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举报
开通vip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是加快转变 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构建长三 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重要时期。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长江三角洲 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规划,根据《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是加快转变 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构建长三 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重要时期。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长江三角洲 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规划,根据《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纲要》主要阐明今后五年南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 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 依据,是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创新转型、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十一五”时期是南通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 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的目标,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着力推进跨越发 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提前三年在全省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 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这五年, 是南通实现大桥通车、大港通航、大城市建设、大园区开发美好梦想的五年,是南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得益更多、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高的五年,是南通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的五年。面向未来,南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紧紧围绕两大国家规划对南通的新定位,在全面建成更 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同时,奋力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效益多年保持 全省领先。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417.88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7500 元,财政总收入 713.4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7791 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比重较“十五”末提高 12.5 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加速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百 亿级工业企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六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成为全国五大修造船基地之一。各县(市) 争先晋位,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图 1: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对比 江海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出台并实施《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初步形 成。洋口、吕四两大海港实现通航并获临时开放;如皋港区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沿江岸线利用水平明 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万吨级以上码头 20 座。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江海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 公路建成通车,兴东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海洋铁路、崇启大桥等加快建设,沪通铁 路、宁启铁路通启段、通洋高速公路、海启高速公路进展顺利。载体建设取得新业绩,苏通科技产业园一 期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全面启动,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 浦(海安)工业园等一批跨江联动合作园区覆盖所有县(市、区);沿海前沿区域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启 东、海门、如东等滨海产业集中区初具雏形。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实施通州撤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功能不 断完善,新城区现代化新貌基本形成;城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提升,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化率 55%,比“十五”末提高 10.4 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六件实事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县(市)区域供 水工程建设,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 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末下降 20%、18.4%和 37.35%,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 数达到 88.6 分,比“十五”末提高 5.5 分,居“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首位;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 达到 40.8%、20.2%;耕地持续保持占补平衡。 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全面深化农村、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新一轮行政机构改 革和市属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南通模式”享誉全国;重组三大国 有控股公司(集团);金融体制改革亮点频现,资本市场“南通板块”快速凸显,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 18 家; 企业债券融资、创业投资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县(市、区)全覆盖,全 市新引进或改革组建银行业金融机构 14 家。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总额分别跻身全国前 10 强和 30 强,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经合作连年保持全省领先,省级以上开发区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创建江苏民营经济 第一大市取得显著成效,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 10 个百分点。 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快,形成环濠河文博馆群,涌现出一批文化精品;成 功承办省“十六运”和第九届亚洲艺术节;“江海英才”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实 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人口计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成一批为民服务重点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 大防控体系、大调解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入选 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人民生活得到更大改善。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1825 元、 9914 元,比“十五”末增长 88.3%和 80.2%,基本消除农村人口绝对贫困现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 提高,在全省率先建成充分就业市区,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3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低于全省全 国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 险全覆盖,实现廉租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及经济适用房补贴“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 本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十五”末提高 67%、180%。 图 2: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坚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推进跨越赶超,坚持立足市情实施正确的发展 战略,坚持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互动并进,坚持靠体制机制创新赢得发展优势,坚持以统筹兼顾促进 全面协调发展。 表 1:“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第二节 “十二五”处于建设现代化新南通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南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了全球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必然带来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将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从南通实际看,两大国家规划的深入实施,多年持续跨越发展夯实的坚实基 础,加上交通区位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为“十二五”时期的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拓展了新 空间、增添了新动力。 “十二五”是南通全面加速发展,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迈进,加快 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的黄金机遇期。“十二五”时期,南通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 家规划全面实施的叠加机遇,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大桥通车、大港通航,区域门户城市加速形成,区位优 势得到根本性提升,发展条件更为优越;多年猛攻有效投入进入全面产出阶段,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态势 不断巩固和持续,发展支撑更为强劲。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趁势而上,南通将朝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十二五”是南通全面转型升级,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攻坚赶超期。“十二五”时 期,南通将跨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000 美元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崭新发 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南通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 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型,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社会建设 向扩大公众参与、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转型,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才能在总量和质态上追赶 苏南等先进发达地区取得新的跨越,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十二五”是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加快打造江苏新增长极的奋力突破 期。现代化建设是继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引领全市发展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十二五”时期,南通将在新的 起点上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同时,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为 2018 年左右 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南通要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 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实力更大提升、社会建 设更大进步、生活水平更大提高、生态环境更大改善,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极。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全球经济面 临深度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 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给外向度较高的南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带来新考验。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经济 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国际社会和国家对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 南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与此同时,南通经济社会发展中 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仍比较突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 动仍显不足;化解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压力较大。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占 比、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研发投入占比仍然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高层次创 新人才稀缺。四是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和管理面 临诸多新课题,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尚不健全,在住房价格、拆迁安置、城市交通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尽满 意的地方,社会稳定压力增大。 第二章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 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 “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定位,全力抢抓两大国家战略规划 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 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为重要抓手,统筹做好改革发 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 2018 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之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科学发展本质要求,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持续推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 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优化,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 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赶超晋位,续写科学发展“南通现象”的崭新篇章。 ——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贯穿于建设现代化新南通 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 绿色发展。 ——必须深度参与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地区融合发展。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发挥南通独特优势,全面 落实两大国家规划对南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关于促进长三角区域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和区域合作发展,在更高更广平台上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南通在推动 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努力成为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和沪苏通“小金三角”中的重要一极。 ——必须更加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 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富民进程,合理调 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 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南通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条件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加强盛。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 13%左右,到 2015 年,经济总量超过 600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80000 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3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 值比重提高到 41%;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 64%;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江海开发、跨江合作实现更大突破,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极,初步确立长三角北翼 经济中心的地位。 ——科教更加发达。科技创新体系充满活力,力争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科技进 步贡献率提高到 6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 步伐,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社会更加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各类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得到 普遍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保持全国领先;法治南通、长安南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 全,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和全国前 列,社会持久稳定。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新时期“南通精神”不断弘扬光大,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创新扎实推 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队伍强。 ——生态更加优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生态得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有量 保持在 45.9 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1%,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建成国 家生态市。 ——人民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 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4 万元和 1.9 万元, 力争实现倍增;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4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健康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幸福感明显提高。 