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新安大族志_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_800_1600年_ (1)

_新安大族志_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_800_1600年_ (1)

举报
开通vip

_新安大族志_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_800_1600年_ (1) 《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 �日� �一 �� � �年� 〔荷兰〕 宋汉理 编者按 � 本文原稿系莱文 , 由叶显尽译 , 原岛春雄 、 孔令平校 。 因篇幅稍 长 , 本期先刊出第一 、 二部分 , 第三部分待续。 宋代以后 , 是否盛行大族或世系 , � 是中国的一个地 区不同于另一个地区的标志之 一 。在广州 、福建等一些地 区 , 大族的发展已经普遍之时 , 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则还没有出 现 。� 有大量族谱足资证明其世系发展的地 区是位于今安徽东南部的徽州府 �亦新安� 。 � 傲州不仅拥...

_新安大族志_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_800_1600年_ (1)
《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 �日� �一 �� � �年� 〔荷兰〕 宋汉理 编者按 � 本文原稿系莱文 , 由叶显尽译 , 原岛春雄 、 孔令平校 。 因篇幅稍 长 , 本期先刊出第一 、 二部分 , 第三部分待续。 宋代以后 , 是否盛行大族或世系 , � 是中国的一个地 区不同于另一个地区的标志之 一 。在广州 、福建等一些地 区 , 大族的发展已经普遍之时 , 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则还没有出 现 。� 有大量族谱足资证明其世系发展的地 区是位于今安徽东南部的徽州府 �亦新安� 。 � 傲州不仅拥有最多数量明版单行的地方氏族谱 , 还有一些囊括当地所有名族 的郡 潜 。� 徽州第一部综合性的地方氏族谱, 是元代本地人陈栋撰写 的。 ���� 年 , 他撰 写 的 � 译者注 � 这里所说的大族或世东, 即系指宗法制 。 关于世系的解释详见注� 。 � 弗里德曼 � � � � �� �� � �� �� � � � � 已经广泛地撰写了关于广东和福建的世系。 见他的 《华南 的世系组织 》 � 伦敦 , �� ��年 � 和 《中国的世系和社会 � 广东和福建》 �伦孰 , �� 防年 � 。 参看小魏克曼 � �� � � � �� � � � � � � 年� �下� 的比较讨论 《��外的异乡人》 � 伯克里工�尽�年 � 第 �� �一��� 页关于世系高度发展地区的历史后果间题的章节。 在这些文章中 � “世系” 也许限 定为 “一个共同饵先的男性后裔及其妻子、 未婚女儿 , 聚居一起 , 并有一部分共同的财产 , 在一个辈尊年高的人名义上领导下 。 ” 引自贝克 � � � � � � � �� � 的《中国的家庭 与宗族 》 � 纽约 , �� � 年 � 第�� 页 。 此外 , 在这些文章中 , “世系理 一词是放在一个历史发展 的来 龙去脉中处理的。 换句话说 , 只有大家族把他们自己视为一个世系 , 才能 采 取 这个词 。 十一世纪以后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徽州有时出现这种世系。 甸 显而易见 , 一个特定的地区存在 � 或没有 � 家谱 , 并不一定表明 宗族是否发达 , 例如 , 宗 族组织发达的福建 , 为这些宗族所写的族谱留存下来的就很难 算 出十几部来 。 根据莱斯 利 � � � � � �� � � ��� � � 、 麦克拉斯 � � � ��� � � � � � � � � � 和 王赓武 � � � � � � � � � � 、� � � 等 编 缉的《关于中国人厉 史 渊 源的论文 》 � 堪培拉 , �� �� 年 � 第��页 。 斯普伦克勒 � �� �� � � �� � � � �� �� �� � � 《家谱登记册》中说 , 据记载 , 甚至 “幅员辽阔, 人口稠密 的 四 川 , 仅有六部” 家谱 。 见多贺秋五郎的论著 《宗谱的研究》 � 东京 , ��阳年�第�� 一�� 页关于 日 本、 中国和美国的图书馆中所藏的中国家谱之地区分布。 匈 多贺秋五郎列入徽州家谱一览表中的家谱 , 既不包括 《新安名族志 》 , 又无下面这一部明版 家谱 � 程光 《休宁荪梧二溪程氏宗谱 》 � �� ��年刊本 � 哈佛燕京收藏。 据多贺 氏 记载 , 现 在可以找到的家谱有 � 元代� 部 , 明代�‘部 , 清代����部 � 而徽州的家谱便占去寸元明两代 邸中的 � 部。 ‘译者按 � 这些统计数显然是不很完全的。 据译者阅读过的的徽州家谱 , 单明代刊本或抄 本已达三十部 , 这也仅是现存的徽州家谱明代刊本与抄本的一部分。 · 邹 。 《新安大族志 》, 正如书名所表示的 , 是一本记载了新安所有大族的郡谱 。 � 陈栋在该 � 书的序言中说歹 他希望撰写的是一部 包括新安全部名族 , 而不止局限于一两个望族 。 陈 � 栋在采取这种方法撰写这部郡谱中 , 已经注意到一本唐代的著作—《贞观氏族志》。 �《贞观氏族志 》用一百卷的篇幅 , 一分别记载了二百九十三个姓氏中的一千六百五十一个 世系 , 并按照各个氏族的社会地位列之为九等。 � 《新安大族志 》 不同 于 《贞 观 氏族 志 》之处是 , 后者所记载的氏族是全 国范围的名族 , 前者则仅限于新安地区的世系 。 此 外 , 陈栋没有写贵族或专门论述中进上者 � 他尽可能多地记载徽州居民的家族关系 , 而 不从其社会地位着眼 。 在元代 , 像陈栋那样具有文献性的《大族志 》, 已 经 很 少 见 。 《百家谱 》、 《 氏族志 》和 《姓苑 》是 自汉代至唐代为了帮助政府机构选拨官员而编纂 的。 � 这样 , 陈栋所做的是恢复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已经中断了的郡谱形式 , 把它用在 撰写其家乡的世系 , 而不管士庶之区别。 