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08卷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第008卷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举报
开通vip

第008卷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008卷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阐述人类社会最初阶段--原始社会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奴隶社会文化教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并分别介绍了古代巴比伦、亚述、埃及、中国、印度、希伯来和波斯的文化教育,包括学校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六艺"教育和周公的教育思想,本书给予了详尽的描述。本书还对人类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和体育卫生的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以及古代图书馆等进行了翔实介绍,并对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教...

第008卷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第008卷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阐述人类社会最初阶段--原始社会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奴隶社会文化教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并分别介绍了古代巴比伦、亚述、埃及、中国、印度、希伯来和波斯的文化教育,包括学校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六艺"教育和周公的教育思想,本书给予了详尽的描述。本书还对人类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和体育卫生的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以及古代图书馆等进行了翔实介绍,并对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状况和相互交流进行了比较和阐述。本书会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一、概述   (一)   本书主要阐述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奴隶社会时期文化教育的起源、萌芽和初步发展的过程和状况。文化的含义相当广泛。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种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在这一定义下,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他有关成分。文化的发展依人类学习知识和将知识一代代传下去的能力而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11 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宗法制度、家族制度、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儒家的经书和经学、地理学、行政区划、交通工具、兵器、礼仪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礼器和日用器具、音乐文化、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陶瓷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髹漆工艺、货币制度、度量衡制度、天文历法、农业生产、科学技术、职官制度、选举和科举制度、神道和宗教、民间神鬼信仰、禁忌习俗、重要节日等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5 月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包括语言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化的含义的确相当广泛。本书重点展现世界古代前期的教育发展史,同时,作为文化教育史,还包括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和体育卫生的发展史。关于地域范围,包括全人类的原始社会和巴比伦、亚述、埃及、中国、印度、希伯莱和波斯等奴隶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史;关于时限,自人类社会产生至以上国家和地区奴隶社会结束,中国写至公元前8 世纪西周结束(公元前770 年),其他国家和地区写至公元后7 世纪左右。   (二)   原始社会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奴隶社会文化教育的大致状况如下。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开端阶段,是人类的童年时期。恩格斯曾幽默地说过:"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下,对一切未来的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最有趣的历史时代,……因为它以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为出发点,并且以克服将来联合起来的人们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为内容。"①原始社会的文化教育尽管是那么的原始和幼稚,却是人类文化教育继续发展的基石。原始社会的文化教育经历了前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军事民主制"时期和学校的萌芽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学习劳动生产的经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宗教教育;学习音乐、舞蹈和军事体育等。值得指出的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校教育的萌芽。原始社会的教育有明显的特点:①具有全民(全氏族)的、平等的性质,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少数人独占教育而多数人被排斥于教育之外的现象还没有产生。由于原始社会财产公有,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儿童公有公育,所以那时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教育是一种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和蕃衍,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因此,在那个历史时代,教育是整个氏族生存的工具,而不是一部分成员的私利和特权。凡是集体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品德、习俗,也就是整个社会所要求的,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对其成员,特别是儿童进行教育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情。③那个时代的教育全然或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进行的,因而始终保持学用一致,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④那个时代的教育还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还附丽在一般社会活动实践之中,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从事培养教育工作。