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举报
开通vip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57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罗 良 (北京师范大学钛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要】 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 一个重要领域。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开展了丰富的创造力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大脑结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和神经效能三个角度对创造 力个体差异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揭示;(2)基于最近几十年认知神经科学的...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57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罗 良 (北京师范大学钛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要】 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 一个重要领域。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开展了丰富的创造力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大脑结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和神经效能三个角度对创造 力个体差异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揭示;(2)基于最近几十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从认 知神经科学角度对创造力进行了分类。认知神经科学的创造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 但依然存在挑战,通过分析这些挑战,使我们明晰了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创造力研究的未来方向: 改进创造力测量工具和实验任务以满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与创造力关系、 人格特质与创造力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创造力;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09(2010)01—0057-08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心 理品质(林崇德,2008),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 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人 们就开始对“天才”现象进行关注,但比较公认的 对创造力开始科学化研究,则是从1950年美国心 理学主席Guilford的就职演说开始(Guilford,1950, 跳:nlbe喝1999,2005)。此后的60年间,研究者通过 心理测量法、行为实验法、传记法和跨文化比较研 究方法对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 关系、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以及 创造力的发展做了广泛的探讨。这些研究引发了社 会对创造力的重视,加深了人类对创造力的认识, 但是并没能够在创造力相关重要问题上获得较为 一致的结论,正如Mayer在Sternberg主编的《创造 力手册》一书中所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的那样“创造力研究者已设 法提出一些深层问题,但总的来说他们没能成功回 答这些问题”(Sternberg,1999,2005)。 面对创造力研究发展的困境,一些研究者开始 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突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认 知神经科学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学 科概念首先由Miller和Gazzaniga在20世纪70年代 后期提出(Gazzaniga,Ivry,&Mangun,2002),这一 学科主要利用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电 子发射断层扫描(pT,"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 心理物理学及脑成像技术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揭示心理过程的大脑机制,来验证、修改和发 展已有的理论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 和模型。最近十几年来,一些研究者对正常人的大 脑结构、大脑功能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 研究,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借助认知神经科学在其他 心理过程研究中获得的结论,对创造力的本质及其 分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将系统对这两方面的研 究进行梳理、分析和整合。 