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播学通论笔记

传播学通论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传播学通论笔记《传播学通论》笔记 1、 总论 1. 作为词的传播:传播一词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汉译,英文的communication则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2. 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 (1) 共享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文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care,有共享的意思,因为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 评价:这一解释是以信息的理...

传播学通论笔记
《传播学通论》笔记 1、 总论 1. 作为词的传播:传播一词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汉译,英文的communication则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2. 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 (1) 共享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文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care,有共享的意思,因为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 评价:这一解释是以信息的理解、接受、共鸣为前提的,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意义。同一组符号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 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评价:传播一定会影响他人。劝服说、影响说和宣传说从这一观点出发,突出强调了传播者的主观动机,并以此理解传播行为。从传播效果出发,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不足:首先,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其次,传播有时只是一种目标模糊的行为,并非具有目的性,无意对别人宣传,只是一般事实的传递。而宣传是目的明确、指向明确的行为,与一般理解的传播有一定的区别。 (3) 反映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3. 对不同传播定义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传播的定义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首先都肯定了传播的基本条件,那就是传播者、信息、受传者。分歧主要是集中在对传播功能的理解上。 4. 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5. 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 (1) 传播具有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 (2) 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运用人文方法和物理方法都可以测度信息的传播 过程 (3) 信息具有可转换性:信息的传播性质不仅表现在信息可以从甲传到乙,也可以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同时,之所以说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和变化,还因为信息和传播都是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信息具有时间的传播性和空间的传播性。 6. 传播学诞生时间:传播学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首先产生于西方,主要是美国。 7. 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 (1)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传播学就是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下诱发出的,要研究传播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要研究传播的种种问题,这就为传播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2) 政治与战争的需要:传播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盖洛普成立的用来预测总统选举过程中选民投票意向和美国人民对这重大事件态度的民意测验所。以霍夫兰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宣传学家也展开了二战的宣传问题研究,特别是宣传方法和宣传效果的影响,以及心理战研究。传播学研究适应了战争的需要,适应了西方政治的需要。 (3) 新闻学的发展:新闻学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成熟,从理论到方法都为传播学打下了基础。 8. 传播学的研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看,它涉及人类一切传播行为。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涉及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这些一般理论是传播学最基本得理论。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的理论。这些分支理论在传播学总体理论涵盖下具有各自的理论领域,是传播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深入,是传播学理论宏观框架下的深入。 9. 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1) 《符号、语言和行为》:1946年,美国语言和符号学学者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语言和行为》出版。该书认为,为了研究符号是怎样获得意义的,有必要建立一门符号学。这门学科包括三个分支,研究符号之间关系的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与其所指代事物之间关系的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其解释之间关系的语用学。莫里斯的观点启发人们从符号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 (2) 《传播的结构和功能》:1948年,拉斯维尔发表著名论文《传播的结构和功能》。在该文中,拉斯维尔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这个模式不仅首次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而且为以后的传播研究指明了方向。二是著名的传播三功能说,即对环境进行监视、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和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三功能说为施拉姆和赖特等人以后对传播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著名论文《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发表。文章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非是魔术般的和不可抗拒的,而是相当有限的。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以后提出的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就是这篇论文的进一步深化。 (4) 《美国的广播收听》: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合著的《美国的广播收听》出版,对美国30年代以来广播业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做了系统的总结。 (5) 《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年,香农和韦弗合著的《传播的数学理论》出版。