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从观察和实践中学习;从口耳相传和模仿中学习;从传统习俗和教导中学习。原始人通过这些形式,开展教和学,逐渐形成一定的才能、技术、知识、道德品质和性格等。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还没有分离。但是,没有理由将原始社会的教育理想化,因为那是当时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微弱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质量低下、内容简单、方法原始。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文化教育最低下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私有财产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了,原始社会教育的民主平等性质消失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了,文化知识为少数人垄断的现象出现了。应该肯定地说,这种变化是历史的前进!它既是生产力提高、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又是生产力还不够发展的必然,更是以后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   (2)巴比伦、亚述以及希伯来、波斯   巴比伦和亚述文化教育的历史是悠久的,甚至可以说,它早于埃及,或至少与埃及同时有了学校。这里是人类最初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发祥地。就文化而言,亚述和巴比伦同出一源,密不可分。最早的巴比伦文化导源于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4000 年就发明了楔形文字。有些学者认为至少在公元前3000 年代中叶已经出现学校,到公元前2000 年,学校已纷纷建立。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公元前2000 年才有学校。巴比伦和亚述的学校通常设在神庙之中。学生们在这里最初是接受普通教育,如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的初步知识,以及根据星象预测未来的本领;后来,还可以接受专门教育,如神学、法学、医学和音乐等。有些寺庙设有专门训练写字的学校,学生要用几年时间学习楔形文字。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只限于学生问,教师答;学生要做各种文字练习和机械背诵。希伯来教育以宗教教育为核心,孕育了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的种子。希伯来人的社会生活、教育和政府都是神权统治的。每个部落既是学校,又是政府。在希伯来,家长有义务教育儿童。家长不仅教给儿童道德和怎样进行职业活动,而且要教给他民族的传统和"主"的法律。希伯来人很重视家庭教育。在他们看来,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根源于众多幸福的家庭;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方能保证家庭的幸福。古代波斯的教育曾达到相当高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和阿珊王朝时期更为突出。琐罗亚斯特教(我国称为"袄教"或"拜火教")的圣典《阿维斯托》十分强调家族关系和共同体情感,强调要把苛严而有丈夫气概的品德教给信徒们,使之养成健全而刚毅的秉性;培养虔诚、健全而有用的公民,是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战场上勇敢,是古代波斯教育最着重之点。值得一提的是,在《阿维斯托》中,就提出了某些心理概念,可以说是早期的教育理论。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另一发祥地,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就进入了奴隶社会。从埃及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水平看,比当时的巴比伦要高。在早期王朝以前,埃及人就发明了象形文字。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方面亦有很高的成就。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古代国家相比,教育制度和教育种类更为丰富。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如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等等。培养文士是埃及古代教育的核心。这些学校的教学以阅读和书写为重点,此外还教授数学、地理、几何、天文和医学等学科。古代埃及的学校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教导学生忠君、孝亲、敬神和服从法老。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机械的、反复的练习,体罚被看作是正常而合理的手段。特别是在亚历山大帝国统治时期,埃及文化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即埃及文化教育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公元前323 年建立起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曾在亚历山大城建立博物馆;托勒密二世又在该城建立图书馆。这所古代东方的学术园地硕果颇丰,实系科学文化研究院,教育史学家称之为亚历山大大学。这是古代埃及学术的黄金时代。   (4)古代印度   早在4000 多年前,印度河流域就产生了"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文明。这时已开始使用一种音节文字。印度进入奴隶社会约在公元前3000 年之末和公元前2000 年之初的吠陀时期。奴隶制下的印度是阶级斗争极端残酷而尖锐的社会,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教育就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吠陀》,教育的最高职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婆罗门。婆罗门教育具有异常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婆罗门在种姓中等级最高,掌握宗教大权,可以受到当时最高级最完备的教育;刹帝利和吠舍两个种姓的教育内容比较简单,程度比较低下;首陀罗、农民和奴隶根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读书识字不但被视为违反神意,而且有时构成死罪。在吠陀时期,婆罗门以家庭作为教育儿童的场地,主要是教导子女记诵吠陀经,也学习少量的实际知识。大约在公元前8 世纪以后,许多科学知识已萌芽和发展起来,印度历史进入论证经义的奥义书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在印度被称为"古儒"。"古儒"在家中设教,这就产生了古代印度学校。这种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到公元前5 世纪,印度社会的阶级矛盾更为激化,产生了佛教。随后产生了佛教教育,其突出特点是照顾较多的学众,在种姓划分上不象婆罗门教育那么等级森严,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色彩。佛教以寺院为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育活动园地。佛教的寺院教育着重宗教信仰的培养,即重视神学教育,强调僧德的修行。