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_文字异形_

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_文字异形_

举报
开通vip

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_文字异形_ 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 看战国时期的 “文字异形 ” ‘ 蒋 德 平 (黄淮学院中文 系 , 河南驻马店 , 4 63 0 00 ) 摘 要 : 文字分化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也是产生新出字的重要途径之一 。 本文通过楚简新 出字 中的分化字与传世文字比较 ,认为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分化的不一致是导致 “丈字异形 ”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关扭词 : 楚简 ; 分化字 ; 文字异形 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 ” , 就其本质而言 , 就是各 国间的用字不同 , 即同一个词 , 各国所用的字不同 ...

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_文字异形_
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 看战国时期的 “文字异形 ” ‘ 蒋 德 平 (黄淮学院中文 系 , 河南驻马店 , 4 63 0 00 ) 摘 要 : 文字分化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也是产生新出字的重要途径之一 。 本文通过楚简新 出字 中的分化字与传世文字比较 ,认为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分化的不一致是导致 “丈字异形 ”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关扭词 : 楚简 ; 分化字 ; 文字异形 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 ” , 就其本质而言 , 就是各 国间的用字不同 , 即同一个词 , 各国所用的字不同 。 如“厨”字 , 秦国作“厨” , 从广、彭声 ;楚国作 “脱” , 从 肉、豆声 ;三晋或作“膝 ” 、 “床” , 从肉或广 、朱声 。 ¹ 这 也就是所谓的文字地域性差异 , 而这种文字的地域 性差异 , 绝不仅仅是指各国间文字写法上的不同 ,诸 如“ ‘马 ’字的写法有六 , ‘南 ’字的写法有七 , ‘旗 ’字 的写法有五 , ‘弟 ’字的写法有十” , º 战国时期各国文 字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 或者说文字发展的不一致性 才是这一时期 “文字异形 ”的内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 我们曾以后 世失传的楚简新出字为例 , 通过与传世文字的构形 比较 , 对战国时期的 “文字异形 ” 现象作了一些初步 的讨论 , » 本文拟继续这一思路 , 以楚简新出字中的 分化字与传世文字比较 , ¼ 从另一个角度对 “文字异 形 ”现象作些分析考察。 文字分化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 也是产生新出字的重要途径之一 , 因文字分化而产生 的新字即为分化字 。战国时期 , 由于各国间的发展相对 独立 , 文字分化的不一致性非常突出 , 因 “其不与秦文 合”而被废除的楚简新出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化字 , 即可为证。利用这部分分化字与传世文字比较 ,将有助 于我们考察和分析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 ”现象 。 需要说明的是 , 本文所用的楚简新出字材料 , 是 依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制的 《楚文字数据库冲 , 借助已有的楚简文字材料考释成 果 ,对楚简材料进行了穷尽性的清理后而得 。就目前 的出土文献材料而言 , 凡是在简文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年代之前的古 文字材料中没有出现相同结构的楚简文字 , 我们均视 作新出字。 因此 , 从特定的意义上讲 , 楚简新出字才是 真正的战国时代文字 。 