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

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

举报
开通vip

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 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 陈友康 内容提要 : 家族文学是指一个家族内部产生数个递相传承 、彼此影响的作家 , 并在创 作上表现出某些共 同特点的文学现象 , 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也存在 。 家族文学产生的 宏观文化背景是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 ; 家族 内部有一个追求高推精神生活 的家庭文化氛围 , 以及深厚的文化积累和良好的家教传统 ; 家族周围活跃的文人团体对 家族文学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 。 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蕴 涵共同的生活情趣 、表现出相似的艺术风格 。 关 ...

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
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 陈友康 内容提要 : 家族文学是指一个家族内部产生数个递相传承 、彼此影响的作家 , 并在创 作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某些共 同特点的文学现象 , 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也存在 。 家族文学产生的 宏观文化背景是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 ; 家族 内部有一个追求高推精神生活 的家庭文化氛围 , 以及深厚的文化积累和良好的家教传统 ; 家族周围活跃的文人团体对 家族文学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 。 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蕴 涵共同的生活情趣 、表现出相似的艺术风格 。 关 健 词 : 民族文学 家族文学 现象 成 因 特点 作者单位 :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在汉文学史上 , 一个家族当中出现多个卓 有成就的文学家是常见的事 , 古代称为 “一门 能文 ” 。 三国曹氏父子 、东晋谢氏家族 、北宋三 苏 、明代公安三袁 、现代周氏三兄弟是其中显 例 。 这些文学家族 , 声名煊赫 , 震古砾今 , 向为 学界所重 , 对他们的研究往往成为热点 , 成果 众多。 这种 “一门能文 ”的家族文学现象 , 在别 的民族当中也存在 , 只是尚未引起学界关注 , 专门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 。 本文以云南为例 , 提出古代少数民族中的家族文学现象 , 并对其 产生原因和特质进行初步探讨 。 希望通过这 一个案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带动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家族文 学的更多关注 , 从而拓宽民族文学研究的视 界 。 