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举报
开通vip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探讨用“心”与学生交流 从第一次站上大学讲台,到如今已经21年了。不知不觉中,我也从20岁出头、毫无教学经验的年轻助教变成中年教授。这期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变化的是学生的面孔,不变的是所教学生的年龄——永远是20多岁,永远是青春一代。是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过的学生已从70后变成90后了,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学校扩招了,但整体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于是,不少老师和学生在讨论:“学生学不好,究竟是老师的责任还是学生的责任?”事实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用“心”与学生交流 从第一次站上大学讲台,到如今已经21年了。不知不觉中,我也从20岁出头、毫无教学经验的年轻助教变成中年教授。这期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变化的是学生的面孔,不变的是所教学生的年龄——永远是20多岁,永远是青春一代。是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过的学生已从70后变成90后了,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学校扩招了,但整体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于是,不少老师和学生在讨论:“学生学不好,究竟是老师的责任还是学生的责任?”事实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清楚。如果教师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学,这些问题自然解决了。但是,面对充斥着网络、娱乐新的环境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如果做到让学生用“心”去学,每个老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的体会是用“心”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目前,不少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思维方式和以前大不相同,和我们这样年纪的老师确实存在了一定的代沟。但是,只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他们着想,他们仍然很乐意与老师沟通,慢慢会改变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个别学生说话啰嗦,不着边际,同学不喜欢,部分老师也不喜欢,甚至认为其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性格孤僻,真有了心理障碍。对这样的学生要善于观察,主动与他们沟通,解决他们的疑惑,树立他们的信心。通常,这样的学生因受到了关注,自信心就会增强,成绩也会大幅提高。
  其次,要尊重学生,给学生留足面子。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缺点,更何况成长中的大学生,出错在所难免。通常,我会私下与这些学生沟通,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他们在被尊重的同时,往往学会了尊重别人,很少再重复犯错。
  用“心”与学生交流,还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让学生服气。学生不仅仅要按老师的指点学习,更要有自己的学习规划,对研究生更是如此。我的研究生曾经有少数学习懒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计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这样的学生,我往往会将他们单独叫到办公室,让他们看看我的工作台历,并看看我近期完成的事情。当看到我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以及有序完成的各项任务时,他们往往会深有感触,会很快交给我一份自己的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要用“心”传道,用“心”与学生交流。

