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善说八事七十义之建立

善说八事七十义之建立

举报
开通vip

善说八事七十义之建立《善说八事七十义之建立不败尊重之言教》 一切智妙音笑大师 造 宗澄 译 南无谷汝曼殊郭卡雅索热索得扎 是以日亲如日演说胜,佛母密意补处慈氏说, 善分八事七十真假故,尊重本尊足下恭敬礼。 正如圣、狮开演般若义,以少分词明了此所说, 顺六庄严严饰能仁教,以此作诸明慧项庄严。 甲一,解说此中八事七十义时分二,乙一,解说八事,乙二,解说七十义,今初: 「般若波罗密」乃至「及法身为八。」此八事者,即一切相智、道智、一切智、圆满相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及果法身共八种故。 第一,一切相智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

善说八事七十义之建立
《善说八事七十义之建立不败尊重之言教》 一切智妙音笑大师 造 宗澄 译 南无谷汝曼殊郭卡雅索热索得扎 是以日亲如日演说胜,佛母密意补处慈氏说, 善分八事七十真假故,尊重本尊足下恭敬礼。 正如圣、狮开演般若义,以少分词明了此所说, 顺六庄严严饰能仁教,以此作诸明慧项庄严。 甲一,解说此中八事七十义时分二,乙一,解说八事,乙二,解说七十义,今初: 「般若波罗密」乃至「及法身为八。」此八事者,即一切相智、道智、一切智、圆满相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及果法身共八种故。 第一,一切相智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一刹那时现智如所有、尽所有之一切行相之究竟智,是一切相智之性相。其次分类,现证如所有之一切相智及现证尽所有之一切相智二种,现证发心等因果一切行相之一切相智,及佛地二十一聚无漏智。其三界限,唯佛地中有之。 第二,道智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现证三道谛实无之慧所摄之大乘圣者现观,是道智之性相,道智与大乘圣者现观为同义。其次分类,知声闻道之道智,知独觉道之道智及智大乘道之道智三种,彼中别别具有方便智慧之证种类二种。其三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有之。 第三,一切智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现证一切处为补特伽罗无我部分方面之小乘证住种类之圣者相续上之智,是一切智之性相,以「部分方面」摄小乘圣者相续上通达空性之一切智。其次分类,与果般若邻近及摇远之二种一切智。其三界限,从声闻见道乃至佛地有之。 第四,圆满相加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以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之菩萨瑜珈,是圆满相加行之性相。其次分类,体性等方面有二十种加行,行相方面修习三智一百七十三种行相之菩萨瑜珈有一百七十三种,菩萨瑜珈,道般若波罗密多,菩萨道,大乘正行(大乘瑜伽),披甲正行是同义异名也。其三界限,从大乘资粮乃至最后心有之。 第五,顶加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自在获得修习以缘空性修所成慧所摄部分方面之三智行相位之菩萨瑜珈,是顶加行之性相,须知以「部分方面」摄闻所成之菩萨加行道等之理。其次分类,若略,即加行道顶加行,见道顶加行,修道顶加行,无间顶加行,或煖顶加行等加行道顶加行四种,见道、修道、无间之顶加行三种,或若广,即有一百七十三种。其三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乃至最后心有之。 第六,渐次加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为令获得坚固三智行相而以次修习部分方面之菩萨瑜珈,是渐次加行之性相。其次分类,此有十三种渐次加行。其三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之前有之。 第七,刹那加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以渐次修习三智行相中所生之菩萨究竟瑜珈,是刹那加行之性相。其次分类,相状方面有四。其三界限,唯最后心有之。 第八,果法身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其初,以修习三智行相力所得之究竟果无漏功德,是果法身之性相。其次分类,此有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及化身四种。其三界限,唯佛地中有。 乙二,解说七十义分三,丙一,解说能表三智之三十法,丙二,解说能表四加行之三十六法,丙三,解说能表法身之四法。初中分三,丁一,解说能表一切相智之十法,丁二,解说能表道智之十一法,丁三,解说能表一切智之九法。初今: 「发心与教授」乃至「是佛遍相智。」此有能表一切相智之十法者,即大乘发心、教授、顺抉择分、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大乘正行之所缘、大乘正行之所为、披甲正行、趣入正行、资粮正行及出生正行,共有十种故。 第一以发心之性相、所缘、分类及界限所释,谓:「发心为利他」乃至「分二十二种。」