本文所说的家族文学 , 是指一个家族内部 产生数个递相传承 、彼此影响 的作家 , 并在创 作上表现出某些共同特点的文学现象 。 在古 代云南 , 家族文学主要出现在受汉文化濡染较 深的民族 当中 , 如 白族 、纳西族 、彝族和回族 等。 云南可考见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家族 3 0 , U。{仁8 娜; 孔 一升碌阴。 娜浑片八飞一祥味£ 是元代大理总管 、白族段 氏 。 段氏作者最早见 诸记载的是宋元之交的段福 。 据景泰《云南图 经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卷五 , 段福著有《征行集》, 今佚 。 第一 个有作品传世的是段光 。 据胡蔚本《南诏野 史》下卷 , 元顺帝时 , 段光袭大理总管职 , 曾率 兵大败番兵 , 赋《凯旋诗》。 其后 , 段光子段功 , 功嫡妻高氏 , 妻阿盖 , 子段宝 、段明 , 女羌娜 (又 作羌奴 、僧奴 )等均有诗作 。 段氏家族文学是 南诏文学以后云南贵族文学的又一 次突起 , 在 云南地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明清两季 , 云南文学长足进步 , 白族家族 文学更趋发达 。 明代规模较大的是浪弯(今洱 源)何氏 。 何氏一族 , 五代六人 , 赋性高洁 , 好 学尚文 , 代代相继 , 在文学上各有建树 , 并有佳 作流传至今 。 何思明字志远 , 嘉靖癸卯举人 , 历官通判 , 有政绩 。 《滇诗拾遗补》录其诗二 首。 思明子邦渐 , 字文槐 , 万历间官下那知州 , 有《初知稿》。 《滇南诗略》引方志云 : “浪邑诗 学 , 实自公倡之 。 ”邦渐子鸣凤 , 字巢阿 , 万历举 人 , 崇祯间官四力l郸县知县 , 升安徽六安知州 , 有《半留停稿》、《篙寮集》。 鸣凤五子蔚文 , 字 稚元 , 号浪仙 , 永历举人 , 幼即聪敏 , 九岁能诗 文 。 好读书 , 胸怀大志 。 时值明清易代 , 士人 酋‘尹已少数另淤劣家族戈掌波瞬 多丧节 , 蔚文隐居宁湖 (此碧湖 ) 。 著有《浪植 稿》等 。 在何氏家族中 , 蔚文成就最大 。 《滇南 诗略》云 : “志称邑人能诗 , 自邦渐始 。 然邦渐 以文名 , 今观蔚文之诗 , 殆较胜于邦渐云 。 ”蔚 文兄星文 , 崇祯间岁贡生 , 明亡 , 与蔚文同隐宁 湖 , 著有《何氏琴谱》等 。 蔚文侄素琦 , 字尚白 , 读书有得 , 无意仕进 , 隐于宁湖 , 号 “此 碧渔 家” 。 往来乘一小舟 , 以琴笔 自随 , 出人烟波 中 , 高情逸致 , 不减二文 。 清太和 ( 今大理 )赵 氏也是一门五人工诗 的文学世家 。 赵廷玉字梁贡 , 绝意仕进 , 遍游 天下 , 广交师友 , 以诗书 自娱 。 著有《求斋文 集》、《睛虹诗存》、《紫友老人诗草 )) 。 廷玉妻周 馥 , 字雁沙 , 娴淑能干 , 在理家之余 ,率性为诗 , 著有《绣余吟草》一卷 。 昆明名士刘太绅等序 之 ,极为推重 。 廷玉弟廷枢 , 字仲垣 , 曾官江西 安福 、萍乡 、安仁知县 , 有《所园诗集》四卷 。 廷 玉子杨载彤 , 字管声 , 号山解谷 , 因恢复宗姓改 姓杨 。 年少颇以文才 自负 , 但屡试不第 , 最后 以副贡生官马龙州学正 。 著有《山解谷诗草》 六卷 。 据赵廷枢 ((所园诗集》卷二《读先大父 <香岩诗集>》二首 , 可知其祖父亦能诗并有诗 集 , 可惜《香岩诗集》已佚 。 纳西族成就最大的文学家族是明代丽江 土知府木氏。 木氏世守边境 , 屡建军功 , 多次 受到明帝嘉赏 , 是云南古代各民族中一大望 族 ,声威显赫 。 同时 , 木氏家族雅好文学 , 以诗 礼传家 , 历代土司均能诗善文 , 在当时就饮誉 海内 , 受到杨慎 、董其昌 、陈继儒 、钱谦益 、徐霞 客等名公巨儒推重 。 