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一体化建设;终身学习;面向工业
摘要:本文就目前大学计算机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需建立终身学习的高素质教师协作团队,提出大学计算机教育一体化培养建设的体系结构,并就一体化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就面向工业接轨还是面向科研等教育实践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近10年来,我国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T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全民的信息素养得到质的提高。然而调查发现,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需求量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唯一的解释是我们计算机教育的培养体系结构有问题,培养的针对性不够,培养的人才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感叹学得杂,学得浅,硬件方面不如学电子的,软件方面不如学数学的,网络方面不如学通信的。总体来说,该专业学生甚至老师的专业认同感都比较低。而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计算机教师产生较强的职业挫折心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等同飞速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让一些闭门造车的老师们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1],让缺乏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流不断面临就业危机,而我们也不能把大学计算机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走一体化建设培养的道路。所谓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的力量,高校推动,企业服务,政府扶持,三方优势互补,建立良性发展的体系制度,将职业规划融入4年制的系统教学,培养合格的高层次IT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个信息化水平,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都亟待质的提高,同样需要大学计算机教育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1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学校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而教育的方式也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协调,以下就计算机教育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1.1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考核机制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避免重复。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课程的内容安排需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发展性学科,计算机科学显然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方面都呈现出较其他学科更突出的问题。而如果延续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学生高分低能、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将更为突出。
  高校计算机教育已经迫切感受到改革的需求。计算机教育首先必须有功能强大的网络化软硬件平台为支撑,其次需要合理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不断审视教学内容及课程实践。例如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时,开设Java还是C++?学生选学Web程序设计时,开设ASP、JSP还是PHP?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硬件实验课怎么开,开到什么程度?课程的知识衔接及内容上怎么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体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越性?学科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2职业规划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为热点的社会问题。本科阶段固然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基础,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而《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显示,研究生队伍的壮大速度随着大学扩招产生突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变产生了质变,也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想致力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社会对IT人才,如学术性人才(科研、教育等),工业社会应用人才(工程、工程研究、工程设计等),新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服务、复合应用等),职业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等)的需求是呈倒金字塔分布的,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一刀切”思路不相协调。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因此高校教育是同省市情况、区域情况息息相关的。
  职业规划的思想应该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但职业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职业教育。如果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开展大学教育,让一个有计算机天赋的学生只成为普通的网络管理员,同样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学校和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肩负着发掘人才的使命。大学是象牙塔,但学生迟早要走出去,因此职业规划对学生非常重要。当然,一所好的大学不能只看就业率,更要看其就业水平,包括人才的能力、学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国内外工业环境的社会背景差距,如专业认证等还未到位和细化等因素,也是直接制约高校计算机人才职业规划的社会客观因素。
  1.3软硬件环境与师资建设
  计算机教育需要强大的硬件环境支持和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建网、建库、建队伍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强大的网络硬件环境支持是一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序的虚拟环境和网络关怀更容易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归属感,特别是目前提倡的Web2.0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更容易拉近学习者的距离,实现深度交流和深层次协作学习。
  信息时代对教师权威的怀疑让计算机教师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职业挫折心理,这也导致教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有强烈的专业认同感,才能感染学生,端正专业态度。因此,打造好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中之重。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对计算机教师而言是一条必由之路[2]。
  古语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是一个创造性职业,其主观幸福感更多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注重计算机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倡导终身学习,最终促进教师获得职业认同的幸福感,是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提高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协作团队,建立愉快的师生互动团队,才更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2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今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政府和工业不断致力建设规范的人才行业认证制度,政府和教育要不断分析研究工业领域的人力资源现状,工业及教育应不断促进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才养成。整个产学研的过程应该也遵循一种循环互动模式,做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势人才互补,因此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凭借政府、高校、企业的合力。
  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由学校精心设计人才培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重新构建新的实习教学体系,使教学实践环节得到真正强化[3]。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知识及能力,如编程能力、操作系统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结构、算法知识、软件工程知识、网络知识等,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及实践,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提升,提升 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用名目众多的庞杂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计算机教育改革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味求变,而应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实践,得到社会反馈再实践。
  一体化还应体现在教育应与工业接轨。中国的Internet蓬勃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规模化和规范化,企业对IT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越来越高,而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相对较弱。作为一个人才输送的工厂,学校的最大愿望是输出的毕业生被社会高度认可,就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计算机教育,其教育成果应该是面向工业现状的,其专业定位更要结合具体情况,依托优势资源,强化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学校意识到培养转型人才并展开了一系列可借鉴的实践,如针对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问题,某些高校引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http://www.chinacdio.cn/)。结合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一些高校把国外推行的IBL(Inquiry Based Learning)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到本领域等。

一体化的关键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与高效的配置。学校教育应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分流学生,如把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方向,以便在培养过程中确定培养目标和完善实施细则。一体化方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面向工业需求或科学研究分流,以便制定一个统一的系统规划。例如在四年制专业培养的第四年,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加入科研所或教师的科研团队研修,完成实训项目或科研论文。当然,为弥补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的不足,可考虑聘请校外导师加入指导团队,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配套的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综合因素的保障,如教师团队的效能仍需要良性的管理发展机制等作保障,项目开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扶持和服务。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实施保障将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社会的三赢,而促成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校内部还要建立相对公平的竞争和选择机制。
  2.2几个关键问题
  针对一体化培养体系,以下几个问题不得不引起特别关注。首先即学校定位问题,高校定位高不成低不就,直接造成了学生就业尴尬;其次是师资结构问题,高校师资主要源于高校,重知识轻能力,因此存在弊端,而目前高校把师资朝着科研型、教学型或是科研教学型分流,教学成果很难量化,审核的“一刀切”机制问题突出;第三,面向工业不等于工业指导,学校教育成果即人才要面向工业现状,但不等同于工业指导学校,学院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师和学生还应潜心做学问,学校本是非盈利性团体,我们在产业化的今天一样要强烈呼吁纯科学研究,这同样需要政府和学校根据区域特点进行调研,并提供有效支持;最后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问题,大学和企业关系对学术 摘要:本文提出在Online Judge系统基础上实现对C语言课程设计进行在线评判的方法,从而减少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进而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C语言课程设计;在线评判;教学质量
  