该书提出了著名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虽然存在着把传播简单地描述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的缺陷,但从传播研究的技术方面来讲,后来许多这方面的努力,都是由香农的数学公式激起的。此外,该书还引入了数学、电子工程以及控制论的概念和方法,使传播研究焕然一新。 (6) 《大众传播实验》:1949年,霍夫兰等学者合著的《大众传播实验》出版。该书总结了他们在二战期间进行的包括军事宣教电影对新兵的影响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7) 《大众传播》:1949年,施拉姆编辑的《大众传播》出版。该书首次从学科角度总结了以往对传播研究的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初步形成。 (8) 《传播与说服》:1953年霍夫兰等学者合著的《传播与说服》出版,该书论述了人们对说服的抵制,并提出了克服这种抵制的方法。 (9) 《传播是怎样进行的》: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奥斯古德提出了基本传播行为的模式,认为人脑兼具编码、译码和解码的功能。同一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进行的》一文中,对奥斯古德提出的传播模式做了补充,使之从一个线性模式成为一个循环型模式,即著名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上述论著的出版和发表,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确立。 10. 传播学的奠基人的贡献: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1) 哈罗德-D-拉斯维尔: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施拉姆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做出进一步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第三,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主要传播学著作:《传播的结构和功能》1948、《世界历史上的宣传性传播》1979 (2)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第一,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从而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手段,扩大了传播学的观察视野。第二,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拉扎斯菲尔德把重点移到受众方面,在霍夫兰等学者的基础上提高了传播效果的研究水平。第三,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1944 《传播研究》1949 《投票:对总统选举中舆论形成的研究》1954 (3) 库尔特-卢因:第一,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第二,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的启示: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4) 卡尔-I-霍夫兰:第一,他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第二,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第三,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些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大众传播实验》1949 《传播与说服》1953 《说服的表达次序》1957 (5) 施拉姆: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视角考察传播学的学者,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与成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编著的《大众传播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步系统提出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11.传播学源于美国的必然性: (1)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社会基础: 大众传播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开展大众研究的前提。美国独立后,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战后的几十年间,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城市化等方面的进展,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从科技方面来说,南北战争后,美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莫尔斯发明的莫尔斯码和有线电报,霍伊尔发明的轮转印刷机,贝尔发明的电话,费森顿实验的无线电广播,徳雷福斯特发明的三极管、兹沃尔金发明的光电摄像管和电视显像管等通讯技术,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的技术基础。 从文化教育方面来说,经济的发展使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城市化方面来说,美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口激增,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增长和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使美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这位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2) 传播学在美国兴起的学术基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因素支持下获得的发展,在使人们享受到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忧虑并招致很多批评。很多人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从20世纪初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很多学者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是这些研究,为二战后传播学在美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这些研究包括:对传播性质和作用的研究、对符号、意义和语言的研究、对舆论、新闻和宣传的研究、对态度和说服的研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对受众的研究、对传播技巧的研究。 12我国的传播学研究: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虽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研究方向和重点,但应用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初具雏形。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1. 引进传播学:从1980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许多学者先后翻译了大量外国传播学文章和书籍,这些文章和书籍成为我国研究西方传播学的主要参考书。其次,一些教授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大学》等杂志上开设传播学专栏,一批新闻教学和研究人员在《国际新闻界》登载译文,系统地介绍西方传播学。 2. 评价和分析:1982年在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倡议下,召开了有关西方传播学问题的座谈会,解开了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序幕。当第二次传播学讨论会在1985年召开时,我国传播学研究已有了一些可以说明问题的成果。