僧徒钻研经典哲理,力求高深,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古代印度的高等教育已较为发达,婆罗门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高等教育。婆罗门教的高等教育是奥义书时期的产物,公元5 世纪末发达起来,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印度东部地区的婆罗门寺院和萨马那寺院。佛教高等教育有六七所,其中以那兰陀寺最享盛名。   (5)中国   在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夏代(公元前21 世纪至前16 世纪)就有了学校。殷商是当时的文明大国。汉字到商代后期已基本成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教"、"学"、"师"等字。殷商时代已有高等学府,只是叫法不一,有的叫"右学",有的称"瞽宗"。到了西周(公元前11 世纪至前770 年),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又分为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和大学两个阶段,都设在都城里;各诸侯国也设有小学和大学。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学在官府"的制度,就是学校设在官府,官吏就是教师,非官吏不能做教师。到了周朝,设有专职教育官,叫作"师氏"。《学记》中说,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四等:每25 家设"塾",以教闾巷中各家之子弟;每500 家设"庠",以教从塾中升入之子弟;每12500家设"序",以教从庠中升入之子弟;在国都设大学,以教天子、诸侯和贵族子弟。在教育内容上,夏、商、周三代相承相因,都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只是由于各个朝代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六艺"教育在三代经历了发生、发展到完备的过程。西周在夏代尚武、商代敬神的基础上,向文武兼备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使"六艺"教育臻于完善。中国西周时期还出现了周公、姜尚这样的教育思想家。周公既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教育政策和国学制度的奠基人。他"制礼作乐",奠定了国学制度;主张"以教育德"和"敬德保民";重视"师保之教",特别是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致力于社会教化;提倡"六艺"教学等。周公不愧为世界古代前期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三)   这里阐述的是世界古代前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大致状况。   (1)关于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社会一产生,就产生了教育;教育的起源问题直接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就是说,人类为了将维持生命和延续群体生命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传统传递给下一代,就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也只有通过教育,年轻一代才能学会生存,并将世世代代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传统接受并积累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教育活动。但是在原始社会是没有学校的,也没有用文字记载的材料供学习之用。直到原始社会后期,才出现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校教育的萌芽。   (2)学校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奴隶制、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逐渐消失,阶级教育逐渐形成。如古代墨西哥,那些酋长、祭司、军事首长和富人成了当时的统治者,他们的子弟可以不从事体力劳动,在特别的房舍里学习象形文字、观察星辰和计算土地面积。学校正是这样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学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首先,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导儿童少年的工作,这样就产生了学校。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生活日益复杂,需要大批管理人才,这是学校产生的客观要求。奴隶主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需要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实行武攻文治。在这种情况下,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政治统治、军事技术、宗教祭礼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机构,让他们的子弟学文习武,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再次,文字是产生学校的先决条件。文字是当时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和经验的唯一工具。起初,文字被看作神器,由少数人(僧侣)独占;后来,又用来记录政事、经验和知识。这样,人们要了解事理,学到本领,就要专门学习认字、书写和阅读,这就要求有便于教和学的场所。再者,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发展。例如埃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财产,当时的统治者,特别是祭司,才能脱离生产劳动,有闲暇对丰富的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和钻研,如他们为了预测尼罗河的泛滥而产生了天文学,公元前4241 年就有了太阳历;为了测量河水泛滥后的土地而产生了几何学;由于兴修沟渠而产生了水利学;他们精心制作木乃伊和医治疾病,医学也有了发展等等。对于这些有关生产斗争的科学知识,必须通过专门学习才能掌握。于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便应运而生。人类最早的学校约在公元前4000 年代出现在奴隶制初期的巴比伦、亚述、埃及、中国和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如宫廷学校、祭司学校、神庙学校、文士学校、古儒学校和中国的庠、序、校、瞽宗、辟雍、泮宫等等。①宫廷学校和祭司学校   官廷学校设在国王所在地的宫廷内,招收王子王孙或高级官吏的子弟就学,目标是培养高级文武官吏;祭司学校设在大寺庙里,专供高级僧侣的子弟就学,主要任务是训练未来的高级僧侣。这两种学校都是奴隶主国家早期的最高级学校,一般人家的子弟是不能入学的。据考察,这两种学校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能入学者从很小就被送到学校,连续学习很长时间,一直到长大成人能为官为僧才离开。他们要学习各种文稿,从事抄写,学习宗教经典。这类学校还要进行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和政治教育,学习奴隶制社会所需要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要求学生遵守国家法度,效法名人言行,坚定地为国家效力。②神庙学校   在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和印度等地,在神庙和寺院内附设一种学校,被称之为神庙学校。神庙学校比宫廷学校和祭司学校的地位要低,培养目标较为广泛,既培养一般官吏和一般僧职人员,也培养为皇家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神庙里的僧职人员就是学校的教师。