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披寻记-27

披寻记-27

举报
开通vip

披寻记-27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七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二瑜伽處之二 巳三、緣性緣起所緣3 午一、徵 云何緣性緣起所緣? 午二、釋2 未一、明所緣 謂於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墮正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謂於三世唯行唯法等者:謂緣生法本無而有,有已散滅,是名唯行。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是名唯...

披寻记-27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七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二瑜伽處之二 巳三、緣性緣起所緣3 午一、徵 云何緣性緣起所緣? 午二、釋2 未一、明所緣 謂於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墮正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謂於三世唯行唯法等者:謂緣生法本無而有,有已散滅,是名唯行。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是名唯法。五有取蘊,唯業異熟,是名唯事。因有二種,謂牽引因及生起因,是名唯因。果亦有二,謂自體果及受用境界果,是名唯果。於去來今,唯此諸相可得,無有作者及以受者,由是思惟,墮四道理。此復云何?謂若有因,苦便隨逐,招集一切純大苦蘊,是即觀待道理。於緣起觀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愚癡,是即作用道理。此緣起義有至教量,有內現證,有比度法,是即證成道理。又緣起法安住法性、法住、法界,是即法爾道理。 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無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緣性緣起所緣。 未二、顯方便 於此所緣作意思惟,癡行增上補特伽羅所有癡行皆得微薄,於諸癡行,心得清淨。 午三、結 是名緣性緣起所緣。   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等者:為顯緣起非無因生,是故說言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為顯緣起非自作、非他作,是故說言無有作者及以受者。 巳四、界差別所緣5 午一、徵 云何界差別所緣? 午二、標 謂六界差別。 午三、列 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 午四、釋2 未一、辨類別6 申一、地界4 酉一、徵 云何地界? 酉二、標 地界有二。 酉三、列 一、內,二、外。 酉四、釋2 戌一、出體2 亥一、內地界 內地界者,謂此身中內別堅性,堅硬 所攝、地地所攝,親附、執受。 亥二、外地界 外地界者,謂外堅性,堅硬 所攝,地地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戌二、舉事2 亥一、內地界2 天一、徵 又內地界其事云何? 天二、列 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名內地界。 亥二、外地界2 天一、徵 又外地界其事云何? 天二、列 謂瓦、木、塊、礫、樹、石、山、巖,如是等類,名外地界。   內別堅性等者:於內身中所有四大,名內大種。內大種中唯說地大,是名內別堅性。說彼種類,名堅硬所攝,如是亦名地地所攝。約細麤別,故作異說。即於身中,所有屬根髮毛爪等,非執受故,唯名親附;根及根所依屬,有執受故,說名執受。下說水等,隨應準知。 申二、水界4 酉一、徵 云何水界? 酉二、標 水界有二。 酉三、列 一、內,二、外。 酉四、釋2 戌一、內水界2 亥一、出體 內水界者,謂此身中內別濕性,濕潤所攝、水水所攝,親附、執受。 亥二、舉事2 天一、徵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謂淚、汗、洟、唾、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尿等,名內水界。 戌二、外水界2 亥一、出體 外水界者,謂外濕性,濕潤所攝、水水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亥二、舉事2 天一、徵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謂井、泉、池 、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名外水界。 申三、火界4 酉一、徵 云何火界? 酉二、標 火界有二。 酉三、列 一、內,二、外。 酉四、釋2 戌一、內火界2 亥一、出體 內火界者,謂此身中內別溫性,溫熱所攝、煖煖所攝,親附、執受。 亥二、舉事3 天一、徵 其事云何? 天二、釋2 地一、辨相 謂於身中所有溫煖,能令身熱、等熱、遍熱。 地二、明業 由是因緣,所食、所飲、所噉、所嘗,易正消變。彼增盛故,墮蒸熱數。 天三、結 如是等類,名內火界。 戌二、外火界2 亥一、出體 外火界者,謂外溫性,溫熱所攝、煖煖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亥二、舉事3 天一、徵 其事云何? 天二、釋2 地一、辨相 謂於人間依鑽燧等、牛糞末等,以求其火。 地二、明業 火既生已,能燒牛糞、或草、或薪、或榛、或野、或山、或渚、或村、村分、或城、城分、或國、國分。 天三、結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名外火界。 申四、風界4 酉一、徵 云何風界? 酉二、標 風界有二。 酉三、列 一、內,二、外。 酉四、釋2 戌一、內風界2 亥一、出體 內風界者,謂此身中內別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非親附、非執受 。 