此发心中分性相、所缘、分类及界限四种。其初,以希求自因利他之欲所引出并助伴菩提与欲相应之殊胜心,是大乘发心之性相。其次,此所缘者,即缘自利菩提及利他他相续之涅槃二种而发心故。其三分类,体性方面有愿行二种,助伴方面有二十二种故,如地之发心、如是如金之发心、如月之发心、如火之发心、如藏之发心、如宝源之发心、如海之发心、如金刚之发心、如山之发心、如药之发心、如友之发心、如如意宝之发心、如日之发心、如歌之发心、如国王之发心、如仓库之发心、如大路之发心、如车乘之发心、如涌泉之发心、如雅声之发心、如河流之发心、如云之发心共有二十二种。分位方面有四,即胜解行之发心,增上意乐清净之发心,异熟之发心,已断障之发心共有四种故。(其四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有之故。) 第二教授,「修行及诸谛」乃至「十教授体性。」教授中分性相、分类、界限及听闻之理四种。其初,无谬开示解脱道之清净能诠,是教授之体性,无谬开示获得大乘发心所希求方便之清净能诠,是大乘教授之性相。其次分类,教诫方面分有正教诫之教授及随教诫之教授二种。此处所诠方面有十种者,根据修行所缘行相而言,教诫体性为二谛、教诫所缘境为四谛、教诫所依为三宝、教诫趣入修行殊胜因为悉不耽著、教诫不退转大乘修行因为悉不疲、教诫不退失修行因为大乘周遍摄持道、教诫自力趣入大乘修行因为五眼、教诫速疾成办果因为六神通、教诫断除分别所断种子之见道及教诫断除俱生所断种子之修道之教授共有十种故。其三界限,从未入道乃至佛地有之。其四大乘教授,未入道者以清净显现业虽有听闻,然以多劫依止佛或善知识,而堪可解说为听闻之法器也。 第三四种顺抉择分,为说较小乘四种加行道超胜之理时,「所缘及行相」乃至「及以诸麟喻。」此中分加行道之性相、分类、界限及所缘行相等差别四种。其初,自因顺解脱分随后所生之义现观,是加行道之性相,加行道、义现观、顺抉择分及顺抉择支是同义异名,彼中分有三乘之加行道,彼三别别有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自因大乘资粮随后所生之大乘义现观,是大乘加行道之性相,大乘加行道、大乘义现观、大乘顺抉择分及大乘顺抉择支等为同义。其次分类,具五殊胜之大乘加行道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彼中别别分下中上故有十二种。其三界限,从获得缘三种无我之随一之毗钵舍那乃至将得初地有之。其四,此大乘加行道较彼小乘加行道是以六法为殊胜者,是以所缘、行相、作因之理、摄持、具所断分别之理及分下中上三品之差别六法为殊胜故。应尔,「所缘无常等」乃至「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乃至「应知为摄持。」 第四宣说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性,「通达有六法」乃至「所依名种性。」此种性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若谁严净法界堪成菩提,是种性之性相,若谁严净法界亦是堪成菩提作大乘修行之所依事,是大乘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之性相。其次,此种性以声诠类方面分有本性住种性及习所成种性二种。此大乘修行所依本性住种性分有,能依法方面直显有十三种,及大乘资粮道之所依本性住种性等者,直显加行道煖等四种并见道修道二种为通达六法之所依本性住种性有六种,及对治正行之所依本性住种性,断除正行之所依本性住种性,穷尽彼等所断解脱道之所依本性住种性,慧悲之所依本性住种性,不共弟子声闻等之所依本性住种性,以作次第利他之所依本性住种性,及智非有趣入精勤之所依本性住种性共有十三种;并有资粮道所依本性住种性等故。其三界限,总之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然此直显从煖乃至最后心有之。 第五宣说大乘正行之所缘,「所缘一切法」乃至「及佛不共法。」大乘正行之所缘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有无三种。其初,大乘正行之所知,是大乘正行所缘之性相。其次分有十一种,善不善无记三为别别数,世间异生之蕴,出世间圣者相续上之无漏静虑,有漏近取蕴,我见对治无漏念等,不属三界因所生之道谛,以因缘所无为之灭谛,三种圣者相续上具有共同之功德静虑,及唯佛具有之不共十力共有十一种故。其三,以大乘正行之所缘遍一切法故无界限。 第六宣说大乘正行之所为,「胜诸有情心。」等一颂,即大乘正行之所为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趣入菩萨正行之究竟所得,是大乘正行所为之性相。其次,彼中分有心大、断大及证大三种。其三界限,唯佛地有之。 第七解说披甲正行,「由彼等别别」乃至「六六如经说。」依大乘发心而为得无上菩提成办二利之事,是大乘正行之性相。分有披甲正行、趣入正行、资粮正行及决定出生正行四种。第一披甲正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于六度别别中六六各具相摄而以串习慧所摄之菩萨瑜伽,是披甲正行之性相,彼与菩萨道为同义。其次分类,从布施披甲正行乃至智慧披甲正行共有六种,若广分之,彼别别中皆有六种共三十六,即布施之施披甲正行乃至布施之慧披甲正行为六种,如是余者亦有故。其三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有之。 第八解说趣入正行,「静虑无色定」乃至「当知升大乘。」