学校一方面要教学普通知识,如文字书写、语言、计算、天文等学科的初步知识,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神学、巫术、占星术、法律、医学、建筑等比较高深、比较专门学科的知识。③文士学校和古儒学校   文士学校和古儒学校产生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士"是古代埃及、巴比伦一种特有的有学识的人士;"古儒"是指印度一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有深刻研究而愿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这些人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也曾准备为官为僧,其中有些人已有一定官职,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官职,但尚有一定社会地位。他们都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他们求职待官之际,往往设坛讲学,招收那些不能上神庙学校的一般奴隶主和一些自由民的子弟入学。这类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和古儒家里,是比较初级的启蒙性质的学校,主要教授识字、阅读和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对少数程度较高的学生,还教授天文、医学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学校的产生是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和建设精神文明等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文化知识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学校教育从它一产生,就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古代埃及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设置学校的石碑上就明确写道:"我遵照法老的命令,创办和管理学校,学校的全部学生是来自显贵人家,而非来自贫穷人家。"①这就是证明。   (3)家庭教育的传统   古代埃及、印度和希伯来都有家庭教育的传统,即使在学校产生以后,家庭仍然是教育子女的主要场所。古代埃及的家庭教育不仅属于普通生活知能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就连高深的专业知能也由家庭传授。戴奥都拉斯叙述古代埃及的教育时说:"他们从儿童时期就被父亲或亲属传授各种生活需要的实际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盛行家长制,父亲是全家的统治者,要在家指导子女记诵吠陀经,以便能尽敬神的任务。在古代希伯来,把父亲对儿子的责任归纳为三件事;教学法律(即圣经)、娶妻结婚、培养职业能力;这既是父权,又是父职。   (4)幼儿教育   最早有幼儿教育机构的是中国。早在公元前11 世纪,西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就有了婴儿教养机关--孺子室。《礼记.内则》曾记载,太子或世子出生3 日后就被送入孺子室,从诸位母亲中选择"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的人作为教师;条件稍次的作慈母;条件再次的作保姆。作教师的,主要是教给太子、世子善良的事物和道理;作慈母的,主要是了解太子、世子的嗜好,并给予正确诱导;作保姆的,主要是管理太子、世子的饮食起居。另外还要从"士"的妻子和大夫的妾中选择一个来喂养太子、世子。这四个人被称为"四贤",因他们保养太子、世子有功,很受恩宠,常常受到周王和国君的封赠,待遇十分优厚。希伯来人也很注意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传说曾设有婴孩学校,收容5 岁幼儿,进行教育。   (5)女子教育   在原始社会,男女儿童一般都是公有公育,他们可以受到同样的教育。到了奴隶社会后,女子教育受到限制,大大不如男子。按巴比伦文献的记载,许多女子不仅知文识字,并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经营商业,出土的契约和捐册中常有妇女签名。在两河流域的西巴尔出土的文献中,还载有"妇女文士"。但是,还没有发掘到妇女入学的有关资料。据推测,显露头角的妇女是有的,但为数不多,可能是中产以上家庭聘请教师在家庭中培养的结果。在古代埃及,在长期的专制制度下,妇女是不得入学校的,仅有少数富贵之家聘请教师在府邸课读,仅有极个别女子到文士学校学习。在古代印度,妇女的地位极低。在吠陀时期,女子尚可与男子同样学习吠陀经,到奥义书时期,就只有少数出身高门之家的妇女才能学习经典了。到后来,丈夫成为家庭的统治者,妻妾与奴仆的地位相似。法律规定,女婴、女孩、妻子永远不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少年时依靠父母,年轻时依靠丈夫,丈夫死后依靠儿子。只有在寺庙中担任舞女者,为宗教敬神仪式的需要,才能在少年时期学习阅读、书写、音乐、舞蹈、歌唱等艺能。出身高门第的妇女,也只有极少数人读书、作诗和议论哲学问题。   (6)以神学教育为核心、兼学"六艺"的教育内容   世界古代前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神学教育,同时学习一般科学知识。在古代印度,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佛教,都是首重宗教教育。婆罗门教育无不为神学服务,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未来的高级婆罗门教士。在佛教教育中,在寺院中修行占有重要地位,实质上就是让僧徒通过遵守清规戒律以养成善良行为,虔诚信佛,以清除尘世情欲,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希伯来更是神道设教的国家,其教育的特点是把信神放在求知之上。人们认为信仰有余而知识亏缺不足为患;反之,必然为害。他们把信仰比作树根,把知识比作树叶;如果根不深,纵然叶茂,也经受不起风吹雨打;反之,如果根深蒂固,纵然树叶并不茂盛,也绝不会为风所拔、雨所摧。中国古代教育也不例外,"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夏、商、西周统治者的国策。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使宗教教育和军事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奴隶制各国都很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在这一教育中也是把信神放在首位。埃及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对学生饮食、举止、言语、交友之类都有严格要求。在尊日神的前提下,提倡睦邻、恤苦、怜贫等品德。贪婪被视为罪恶,自制和节欲受到重视。各国在进行宗教教育的同时,也教一些科学知识。在古代印度,课程设置除四卷吠陀经以外,还有历史、文法、数学、美术等等,其中主要学习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等学科,被称为"六科",亦称"六艺"。中国的"六艺"教育在世界古代前期教育史中最为完善。   (7)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   奴隶社会已有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在古代埃及,"教育"一词字源的意思是"使之成为",指父亲使儿子成为木匠、文士、医生、军官等等。古代埃及的专业工作者,每每采用师徒传习的方式,或由父亲在生产作业中把应具备的知能教给儿子。古代罗马史学家戴奥都拉斯曾指出:"至于广大埃及群众,他们从儿童时期起就被父亲或亲属传授适合各种生活需要的实际知能。"实际上就是进行职业培训。所以,古代埃及的各种职业多是父子相传。据考察,某建筑师之家曾经22 代之久从事营建工程;某高僧之家9 代世传为僧侣;某文士之家7 代世传为文士。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中曾提及底比斯某高僧曾世传达345 代之久。