通过五年努力,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 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努力走在全省江北现代化 建设的最前列。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把南通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 心和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 表 2:“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第三节 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城镇布局,逐步形成“两 带两轴五组团”的总体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实现空间 集约与协调发展。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拓展两条产业带:科学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构建沿江、沿海两条特色产业带,促进优势互补、协 调发展。 沿海产业带。发挥港口和土地资源优势,构建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石油 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重型装备等制造业;挖掘海洋资源潜力,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沿江产业带。拓展沿江产业集聚区产业优化新空间,提高沿江岸线集约利用水平;提升船舶海工、 电子信息、粮油加工、高档制纸、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 升;策应中心城区现代功能的不断提升,逐步引导沿江地区大宗散货类运输、大进大出类企业向沿海有序 转移,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江旅游、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强化两条辐射带动轴:充分发挥运输大通道的传导作用,构建联通江海、贯通腹地、沟通内外的辐 射带动轴,带动更大区域发展。 纵向辐射带动轴。依托由沿海高速、锡通高速、沪通铁路、新 204 国道,以及宁启铁路海安至南通 段、通苏嘉城际铁路、内河连申线等组成的运输大通道,形成一条承接并传递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南翼 辐射的北向带动轴。 横向辐射带动轴。依托苏通大桥及北接线、通洋高速、洋口运河及通吕运河,形成一条南通都市区 向东拓展、联结江海、互动发展的 Y 型发展轴。 构建五大城镇组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都市区、海安-如城、洋口港-掘港、吕 四港-汇龙、通州湾(暂定名,下同)等 5 大组团,带动城镇与港口、产业的协调发展。 都市区组团。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及海门城区、如皋港周边地区,形成“一主三副”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一主”即市区主城区,“三副”即金沙镇、海门镇和长江镇。围绕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定位,坚持发挥比较 优势和统筹发展的原则,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合理确定产业分工。加快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 空港产业园等综合性园区建设,发展以商贸物流、商务金融、服务外包、旅游会展、信息开发、总部经济 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为重点的都市型工业,以休闲养 生、生态体验为重点的都市农业,加速都市区各板块间的连接融合,逐步形成对全市乃至周边地区集聚、 辐射和示范效应更强的大都市。 海安-如城组团,主要包括海安城区、如皋城区及周边地区,加快相向发展,形成我市北拓西进的门 户型工业走廊。洋口港-掘港组团、吕四港-汇龙组团,推动县(市)城区与临海城镇互动发展,依托深水 港和岸线,大力发展临港临海产业,构建“哑铃型”中等城市。通州湾组团主要包括腰沙·冷家沙区域及其对 应的部分陆域,通过开发大型深水海港带动产业发展、人口集聚,构建滨海新城。 二、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 按照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的要求,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 局。继续提升主城区和沿江地区的优化开发区域,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县(市)城、重点镇等重点开发区 域的开发建设,使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国土空间分布上更趋协调。 强化区域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并 完善空间调控政策,通过差别化的产业、土地、财政、考核等政策,促进整个市域空间的优化发展。对禁 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探索建立对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 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并逐步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考虑各类功能区经济发展 和生态保护,实行分类考核。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发 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 产业体系。 第一节 优先发展新兴产业 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人才国际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以培育优势企业和打造特色基地为 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新兴产业规模倍增计划,优先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优 势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和新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成长型产业,促进发展提速、 比重提高,着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优先发展优势产业。海洋工程。围绕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钻井平台、浮式 生产储卸装置和大型一体化模块及动力定位、单点系泊、海水淡化、油污水处理等关键系统,重点推进中 远船务、熔盛重工等海工基地建设。新能源。围绕建设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加快风能、太阳能、潮汐 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统筹沿海风电开发,建设“海上三峡”,重点推进如东、启东大型海上风电场等 项目建设,风电装机容量突破 200 万千瓦。重点发展大功率风电机组、高转换率太阳能光伏电池、新能源 汽车及电池、生物质能发电设备,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启东、海安、如东等新能源基地建设。新材料。 围绕打造长三角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为方向, 重点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品质特种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 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重点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如皋新材料、海门特种金属材料基地 建设。到 2015 年,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 3000 亿元。 加快培育成长型产业。生物和新医药。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 药物品种,扶持医药原料及医药中间体发展,加快南通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医药产业水平。 重点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 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打造开发区医药板块,提升精华制药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水平,推进启东生物医药、 海门医药化工等特色基地建设。智能装备。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 装备,重点发展智能电气电工、智能机械、智能建筑、智能仪器仪表等,积极引进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 智能家居等项目,形成以整机制造、成套设备和核心功能部件为重点,专业配套齐全的智能装备产业链。 节能环保。大力开发推广高效节能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环保型锅炉、吸收式热泵、废旧轮胎资源回收利 用、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积极开发节能环保热交换装备、节能风机、节能型输变电 装备、LED 高效节能等节能环保新产品,加快发展节能设计、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软件和服务 外包。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服务外包首位城市,重点发展呼叫中心、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以 及纺织服装、船舶、医药等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外包;加快发展软件信息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定制测试及 网络化等服务;扩大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等国际服务外包规模。以南通科技园、南通软件园及 省级软件园等为载体,加快培育一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建成一批省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到 2015 年,生物和新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四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第二节 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进一步壮 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发展优势,加速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 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筑业等传统产业, 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 船舶及重装备。