一、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创造力 个体差异的研究 1955年4月18日,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 因斯坦逝世,普林斯顿医院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 维博士(ThomasHarvey)取出了爱因斯坦的大脑。 1985年,Diamond及其同事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左右 布罗德曼第9区(Brodmann'sa脱9,简称BA9区) 【收稿日期】2009—10—29 【作者简介J罗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基金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认知神经基础及其培养”(ABA08004)。 万方数据 5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和布罗德曼第39区(Brodmann'sarea39,简称BA39区) 进行了研究(Diamond,Scheibel,&Murphy,1985),结 果发现,与控制组被试相比,爱因斯坦左侧大脑的 BA39区存在更高的神经胶质细胞数目与神经元数 目比,由于神经胶质细胞主要作用是为神经元细胞 提供营养,由此Diamond推测爱因斯坦BA39区可 能需要更多的新陈代谢,这种异常的神经胶质细胞 数目和神经元数目比可能与爱因斯坦超常的概念思 维能力有关。尽管很多研究者从对比组选择等多 个方面对Diamond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但爱因 斯坦大脑的研究引发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们对 一个问题的关注:与一般人相比,高创造力人的大 脑结构和功能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对于这一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从大脑结构、大脑皮层唤醒 水平和神经效能三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大脑结构与创造力个体差异 1836年,德国解剖学家Tiedmann提出“脑袋 大小和个人展现的智慧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 的关系”(Mcdaniel,2005),Flechsig更是在19世 纪末宣称找到了天才被试与普通被试在头盖骨容 积和脑解剖学方面上的明显差异(Stenlbe%1999, 2005)。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这些早期研究者不 能对正常人大脑进行直接的精确测量;对于头盖骨 容积的测量,由于头盖骨大小和厚度存在差异,大 脑的构成物质也不尽相同,头盖骨容积并不能准确 地反映大脑体积,因此他们的这些观点只是对大脑 结构与创造力关系的粗浅描述。随着现代化认知神 经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对正常被试大脑结 构进行非侵入性的精确测量,使探索大脑结构与创 造力关系的研究成为可能。 2009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者Jung及其 同事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在世界上第一次对大脑皮 层灰质厚度与创造力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分析发现,左额叶(1eftfrontallobe),舌回(1inguai gyri),楔叶(cuneus),角回(angular),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gyn)和梭状回(fusiform-gyri)等脑区的皮 层厚度与创造力成绩之间呈负性相关(Jung,Segall, Bockholt,&Flores,2009)。在一项大脑皮层厚度的发 展研究中,Shaw与其同事对不同智力水平被试大 脑皮层厚度的变化轨迹进行了追踪考察(7—19岁), 研究发现三种层次智力水平的被试(智力超群组、 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在青少年后期,大脑皮层 厚度都开始变薄,其中智力超群组皮层厚度变薄的 速率更快(Shaw,Greenstein,&Lereh,2006)。Durston 等认为,这种皮层厚度的变薄伴随着大脑可塑性的 下降和活动效能的增加,可能反映了技能获得过程 中更聚焦的功能激活(Durston&Cas嘞2006)。这些 研究发现说明,包括创造能力在内的认知能力的发 展可能与大脑部分脑区的皮层厚度变化有关。基于 这些研究,Jung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说明新 颖的、独创性想法的产生与部分脑区较薄的大脑灰 质皮层相联系(Jung,2009)。 多数创造力活动是大脑左右半球共同参与的 结果(Dietrich,2005;Bogen&Bogen,1999)。割裂脑的 研究表明作为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对于信息的传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因此研究者推测胼胝体结构与创造力之间存 在关系。Chavez等利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tensorimaging)技术对51名正常被试的胼 胝体与创造力得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Ch矗vez, Caprihan,&England,2009),结果发现,胼胝体前部 中间体(anteriormidbody)的体积与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能够预测创造力得分,但胼胝体前部中 间体的体积与创造力得分之间为负相关,而平均弥 散率与创造力得分之间为正相关。这个结果说明, 胼胝体本身结构可能对大脑左右半球信息的传递 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创造力活动的进行。 (二)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与创造力个体差异 唤醒是指从睡眠状态到警觉水平较高的清醒 状态,再到情绪紧张状态的一个连续过程。