《新安大族志》用了两卷的篇幅 � 《全集》和《玉集》� , 撰写了居住在新安六县的七十四 个世系的历史源流。 他对每一个姓氏下的世系家族都记载其居住的县和具体的村落。 似 如 , 欺县槐坡村涅氏世系 , 他就写明 � 槐塘村于歇城西之十五里 , 程忠壮公之十七世孙程价 始迁居此 。� 陈栋力图尽可能准确地 、全面地论证徽州地区当时存在 的各个世系的家族关 � 系 。 陈栋的这部著作成为徽州地区后来编缉的几种地方性族谱的原型 。 按其写作年代顺 序列下 � 郑佐等撰的 《实录新安世家 》 � �� ��年刊行 � 程尚宽等撰的 《新安名族志 》 � ����年刊行 � 曹嗣轩撰的 《新安休宁名族志 》 � � !�年刊行 � ‘陈栋的书 已不复存在了 。 但后三者依然存在 , 并可能在北京收藏的善本书缩微胶卷 � 本中或东京东洋文化研究所找到 。 � � 曹嗣轩的 《新安休宁名族志》, 只限于徽州府 中休宁 一县名族世系的研究 。 � 但在版式上 , 它同其他两部是相似的。 有趣的是三百多年中 , 以上 � 诸书关于各个重要世系世系先后顺序 的记载 , 没有多少变化 。 例如 , 程氏世系在 《大族 � ‘ 这部著作的一个幸存的清代刊本 , 存在日本东洋文库 � 东京 � 。多贺氏把它当作元代的 刊 木 列入一览表 , 而没有注明 这个幸存的版本很可能是在十八世纪刊印的。 关于这部著作的园满的论述 , 也许要算竹田龙贝的 《关于 �贞观氏族志�的编纂考察》一 文 。 《史学 》 ��� �年��卷 �期 , 第���� 魂�。 《新安大族志》的序言在程尚宽 《新安 名族志 》的 前言中被保留下来了 。 � 《新安大族志 》前言见北京图书馆珍藏图书微缩胶卷 , 第� �� 号 � 特维切特 � � � �� � � � �� �� �� � 《唐代统治阶级的组成 � 从敦煌得到的新证据 》 , 见特维切特 和赖特 �人 · � �� � � �� 《关于唐代历史的新透视》 � 新哈文 , � � ��年 � 第�� 页 。 见多贺秋五郎《古谱的研 究 》 , 《东洋史学论集 》���� 年第 � 卷第�� 一��� 页 。 《隋书》卷 � �� 写有这类型的例子 。 见约翰逊 �� �� �� �� ��� � �� 《中国中 古封建专制 政 治 》 � 鲍 尔 德 � � �� � � � , 科罗类头� �� � �� � � , �� ��年 � 第��一��页 。 陈栋 《新安大族志 》 � 清代刊本 � 卷一 。 多贺秋五郎在他的 《关于新安名族志 》中对这些不同的版本作了论述 , 《中央大学文学部纪 要 》�� �年第 � 期 , 第��一���页 。 �� ‘�� ‘ 。 志 》和 《名族志 》皆列第一 , 鲍氏世系在三种书中均列为第二 , 等等。 从所有现存的只习 一惯于记载单一氏族的族谱和宗谱的撰写体例看 ,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地区氏族的综合写 法 同别的地方相比较 , 已经有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 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即为什 么徽州地区留下这样非常大量 的关于宗族制的证据呢 � 要回答这一问题 , 我们必须从徽州地区本身的地理环境和经济配置上来考察 , 尽量 对各个世系的历史作调查 , 然后结合帝国时期与徽州经常发生联系的其他特点来分析这 些材料。 徽州因本地产品与商人而享有商业中心的盛名 , 因出了大量的文官而以文化发 达 闻名于世 , 但又尤以残存大量的 “奴隶 ” 而声名狼籍 , 这些方面都必须予以考虑 。 � 在考察过程中, 希望涉及当代史学家提出的关于中国 “士绅” 阶层的性质及清代 以前的 经济等问题 , 并根据这些证据作出正确的解释 。 徽州阀阅之家的早期发展 徽州府属下有款县 、 姿源 、 休宁、 黔 、 祁门和绩溪等六县 。 它位于今安徽省的东西 鹅 。 它最突出的地理特点 , 是连绵的林木 , 茂密 的丛 山峻岭 , 风景秀丽。 在山与小河三 角洲之间有一些低洼的 , 但不同于沿海的平原 。 群山磋峨 , 徽州大多数的山地都在�� �一 石��米之间 , 个别的山峰高达 ����一 ���� 米 , 最高的山峰是黄山 � 高� , �牡米 � 。 � 两条 � � 徽州商业的意义是一个已经广泛研究的课题 。 徽州商人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 � 藤井宏 《新安 商人的研究》 , 《东洋学报 》�� �� 一�� ��年第�� 卷 �一 �期 , 第 �一��,’ 韶一�� , �� 一��� , ���一���页 。 陈野 《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北京 , ����年 � 第�� �一���页 。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北京 , ���� 年�第二章《明代徽州商人》第�� 一�� 页 。 何炳棣在 《中国社会通动的概况 , ����一�� ��年 》 � 《社会历史比较研究 》第一卷第四 期第���一���页 , 琼 , �� �年 � 一文中曾论及徽 州的文化成就 。 参 阅 ‘�白森斯 � � � � � � �� �� � � � � , �� � �� � � � 《明代的官僚政治一 背景势力 的概况 》 , 见 哈 克 �� � � � � � � � � � � � � �编辑的 《七论明代》 �纽约 , �� �� 年� 第��� 一��� 页 � 又 《明代的官僚政治 � 一个 补充研歹贷 《� � � · � � � � �� � � �� � � 》第��卷弓��一�� �页 � �� ��一 �� � , 这一论文是前文的继续 。 关于徽州的奴隶 , 见 � 傅衣凌 《明清农村社会经 济 》 �北京 , �� � �年 �第 �一�� 页 。 仁 井田升 《关于明末徽州的庄仆制一 特别是其劳役婚 》 , 见 《中国法制史研究 � 奴 隶 农奴法 , 家族村落法 》 � 东京 , �� ��年 � 第�� �一��� 页 。 吴景贤 《明清之际徽州奴 变 考 》 《学 风 》第七卷第五期 � 一�� 页 。 最近对徽州奴隶作研究的有叶显恩的 《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煤所见的 徽州 佃仆 制 度 》 《学术研究 》��了�年第四期�� 一�� 页 � 同上作者 《明清徽州佃仆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33064936_3试探 》 《中山少、学 学学报》��� �年第 � 期�� 一 �� 页 。