这两次会议涉及许多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传播学是不是一门科学,传播学研究的意义、领域和方法,传播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要不要传播学,怎样研究传播学等等。 3. 理论探讨:从1984年起,我国传播学研究已出现从系统介绍西方传播学进入建立我国传播学理论体系和模式的探讨的趋势。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对传播学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对西方传播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其局限性,并开始思考传播学中国化得问题。 4. 应用研究:在西方传播学研究中普遍采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民意调查的启发下,我国许多单位开展了社会调查工作。此外,我国先后成立了一批研究传播学和公共关系的机构。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传播学研究已经从介绍西方传播学,消化西方传播学,进入探讨我国传播学的阶段。但还没有完整的传播学研究体系和自己的研究方法。从总体来看,我国传播学研究水平还不高,过多注意研究西方的理论,而缺少对中国传播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由于传统原因和传播学研究现状,我国可能更注意用较为实际的方法去研究传播学。在传播理论的研究上,可能突出评价、消化和修正西方传播学理论;对欧美传播学进行综合分析,吸收其营养成分;充分估计和评价传播事业的现状,提出传播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传播学研究理论。 2、 传播原理 1.传播的发生: (1) 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人类所有关系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离开了交往,关系也就消失了。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传播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行动,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始终。人类传播,在形成和维系人类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传播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生物基础,人类建立传播关系是因为要同环境,特别是同周围的人类环境相联系。对人类而言,无论是物质生存,还是精神生存都离不开传播。 2.传播的功能: 前人描述: 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1948年,拉斯维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具有3个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 (1)环境监视 (2)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 (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拉斯维尔认为研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传播过程,就会发现三类不同的专家从事传播工作。一类专家研究国家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外交官、驻外记者) 一类专家研究整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国内记者、编辑) 一类专家研究如何把老一代的某些反应方式传递给青年(教师) 赖特对拉斯维尔的补充: 1957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在拉斯维尔的三个功能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赖特对这一功能的补充,综合了传播功能的实用性与游戏性两方面特征,使传播的功能观更趋完善。 施拉姆的归纳: 施拉姆根据拉斯维尔和赖特的论述,在1982年出版的《传播学概论》中,把传播的功能归纳为监视、管理、指导和娱乐四个方面,施拉姆认为,传播的四大功能从人类社会诞生起就根本没有发生过变化,尽管利用了不同的组织机构来执行这些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的负面功能论: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合著了《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提出了传播的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 正面功能:(1)授予地位 (2)促进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实行 负面功能: (1) 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加思索地顺从现状 (2)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 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 麻醉精神,一是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二是由此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通论的传播功能: 正面功能: (1)获取信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人的一切活动都与周围的客观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需要从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息渠道获得维持心理平衡和生存需要的信息。 (2)社会化途径:媒体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有大量生活方式的展现,承载着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人们在与媒体的接触中,通过媒体对所列举的不同行为予以象征性奖励或责罚,被灌输了价值观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模式。媒介塑造受众的社会化过程,有别于刺激-反应程序,更具有渐进性和积累性。 (3)知识教育:人从媒介中获得大量各种类型的信息时,无形中已在接受着教育。 (4)舆论监督与引导:媒介的选择带有自然放大某种意见倾向的功能,直接影响着舆论的发展方向,媒体通过讨论和报道等形式对公众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5)文化传承与交流:人类文明成果的累积离不开世世代代的传播活动。文化是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流程的统一体。 (6)调节身心:在适应与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在体力和心智方面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人们通过传播寻找精神寄托,在轻松的娱乐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负面功能: (1) 媒介情景非真实化: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不可能对整个外部环境和事实都保持经验的接触,只能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媒介在真实世界与受众之间扮演了一个展示社会现实的角色。但是,传播形式上的真实感并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媒体对现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提供给大众一个表面真实的幻象。由于媒介的作用,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不是对实际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对媒介提供的你太空间的反映。传媒所造成的外在真实感,反而导致了现实的空虚化和非真实化。 (2) 信息庸俗化: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受众作为商品被出卖,以接受率为标准,用以交换广告费。文化制造商们迎合大众对庸俗、色情以至野蛮行为的渴求心里。每天都在向社会大批量生产粗俗低劣的传播品,也就是垃圾信息。 (3) 文化殖民化: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国际传播不合理的格局。