亥二、舉事3 天一、徵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謂內身中,有上行風、有下行風、有脅臥風、有脊臥風、有腰間風、有髖間風、有小刀風、有大刀風、有針刺風、有畢鉢羅風、有入出息風、有隨支節風。 天三、結 如是等類,名內風界。 戌二、外風界2 亥一、出體 外風界者,謂外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非親附、非執受。 亥二、舉事3 天一、徵 其事云何? 天二、列2 地一、種類 謂在身外,有東來風、有西來風、有南來風、有北來風、有有塵風、有無塵風、有狹小風、有廣大風、有毗濕婆風、有吠藍婆風、有風輪風。 地二、業用 有時大風卒起積集,折樹、頹牆、崩山、蕩海;既飄鼓已,無所依憑,自然靜息。若諸有情欲求風者,動衣、搖扇,及多羅掌。 天三、結 如是等類,名外風界。 申五、空界3 酉一、徵 云何空界? 酉二、釋2 戌一、種類 謂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 戌二、業用 由此吞咽、於此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 酉三、結 如是等類,說名空界。   由此吞咽於此吞咽者:此中略顯孔穴業用及與依處,故作是說。 申六、識界3 酉一、徵 云何識界? 酉二、釋2 戌一、六種 謂眼、耳、鼻、舌、身、意識。 戌二、三種 又心、意、識三種差別。 酉三、結 是名識界。 未二、顯方便 若諸慢行補特伽羅,於界差別作意思惟,便於身中離一合想,得不淨想。無復高舉,憍慢微薄,於諸慢行,心得清淨。 午五、結 是名慢行補特伽羅由界差別淨行所緣。   便於身中離一合想者:謂不為我我所執之所積集故。 巳五、阿那波那念所緣3 午一、徵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午二、釋2 未一、顯修念2 申一、略標 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   此念所緣入出息等者:謂入出息是念所緣,及此為依五種修習亦念所緣,故置等言。如是總名阿那波那念所緣。五種修習者,如下自說。 申二、廣辨2 酉一、入出息修2 戌一、辨入出息6 亥一、種類2 天一、標列2 地一、入息 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 地二、出息 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 天二、隨釋2 地一、舉入息2 玄一、入息 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始從面門、鼻門 乃至臍處。 玄二、中間入息 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 地二、例出息2 玄一、例前 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 玄二、顯別 此中差別者,謂入息無間,外門風轉,始從臍處,乃至面門、或至鼻端、或復出外。 亥二、因緣3 天一、標 入息、出息有二因緣。 天二、徵 何等為二? 天三、列 一、牽引業;二、臍處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一牽引業者:謂有所作為牽引因。 亥三、所依2 天一、標列二依 入息、出息有二所依。何等為二?一、身,二、心。 天二、釋其所以3 地一、標義 所以者何?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   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者:入出息轉非唯依身、非唯依心,是故前說有二所依。然亦非唯依身心轉,由諸有情業差別故,或時不轉,是故說言如其所應。如下妨難,其義可知。 地二、遮非 若 唯依身而息轉者,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諸有情類,彼息應轉。若唯依心而息轉者,入無色定、生無色界,彼息應轉。若唯依身心而轉,非如其所應者,入第四靜慮,若生於彼諸有情類,及羯羅藍、頞部曇、閉尸等位諸有情類,彼息應轉。然彼不轉。 地三、結成 是故當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   羯羅藍頞部曇閉尸等位者:意地中說,處胎藏中有八位別,此舉前三,略無餘位,故置等言。 亥四、行別3 天一、標 入息、出息有二種行。 天二、徵 何等為二? 天三、列 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 亥五、地別4 天一、標 入息、出息有二種地。 天二、徵 何等為二? 天三、列 一、麤孔穴,二、細孔穴。 天四、釋2 地一、麤孔穴 云何麤孔穴?謂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復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 地二、細孔穴 云何細孔穴?謂於身中一切毛孔。 亥六、異名4 天一、標 入息、出息有四異名。 天二、徵 何等為四? 天三、列 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天四、辨 風名一種,是風共名;餘之三種,是不共名。 戌二、明修過患4 亥一、標 修入出息者有二過患。 亥二、徵 何等為二? 亥三、列 一、太緩方便,二、太急方便。 亥四、釋2 天一、太緩方便 由太緩方便故,生 起懈怠,或為惛沈睡眠纏擾其心,或令其心於外散亂。 天二、太急方便2 地一、標 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 地二、釋2 玄一、令身生不平等3 黃一、徵 云何令身生不平等? 黃二、釋2 宇一、明因緣 謂彊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執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風轉。 宇二、出過患 由此最初於諸支節皆生戰掉,名能戰掉。此戰掉風若增長時,能生疾病。由是因緣,於諸支節生諸疾病。 黃三、結 是名令身生不平等。 玄二、令心生不平等3 黃一、徵 云何令心生不平等? 黃二、釋 謂或令心生諸散亂,或為極重憂惱逼切。 黃三、結 是名令心生不平等。 