这里的奴隶一词 , 是用在最普通的含义 。 它的准确的意思 , 在 �『�一后一文的��一��页 已作出更清楚的解释 。 最适合于现代徽州的地图是三十年代出版的一系列中国地图。 东京 , �习会图书馆收藏。 见西 村庚 《中国本土地图口录 》 � 东京 , �� �了年第� 一�� 页 。 它较之于美军 地图服务部�� �年 从 《�� ��二�� 年中国五万分之一的中部地带调查图 》中取材所编制的 , �� ��年由军署出版的 地图 , 现在问名为 《中国地图 》的更有价值 。 徽州的黄山已被作为地质学广泛研究的题目。 见顾领刚等编的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 � 北京�� �� 年第一辑第��� 一�� �页 � 。 。 分 · 大时永禁喊穿境丙, 并写其他地区相连接。� 薪安江起豁卡徽州的东辘部 , 向南流经东甫 豁往入钱塘扛� 最启经杭州人大海。 督红求系及其支琉大 一北水 �后形成杯门水 )和小J匕 水; 始子徽州茜甫都, 从西南遨流江酋省蔡德镇地区 , 最后流入都陌彻‘ 在封建时代, 地方上的士绅家族及政府的地方官员的童要浩动之一 , 就是要清理河床的碎石 , 在一些 需要的地方修建水阿, 以保证这些河琉能很好地被村用‘ 彭 据清代地 理 学 家顾祖 禹 ( 1滋斗一1咖年)记载; 通过水陆路连接, 或单从陆路 , 均可从徽州到达杭州、 严州 、饶州、 池州、 宁国和江宁等地‘ À 二些因素己经影响到徽附地这土地利用的成功 。 当地土壤是破性 的。 属于 灰 化 红- 壤。 ½ 尽首徽州的降雨量比较大 , 但很快地使被排拽掉 , 地形的倾斜走向; 又易于遭封 风雨 的冲刷 , 这就造成了石灰和有用的磷的奇缺 , 意昧着长期以来当地居 民不得不连续刃 地给他们的耕地施肥。 ¼ 很显然 , 这一山区的环境给施肥带乘了困难。 最初耕种只限于 台地和大量的狭各。 挂地用来和粮食作物 , 而稍微高些的山地用来种茶 、 桐和竹; 在址 高的山坡兴养着松、 衫, 低些的山玻被廉成梯田 , 充沛的市量给当地居民不断地提供了 日常的用水。 。 历史文献对徽州的神种描迷给羲拍留卞了这祥的印象, 郎它是一处风景秀丽之邦。 多年来 , 当地.的文人和游客都曾描述徽州壮观的最色* 起伏的山峦 , 湍急的溪流 , 嶙晦 的署耘 裸史的幽科‘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 ( 1多86科l科1年 )在他的 日记中描述了他两度 考察此地的见闻舀 “绝徽危崖 , 尽皆怪松悬结” 。 ¾ 尤其徽州是 “云海” 之乡 , 雾及飘; 动的薄渝分织成“猫寄异的其有魅力的景象。 ‘ 关于徽州地区的行政区划 , 在中华帝国的最早时期已经见载。 在秦代, 徽州是郸郡J 属下的一部分; 权代, 属子舟阳都。 菌据文献记载, 汉宋动乱期闻, 士人毛甘曾经对率 岔 关乎廷个向翘, 伴后 ‘ 勿 旗祖禹《懊吏方舆绝要努 老无京, 盛蜘年)卷j宫, ’ 页127 李、 明代商人手册一灸的书也描述了 奢茗被商翘径全国各地的踌程. 澹待子吐商要览方〔内蔺义库收藏)卷‘ , 第一至七条路线中分射播述了从嵌州勤北京、 杭州、 景德镇‘ 谧州、 长妙、 他州相崇安的路程 。 陶承庆 《商程 二览》 丈方仿细本、 内淘文库吸藏》下: 挺、 82 . 摊、 肠禁路线夯别叙超从薇州到长安、 湖 广市 、 南京、扬州的路粗‘ 舫有选些绍橙、都是水、.陆路秘香合‘ 关于宋代通向徽州的水路的 论述 , 见池田静夫 《北宋水运的发展 》 《东南经济研究 分第由卷忍期 主二拍页 , 23 卷4 期 遴卜〔谕 , 幻卷弓期材‘创贡; 湘卷. 期刊‘翻负, 鱿卷1 期卜介 页 (讨幻一19拍年)。 可简当时人洪造所播迷的来代内地水路情配相比轿、觅《盘州义集 》诗一 ; 主页忆2页人撰造鼓稠这些永路舫换堆‘ » ¼ 孙敬之主编 《华东经济地理 》 ( 北京 , 戈如g年)第1针页 。 心 觅色克“‘耘n 乞“‘讯宫分成L)关子这方面的论速, 仗申国土地和用》 ( 纽约 , 里”阵 )第 y念祥柑贡。 心 引自欢徐坡蓉游记努第二游上衣游黄山百记穷 , 义见李奇欢徐霞客游记狱香港, 拍了4年 )第 片g黄。 。 萝愿《薪妥患努卷一 (生i传牟村籽, 清托版本, 收在《中国万志丛书办) 。 。 尧 · 共前乘镇压他们的孙契特妞贺齐进行友抚。 (, 被平定之后 , 即三国时期, 这二地区属于 吴国统洽卞的曰部夯, 孙叔称之为薪都郡‘ 诊到了隋代 , 改名为新安‘ 大约就在此时 , , 新安都属下被划为六个县。从前曾在睦州粗遂安管辖下的这部分领土 (现属于浙江省 ) , 也供入了徽娜 。 À 髦光疑向, 由于傲川人口迅速地增长 , 中国封建政府才设置了这些行政区划 。 从秦 代早期迄唐代 , 被州的人口有一个缓慢而穗定的发展。 但接着在唐代的前半期 , 整个徽 州人日却建增了六借。 公元科2年以后 , 人口的数字似曾下降 , 但到了北宋初 年 , 又 恢 复了人 口不断增长的趋势‘ 这种倩况一直延续至南宋早期l。 ¼ 总的说来 , 宋代之前 , 人_ 日增加最多是出现动乱期间和动乱之后。 汉末建安年间的动乱 , 西晋末年的永嘉 之乱 ¹ 乐史 《太平寰宇记 》 ( l功J年版序言 ) 卷10 4页 1 ‘面 《贺齐传 》 , 又见 《新 安 志 》卷 9第 26 一36页 。 º 《新安志 》卷一第一页B 面 , 《太平寰宇记》卷1山 , 第 3 页 B 面 。 必 《新安志》卷‘ ‘第二负A 面 , 包括今天的徽州在内的这一地 , 在牙:代以前也称款州 。 译者注:. 关子徽州的沿章地理;作者在此述稍有失误 。 译者的拙著 《明清徽州农村 社会 与佃 仆桃》· 第一章第一节 《徽州的沿革地理》 ( 此书即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 , 可供参考 。 匆 斯波义信在《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 》一文中所作的人 口数字的分析 。 见 《山本博 士 还 历纪 念东洋史论丛夯 (余京, 1 , 7尝年》第220 、221 页。 