  C语言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教学内容之一。它主要用于解决一个中等规模的实际问题,可以同时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域或知识点[1]。目前市面上有不少C语言课程设计的教材[2-4],这些教材为任课教师选题和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尽管如此,要使课程设计教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我们仍要面对一些问题。
  (1) 课程设计中的代码量较大,教师检查代码的工作繁重。以设计一个小型仓库管理软件为例,代码一般为几百到上千行,一名教师指导两个班(约60名学生),全部检查需要阅读几万行代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检查的次数,则工作量更大。因而,教师一般不直接检查代码,而采用抽检的方式,但效果不理想。
  (2) 由于过程监控力度不够,抄袭现象严重。
  (3) 用考勤、设计报告等有限的评分依据难以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有人提出将目前软件工程中的代码自动测试的方法引入到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中来,让系统对学生提交的代码进行自动评判,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过程的监控力度,并使评分更为客观,进而提高整个课程设计教学的质量。然而,设计一套这样的系统对一所高校来说并非易事。本文提出通过对目前越来越多高校普遍采用的Online udge(OJ)系统进行功能改造,从而实现对课程设计中的代码进行在线自动评判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实现较为简单,且效果良好。
  1OJ系统
  OJ系统是一个在线的判题系统。用户可以在线提交多种语言(如C、C++、Java)的源代码,系统对源代码进行编译和执行,并通过预先设计的测试数据来检验程序源代码的正确性。OJ系统最初使用于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OI(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当中,现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高校学生程序设计的训练、参赛队员的训练和选拔、各种程序设计竞赛以及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学习和作业的自动提交评判中。常用的OJ系统涉及的主要数据类型与功能如图1所示。
  
  图1常用OJ的主要数据类型与功能示意图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课题(JG07012);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JG07096)。
  作者简介:陈湘骥(1976-),男,广西桂林人,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
  
  
  在OJ系统中,题目详细地描述了待解决的问题,用户可以选定题目并提交相应的解答,评判机起到自动评判的作用,具体评判过程如下。
  (1) 编译并执行解答程序,如果出现编译错误或运行时错误,则报错并退出。
  (2) 将题目中设定的测试数据作为解答程序的输入,解答程序处理后,输出处理结果。
  (3) 将解答程序的输出与结果数据进行对比,相符则输出“接受(accepted)”,否则判错。
  解答提交后一般经过数秒,便可看到评判结果,学生可以不断修改代码并提交,直到OJ系统判定为“接受”为止。
  2OJ系统的改进与课程设计的在线评判
  在OJ系统中,一个题目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比如排序或求最短路径等。而一个课程设计题目远比OJ系统中的单个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要多,但是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分解成多个小的功能模块,比如设计一个小型仓库管理系统可以分成多个小功能模块,如读入库存物品信息、按物品名查询物品信息、物品入库、物品出库、数据存盘,等等。这些分解出的小功能模块所要解决的往往是一个具体问题,这就与OJ系统中的题目对应上了。
  为此,在现有OJ系统上增加新的数据类型(如图2所示),以达到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分解,并完成自动评判的目的。
  