赫尔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唤醒的增加可以使联想层次 的陡峭性①增大,而唤醒的下降则可以使陡峭性变 平缓,而有研究者认为与创造力贫乏的人相比,富 有创造性的人在联想层次的陡峭性上更平缓,唤 醒水平影响创造力的进行。Lindsley(1960)发现脑 电图(EEG)测得的皮层激活状态与意识清醒状态 之间是平行相关的,他发现,当一个人从警觉水平 高的清醒状态进入幻想状态,再由幻想状态进入 ①陡峭性(steepness):联想层次高陡峭的人对一个刺激只能作出几个联想或者反应,而联想层次平缓的人,对一个刺激有更多的联 想或者反应。 万方数据 罗良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59 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的激活程度降低,这种大脑 皮层的激活水平可以直接用EEG的频率和振幅来 进行测量(Sternberg.1999,2005)。此后的多项研究 表明(Martindale,1975;Fink&Neubauer,2006;Vink, Benedek,&Grabner,2007),当大脑皮层激活水平降 低时,a波活动增多。这些发现,为通过EEG来研 究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 可能。 为了研究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与创造力之间的 关系.Martindale(1975)利用EEG技术记录了被 试完成操作转换测验(专门测量创造力的一种任 务)、远距联想测验(既反映创造力又反映智力的 一种任务)和智力测验时的Q波,他把a波的变化 作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变化的一个指标,当ct波 活动增多时,表明大脑皮层激活水平在降低。实 验发现。高创造力的被试在三个测验中表现出不 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在操作转换测验上,唤醒 水平最低,远距联想测验稍高,而智力测验最高, 但创造力中等和较差的个体没有出现这种差别。 Martindale(1999)根据自己和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 果。提出了创造力的低唤醒理论(10warousaltheory ofcreativity),这个理论认为当个体处在低皮层唤 醒状态时,新颖的、独创性的想法更容易产生,因 为当人处在低皮层唤醒状态时,初级认知加工、注 意力散焦(defoeusedattention)和扁平的联想层级(flat associationalhierarchies,与陡峭的联想层级相对)更 易发生(Stember吕1999,2005)。Neubauer和Fink研究 小组通过系列EEG实验(rink,Neubauer,2006;Fink, Benedek,Grabner,2007),记录被试完成托兰斯创造力 思维测验(torrancetestsofcreativethinking)和德国人创 造力测验(Germancreativity-test)等测验时的脑电图, 对低唤醒理论进行了验证,这些实验发现,相对于 实验任务前的静息状态,创造性想法产生时伴随 着a波活动的显著增强,并表现出口波活动同步 性(synchronisation)的增高,而n波活动同步性通常 被认为反映了一种神经元网络中激活信息加工减弱 的状态,这些都支持了Martindale的低唤醒理论。 Jau如vee(2000)在一项对比高创造力个体与一般创 造力个体完成创造力任务时脑电图差异的研究中, 也发现了支持低唤醒理论的证据。 研究者还以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为桥梁,对不同 人格类型个体的创造力差异进行了探讨。Eysenck 在其著作Thebiologicalbasisofpersonality中提出了 人格的唤醒理论(Eysenck,1967),认为人格的外 倾一内倾维度与皮层激活水平之间存在关系,外倾 性水平与皮层激活水平存在负相关,Eysenck这一 观点得到了EEG研究的支持(Tran,Craig,&Mclsaae, 2001)。外倾性水平与皮层激活水平存在负相关, 而在低皮层激活水平下,更易产生创造性想法,那 么外倾性水平高的个体是不是创造性水平更高呢? Fink(2008)利用EEG技术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 他让外倾性个体与内倾性个体分别完成创造性思 想产生任务,同时记录他们的脑电图,实验发现, 外倾性个体创造力任务得分更高,且皮层激活较低, 而内倾性个体得到的结果与此相反。Fink的实验结 果从电生理层面上对人格与创造力之间的内在关 系进行了揭示(Fink,Neubauer,2008)。 随着多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结合使用,也有 研究对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提 出了质疑。Fink利用fMR/和EEG两种技术对被试 完成言语创造性思维任务时的大脑活动进行了记 录(Fink,Grabner,&Benedek,2009),EEG结果分析显 示,新颖想法的产生与额叶的fit波活动同步性相联 系,并在顶叶皮层出现a波同步性的扩散,而fMRI 结果显示,新颖想法产生时,在左半球额叶出现显 著激活,并且在顶颞脑区出现与任务相关的效应。 根据这一结果,Fink认为,a波同步性的增高可能 并不代表大脑皮层唤醒水平的降低,而是反映了一 种积极的认知加工,因为fMRI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左半球脑区的激活可能反映了语义表征的选择和 对被激活竞争信息的抑制。要进一步揭示大脑皮层 唤醒水平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需要明晰被试在完 成创造力任务时,a波变化的功能意义是什么,这 就有必要更多地把EEG与其他高空间分辨率脑成 像手段综合运用于创造力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三)神经效能与创造力个体差异 I-Iaier在考察人类智力活动的大脑机制时发现, 智力任务的成绩与几个脑区的葡萄糖代谢率呈显 著的负相关,高智力的个体,大脑葡萄糖代谢水平 较低,由此他提出了神经效能假说(Haier,Siegel,& Neechterlein,1988)。