以楚简新出字为例去考察和分 析战国时期的 “文字异形 ” 现象 , 应当是更具有说服 力 。 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一 是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分化字 ; 二是为特定的词新 造的专用字 ;三是因词义假借而形成的分化字 。这样 分类只是为了叙述方便 , 并不一定很严格 。下面分别 举例讨论 。 为方便印刷 , 楚简引文尽量使用宽式隶 定 。 一 、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分化字 在楚简新出字中 , 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分化字 数量最多 。 例如 :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古文字属性库及先秦汉字发展定t 研究” (项目编号 : OSJ J 0 7 4 00o s) 成果之一 。 ¹ 字例引自裘锡圭著 :《文字学概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 8 8 年 , 第 57 页 。 º 尚玮 :《字圣李斯》, 载《天中学刊》, 19 95 年第 3 期 。 » 参见拙作《从后世失传的楚简新出字看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 待刊稿。 ¼ 传世文字的主体源于战国秦系文字 。 因此 , 与传世文字比较 . 某种意义上说 , 就是与秦系文字进行比较。 ½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制的《楚文字数据库》共收集战国楚简帛文字材料如《曾侯乙墓》(引用时简称为《曾》) 、《包山 楚简》((包 ) ) 、 (郭店楚墓竹简》( (郭》) 、 (九店楚简) ( (九店》)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 (帛书) ) 、 (战国楚竹简汇编 ) ( (汇编) ) 、 (上海博物 馆藏战国楚竹书 (一 一 五 ) (( 上一 一 五》) 、《新蔡》等十余种 , 总字数为 6 7 17 “字迹不清及残渝者除外》, 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已公开发表的楚简 帛文字资料 。这些出土的楚简帛文字材料断代明确 , 而且能够确定比较具体的书写年代 ;时间跨越战国早 、中 、晚期 ; 内容包括 r 濡道典籍 、神话 传说 、天文音律 、关税交通 、占祷记录 、记事及遣册 ,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荃本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楚文字的用字情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 8 年第 5 期 [拉』 构形从示 、立声 , 简文中用同 “位” , 即祭祀时的 坛位 。 如 : 邵吉为拉(位 ) , 既祷至福 。 ((包)简 2 0 5 ) 原整理者云 : “拉 , 读如位。 《周礼 · 春官 · 肆 师》: ‘凡师甸用牲于社宗 , 则为位。 ’孙治让云 : ‘位与 “辨方正位”同。 ”, ¹ “拉”为“位”的分化字。 “位”的位列之义引申有 祭祀时坛位之义 , 字亦由“位”分化出 “拉” 。依据汉字 构形的一般规律 , 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字多从示作。 “拉”当是祭祀时坛位之 “位”的本字 。 “位 ”由“立 ”分 化而出。 甲骨文 、金文“立” 、“位”同字 , 均作“立 ” 。 楚 简文中的 “位” , 字或作 “立 ” 。 如 : 文王崩 , 武王即立 (位 ) 。 (《上二 · 容成氏》简 49) 依然保留了甲骨文 、 金文的用法 。 简文中 “位”除用为方位 、位列之位外 , 间或亦用为祭祀时坛位之“位” 。 如 :减敢为位 , 既祷 至命。 ( (包)简 2 24 ) 楚简中的祭祀坛位之“拉” 、位列之 “位” ,传世文 字均作“位” , 并未分化 。 《说文 · 人部》: “位 , 列中庭 之左右谓之位。 从人 、立 。 ”马叙伦云 : “此当作从人 、 立声 。”。甚是 。《尔雅 · 释宫》: “中庭之左右谓之位。 ” 郭琪注 : “群臣之侧位也 。 ”邢易疏 : “位 , 群臣之列位 也 。 ”传世文献中“位”或用作祭祀时设立的灵位 、神 位之位 。 《周礼 · 春官 · 小宗伯》: “成葬而祭墓为 位 。 ”郑玄注 : “位 , 遭位也 。 ”(汉书 · 武五子传》: “护 行视孝昭帝所故皇太子起位在湖 , 史良娣家在博望 苑北 , 貌史皇孙位在广明郭北 。 ”颜师古注引文颖日 : “位 , 家位也 。 ”《国语 · 楚语下》: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 主 。 ”韦昭注 : “位 , 祭位也 。 ” [走】 构形从止 、上声 , 简文中用同 “上 ” , 动词 , 即行为 动作之“上 ” 。 如 : ( 1) 既腹心疾 , 以走 (上 )气 , 不甘献 。 (( 包山》简 2 3 9 ) (2) 答日 : “申功走 (上 )贤 。 (( 上四 · 曹沫之陈》 简 36 ) 例 ( l) , 原整理者云 : “走 , 读如上 , 《周礼 · 天官 · 疾医》: ‘冬时有咳上气疾 。 ’注 : ‘逆喘也 。 ”, À例 (2 ) , 原整理者云 : “读 ‘上贤’ , 古书亦作 ‘尚贤 ’ 。 ’, 。 字或从定作“达” , 亦用为行为动词之“上 ” 。古文 字构形从定从止可通 。 “走 (达 ) ” 为 “上 ” 的分化字 。 名词 、 方位词之 “上 ” , 引申有与方位有关的行为动作之义 , 字亦由 “上” 增一止 (定)符而分化出 “走 (达 ) ” 字。 楚简中 “上 ”字另见 , 均用作名词 、方位词 。 李守奎云 : “楚文 字中方位之 ‘上 ’作 ‘上 ’ , 行为之 ‘上 ’ 多作 ‘走 ’或 ‘达 ’ 。 ”½ 楚简中的动词之 “走 (达 )” 、名词方位词之 “上 ” , 传世文字均作“上 ” , 未分化 。《玉篇 · 上部》: “上 , 《说 文》云 : ‘高也 。 ” ,( 诗经 · 周颂 · 敬之》: “无曰高高在 上 。 ”汉书 · 东方朔传》: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 , 抑之 则在深泉之下 。 ” 又 , 《广韵 · 养韵》: “上 , 登也 , 升 也 。 ”《易 · 需》: “云上于天 。 ”陆德明释文引干宝云 : “上 , 升也 。 ” 《礼记 · 曲礼上》: “拾级聚足 , 连步以 上 。 ”孔颖达疏 : “涉而升堂 ,故云 ‘以上 ’。 ”《广雅 · 释 话一》: “尚 , 举也 。 ” 即荐举 、选拔。 王念孙《广雅疏 证) : “尚者 , 《王制 ) : ‘上贤以崇德 ’ , ‘上贤 ’ 谓举贤 也 。 上与尚通 。 ” “上贤”与上揭例( 2) “走贤”相同。 [吴】 构形从口 , 文声 , 简文中用同 “文 ” , 即 “文章” 、 “文采”之 “文 ” 。 如 : 孔子 曰 : “诗亡离志 , 乐亡离情 , 吴 (文 )亡雄言 。 ” ( (上一 孔子诗论》简 l) 原整理者云 : “吴 , 从口 、从文 ,在简文中 , ‘吴 ’或 ‘文 ’不完全相同 。如文王之 ‘文 ’不从口 , 文章之 ‘文 ’ 从口 , , · ·…到了小篆时代 , ‘吴’废而统一成为 ‘文 ’字 了。 ‘文 ’ (当作 ‘ ’—引者 )在这里是指文采 。 ’, ¾“吴”为 “文 ” 的分化字 。 楚简中“文 ”另见 , 非新 出 ,均用作“文王 ”之 “文 ” 。 因“文 ”为“文王 ”之专用 , 于是上博简为 “文章” 之 “文 ” 另造一从口 、 文声的 “吴”字 , 而郭店简则借用 “度”字为之 。 如 :有命有度 (文)有名 , 而句 (俊 )有伦 。 (( 郭 · 语丛一》简 4 一 5) “度”为“敏 ”之异体 。李零云 : “ ‘文 ’ , 也是借 ‘敏 ’字为 之 。 ”¿ ¹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 :《包山楚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 91 年 . 第 55 页 。 º 马叙伦著 ;《说文解字六书硫证》卷十五 . 转引自《古文字话林》第 7 册第 3 25 页 .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 4 年 。 »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 :《包山楚简》, 北京 :文物出版杜 , 199 1 年 , 第 58 页 。 ¼ 马承旅主编 :《上海博物馆旅战国楚竹书《四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杜 . 2 00 4 年 , 第 266 页 。 ½ 李守奎 :《略论楚文宇与小篆的关系》,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200 3 年第 2 期。 ¾ 马承抓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 )》. L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 1 年 . 第 126 页 。 ¿ 李零著 : 《娜店楚简校读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 00 2 年 , 第 109 页。 