宋 (刘宋 ) 、 隋 、 唐时期 , 斯波义信作 了卞面的人户致字统补: 徽 州 人 口 变 化表 户户 数数 } 口 数数 晋晋晋 年代不明 ’’ [ O 菊菊菊 《晋书》卷1555 刘刘宋宋 年代不明明 120 58 ( 5 县 ))) 366 5111 《宋书》卷3555 隋隋隋 年代不明明 6164 ( 3 县 ))))) 《隋书 》卷3111 大大大大大约弓l任任 的21 ( 3 县))) 那引777 《旧唐书》卷4000宋宋宋宋 2832))))))) 唐唐唐 713333333 《太平寰宇记 》卷10444 7777777771忿忿 3 19600000 《元和郡县志 》卷2999唐唐唐唐唐唐唐 唐唐唐 74葱葱 3名320 ( 5 县 ))) 26910999 《旧唐书》卷4000 忍忍忍忍忍O弓弓 l弓学弓44444 《元和都县志 》卷Z JJJ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唐 99999999976一胎胎 117 eaaa 主户85600000 《太平寰宇记 》卷10444宋宋宋宋宋 客户3乏0 3333333 1111111110 11‘会111 1盯别333 一 主户i艺126333 19教9333 《新安志 》卷 iii宋宋宋宋宋 客户〔0 9 8888888 大大大大大约107 888 10658444 主户10对166666 《元和郡县志 》卷444宋宋宋宋宋 客户286息息息息 宋宋宋 11日111 16 1 , 1 4 77777 《新安志 》卷 111 ( 转下页注 ) 分 和唐中期 ( 译者按: “中期” 两字当系 “末” 字之误 ) 的黄纂择义期间, , 大量的人民从 宜州 、 饶州经江南迁徽州。 ¹ 徽州山区的山洞和溪谷为从分裂卯骚乱如北方逃难南来的 人们提供隐蔽所 。 那些逃避战乱的北方人民之所以移居此地 , 乃此为徽州被认是一处安 全的避难所 。 曾发生过一些强盗掳掠这些移居者并企图略扰新安地区的情况 。 约 在 公元61 6年 , 当地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汪华抗击了一个强盗集团 , 保卫了他的家乡 。 6 21 年 , 他款 附新_建立的唐王朝 , 唐王朝保留他原来建立 的统治机构 , 并委任他为整个新安地 区 的统 治 者 。 º 汪华在整个新安地区的举兵自卫表 明: 到了唐初 , 在各自差异 的长江 流 域 地 区 中 , 新安地区 已开始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习俗的独立的结合体 。 徽州与外界相对隔绝 , 增 山口了当地居民团结一致以防外来进攻的必要性。 多年他 , 汪华的名字是和新安反对外来 侵扰联在一起的 。 他死后 , 徽州的地方武装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 微州各地为之立庙 , 以 梗表彰和纪念他 。 » 在徽州的历史上 , 黄巢起义 ( 875一884年 ) 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 这一动乱持续了 一十几年 , 中国的北部和中部 , 起义蜂起 , 各 自割据 , 在南方也遭到破坏 , , 新安地区相对 利用这些数字必项特别小心 。 人口 数字是经常同财政收入联系在一起 的。 . 历 史学家 分析这 些材料必须经常注意到这一点。 关于这时期人口 问题最全面的论述 , 是青山定雄所写 的 一 系列的论文 , 即 《隋唐宋三代户数的地域性考察 》 《历史学 研究 》1 9 36 年第 6 卷 4 期59 一 94 页 , 第 6 卷 5 期49一74 页 。 中国历代政府划定一个特定地区规模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前后是 相当 复杂 的 。 一股说来 , 政府是根据必要的人 口 数量来划定边界线的 。 但是 , 由于一个特 定地 区的 进一步发展 , 人 口更调密 , 各县的边界便划得更清楚、 更 自然。 正如下面 徽州六 县乡 的统 计表所表明的 , 唐代与宋初的行政区分是特别真确的。 , 年 ’ 代 徽 州 乡 的 统 计 表 每 乡 户 数 :( 政府户籍上的数户 ) 乡的总数 二正望 …一些 一一止}二些‘一竺i二吕丝 卜一一兰生共- 卜一~生一一兰i吐2竺-{—~一里生‘, 一阵兰车一107卜1085 } 2011 ’ 1 5 3 ( 引自斯波义信 《宋代徽州 》第219 页 ) ““寸治兵卫在 《’离代的乡 ” ‘见龄木俊教今干‘顺纪念东洋 史 论丛扎 东扎 ‘96 ‘年出版 , 第4‘”一 ” 6页’一文中指 出 , 牌代的法食规军 , ’00 户为一里, 五里为一乡 。 他说 明了膺代乡组织最终怎样以 50 0户和五乡为基础 。 这可同官川尚志时一篇青详细论沐的交 音 《六朝 时代的村落 》 (见《羽 田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 , 1 9 5 0 年出版 , 第875 一 , 15 页 )作比较 。 弓}自斯波义信 价宋 代徽少: 他被封为越国公 。 :的地域 开发 》2 力页 见注篙写的家谱 《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谱 》 东京 ) 卷 一 , 第 2 页 。 6 0 · 19 35 年刊本序言 , 缩微胶卷 , 东洋文化研究所 , º¹» 地说却没有受到损害‘ 有人认为今天歇县的黄墩就是为了避免遭到黄巢农民军 的打击多 根据一些人的建议 , 按照黄巢的姓氏改名的。 ¹ 无论如何 , 在当时此地多少享有比较安 全的声名 , 关于这一点; 在后来的徽州文献中都有追述。 根据 《新安休宁岭南张长荟通_ 宗谱 》记载 , 新安多强宗大族 , 因当地 山多且险峻 , 河流湍急 , 蛮族远离 , 这些家族阶 子孙得以繁衍 , 村落激增 。 º 徽州留存至今的大多数族谱 , 都溯源于其先祖在黄巢起义期间迁居此地 的 在当时、 较多的人移居徽州可能是真确的 , 但对这些文献的使用必须多加小心 , 并努力用其他的资- 料去证实家谱提出的根据。 例如 , 根据《新安溪南江氏家谱、记载 , 黄墩的江 氏世系被推测 于唐代朝臣江遴的儿子江植 。 À 但在任何常见 的唐朝资料中却没有江遴的传记 , 当然也 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有儿子 。 又如黄巢起义期间 , 居住在船蓬塘 (宣州 ) 的唐朝大 臣王 仲舒的妻子, 据说当他丈夫被杀后 便带着七个儿子逃到了黄墩 。 ¼ 甚至在这种有证据的 情况下 , 仍要小心谨慎 。 因为明代家谱的编纂者是否在编写时出自为其 一世系连接弃护的 需要 , 而对原始资料任意取拾呢 ? 