神经效能假说认为,与智力水 平较低的个体相比,智力水平高的个体完成相同任 万方数据 6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务时,使用的神经网络或者神经细胞更少,因此消 耗的葡萄糖更少,表现出更高的神经效能。创造力 研究者从智力的研究中受到启发:高创造力的个体 是不是具有更高的神经效能? Oadsson在一项研究中利用PET技术发现,被 试在客体用途任务上的成绩(一种测查创造力的任 务)与额区上部(superiorfrontalregion)的激活水平 存在负相关,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了神经效能现象的存在(Carlsson, Wendt,&Risberg,2000)。Ra刁珊nikova利用EEG技 术对男性与女性被试完成不同发散思维任务时的 大脑激活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被试还 是女性被试都表现出神经效能现象(Razulnnikova, Volt',&Tarasova,2008)。而Jung在一项考察脑内化 学物质与创造力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了 神经效能现象(Jung,Gasparovic,&Cluivez,2009),他 使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l'csonaIlccspectroscopy)技 术对神经代谢物(neurometabolite)N一乙酰天门冬氨 酸(N.acetyl—aspartate,简称NAA)①进行了观测,实 验发现,头皮前部双侧脑区灰质中的NAA量能够 预测创造力得分,对于高智商被试来说,头皮左前 部灰质中的NAA量与创造力得分存在正相关,而 低智商被试,头皮右前部灰质中的NAA量与创造 力得分存在负相关。Jung认为这种关系的不同可能 反映了神经效能的差异,对于高智商被试来说,可 以更高效地控制皮层资源向创造性思想的产生加 工分配,因此表现出NAA量与创造力分数之间的 正相关,但对于高智商与低智商被试,为什么NAA 量与创造力分数之间这种不同的关系出现在不同 脑区,当前研究并不能给出解释。 神经效能假说并没有得到所有创造力脑机制 研究的支持。Ch矗vez及其同事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 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 ography)技术对被试完成托兰斯创造力思维测验 时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扫描(Ch矗vez,Oraff-Guerrero,& Garcia-Reyna,2004),发现无论是图形任务得分,还 是言语任务得分,都与右中央前面的rightprecentral gyrus和BA6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存 在显著正相关,出现了与神经效能相反的现象。 Neubauer总结关于智力神经效能的相关研究后认 为,神经效能现象是否出现可能与任务难度有关系 (见图1),当任务难度在中等或者偏小时,出现神 经效能现象,而当任务难度比较大时,高认知能力 被试完成当前任务时,相关脑区的激活将显著增加, 表现出与神经效能相反的效应(Neubauer&Fink, 2009)。对于创造力研究来说,是否出现神经效能 现象可能也与任务难度有关,实验之间任务难度的 差异可能是引起研究结论差异的重要原因。 大 脑 激 活 水 亚 任务难度 图1:Neubauer(2009)提出的 任务难度与不同智商被试神经激活水平关系图 IQ IQ 二、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创造力分类 关于创造力的分类或者产生阶段划分,早在19 世纪初,研究者就已开始进行尝试。由Helmholtz在 1826年提出,后经Wallas发展把创造力过程分为准 备(preparation)、酝酿(incubation)、明朗(illumination) 和验证(verification)四个阶段(HcilInan,Nadcau,& Bcvcrsdof,2003)。Guilford则把创造力思维分为发散 思维和聚合思维,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 心成分(Guilford,1966)。Mcdnick把远距离联想作 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和berg,1999,2005)。 这些创造力的分类或者阶段划分,加深了人类对 创造力的认识,为开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 便利,例如中国学者罗劲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发现 (罗劲,2004),顿悟发生时,有明显的前扣带回 (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与左腹外侧前额叶 ①NAA是神经元密度或者质量的指标,也是线粒体(mitoehondrial)机能的指标,参与髓鞘脂的转换(myelinlipidturnovel"),参加轴 突胶质细胞的信号发送(axon-gliaisignaling),还可能参与脑内氮的平衡(Jung,2009)· 万方数据 罗良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61 (1eftventrallateralprefrontalcortex,IVLPFC)的激活; Razoumnikova采用EEG技术发现发散性思维与聚 合性思维具有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Razoumnikova, 2000);Bechtcrcva则利用PET技术发现,左侧颞中 回和左侧缘上回是完成远距离联想任务的关键脑区 (Bechterc氓nallko,&Medvedev,2007)。但是这些分 类不能对很多创造力现象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例 如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知 识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而且这些分 类都是四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提出的,没有吸收和 借鉴最近几十年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力研究的最新 成果。