趣入正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主要转成修所成方面随其所应趣入大乘因果之事,是趣入正行之性相。其次分之有九,即趣入菩萨静虑无色之趣入正行,趣入六度之趣入正行,趣入圣道之趣入正行,趣入四无量之趣入正行,趣入不可得之趣入正行,趣入三轮清净之趣入正行,趣入所为之趣入正行,趣入六神通之趣入正行,及趣入三智之趣入正行共有九种故。其三界限,从胜解行乃至最后心也。 第九解说资粮正行,「悲及施等六」乃至「资粮行次第。」资粮正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直接出生自果大菩提之住种类事,是资粮正行之性相。其次分有十七种者,即大悲之资粮,布施之资粮,持戒之资粮,忍辱之资粮,精进之资粮,静虑之资粮,智慧之资粮,奢摩他之资粮,毗婆舍那之资粮,彼双运之资粮,善巧方便之资粮,智之资粮,福德之资粮,道之资粮,总持之资粮,地之资粮,及对治之资粮共有十七种故。其三界限,就仅资粮,初业者地亦有,然此直显从世第一法上品乃至最后心有者,初十五种下限于世第一法上品中有,但地及对治二种资粮于十地中有故。 第十演说决定出生正行,「所为及平等」乃至「是出生正行。」决定出生正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无疑决定出生一切相智之净地菩萨瑜伽,是决定出生正行之性相。其次分之有八,即三大所为之决定出生正行,平等性之决定出生正行,有情利益之决定出生正行,任运成就之决定出生正行,超二边际之决定出生正行,获得相之决定出生正行,一切相智之决定出生正行,及道之决定出生正行共有八种故。其三界限,唯三净地中有。已释能表一切相智之十法也。 丁二,解说能表道智之十一法 「令其隐暗等」乃至「如是说道智。」此有能表道智之十一法者,即道智之支分,知弟子声闻道之道智,知麟喻独觉道之道智,大胜利之大乘见道,修道之作用,胜解修道,彼之胜利赞叹承事称扬三种,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引发修道及清净修道共有十一种故。 演说初者,「调伏诸天故」乃至「本性及事业。」道智之支分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能满道智支分之功德,是道智支分之性相。能满道智支分之菩萨相续上功德,是此处直显道智支分之性相。其次,道智支分分有五者,远离所依障我慢现前,俱助缘发心,以因种姓普遍,不弃轮回之自性,及摄集余眷属等之作业共有五种故。其三界限,就道智之支分从未入道乃至佛地有之,此直显之支分从资粮道乃至最后心有之。 第二,演说知声闻道之智道,「道相智理中」乃至「当知声闻道。」知弟子声闻道之道支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为令摄受所化声闻种性缘所缘四谛随之,而现证无常等随一部分方面之声闻住证种类之大乘圣者现观,是知声闻道之道智之性相。其次分类,行相方面有十六种,道方面有见、修、无学道三种。其三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有之。若如《金鬘疏》字面及一些大论,此须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有也。 第三,演说知独觉道之道智,「自觉自证故」乃至「摄为麟喻道。」知麟喻独觉道之道智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为令所化独觉缘所缘十二缘起,而现证所取外境空寂部分方面之独觉住证种类之大乘圣者道,是知独觉道之道智之性相。其次分类,此有见、修、无学道三种。其三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有之。 第四,演说大胜利之大乘见道,「由谛与谛上」乃至「是道智刹那。」大乘见道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破除有寂二边之谛现观,是大乘见道之性相。其次分类,即根本智及后得智二种,就以证种类分之,即有知是自己声闻道之见道,知独觉道之见道及知大乘道之见道三种。就以所缘及相状分之,即有八忍及八智共有十六种,其三界限,唯见道中有。 第五,演说修道之作用,「遍息敬一切」乃至「菩提供养依。」大乘修道作用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以修习大乘修道之力获得功德,是大乘修道作用之性相。其次分之有六,遍息我慢等之作用,恭敬一切相之作用,决定胜过烦恼之作用,以怨敌不能害之作用,正等菩提之作用,及依般若波罗密多之境作供养事之修道作用共有六种。其三界限,从初地乃至第十地有之。 第六,修道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之性相,随现观与修道为同义。其次分有,有漏修道及无漏修道二种中,前者与有分别之修道为同义,后者与离分别修道为同义。前者中分有胜解、回向及随喜修道三种。演说初者胜解修道时,「胜解谓自利」乃至「共二十七种。」信许三佛母义生源之信部分方面之大乘随现观,是大乘胜解修道之性相。分有自利胜解之彼,二利胜解之彼及利他胜解之彼三种,彼别别中亦有下中上三品共有九种,及彼别别中亦分有下下等三品,故共有二十七种。界限,从初地乃至第十地有之。 第七,演说彼之胜利赞叹承事称扬三种,「般若波罗蜜」乃至「赞事及称扬。」修习三种胜解修道之菩萨,于诸佛菩萨前令欢喜部分及以诠说住彼义功德部分随一所摄之功德,是安立为胜解修道之胜利赞叹承事称扬三种所摄功德之性相。分有二十七种。界限与胜解同。 第八,演说回向修道,「殊胜遍回向」乃至「生大福为性」三颂。