  图2增加新数据项后的OJ系统
  course problem(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分成多个小功能模块,每个模块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应一个可在线评判的problem(即原OJ系统中的题目),因而course problem与problem的关系是一对多,但在实际设计中,将course problem与problem的关系设计成多对多,主要是为了提高problem的复用性。因为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分解出的小功能模块所对应的problem可能相同或相似(比如“设计小型图书管理系统”与“设计小型仓库管理系统”两个课程设计题目均有按关键词查找数据这样的设计要求),因而可以设定相同的一个problem以满足多个课程设计题目对这部分模块的评判要求。
  course solution(课程设计解答)是由学生提交的针对某一个课程设计题目的解答(以源码方式)。由于OJ系统只能评判对应problem的solution(题目解答),所以一个course solution将根据设定的course problem与problem的对应关系,分解为多个对应的solution,之后由评判机评判。
  对course solution的评判过程描述如下。
  (1) 学生提交设计代码,创建course solution,并根据course problem与problem的关系创建对应的多个solution。
  (2)solution进入评判队列,按OJ的评判规则完成评判。
  (3) 对course solution的评判由上面多个solution的评判结果汇总得到。
  course solution的评判结果通过计算带权累加和得到。用P表示课程设计题目,pi(1≤i≤n)表示由P分解得到的n个problem,wi(1≤i≤n,且 , wi>0)代表由难易程度确定的n个problem的权值,si(1≤i≤n)代表解答中对应n个problem的评判结果。由于在OJ系统中,只有“接受”与“不接受”(包括编译错误、超时、结果错,等等)两种评判结果,故接受pi的解答则令si 等于1,否则令si 等于0。则综合评判结果S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S是一个在[0,100]范围内的一个分值。
  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如何将course solution分解为多个solution;另一个是如何对每个solution进行评判。
  首先,由于C语言课程设计一般为小项目,且代码中均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C命令与函数,故为了处理简便,规定学生提交的源代码仅用一个文件存放。将一个course solution分解为多个solution的方法是将学生提交的代码以函数的方式分解为多个代码片段,每个代码片段包含对应某个problem的solution。为了能够做到系统自动分解,在设定course problem的时候,严格规定设计中实现子功能模块的函数首部,这样就可以通过识别函数首部找出相应的代码段。此外,为了识别出代码中的各个函数首部,还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操作,比如去除代码中与评判无关的注释、多余的空格与Tab符号,等等。下面是分解过程的描述。
  (1) 代码预处理,例如,将缩排的Tab符号转为空格符号,去除代码中的注释与多余空格。
  (2) 扫描预处理后的代码,得到函数列表与函数调用关系图。


(3) 对于course problem对应的每个problem进行如下步骤。
  <1> 创建该problem的solution;
  <2> 将course solution源代码中的头文件部分拷贝到solution;
  <3> 在函数列表中找到目标函数,将该函数的实现部分拷贝到solution;
  <4> 在函数调用关系图中,以找到的目标函数为起点进行搜索,将目标函数直接或间接调用的所有函数拷贝到solution。
  经过上面步骤便可得到,实现每个problem的对应的solution。
  对每个solution的评判则采用如下方法:由于每个solution中的代码是一个或多个函数,没有main函数,因而,在将solution送OJ系统进行评判前需要增加一个预处理环节,在该环节中增加main函数部分,该main函数主要实现读入数据,调用函数以及输出结果的功能,这样便得到一个完整的程序,可以象OJ中的代码一样进行编译、执行和评判了。由于读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格式被严格规定,另外调用的函数首部也被严格规定,因而,同一problem的不同学生提交的solution可以采用相同的main函数实现。这样可以将main函数代码设定在problem中,在评判时取用。
  3课程设计考核与评价
  一般来说,对学生课程设计的最终评价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主要包括阶段考核、代码完成情况、设计报告以及答辩。如果分别用P1~P4表示这四个因素,并分配各自在总分中所占的权重,分别用w1~w4(wi>0)表示,则最终评价可由计算 得到,pi为Pi的得分。为得到范围在[0,100]的评分,规定 ,pi∈[0,100]。
  阶段考核评分可以通过学生各个阶段提交的代码的评测结果以及考勤记录综合得到。首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规定若干个检查时间点CPi(0  
  (a)
  
  (b)
  
  (c)
  图3学生完成情况折线图
  从折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完成设计的动态过程,它一般可分为3类:图3(a)显示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设计方法并完成设计任务;图3(b)显示学生有较强能力,很快完成了设计任务,有需要可以给予额外任务;图3(c)显示存在问题,学生抄袭的可能性很大。
  最终代码的完成情况可以通过最后一个检查时间点的代码评分来确定。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增加上机演示环节以增加该项评分的准确性。设计报告及答辩的具体评分方法则不属本文范围,故不在此讨论。
  阶段考核、代码完成情况、设计报告以及答辩各
  
