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 庄子哲学(41)

第六章 庄子哲学(41)

举报
开通vip

第六章 庄子哲学(41)null第六章 庄子哲学第六章 庄子哲学 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75-300)名周。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一说山东曹县人(冯友兰) 。 庄子与孟子同时,曾做过漆园 吏。有时以编草鞋为生。因生 活困难,还曾向监河侯借过米。 庄子一生也曾有过飞黄腾达的机会,但被他自己放 弃了。null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

第六章  庄子哲学(41)
null第六章 庄子哲学第六章 庄子哲学 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75-300)名周。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一说山东曹县人(冯友兰) 。 庄子与孟子同时,曾做过漆园 吏。有时以编草鞋为生。因生 活困难,还曾向监河侯借过米。 庄子一生也曾有过飞黄腾达的机会,但被他自己放 弃了。null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null 《庄子》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从语言风格上看,以“寓言”、 “重言”和“卮言”(被称为“三言”)为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形式,故《庄子》中有“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说法。意思是:寓言的可信性有十分之九,重言的可信性有十分之七,认识逐渐加深的卮言与日俱进地说出来,可以逐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一致。null 庄子与老子的区别: 1.老子是经验主义的,彻底怀疑论的;庄子是浪漫主义的,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带有更多诗意的想象。 2.在语言风格上,老子惯用格言与隽语;庄子爱用寓言乃至神话。 3.在思想价值与功能上,老子立足社会批判,关注社会现实,其对宇宙及社会人事的观察是透彻而冷静的,包括高深的智慧,因而可以用世;庄子立足于遗世独立,关注个体心灵的自由,其感受完全是诗意的,非常天真浪漫的,因而不可以用世。null 上述可见,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至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追求,从而彻底改变了道家思想的发展方向。这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所谓“儒道互补”的心理结构,所谓“穷独达兼”处事方式,其后一方面(道家思想)主要是一种庄子精神。故庄子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与文化精神的影响至深至远;不了解庄子,就无法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也无法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 null 第一节 道论 关于庄子的“道”,我们可以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加以理解。 一、道是宇宙的本原、本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据 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null 庄子曰:“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知北游》) 庄子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齐物论》) null 庄子曰:“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知北游》) 庄子曰:“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渔父》) null 庄子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 二、道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 庄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天地》)null 庄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天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知北游》) null 三、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为“通” 庄子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齐物论》) 庄子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 null 四、道是不可感知与言说的,但可以用生命来体征 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仰而叹曰: “弗知乃知null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知北游》) null “知(智)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null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知北游》) 庄子曰:“关尹、老聃……建之于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null 庄子曰:“庄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 null 第二节 理想人格论 一、“以道为师”与“坐忘”、“心斋” “以道为师”(《大宗师》篇名释义): 道是一无终无始的大生命,万物的生命即是宇宙大生命的发用流行。人们通过人性、人格的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使人们超越对于生命的执着和对外在功名利禄的系缚,从而可以到达“廖天一”,即与道同一的境界。null “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世俗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我们的身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核心是超脱于认知心、功利心、主客对立、分别妄执,因为这些东西妨碍了心灵的自由,妨碍了灵台明觉,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null “坐忘”的过程即“体道”的过程: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大宗师》) null “心斋”:即心达到“极虚”的状态(参见老子“至虚极,守静笃” 的说法)。 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世间》) null 二、“齐物”与大小、是非、生死之辩 (一)“齐物” 齐物即即“物齐”、“物论齐”,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现实世界中种种不平等、不公平、不自由、不和谐的差别相、“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要求我们以不齐为齐,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对真实生活的同时,调整身心,超越俗世,解脱烦恼。null (二)大小、是非、生死之辩 1.大小之辩 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null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天下之水,null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null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秋水》)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秋水》) null 2.是非之辩 庄子曰:“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复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null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齐物论》)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能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恶能知之?”“然则物无知耶?”曰:“吾恶能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耶?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null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齐物论》)null 3.生死之辩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null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三)吾丧我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偶。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null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null 三、逍遥境界与“真人”之境 (一)逍遥境界(无所待境界) 逍遥境界(无所待境界)的特征是:摆脱了一切外在条件的限制与束缚,实现了心灵的高度自由。其理想人格是真人、圣人、神人、至人、天人,其特征是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遂性率真;与风情俗世、社会热潮、政治架构、达官显贵保持距离。null 庄子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null (二)真人之境 “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在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工夫,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真人”能去心知之执:不欺凌寡少,不自满于成功,不凭借小聪明耍小把戏,纵然有过失也不追悔,行事得当也不自鸣得意; 2.“真人”能解情识之结:睡时不做梦,醒来无忧虑,没有口腹耳目之欲。呼吸深沉,直达丹田,直通脚根;null 3.“真人”能破死生之惑:不执着生,也不厌恶死。一切听任自然,视生死为一来一往,来时不欣喜,去时不抗拒; 4.“真人”之境是“天人合一”之境 null 庄子曰:“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null 第三节 知论 一、“成心”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 “成心”及其危害:“成心”即偏执之心,亦即大小、是非、生死、利害争辩之心。“成心”的存在会妨碍人们对完整的“道”与天地之理的领悟,是认识陷于一偏之见。 “成心”产生的原因:“成心”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们时空的相对性和是非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相对性。而是非标准的相对性则主要由于人们利害关系的制约性。null 时空的相对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秋水》)null 是非标准的相对性: 庄子曰:“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齐物论》)null 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齐物论》)null 思考题 1.何为“坐忘”和“心斋”?它们对人性的修养有何意义? 2.何为“齐物”和“逍遥”?二者的关系如何? 3.庄子大小、是非、生死之辩的依据是什么?其合理性怎样?
本文档为【第六章 庄子哲学(4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550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64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4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