运河尾端的地形坡度 经过折变处理而产生了多个(亦可简化为2个)透视灭点引起的,它使得视 线距离小于步行距离,亦即小于实际距离(图3),这就像通过一个放大望 远镜(telescope)观看远景的效果一样。除此之外,勒诺特还惯用一种近 小远大的延缓透视的方法。如站在凡尔赛宫殿的露台西望,视景中由近及 远包含了3组序列:大台地部分、绿毯部分和大运河部分,这连续的3组 序列尺度递增,故在呈现入眼帘的画幅中是比例和谐的。细节中也有所体 现,例如大运河中由近及远的3个水池亦是尺度递增的[10]。这种透视延缓 性手法所造成的视错觉同样近类于使用放大望远镜观看远景的效果——心 理距离小于实际距离。 勒诺特式园林与前述意大利文艺复兴台地园在观看取向上的明显区 别就在于有否将理论上的透视灭点实体化。意大利花园总是要在视轴上摆 放雕塑或喷泉等物来充当视觉焦点,希图实现一套完整的心点透视几何架 构;而勒式园林往往将透视灭点留给人们的视觉想象,从而实现通彻的 “极致性凝视”。但有个实例似乎与此矛盾,那就是沃-勒-维贡府邸花 园中轴的尽端放置了一尊巨大的海格力士像,人们望向无限远方的视线往 往会被其干扰,甚或停驻于此。这当然不是勒诺特的本意,而是后人添加 上去的,这算是一种出于善意的误解吧[14]。 “看”是一种权力。路易十四作为绝对君权的主体,对于视线控制的 欲求非常强烈。圣西门公爵(Duc de Sain-Simon)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路易十四抱怨主林荫道的位置阻碍了从国王卧室向外眺望的视线, 当天夜里那些令人不快的大树就被神鬼不觉地悄悄移走了[15]。勒诺特作为 皇家园林师,贯彻君主的意志是分内之事,“他将可视的空间推向了透视 的极致。这种极致甚至超越了眼力而成为一种头脑中逻辑上的尽头”[15]。 尽管那个灭点路易十四或其他什么人都不会真切地看到,但它必须存在, 唯此才能满足路易十四目控疆土之滨的欲求。同时路易十四也是古典主义 美学的倡导者,对童年遭受过投石党之乱的他来说,视景中严格的秩序与 和谐多了一层政治含义,园林中的景素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被要求在视 景中井然有序、和谐一致。 图1 勃鲁乃列斯基验证透视关系的窥孔装置(引自http://www.hockpaintings.com/pages%20F%20ist%20tot/26%20%20Brunelleschi%20e%20About.html) 图2 在绿毯东端西望大运河(引自http://www.ourtravelpics.com/?place=versailles&photo=74) 图3 视线距离与步行距离(即实际距离)关系图示(改绘自参考文献[10]) 1 2 3 A=视线距离 B+C=步行距离(即实际距离) A
本文档为【变换的凝视_试论欧洲15_19世纪风景园林的观看之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5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28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