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占据并垄断了信息传播市场,节目交流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单向流动现象。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国际电视传播中存在的信息单向流动格局,使传播成为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侵扰和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4) 思维行为惰性化:电视媒体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着人们阅读印刷物的耐心,使人习惯于浮光掠影的信息接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思维,而疏于深入思考,只接受不判断。 3.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1)内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类最基本得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内向传播是传播学对信息范围研究的第一个层次,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内向传播的主要特征:第一,隐蔽性:这种自我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身,常常不要求、不希望与他人分享。第二,内动性: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融为一体的,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第三,短途性:内向传播往往仅仅在一瞬间就完成了。 内向传播的意义: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人际传播是构成并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人际传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无需借助传播媒体未作中间物即可进行的直接传播,二是借助一定媒介手段所进行的间接传播。 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第一,运用双重手段使全部的感官受到刺激:人际传播不但使用语言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感情,而且使用非语言符号系统来进行交流,具有双重交流手段。 第二,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参与语者几乎在同时充当着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角色,这使得信息交流能够不断地进行传播和反馈。第三,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在人际传播中,个人的传播需求能够充分满足,交流的内容可以控制,交流的进程可以控制。第四,人际传播的覆盖面有限 人际传播的意义:第一,促进个人间心灵的交往:在人际传播中,人与人的交往预先没有角色设置,人不是作为社会角色来传播的,而是作为他自己。第二,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人际传播不仅可以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还可以了解他人,并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第三,建立和谐关系: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依赖于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理解,达成共识,从而使双方的关系变得较融洽。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第1, 人际间的互相吸引:人际吸引表现在人的相互理解和感知、个人间好感、相互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外表的吸引、价值观念的趋同性、需求的互补、情感的相悦。 第2, 时空上的接近:时空的阶级是人际传播得以实现的外在条件。 第3, 对人的认识:对人的认识是人对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个人特性的认识,即对别人动机、感情、性格等的认知。 第4, 角色认知:人际传播需要按照传播双方在社会上的角色与关系来进行。 第5, 自我认知: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不是具有正确的行为和生活态度。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任何组织都是与信息传播同步生成的,组织的目标、系统、规范的形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传播,而组织传播活动又必须凭借组织的系统才能进行。 组织传播的分类: 第一,就传播的范围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组织内传播(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传播(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第二,就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纵向传播(组织内部具有不同权力、地位、职能和等级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横向传播(发生在具有相近权力和地位等级的组织内部各部门、成员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 第三,就沟通方式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正规的组织传播(纵横组织传播)和非正规的组织传播(组织内部的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的特点: 第一,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组织传播活动总是凭借组织的自身系统进行,信息传播通道与组织系统是同一的,传播的动力来自组织本身具有的强制力。 第2, 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和有界的:组织传播的传播内容要受到组织自身职能的一些限制 第3, 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规模: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传播是在组织中的一种成规模的传播。 组织传播的意义 影响组织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1, 组织的可信度:组织的权威性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可信性。 第2, 传播层级的多少:组织传播必须经过多次传播才能完成,中间环节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 (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1, 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只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第2, 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大众传播面对的是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第3, 传播内容是公开的: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 第4, 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大众传播的反馈是延迟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第5,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第6, 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机构对采集到的大量信息要经过选择、过滤和加工,按照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需要予以传播。 (5) 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一种以多媒体为终端,以光纤为通道,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能联结在一起的,并且能与个人化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信息交流形式。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式: 网络传播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与现存媒体相结合,产生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新媒体,可称为上网媒体。第二,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形成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可称为网上自生媒体。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 第1, 个人化、个性化的传播 第2, 传受双方双向互动的传播 第3, 有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自由信息空间 第4, 可以提供多媒体信息 第5,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3、 传播的基本形态:以传播学基本原理和知识为母题,以传播内容的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把传播类别划分为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和教育传播。 1. 新闻传播和传播学的关系: 新闻学早于传播学,它首先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从研究领域到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务,较多地注重新闻技巧和职能的研究,缺少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传播的心理理念和跨学科性质为新闻传播研究拓展了视野,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新闻传播将传播知识植入新闻研究,使新闻传播活动依托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从而对其特性和本质的认识得以在更高的水平和更深的层次上实现;适当地采用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也为精确地描述新闻传播过程,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2. 新闻传播的涵义:新闻传播是人类之间进行的相互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它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人际新闻传播、组织新闻传播、大众新闻传播。 (1) 人际新闻传播:人际新闻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新闻传播,这种新闻传播可以促使组织及大众新闻传播机构的信息流通和机体的内在活力。 (2) 组织新闻传播:组织新闻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群体间的新闻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新闻传播。 (3) 大众新闻传播:大众新闻传播即指通过某一特定传播工具同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及人们通过传播工具获取新闻的活动。 关于新闻传播的起源: 一种观点是首先把它作为一种一般的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纳入到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寻源。 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当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以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才得以产生。 事实上,随着高新技术的开发,媒体功能的拓展和绝对数量的增加,新闻传播一方面日益依赖于传播媒介这一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也因其多元化、专门化、小型化、个体化的发展趋势而离心于大众传媒的某些表征,表现为更高层次的社会信息传播活动。 3. 新闻传播的系统学说: (1) 新闻传播的总体系统:新闻传播的总体系统表现为,从传统新闻学和普通新闻学的圈子中走向开放、多元和社会,在表层研究的基础上向深层掘进,在现象描述的基础上向理论升华,在引进和借鉴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向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体系出发。 (2) 新闻传播的本体系统:新闻传播的本体系统包括新闻传播的过程、模式、特征、功能、原则、目的、效果等各个部分,这是对新闻传播静态特征和互动因素的高度概括。 (3) 新闻传播的主体系统:新闻传播的主体系统包括对新闻传播者的形貌特点、传播机制、调控形态等进行分析与描述。新闻传播的主体系统位于新闻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加工者和发出者,不仅掌握着新闻信息呈现形式,而且把持着新闻信息的流量、流向和覆盖面。 (4) 新闻传播的客体系统:新闻传播的客体系统即传受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客体-新闻。新闻的生成与采集,加工与制作,流动与储存以及信息的匮乏与超载,失真与污染,都是新闻传播研究的客观对象。 (5) 新闻载体系统:新闻载体系统分为符号和媒介。文字、图像、声音是符号,电视、报纸、多媒体等是媒介。 (6) 新闻传播的受体系统:主要指读者、听众、观众,也包括中介者和意见领袖。 4. 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 新闻传播程序: (1) 新闻的发生 (2) 新闻的发现 (3) 新闻的采集、鉴别与编码 (4) 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编辑 (5) 排印或播报新闻 (6) 新闻被传递到终点 (7) 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理解或使用。 新闻传播基本要素: (1) 新闻传播者是控制分析的对象 (2) 新闻信息是内容分析的对象 (3) 传播媒介是渠道分析的对象 (4) 新闻受众是受众分析的对象 (5) 新闻传播效果是效果分析的对象。 5. 新闻传播的特征: (1) 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动态性: (2) 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中介性、工具性、商品性: (3) 新闻传播具有现实性:包括即时和纪实两个方面 (4) 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6. 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新闻传播对于社会而言主要起到的是联结和沟通功能,并可划分为情况的沟通作用和意见的沟通作用。 情况的沟通作用是通过大量的新闻传播使人们广见闻、新视听,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做出决策。 意见的沟通作用,是指通过新闻与意见的传播,使人们互相发表或交换自己的看法。 将这两种内在功能加以延伸、扩展和具体化,就会发现,新闻传播还具有舆论引导、政治宣传、社会监督和社会教化的作用。 1. 政治传播的内涵: (1) 从政治传播的手段来看,政治传播也是符号传播,像其他传播一样是通过不同媒体或多种符号来传播政治信息。 (2) 从政治传播的目的来看,与其他任何传播相比,政治传播的传播者希望通过信息来影响受众,左右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使受众按传者的要求作出应有的反应。 由手段和目的出发,政治传播的定义是:所谓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运用各种媒介或符号,通过适当手段、方式或策略传播政治信息,以达到影响受众态度和行为,推动政治按政治传播者意志、方向和目的运行的一种活动。 2. 政治传播的特点: (1) 阶级性:政治是和阶级、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政治生活紧密相联的,政治传播的内容是政治实践活动内容的反应,政治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社会集团、政治实体的意向、主张的外化。 (2) 劝服性:政治传播是研究在特定场合中最有效地说服别人的方法。 (3) 辐射性:政治传播是一种辐射传播,传播的巨大影响是取得群体行为的一致。 3.政治传播的研究对象: (1) 政治传播的整体性研究:包括政治传播的目的、效果、特性、原则、功能、类型等各个部分,需要用逻辑推论、判断想象等方法认识学科的各个方面。 (2) 政治传播的内容研究:政治信息的生成与采集、加工和制作、流通与储存,政治信息的饱和与超量、匮乏与失真、政治信息的阐述与认识等问题都将影响传播效果。 (3) 政治传播的媒介研究:政治传播必须使用一定语言符号及通过媒体传递才能得以实现。 (4)政治传播的环境研究:政治环境的情况会影响政治传播活动。 4.政治传播研究的任务: 1.研究政治传播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政治传播体系 2.为政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是行动的指挥棒。正确的政治传播理论将有助于政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达到良好效果。 3.促进社会的发展:政治传播有利于人们了解外部社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的盛衰和发展趋势。通过政治传播,可以使受众充分了解执政者的施政情况,受众的态度也会影响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1. 经济传播研究的意义: (1)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经济现象,更及时、更准确、更灵活地接受经济信息,并且合理地利用经济信息,创造资源。 (2) 可以帮助那些依靠经济信息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信息接受者,解决在接受经济信息时所遇到的经济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解决经济信息接受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鞥到的历史沉积下来的问题和解释现实中产生的种种经济传播现象,使经济信息接受者不仅能利用经济信息创造社会财富,而且有抵御意外经济风波的能力。 (3) 研究经济传播有助于经济学家和传播学家运用经济学和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来正确解释历史和现实的经济传播现象,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种种经济问题,同时预测经济传播的未来趋势和发展状况,研究对策。 (4) 有利于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经济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经济传播决策的科学水平。 (5) 有助于传播者自觉地有效地组织经济传播活动和正确地解决经济传播问题。 2. 经济传播研究的方向: (1) 经济传播的本质规律 (2) 经济传播的过程: 经济信息的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经济信息的接受者、经济信息的传播环境、经济信息的反馈、经济传播的控制、经济传播的效果 (3) 经济传播的决策 (4) 经济传播的策划 经济传播研究的具体问题: (1) 经济报道:经济报道改革的成就、经济报道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作用、经济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经济广告 (3) 经济咨询 3. 经济传播的含义:传播者利用媒体传播经济信息或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并与经济活动中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指导的过程。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经济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是经济传播者对经济信息接受者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指导与帮助。 4. 经济信息:人对其经济活动的方式与状况的系统化表述。 5. 经济传播的分类: (1) 按地域性来分:全国性经济传播、全球性经济传播、区域性经济传播 (2) 传播目的:有意性的经济传播、无意性的经济传播 (3) 按传播效果:正经济传播、负经济传播 6. 经济传播的原则: (1) 政策性原则:在经济传播活动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进行经济传播活动。 (2) 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传播的生命,也是经济传播的生命。 (3) 效益性原则:经济信息必须具有经济价值,同时经济信息在采编传递过程中,必须考虑传播的经济性,对经济信息接受者产生一定效益 7. 经济传播的特点: (1) 共享性:经济信息也具有共享性,一般的经济信息通常不需要保密,是可以公开传播与买卖的。 (2) 交流性:经济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使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相互沟通,达成共识。 (3) 服务性:经济传播活动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经济信息接受者和经济活动者及决策层的某种需求,并解决相关问题。 8. 经济传播的功能: 传播信息,沟通需要 指导消费,扩大销售 反映情况,解决现象 刊登广告,服务社会 9. 经济传播的发展趋势: (1) 传播范围的全球化趋势 (2) 信息传递的高速化趋势 (3) 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趋势 (4) 传播对象的小众化趋势 (5) 信息传播的商品化趋势 1. 教育传播的研究内容: 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知识,来研究在教育领域里,如何对传播人员进行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问题,以探讨加快培养传播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本质规律。它主要通过研究教育的传播因素,解释传播现象,评析教育体系和行为,来探索教育领域内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各因素互动的规律。 (1)教育传播者研究主要是指对教师及其自身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这种素质形成的途径、方法的内容。 (2)教育传播接受者研究是指通过教育信息接受者的生理、心理机制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联结派理论:刺激与反应S-R、认知理论:S-中间环节O-R、联结认知派:前两者综合) (3)教育传播环境研究主要立足于家庭、学校、社会并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环境,并且以有形环境、无形环境的划分来表明在此项研究中软硬件的重要性。 (4)教育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思想是教育传播者和教育受众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前者由于其传播信息的先导性、主动性的特点,应当具备主导作用,并且以后者的主体性为其基础,以形成顺畅、有效的教育传播。 (5)教育传播效果可以从几种类别中去衡量:显性效果和潜性效果、即时性效果和延时性效果、暂时性效果和持久性效果、直接性效果和间接性效果。 1. 艺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艺术传播学把艺术传播的全过程作为研究的主体,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角度挖掘艺术传播的内在动力,考察艺术传播的本质规律,其中,既有微观现象和个体心理的研究,也有宏观现象和群体心理的研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纵向与横向的参照,现象与过程的联接,揭开艺术传播的面纱。 2. 艺术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传播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为艺术传播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方法,得以分析和阐述艺术传播的本质、特点、功能问题。艺术传播研究离不开对艺术符号和传播媒介的认识。 3. 艺术传播的特征: (1) 艺术传播的过程是创作者灵感迸发的过程,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 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2) 艺术作品的未完成性和艺术传播中的对话性 (3) 艺术传播对物质载体的依赖性:需要相关艺术媒介 4. 