《明史 ·云南土司传》云 : “云南诸土官 , 知诗书 , 好礼守义 , 以丽江木氏 为首 。”方国瑜先生《木 氏宦谱序说》谓 : “闻故 老言 ,木氏自木公至木增所作诗文集十余种及 其他撰述 , 先后至苏州汲古阁毛晋家精刻 , 板 片运归 , 藏于万卷楼 。 咸同兵焚 , 楼毁 , 图籍与 板片荡然无存 , 故木氏刻书流传至今者甚少 也 。 ’, ¹ 毛氏汲古阁是明代著名刻书之家 , 所刻 书以博雅精审享有盛誉 。 又据著名文物鉴定 家孙太初先生目验 , 木氏流传至今的著述共有 11 种 。 另有见诸方志著录的木青撰《玉水清 音》、木增《竹林野韵》及 木高 、木东 、木旺诗集 失传º 。 尽管如此 , 一个明代边疆少数民族家 族亦有 11 种之多的著述 流传至今 , 也堪称绝 无仅有的文坛奇观了 。 木氏家族 的文学 成就 , 极盛于 “六公 ”时 代 。 “六公 ”之说 , 出于云南布政使司右参议 、 兵部车驾郎中 、吴郡人冯 时可撰《明丽江知府 木氏雪山 、端峰 、 文岩 、 玉龙 、松鹤 、生 白六公 传》。 所谓六公 , 指木公 ;公子木高 、号端峰 ;高 子木东 , 号文岩 ;东子木旺 , 号玉龙 ;旺子木青 , 号松鹤 ;青子木增 。 六公皆工诗文 , 而以木公 、 木增成就最高 。 木公 ( 14 94 一15 53 年 )字恕卿 , 号雪山 , 木氏第八代土知府 , 著有《雪山始音》、 《隐园春兴》、《雪山庚子稿》、《万松吟卷》、《玉 湖游录》、《仙楼琼华》六 部诗集 。 后 由杨慎从 其中选出 1 14 首并加评点 , 另成《雪山诗选》, 流布极广 。 杨慎并 为《仙楼琼华》和《雪山诗 选》作序 。 在杨慎等人 的推扬下 , 木公诗在内 地声誉极高 , 文坛 宗匠钱谦益 、朱彝尊等极表 赞赏 。 钱谦益选其诗人《列朝诗集》并在小传 中称其性情诗歌 “中土贤士大夫无以过也 。 ’, » 木增 (巧87 一 l科6) 字长卿 , 号华岳 , 又号生 白。 11 岁袭职 , 加授云南布政使司右参议 , 30 岁后 退隐 , 子木彭袭位 。 所著有《芝山云获集》、《山 中逸趣》、《啸月函空翠居录》、《竹林野韵》、 ((云 获淡墨》等 , 皆银板印行 。 《云羲集》有董其昌 等评点 , 《逸趣》有徐霞客序 , 《淡墨》曾被《四库 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著录。 木增大量刻印木 氏诸书 , 并广泛结交文人学士 , 为列祖列宗延 誉 , 对木氏家族文学的保存和传扬贡献至伟 。 钱谦益《列 朝诗集》丙集《丽江木知府》条云 : “雪山之诗得传中土 , 增之力也 ” , 确为的论 。 纳西族又一影响较大的文学家族是清代 桑氏 。 桑映斗 (约 178 2一 18 42 )字沁亭 , 自幼聪 慧好学 , 才高志大 , 家中藏书极多 , 涉猎广博。 科场失利 , 以教书为业 。 好为诗 , 以 “滴仙 ” 自 负 , 著有《铁砚堂诗稿》。 映斗胞弟炳斗字澹 亭 ,清嘉靖间秀才 , 科举受挫 , 游幕谋生 , 常与 兄映斗 , 弟照斗及乡中诸名流诗酒唱和 , 著有 《味秋轩诗稿》。 桑照斗 , 贡生 , 原有诗词著作 , 洲 一:洲牙‘ 一沂 李 一 仁 川 洲一 ; ;川括拼 3 1 多已散佚 。 桑氏三兄弟科名不显 , 沉沦社会下 层 , 但手足之情深厚 , 互敬互爱 , 在文学上彼此 砒砺 , 携手共进 , 桑炳斗《检藏书有感呈 沁亭》 云 : “身世相师是沁亭 , 少而壮也影随形 。 ”照斗 《哭兄沁亭》亦云 : “暮年相守甘贫贱 , 痛绝同床 读书声 。 ”这些诗都反映出兄弟之间情兼师友 的关系 。 除上述所举各家外 , 古代云南少数民族中 一门能文的家族还不 少 。 如 明代蒙化 (今巍 山 )彝族土知府左氏一族涌现出左正 、左文象 、 左文臣 、左明理等人 , 可以媲美丽江木 氏。 