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道真中学 刘胜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图片浏览、走访调查等方式,亲自观察、主动探索、合作交...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道真中学 刘胜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图片浏览、走访调查等方式,亲自观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二、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四、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五、教具准备 教材、地图册、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 [师生互动]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提示:小品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推进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P67 【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的变迁) [合作学习] 1、服饰方面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师生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过程是怎样的? 由学生归纳。 (1)第一阶段:1840-1949年 鸦片战争前,男装:长袍马褂; 女装:旧式旗袍 鸦片战争以后,“洋装” (西服)进入中国,中山装,旗袍,学生装流行 (2)第二阶段: 20世纪50—70年代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方面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师生合作学习) 【问题情景3】简述近现代中国饮食方面变迁的过程是怎样的? 由学生归纳。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的饮食; 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出现 (2)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人们食物比较简单(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3)第三阶段:解决了温饱问题。1987年实行“菜篮子”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3、居室建筑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家具建筑,师生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4】简述近现代中国家居建筑变迁的过程是怎样的?由学生归纳。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住宅(北方:四合院;南方:民居)       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 (2)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住房总体比较拥挤,家具陈设比较简单。 (3)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 住房宽敞,家居陈设舒适,外部环境优美 1995年,“安居工程”     4、习俗风尚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特色的社会习俗,师生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5】简述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由学生归纳。 (1)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 蓄长辫、女子缠足、婚丧礼俗、跪拜作揖等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丧仪式、握手致意等 (2)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合作探究]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师生合作探究,教师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国际: 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国内: 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 史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历史感悟]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参考观点: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 [课堂小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也与中国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清初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社会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随堂练习] 1、鲁迅先生写道:“中国社会上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现象反映的是 (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2、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 ( )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 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 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 3、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了一辆奔驰汽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前面。 这说明最主要的问题是 (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中国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阻碍 4、在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些政策表明 ( )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后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和感悟?(可以从本节课我们所学的任何一点切入,任你思维纵横古今,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 2、请大家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历史手抄报。 3、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七、[教学反思] 1、紧紧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熟悉学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2、注意按课标要求和一课一个中心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3、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八、附[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服饰方面 饮食方面 居室方面 习俗方面 附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① 。 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② 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③ 到国民生活中。 〖解读〗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而封建统治较为薄弱。第三,这些地方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的地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⑴衣着:“洋布”“洋装”逐渐进入④ 的生活中。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⑤ 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⑥ ,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解读〗 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因其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填空答案】①沿袭传统;②通商口岸;③渗透;④中国城市百姓;⑤中山;⑥五花八门。 ⑵饮食:一些大城市出现① 等。②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⑶居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③ 或④ 的豪宅。 ⑷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⑤“ ”⑥“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⑦ 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⑧ 。 〖解读〗如何理解剪辫子、不缠足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也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是历史现象。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于⑨ 、 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⑩ 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解读〗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B.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填空答案】①西餐馆;②吃西餐;③欧式洋房;④中西合璧;⑤断发易服;⑥废止缠足;⑦反清革命;⑧简约文明;⑨落后、封闭;⑩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⑵20世纪50----70年代,① 、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② ,许多生活必需品要③ 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 ⑴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④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⑤“ ”工程。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⑥ 化。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⑦“ ”工程。 〖解读〗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⑵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⑧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⑨ 、 、 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填空答案】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②比较拥挤;③凭票证;④温饱问题;⑤菜篮子;⑥多样化;⑦安居工程;⑧休闲娱乐;⑨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本文档为【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48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2-04-14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