圆满生起自他善根支分作用之大乘有分别随现观,是大乘回向修道之性相。分之有十二种者,即殊胜遍回向之修道,有无缘相之回向修道,有不颠倒相之回向修道,空寂之回向修道,念佛福德自性之回向修道,善巧方便之回向修道,无相之回向修道,佛随许之回向修道,非属三界之回向修道,生大福德之下品回向修道,大福德之中品回向修道,大福德之上品回向修道,共有十二种,界限从初地乃至第十地。 第九,演说随喜修道,「由方便无得」乃至「修随喜作意」一颂。于自他善根现生欢喜之大乘有分别随现观,是大乘随喜修道之性相。分有随喜自他善根二种,或世俗与胜义有境二种随喜。胜解、回向及随喜三者界限同也。 第十,演说引发修道,「此自性殊胜」乃至「是大利益性」一颂。无漏大乘随现观,及安立究竟证之成果,是大乘引发修道之性相。分之有五,即通达一切法为无谛之引发修道之体性,般若波罗密多之引发修道之相,以彼修道不作行一切法为谛实有,以彼修道知一切法无谛实可得,及以彼修道果有得成佛之大利益性,共有五种故。界限从初地乃至第十地。 第十一,演说清净修道有性相及分类,「果法清净性」乃至「诸道能清净」三颂。无漏大乘随现观,及安立究竟断之成果,是大乘清净修道之性相。分类,作断九品而对治亦有九品,修道上上品之对治乃至下下品之对治即清净修道上上品之间有九品。界限从初地至第十地有之。已说能表道智之十一种法。 丁三,解说能表一切智之九法。 「智不住诸有」乃至「一切智如是」等两颂。此有能表一切智之九法者,以智不住诸有之一切智,以悲不住涅槃之一切智,于果般若摇远之一切智,于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以相执系缚所治品之一切智,以相执对治所摄对治品之一切智,一切智加行,加行感受平等性,及见道共有九种故。 第一,「非此岸彼岸」等一颂。此不住诸有边一切智之性相者,以方便大悲所摄而现证无常等随一之小乘住证种类之大乘圣者智,即彼性相。分有见、修、无学道三种,事例如现证无常等十六相之大乘修道。 又观待世俗,能破寂灭边之住种类之大乘圣者现观,是以悲不住诸有道智之性相。事例如大乘修道者相续上之大悲,不应说以悲不住寂灭之一切智与前不同。分有大乘圣者三种大悲及发心等,此二界限从从初地乃至第十地有之。 第三,演说于果般若摇远之一切智,「由彼缘相门,非方便故远。」彼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现证无常等之智,及以远离大悲而被谛实执所系缚之一切智,是于果般若摇远一切智之性相。分有声缘相续上通达无常等之一切智等。界限从劣乘见道乃至阿罗汉有之。 第四,演说于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由善巧方便,故说为邻近。」彼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以大悲及现证空性之慧二者所摄,而通过无常等随一之劣乘住证种类之大乘圣者智,是于果般若邻近一切智之性相。其次,分有大乘见、修、无学道三种。其三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第五,演说所治品之一切智,「色蕴等空性」乃至「行相所治品。」远离方便大悲及通达空性之慧,而被谛实执所系缚之小乘一切智,是所治品一切智之性相。谓小乘道菩萨不可生故名所治品,此分类及界限与摇远之一切智同也。 第六,演说对治品一切智,「施等无我执」乃至「故为不思议」三颂多一句。以方便大悲及现证空性慧所摄之大乘圣者相续上之一切智,是对治品一切智之性相。分类及界限于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同也。 一切智分有于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及于彼摇远之一切智二种,于先未入小乘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善巧方便邻近之一切智,对治品之一切智,大乘一切智为同义。于果般若摇远之一切智,非方便摇远之一切智,以相执所系缚之一切智,所治品之一切智,小乘一切智为同义者,「如是一切智」乃至「当知如经说。」《大疏》中说:「当知此等为声闻菩萨之差别。」又说:「如是修行于果般若摇远者,是声闻等对治性,以无倒趣入缘事是所断故。及是宣说为菩萨所治品故。」 第七,演说一切智加行,「色等无常等」乃至「证知七现事」两颂二句。彼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其初,于事世俗真理之体性及差别中,颠倒耽著之对治之小乘住证种类之菩萨瑜伽,是此处所示一切智加行之性相。其次分之有十,破色等谛实耽著之加行,破彼谛实差别法无常等耽著之加行,于彼色等功德所依上未圆满圆满之加行,于彼色等无谛实耽著之贪加行是境方面四种,于胜义中般若无转增之加行,无作者胜义之加行,三种难事之加行,虽胜义无而名言有之加行,观待余大胜利菩提之加行,及虽无谛实然真实耽著显现梦等能知显现七相之加行共有十种故。虽与《心要疏》词不同,但是如以《金鬘疏》及《二万颂光明释》中所相顺也。其三界限,从资粮之至最后心者,《金鬘疏》云:「于此有许为加行道但从资粮至最后心有之也。」 第八,演说彼加行感受平等性,「不执著色等,四种平等性。」彼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性三种。修习一切智加行之相,于任何境有境上破除耽著,是彼加行感受平等性之性相。其次分类,即彼十种加行各分四种共有四十种者,《二万颂光明释》云:「云何四相,心不著色,以色不可著,谓此色我心不可著,名为于色心不执著。」其三界限,从资粮至最后心。 