白 族中清代太和杨氏有杨晖吉 、杨师亿 、杨履宽 三个名诗人 , 被云贵总督尹壮图称为 “南中著 姓 ” ,并说“滇中文献 , 著称大理 。 今时著称 , 曰 维杨氏” ¼ 。 文学家族的增多 ,从一个侧面反映 元明清时期云南文学的发达和 民族文化的进 步 。 (木公)壮年让爵隐于雪 山 , 读书千百 言 , 过 目成诵 ; 好为诗 。 初末钦政 , 隐于五亩 园 , …… 日 惟焚植沦茗 , 听鸟浇花 , 梵吹渔歌 , 咸借为适 。 已 而更号万松 , 环堂皆植以松 , 日峨其间 , 所得佳句 录成一 伙 , 命 曰《万松吟》。 居 尝手王孟 高岑 诸 编 , 枕籍弗去 , 曰 : “天壤间有乐于此者那 ?’’ (木高)性喜吟味 , 尝谓人曰 : “读书最乐 , 为 善最乐 , 此二乐吾 不让人。 ” (木东)事亲婉而能劳 , 处家庭庄 而 不刻 。 好 读书 , 招延邻郡学生与研究理性 , 听夕无倦 。 筑 亭堂之北隅 , 琴书图画 , 以次罗列 。 庚午袭爵, 励 精为治 , 暇则弹琴咏诗 , 操触染翰 , 张弛 自适 , 要 蒙先帝衰嘉。 (木增 )生而 秀异 , 如琼林玉树 , 迥 出风尘之 表 。 世间浓艳华美 , 一无所羡。 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产生 , 有着多方面的 原因。 首先 , 从社会方面看 , 起决定作用的是元 明清时期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与 汉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 。 没有这样一个大 的社会文化背景 ,要出现这么多用汉语进行创 作并取得成就的文学家族是不可想象的 。 如 木氏家族的文学声誉 , 先是得力于杨慎对木公 诗的榆扬 , 而后又召来内地名公巨儒的品评 , 终至闻名遐迩 。 这正是文化交流加强的结果 。 其次是要有一个和谐美满 、知书识礼 、追 求高雅精神生活的家庭文化氛围 。 文学创作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创造 , 是一种超越一般 物质需求的高层次的精神体验 。 因此 , 只有把 创作作为获得生存体验 , 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 方式 , 它才成为生命的内在需要和驱动力 , 成 为值得崇仰和仿效的做法 , 从而代代相继 , 咏 歌不绝 。 木氏世为贵族 , 权势财富在滇西称雄 有明一代 , 与一般土官富豪不同的是 , 木氏家 族中充溢着 “好俭恶奢” 、嗜书好学的高雅生活 情趣 。 下面是冯时可《六公传》的有关描述 : 其他文献如《丽江木 氏宦谱》及杨慎 、 张志淳 序 , 张含《万松园记》, 张邦纪《芝 山云获集》序 , 徐霞客《山中逸趣》序 , 蔡毅中《云南木大夫生 白先生忠孝记》等 , 都有很多类似记载 。 这些 记载当然难免有溢美之处 , 但它们反 映的基本 情况还是可信的 。 有这样一种和谐 、雅致的家 庭生活氛围 , 文学才成为必要 , 创作才成为可 能 。 对木氏家族而言 , 权势和财富是他们获得 优裕生活和乐观心 境的必要前提 , 但重要 的 是 , 木氏六公并没有沉溺其中 , 贪得无厌地追 求世俗意义上的人生价值即声色犬马的满足 , 而是超越于其上 , 在自然中品味造化之美 , 在 艺术中创造并升华精神之美 。 这就葆有了生 机盎然的心灵境界和强健充实的人格精神 , 从 而能够以广阔的胸怀去接纳整个世界 , 拓展生 命的内涵 , 提高生存品位 。 木氏能在政务与诗 书之间“张弛 自适 ” ,最深刻的意义在这里 。 