1 1 4 蒋德平 :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 “文字异形 ” “文王 ” 之 “文 ” 、 “文章” 之 “文 ” , 传世文字均作 “文 ” , 字未分化 。 《说文 · 文部》: “文 , 错画也 。 象交 文 。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 “文即文身之文 , 象人 正立形 , 胸前之 ) 、 又……即刻画之文饰也……文 训错画 , 引申之义也 。 ”《诗 · 大雅 · 下武序》: “下武 , 继文也 。 ”郑玄笺 : “继文者 , 继文王之王业而成之 。 ” 《礼记 · 杂记下》: “一张一弛 , 文 、武之道也 。 ” [翠1 构形从爪 , 卒声 , 简文中用作 “卒” , 意为 “终 ” 、 “完毕” 。 如 : ( 1 )《大雅》云 : “上帝板板 ,下民翠(卒 )疽 。 ” (《郭 · 绷衣》简 7) ( 2 )翠(卒)岁无咎 。 ( (新蔡 , · 甲三 : 15 8》简 1 57 ) “翠”为“卒”的分化字 。楚简中“卒”字另见 , 非新 出 , 均用为 “衣 ” 。 《九店楚简》云 : “ ‘衣 ’字原文写作 ‘卒 ’ 。 按古文字 ‘衣 ’ 、 ‘卒 ’ 二字形近 , 往往混用不 分 。商周文字多以 ‘衣 ’为 ‘卒 ’ , 战国文字多以 ‘卒 ’为 ‘衣 ’。此处的 ‘卒 ’是作为‘衣 ’字来用的 ,所以释文径 写作 ‘衣 ’ 。 ,’T 楚简中的 “卒” 、 “翠 ”二字 , 传世文字均作 “卒” , 未分化。《说文 · 衣部》: “卒 , 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 , 衣有题识者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 : “本训当为 衣名 , 因即命著此衣之人为卒也 。 ” 《诗 · 幽风 · 七 月》: “无衣无褐 , 何以卒岁? ”郑玄笺 : “卒 , 终也 。 ”《礼 记 · 奔丧》: “三 日五哭 , 卒 , 主人出送宾。 ”郑玄注 : “卒 , 犹止也 。 ” [贬 ] 构形从见 、室声 , 简文中用同“望 ” , 动词 , 即 “望 见 ”之 “望 ” 。 如 : 子曰 :为上可慈 (望 )而知也 , 为下可类而等也 。 (( 郭 · 细衣》简 3 一 4 ) 原整理者云 : “ ‘贬 ’ , 从 ‘视 ’ 省 , ‘亡 ’声 ,读作‘望 ’ 。 ’, º 楚简中 , “望 ”字另见 , 非新出 , 构形从月 , 室声 , 用为名词 , 即 “名望 ”之 “望 ” , “月满”之“望 ” 。 如 : ( 1 )《宛丘》曰 :询有情 , 而亡望 。 (《上一 孔子诗论》简 2 2 ) (2) 明毋歌 , 弦望齐宿 , 是谓顺天之常 。 (《上五 · 三德》简 l) 例 ( l ) . 今本《诗 · 国风 · 陈风 · 宛丘》句云 : “询 有情兮 , 而无望兮 。 ”传疏 : “言信有淫情而德望也 。 ” “望 ” 即名望 、声望之义 。 例 ( 2 ) , 原整理者云 : “ ‘弦 望 ’ , 月半曰 ‘弦 ’ (分上弦 、下弦 ) ,月满曰 ‘望 ’ 。 ’, » 楚简中 , “盛” 、 “望 ” 已分化为两个字 , 均当为 “室”的分化字 。 “皇”为初文 , 简文中即用作“望” 。如 : 皇 (望 )生龄敬 。(《郭 · 语丛二》简 3 )与楚简文字不同 的是 , 传世文字的分化是 : 动词 “望见 ” 之 “望 ” 作 “望 ” , 名词 “月满” 之 “望 ” 作 “望 ” 。 《说文 · 亡部》: “望 , 出亡在外 ,望其还也 。从亡 , 望省声。 ”徐颧注笺 : “窃谓望 、望实本一字 。《玉篇》有皇字 , 盖即古瞻望之 望 。从壬 , 亡声。 壬者 , 歧而望之之义也 。 ”《释名 · 释 姿容》: “望 , 茫也 , 远视茫茫也 。 ”《广雅 · 释话一》: “望 , 视也 。 ”《玉篇 · 亡部》: “望 , 远视也 。 ”《诗 · 卫风 · 河广》: “谁谓宋远 , 予望之 。 ”郑玄笺 : “歧足则可 以望见之 。 ”又 , 《说文 · 壬部》: “望 , 月满与日相望 , 以朝君也 。 从月 , 从臣 , 从壬 。壬 , 朝廷也 。里 , 古文望 省 。 ”商承柞《古文考》: “象人登高举 目远瞩……从 月 , 月远望而可见意也 。《说文》误以目为君臣之臣 。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今皆以望为之 。 ”文献中或 以 “望” 为 “望 ” 。 《马王堆汉墓帛书 · 老子乙本 · 德 经》: “哭(邻 )国相望 (望 ) ,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 [禁1 构形从示 , 尚声 , 简文中多用同“常” , 即 “常典” 、 “常规” 、 “规律 ”之 “常” 。 如 : 赞尹答曰 : “楚邦有祟(常) 。 (《上四 · 柬大王泊 早》简 5 ) 原整理者云 : “桌 ’ , 从示 , 尚声 , 《说文》所无 , 读 为 ‘常 ’ , 常典 、常规 。