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

论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

举报
开通vip

论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九一年 第二期 � � � �� � � � �� 。 � , � � � � 论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 刘 凤 泉 〔内容摘要〕 本 文从 内部因素 、 审美构成 、 总体特征三个方面对韩非政论 的文 学特征作 了探讨 。 韩非政论 包含 着非文学因 素和文学因素 ,...

论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九一年 第二期 � � � �� � � � �� 。 � , � � � � 论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 刘 凤 泉 〔内容摘要〕 本 文从 内部因素 、 审美构成 、 总体特征三个方面对韩非政论 的文 学特征作 了探讨 。 韩非政论 包含 着非文学因 素和文学因素 ,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机 融合 , 造 成其整体的审美性和不 同于一般文学作品 的总体特征 。 从而 , 使韩非政论 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 〔关钮词〕 韩非政论 非文学 因素 文学因素 有机融合 文学特征 韩非政论处在文章由实用文体向文学创 作发展的过渡阶段 , 处在政论和文学联系的 边缘地带 。 这使它同发展成熟的 、 处在文学 世界中心的文学作品相比 , 具有特殊性。 这 种特殊性不能成为否定它具有文学性质的理 由。 因为就连倡导 “绝对文学的” 观点的韦 勒克也认识到 � 最好把那些美感作用 占主导 地位的作品视为文学 , 同时还必须承认其它 文学 , 诸如杂文、 传记等类过渡的形式和某 些更多运用修辞手段的文字亦是文学。 否则 便是一种狭隘的文学观念 。 � 当然 , 在肯定 韩非政论具有文学性质的 同时 , 需要深入认 识它的特殊性 。 本文通过对韩非政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学内 部因素 、 审美构成 、 总体特征三个方面的探 讨 , 以期加深这种认识 。 韩非政论是说理文 , 议论是它主要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方式 。 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 既和非文学因 素相联系 , 也能够和文学 因素相联系。 从这 个特点出发 , 我们先来说 明韩非政论中包含 着的两种因素—非文学因素和文学因素 。 议论要运用逻辑思维形式来阐明事理 , 它不能停留在具体事物上面 , 而要进行抽象 概括 , 它不能任凭感情的冲击 , 而要进行逻 辑推理 。 韩非政论在阐述自己主张或驳难别 人的看法时 , 也必然要运用抽象概括和逻辑 推理。 韩非认为社会是 发展变化的 。 为此 , 他 讲了两件事 � “古者文王处丰、 镐之间 , 地 方百里 , 行仁义而怀西戎 。 遂王天下 。 徐惬 王处汉东, 地方五百里 , 行仁义 , 割地而朝 者三十有六国。 荆文王恐害己也 , 举 兵 伐 徐 , 遂灭之” 。 � 《五爱 》� 这两件孤立的事 情尚难说明什么道 理或主张 。 于是 , 在具体 事实上面的抽象概括便势在必行 了。 他接着 写道 �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 , 堰王行 仁 义而丧其国 , 是仁义 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 曰 � 世异则事异 。 ” 经过抽象 , 道理便很 明 确了 。 “世异则事异” 已经远远超出个别事 例的意义 , 清楚地表 明了韩非的历史观点。 韩非是反对儒墨的 , 斥之为 “愚 诬 之 学” 。 他在论述这一观点时 , 是这样进行逻 辑推理的 � “ 孔子 、 报子供道尧舜 , 而取舍 不同 。 皆自谓真尧舜 , �地舜不复生 , 将谁使 定儒墨之城乎� 殷周七百余岁, 虞夏二千余 岁 , 而不能定儒墨之真 � 今乃欲审尧舜之道 于三千岁之前 , 意者其不可必乎 , 无参验而 必之者 , 愚也 , 弗能必而据之者 , 诬也 。 故 明据先王 , 必定尧舜者 , 非 愚 则 诬 也 。 ” �《显学 》� 这里 , 他运用了复杂的三段论 式 , 进行环环紧扣的严密推理 , 其有很强的 逻辑力量。 对此 , 儒墨只能膛目结舌 , 再无 置咏余地。 一般说来 , 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与文学 是矛盾的 。 普列汉诺夫指出� “艺术家用形 象表现自己的思想 , 而政论家借助逻辑的推 理来证明自己 的思想。 ” � 可 见 , 抽 象 说 理和逻辑论政使韩非政论同文学 拉 远 了 距 离 。 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称之为 非 文 学 因 素 。 议论也能够和文学因素相联系。 形象和 感情是文学的重要特征 , 它们和议论并不绝 缘。 议论可以是以理推理 , 也可以是以事说 理 、 以事证理 、 以事喻理 。 而后者在用具体 事物来论述道理时 , 形象因素便包含其中。 议论可以是只谈认识 , 也可以是兼谈评价。 而在评价地认识和认识地评价中, 主观感情 便融入议论之中。 韩非利用这个特点 , 使其 政论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因素 。 韩非政论固然是以说理为主 。 但是为了 加强说服力 , 便不能没有例证 , 为了帮助读 者理解某种事理 , 则不能没有比喻 。 它的例 证和比喻, 都具有相当的形象性。 韩非主张利害人情论 , 他认为 上 下 异 利 , 他说 � “鲁人从君战 , 三战三北 。 仲尼问 其故 , 对日 � ‘吾有老 父 , 身死莫之养也 , 。 仲尼以为孝 , 举而上之 。 以是观之 , 夫父之 孝子 , 君之背臣也 。 ” � 《五蠢 》� 这里 , “上下异利” 的道理是从例证形象中生发出 来的。 道理不是空洞的说教 , 而是和例证形 象紧密联系的。 这种用例证形象说明道理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是韩非政论包含形象的主要途径。 韩非 还善于运用比喻形象说明道理 。 他把法术视 为治国之其 , 说道 � “托于犀车良马之上 , 则可以 陆犯阪阻之患 , 乘舟之 安 , 持 揖 之 利 , 则可以水绝江河之难 , 操法术之数 , 行 重罚严诛 , 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 治国之有法 术赏罚 , 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 , 水行之 有轻舟便揖也 , 乘之者遂得其成 。 ” � 《奸 劫拭臣 》� 通过犀车良马、 轻舟 便 揖 的 比 喻 , 法术之于治国的重要性便不言自明了 。 这种比喻形象也是韩非政论中不可忽视的形 象因素。 韩非政论是 “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 、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的发愤之作。 无 论言事 , 还是言理 , 都渗透着作者的强烈激 情 。 用 “笔锋常带感情” 来评价韩非政论是 毫不夸张的。 《和氏 》一篇写楚人和氏献璞别足的故 事 ,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重的悲怜情调 。 特别 联系到法术之士献道无由的现实 , 作者一腔 悲愤迸涌而出 � “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 , 道 必不论矣。 ” “则法术之士 , 安能蒙二子之 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 此世所以 乱 无 霸 王 也 。 ” 真情浓烈 , 感人肺腑 , 完全可称为一 首饱含孤债血泪的悲歌。 韩非不是 坐 而 论 道 , 议论说理处处打上感情的印记 。 他揭露 社会现实的矛盾 , 揭示国家弱乱的原因 , 其 中充满了强烈的认识激情和政治激情 。 如 � “斩敌者受赏 , 而高慈惠之行 , 拔城者受爵 禄 , 而信廉爱之说 , 坚甲厉兵以备难 , 而美 荐绅之饰 , 富国以农 , 距敌持卒 , 而贵文学 之士 , 废敬上畏法之民 , 而养游 侠 私 剑 之 属。 举行如此 , 治强不 可 得 也 。 ” � 《五 蠢 》� 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中, 凝聚了 作者愤世忧国的感情。 这样的议论 , 既是冷 静的客观认识 , 也是热烈的感情宜泄 , 既以 它深刻的认识启迪人 , 也以它强烈的激情感 染人 。 