围绕打造世界级“船谷”,重点发展 30 万吨以上超大型油轮和矿砂船、10000 标箱以 上的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提高船舶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发展大功率柴油机、船舶动力系统、通信导航系统等船舶配套产品。围绕建 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通用设备;港口机械、石 油机械等专用设备;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和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运 输装备的配套设备。到 2015 年,船舶及机械制造业产值达到 4000 亿元。 电子信息。围绕建成技术先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巩固提升国家级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产业基 地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光通讯、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及 网络、数字视听、电子材料等重点产品,努力推动电子信息企业由简单加工向打造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 术转变。到 2015 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 2200 亿元。 精细化工。围绕建成国内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优化沿江、沿海精细化工园区布局,强化集聚 发展。重点突破生物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膜技术、耦合技术等绿色精细化工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化学中 间体、功能中间体、功能化学品、智能催化剂、环保新农药等产品,进一步做强国家级新型农药基地。到 2015 年,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 2100 亿元。 纺织服装。围绕建成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纺织基地,加快向时尚化方向发展,塑造“南通家纺”世界 品牌,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跃升。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新型差别化纤维、特种印染后整理、 高档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等;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纺织、服装、色织和茧丝绸等行业技术更新改造步 伐;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扩大出口为重点,建设集研发、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国内一流的家纺产业基 地和茧丝绸基地。到 2015 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 2700 亿元。 轻工食品。围绕建设华东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轻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绿色饲料、醋片 醋纤、电动工具、工艺美术等产业集群;以王子制纸为龙头,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档纸制品基地;依托现有 产业基础,提升电动工具、长寿食品、钢丝绳等特色产业基地水平。到 2015 年,轻工食品产业产值达到 1600 亿元。 建筑业。围绕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的目标,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促进建筑业转 型升级,实现从房屋建造为主向专业技术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延伸,从单一的承包向勘查、设计、采购、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与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服务拓展,提高附加值;优化行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资 质等级,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的工程总承包建筑企业集团;强化外向拓展,进一步扩 大海外业务规模,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到 2015 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 4000 亿元。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基 础性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性服务业均等化,推动服务业增长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全面提高服务业 整体发展水平。到“十二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40%。 做大做强特色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着力发展城市配 送、农产品冷链、大宗商品物流,推动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 增强服务长江中上游的能力。加快推进火车站物流园、通富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建 设;充分发挥南通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大力开展离岸结算、转口贸易、跨境物流仓储等业务;建成 华东地区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南通粮食物流中心、如皋港 300 万立方米石化仓储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 以基地型航空、航运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现代物流大企业。建设一体化、综合性、全功 能的南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以打造独具魅力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和旅游休闲 城市为目标,挖掘“近代第一城”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推动我市旅游业由 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加快创建狼山、濠河 5A 级景区,开发方特城、南通之眼等大型主题公园,打 造特色城市休闲带;建设长青沙、开沙岛、苏通大桥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提升发展沿江风情休闲带;大 力开发圆陀角、东灶港、南黄海等旅游度假区,完善滨海度假休闲带;进一步开发如皋长寿文化、海安青 墩文化及里下河水乡风情,构建福寿文化和湿地风情旅游带。利用南通特色资源优势,拓展旅游产业链, 大力发展体现“江海河三鲜荟萃”的美食旅游、体现“教育之乡”的修学培训旅游、体现“世界冠军摇篮”的健身 旅游等。大力培育自驾游基地、游艇俱乐部及旅游演艺等旅游新业态。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打造新 商圈,合理规划发展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优化市区商业中心、商业次中心和社区便利商业网点布 局;完善商贸服务业态,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特许经营、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积极 扶持南通家纺市场、天汾电动工具城、如皋花木城等重点市场做强做大,努力建成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 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 积极培育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业。鼓励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通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 或金融业外包基地,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套服务基地,争取新引进或组建银行业金融机构 10 家以上。 努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银行机构,推进南通农商行在市外开设分支机构。建 立健全沿海开发投融资体系。加快金融创新,积极开发针对“三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就业再就业的 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南通船舶、家纺等支柱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发展保险、创 投、信托、担保等金融业务。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分离发展产品研发、品牌 推广等专业化服务企业。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 科技推广、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监测等新型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吸引科技行业领军 企业研发中心向南通转移。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打造长三角北翼商务服务高地,将南通家纺服装展、 船舶展等展会办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展;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 广告、经纪等商务服务业,努力建立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商务服务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能达商务区 及北翼新城商务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地区性总部或职能型总部入驻。