祀有常典 , 国有常刑 , 遵循旧典 , 法在必行 , 古人往往守则而治 。 《国语 · 越语下》‘无 忘国常’ , 韦昭注 : ‘常 , 旧法也 。 ’《礼记 · 曲礼下》: ‘凡祭 , 有其废之 , 莫敢举也 ; 有其举之 , 莫敢废也 。非 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 淫祀无福 。 ’孔颖达疏 : ‘此 明祭有常典 , 不可辄擅废兴 。 ” , ¼ “棠 ”当为“常 (裳 ) ”的分化字 。楚简中“常 ” 、 “裳 ” 二字另见 , 均用为 “衣裳 ”之 “裳 ” , 属异体 。 由“衣裳 ” 之义引申有“常典” 、 “常规 ”之义 , 文字构形亦由从巾 或从衣易为从示作 。 《说文 · 巾部》: “常 , 下系也 。 从 巾 , 尚声 。 裳 , 常或从衣 。 ”在传世文献中 , “常 ” 、 “裳 ” ¹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九店楚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2仪沁 年 , 第 7 2 一 7 3 页 。 º 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 98 年 , 第 13 2 页。 »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五 )》, 卜海 : 上海古籍出版杜 , 200 5 年 . 第 2 88 页 。 ¼ 马承源主编 :《_lt. 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 )》, 上海 : 一上海古籍出版杜 , 2以抖 年 . 第 199 页 。 1 1 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 8 年第 5 期 二字已经分化。 “常典” 、 “常规”之“常” , 只作“常”不 作“裳” 。 《易 · 系辞下》: “初率其辞 , 而撰其方 , 既有 典常。 ”《文选 · 张衡<东京赋>》: “布教颁常。 ”薛综 注 : “常 , 旧典也 。 ”又《荀子 · 天论》: “天行有常 , 不为 尧存 , 不为莱亡 ,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 ” [杠] 构形从示 , 工声 , 简文中均用同“攻” , 祭名 。 如 : ( l) 凡荀日 , 可以为小杠。 (《九店 · 五六号墓竹 简释文二》简 23 下 ) (2) 时昧 , 杠(攻 ) 、票、行 , 祝放五祀。 (《上四 · 内 登)简 8 ) 例 ( 1 ) , 《九店楚简》云 : “ ‘杠 ’应当分析为从 ‘示 ’ 从 ‘工 ’声。 《周礼 · 春官 · 大祝》‘掌六析 , 以同鬼神 示 , ……五 曰攻 , 六 日说 ’ ,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 : ‘攻 、 说 , 皆祭名也 。 ’又《秋官 · 庶氏》‘掌除毒蛊 , 以攻说 拾之 ’ , 郑玄注 : ‘攻说 , 祈名 ,祈其神求去之也 。 ’ ‘杠 ’ 当是 ‘攻说 ’之 ‘攻 ’的专字 。 古代的祭祀分大祭 、小 祭。 ‘小杠(攻 ) ’犹 ‘小祭 ’ , 大概古代举行 ‘攻 ’这种祭 祀活动也分大小 。 ” ¹ 例 (2 ) , 原整理者云 : “ ‘杠 ’ , 通 ‘攻 ’ 。…… ‘攻 ’为祭名 , 《周礼 · 春官 · 大祝》: ‘掌六 祈 , 以同鬼神示 。 ……五日攻 。 ’贾公彦疏 : ‘攻…… 日食伐鼓之属 。 ”, º 简文中“攻”字另见 , 非新出 。楚简中凡祭名之攻 均作 “杠 ” , 不作“攻 ” 。 古文字构形 , 凡与祭祀活动有 关的字多从示作 。 “杠”当为 “攻 ”的分化字 。 楚简中 的“杠” 、 “攻”二字 , 传世文字均作“攻 ” , 未分化 。 (说 文 · 支部》: “攻 , 击也 。 从支 ,工声 。 ”孙子 · 计篇》: “攻其无备 , 出其不意。 ” 又 , 《周礼 · 春官 · 大祝》: “掌六祈以同鬼神示 : 一日类 , 二日造 , 三日拾 , 四日 禁 , 五曰攻 , 六曰说 。 ”郑玄注 : “郑司农云 : ‘类 、造 、 抢、票、攻 、说 , 皆祭名也 。 ’……攻 、说用带而已 。 ”贾 公彦疏 : “云 ‘攻 、说用带而已 ’者 , 知攻 、说用带者 , 是 日食伐鼓之属 。 天灾有带无牲 , 故知用带而已 。 ” 楚简中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分化字还有许多 , 如 : [格l 、【星] 、 [号] 、 [踢】、 I爆 ] 、 [部 ] 、 [故 ] 、 [玛】等。 二 、为特定的词新造的专用字 楚简中的这类分化字多是一些名词 , 诸如地名 、 国名与物名 。 例如 : [娜』 构形从邑 , 雁声 , 简文中用同 “雁 ” , 即古国名 “尿”之专用字 。 如 : 冬奈之月壬戌之日 , 那之堆里人湘疤。 (《包》简 83 ) 原整理者云 : “娜 , 又称罗 ,古国名。《汉书 · 地理 志》: ‘江沱出西 , 东人江是也 , 其故地故雄国 , 盖推徙 也 。 稚故居宜城西山 , 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 , 今稚县 是也 。 ’ ” » “脚”为“雁”的分化字 , 构形从邑 , 为古国名之专 用字。楚简文字 , 凡地名 、国名之字 ,构形多从邑作 。 楚简中“耀 ”字另见 , 亦为新出字 , 简文中用为姓氏 。 楚简中的 “娜” 、 “雁 ”二字 , 传世文字均作 “推 ” , 未分 化 。《说文 · 网部》: “雁 , 以丝署鸟也。从网 ,从维 。 古 者芒氏初作藏 。 ”诗 · 王风 · 兔爱》: “有兔爱爱 , 难 离于罗 。 ”毛传 : “鸟网为罗。 ”《左传 · 桓公十二年》: “伐绞之役 , 楚师分涉于彭 , 雄人欲伐之 。 ” 杜预注 : “雁 , 熊姓国 , 在宜城县西山中 , 后徙南郡枝江县 。 ” 《广韵 · 歌韵》: “罗 ,姓 。 ”《通志 · 氏族略》: “罗氏 , 子 爵, 熊姓 ;一曰祝融之后 , 坛姓 。初封宜城 , 徙枝江 , 为 楚所灭 , 周末居长沙 。 ” [鳌] 构形从邑 , 殷声 , 简文中用同“殷 ” , 即 “殷商 ”之 “殷”的专用字 。 如 : 鳌(殷 )人之所以代之 , 观其容 , 听其言。 (《上五 · 鲍叔牙与限朋之谏》简 1 一 2) 原考释者云 : “ ‘琶 ’ , 从邑 ,殷声 ,借为 ‘殷 ’ 。 ‘殷 人 ’ , 《论语 · 八情》: ‘夏后氏以松 , 殷人以柏 , 周人以 栗 。 ” , ¼ “殷 ”字见于西周金文 ,楚简无 。战国时期的诸国 文字都是从西周文字发展而来 , “查” 为 “殷 ”的分化 字 ,构形从邑 , 即为 “殷商”之 “殷 ”的专用字 。 “殷商” 之 “殷 ” , 传世文字作 “殷 ” , 未分化 。 《说文 · 月部》: “殷 , 作乐之盛称殷 。 从厚 , 从受 。 《易》曰 : ‘殷荐之上 帝 。 ”,《诗 · 大雅 · 文王》: “殷之未丧师 , 克配上帝 。 宜鉴于殷 , 骏命不易 。 ”《孟子 · 公孙丑上》: “天下归 殷久矣 。 久则难变矣 。 ” ¹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九店楚简》.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2以沁 年 . 第 7 5 一 76 页 。 º 马承抓主编 :《上海博物馆蔽战国楚竹书(四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 00 4 年 , 第 2 27 页 。 »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队 :《包山她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 引 年 , 第 45 页注 13 3 。 ¼ 马承旅主编 :《上海博物馆截战国楚竹书 (五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 00 5 年 , 第 1 83 页 。 1 16 蒋德平 :从楚简街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 “文字异形 【肚】 构形从焉 , 土声 , 简文中用同“牡” , 即 “牡马 ”之 “牡”的专用字。 如 : 郎君之魔卓 , 一黄肚 (牡 )左 服 。 (《曾》简 197) 原考释者云 : “ ‘肚 ’ , 从 ‘马 ’从 ‘土 ’ , 即牡马之 ‘牡 ’的专字 。 ,’T “肚”当为“牡 ”的分化字 , 构形从马 , 为牡马之牡 新造的专字。楚简中“牡 ”字另见 , 非新出 , 构形从牛 , 土声 。“肚” 、“牡 ”二字 , 传世文字均作“牡” , 未分化 。 (说文 · 牛部》: “牡 , 畜父也。从牛 ,土声 。 ”郭沫若《甲 骨文研究》谓牡字 卜辞从上 , 乃牡器之象形 。 字义又 由雄性的兽类引申为凡雄性之称。 《广雅 · 释兽》: “牡 , 雄也 。 ”集韵 · 姥韵》: “牡 , 雄禽曰牡 。 ”《诗 · 邺风 · 饱有苦叶》: “难鸣求其牡 。”《小雅 · 信南山》: “祭以清酒 ,从以骆牡 ,享于祖考 。 ” [帽 ] 构形从章 , 冒声 , 简文中用同 “帽” , 即皮帽之帽 的专字。 如 : 二狐翠 ;一紫章之帽 (帽 ) 。 (《包》简 25 9) 原整理者云 : “帽 , 读如帽 , 字从韦从冒 , 可能指 皮帽。 ” º 楚简无 “帽”字 , “衣帽”之“帽” , 字或作“冒” 。如 : 皋陶衣菜褐冒 (帽)经蒙巾。 (《郭 · 穷达以时》简 3) “冒” 即 “帽”之初文 。 “帽”为“冒”的分化字 , 构形从 章 , 为皮帽的专用字 。 传世文字的 “冒” 、 “帽”分化较 晚 , 《说文》无 “帽”字 。 《说文 · 月部》: “冒 , 象而前 也 。 