这是十分可疑的。 最大 的可能是徽州望族的始祖 , 并非从其他省份直接迁来 , 而是从邻近 的地、方逐渐 移居徽州。 例如 , 休宁县 的汪氏家族是由东汉时曾在今的浙江省绍兴县 当过地方长官的 汪文和迁居徽州而繁衍起来的。 ½ 著名的汪华就 自称是居住在款县地区的汪氏家族 的后 裔。 ¾ 和汪氏一样, 程氏家族的定居则追溯到当地任职的一位地方长官 。 如果是这样 , 这位地方官程元谭确实是新安太守 。 乡侯景之乱 ( 乡55 年 ) 时 , 他的十三世孙程灵洗是当 地一个有势力的军阀‘ 程氏的后代把他们家业的奠基归功于程灵洗及其儿子程文季 。 À 程灵洗也是一位在新安地区倡导农业的专家 , 对于谷物的播种和灌溉技术方面都提出了- 劝告 。 程灵洗还在其他方面运用了他的农业知识 。 他在黄墩开辟了程氏家族的第一个竹 园 。 吴氏家族也是新安早期的居民 。 自从秦代 昊泰伯任都阳县令 ( 今江西省都阳县的地 方长官)时起 , 吴氏就 已居住在南方。 昊泰伯有四个儿子 , 第三个儿子吴浅迁居新氮 必 ¹ 多贺秋五郎 《关于新安名族志 》第 9 页 , 牧野哭在他的论文 《明代同族社祭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一则 》中发 表了同样的看法。‘ 见他的论文集 《近世中国宗法研究》东京 , 1 9 d g 年出版 , 第136 页 。 º 汪玺《新安休宁岭南张氏会通宗谱 》 “序” ( 1 5 3 3 年刊行 , 缩微胶卷 , 东洋文 化研究 所 , 东京) » 作者网名 《安溪南江氏家谱 》 “序” ( 万历刻本 , 缩微胶卷 , 东洋文化研究所 , 东京 ) 。 ¼ 王仲舒在 《旧唐书乡有传。 可同王站 《新安武 口王氏统宗世谱 》 “序” ( 1 5 7 0 年刊卞, 缩微胶 卷 , 东京 , 国合图书馆藏 ) 相互参照 。 ½ ¾ 《新安志 》卷 1 页24 , 又参看 《休宁名族志 》卷二页一 , 彭泽 《徽州府志 》( 1 5 0 2年刊本 ) 卷10页 1 。 《南史》卷盯页1632 。 《新安志 》卷 6 页2 一 3 , 卷 9 页 15 , 《太平寰宇记 》卷10 1页 6 。 参看程敏政 《新安休 宁 程氏贻范集 》 (148 2年刊本序言; 缩徽胶卷 , 北京图书馆珍藏本 , 编乞 1003) 甲凳卷 1 页 76 又士 程灵洗的赞誉。 《新安志 》卷 6 .页 5 , ’ 又参阅吴津 《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谱 》 ( 1 5 2 8年刊本序言 , 缩微胶卷 , 北京图书馆珍藏木 , 编号70 9 ) 。‘ ¿À 禅州徽著书的学者之一呆少禅(‘8斗年中进士 )麟自称晕吴浅的后 代, 冀论征那些自称中唐以前就雇居此地 , 并被列入 《新安大族本》的许多别的家族的 钟种排事是困难的 。 . 1 1 万年编纂的方志 《新安志》所记载的宋代和宋代以前居住在此地;的已些重要家族 , 却没有列入 《大族志》和《名族志》之中Q , 这林是诬, 两者必居其 一 。 一是l王夕, 年编写 的《新安志 》中列有名字的家族由于政治的原因而没有载入 《大族 毒 冷(u 加年撰 ) , 就是说 , 未列入 《大族志 》的家族是陈裤的政熬, 一是这 些 家族 在 11 拓至”工6年期间有的已死绝 , 有的已经迁走。 正如后面将幕谈及的, 环乃至U 环年这段 耐间鼻傲州大变动的年代。这里重要的是在于说明 , 五代宋初以前, 有大量的家族移居徽 洲是由于逃避北方动乱而南徒之故。 而另外某些家族是作为帝国官借政治的代表而长期 据作徽州。 他们在此地数百年的定居哗许是有案可稽的。 此外, 由于资料的缺乏 , 要确 一定大多数徽州 的移居者的社会地位是困难的 , 然而 , 很可熊正如已故的那波利贞所指出 哟, 这些移居微州的家族包含唐代中原地区的各个阶层 , º 同时必须诈意到, 实际上那 些在徽州居住 的家族并非固定不动的 , 迁移的过程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一些家族比另 一些家族更能适应新的环境 。 根据人日数字, 黄巢起义后的一界长对间内, 在徽州本地 仄内部及其周围 , 还有一定敬量的替动人口 , 宋代末年以前, 徽州布业炸的农业, 华济丰的攀荣 , 及琳学本上的成就 宋代以前, 徽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难理解的。 早在庸作, 禅州郭以商品化的土特 产而闻名。 据 《全唐文 》记载, 祁门县有百分之七 、 八十的农户种茶, 既可供养自弓, 又可供缴纳赋称。 À 促使农民有可能卑中于商品性的农非而不是单纬地为自己种植粮食 豹一个因素 , 是肉于当地有一种早熟的叫做桃花米的稍种。 中军少从六世纪 的梁 朝时 毒 , 当地的居民已经发现了这一稻种。 当时的新安太守任防曾谈及它 , 说它亩 产 可 沐 二十石¾ 。博物学家 、 《新安志 》的作者、 徽州人罗愿也认为这种微红色的“桃花米” 的确 泽一早熟的品种, 罗纂写道, 尽管沐种早熟的稻种的产最稼妻于睡熟的林稻产早摹低很 多 , 但它具有抗早熊力强的忧点, 卿这种需要水分伟魄熟的移举少的早熟稍, 可以在高 ¹ 见 《新安志 》卷 1 页 15一17 , 例如谏、 聂和潜氏家族。 º 那波利贞 《被忽视的南唐文化价值 》 , 《历史地理》第四卷第二期红一邸页 , 第四卷第三期18 一31页 ( J919年 ) 。 参阅爱伯哈德 《华南各个家族的流动 》 , 《中国问 题研究 》 19 61 年第 6 期第16一24 页 。 爱 伯哈德举出南移后许多世纪来依然保持原来的传统的农业和商业的家族的一些例子 。 À 《全害文 》卷802页 8 。 房代普通的茶税 , 见特威切特‘D 司 , 匆w 滋五ct t) 《唐代的财政管 理 》 ( 剑桥 , 1 9 7 0 年 ) 第62 一65页 。 祁门县最早的流行的茶是红茶 。 ¼ 《新安志 》卷 2 页 1 。 » 《新安志 》卷 2 页 1 。 关于任防传 , 见 《新安志 》卷 9 页13 。 应当注意 , 由于 这 里 的 石和 亩的准确的含量是不清楚 , 所以这些产量数字不是很能说明问邃。 择者注. 《新安志》卷九 《任防传 》云: 任叻 “卒于官舍 , 唯有桃花米二十石 , 无以为敛” 。 这里说亩产二十石 , 显 然是忙中有误 。 一 二 À 《新安志 》卷二页 1 , 罗愿谬明了釉和硬 (粳 ) 之问的区别, 种, 现代通常含有早熟稻海 意思 。 在他的《尔推翼》 ( n 74 年刊行 ) 一书中说. (转下页注) · 石2 . 地或山坡上耕种 , 靠泉水和雨水来滋养。 