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鼓励发展针对老年人、 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养老、幼托等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保健服务、家政服务,积极发展科教文体 服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服务,大力拓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切实加强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推动生活服 务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有效增加土地供给,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 吸引国内外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型居住区建设;加快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 合理开发,消费者理性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服务业专业化和集聚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业企业, 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重 点领域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发挥工业开发区产业优势, 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立足各类交通枢纽,建设现代物流和产品 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城市存量资产,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完善商务类和技术类服务平台,推动 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第四节 建设基础产业基地 把握沿海开发机遇,以大项目为带动,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基础产业基地。 现代能源。围绕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能源基地,加强能源储备,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石油、 煤炭战略储备中转。充分依托江海港口资源优势,推进如东洋口港 LNG 接收站和 1000 万吨炼油、启东吕 四港成品油储备基地和煤炭储备交易中心、如皋 100 万吨焦煤储运中心等一批能源储运项目。提升装机容 量,建成南通电厂“上大压小”合建项目一期工程、如东 LNG 燃气电厂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南通电厂“上 大压小”合建项目二期工程、如东 LNG 燃气电厂二期工程、大唐吕四港电厂二期工程;积极推进海安国投 电厂、海门国电电厂、华电如皋电厂等一批重大电源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装机容量突破 1000 万千瓦。 建设枢纽型电网。围绕打造重要电力能源基地目标,继续加强主网架建设,构建以 500 千伏变电站 及 220 千伏电网为支撑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两片环网。东南部环网覆盖南通市区、海门、启东,以三官殿、 华能南通电厂、东洲、新丰变电站等电源点为支撑;西北部环网覆盖海安、如皋、如东,以 500 千伏南通 北、南通西变电站以及天生港电厂等电源点为支撑。继续完善重点开发区域的变电站布点和网络结构,重 点加快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城区及各类开发园区电网建设。 石油化工。围绕打造全国沿海新兴石油化工基地,积极推进与中石油、中海油、中国化工等大型企 业的合作,发展大型炼化一体化、煤化工、盐化工等项目。利用进口液化天然气发展乙烯和芳烃类基础化 工,与沿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优势产业形成衔接配套的产业链。 精品钢材。围绕建成特色鲜明的冶金和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本地企业与国家大型钢铁企业 联合,加快宝钢海门工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特钢、优质棒材、不 锈钢型材、合金钢管材、船用板材等关键品种, 发展大型钢结构及特种金属制品等深加工产品。 建材。围绕建成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淘汰、整合现有小型水泥加工能力,发展高品质水泥;提高玻 璃等建材质量及加工深度,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及绿色装饰材料。 第五节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集聚,引导骨干企 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培育一批基地型龙头大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超过 20 家。 支持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鼓励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大力拓展经营领域和业务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 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优势企业改制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上市公司通过 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重点产业的整合和提升。实施品牌工程, 鼓励企业创建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支持企业商标境外注册,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跨国经营, 鼓励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拓宽市场、扩大规模。引进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 体的旗舰型企业,发挥大企业、大集团骨干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协作, 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做大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集群规模,培育新兴产业板块, 创立区域品牌,形成一批融入国内外产业链的知名产品群和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在长三角 乃至全国领先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第六节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在 工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以电子、船舶、纺织和化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全面 提升装备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全面增强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整 合力和支撑力。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数字医疗、远程教育、地理信息等信息化应用服务 能力,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着力构建高速、智能、 融合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实施“信息南通”工程,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移动通信网络、光纤接入、 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电网、智能通信等工程建设,构建覆盖全市、高速互联、安全可靠、业务融合的 新型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智能民生工程建设计划,加大基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社区和农村 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安全平台,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和安全保密设施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 系统安全。 第四章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创 新型城市,基本形成以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的格局。 第一节 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心环节,培育和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 二次创新,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 2015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37%,对外技术依存度进一步降低。 优化科技投入布局。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形式、多 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集聚科技扶持资金、政策、资源和力量,着力在大院大所引进、 新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攻关上寻求突破。创新政府科技资金支持方式,提高配置效率。完善重大科技攻 关项目运作机制和市场化的筛选、投入、评估及退出机制,引导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增加科技投入。 2015 年,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 3%。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进一步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 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集聚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 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技术研究院,开展前瞻性、 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的系统设计,力争每个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均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 权的研发机构。继续推进亿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扶持企业研发平台列入国家和省研究机构建设。 重点建设国家茧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及材料中心、特高压绝缘子省级重大研发机构等一 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十二五”期间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200 家,期末拥有 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 80%以上。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着眼国际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和方向,重点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 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科技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 前瞻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吸 引国内外科研院所来通设立分院所,重点建设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南通工业研究院、 中科院南通海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所。