酉二、五種修習4 戌一、標 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 戌二、徵 何等為五? 戌三、列 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 戌四、釋2 亥一、別辨五種5 天一、算數修習2 地一、徵 云何名為算數修習? 地二、釋2 玄一、依法辨5 黃一、標 謂略有四種算數修習。 黃二、徵 何等為四? 黃三、列 一者、以一為一算數,二者、以二為一算數,三者、順算數,四者、逆算數。 黃四、釋2 宇一、算數差別2 宙一、四種算數4 洪一、以一為一算數3 荒一、徵 云何以一為一算數? 荒二、釋3 日一、一數 謂若入息入時,由緣入息 出息住念,數以為一。   由緣入息出息住念者:內門風轉,始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是名入息。於爾所時,出息已住,是故能緣彼念,名緣入息出息住念。 日二、二數 若入息滅,出息生,出向外時,數為第二。 日三、十數 如是展轉數至其十。由此算數非略非廣,故唯至十。 荒三、結 是名以一為一算數。   由此算數非略非廣等者:若緣入息數以為一,及緣出息數以為二,不更展轉數至其十,是名為略。若數至十,後後勝進,是名為廣。唯此十數處二中間,故名非略非廣。 洪二、以二為一算數2 荒一、徵 云何以二為一算數? 荒二、釋2 日一、辨相 謂若入息入而已滅,出息生而已出,爾時總合數以為一。即由如是算數道理,數至其十,是名以二為一算數。 日二、釋名 入息、出息說名為二,總合二種數之為一,故名以二為一算數。 洪三、順算數2 荒一、徵 云何順算數? 荒二、釋 謂或由以一為一算數,或由以二為一算數,順次展轉數至其十,名順算數。 洪四、逆算數2 荒一、徵 云何逆算數? 荒二、釋 謂即由前二種算數,逆 次展轉從第十數,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數其一,名逆算數。 宙二、勝進算數3 洪一、結前生後 若時行者,或以一為一算數為依,或以二為一算數為依,於順算數及逆算數已串修習,於其中間心無散亂。無散亂心善算數已,復應為說勝進算數。 洪二、釋其勝進2 荒一、徵 云何名為勝進算數? 荒二、辨2 日一、合二為一3 月一、標差別 謂或依以一為一算數,或依以二為一算數,合二為一而算數之。 月二、辨二種 若依以一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二合為一。若依以二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四合為一。 月三、結展轉 如是展轉數乃至十。 日二、增百為一 如是後後漸增,乃至以百為一而算數之。由此以百為一算數,漸次數之乃至其十。 洪三、結串修習 如是勤修數息念者,乃至十十數以為一,漸次數之乃至滿十。由此以十為一算 數,於其中間心無散亂,齊此名為已串修習。 宇二、修習差別2 宙一、有散亂 又此勤修數息念者,若於中間其心散亂,復應退還從初數起,或順、或逆。   若於中間其心散亂等者:從一至十,從十至一,次第算數,是名中間。如是中間,當知通說最初算數修習,及與後後勝進算數。於爾所時,心若散亂,復應退還,依順或逆,隨其所應,從初數起。 宙二、極串習2 洪一、安住所緣2 荒一、釋 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 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 續而轉。先於入息有能取轉,入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 轉;次於出息有能取轉,出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 荒二、結 如是展轉相續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齊此名為過算數地,不應復數。唯於入息、出息所緣,令心安住。   先於入息有能取轉等者:此中能取,謂緣彼念。由彼念故,於入出息展轉算數,心無散亂,無動無搖,相續流注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有愛樂轉。 洪二、應勤加行 於入出息應正隨行、應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若轉、若還分位差別,皆善覺了。 黃五、結 如是名為算數修習。   於入出息應正隨行等者:前說入息向下而行,出息向上而行,念隨彼轉,名正隨行。念與慧俱,名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順次算數,是名為轉;逆次算數,是名為還。入息轉時,初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出息轉時,初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是名分位差別。 玄二、依人辨2 黃一、安住息念2 宇一、鈍根2 宙一、標 又鈍根者,應為宣說如是息念算數修習。彼由此故,於散亂處,令心安住、令心愛樂。 宙二、釋 若異算數入出息念,彼心應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或 應彼心於外馳散。由正勤修數息念故,彼皆無有。 宇二、利根 若有利根,覺慧聰俊,不好乘此算數加行。若為宣說算數加行,亦能速疾無倒了達,然不愛樂。 黃二、能勤加行2 宇一、辨相 彼復於此入出息緣安住念已,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於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   若是處轉等者:入息生時,始從面門、鼻門;出息生時,始從臍處孔穴;名是處轉。入息生已,乃至臍處孔穴;出息生已,乃至面門、鼻門;名乃至轉。出息入息向下而行,入息出息向上而行,遠離太緩、太急方便過患,名如所轉。出息無間內門風轉,入息無間外門風轉,於二中間亦有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若時而轉。 宇二、顯業 於此加行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證一境性,於其所緣愛樂趣入。 天二、悟入諸蘊修習4 地一、標 如是彼於算數息念善修習已,復於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諸蘊。   