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关于注意、工作记忆和长时 记忆取得的最新成果,Dietrich对创造力进行了分类 (Dietrich,2007)。其分类的基本假设是:创造性思 维是一般心理加工的结果,创造性信息的整合与非 创造性信息的整合共享相同的神经环路(neuraleir- euits)。在Dietrich创造力分类中,包括两个维度,一 个维度是自然产生/深思熟虑,他认为,与直觉式思 维和分析式思维一样,创造性想法可以产生于两种 不同的加工模式:自然产生(spontaneous)和深思熟 虑(ddibcratc)。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使用工作记忆中 无意识新信息方式的不同,当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中的神经环路为创造进行周密计划性的搜索 时,这时进行的思维将倾向于结构化、理性化、遵 守当前的价值与信念系统;而当注意系统并不积极 选择意识中的内容,允许更为随意、未经过滤、工 作记忆表征中存在奇异想法时,自然产生式创造就 得以发生。Dietrich分类中的另外一个维度是情绪/ 认知,即新奇的产品是产生于负责情绪的脑区结构 还是产生于负责认知加工的脑区结构,其认知神经 科学依据是情绪加工激活脑区与认知加工激活脑 区存在分离。根据这两个维度,Dietrich把创造力分 成了四类:(I)深思熟虑一认知式创造力(deliberate mode-cognitivesmlctures)。这种创造力类型的创造力 活动由前额叶皮层发起,额叶注意网络(thefrontal attcntionalnetwork)开始从顶叶、颡叶和枕叶等相关 脑区搜索与任务相关信息,当这些脑区激活时,前 额叶的神经环路指挥其他高级认知功能对这些信 息进行加工,并产生创造力活动。这种类型的产品 质量由特殊领域知识的数量和前额叶灵活程度决 定。(2)深思熟虑一情绪式创造力(deliberatemode- emotionalstructures)。这是由额叶注意网络发起,注 意资源直接指向存储在相应脑区中的情感信息而进 行的创造力活动,因为情绪体验具有一般性,因此 这种类型的创造力活动并不需要特殊领域性知识。 (3)自然产生一认知式创造力(spontaneousmode- cognitivestructures)。这种类型的创造力发生于无意 识联想思维过程中,产生于顶叶、颞叶和枕叶等相 关脑区。当额叶注意系统阈限水平周期性下调时, 一些无意识联想将允许进入意识并自发地在工作记 忆中被表征,由于这一过程并没有明显地努力或者 被关注,因此具有某种神秘色彩。由于这种类型的 创造力活动依赖于顶叶、颞叶和枕叶中存储信息数 量,因此其创造质量取决于特殊领域知识的多少。(4) 自然产生一情绪式创造力(spontaneousmode-emotional structure)。当储存在相应脑区中的情绪信息自发在 工作记忆中表征时,产生这种类型的创造力活动。 Dietrich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分类,能对当 前创造力领域的很多争论做出更合理的解释,例如 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创造之间的区别,知识与创造 能力之间的关系等。他的这一分类也得到了创造力 脑机制研究的支持。Razumnikova利用EEG技术对 被试完成远距离联想任务(remoteassociatestask)时 的大脑活动进行了研究(RazumnJkova,2007),远距 离联想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产生新的连接,还需要 有较大的词汇量,因此这一过程既需要进行深思熟 虑的记忆搜索过程又需要前额叶的灵活性,是一种 较典型的深思熟虑一认知式创造力。Razumnikova 研究发现,与简单联想任务和睁眼休息两种条件相 比。远距离联想任务条件下前额叶的el(4.6Hz) 功率值显著增强,al(8_10Hz)和a2(1卜13Hz) 在大脑后部的去同步化(dcsynchronization)显著增加, 大脑双侧多个脑区的B2(20—30Hz)波段的功率值 和相干值都有明显增加。Ra刁】mnikova认为01反映 了大脑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对相关信息提取和 大量言语连接的持续注意;al反映了任务的注意负 荷;a2与言语记忆加工相联系;多个脑区B2活动 则与广泛激活的单词意义和对语义编码的远距离联 想有关。l妇-nnikova结果支持了Dietrich关于深思熟 虑一认知式创造力的论述,但对于其他类型创造力 还需要开展更多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来进行验证。 万方数据 6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O年第1期(总第217期) 三、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创造力 研究的未来方向 近十几年来,研究者针对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 制开展了多角度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创造力脑机制 的认识。但是与认知神经科学对其他领域的研究 相比,创造力的脑机制研究依然是亟待大规模开发 的偏僻领域,众多的挑战亟需在未来的创造力认知 神经科学研究中解决。 第一,改进创造力测量工具和实验任务以满足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需要。 对于什么是创造力,研究者们已经达成比较明 确而一致的意见:创造力是提出或者产出具有新颖 性和适切性产品的能力,其核心特征是新颖性和适 切性(林崇德,2008;Sternberg,1999,2005)。但是对 于如何测量新颖性和适切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 决。目前,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世界上最著名 的创造力测验,但是由于这个测验只关注新颖性, 而对适切性重视不够,导致其预测效度不高,招致 越来越多的批评。