戴奥都拉斯说:"处理尸体的巧妙的木乃伊师,是由家庭传统中获得专业知识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专业教育。在专业培训中最受重视的是建筑业,因为建筑业是埃及最受重视的行业。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里,就有关于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的记述,曾提到俗人向匠师习艺,所学技艺包括医疗、缮写、会计、绘画等等。古代印度手工业较发达,公元前600 年左右就出现了行会,到公元300 年就已制度完备。在其行会制度中,就包括艺徒制度。所谓艺徒制度,就是职业或专业培训制度。它规定由行会来管理师徒相处的工作,使艺徒能够确实有效地从匠师那里学到操作经验。希伯来人一般由家庭负责对下一代进行职业训练,使他们有谋生之道。《法典大会》把教子养成职业技能"规定为父亲的三项重任之一"。   (8)高等教育   宫廷学校和祭司(僧侣)学校就是当时的高等学校。在这里学习的都是大贵族和高级僧侣的子弟。学习年限很长,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官吏和高级僧侣。学习内容主要是管理国家、主持寺庙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在古代印度,有婆罗门教的高等学校,还有佛教的高等学校。到公元前5世纪末,开始出现婆罗门的专门学校,如森林学校、法律学校、文法学校、哲学学校等。到笈多王朝时代(约建于公元320 年),这类学校有了相当的发展,称作高等学识中心。据古代印度文献记载,印度西北部的怛叉始罗镇就是一个这样的中心,堪称印度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公元4-8 世纪的500 年间,是印度历史上不平常的时期,是佛教高等学府和科学大发展的时期。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那兰陀寺,有人称为那兰陀大学。在埃及,葛立夫斯曾称道自亚历山大大学建立直到罗马统治时代,亚历山大里亚已取代雅典而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大学也成为世界上的领袖大学。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庠"、西"瞽宗")。这说明远在3000 年前,中国大学规模之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   (9)留学教育和外语教学   中国商代"卜辞"就曾记载:当时的邻国常派子弟到殷上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这实际上可以说商朝已接收"留学生"。埃及的宫廷学校就曾招收一定数量的外邦留学青年。在新王国时期,海立欧普立斯大寺就是一个国际学术传播中心,犹太的摩西、希腊的太利斯、索伦和柏拉图等,都曾游学此地。在古代埃及,有些学校为了满足学生从商或赴国外任事的需求,还教授巴比伦等外邦的文字,这实际上是埃及早期的外语教学。   (10)社会教育和函授教育   在佛教教育中,寺院、尼庵都向众人开门,收容男女信徒,施以教育。但毕竟不能收容过多群众,佛教遂承认在家修行的人同样可以成正果。他们虽不出家,寺院、尼庵却规定他们应遵守的戒律,向他们阐述教义和解答疑难。这说明佛教还负责寺庵以外广大信徒的教育工作。这实际上是佛教的社会教育。中国《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这说明夏序除教射之外,还兼有养老敬老教育。养老敬老本是原始社会的遗俗,但夏代却使尊卑等级的伦理观念成为养老之礼,也是夏序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内容。周公提倡的社会教化,就是社会教育;彝教就是对庶民进行德行规范教育,就是古人所说的化民成俗的教化活动。有文献指出,古代埃及政府机关还以信札函授方式培养继起的官吏。这种函札至今还有保存,说明在古代埃及除举办职官学校培养官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培养官吏的教育,这就是函授教育,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早的函授干部教育。   (11)教育行政管理   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献记载:校长是"学校之父";教师是有学识有地位的人;在校长和教师之外还有监督,就是"泥板书舍的管理人",主要责任是维持校规校纪;还有图书馆员、学生出席检查人员、鞭责学生人员、校门看守人员等。在古代印度,公元2 世纪时就出现了教育法规,对师生关系等作了详细规定。寺院组织日趋严密,一般由住持,即院长掌握全面工作,另有专职人员负责各项事务。寺院重视对歪风邪气的防范,寺院规定的制度由僧徒僧师共同遵守。在大规模的寺院中,每日对斋戒、沐浴、行乞、礼神等,都安排得十分周到,有条不紊。中国西周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教育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首先是设立了管理教育的官职。《周礼》记载:大宰为六官之首,一总"教典"。国学由大乐正负责,乡学由大司徒负责,各自都有明确的职责规定。大乐正掌管礼乐、兼管国学、统领各级教官;大司徒掌管土地、人口、赋税和主管乡学,除直接施行"十二教"、"乡三物"之教外,还要在行政事务方面负责"联师儒"、颁行教法、考察学生、选贤贡士等。其次,在学校管理方面,开始有了初步制度。开学初要行释菜之礼(读书人以苹蘩之类的东西祭祀先圣先师),以示敬学重道。国学开学十分隆重,天子还常率领高官到场。西周时期,不仅对入学年龄有严格规定,入学资格也有严格的限制。教师管理也有初步定制,教师多为世袭,均由从政官员及退仕兼任,并已有初步的教师规范。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西周时期已有严格的要求。据《礼记.学记》记载,西周已开始有视学考试制度,隔年一次,每次都有德行与道艺两方面的考核要求。就是天子或由天子委派官吏到国学考查学生的德行和学业。与考查相联系的则是奖惩制度。奖励制度主要体现在选贤贡士制度(包括升学选士与任官贡士)上,凡选贤贡士及时者,有奖;屡次及时者,论功行赏;反之,则要受处罚。西周的国学和乡学都有严格的惩罚制度。凡国学学生不服管教者,要层层上报,经过教育感化无效时,国王亲自视学,如再不改,就要流放远方,"终身不齿";凡乡学学生不服管教者,先由司徒命乡大夫检查上报,经教育感化仍不改悔者,则要调动就学地区,如再不改,就要放逐远方,"终身不齿"。总之,西周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是相当严格的。   (12)教师   教师是和学校一起产生的。在古代,各国对教师的称谓不一。在亚述、巴比伦和埃及,称书写家、文士;希伯来称拉比;印度称古儒;中国则是"官师合一"。在古代两河流域,校长、教师和学生都互称"同事"。教师直译为"泥板书舍的书写者"。文献中载有"教授计算的教师"、"教授测量的教师"、"教授苏美尔文的教师"、"教授图画的教师"等等。在古代印度,对教师的要求很严,其品德行为都须符合圣典的要求。在担任教师之前,还须接受考验,并须精通所授的学业和善于引导学生服从规则。在教规上,要求教师应该态度温和而心地纯良,使人乐于亲近而非望而生畏;在法律上,规定教师应有学养、忠贞、和善、言语清晰、以身作则、信仰坚定,并且安于行乞而乐于以知识启迪后生。因此,古代印度把教师推崇为崇高的职务,是极为荣耀的。在佛教寺院教育中,僧师须为僧徒解答疑问,讲授知识,关心僧徒的成长和进步,而且不得厌倦。高僧更是硕学德劭,时刻以人格感化的威力、借身体力行来熏陶僧徒。古儒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乏博学多闻之士,对社会影响很大。以佛教时期的那兰陀寺为例,在玄奘留学时,就有僧师1500多人,其中能解经50 种者约10 人,能解经30 种者约30 人,能解经20种者约千人。寺院院长品学出众,对群经无所不窥。在教师管理上,古代希伯来曾明确规定有学生25 名者,聘教师1 人;超过40 名者,增聘教师1 人;满50 名者,聘教师2 人。在古代中国,教师则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其权势、地位、待遇可想而知。在西周时期,已有专职教育的官师氏,有大师、小师的级别。在古代印度,那兰陀寺的僧侣就按其学问分为不同等级,根据等级确定待遇,待遇悬殊较大。玄奘因学识渊博,寺院曾供以仆从和乘用的象。   (13)教育理论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是很贫乏的。但是,已有一些人在探索教育理论。