那些贫寒的文学家族虽然没有木氏那种 显赫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物质条件 , 但高洁的 品性 、共同的志趣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爱护 和抵砺 , 也使家庭生 活充满融洽和谐的氛围。 这是家族文学赖以产生的生活土壤 。 清云南 著名文学家刘大绅在周馥《绣余吟草》序中说 : “孺人诗 , 安贫若忘 , 乐道不忧 , 率性而言 , 真情 32 娜 以川拼 ; 伽 洲“片封 以 已彻犯暇 自在 , 若不矜为诗者 , 而其诗乃独至 。 ” “道 ”也 许太过空泛 和疏阔 , 未必切近凡人真实的生 活 , 但不因贫困而放逐生活的热情 , 而是在清 贫当中努力追求多样 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 神境界 , 却道出了面对贫穷的正确生活态度 。 否则 , 因为贫穷而 “戚戚磋磋 , 终其身怨尤不止 (刘序 )” ,不但于事无补 , 而且只会在怨天尤人 或自怨 自艾中泯灭生活 的热情和生命价值的 创造 , 也就谈不到文学写作 。 周馥及赵氏家族 有这种正确达观的生活态度 , 即使家境清贫 , 家庭生活仍十分和睦美满 , 长辈晚辈 、夫妻兄 弟各得其所 , 获得另一种幸福 。 赵廷玉《绣余 吟草》序说 “ (周馥 ) 于归后 , 以鄙性耽吟咏 , 往 往于课子女之余 , 间作唱酬 。 ”从这种平等和谐 的夫妻情可 以想见赵氏家庭生活的基本状况 。 而正是这种家庭生 活促成了赵氏家族文学的 彬彬之盛 : “哲兄紫岌先生 (廷玉 ) , 学富才美 , 雅好吟咏 , 谢氏池塘 , 韦家风雨 , 人梦既乐 , 对 床尤佳 。 即雁沙孺人 , 岂不可施炜慢为小郎解 围? 况诸子侄 , 言志长声 , 不减小阮 。 更唱迭 和 , 进而补《南咳》《白华》, 人生乐事 , 孰逾于 此 ? ” (《所园诗集》刘大绅跋 ) 第三 , 这些文学家族都有深厚的文化积累 和良好的家教传统 。 桑炳斗《检藏书有感呈沁 亭》说 : “传家徒 自书连屋 , 阅世欣能目识丁 。 ” 赵廷枢《寄大兄晴虹四十四韵》也说 “童心两不 设 , 祖德各相期 。 艺圃游忘倦 , 文场战不疲 。 ” 其中都包蕴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及期望 。 家教 对文人的成长更起着重要作用 。 家教的内容 , 一是要求子孙后代要信守做人处事的基本准 则 , 提高内在的修养 ;二是要求他们学习文史 知识和创作技能 , 具备外显的才华 , 以怡情养 性 , 弘扬家声 。 木公《建木 氏勋祠 自记》劝诫 说 : 后之子孙 , 念祖宗之艰 , 述我所为善 , 内不 可 耽于酒 色 , 外不 可荒于犬马 ;帷立身行己 , 克恭克 敬 , 勿怠尔心 , 学书诗礼 ; 忠君至恳 , 爱民至专 , 孝 亲至勤 , 祀神至诚 , 训 子至要 , 此五者 , 蓄诸于内 而行诸外 , 垂诸子孙 , 庶几永久勿替 。 这段话包含了传统家教 的基本内容 。 由于文 学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 , 也由于长辈的 喜好和创作 ,这些家族的子弟从小就生活在浓 郁的文学氛围之中 , 受到熏陶和锻炼 , 因而常 常少即颖异 , 并终生对文学好之不倦 , 进而文 才相继 , 代有闻人 ,整个家族薪传不绝 。 这些文学家族对祖先的文学业绩和家族 的文化传统充满崇敬和 自豪 。 木公《西 园述 事》诗 自注说 : “先祖麦宗 , 生七岁 , 不学 而识 字 。 及长 , 旁通 吐蕃 、 白蛮诸家之书 。 至今岩 畔尚存文字 。”诗云 : “千载不磨岩上字 , 一时挥 写醉中篇 。 风摇凤尾猜椅竹 , 水接仙源活活 泉 。 百代祖孙文义合 , 天成妙语述其间。 ”诗及 自注中都流露出对先祖文学才华的不胜崇仰 之情和自己能继承家族文学传统的 自豪之感 。 