第九,演说见道,「苦等诸谛等」乃至「一切智刹那」五颂。离三十二种增益之谛现观,是见道之性相。分有三乘之三种见道,以相状分之,此处所示十六刹那也。 颂云: 以智三眼庄丽极圆满,召唤善缘能表三十宫, 善说如频婆唇平等笑,夺九有意四圣母希有。 此为章末颂者,已说能表三智之法也。 丙二,解说能表四加行之三十六法分四,丁一,表圆满相加行之十一法,丁二,表顶加行之八法,丁三,表渐次加行之十三法,丁四,表刹那加行之四法。今初: 「行相诸加行」乃至「此具善方便。」以修习三智一百七十三种行相慧所摄之菩萨瑜珈,是圆满相加行之性相。菩萨道、道般若、菩萨瑜珈、一切相智加行、道智加行、及披甲正行为同义。分类,以行相门分有一百七十三种,以加行门分有二十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至最后心有之。 此有能表圆满相加行之十一法者,即行相,加行,功德,加行过失,相,顺解脱分,顺抉择分,有学不退转僧,生死涅槃平等性之加行,净土加行。及善巧方便加行共有十一种故。 演说第一,「一切智差别」乃至「卅四三十九」于此处所示行相中分有性相及分类二种。初者,以摄修三智加行感受之支分或差别,是摄修三智加行相之性相。其次,分有一百七十三种者,即一切智行相为二十七种,道智行相为三十六,及一切相智行相为一百一十种故。初因成者,四谛之初三谛上各有四相及道谛上之十五相共有二十七种者,「始从无边相」乃至「道谛说十五。」次因相者,因集谛上之八相,道谛上之七相,苦谛上之五相,及灭谛上之十六相共有三十六种故。「于因道及苦」乃至「五及十六相。」后因成者,与声闻弟子证种类共一切智之行相三十七菩提分,与菩萨证种类共道智之行相三十四种,一切相智不共之行相三十九种共有一百一十种者,「始从四念住」乃至「卅四三十九。」于知相前先须了知义相,故先说义相易也。 第二,演说加行,「不住色等故」乃至「清净及结界。」加行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通达境有境及处道相三为谛实空之止观双运,是主要直显加行之性相。于三智尽所有行相以获得止观双运之慧所摄之菩萨瑜伽,是此处所示加行之性相。此为善者,谓长时通达大资粮之加行须从资粮道安立是此之差别故。《二万颂光明释》云:「非加行作用性,故初业者修大资粮。」与《心要疏》及《金鬘疏》亦善相顺故。其次分有二十种者,于以处道相所摄之色等谛实耽著而不安住之加行,于色等破除谛实耽著之加行,通达色等处真如甚深之加行,通达道法自性难测量之加行,及通达色等行相自性无量之无量加行,此五是以体性门分。以怖畏甚深空性故初业者久证菩提之加行,从煖位获得不怖畏空性而梦中亦行六度之授记加行,从顶位通达空性之佛母以自出生故坚固不退之加行,从忍位知方便证坚固超过声缘障碍决定出生之加行,从世第一法现见法界之大海时有见趣入至无间之加行,新可生起一切相智因无漏法近菩提之加行,于速疾出生果之速疾成佛之加行,于悲心利他而趋入转法轮为利他之加行,此八种是所依补特伽罗门。于胜义中通达过失功德无增无减之加行,于胜义中不见善等法及非法等之加行,于色等中不见无谛实耽著不可思议之加行,及于色等性相所相中不通达为谛实故不通达为行相之加行,此四种是圆满修习佛母之方便门,能功德增上宝果布施之加行,及能破除过失而清净之加行二种是果门,速疾修习佛母界限之加行共有二十种故。 第三,演说加行功德,「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以修习加行力所得功德,是加行功德之性相,分之有十四种,加行者,即书写读诵修习般若波罗密以佛加持而摧伏魔障之功德,意念修习加行而智之功德,以佛现前而作之功德,与正等菩提邻近之功德,大义利益等之功德,如别别般若波罗密境增盛行境之功德,圆满无漏所有功德之功德,说者士夫之功德,不变坏之功德,已生不共善根之功德,遍持果广大之功德,作众生利之功德,及具有获得般若波罗蜜多之功德共有十四种故。 第四,演说加行过失,「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于加行生起安住胜行随一中作留难,是加行过失之性相。分有四十六者,即加行未生生时之违缘有二十三种及须缘不具有二十三种故。初十类者,以大资粮故须要通达之彼,速得大辩才之彼,身粗重之彼,心粗重之彼,以非理作念诵等之彼,以退还之因故生不喜而持下劣为其根本因之彼,弃捨妙味之彼,退失持一切诸乘中之最胜之彼,退失所为之彼共有十种。其次十类者,退失胜乘,退失因果之关联,从无上处退失,于多境起分别,耽著文字书写,耽著无事,耽著无文字,于境等耽著,味著利养称赞,于非道中求方便共有十种。其三十类者,以闻者说者欲乐及等捨所远离,以彼二欲乐境异所远离,以闻者说者利养中欲不欲所远离,以杜多功德具不具所远离,以善不善之特法所远离,以施捨及悭吝所远离,以施捨及不受所远离,以说首及广义悟解所远离,以经等知不知所远离,以六度具不具所远离共有十种故。其四十类者,善不善巧方便之彼,得未得陀罗尼之彼,欲不欲书写文字之彼,离未离贪之彼,唯自已从恶趣处退还之彼,唯自已往乐趣之彼,喜欢闻者说者单独及眷属之彼,所欲随行而不辨时机之彼,乐少分财物而不乐布施之彼,往不往成不成命难处之彼共有十种故。余六种者,如是谓往不往丰年及饥饿处之彼,往不往盗贼所乱处之彼,见说者闻者家故意乐不乐,以魔分辨般若波罗密多之加行,虚伪而不修行,及于非理境起欢喜之过失共有六种故。于如是摩尼宝中有众多怨敌之喻,正如修习加行之障碍亦有众多,破障碍之善品是以诸佛菩萨所意念救护方能胜过一切障碍故。正如有多子之母也。《二万颂光明释》云:「以母有多子之母喻,于彼是以十方世界诸佛菩萨等所有圣者补特伽罗意念,于彼精进由彼等作救护等。」 第五,演说加行之相,「由何相当智。」等一颂作略表后,而广说「知如来出现」乃至「许为第四相。」