中国的周公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敬德保民"学说,是他阐述教育作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他从德治论出发,阐述了教育的政治作用;从德性论出发,阐述了教育对培育人后天道德的作用。这些理论,在我国,以至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古代波斯琐罗亚斯特教的圣典--《阿维斯托》提出了一些心理概念,提出了天生智力和习得智力、良知等重要问题,是当时重要的教育理论。   (四)   这里阐明的是世界古代前期语言文字、体育卫生和新闻出版的发展概况。   (1)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语言和思维一样,产生于劳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人类大约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同时促进了人类脑髓的发展;脑髓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创造了愈来愈复杂的工具,出现了用语言指挥群体劳动的社会需要;火的发现和应用,变生食为熟食,促进了人的生理机能的变化,人类的发音器官日益完善,终于能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并且逐渐形成清晰而丰富的语言。到智人阶段(约生存在30 万年至10 万年前),可能已经产生了清晰的语言。文字也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文字的产生要比语言晚得多。现已发现,在大约15000 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岩洞中,已有记录各种仪式的图案,这便是文字的萌芽。到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极其简单的图形符号,例如在中国西安附近半坡村出土的彩陶和黑陶,就绘有这种符号,这就是图画文字。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 年代,产生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中国人的表意文字(甲骨文),以及印度哈拉巴文化中的文字(因尚未解读,被称为"死文字")。这些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以后,随即得到应用。同时,也随着各国的不同情况和要求,逐渐发展成为更加符合本国本地区需要的文字。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古代,许多发明创造都归于神的创造,文字的发明也不例外。比如,埃及人把文字的发明归于透特神的神力;中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文字的创造使人睁开了眼睛,交流了信息,蒙昧社会有了透明度。《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就是说,仓颉为人造字,急得鬼哭狼嚎;老天爷倒很高兴,即刻从天上洒下粟谷来,以资庆贺。文字一经问世,一个光明的时代即将到来。恩格斯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①这说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汉语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通用语言,是世界上丰富发达的语言之一,在夏、商、西周时代已相当发达。在古代西亚地区,语言比较复杂。大约5500 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在不同的时代书写不同的语言。据考证,苏美尔楔形文字最早书写的是苏美尔语言,长达1000 多年,接着书写的是阿卡德语言,也长达1000 多年。后来,楔形文字传播到周围许多民族和国家。赫梯语是曾经流行于小亚细亚一带的一种古老语言,20 世纪曾在土耳其发现楔形文字的赫梯语文献和铜质书板。还有波斯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古代埃及语是古代埃及人的语言,用象形文字书写。约于公元4 世纪后,古代埃及语为科普特语所取代,发展成为埃及-科普特语族。古代印度人的语言也较复杂,以后形成了印度语支。梵语是印度语支的一种古老语言。梵语文献很丰富,其数量仅次于汉语文献。古代印度语言还有达罗毗荼语、僧伽罗语、巴利语等。在文字上,古代印度主要使用婆罗米字母和佉卢字母。在古代前期就有了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教学,最早产生的是语文学。在公元前600 年-前300 年期间,对语言学的研究有3 个中心,即中国、印度和希腊。古代印度对语言的研究很早,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公元前4世纪就出现了波尼尼这样伟大的语言学家,其光辉著作《八章书》有着深远影响。中国的文字学、词典学以及对汉语方言的研究都起源于商周时代,取得了重大成就。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语言文字教学。中国夏商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中就很重视"书学"的教学。古代印度的"六科"教学更是把语言的学习作为重点,其中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都属于语言教学的内容。   (2)体育卫生   体育亦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原始人类在劳动和生存的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攀登、游泳等能力。原始社会部落中的老人向少年儿童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当他们以追逐、跳跃、投射、角力等进行练习时,古代体育也就开始萌芽了。从许多古代神话和传说中,可以看出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状况,如羿射九日、夸父追日、纪昌学射、击攘而歌、黄帝令蹴鞠、尧造围棋、柏修斯铁饼打死外祖父等等。另外,跑步、跳远、跳高、铁饼、标枪、球类(特别是足球)、游泳、举重、拳击、相扑、摔跤、射箭、击剑、帆船、划船、体操、武术等,均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早期,就有了体育竞赛。相传中国夏代(公元前21 世纪至前16 世纪)就有了被称作"乐舞"的表演会。这种表演会既有体育竞技,又有文艺表演,实际上就是一种运动会。公元前15 世纪,埃及就有了划船比赛。公元前8 世纪,古希腊就有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奥运会。学校体育亦萌芽于奴隶社会,并有了相当的发展。中国西周统治者很重视体育教育,实行了文武兼施的教育政策,射和御是"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射和御就是军事体育教育。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印度亦很重视体育教育,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卫生亦萌芽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得到缓慢的发展。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的顽强斗争中,逐渐积累了原始的防身、保健、卫生知识,知道了用树叶、兽皮等做成"衣服"防寒御冷;知道了用火熟食,这是人类卫生史上的伟大革命;知道了构木为巢,修建原始房屋,大大改变了恶劣的环境条件。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有了洗手、洗脸、洗脚、洗澡等个人卫生习惯,现已出土大量的盥洗用具;在饮食卫生方面已知道凿井而饮,出现了陶制的井圈和下水道,西周时期已有护井公约。在环境卫生方面,已注意到选择好的生活环境、住宅建筑设计要符合卫生保健的要求,在殷墟遗址中已发现排除积水的水沟,周代有了公共厕所,夏、商、周时代已知道预防疾病和建立公益卫生管理制度。在古代印度,5000 年前的城市中就有了密闭式排水系统,一些家庭里已设有澡塘。婆罗门教要求每日必行水浴,强调饭前洗手净齿。