Amabile(1982)提出的同感评估 技术(consensusassessmenttechnique),同时强调了创 造力的新颖性和适切性,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种技术对产品进行完 全主观的评定,导致对同一产品的评定分数可能由 于评定者在空间维度(例如不同文化地域间)和时 间维度(现在和将来)上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创造 力测量方法的不足,导致与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之间 表现出越来越大的不匹配,因为随着认知神经科学 技术的发展,对大脑的测量越来越精确,但对于创 造力水平的行为测量却不够稳定,甚至有时都不能 确定某项任务测的是否就是创造力,这在一定程度 上削弱了创造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的解释力, 让人对已发现的大脑活动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产 生怀疑。此外,当前创造力的很多测量任务,只能 用纸笔方式反应,这也制约了认知神经科学开展创 造力的研究。因此,在创造力脑机制的研究中,要 注重创造力测量工具和实验任务的设计和改进,逐 渐形成类似于经典智力测验的创造力测量工具和 更加符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要求的实验任务。 第二,需要加强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认知 神经科学研究。 尽管Dietrich(2004)的创造力分类对知识与创 造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揭示,但是Dietrich只是揭 示了知识在不同创造力类型中的作用,并没有清楚 地揭示知识数量与创造力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 关系,Simonton曾对1450到1850年间的300多位杰 出人士的创造力与教育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 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即最高创造力发生在中间阶 段,也就是本科阶段,而较短或者较长时间的教育 训练(包括博士后训练)都会导致较低水准的创造 水平,因此,人们认为,当知识水平高于一定程度 时,将给创造力带来负效应(Stemberg,1999,2005)。 Luchim关于问题解决定势的研究也表明,丰富的知 识会降低思维的灵活性(Sternber舀1999,2005)。但 是,另外一方面,知识尤其是领域特殊性知识对于 创造力成果的产生却又至关重要,例如杰出成果产 生的“十年法则”。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可以 明确揭示伴随着知识数量的增长,大脑结构或者功 能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脑区结构或者脑区之间的 联结通路),这种变化对创造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进而更深入地揭示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积极开展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认知神经 科学研究。 1998年,Feist对过去半个世纪人格与科学和艺术 创造力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创造性的人 具有对于新体验更开放、较少墨守陈规、更自信、自 我接纳、有野心、易冲动等人格特点(Feist,1998)。 林崇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也发现,杰出的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人格特质,创造性人 格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林崇德,2009)。这些 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Fink的脑机制研究也从大脑皮层唤醒水平角度,揭 示了外倾一内倾人格维度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Fink, 2008)。但关于人格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认知神经科 学研究还非常少见,尤其是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研究的兴起,更多地开展这一领域研究,对于从更深 层面揭示人格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丰富人格和 创造力两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方数据 罗良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63 【参考文献】 林崇德.(主编).(2009).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林崇德.(2008).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 力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劲.(2004).顿悟的大脑机制.心理学报,36,219-234. Steinberg,R.J.(2005).创造力手册(施建农,译).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Amabile.T.M.(1982).Socialpsychologyofcreativity: Aconsensualassessmenttechnique.Journalof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43,997-1013. Bechtereva,N.E,Danko,S.G.,&Medvedev,S.V (2007).Currentmethodologyandmethodsinpsychophysi— ologicalstudiesofcreativethinking.Methods,42,100-108. Bogen,J.E.,&Bogen,G.M.