在山多土地有限的徽州 , 要种植一般品脚的水 稻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十一世纪输入 占城稻等早熟品种好久以前 , 当地 的农民已经利用 本地的早熟稻品种为自己生产一定数量的粮食。 ¹ 除茶之外, 徽州还为商品市场生产了其他产品。 木料和木制品是当地收益的重要来 源 。 松、 杉和竹沿着徽州的主要水道运输到人口和手工业的中心º 。 很多木料用来当燃 料。 事实上 , 木料的价格显然是很低 。 从宋代著作家的议论看 , 那里的木料 是 很 丰 富 的。 范成大 (11 26 一11 93 年 , 1 1 科年进士 ) 在华中地区历时三月旅行所写下的著名日记 《掺莺录 》中 , 记述他在徽州地区的游历时也论及这些价格低廉的木料 。 » 当地另一著 名的产品是墨 。 本地 出产的桐油和松烟 、 水就是这种墨的基本成份。 在徽州早期的历史 中 , 制墨 是 李 氏 家族的专门行当。 唐代末年 , 为了逃避北方的动乱 , 李超迁居歇州。 在那里 , 他发明了墨的制造方法。 李 氏的制墨方法作为祖传秘方保持了四代。 因其质量 精良, 又以李氏标号 , 徽墨驰誉海外。 李氏家族随之兴旺发达。 到了十世纪 , 在这一家 族各个成员所制造的墨中 , 李廷 佳的最受书法家和画家所宝爱。 但是 , 到了李超的三世 孙李文用时 , 制墨的祖传秘方被澳露出去 , 最后成当地众所周知的东西。 ¼ 当地 的其他 商品还有蜜、 擦亮瓷器墨迹的滑石 、 银 , 以及诸如漆 、 纸等产品。 ½ 这些土特产 , 除桃花米和其他一些谷物外 , 都当商品输出外地 。 虽然也种植一些蔬 菜 、 水果和豆类 , 但 是当 地 的大多数人民都致力 于 上 述 各项商品的生产。 ¾ 微州的 人民粮食并不能自给 。 “祁门水入都 , 民以茶 、 漆、 纸 、 木行江西 , 仰其米自给” 。 ¿ 也 就是说虽然徽州人民可以依靠自己生产的谷物和桃花米等其他粮食 , 但是他们主要的粮 食供应是靠外地输入。 徽州的农户被引诱去进行商业性的东方类型 的农业 , 或从事一些 非农业性的职业 (如制墨)。早在九世纪 , 徽州一些家族发迹的秘诀 , 就是从事这些特殊 产品的生产 , 并把它同其他地区的产品相交换。 À “又有一种日袖 , 比于形梗小而尤不粘 , 其种甚早。 今人号釉为早稻 , 硬 为 晚稻。 苏氏云 , 梗一名釉 , 亦未尽也。 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 , 耐水早 , 而成实 早 , 作饭差硬 , 土人谓之占城稻” ( 见 《尔雅翼 》第 3 页 。 转引自何炳棣 《中国 历 史 上的早熟稻》, 《经济史评论 》第 9 期2 05 页 , 1 9 乒g年出版 ) 。 关于宋代以前江南地区粮食作 物农业技术传播的一般问题 , 西山武一的 《亚洲式农业法和农业 社 会夯 ( 东京 , 1 9 6 2 年出 版 , 页12 5一174) , 和天 野元之助 《中国农业史研究 》 ( 东京1962年出版 , 第171一471 页) 等论著可供参考。 当地首先面临的压力是水利灌溉技术 , 而农具 、 肥料 、 改良种子和 农作 品种等是后来才注意到的 。 何炳棣《中国历史上的早熟稻》有提及 。 斯波义信 《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 》第227 页 。 范成大《骏驾录 》。 《新安志·》卷10 页 18 《李廷挂传 》 《太平寰宇记 》卷10 3页 3 。 《新安志》卷二页16 一17. 《新安志 》卷一页5 。 徽州的历史可以同波朗翼(K ad P ol an 葬) 的 《大转变 》 ( 纽约 , 1洲砚年出版 ) 和 派 伦 涅 《H 皿ri Pi 比n ne ) 的 《欧洲中世纪经济与社会史》(纽约 , 19 防年出版)这两本书理论的论述 (转下页注) ¹º»¼。ÀO切 .曰 · 一般地说 , 把徽州经济发展的图景 , 视为唐宋过渡时期中国农业和商业发生性质上 变化的缩影 , 可能是适合的。 正如日本学者藤井宏所指出的, 这种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 1 ) 商品的收购与销售 , 已不再仅限于少数富人的奢侈品 , 而是 扩大到 国 内 包括 “贫 穷的自由民和农村的小土地所有者” 在内的更多人们的日常必需品; ( 2 ) 中国各 地 的 农民经济上不再自给了 , 而被卷入内部贸易网络之中 , ( 3 ) 国内的商业贸易甚至 浸透 到离城市甚远的穷乡僻壤 。 勿 在徽州 , 这三方面的变化 , 都可 以为上面列举的证据所证 实 。 到 了五代的末年 , 徽州经济的发展趋向专门化 , 它同外部地区发生了紧密 的联系 。 头一个发现徽州的潜在财富并加以开发的官员是淮南节度使 (军事长官 )杨行密 。 他于89 3年侵入新安 , 赶跑地方刺史裴枢 , 并以池州守将陶雅代之 。 º 为 了筹备与 吴 越 王国乃 至与宋朝作战 的军炯 , 这些统治者开始在徽州征收重税 。 五代时期 , 在作为长江 下游和江西北部所销费与加工的山区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徽州 , 当地 的豪强为了自己的利 益 , 开办起地方的手工业 , » 并使之成为自己 巨大财富 的来源 。 9 解年 , 陶雅增加 徽 州 的土地税 。 据 《新安志 》记载 , 当时的土地税是相当繁重的。 ¼ 通常要交纳两税 , 郎夏 税以绢帛交纳 , 秋税以谷物交纳 。 此外 , 还要普遍征收三种新税 , 后来统称为“杂钱” 。 这些杂钱包括正税以外的绢帛 , 而这些绢帛是用官盐、 釉配给老百姓 , 再抬价换算而来 的 , 民间所应分的运输税也换算成绢帛交纳。 ½ 杨行密所控制 的淮南地区, 是徽州地区 用盐的主要供给地。 杨行密和他们的同行坚持从盐税中牟取 巨利 , 首先定出盐的卖价 , 其次确定盐税总额 。 后来 , 在陶雅 当政期间 , 地方的统治者要求交纳的是现钱 , 而不是 实物 。 ¾ 赋税从征收实物变为折钱的折算率 , 是根据上、 中、 下三种 田地的税率折算的。 联系起来 。 后一本书还谈及了贸易的对外性。 两位作者都指出 , 市场不是从纯地 方或个别 商业的需求中发展 , 而主要是 由于外来居民中补充性产品的变化引起的。 市场是它的结果 , 而不是长距离贸易的起点 。 这一看法同亚当 · 斯密士(A da m S m it h) 的见解是 相 反 的 ( 正 如他的《国富论 》中所陈述的 ) 。 斯密士认为商业开始于农业社会 。 