此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能表加行体性或功能方面之菩萨瑜伽,是道般若加行之性相。其次,分有九十一种者,即智相有四十八种,殊胜相有十六种,作用相有十一种,及自性相有十六种故。 演说第一,「知如来出世」乃至「品中诸智相。」此性相者,即以大悲与通达空性慧等殊胜方便智慧之圆满种类所摄之菩萨智,是为加行体性智之性相,事例如以分别烦恼等寂静之菩萨瑜伽有十六种。从此智相中分有菩萨一切智加行之智相,菩萨道智加行之智相,及菩萨一切相智加行之智相三种。初者,断分别烦恼等四种,而知如来出现等,缘一切智行相随一之菩萨瑜伽,是表菩萨一切智之加行。知如来出现等随一之行相菩萨智,为彼之相也。分有十六种者,知如来出现,知世间无坏性,知有情诸心行,知心略摄,知心外散,知无尽知相,知心离贪,知心有贪等,知心广大,知心为大,知心无量,知心无对,知心无见,知心动摇等三,知真如行相,知仁能证真如复为他开示共有十六种故。其次,以空性及无相等道智之智相随一为差别之菩萨瑜伽,是此处所示道智加行智相之性相。事例如利他铠甲难行等为修行之差别而空性及无相等智道之行相随一行相之菩萨加行。演说,「空性及无相」乃至「许为诸智相。」分类有十六种者,知空性,如是知无相,无愿,胜义中无生,无灭,以等字所摄之无杂染,无清静,无事,自性,无所依,无虚空相,法性中无错乱,无作,无分别,差别及无性相共有十六种故。其三,缘如来现法乐住等一切相智行相随一之行相菩萨智,是一切相智加行知相之性相,事例如此处所示十六种或摄为七种者,《金鬘疏》云:「此处所示之境,一般是安立为佛相续上已生自他二利圆满之果,知彼之有境十六种为一切相智之知相也。」如此中义所表之理非主要也。分有十六种者,此依止佛母而知安乐住,知恭敬佛母,知佛母为尊重,知欢喜承事佛母。知供养佛母,知胜义中无如是作用,知趣入一切境,知真实中无所见,知世间空性相,知世间自性空,知证智世间空性,知现见世间空性,知开示胜义中不可思议,知开示胜义中寂灭戏论,知灭除世间谛实有,及知灭除世间蕴之想共有十六种故。「依真如法性」乃至「是说诸智相。」 第二演说殊胜相,「由难思等别」乃至「说名殊胜相。」此殊胜相中分有性相及类分二种。初者,以不可思议为殊胜之菩萨智,是菩萨加行殊胜相之性相。事例如自性加行十六种,是表示较小乘加行超胜或殊胜,名殊胜相之理。其次分类,此大乘见道智忍十六刹那有超胜于声缘能表十六者,即缘苦谛之智忍四种,谓不思议之体性,无等之体性,超过以真实量所量之体性,及超过以声数之体性四种。缘集谛,谓摄集三种圣补特伽罗断证之彼,善巧所知之彼,与声缘不共之彼,及速疾超过声缘之智之彼四种。缘灭谛,谓胜义中无增减之彼,修习六度之彼,以三轮清静而劫中成办真实之彼,及以方便所摄之一切法不可得之彼四种。缘道谛,谓具有法界体性菩萨道之所依种性之彼,圆满波罗密多之因资粮之彼,以内外善知识摄持之彼,及无耽著一切法味之彼四种,共此十六种是超胜于声缘智忍十六刹那之相故。 第三演说加行作用相,「作利乐济拔」乃至「此即作用相。」具有利乐济拔等殊胜作用之菩萨智,是菩萨加行具有成办利他殊胜作用加行之性相。事例如自性相十六种,表此中利他作用之理也。分有十一种者,即有菩萨一切智加行作用三种,道智加行作用七种,及一切相智加行作用一种共有十一种故。初三种者,即有以菩萨一切智加行故安置一切众生于解脱之利乐,无忧苦等之此生乐,及济拔一切轮回苦三种故。次七种者,安置涅槃如皈依之作用,破除苦因处之作用,通达轮迴涅槃于胜义平等一味如救护之作用,通达利他如洲渚之作用,成办二利如导师之作用,任运成办利他之作用,及于非时中不起三乘果之作用共有七种故。一切相智加行作用有一种者,即如实开演一切法世间所依之作用故。 第四演说自性相,「离烦恼状貌」乃至「许为第四相。」此性相如前加行体性所解。分有十六种者,即一切智加行自性有四种,道智加行自性有五种,及一切相智加行自性有七种故。初四种者,即寂静烦恼之自性,无彼状身粗重之自性,无彼貌非理作意之自性,及寂静取舍相分别之自性共有四种故。道智之彼有五种者,即难行之加行,决定一乘为成佛之加行,成办三大所为之加行,修习三轮于胜义中不可得之加行,及灭除耽著谛实性之加行共有五种故。一切相智加行之自性相有七种者,即缘体道之彼,与一切世间不共之彼,无碍之彼,无处之彼,无众生之彼,无生之自性,及真如不可得之自性共有七种故。 第六,演说顺解脱分,「无相善施等」乃至「谓顺解脱分。」顺解脱分中分有性相、释名、分类、界限及相五种。于自续上善巧修习一切相智之菩萨相续上之法现观,是大乘顺解脱分之性相。大乘法现观,大乘顺解脱分,及大乘资粮道等为同义。其次释名,若以断烦恼,是解脱及彼一分,若以饶益解脱分及彼名顺解脱分也。其三,以时分之,有下中上三品,以体分之,即有是自之闻思修三种。其四界限,唯大乘资粮道中有者,即发心于相续上生起若未得五根以来需要有也。其五相者,若闻轮迴过失及解脱功德,身毛皆竖,啼泪悲恤等,此殊胜心不退不畏不警不怖,于甚深法不畏不恼之相三种也。 第七,演说顺抉择分,「缘佛等净信」乃至「成熟有情等。」大乘顺抉择分分有性相、释名、分类及界限四种。初者,以方便为殊胜之菩萨义现观,是大乘顺抉择分之性相。其次释名,若饶益抉择于见所断种子之见道分或一分,名顺抉择分也。其三分有十二种者,即大乘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中各有下中上三品故。其四界限,获得通达空性之毗婆舍那乃至未得见道有之。 第八,演说不退转僧,「从顺抉择分」乃至「此是不退众。」不退转僧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获得色等想退转等之相随一之菩萨,是不退转僧之性相。其次分类,利根从加行道得相,中根从见道得相,顿根从修道得相之三种菩萨也。其三界限,从加行道顶位乃至最后心有之。 