意大利人于公元前就开始了单人浴盆洗澡。肥皂、牙膏等重要的卫生用品,也都出现在古代前期。   (3)新闻出版   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相互间传递信息的需要,所以,新闻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之初。原始人类交流信息的方法主要依靠语言和符号。信息的文字传播要比语言传播晚得多,至今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政令、文告、消息等等,各文明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新闻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和电子新闻等4 个发展阶段,本书所阐述的远古时代只涉及前两个阶段。在信息传播手段上,除了口耳相传之外,通讯方法也不断改进。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乎(呼)告"、"骨告"、"击鼓报警"等的记载。为了提高传播速度,许多国家在公元前就用骑马来传播新闻。出版事业亦有着悠久历史。有了文字,就产生了文字载体与书写文具(笔和墨),于是就有了文字传播。古代文字载体主要有甲骨、石头、青铜器、陶片、贝壳、莎草纸、泥板、桦树皮、羊皮纸、棕榈叶、竹片、木片、布帛等。从广义上来说,早期的文字传播就是出版的萌芽。专家们认为:文字、宗教、教育和科学技术(如造纸术和印刷术)是制约和影响图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并将5000 多年的图书出版史分为古代文献时期、抄本时期和印本时期。古代文献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0 世纪至公元1 世纪。中国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金文)、石刻、简、牍等;苏美尔人的泥版书;亚述人的蜡版书;埃及人的纸草卷和印度人的桦皮书等,都属于古代文献。公元1世纪以后,又产生了手抄的纸草书、羊皮书等。古代文献和抄本书籍很丰富。现存古代文献最多的是汉语文献,其次是梵语文献,还有许多楔形文字泥版书和纸草书卷等。   随着图书出版的发展,出现了古代图书馆和世俗出版业。现已知的最早图书馆是1889-1900 年在尼普尔(在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发现的"图书馆",馆里存放许多泥版书,专家们认定它存在于公元前3000 年代。真正称得上古代图书馆的是公元前7 世纪亚述帝国在其首都尼尼微建立的图书馆,馆内藏有25000 块(一说30000 块)泥版书和许多印章,是亚洲的第一个真正的图书馆。公元前3 世纪埃及国王在亚历山大城建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藏书量曾达50 万卷。可与之相抗衡的是公元前200 年左右建的帕加马图书馆,藏书量达20 万卷。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雅典城就建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出现许多私人图书馆。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陆续出现为民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随着图书出版的大发展,在公元元年前后,首先在罗马帝国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出版业。这种民间出版业受宗教控制较小,非宗教著作日益增多,历史上称其为世俗出版业。   (五)   东方文化教育的发达早于西方。首先,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早于西方国家一两千年进入奴隶制社会,他们创造的文字是西方文字的源头。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字,对世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约当公元前13 世纪,腓尼基人便以这两种文字为基础创造了拼音文字,即由字母拼成的文字。这种字母文字产生不久,便分化为阿拉姆文和腓尼基文,前者向东方发展,繁衍成为古典希伯来文、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后者向西发展,繁衍成为希腊文。在希腊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罗马人又创造了拉丁文,以后更进一步分化为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以致成为世界上最通行的文字。在教育方面,东方也走在西方的前头。古代印度的宗教教育和行会教育的出现都早于欧洲数百年,高等学校也出现在欧洲之前,并对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印度寺院教育的组织及办法与欧洲基督教寺院教育很相似,说明印度的教育曾影响了西方,西方教育是得自印度启发的。古代埃及对世界文化教育的贡献是辉煌的,曾在公元前3 世纪居世界首位。公元前323 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亚历山大帝国一分为三:安条克王朝统治的马其顿、塞琉古王朝统治的叙利亚及其以东地区和托勒密王朝统治的埃及。安条克虽然也是文化中心,曾经吸取希腊学术,养成崇尚论辩和修辞的学风,先后出现各种类型的学校,但仍然无法和亚历山大里亚相比。塞琉古王朝更相形见拙。雅典原是古希腊文化的故乡,但后来陷溺于修辞学和哲学的空谈之中,成就不大。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特别是其首都亚历山大里亚,既有良好港口,又扼交通商旅要津,加上统治者励精图治,兴学尚文,政治、经济、学术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因此,埃及到"希腊化时期",可以说遇天时,得地利,人奋发,谱写了人类历史的光辉篇章,执了当时文化教育的牛耳。在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培养目标亦有很大区别。例如,埃及对文士的培养是直接为政权服务的,和希腊培养辩士不同。希腊的辩士以阐述哲理服务于政权,而埃及的文士却多数是到政府为官;希腊青年奴隶主以学习科学哲学准备参政为目的,但不全有居官的机会,而埃及青年奴隶主经过学习在政府、寺庙和商业中任职极为平常。在教学内容上也有不同之处。东方有些国家不重视书写教学,不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不重视理论钻研。例如,希伯来学校因过分重视神学,课程比较狭窄。初等教育主要是教学生诵读《五经》,并把《五经》视为神圣经典,曾长期不许抄写。学校曾不教书写,一般人只会读不会写。算术在最初被视为无宗教价值的知识,不让学生学习,只有少数准备经商的学生才能学习。而希腊、罗马的初等学校很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以传授读、写、算为基本任务,被称作"三R 教学"。两河流域的学校也不像希腊的学校那样重视理论学习。他们也强调学习高深知识,但这种所谓高深知识也只是侧重于应用,而不像希腊学校那样面向理论探索。世界文化教育的交流自古就有,源远流长。公元前2000 年代前后,地中海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地带。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曾传播到周围许多国家和民族,曾成为亚洲西部的国际通用文字,如阿拉米人、赫梯人、波斯人都使用过这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莎草纸曾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通用的书写材料。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曾用这种纸书写。这种交流又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希伯来人就是把巴比伦的一神教观念带回巴勒斯坦,使对耶和华的崇拜发展成为犹太教,后来,又在犹太教的影响下,产生了势力强大、影响广远的基督教。