  项权值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而定,笔者在教学中设定的权值分别为0.2、0.3、0.3、0.2。
  4结语
  高要求、高质量完成C语言课程设计,对学生熟悉C语言、掌握编程技能,尤其是培养编程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 摘要: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改革、教材编写与选用、考试系统开发三个方面,对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教材;考试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场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1明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笔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组织教师编写配套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自主开发网络考试系统,在考试方法上,着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一些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
  作者简介:鲁菁(1973-),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4]。导致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调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然后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认知情况,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在教学过程中,对两类学生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有部分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学过的。为这类学生只需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任务复习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达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刚开始最好采用系统授课的模式,按照“演示授课→练习理解→巩固练习→运用→检查”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2.2重视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营造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活动是协作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注意小组成员的异质特点,使小组成员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意愿,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4人为宜,以避免出现小组分化的情况。合理的分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查、监督、指导,必要时还要介入活动,给予总体的认同与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或当发现某些学生的操作不正确或操作过程较繁琐时,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引导,避免产生负面效果,保证学生间的交流取得预期的成果[5]。
  2.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学习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1) 分析教学目标。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要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作为当前教学任务的“知识主题”。
  (2) 设计任务。将上一步分析得出的“知识主题”融入到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中。对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保证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难易程度、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关联等多方面的因素。
  (3) 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可以借助已有知识,通过教材、上网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交流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小组的协作情况,注意总结遇见的问题,易犯的错误、成功的范例,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
  (4) 分析、评价和总结。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总结以外。还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优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设计强化练习。根据分析、评价和总结的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经过精心的挑选,即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对教学内容巩固和强化的目的[6]。
  3教材选用与开发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1]。高职计算机教材的选用要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为主。二是操作实验部分,学习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采用机房实验授课的教学形式。

理论知识部分,我校选用的是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委托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组织编写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教材[7]。该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编排系统全面,很适合计算机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使用。
  另外,组织专人编写了适合高职特点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一书,该书由理论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两部分构成[8]。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点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学习重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理论学习指导中,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配有与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分析、强化练习和参考答案,方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达到尽快掌握和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依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第二部分“常用软件的使用”中的要求,实验教程部分由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0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0的使用五个单元,共九个实验构成。
  实验教程的编排考虑四个方面。第一,以任务建构知识。每一个实验设计成为一个大的任务,大任务又由十几个小任务组成,每个小任务能够体现本章节需要学习的2~3个知识点。通过完成小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继而完成每个实验安排的大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整个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第二,内容编排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实验由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主要操作总结3部分组成。将具体实验步骤与实验内容分开,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将注意点集中在实验内容上,通过积极思考、既有知识的应用、小组讨论、教师演示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果对某些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有疑问或遗忘,可以
  到第2部分实验步骤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学习。第三,各实验之间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第四,实验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如第二单元“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中的两个实验,一个是论文排版,一个制作电子板报;第三单元“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实验里处理的数据是学生成绩。实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容易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为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保持同步,为给学

浅谈计算机等级考试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等级考试;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与计算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就如何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契机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立足于发展社会的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鉴于此,1994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面向社会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全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企业发展提供既懂相关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一)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能力,致力于解决自己本专业和将来工作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也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在等级考试的指引下,不同的高校在制定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时,充分借鉴了《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由笔试和机试两部分构成,于是,笔试主要围绕《考试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内容、要点来进行考核。高校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统一,适当增删教材,调整课程设置,增加教学自由度,实现了统一规范中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满足了正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考试的需求。
  
  (二)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与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不但已成为衡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成绩的标准,成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标尺,也成为确定教师福利和待遇重要依据,而且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毕业生的重要筹码,这无形中的压力不断地转化为教师的工作动力。
  计算机等级考试不仅考核理论知识,还要对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上机操作考核,教师就不能只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使学生在手脑并用中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为了形成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教师要深入教学,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中去。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高校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或多或少都与计算机知识相关;就业岗位也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学生择业不可缺少的证书之一。
  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普及性和适用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他们不断汲取计算机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高校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也确实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后,各高校纷纷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寻求适合本校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之路,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培养目标明确,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证书是计算机知识扎实的证明,更是应聘成功的重要法码,高校重视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考试大纲》的要求,处理教学内容与等级考试要求的关系,在更新、精选、兼并中突出教学的内容的适用性。
  当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是要学生拿到几张等级证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自己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专家和学者所说:“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定参考性和指导性,重视考试的通过率,但不能把考试通过率看成主要的教学目标,否则,计算机基础教育就会成为纯粹的应试教育,而计算机基础课就会变成等级考试的训练课”。
  
  (二)建设高效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改革创新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每两年就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软件更新,等级考试的内容相对更新较慢,因此,高效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开发利用新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与此同时,还要解决一个“学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会用”、“适用”与“实用”。这样,学生不但拥有了进入企业谋职的入门证,还掌握一个简洁高效的工具,那么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就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三)改进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手段的采用,既要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还要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时操作各种软件时让学生亲历了软件的运行过程;调试程序的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互动性。“用计算机教计算机”,既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计算机等级考试确实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但不能过分依赖等级考试。只有两者找到契合点,才能积极发挥等级考试的引导作用,使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05)
  [2]李笑梅,刘成,刘学平.浅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指导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
  [3]程月.谈等级考试下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01)
  [4]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02)