第九,演说诸有涅槃平等性,「诸法同梦故」乃至「如经已尽答。」诸有涅槃平等性之加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于后得亦破生起谛实执现前时机之净地菩萨智,是诸有涅槃平等性加行之性相。其次分类,即有三净地之智三种。其三界限,从第八地乃至最后心有之。 第十,演说净地加行,「如有情世间」乃至「即严净佛土。」净土加行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成办自于何处成佛之殊胜净土誓愿等善根力之净地菩萨智,是净土加行之性相。其次,佛土器世间清净之加行及有情世间清净之加行二种。其三界限,唯三净地有之。 第十一,演说善巧方便加行。「境及此加行」乃至「十方便善巧。」善巧方便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从寂灭粗分精勤方面,事业无功用任运之菩萨智,是善巧方便加行之性相。其次,分有十种者,即超越障碍法之善巧方便加行,不住之善巧方便加行,以誓愿力引出之智,不共之彼,无贪之彼,不可得之彼,无相之彼,无愿之彼,不退转相之彼,无量善巧方便之彼共有十种故。其三界限,从第八地乃于最后心有之。已说能表相圆满加行之十一法也。 丁二,表顶加行之八法 「此相及增长」乃至「是为顶现观。」此有能表顶现观之八法者,即煖顶加行,顶顶加,忍顶加行,世第一法顶加行,见道顶加行,修道顶加行,无间道顶加行,及所破颠倒成就共有八种故。 第一,演说煖顶加行,「梦亦于诸法,许为十二相。」于顶加行分为三种,初者,获得梦中亦见一切诸法如梦等之十二相随一之部分方面菩萨之顺抉择分,是煖顶加行之性相。其次,分有煖下中上三品。界限煖位有之。 第二,演说顶顶加行,「尽瞻部有情」乃至「说十八增长。」于顶顶加行中分为三种,初者,具有福德相增长之住种类大乘第二顺抉择分,是顶顶加行之性相。彼与大乘加行道顶位为同义。其次,分有顶顶加行下中上三品。其三界限,大乘加行道顶位中有之。 第三,演说忍顶加行,「由三智诸法」乃至「是名为坚稳。」忍顶加行中分为三种,初者,随顺三智圆满之慧及获得不坏利他方便坚稳之第三顺抉择分,是忍顶加行之性相,彼与大乘加行道忍位为同义,于前二种顶加行如此亦可不结合菩萨者,以小乘无同彼之顶加行故,其若如是,结合是为易除疑难故。其次,分有大乘忍位下中上三品。其三界限,如大乘加行道忍位也。 第四,演说世第一法之加行,「四洲及小千」乃至「宣说三摩地。」于世第一法中分为三种。初者,以具能生见道功能之无边三摩地而获得心遍住之第四顺抉择分,是世第一法顶加行之性相。其次,分有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下中上三品。其三界限,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相同。 第五,演说见道顶加行,「趣入及退还」乃至「是此中见道。」于见道中分为三种。初者,作见道见断谛实执对治部分方面之大乘谛现观,是见道顶加行之性相,彼与大乘见道为同义。其次分类,就根本及后得有二种,以所断门见断四种分别之对治故见道顶加行有四种,于根本智时智忍有十六种。其三界限,与大乘见道相同。 第六,演说修道顶加行,「灭定等九定」乃至「其余九违品。」于修道顶加行中分为三种。初者,以极转摄修三智之慧所摄并作修断分别对治部分方面之大乘随现观,是修道顶加行之性相。其次分类,修断分别对治九品之亲对治无间道有九种,及修道解脱有九种。其三界限,从初地乃至十地间有之。 第七,演说无间道之顶加行,「安立三千生」乃至「证一切相智。」于无间道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极转摄修三智自果一切相智无间亲生之菩萨究竟瑜伽,是无间加行之性相,彼与最后相续智为同义。其次分类,有四种刹那加行。其三界限,唯最后心有之。 第八,演说所破颠倒成就,「于所缘证成」乃至「说为十六种。」所破颠倒成就中分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执二谛体性不可摄为一之种子及现前随一,是所破颠倒成就之性相。其次,分之有十六种者,即不可想修道之所缘及不可想行相二种,不可想修道之果,于处胜义方面破除世俗及于世俗方面破除胜义之诤二种,行持体性就应不合理为布施等之失有一种,行持所依就应不合理为佛之失,就应不合理为法之失及就应不合理为僧之失有三种,行持差别就应不合理为善巧方便之失,就应不合理为现证之失及就应不合理为彼所破分别之失有二种,就应不合理为道之体性之失有一种,就应不合理为断除对治分类之失有一种,所修就应不合理为自共相之失有一种,及就应不合理为修习之失有一种共有十六种故。 如是执著之邪分别是真颠倒成就,而引出如是过失之声为一般也。然颠倒成就以声诠分之则有分别及能诠声二种,以作二谛随一因相而后破除一分之耽著了别,是初者之性相;以作二谛随一因相而后破除一分之诤语,是后者之性相。若摄彼等,摄为有世俗门之答辩,及有胜义门之答辩二种也。其三界限,从未入道乃至未净七地有者,亦说种子为彼,以有修断故。已说能表顶加行之八法也。 丁三,表渐次加行之十三法 略示此渐次谓十三种,而后广示彼支分门,「布施至般若」乃至「许为渐次行。」渐次加行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以此三智行相有次第修习慧所摄之菩萨瑜伽,是渐次加行之性相。其次,分有十三种者,从布施乃至般若间有六种,随念佛、法、僧、戒、舍及尊重有六种,及通达无自性共有十三种故。其三界限,从资粮道乃至刹那加行前有之。 丁四,表刹那加行之四法 略示「刹那证菩提。」而后广示「施等一一中」乃至「诸法无二性。」刹那加行中分性相、分类、声义及界限四种。