在那里 , 由于剩余产品 发展了 , 从个人之间进行剩余品实物交换的倾向中产生出分工的基本形式 。 商 业还导 致 了 在乡村的围绕农民而居住的手工业者 (铁匠 、 木工 》的专业化 。 他们为农民服务 , 并同农民 作产品交换 。 参考贝利(B ri an J.L 。 B e rry ) 《中心市场和零售点的布局 》 ( 美国恩格尔 伍 德悬崖社1967年出版 ) 第106一 113页 ¹ 藤井宏 《新安商火研究 》 º 这些人的传 , 见杨忽 《觉山郡志 ( 1344年序言。 缩微胶卷 , 北京图书馆珍藏本 , 编号588 ) 卷六页五: “杨行密传 , 《新安志 》卷九页25 一27 : 裴枢和陶雅传 。 » 关于武官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的详细论述 , 见伍思(E d m un d W oath y )《宋代的建立 , 9 50 一1000 : 军 事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哲学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 , 1 9 75 ) 第六章 《9 5 0年前的武官 》爱伯 哈德(W ol fra m E ber h ar d ) 《关于五代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 一些社会问题的评论》 , 《中国研- 究》 ( 19 4 8年 ) 第 1 一18页 。 ¼ 《新安志了卷2 页21 。 ½ 《新安志 》卷 2 页22一230 ¾ 《新安志》卷2贡丁9 。 这时期货币经济如何演变的情辟论述 , 是日野开三郎 《楚马殷的通货政 ’ 策与五代时期的金融业者 》中的两 个部 分 ( 衣东洋学报》1 97 1年:第54 卷 2 期 139 一187 页 租 54 卷 3 ‘期323 , 3弱页)。 日野指出 , 五代时期楚的马殷之所以如此重视铸钱 , 是为了促进丝 、 粮食和茶的生产 , 以便输出北方 。 6 斗 长期以来 , 高额的赋税和折钱交纳这两种现象 , 严重地影响了徽州的发展 。 五代时期 , 徽州的统治者所定下的高税的先例 , 为宋代的地方官所继续推行 。 官方 关于全国两税率的规定 , 大约 是产量的百分之十¹ 。 而在徽州 , 税率要产得多 , 高达产 量的百分之二十 。 而且 , 休宁县在宋代的前半期 , 除在一个短期内税率稍低外 , 从未低 于这个比率。 º 由于宋朝如同前朝一样税收要求以现钱交纳而不是实物 , 导致了物价跌 落 , 国家税收更加困难 。 沈括 ( 1031一IQ95 年 , 1 0 5 3 年进士 ) 曾批评过折变的问题 , 他 说: “款州税额太重 , ……款州输官之绢止重数两 ” 。 ¿ 实际上 , 沈括所抱怨的是这些 繁苛的赋税 , 使农民不得不进行额外的生产 , 而额外的生产势必是粗制滥造的 , 降低了 产品价值 。 由于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在公开的市场上跌价 , 而他们又不得不 用 现 钱 交 税 , 所以其生活日益恶化。 沈括还描述了同一时期在福州由于赋税 的苛重而产生的类似 的后果。 ¼ 这里似乎应该注意到 , 虽然规定以现钱交税有效地促进 了农业剩余产品商品 化 , 最初可能对交税 的人民是有利的 , 但是从长期的后果看 , 正如沈括所抱怨的, 至少 对徽州是有害的。 一般说来 , 宋代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宋政府的税收政策是相当轻 的, “土地税的收入 下降到中央政府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 ” ½ 这一政策 , 总的来说 , 促进了农业 的活 力 。 也许有人会间 , 徽州为什么不执行普通的税收政策? 宋政府怎么发现徽州 , 并对它 征收如此相对苛重的赋税呢? 要 回答这些间题 , 必须把宋代的徽州置于国家与农村的关 系中去考虑。 关于这一点 , 正如下面拟将论及的 , 当时被载入 《大族志 》前面的许多家 族 , 亦最早积极参加科举考试 , 并获得了政府官职的家族 。 毋庸置疑 , 徽州的大地主家 庭又都是取得了享有一切特权的官户的地位。 ¾ 同时, 一个大族名 义上 是一 个 家庭 。 ¹ 据 《新安志 》卷四页四记载 , 宋代的前150 年中休宁县的税率 (每亩 ) : 上等 田 ( 秋苗 ) 是 二斗三升八合 。 周藤吉之 《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 ( 东京 , 1 9 54 年版 ) 第529 一539 页将一些 县上等田的税率作了比较: 太平县 ( 宣州 ) ;是1 斗 3 升14 合 , 捕溪县 (饶州 ) 是 5 升 5 合。 º 关于这些税率的不断变化问题 , 《新安志 》没有加以说明。 仁宗统治期间的1户2 3年 , 镯免税 粮 。 见程泌 《洛水集 》 ( 四库全书本 ) 卷 13 页 5 。 参看草野靖在 《大上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 发展 》一书中关于徽州高税率的介绍 。 岩波讲座 《世界历史 》第 9册 (东京 , 1 9 7 0 年出版 ) 第373 页 。 总之 , 草野靖在他的文章中提出 , 宋代的地主对他们的佃户在经济上不是 非 常严 厉的 。 » 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一页 3 ( 《四部丛刊》续编 , 上海 , 1 9 3 4 年出版 ) 。 《沈括和他 的梦 溪笔谈》 , 《通报》第朽: 2阳一292 页 ( 1958年版 ) 对沈括及其著作作了精采的描 叙。 译 者 注:折变是官府对夏税规定的各项定额 , 根据物价状况 , 借 口 “一时所需” , 任意折 换 , 例 如以绢折钱中 , 政府可随意抬高价格 , 加重剥削。 为了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 现将忱括 这段话的全文转引如下: “福、 款州税额太重 , 福州则令以钱二贯五百折 纳绢一 匹 , 歇 州 输官之绢止重数两 。 太原府输赋全除 , 乃以减价来集补之 。 后人往往疑福 、 款折 绢太重” 。 见中华书局出版的 《新校正梦溪笔谈 》卷十一 “官政一 ” , 第122页 。 ¼ 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一页 3 。 ‘ ½ 引自戈勒斯(P et er Fo las )《宋代的中国农村 》 《亚洲研究杂志 》 ( 19功年 2 月)第39卷 2 期 31 1页 。 : À 戈勒斯很清楚地概述了日本学者柳田节子关于官户特权问题的著作。 柳田在 《宋代政府制与 政府权力 》 (《东洋文化)}1 97 5年三月第弘期17 页 ) 一文中 , 论述了 “官户 , 无论他们的财产多 少 , 只交纳基本的地税 , 实际上免除了所有的劳役和各种苛捐杂税的勒索” ( 戈勒斯《宋代 的中国 农村 》第300 页 ) 。 拭 这些单个家庭的数量的增加被视为 “家庭的成员” 数量 的增加—这些一族视为一家的家庭形式 , 看上去根像 “理想化” 的大家庭 。 这种大家庭 , 学者们时常把它同中国的家 庭模式联系起来 。 徽州学者吴做 ( 112 5一工18 3年 )在他的著作中指出 , 徽州 的小宗族 由几十个家庭组成 , 大的宗族则由几百个家庭组成 。 º 有人会发间 , 究竞国家是怎样看 待这些与徽州农村组织有关的现象呢? 能否把国家的税收政策解释为对徽州这些消费性 家族的现实和潜在势力的警戒或防范的形式呢 ? 解答这些间题 , 很难做更多的假设 。 对这些间题的回答, 应当考虑宋代徽州农村生 活的其他迹象 。 首先是徽州农民群众日趋贫困的间题 。 当代的学者继续把它归诸十二世 纪以后徽州人 口 的迅速增长 , 地少人多及因之而引起的 “竞争气 氛” 。 根据吴 做 的记 载 , 那时的情况已是如此地恶化 , 以致人民为了活命几乎不得不起来造反。 屯 地方志记述 了11乡O年 以后从徽州广泛地向皖北的舒州 、 池州和无为州等地移民 。 。 当时徽州人 口的 拥挤 、 增长的另一迹象是杀害女婴之陋俗出现 。 ½ ¹ 宗族作为中国扩大的家庭是一个 “自然的产物” , 或是一 “中国社会内向的组织 。 ” 它显示了 中国社会发展的幼稚的复杂性 。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 中国的世系 (亦即宗族 ) 是容易经常改变 其含义的 , 并且随着整个社会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作调整。 近代扩大和合讲的世系是著名的宋 代模式 , 特别是政治家范仲淹《9 89 一105 2) 所建立的模式的翻板。 见聂维 逊(D .S .N ivi so n) 和韦赖特‘A .F .W ri g ht ”合编 《在行动中的儒教》 ( 斯坦福 , 1 9 5 9 年出版 ) 第97一133页 。 何 炳棣在他的论文 《中国的家庭制度》 , 费尔贝(s .M .Fa rb;r) 、 墨斯特 志 (P记ro M us tac 比幻 和维勒逊‘R og er W ils o n) 合编的 《人类与文明: 家庭为了生存而探 索》 ( 纽约 , 1 9 6 5 年出 版 , 第15 一 30页 ) 都曾论及下面的问题 , 即在中国历史上 , 大家族 , 亦即宗族 , 经历了三种 不同的形式。首先 , 古老的封建贵族的宗法制。 它是父系的 , 严格建筑在嫡长继承制基础上 。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 , 这种组织形式已经消失。 其次 , 世族门阀制。 东汉时期 , 这种形式是由 大量的奴仆、 部曲、 佃客和其他类型的各种姓氏的依附者隶属于一个彼此有亲属关系的少量 人的父系家族所组成。 从三世纪至六世纪 , 为数不多的最强大的世族 , 控制国家政权 , 形成 一个永久性的贵族政府 。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唐代 , 由于科举制度打破了他们政治上的垄 断 , 这些门阀世族在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上的重要性减少了 。 八世纪后的动乱 , 导 致对 依次 建筑在 强大家族组织可靠基础上的强固政府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看法, 第三 , 包 含 广 泛亲属关系范 围的宗族 。 它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 日益深远的意义 。 强调从宋代以 来 第 三 种宗族 形式近来相对发展的另一近著作是牧野哭的 《近世中国宗 族研奋究 》 ( 东京, 1 9 4 9 年 出版 ) 这是一部收集有九篇关于中国家族制度的论 文集。 可参阅鲁衣 父(yi h一hi R u ey ) 的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 》 (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系公报 方第17 期 1 一14 页 , 19 牡年十一月 ) 一文 。 º 吴做 《竹洲集》 ( 四滓全书本 ) 。 » 吴做 《竹溪集》卷12 页 7 。 ¼ 《新安志 》卷一页4 。 这时期关于迁移的类似参考资料 , 见聚集在 《永乐大典 》的7328 卷18 页 (复制品. 北京 , 1 只印年 ) 。 ½ 《宋会要辑稿)}. _“邢法” ( 北京19 36 年 ) 第16 5册59 页。 · 参看艾乔伦《W o rn or 巧比hom )的 详细论述 , 《宋代人口控制的一些记录 》 ( 刊于普鲁寨哀编 《中国研究与文献》, 巴黎 , 1 9 76 年出版 , 第85 一96 页 ) 。 切 ,. 邸 遗憾的是 , 这时期的官方人口数字没有真实地反映这些间题 。 据 《新安志 》记载 , 1 0 7 8 一1085年主户为103116户 , 客户为 2868户 , 到了1165 一1工乃年主户增至112595户 , 客户增至7斗88户 。 ¹ 有人可能会简单地把这些数字当做客户增长率比主户快的根据。 。 但是 , 正如近来一次关于宋代租佃间题的讨论中所指出的 , 要说 明这些数字的问题要复 杂得多
本文档为【_新安大族志_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_800_1600年_ (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66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6
浏览量: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