木高《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岩脚院摩岩梵文古碑》表现出同样的 情感 。 正如木公诗所说 , 列祖列宗的创作是木 氏文学的源头活水 , 它绵延不断地灌溉着木氏 子孙的心 田 , 于是才长 出繁茂的家族文学之 树 。 与此相似 , 赵廷枢在《读先大父 (香岩诗 集 )》中说 : “遗泽几经秋 , 披播涕不收 。 ”又 : “剑 气珠光影动摇 , 遗编再讽志昂霄 。 ”这也指出了 家族的文化积累特别是文学传统对后辈创作 的巨大激励作用 。 第四 , 家族周围有一个较为活跃的文人团 体 。 翻检有关文献可 以发现 , 在各文学家族周 围 , 都活动着许多有声望的文人学士 。 他们以 自由的方式组成松散团体 , 经常在一起唱酬切 磋 、品评推扬 , 从而形成浓郁的重文尚雅 的社 会氛围 。 在这种社会氛 围中 , 文学成为评价个 人社会价值和家族声望的重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以文学 显名和提高家族声望的心理相结合 , 促成了元 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中家族文学的产生和兴 盛 。 此外 , 文人团体的活动还有两个作用 , 一 是激发并保持创作热情 , 二是在相互唱酬乃至 竞争当中磨炼提高诗艺 。 个人的活动难免寂 寞 ,群体的创作则别添许多意趣 , 因此 , 文学家 族的才学之士一般都是 “好贤尚友 ” 的。 如木 公 , 当时云南的知名文士如张志淳 、张含 、左文 气 - 一 :事从 拼 一 厂 ; 「 众厂一协 3 3 臣 、李元阳等都与他有文字之交 。 杨慎更是以 一代才士的身份与木公唱酬 , 并为其选诗作序 评点 。 据木公诗作 , 与他唤鸣相和的诗人还有 不少 。 这种情况 , 可以说集当时云南一时才士 之盛 , 它对木氏家族文学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 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 。 所以杨慎总结说 : “夫 雪山世守边 困 , 独稽古嗜学于轻裘轻缓带之 余 , 刻烛击钵于燕寝清香之暇 , 非其特出之姿 , 尚友之贤 , 何以继缘情绮靡于古昔 , 而获美誉 繁悦于士林哉 ? ” (《雪山诗选》序 )徐霞客在木 增《山中逸趣》序中也说 : “ (木氏家族 )世著风 雅 , 交满天下 , 征文者 , 投诗者 , 购书者 , 以神交 定盟者 , 唤鸣相和 , 声气往来 , 共中原之旗鼓 。 ” 当然 , 这种盛况的出现与木 氏特殊的社会 地位有极大关系 。 在普通诗书之家 , 周围没有 达官贵人环绕 ,但总是有志同道合之士交游往 来 。 如何蔚文 。 据《浪弯县志》, 明亡后 , 蔚文 遁隐宁湖 , 家贫 , 四壁萧然 , 咏歌自适 , 与江蛟 、 许鸿 、陈佐才 、普荷辈 , 诗酒往来于点苍叶榆 间 。 对这些社会地位不显赫而又志行高洁的 人来说 , 文人团体使他们不仅在诗艺上得到磨 炼提高 , 而且在精神上获得相互慰藉 。 何蔚文 《许子羽为我评叙诗稿 , 久不报 , 促之》云 ; “稚 元子 , 许先生 ,从今不学安期骑鹤去 , 不学巢父 牵牛行 ; 只愿倡和诗篇千万首 , 疏雨孤灯互品 评 。 ”许子羽即许鸿 , 福建人 , 明末宦滇 , 明亡隐 居太和 , 工诗善书。 后两句即点出精神慰藉作 用 。 这种作用 , 桑炳斗《检藏书有感呈沁亭》说 得更明白 : “于今相慰闲滋味 , 底事劳劳分醉 醒? ”按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 文学上的才华和 成就总是受人尊崇的 , 所以 , 那些政治地位不 高的文人及家族在仕路不畅的情况下 , 便会把 文学业绩和声望当作谋取生存尊严的重要方 式 。 