从月 , 从目。 ”徐顺《注笺》: “冒 , 即古帽字 。 月之 形略 ,故从目作留。 引申为篆冒之义后 , 为引申义所 专 , 又从巾作帽 , 皆相承增偏旁也 。 ”《汉书 · 崔不疑 传》: “衣黄裙榆 ,着黄冒 。”《新唐书 · 车服志》: “白纱 冒者 , 视朝 、听讼 、宴见宾客之服也 。 ” “帽 ”字构形从 巾 , 为 “冒”的后起分化字 。 《玉篇 · 巾部》: “帽 , 头帽 也 。 ”《字汇 · 巾部》: “帽 , 头衣 。 古者冠无帽 , 冠下有 绳 , 以增为之 , 后世因之帽于冠 ,或裁报为帽 , 自乘舆 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 , 皆服之 。 ”《乐符诗集 , 相和歌 辞三 · 陌上桑》: “少年见罗敷 , 脱帽著峭头 。 ”《隋书 · 礼仪志》: “帽 , 自天子下及士人 , 通冠之 , 以白纱 者 , 名高顶帽 。 ” [都 1 构形从邑 、秦声 , 简文中均用同“秦” , 即 “秦国 ” 之 “秦”的专用字。 如 : 黄纺之绷 , 二都(秦)弓 。 (《曾》简 3) 原考释者云 : “ ‘都 ’ 从 ‘邑 ’ ‘秦 ’ 声 , 即秦国之 ‘秦’ 的专用字 。 ‘秦弓 ’ 见于《楚辞 · 九歌 · 国疡》: ‘带长剑兮挟秦弓。 ” ’» “都 ”为 “秦 ”的分化字 , 构形从邑 , 即 “秦国 ”之 “秦” 的专字。 楚简中 , “秦”字另见 , 非新出 , 亦用为 “秦国”之 “秦” 。传世文字未分化 , 均作 “秦”字 。《说文 · 禾部》: “秦 , 伯益之后所封国 , 地宜禾 。 从禾 , 春 省。 一 曰秦 , 禾名。 ”徐错《说文解字系传》: “春禾为 秦 , 会意字也 。 ”《史记 · 秦本纪》: “ (周孝王 )邑之秦 , 使复续赢氏祀 , 号日秦旅……襄公以兵周平王 。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 , 赐之岐以西之地 。 曰 : ‘戎无道 ,侵夺 我岐 、丰之地 , 秦能攻逐戎 , 即有其地 。 ’与哲 , 封爵 之 。 襄公于是始国。 ” 值得注意的是 , “郭”均为《曾侯乙墓》简中的字 , 其他的楚简字则作“秦” 。 曾国早在战国初期就已完 全沦为楚国的附庸 , 其文字在整体上与楚系文字关 系非常密切 , 但不排除一些用字上差异 , 而这种文字 使用上的差异足以说明 ,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文字发 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具体则表现为文字分化的不 一致。 楚简分化字中的专字之例还有许多 , 如 : 〔石击] 、 【站 l 、【检 ] 、【玺 ]等 , 限于篇幅 , 不一一讨论 。 三 、因词义假借而形成的分化字 楚简新出字中因假借而形成的分化字较少 , 这 里仅举一例讨论 。 例如 : [虏】 构形从走、幸声 , 简文中用作 “恺甲” 、 “甲宵”之 “甲” 。 如 : 武王乃出革车五百乘 , 带虑(甲)三千 。 (( 上二 · 容成氏》简 5 1) 原整理者云 : “即 ‘带甲 ’ ,指披带恺甲的战士 。 ’, ¼ “恺甲 ” 、 “甲宵”之 “甲” , 字本作 “甲” 。《说文 · 甲 部》: “甲 , 东方之孟 , 阳气萌动 。 从木戴孚甲之象 。 一 曰人头宜为甲 , 甲象人头。 ”许说牵强 。 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 “甲 , 恺也 , 象戴甲于首之形 。 ”《释名 · 释 ¹ 湖北省博物馆编 :《曾侯乙墓》,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19 89 年 ,第 529 页注 264 。 º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 :《包山楚简》,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 991 年 ,第 61 页注 5 43 。 » 湖北省博物馆编 :《曾侯乙墓》. 北京 :文物出版杜 . 1 9 89 年 ,第 504 页注 24 。 ¼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 2 年 , 第 290 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 8 年第 5 期 兵》: “甲 , 似物有孚甲以自御也……亦日恺 , 比坚重 之名也 。 ”《广雅 · 释器》: “甲 , 恺也 。 ”王念孙疏证 : “《周官 · 司甲》注 : ‘甲 , 今时恺也 。 ’疏云 : ‘今古用物 不同 , 其名亦异 , 古用皮谓之甲 , 今用金谓恺 。 ”’《书 · 说命中》: “惟甲宵起戎。 ”孔传 : “甲 , 恺。 ” 简文中“甲”字另见 , 均借用为天干之甲。因“甲” 为借义所专 , 故为 “恺甲 ” 之 “甲” 另造一新字作 “虚” 。 “虑”字构形从幸 。 幸 , 《说文 · 幸部》: “所以惊 人也 。从大从羊。 ”甲骨文作霎(《甲骨文编》甲28 09 ) 、黔‘甲骨文续编, 77 32) 、 靡‘《金文编 , 中山王舰壶 ) , 像手桔之形 , 即桔之表意初文 。张桂光云 : “幸为 象形初文 , 桔为后起形声字 。 ”¹ 战国文字或借“幸”为 “甲” 。 《中山王方壶》铭文 : “身蒙幸宵。 ”《战国古文 字典》云 : “中山王方壶 ‘幸宵’ , 读 ‘甲宵’ 。《礼记 · 儒 行》‘孺有忠信以为甲宵。 ’” º 楚简文字则又在借字 “幸”的基础上字又增一“卢”符作“虚” 。 “恺甲” 之 “甲 ” 、 天干之 “甲” , 传世文字均作 “甲” , 并未分化 。传世文字中从甲得声的字 , 如 “押 ” 、 “押” , 楚简新出字均从“虚”得声 , 字作“献” 、“棒” 。 值得注意的是 :在《曾侯乙墓》简文中 , “甲”字凡 55 例 , 均用为“恺甲” 、 “甲宵”之 “甲” , 与楚竹简的用 字不同。这与上文讨论的“秦”字情形相同 , 说明了战 国时期各国间的文字分化不一致。 通过以上举例讨论 , 可以看出 , 楚简文字与传世 文字的分化很不一致 ,具体来说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 :一 、与传世文字相比 ,楚简文字的分化进程更快 , 或者说楚简文字的表词功能更趋细化 。 如由 “夏 (跟 ) ”字分化出 “星” 、 “号” 、 “硕 ” , “击 ”分化出 “砧 ” 、 “场” 、“才击” , “届 ”分化出“爆” 、“哪”等。 二 、与传世文 字中的动 、名词一字现象不同的是 ,楚简文字已经开 始有意识地通过文字的分化区别动 、 名词的不同功 用 。如“走”与“上 ” , “落”与“望 ” 、“故”与“命”等。这种 文字分化的不一致 , 客观上就导致了两国文字的同 词不同字 , 即所谓“其不与秦文合者”现象的产生 (这 与因同音而临时借用形成的同词不同字现象是有性 质上的不同) 。如果将战国时期诸系文字的文字分化 均作一比较 , 相信各国间同词不同字的现象会更加 复杂 。 因此 , 我们有理由说 ,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分化 的不一致是导致“文字异形 ”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 (资任编辑 胡范铸 ) (上接第 1 1 2 页 ) 的思维都遵循着同样严密的逻辑思维 , 所有人的推理都不再依托尚未证实的大前提 。那样的一天永远不可能 到来 , 巫术存在的思维和认识根源也就将永远地存在下去。 何况 , 巫术并不仅仅是思维因素的产物 , 如前所述还包含着浓重的情感因素 。 例如某人由于愤怒对他人 当面骂娘或背后诅咒 , 或者撕毁其照片还对之吐唾沫 ;或者生日晚会上吹灭蜡烛默念心愿 , 如此之类 , 哪一样 不具有巫术的性质呢 ? 如果把禁忌也算进去 ,那么 , 不吉祥的话语和受忌讳的行为 , 有谁愿意说愿意做呢? 我 们是否可以断言 , 巫术与情感同在呢? 而且 , 巫术一旦形成巫术文化 , 就不再仅仅是人类的行为方式 , 而成为一种习俗 , 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 它就不再完全由人类的科学和思维方式来决定了。例如除夕大扫除 、新春放鞭炮 、端午包粽子 、清明扫墓等节 日活动 , 以及已故名人的纪念凭吊和婚丧喜庆等礼节仪式之类 , 不管迷信不迷信 , 除了某种程度的移风易俗 之外 , 又有谁会执意抵制或禁止呢? 文化习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 不再受理智的制约 。 我们还可以断言 ,巫 术与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同在 。 总而言之 , 依我看来 , 不能指望有朝一 日巫术习俗被彻底根除 。 如果能够把对人有害的迷信陋俗加以改 造或基本消除 , 大概就是值得高兴的了 。 辩证法认为 , 有生即有灭 , 巫术永存论岂不是与之相抵触吗 ? 我们只说可以预见的未来 , 过此以往 , 就非 我所知了 。 (资任编辑 胡范铸 ) ¹ 张桂光 :《古文字考释六则》. 转引自(古文字话林》第 8册第 8 59 页 , 上海 : . L海教育出版社 . 2 00 4 年。 º 何琳仪著 :《战国古文字典》. 北京 :中华书局 . 19 98 年 , 第 13 80 页 。 1 18
本文档为【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_文字异形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655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2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