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 (1) 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以审美为中心 (2) 艺术传播具有认知和教育功能 (3) 艺术传播具有娱乐和沟通调适功能 5. 影像艺术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1) 艺术传播的分类(个体和群体艺术传播者、专职和非专职艺术传播者、人际、团体和大众传播的艺术传播者、直接和间接艺术传播者) (2) 大众传播方式中艺术传播者变化的特征(构成上的群体性、分工上的复杂性、技术上的专业性) (3) 艺术传播活动中编辑的把关 6. 艺术传播态势: (1) 视听艺术日益广泛地被接受 (2) 非社会方式接受逐渐居于主要位置 (3) 参与型和自娱型的艺术接受方式更加普遍 (4) 艺术受众小群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5) 艺术增多,欣赏场所增加,艺术思潮频繁交流 1.文化传播的定义: 从广义上通常把传播精神信息的方式都认为是文化传播。狭义地说,文化传播主要指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发生的变化以及文化的变化对传播的影响,泛指对文化信息的传播,重点研究传播对人类文化行为、文化习俗的文化传承作用。文化传播关心社会成员怎样分享并相互传递知识、态度、习惯、行为模式及效果。 2. 文化传播基本原理: (1) 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本得功能之一。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时候,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为原有文化所吸收,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有破坏性时,维模功能就会起到守门人的作用,拒绝外来文化的入侵。 (2) 适应原理:文化适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文化传播的选择性,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中的时候,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形式。 (3) 文化增值原理:文化增值是文化的放大和同质量积累,它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与意义,或者是文化的传播的增加,使受传体文化相当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增值。 (4) 进化原理:文明程度越高的文化越容易扩散,表现为优势扩散。 (5) 文化圈层原理:文化圈层是指同质文化的范围,即空间的延伸性。文化圈层性既表现在传播者中,也表现在受传者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6) 文化融合原理:文化融合是指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传播后发生的吸收、认同、复合的现象。文化融合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7) 文化沉淀原理:文化不仅仅是符号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意义的积累,积累是传播的结果。 (8) 文化分层原理:文化圈内不同群体会出现文化的分层,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容易接收外来文化,文化层次较低的群体对外来信息反应迟钝。 (9) 文化交换原理:传播会引起社会文化物质的文化模式发生转变 3. 文化传播分类: (1) 一般性文化传播:是指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普遍发生着的文化传播 (2) 专门性文化传播:是指职业化的文化传播活动,其典型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文化教育,一种是文化基本活动。 (3) 系统间文化传播:是指不同系统之间的文化发生交流,也称跨文化传播。 4. 文化传播的特征: (1) 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2) 文化传播具有延伸性 (3) 文化传播具有普遍性 5. 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1) 社会沟通功能 (2) 社会教化功能:文化传播可以协调和统一人们的社会行为,确定人们的行为规范,达到社会化。 (3) 文化增值功能:文化传播的实现有利于人们创造新文化,并对文化价值有所认识。 (4) 社会平衡功能:文化传播对社会化的人,一方面起着信息消费的显性功能,另一方面起着平衡心理的隐性功能。 (5) 社会认识和社会完善功能:文化传播可以完善社会机体。 6. 文化传播的一般研究范畴; (1) 文化和传播的互动关系 (2) 文化的传承问题 (3) 跨文化传播研究 (4) 媒体文化问题 4、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1.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起源: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中自由主义理论在新闻出版领域的逻辑延伸,而社会政治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理论则根源于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的启蒙哲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欧洲14世纪中叶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哲学中的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根据和基础,报刊自由主义直接同社会传播活动相联系,因而也就直接同当时的封建专制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严厉管制相冲突,是一种更富有战斗性和攻击性的理论。 2.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先驱: (1) 弥尔顿首先提出出版自由口号:弥尔顿认为言论、写作和发表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他坚信不受约束的出版自由环境中,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他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思想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成过程。 (2) 尼金斯坚持出版自由包括议政自由:尼金斯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用自己的理性和良心告诉他是用真理的思想去启发别人,而不是意图欺弄别人,那么即使错了,也可以就政府的一般性问题或本国政府的特殊问题,将自己的意见公诸全民族的理性之前。他与弥尔顿不同之处在于,他坚持出版自由包括议论政治和批评政府的自由,他认为这种批评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 (3) 杰斐逊认为新闻自由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杰斐逊认为民意是政府的基础,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即便有时被引入歧途,也将迅速纠正自己。通过公共报刊的渠道,向人民提供关于他们自己事物的全部情况,是避免统治者镇压公众自由的保障。杰斐逊是资产阶级统治者中第一个比较真诚地企图把民主国家的学说和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付诸实施的政治家。 (4) 密尔有关保护少数的激进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密尔不仅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个人的自由权利和道德权利,还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的幸福所系,提倡一种无条件的思想言论自由。他认为个人的意见不是个人的私产,而是全人类的财产,哪怕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罪恶就在于这种理由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密尔对言论和出版自由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于从真理论角度逻辑地论证了保护少数的原则,从人类幸福追求的宏观立场上完善了全面自由的主张。 