(1999).Split-brains:In- terhemisphericexchangeincreativity.InM.A.Runw& S.Pritzker(Eds.)。Encyclopediaofcreativity(V01.2)(PP. 571-575).SanDiegoCA:AcademicPress. Carisson,I.,Wendt,P.E.,&Risberg,J.(2000).Onthe neurobiologyofcreativity.Differencesinfrontalactivity betweenhighandlowcreativesubjeets.Neuropsychologia, 38,873--885. Chhvez,A.C.,Graff-Guerrero,A.,Garcla-Reyna,J.C., eta1.(2004).Neurobiologyofcreativity:Preliminaryresults fromabrainactivationstudy.SaludMental,27,38_一拓. Chdvez,R.,Capfihan,A.,England,R.,eta1(2009).Cor- puscallosumcontributionstocreativity:Adiffusiontensor imagingstudy.FromtheWorldwideWebhttp:llwww.posi· tiveneuroscience.org/people.htm. 。 Diamond,M.C.,Scheibel,A.B.,Murphy,G.M.JR.,et a1.(1985).Onthebrainofascientist:AlbertEinstein.Ex— perimentalNeurology,88,198-204. Dietrich,A.(2005).Thecognitiveneuroscieneeofere- ativity.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11.1011-1026. Durston⋯S&Casey,B.J.(2006).Whathavewelearned aboutcognitivedevelopmentfromneuroimaging?Neuro- psychologia,44,2149-2157. Eysenck。H.J.(1967).Thebiologicalbasisofperson一 甜fty.Springfield.IL:CharlesC.Thomas. Feist.G.J.(1998).Ameta-analysisofpersonalityinsci- entitleandartisticcreativity.PersonalityandSocialPsy- chologyReview,2,290-309. Fink,A.,&Neubauer,A.C.(2006).EEGalphaOS- cillationsduringtheperformanceofverbalcreativity tasks:differentialeffectsofsexandverbalintelligence./n— 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physiology,62,46—53. Fink,A.,Benedek,M.,Grabner,R.H.,eta1.(2007). Creativitymeetsneuroscience:Experimentaltasksforthe neuroscientificstudyofcreativethinking.Methods,42, 68—76. Fink,A.,&Neubauer,A.C.(2008).Eysenckmeets Martindale:Therelationshipbetweenextraversionand originalityfromtheneuroscientificperspective.Personal- 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44.299-310. Vink,A.,Grabner,R.H.,Benedek,M.,eta1.(2009).The creativebrain:Investigationofbrainactivityduringcreative problemsolvingbymeansofEEGandfMRI.Humanbrain mapping,3D.734—748. Gazzaniga,M.S.,Ivry,R.,&Mangun,G.R.(2002). CognitiveNeuroscience:TheBiologyoftheMind(2nd cd).NewYork:Norton&Company. Guilford,J.Et1950).Creativity.AmericanPsycholo- gist,只4年和一454. Guilford,J.E(1966).Measurementandcreativity. TheoryintoPractice,5.186-189. ‘Haier,R.J.,Siegel,B.v.,Neeehterlein,K.H.,eta1. (1988).Corticalglucosemetabolicratecorrelatesofab— stractreasoningandattentionstudiedwithpositionemis- siontomography.Intelligence,12,199-217. Heilman,K.M.,Nadeau,S.E.,&Beversdof,D.O. (2003).Creativeinnovation:possiblebrainmechanisms. Neurocase,9-369-379. Jau§ovec,N.(2000).Differencesincognitiveprocesses betweengifted,intelligent,creative,andaverageindividu— alswhilesolvingcomplexproblems:AnEEGstudy.Intel- 万方数据 6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ligence,28.213-237. Jung,R.E.,Gasparovic,C.,Chavez,R.S.,eta1.