总之 , 韩非政论在议论框架中包含了丰 富的形象和浓烈的感情 。 这些文学因素的存 在 , 是韩非政论文学性的必要条件。 二 韩非政论是文学因素和非文学因素结合 的整体 。 只肯定其中文学因素 , 还不能说明 其整体的文学性。 说理文中包含文学 因素并 非个别现象 , 然而 , 远不是都能具有整体文 学性的 。 整体文学性的产生 , 需要具备一定 条件 。 其中最根本的便是两种因 素 有机 融 合 , 整体地具有审美价值 。 韩非政论的文学性 , 就是在两种因素有 机融合的基础上整体地显示出来的审美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 议论形象化。 韩非政论中 , 形象 因素主要地不是外在于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 的 。 它和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所表现 出的思 理水乳交融 , 有机结合 。 这要 区别两种形象 因素, 即比喻形象和例证形象。 就比喻言 , 本体和喻体是异质的 , 只缘它们在某点有类 似之处 , 便构成比喻关 系。 《五 蠢 》 云 � “如欲以宽缓之政 , 治急世之民 , 犹无髻策 而御释马” , 比喻尽管生动 , 但只是对思理 的外在说明。 比喻形象在说明思理 、 表达情 绪方面有积极作用 , 然而它本身并不能丰富 思理的内容 。 在这里 , 文学因素和非文学因 素还只是一种无机组接 , 仅仅靠它还不足以 造成韩非政论整体的文学性。 例证形象则不然 。 它所描绘的社会政治 图画 , 本身便蕴含和显示着思理。 抽象思理 是对例证形象的理性概括 , 是对例证形象底 蕴的明晰化。 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 这正 是它们有机融合的基础。 如 《难言 》中, 列 举 了十数个仁贤忠良之士遇难的具体事实 。 一个个悲惨镜头的组接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 受 。 在此基础上 , 作者进一步作 了 理 性 阐 发 � “北十数人者 , 皆世之仁贤忠 良有道术 之士也 , �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 。 然则 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 , 何也 � 则愚者 难说也 , 故君子难言 也” 。 这里 , 抽象和形 象并重, 推理和显示并行 , 非文学因素和文 学因素有机结合 , 融为一体 。 在形象的感受 中 , 趋向于对思理的感悟 , 在对思理的理解 中 , 亦无法得意忘形 。 人们既从形象感受中 领悟思理 , 亦从思理理解中认识形象 。 形象 因素渗透到议论中 , 使议论不再 是 抽 象 说 教 , 它具体地丰富了思理的内容, 这便是议 论形象化 。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 “凡是感受不到的 东西 , 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 。 ” � 形象因素 有机地融人议论 , 使议论成为可以感受的东 西 , 推理的展开连缀着形象的花结 , 形象的 花结又为理性的阳光所哺育。这种有机整体 , 既能唤起读者感性的联想 , 又能挚动读者理 性的智慧。 � 使读者在理解和联想中得到审美 感受。 逻辑说服力和形象感染力在这里得到 高度统一。 议论形象化把非审美价值交融成 审美价值 , 从而造成韩非政论整体的文学性 。 其次 , 议论感情化。 韩非政论中 , 情感因 素和认识因素有机融合 , 使议论的整体荡漾 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因而 , “情感性比形象性 更是使它们具有审美艺术特征之所在。 ” � 韩非政论所讨论的是社会政治问题 。 这 个对象本身 , 不 但和人发生认识关系 , 而且 还和人发生情感关系 。 认识和情感是由同一 对象作用于人心理的不 同方面而产生出来。 情感不能脱离认识而孤立存在 , 而是渗透在 认识过程中, 对认识起着推动作用 。 ‘反之 , 认识也深化和制约着情感 。 二者在本质上是 一致的 , 这是它们有机融合的基础。 韩非政 论到处流淌着作者的感情 , 情感因素有机地 渗透在说理论证中 。 《孤愤 》云 � “今大臣 执柄独断 , 而上弗知收 , 是人主不 明也 。 与 死人同病者 , 不可生也 , 与亡国同事者 , 不 可存也 。 今袭迹于齐、 晋 , 欲国安存 , 不可 得也 。 ” 深刻的认识中交织着丰富感情。 这 里有对权臣的怨恨 , 有对世主的痛心 � 有对 国运的忧虑 , 有对现实的感慨。 认识和情感 完全融为一体 , 说理和抒情达到完美统一 , 这便是议论感情化。 感情化的议论便不再是郭廓、 苍白的说 教 , 而成为心灵的倾诉 。 情感的渗透使认识 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 而认识对感 情 的 作 用 , 也使情感具有理性之美。 这样的议论能 够激活读者在现实中的感受和体验 , 引起他 们智慧的回音和情感的共鸣 。 这种情理相融 的特点 , 使韩非政论在一定程度上诗化了 。 理中含情 , 情中带理 , 非文学因素在情感的辐 射下熠熠发亮 , 使议论整体具有了审美性 。 再次 , 议论个性化 。 在两种因素有机融 合的基础上 , 韩非政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焕发 着强烈的个性色彩 。 议论在他手里 , 完全摆 脱了一般化 , 而成为 “精神个性 ” 的代表。 “ 韩子引绳墨 、 切事情 、 明是非 ” , 其 思想具有深刻性、 切实性和批判性 。 表现在 政论中 , 便有格高气盛 、 意旨轩昂 , 洞察时 弊、 痛下针泛 , 荡涤陈 说、 立论奇 峭 的 特 点 , 构成韩非政论深峭切实的思想特征 。 韩 非能动地运用议论形式 , 表现出论题显豁 、 分析精细 , 例譬有力、 壁垒森严 , 辨 难 多 方 、无坚不摧的特点 , 使韩非政论的表达方式 具有明确犀利的特征 。 韩非运用语言极富个 性 � 危言必语 , 奇峭刚劲 � 洁问警句 , 练净 有锋 , 排语复说 , 气势充盈 。 这些特点造成 韩非政论刚劲峻急的语言特色。 这些特征谐 调一致 , 相互作用 , 使韩非政论有机地表现 出深峭劲急的独特风格 , 充分地体现着韩非 的倔强个性 。 梁启超说 � “ 吾济在书中虽不 能多得韩非事迹 , 然其性格则可想见。 ” � 确实 , 韩非政论中活跃着一个议论主人公的 形象 , 它正是议论个性化的结果。 韩非政论 的独特风格就在更高层次上显示了它整体的 审美价值 。 独特风格的新异性 , 能够产生强烈的审 美效果 。 韩非政论的独特风格 , 常常给人一 种深刻的刺激和强烈的震撼 。 使读者在惊异 之余 , 得到一种崭新的观念 , 想到一个独特的 性格 , 感到一种非常的气韵 , 而审美感受也 含窝其中。 季泽厚指出� 诸子散文所以成为 文学范本 , 是因为具有气势、 风格等审美素 质 。 而尤称 “韩文的峻峭 , 才更是使其成为 审美对象的原因。 , �韩非政论具有整体的 文学性 , 其议论个性化无疑是更重要的 。 审美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 议 论 形 象 化 、 议论情感化 、 议论个性化 , 使文学因素 和非文学因素有机融合 , 是构成韩非政论审 美性的特殊形式 。 韩非政论审美构成的特殊形式 , 决定了 它不等同于一般文学作品 。 其文学特征不在 于单纯的形象性和感情性 , 而在于以思理为 中心 ,思理 、情感、 形象诸因素的有机融合。 这 是韩非政论文学的总体特征 , 它深刻体现在 各种因素融合过程中所表现的特殊性上面。 首先 , 思理因素的文学化 。 韩非政论是 以立意为宗的文竟 , 无论具体叙述 , 还是逻 辑推论 , 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 思理因素始终 是韩非政论的核心 。 自然 , 抽象的思理 、 思 辨的结论 , 很难具有审美价值。 韩非政论的 思理因素在和形象 、 感情因素的融合中 , 使 自己文学化了。 它成为一种形象的思 理 , 情 感的思理 , 不是外在于文学的因素 , 而是政 论文学的有机部分。 思理因素的文学化 , 主要通过这样一些 方式实现的。 其一 , 理带形象 。 思 理从形象 的事物中引伸出来 , 和形象相互渗透 , 紧密 联系 , 造成 “义不离象” 的情况 。 思 理和形 象融合 , 使思理抽象性减弱 , 形象性增强 , 从而思理 形象化了 。 其二 , 理带感情 。 思理 中融入感情 , 便不再是冰冷的客观道 理 , 而 成为一种情理 。 它不是超然地、 客观地议论 生活 , 而是充满激情地置身于生活 。 这种融 情之理 , 有着激动人心 、 感染人情的巨大力 量。 其三 , 理带趣味 。 思理本来是严肃的 , 但在韩非政论中常常融人趣味因素 , 使思理 含有谐趣。 如 “守株待兔” 、 “自相矛盾” 、 “郑人买履” 之类。 这种离庄于谐的方式 , 使思 理严肃的面孔松弛下来 , 极富理趣 。 总 之 , 思理和形象 、 感情、 趣味有机结合 , 伤 之转化为文学的有机成分 。 