3. 有关贯彻报刊自由主义的法律文件: (1)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宣布: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可贵的权力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2)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该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自由。“ 4. 报刊自由主义的历史意义: 报刊自由主义勇敢地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钳制人民思想言论的藩篱,为资产阶级报刊赢得了出版和传播自由,并在理性的名义下放手攻击封建阶级的罪恶,广泛地宣传资产阶级的理想,动员和组织第三阶级同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做斗争,为在世界范围内推翻他们的反动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舆论作用。 5. 报刊自由主义的两个错误前提: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建立于两个哲学假定之上: 其一,相信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由此假定人人会依据理性进行思考判断和发表意见,并遵从理性的启示去接受真理而抛弃谬误 其二,相信理想国家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中性的契约组织,一旦这种民主国家建立,就能够动用法律保障全体人民的思想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 关于理性假定的批判: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有理性的那个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类,而是历史的、现实的、阶级的人,由此决定的是,人的理性也是历史的、现实的、阶级的理性。人的理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这样看来,报刊自由主义理论所主张的思想自由市场在实践上职能是一定阶级思想的市场,自我修正过程在实践上也职能是一定阶级的思想的修正过程。 关于契约国家假定的批判: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统治工具,他的本质是与普遍的自由权利相对立的,总是保护和发展一部分人的自由,而剥夺和限制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全民的普遍的自由只能有待于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灭。在此之前,任何国家制度下的自由都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自由。 6. 新闻帝国对新闻自由的垄断: 报刊自由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理想除了根基于人有理性和契约国家的假定之外,还坚持自由企业原则的信念。报刊自由主义认为报纸是私人企业,可以在思想的公开市场上独立经营,成为一家销售真实和真理的商店,并以自己产品的质量在竞争中取悦公众,为自由地传播真实和真理做出贡献。但报刊自由主义忽略了新闻事业经营中资金的要素。新闻事业对资金的要求,使得新闻事业成为特殊的富裕阶层的特权。同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闻事业天然的带有追逐利润的特性,并由此导致了新闻事业由于经济问题而导致的竞争、兼并和垄断。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竞争和兼并,公众通讯工具日益出现了集中垄断的趋势。这一趋势出现于二十世纪初,并在二十世纪中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新闻帝国开始出现。新闻帝国的产生和他对报业的垄断,意味着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在实践上的破产,后果是直接破坏了以思想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概念为核心的新闻自由。新闻帝国的出现,不仅违背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中的新闻自由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造成严重恶果,而且在新闻自由流动的口号下,新闻帝国对新闻自由的垄断特权甚至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造成国际性的冲突。 7. 社会责任论与报刊自由主义的区别: (1) 社会责任论不再承认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中不受限制的新闻自由,而是强调对其实行必要的限制。 (2) 社会责任论建议资产阶级的国家对报刊实行更有效的法律管理,甚至直接创办属于国家所有的新闻媒介参与新闻传播活动。 8. 对社会责任论的评价: 报刊的社会责任论者提出的国家和政府要对新闻事业和新闻自由进行广泛的法律限制,在理论上与报刊自由主义大相径庭,但是却符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可以说这是资产阶级国家和政府对于限制新闻自由秘密的公开化理论化。而社会责任论者推出的国家和政府控制一定数量的新闻媒介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又违反了思想的自由市场排斥国家和政府参与的原则。社会责任论中的新闻自由,同样是虚幻的。它所声称的新闻自由被套上了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责任和义务的枷锁,使新闻自由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 9. 传播自由理论的道德危机: (1) 资本控制了市场:报刊的运作依靠广告收入维持,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成为了报刊的经济支柱。报刊为了生存,成为了企业和财团的代言人。 (2)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新闻的垄断集团为了扩大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凭借雄厚实力,将较小的媒体挤垮或兼并,表面上看新闻是自由的,不为政府控制,但是却成为了资本的俘虏,使得传播自由理论成为一句空谈。 (3) 新闻传播异化:媒体为了取得成功,违背传播道德,传播黄色新闻暴力新闻。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顾他人隐私权利。记者为了个人名利,经常制造假新闻,或在报道新闻时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10. 传播权:传播权指的是人应有自由的言论权,即思想的自由和传播思想的自由,获取信息的自由和传递信息的自由。 11. 传播自由的主要内容: (1) 资讯权:是指公民有权力从任何方面获取资讯,又有权利为得到资讯而做任何的努力,同时任何组织,包括政府部门有责任满足公民的资讯要求,并依法律要求进行监控。 (2) 言论自由权:公民有思想的权力、主张的权力及发表思想和主张的自由,发表自由包括言论的自由和出版的自由。 (3) 信息采集自由:为了获得信息而进行采访活动也是公民传播自由的范畴,但获取信息的活动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和不侵犯他人的权力。 12. 传播的经典控制理论: (1) 守门人理论:守门人的概念源于库尔特-卢因,他注意到信息总是沿着某些渠道流动,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就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守门人不仅决定是否采用信源提供的信息,更主要的是不断筛选信息,使从信源传出的信息不断得到修改和取舍。 (2) 布瑞德的潜网说:布瑞德发现在报社内部存在一张微妙而又非常强劲的控制网络。它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图得以顺利贯彻,另一方面防止新手对现行规矩的冒犯。这张控制的网络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本文档为【传播学通论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39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7KB
软件:Word
页数:6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9
浏览量: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