(2009). Biochemicalsupportforthe“threshold”theoryofcreativ- ity:A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study.TheJournal ofNeuroscience,29,5319—5325. Jung,R.E.,Segall,J.M.,Bockholt,H.J.,Flores,R. A,,eta1.(2009).Neuroanatomyofcreativity.HumanBrain Mapping,(inpress). Martindale,C.,&Hines,D.(1975).Creativityandcorti- calactivationduringcreativeintellectual,andEEGfeed— backtasks.BiologicalPsychology,3.71-80. Mcdaniel,M.A.(2005).Big—brainedpeoplearesmarter: Ameta·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invivobrain volumeandintelligence.Intelligence,33,337-346. Neubauer'A.C.,&Fink,A.(2009).Intelligenceandneu- ralefficiency.NeuroscienceandBiobehavioralReviews, 33,1004-1023. Razoumnikova,O.M.(2000).Functionalorganization ofdifferentbrainareasduringconvergentanddivergent thinking:AnEEGinvestigation.CoguitiveBrainResearch, JO.1l—18. Razumnikova,0.M.(2007).Creativityrelatedcortex activityintheremoteassociatestask.BrainResearchBul- letin,73,96-102. Razumnikova,O.,Volf,N.V,Tarasova,I.V(2008). Theinfluenceofcreativityandsexontherelationshipbe- tweencorticalactivationanddivergentverbaltaskdemands. 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ConferenceAbstract:lO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gnitiveNeuroscience,From theWorldwideWebhttp://frontiersin.org/conferences/in· dividual-abstract—listing.php?conferid=127&pap2710&ind_ abs=l&q=41. Shaw,P.,Greenstein,D.,Lereh,J.,eta1.(2006).Intel— lectualabilityandcorticaldevelopmentinchildrenand adolescents.Nature,44D.676_-679. Tran,Y.,Craig,A.,&Mclsaac,P.(2001).Extraversion- introversionand8-13Hzwavesinfrontalcorticalregions. 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30,205-215. (责任编辑侯珂 责任校对侯珂孟大虎) CreativityStudy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Neuroscience LUOLiang (NationalKeyLaboratoryofCognitiveNeuroscieneeandLearning,BNU,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Creativityhasimportantsignificanceforsocialadvancesandpersonaldevelopment,andhasgradually becomeanimportantareainpsychology.Alongtherisingofcognitiveneuroscience,researchershavecarriedouttre— mendousstudies,whichmainlyincludetwoaspects:(1)thecognitiveneuralmechanismoftheindividualdifferencesof creativitycausedbythebrainstructure,theawakenlevelofthecerebralcortex,andneuralefficiency;and(2)theclas- sificationofcreativityintermsoftheresearchfindings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neuroscienceinthelastseveral decades.ItisapparentthatthestudiesSOfarhavestrengthenedourknowledgetotheunderstandingofcreativity.How— ever,therearestillchallenges.Ananalysisofthesechallengesrevealsthefutureresearchdirections.Infact,researchers shouldimprovecreativitymeasuringtoolsandtheexperimentaltasks,SOastosatisfytherelevantdemands,andshould furtherreinforcethe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andcreativity,andthatbetweenpersonalityandere- ativity. Keywords:cognitiveneuroscience;creativity;individualdifference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790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4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