初者,获得坚固修习三智行相之菩萨究竟瑜伽,是刹那加行之性相,刹那加行最后相续智,及无间顶加行三者为同义,然印度有众多种许也。其次,体一相异而有四者,即非异熟之刹那加行,异熟之刹那加行,无相之刹那加行,及无二之刹那加行共有种四故。 演说第一,「施等一一中」乃至「一刹那智德。」从非异熟之无漏施乃至八十种相好之间功德种类于一刹那中能现作之菩萨究竟瑜伽,是非熟刹那加行之性相,以七不净地修习功能尚未任运成熟,故是从彼境相状显示者,是圣者狮子贤及宗喀巴父子四家之意趣故。《庄严光明释》云:「于此所化众生近前就以相状分之有四种,故作是说。」《金鬘疏》云:「于彼刹那加行中是以性相及相状分之。」及《心要疏》亦说:「以此不同相之性相,而为体性一而相状异有四种也。」 其次,演说异熟刹那加行,「若时起异熟」乃至「即一刹那智。」异熟无漏施等乃至八十相好之间功德种类于一刹那时能现作之菩萨究竟瑜伽,是异熟刹那加行之性相。此异熟以第八地以上之境相状所解说者,《二万颂光明释》云:「以异熟法性,分位无漏一切诸法。」及《心要疏》云:「四刹那之初者,第七地以下若以精勤修习能现起非异熟无漏之一切诸法。」此应遍者,于《二万颂光明释》之段落中,《心要疏》解释为第七地以下为非异熟故,由力能知第八地以上异熟之理故。 第三,演说无相之刹那加行,「由布施等行」乃至「诸法无相性。」一刹那现证施等一切法为谛实空之部分方面之菩萨究竟瑜伽,是无相刹那加行之性相。 第四,演说无二之刹那加行,「如梦与能见」乃至「诸法无相性。」一刹那能现证一切法能取所取异体不成就之部分方面之菩萨究竟瑜伽,是无二刹那加行之性相。 其三,若于时边际成事一刹那中无谬现证或真实通达施等,名以一刹那现证者,于时边际一刹那间阿毗三昧耶之阿毗现前,三昧耶清净以尽污染故无错乱,及阿耶是通达与所量义故。《二万颂光明释》云:「云何现观义?宣说现前,现证或三昧之声为决定现前,阿耶是通达也。」 其四四种界限,唯最后心有之。 丙三,解说能表法身之四法 「能仁自性身」乃至「有二十七种。」以已集二资粮所得之究竟功德,是果法身之性相。彼中分有四种,即自性法身,智法身,报身及化身四种故。「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以说法身亦示智法身也。 第一,演说自性法身,「能仁自性身」乃至「彼自性为相。」此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具有自性清净及客尘清净二种之究竟界,是自性法身之性相。其次,有已成为是自己之自性清净部分之自性法身及已成为是自已之客尘清净部分之自性法身二种。其三界限,唯佛地有之。 第二,演说智法身,「至菩提无量」乃至「说名为法身。」此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观待如所有及尽所有而究竟见之智,是智法身之性相。此与一切相智为同义。其次分类,即佛地有二十聚无漏智者,第一聚是佛地之三十七菩提分,第二聚是彼之四无量,第三聚是彼之八解脱,第四聚是彼之九次第定,第五聚是彼之十遍处,第六聚是彼之八胜处,第七聚是彼之无诤三摩地,第八聚是彼之住愿智,第九聚是彼之六神通,第十聚是彼之四无碍解,第十一聚是彼之身等四清净,第十二聚是彼之十自在,第十三聚是彼之十力,第十四聚是彼之四无畏,第十五聚是彼之三不护,第十六聚是彼之三念住,第十七聚是彼之作众生利而无忘失法性,第十八聚是彼之真实永害三门习气,第十九聚是彼之大悲诸众生,第二十聚是彼之十八不共法,及第二十一聚是彼之三智故。其三界限,唯佛地有之。 第三,演说报身,「许三十二相」乃至「名佛受用身。」此中分有性相、分类及界限三种。初者,具五决定部分方面之身,是报身之性相。其次,以声诠分之有大小二种报身,初者与色究竟之报身为同义,次者与色究竟化身为同义。其三界限,唯佛地及色究竟有之。 第四演说化身,「若乃至三有」乃至「佛化身无断。」此中分有性相及分类二种。初者,不具五决定部分方面之究竟色身,是化身之性相。彼与报身所化之身为同义。其次分有,工巧化身,随类化身及殊胜化身三种。 演说佛之事业,「如是尽生死」乃至「有二十七种。」佛事业中分有性相,分类、界限、趣入之理及时量五种。初者,从自因一切相智之增上缘中出生之白净功德,是佛事业之性相。其次分有二七种者,谓安立一切众生于寂灭业乃至安立于涅槃业之间有二十七种故。其三界限,从未入道乃至佛地有之。其四,佛之事业于所化相续趣入之理有无边者,契合各各善缘,身语意事业忧如虚空广大,忧如河流相续不断,忧如大海不超时间,忧如如意树及忧如如意珠无功用任运趣入故。其五时量,佛之事业是相续不断者,谓轮回未空之际,于所化相续上作种种趣入相续不断事业故。根本颂云:「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 偈云: 佛母宝源具善释波浪,以四加行充满于四方, 四身階次妙高须弥顶,三智自在三游场希有。 具有等持相续百瓣座,从其自性法报化身四, 真容、转法金轮十二眼,以胜梵行勤作救众生。 若于增上意乐护地上,饮乳破立百股顿摧堕, 一切邪行非天胎、千眼,智度帝释一切时胜利。 广显八事七十一切义,善释不败尊重此口授, 为令佛教于十方广增,惟愿炽起众生妙道光。 如是解说多闻妙音笑,最极圆满无怖畏金刚, 是足百喜说修盛满洲,吉祥一切右旋处善哉! PAGE 1
本文档为【善说八事七十义之建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54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8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3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