换言之 ,政治上的失意可 以从文学上得到 补偿 。 以上 , 我们分析了家族文学兴起的原因 。 在当时的云南 , 一个家族要具备这些条件是相 当困难的 , 因为云南地处边睡 , 封闭落后 , 不可 能拥有像内地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背景 。 但 是 ,各民族的先辈 , 在向称化外的蛮野之地 , 却 创造了如此出色的家族文学业绩 , 这就更加难 能可贵并令后人肃然起敬 。 就内地而论 , 金 、 元 、清三朝 , 少数民族人主中原 , 成为统治者 , 拥有优良的教育条件和丰厚的文化资源 , 培育 家族文学的土壤十分深厚 , 会有更多的文学世 家涌现 。 这有待于学术界的挖掘和研究 。 这 样的研究 , 对于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家庭教 育的规律都是有意义的 。 由于家族文学的创作成员之间有着许多 内在的联系 , 如共同的血缘关系 、共同的生活 空间 、共同的家族文化背景和相似的人生际遇 等 ,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某些共性 。 这些共 性就是家族文学的特征所在 。 较突出者有如 下数端 。 第一 , 家族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 家 族文学成员生活于共同的地理环境中 , 对家乡 的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都有相似的见闻和体 验 , 反映于作品中 , 便形成表现对象和意旨上 的相似性 。 家族文学作品所选取的表现对象 大都是家乡的山水名胜及民风民俗 , 而作品表 达的意旨又几乎都是对这些山水风物的热爱 和赞美 。 如木氏诗人都喜欢对玉龙雪山 、黑龙 潭 、象山 、狮子林 、干海地等丽江名胜进行描摹 和歌吟 。 何氏家族又 以宁湖为其生活的中心 和作品取材的中心 。 他们满怀对乡邦的痴情 , 用传神的文笔把家乡的山光水色和民风民俗 表现得千姿百态 , 奇趣横生 ;清新美丽 , 特色鲜 明。 第二 , 家族文学蕴含着共同的生活情趣 。 共同的家族文化背景和生活空间 , 使家族成员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 木公秉 性高洁 , 不陶醉于功名利禄 , 而能在世俗的富 贵荣华之外另辟一 片灿烂的天地 , 以怡情养 性 , 舒展身心 。 他爱好 自然 , 向往田园 ;重视文 学 ,好学尚友 。 这在他的诗中有突出的反映。 《友生务之同游双峰别业》、《春园诗次张月 坞 韵》等写隐逸生活和读书之乐 , 景物素雅 , 生活 闲旷 , 表现出恬淡宁静的情怀和意境 。 《步秋 34 黔封洲娜 汉 二 钾 ‘袱双二川 }三琳勺淤 方沈夕数另瑛劣蒙嵌戈掌该漆 野) 、《五月过干海地》等写农村风情 , 高人逸 致 ,迥出尘表。 木增诗中所表现的诗人襟怀与 生活情趣和木公 、木青等先辈如出一辙 。 徐霞 客在 (山中逸趣》序中说 : “公闭意荣禄 ,早谢尘 缨 ,学老氏之知止 , 同孔明之淡泊 , ……独领山 中之趣于逸 , 拈题命韵 , 高旷孤闲 , 烟霞之色 , 扑人眉间 , 读之犹冷嚼梅花雪瓣也 。 ”如《渔舟 短篇》、《山居 自纪》等流露的情调与木公上述 作品就极为相似。 何氏 、桑氏等家族文学中也 蕴含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祟气节 , 重人品 ; 嗜诗 书 , 慕高雅 。 发之于外 , 便显得真力弥满 , 情韵 高绝 。 第三 , 家族文学表现出相似的艺术风格 。 