思理因素文学化, 并不导致它和一般文 学作品主题思想的等同 。 它具有自己的鲜明 特点 。 一是明确性。 一般文学作品的主题思 想应该在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 露出来 , 特别指出乃是一忌 。政论文学却不能 这样, 其思想必须 刻露鲜明 , 毫不含糊。 刘 熙载说 � “文无论奇正 , 皆取明理” � 韩非 政论 “引绳墨 、 明是非” , 思 、理明确性是它 ‘ 不可磨灭的重要原因 。 二是深刻性 。 “文以 识为主 ” , 韩非政论之思理采撷于政治现实 之深部。 “阐前人所已发 , 扩前人所未发” , 处处表现出其独特见识 , 深刻揭示了政治现 实的某些本质 , 提 出许多深遂的见解 。 这种 深刻的思理益人意智, 极大提高了它的文学 价值。 议论的力量首先来自议论本身。 思理 因素的明确、 深刻 , 使韩非政论焕发着理性 的光辉 , 成为政论文学中的珍品。 其次 , 情感因素的强化。 情感的引发是 以认识为中介的 , 认识愈是深刻 , 情感便愈 强烈。 韩非政论中, 情感因素以思理为中心 的有机融合 , 极大地增强了情感色彩和情感 力量 , 表现出情感因素强化的特点。 情感强化主要是在思理作用下实现的。 其一 , 以理激情。 认识规定感情 , 并使感情 深化 。 韩非对宗国危亡的清醒认识 , 使他情 感更深刻 、 更强烈 。 每当论 及政治现实中悖 乱相反的现象时 , 便迸发 出迫急怨 债 的 激 情 , 真有痛哭 、 流涕、 长太息之慨 。 观念在 心灵中发 出强烈的激情 , 深刻的思理推动着 情感的强化 。 其二 , 以理固情 , 思理还能造 成感情的持久稳固 。 韩非对法术之士悲剧命 运的切实 感受和深刻认识 , 在感情上造成持 续的心境。 于是 , 韩非政论始终笼罩着一种 孤愤的情调 。 其三 , 以理制情。 思理因素制 约感情, 克服情肆之患, 使情感更为集中。 认识深人到事物本质 , 便能忽略一般的感触 , 使情感集中一处 。 韩非立论 , 弃爱重刑 , 惨 徽少恩 , 使人觉得冷酷无情 。 其实无情亦是 感情。 韩非对政治现实的深层认识 , 使他把 感情集中到尊主安国上面 。 一方面的无情正 说明另一方面的钟情 。 强化了的感情因素在思 理的激发 、加固、 制约下表现出来 , 因而不同于感官的情绪反 应和非理性的迷狂 , 具有深刻的认知性。这种 情感是对历史沉思和对现实分析基础上涌发 出来 , 它不是个人得失的呻吟 , 而是社会政 治的感慨 , 因而又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 这种 渗透着理性精神、 灌注着时代血液的情感有 着更重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再次 , 形象因素的泛化。 韩非政论中的 形象是证明或说明思理的手段 , 它同样以思 理为中心 , 融汇在议论中。 适应这种融汇 , 加之思理因素的作用 , 形象具有从特殊导向 一般的泛化倾向。 韩非政论 “未尝离事而言理” , 但是 , 事理相较 , 重心始终在理一边 。 为了适应这 种趋向 , 形象便有如下表现 。 其一 , 由事证 理。 因为总有一理横亘胸中, 所以例证形象 的描述必然更重选择。 往往去其枝叶 , 留其 主干 , 理明即止 , 具有简括的特色 。 这种简 括的形象含义集中 , 在思 理影响下更易向一 般观念泛化。 其二 , 类 比 见 理。 《二柄 》 云 � “君见好 , 则群臣诬能。 ” 为此举 出许多 历史事例 , “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 , 楚灵 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 齐桓公妒而好 �内 , 故竖刁 自宫以治内 , 桓公好味 , 易 牙 蒸 其 子首而进之 , 燕子哈好贤, 故子之 明 不 受 国。 ” 这种相类事例的组接 , 导致特殊事例 向一般道理的转化。 在组接中, 特殊方面退 居其次 , 而共同方面被思维归纳 出来 , 形象 自然发生泛化。 其三 , 借事喻理 。 事为客 , 睡为主。 比喻形象只是为了使道理更易理解 和接受, 不能反客为主 。 有的形象虽然奇妙 生动 , 但终需得其意而忘其形 。 比喻形象必 然导向一般思理 。 形象本身是大于思想的 , 但在思理的制约和作用下 , 它生动的细节或 被删削 , 它丰富的意蕴或被遮掩 , 从而只突 出了和思理联系的方面 。 这种泛化了的形象 虽然削弱了原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 却能够 给人更深刻的感觉 , 即趋向于思理的感觉 。 就例证形象而言 , 韩非政论还具有如卞 特点。 