 

摘要:“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作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门课实验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意在加强对学生编程能力和上机解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据结构;实验环节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数据结构”这门课介绍最常用的数据结构,阐明数据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讨论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并结合各种典型应用,说明它们在进行各种运算时的动态性质及实际的执行算法。“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计算机硬件,还和计算机软件密切相关。计算机科学各领域及有关的应用软件都要用到数据结构[1]。
  1实验教学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地位
  “数据结构”的前导课是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它又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算法分析、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都设有这门课,并且分值最高,所以该课被我校选入第一批重点建设课。它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CC2001对该课程及相关内容和相关度进行了明确的描述。“数据结构”课程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处理非数值运算问题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熟悉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模型,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算法语言编写准确、清晰程序的能力。另外,通过本课程理论体系的学习,学生在设计软件系统时应学会合理选择数据结构,并能对所选模型进行初步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设计一个“好”的程序[2]。
  实验是学生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牢固,并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通过对不同存储结构和相应算法的对比及上机编程练习,提高根据求解问题性质选择合理的数据结构并控制求解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的能力,而且能进一步提高软件设计和编程水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4],因此“数据结构”的实验十分重要。
  2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2.1更新教材和实验报告
  要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改革现有教材,应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科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环节学习数据结构,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基本点,哪些是难点和重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作用。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在2005年组织课题组成员,按照CC2001的要求,结合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和2009年考研大纲,编写了C++描述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教材,于2008年秋季开始使用,效果良好。每过一学期,我们都根据当前情况和学生意见及时更新实验报告。比如最初的实验报告有一道字符串的实验题,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论是C++语言还是Java语言,已经有现成的字符串库函数,学生只要会使用库函数即可,不需自己编写,而且考研大纲也不作要求,所以我们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并在实验题目中增加了ACM大赛的实验题,为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设计合理的实验题目
  实验报告是“数据结构”实验环节的重要内容,题目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要有跨度,否则会白白浪费学习时间。2001年,我们调研了清华、北大等各院校的教学改革情况,并征求了毕业生和已学过这门课的在校生意见,发现我们的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从2002年开始编写实验报告,把实验题分成三个层次,有验证(改进)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题目。验证型题目是对教科书上典型算法的实现,也有验证改进型的,即是对书上算法稍加修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事先看懂书上的算法才能修改;综合型题目是将不同的实验进行组合,综合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各种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设计型题目是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的基础比较好,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极大丰富了第二课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题目,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我们还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遗留问题进行自行设计,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做一些小的系统实验。这不但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得到巩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报告的每道实验题都有明确的“对问题的描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要求”、“测试数据”和“思考”,学生每做一道题,都明白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完成后,教师还要根据“思考”题目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来解决,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疑问,主动将教材上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实验,教会他们举一反三,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新和深的层次发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题目还要新颖、有趣。比如我们的实验报告有猴子选大王、迷宫等问题,学生可以使用动态规划、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等算法,将几个算法的实际执行时间进行比较,从实验结果证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3建立“以老带新,青年为主”的教学梯队
  我们的教学梯队平均年龄35岁,教授、副教授占40%,讲师占40%,助教占20%。青年教师中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精力充沛且动手能力强,但缺乏教学经验,所以我们要求青年教师至少带两年的实验辅导和习题课,在第一次主讲之前至少要听有经验教师一学期的课,而有经验的教师还要不断试听青年教师的课,指出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经过几年的锻炼,青年教师陆续登上讲台,共有3人在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学技艺大赛”中获得了1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其中1人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第四届青年教师课题教学技能大赛理科组一等奖,成为这门课的骨干教师。
  2.4加强上机辅导和课后辅导
  编程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自己练会的。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上机前没有编好程序,而是上机时现编程序,白白浪费宝贵的上机时间;有些教师辅导时发现学生的程序有错,就动手帮助调试,而不是给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自己修改。结果虽然程序调试好了,但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后再有错误时就依赖教师修改,辅导教师很累,而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和教师都有怨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上机之前就把程序编好,上机调试过
本文档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28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2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4-18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