作品题材 、情调上的相同或相似 , 作者人生境 遇 、文化遗传的相同或相似 , 造成家族文学在 艺术风格上的继承和类同。 这种类同往往会 超过文学流派内部不 同作家作品之间在风格 上的相似性 。 例如 , 段氏家族文学诞生于元代 大理总管和云南王两大政治势力互相争斗的 血雨腥风之中 , 不为作诗而作诗 , 全是在感情 激荡时自然流泻出来 , 因而充满家族受挫后的 悲苦和复仇的激愤 , 其艺术风格就是沉郁悲 壮 ,朴实自然 。 《滇南诗略》卷一评云 : “高氏 、 阿盖 、渊海 、羌奴 、阿宝数诗歌 , 任天而动 , 不必 刻意求工 , 悉于正始 , 以其得性情之正也 。”木 氏家族文学 , 产生于家族鼎盛之际 , 诗人对家 族现状和前途充满 自负和自信 , 加 以心志不 俗 , 笔致闲雅 , 所以作品的风格就是明丽奔放 、 从容洒脱的。 改革开放以来 , 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取 得长足进步 , 其研究成果对于彰显少数民族的 文化创造 , 挖掘新的文化资源 , 丰富中华民族 的精神宝库 , 启迪当代民族文学创作 , 增强民 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起了重要作用 。 但与现当 代民族文学研究相比 , 古代民族文学研究仍显 薄弱 ,学术观念 、研究方法都较为单一 , 成果也 有限 , 留下许多巫需开拓的空间 。 本文进行的 家族文学研究 , 为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 的视角 。 当然 , 它对家族文学的讨论是初步 的 , 但这样的角度对深化古代民族文学研究也 许会有一点启迪 。 注释 : ¹ 方国琦 ,《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 中华书局 19队 年版 。 º 孙太初 , (鸭池梦痕 · 丽 江土官木氏群书叙录 ) , 云 南人民 出版社 1卯2 年版。 »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3 年版《列朝诗集小传》丙集 。 在 木氏诗歌研究中 , 存在一些流布颇广 的讹传 。 如赵银案 先生《纳西族诗选》(云 南民族 出版社 , 19 85 年 )第 3 页说 清沈德潜甘收录木公诗入 ( 明诗别栽集》。 今遮检是书, 并无木氏诗。 这种讹误 , 大概是将钱书与沈书相流所致。 研究者不加细考 , 便辗转 沿袭 , 以 至讹传甚广 。 如郭大烈 先生《略论纳西族心理素质特点及其变异因素》在谈到木 氏诗歌时也有类似说法 , 见 郭大烈 编《幼 西族研究论文 集》,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1卯2 年版。 又 , 赵书注杨 鉴助诗 《闻李印泉老师返澳有惑》中的“ 曲江风度”云 : “ 以 李印泉 比拟古代的李曲江 。”这是想当然的说法 。 实则古代并无 李曲江其人 . “曲江 ”指唐代名相张九路。 九龄家韶州曲 江 , 后人便以里籍呼之 , 其著作即称《张曲江集》。 李印泉 (根派 )甘任北 洋政府代理 国务总理 , 相 当于古代之辛相 , 故鉴助以九龄比之。 ¼ 尹壮图 ,《文林郎杨 采辛先生墓志铭》, 方树梅 , 《读南碑传 集》卷二十四 。 弓丁飞了〔, ,行S (, 厂 〔了十落‘·“c {, l谬行卜褚八下‘全; 手飞i三 35
本文档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00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5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