更 大力度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开发、共建 研发机构和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重点组建海洋 工程、船舶及配套、新能源、电容器及材料、食用菌产业等一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创新成 果的本地化、商品化、产业化。 提高科技惠民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加大社会发展领域民生科 技的开发与应用,继续推进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在重大疾病防治、新药研发、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智能 交通、治安防范等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 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进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 第二节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整合科技资源,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公益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快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着力增强集聚自主创新主体的能力。 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大力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向高层次、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科技创业园 (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相互配套、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建设苏通科技产业园、 南通科技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锡通科技产业园等重点科技园区,打造创新型核心园区。推 进建设崇川科技园、如皋科技城、开发区软件园等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专业科技园。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园区为依托,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增强产业 技术创新的辐射力,加快推进新能源、船舶海工、电子信息、海洋、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国家级 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型企业为依托,以分析检测、试验验证、共性加工、制 样、信息服务等产业共性技术为重点,加快创新设计服务机构、创意文化设计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逐步实现共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扩散,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第三节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坚持育人为本,增加教育投 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率先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服务型、开放型、 终身型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 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和省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大力 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捐资办学。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调整学校布局,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江苏省义务 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巩固和提升南通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高位发展, 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形成若干区域合作、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育教学集团。切实加强学前 教育,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8%以上,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 80%以上。健全助学体系,发展特殊教育,保障 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和服务。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扩大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核心, 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建设,办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和实训基地。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布局,推进体臣卫校迁建、旅游职中迁建、 商贸学校秦灶校区二期、海门职教中心整体搬迁等项目,实现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和资源共享。全面推行工 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成 5 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5 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 10 个以上全省领先的职业学校创业园。 优化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建设一批适应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南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通设立分校或 研究院所。支持南通大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及博士生教育规模,建成国内高水平、 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支持高等师范学校依托南通大学建设初等教育学院。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并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并举、继 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社区教育体系,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发展现代远程教 育。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双向开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共建共 享教育资源的新机制,为全体市民提供接受各类终身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和保障,建设学习型社会。到“十二 五”末,建成 4 所省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和 3 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第四节 努力建设人才强市 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 市建设目标,整体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人才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百千万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 业引进 100 名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1000 名工程技术关键人才、10000 名紧缺专业人才。深化拓展“226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 100 名能驾驭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1000 名科技 创新领军人才、10000 名生产一线技术精尖的高技能人才。力争到 2015 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 70 万人,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 10 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 20 万人。努力提高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支出中 的比重,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努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 GDP 的比重,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党政干部“江海精英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掌握国际通 行规则、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 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适应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 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 1.5 万人。 大力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 机制。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加强产业集中区域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市场,不断提高 人才工作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水平。实行特殊人才特殊保障服务,努力为高层次人才(团 队)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和医疗保障等提供优惠服务。鼓励社会人才服务机构参与人才引进、培养 和提供其它优质服务,对引进、培养人才成绩优异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第五节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完善创新机制,探索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档为【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79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2-04-20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