復於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者:此中所取,意說色蘊;能取,意說四無色蘊。如下自釋,易可了知。 地二、徵 云何悟入? 地三、釋2 玄一、悟入5 黃一、色蘊 謂於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蘊。 黃二、受蘊 於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惟,悟入受蘊。 黃三、想蘊 即於彼念相應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蘊。 黃四、行蘊 即於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蘊。 黃五、識蘊 若於彼念相應諸心、意、識,作意思惟,悟入識蘊。 玄二、多住 如是行者,於 諸蘊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 地四、結 是名悟入諸蘊修習。 天三、悟入緣起修習2 地一、釋2 玄一、悟入4 黃一、標 若時無倒,能見能知唯有諸蘊、唯有諸行、唯事、唯法。彼於爾時,能於諸行悟入緣起。 黃二、徵 云何悟入? 黃三、釋2 宇一、尋求4 宙一、入息出息 謂觀行者,如是尋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緣身、依心緣心。   依身緣身等者:依謂依處,緣謂增上。謂入出息,要以身心為所依處,及為增上緣故。下說依緣,隨應準釋。 宙二、身心 復更尋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緣命根。 宙三、命根 復更尋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命根依緣先行。 宙四、先行 復更尋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先行依緣無明。 宇二、了知2 宙一、流轉 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先行依緣命根,命根依緣身心,身心依緣入息、出息。   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等者:前說尋求,從後向前顯緣起理。此說了知,從前向後顯流轉相。謂由無明為所依緣先行得生,如是乃至身心為所依緣入息、出息得轉。 宙二、還滅 又能了知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命根滅,命根滅故身心滅,身心滅故入出息滅。 黃四、結 如是名為悟入緣起。 玄二、多住 彼於緣起悟入多住 ,名善習修。 地二、結 是名悟入緣起修習。 天四、悟入聖諦修習2 地一、釋2 玄一、悟入2 黃一、苦諦2 宇一、釋3 宙一、無常2 洪一、標 如是彼於緣起悟入善修習已,復於諸行如實了知從眾緣生,悟入無常。 洪二、釋 謂悟入諸行是無常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 宙二、苦 若是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 宙三、空無我 若是其苦,即是無我,不得自在,遠離宰主。 宇二、結 如是名為由無常、苦、空、無我行,悟入苦諦。 黃二、餘諦2 宇一、別辨3 宙一、集諦 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諸所有行眾緣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癰,一切皆以貪愛為緣。   如病如癰者:攝事分說:如病者,謂如有一,因界錯亂所生病苦,修厭背想。如癰者,謂如有一,因於先業所生癰苦,修厭背想。(陵本八十六卷四頁6497)由是譬喻,當知諸行勝義唯苦。 宙二、滅諦 又正悟入即此能生眾苦貪愛若無餘斷,即是畢竟寂靜微妙。 宙三、道諦 我若於此如是了知、如是觀見、如是多住,當於貪愛能無餘斷。 宇二、總結 如是名能悟入集諦、滅諦、道諦。 玄二、多住 於此悟入能多住已,於諸諦中證得現觀。 地二、結 是名悟入聖諦修習。 天五、十六勝行修習3 地一、標 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   復進修習十六勝行者:此中勝行無漏後得智攝,見諦諸聖所修習故。 地二、釋2 玄一、顯有學行2 黃一、舉十六行2 宇一、徵 云何名為十六勝行? 宇二、列 謂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若長、若短。   若長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為長。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名之為短。 於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於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   遍身入息等者:謂於身中一切毛孔入息、出息應知。 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息除身行入息等者:謂於入息、出息中間暫停息處應知。 於覺了喜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於覺了喜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出息。   喜入息等者:謂於初二靜慮地中,入出息念有喜相應故。 於覺了樂入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於覺了樂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出息。   樂入息等者:謂於第三靜慮地中,入出息念樂相應故。 於覺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於覺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出息。   覺了心行入息等者:此中心行,謂即受、想。若時忘念,我見慢等相應俱轉,速疾通達故。 