一是典型性 。 韩非从自己的政治思想 出发 , 选取生活中和历史上的典型现象以为 例证 。 刘姆说 � “故事得其要 , 虽小成绩 , 譬寸辖制轮 , 尺枢运关也 。 ” �典型例证才 反映事物本质 , 才有很强的说服力 。 二是真 实性 。 例证形象不允许虚构和夸 张 。 王 充 说 � “凡论事者 , 违实不引效验 , 则虽甘义 繁说 , 众不见信 。” � 为了取信于人 , 韩非取 例大多实有其事 。葛洪称 “世人尊申 、 韩之实 事” , 便是对此的肯定 。 三是浅俗性 。 韩非 乐于援用浅俗的故事说明道理 。 这些故事在 社会上普遍流传 , 通俗易懂 , 运用它们便于 自己 理论的行世。 以上分析说明 , 韩非政论和一般文学既 有深刻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它体现了文学和 非文学的辩证联系, 从 而具有特殊的文学价 值 。 注释 � � 韦勒克 、 沃伦《文学理论 》 , 三联书店 , �� !年版 , 第��页。 � 普列汉诺夫 《艺木与社会 生 活 》 , 人 民 文学出版社 , ��� �年版 , 第 ���页。 �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与生活 》 , 第�� 页 。 �� 《美的历程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年新一版 , 第� �页。 � 梁启超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 , 《饮冰室 合集 》 � 专集 � , 第�� 册。 � 刘熙载 《艺概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 年版 , 第�� 页。 � 《文心雕龙浅释 》 , 吉林人 民出 版 社 , �� !年版 , 第���页 。 � 《论衡注释 》 , 中华书局 �� � 年 版 , 第 �� � � 页。 〔责任主编 岳玉裸 责任编 拜 侯守智〕 �上接第� �页 � 生活中常见的并且完全是另外一种语言的语词 。 如元杂剧 , 本来是 用汉语写剧本 、 演 出、 供 汉族人民欣赏的艺术 , 但在其中杂有不少蒙古语词和女真语词 , 这是汉族向蒙语 、 女真语学 习的结果 。 可想而知 , 这些少数民族语词夹杂在汉语中使用 , 汉族是能够明 白其内容的 。 山 此可知 , 向另外一种语言学习 , 首先是学习语词 , 而且有个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 杂 的 过 程。 反之 , 在交融的过程中, 使用蒙语的蒙古人向汉语学习的情况亦然 。 象杨景贤、 李直夫 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能用汉族文字写杂剧 , 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两种语言。 这说明 , 元明清 时代的内蒙古西部地区, 使用汉语的汉族劳动人民 , 在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 与蒙古族进 行语言交流, 也只是学习另一种语言一蒙语 , 而并投有使自己原来就使用的汉语在语词 、语音 、 语法等方面有什么改变 。 同时 , 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 不仅保持 , 而且加强了他们在 家庭或社会交往中使用原来汉语的稳定性 。 至于元明清时代 , 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与内地的 同一种语言的交流 , 因往来很少 , 根本没有多少机会发生影响 。 所以 , 这也是这一带地区汉族 人民能够保留、 使用元代北方语言并以此影响其他少数民族 、 扩大其使用范围的重要原因 。 基于上述诸条原因 , 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地区能够保留大量元代北方语言, 自然 , 亦保留了元 代杂剧中的许多方言俗语词 。 �本文清代的部分材料 , 曾得到卢明辉先生的帮助 � 〔责任主编 岳玉裸 责任编排 侯守智〕
本文档为【论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5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1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