古代埃及的文化教育在世界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最初,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两种文化是缺乏接触和交流的,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到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则双方交往频繁。约当公元前1680-前1570 年的110年间,由于喜克索斯人入侵而交流中断。公元前1570 年埃及驱逐喜克索斯人后,埃及和两河流域又恢复了贸易,保持友好关系。那时的阿卡德语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语言,埃及曾雇用巴比伦的文士担任书吏等职务,促进了埃及文化教育的进步。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文化教育不仅存在于印度,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力量扩展到东方广大地区,如锡兰、缅甸、暹罗、中亚地区、尼泊尔、安南、朝鲜、日本、爪哇、柬埔寨等地。中国也是佛教盛行的国家。其次,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试图把他的"宗教征服"扩张到西方国家,曾宣称佛教要成为世界宗教。虽然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但以后佛教文化的确流传到世界广大地区,特别是对欧亚地区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希伯来文化教育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世界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就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历史见证。公元前1570 年埃及建立新王国之前,居住在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曾迁至迦南(今巴基斯坦),新王国建立后,埃及即将迦南并入埃及版图,将希伯来人移入本土,强迫为奴。到公元前1250 年,这些希伯来人又返回迦南。在此期间,希伯来人受到了埃及文化教育的洗礼,接触了人类先进的文化。当希伯来人为"巴比伦之囚"时,他们看到巴比伦精美的学校和图书馆,大开眼界,受到了深刻启发。希伯来人在公元前538 年被解除囚禁返回故土后,立刻在各区建立犹太会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希伯来学校。"希腊化运动"使希伯来文化教育得到发展。公元前4 世纪,希伯来受到希腊思想和学术的波及;从公元前3 世纪起,耶路撒冷建立了希腊式的学校和体育馆,一般青年都醉心于希腊文化。马可比统治时期曾坚决抵制希腊文化的影响,但因希腊化趋势强劲,马可比采取了希伯来人和希腊人分校学习的办法,以避免希伯来人受到"非纯正文化"的熏染。在这种形势下,更加速了犹太会堂向学校的过渡,希伯来出现了大批学校。犹太学校的产生及课程和教法的改革都与希腊化有密切关系。教育史学家认为,埃及、巴比伦和希腊三个文明古国都为希伯来教育提供了乳汁。中国文化教育虽从诞生之日起就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但决不是自我禁锢的系统。长期以来,中华各民族文化以及外国文化就以迁徒、聚合、贸易、战争、合作等为中介,相互交流,相激相荡,逐步发展繁荣起来。首先,中国的文化教育是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这一过程自商周时代就开始了。其次,中国文化教育还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兼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在这种相互交融、渗透中,中国文化得到了发展。埃及文化教育的希腊化是世界古代文化教育互相交流的又一历史见证。公元前4 世纪上半叶,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曾从师于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热爱希腊哲学、文学,当国王后极力宣扬和推行希腊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2 年征服埃及后,以帝国国王兼任埃及法老,在尼罗河口的肥美之地建造亚历山大里亚城,作为帝国政治活动的中枢。随后,希腊人源源移入埃及,还有来自五湖四海,包括希腊在内的各国学者,遂促成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这不仅是希腊文化的推广传播,而且是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德国史学家德罗伊生曾称此为希腊主义或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埃及人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索他和二世菲来德法斯醉心于希腊学术,崇尚希腊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继承祖训,定都亚历山大里亚,又在南部营建托勒密迈伊。两城以雅典为范本,都享有自治权,聚集大量外来移民和众多文人学者,成为新文化的天然孕育场所。在文化使者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托勒密一世又在首都建立图书馆,广为搜集图书,奖励编译,借以传播希腊古典文化。托勒密三世时,提倡大量抄录雅典名著,并且规定凡携带书籍过境者,一律借留抄录。另外,由于政府礼遇贤士,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其他地区的学者聚集埃及,致力于学术研究,成果累累。到公元前30 年,罗马帝国吞并埃及后,亚历山大里亚依然为东西方学者的集居地,并成为东西方哲学的融汇之地,产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希腊哲学和犹太哲学互相杂柔而成的新柏拉图主义。葛立夫斯认为,自亚历山大大学建立直到罗马统治时代,"亚历山大里亚已代雅典而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大学也成为世界上的领袖大学"。二、原始社会的文化教育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教育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起源于什么?这是研究教育史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历来有种种见解,马克思主义与唯心论者的观点有着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起源问题直接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直接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两书中,科学地论证了人类是通过从事劳动,特别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而由古猿进化为人的。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类,也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活动,但不宜说教育就是起源于劳动。苏联教育界曾对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似乎将教育的起源说得远了。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①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维持生命的需要,种的蕃衍是延续群体生命的需要。当人类制造出第一件工具后,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伟大转变。人从制造
本文档为【第008卷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0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8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