於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於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出息。   息除心行入息等者:謂如我慢見等受、想俱行,既覺了已,方便除滅故。 於覺了心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於覺了心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出息。   覺了心入息等者:謂有貪、離貪心等,有二十種,是名為心。於此一切如實了知故。 於喜悅心入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於喜悅心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出息。   喜悅心入息等者:謂心若為惛沈睡眠所覆蓋時,隨緣一種淨妙境界,極善示現、勸導、讚勵、慶慰其心故。 於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於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出息。   制持心入息等者:謂心若為掉舉惡作所覆蓋時,內住寂止,不外馳散故。 於解脫心入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於解脫心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出息。   解脫心入息等者:心離蓋纏,名解脫心,不障修定故。 於無常隨觀入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於無常隨觀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出息。   無常隨觀入息等者:為斷隨眠,觀察諸行無常法性故。 於斷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於斷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出息。   斷隨觀入息等者:斷謂斷界,見道所斷諸行永斷得此名故。於此思惟,名斷隨觀。 於離欲隨觀入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於離欲隨觀出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出息。   離欲隨觀入息等者:此中離欲,謂離欲界,修道所斷諸行永斷得此名故。於此思惟,名離欲隨觀。 於滅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於滅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出息。   滅隨觀入息等者:滅謂滅界,有餘依滅得此名故。於此思惟,名滅隨觀。 黃二、釋其差別2 宇一、問 問:如是十六差別云何? 宇二、答13 宙一、念入出息 答:有學見跡已得四念住等,於入出息所緣作意復更進修,為斷餘結。   有學見跡至為斷餘結者:若初獲得七種覺支,名初有學見聖諦跡,由是此說已得四念住等。等言,等取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應知。彼於下分結中,唯斷薩迦耶見、戒禁取、疑,所餘愛、恚及上分結皆未能斷。為斷此故,復應進修三蘊所攝八支聖道,是故此中作如是說。 是故念言: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 宙二、念長短息2 洪一、釋2 荒一、作念2 日一、長息 若緣入息、出息境時,便作念言:我今能學念長入息、念長出息。 日二、短息 若緣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境時,便作念言:我今能學念短入息、念短出息。 荒二、了知 如入息、出息長轉,及中間入息、中間出息短轉,即如是了知。 洪二、結 如是名為若長、若短。 宙三、念遍身息 若緣身中微細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隨入諸毛孔中,緣此為境,起勝解時,便作念言:我於覺了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出息。 宙四、念息除身行息2 洪一、第一義 若於是時,或入息、中間入息已滅,出息、中間出息未生,緣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遠離位為境;或出息、中間出息已滅,入息、中間入息未生,緣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入息遠離位為境。即於此時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緣入息出息空無位等者:入息出息已滅未生,名空無位。即於爾時暫非有故,名遠離位。 洪二、第二義 又即於此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先未串習入出息時,所有剛彊苦 觸隨轉,今已串習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餘柔軟樂觸隨轉。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宙五、念覺喜息 又於如是阿那波那念勤修行者,若得初靜慮,或得第二靜慮時,便作念言:於覺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出息。 宙六、念覺樂息2 洪一、正作念 若得離喜第三靜慮時,便作念言:於覺了樂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出息。 洪二、簡邊際 第三靜慮已上,於阿那波那念無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乃至第三靜慮,宣說息念加行所攝。   第三靜慮已上等者:由說入第四靜慮,及生於彼諸有情類彼息不轉,是故此說無有更修加行道理。 宙七、念心行息及息除息2 洪一、對治忘念 又即如是覺了喜者、覺了樂者,或有暫時生起忘念。或謂有我我所,或發我慢,或謂我當有,或謂我當無,或謂我當有色,或謂我當無色,或謂我當有想,或謂我當無想,或謂我當非有想非無想。生起如是愚癡想思俱行種種動慢、戲論、造作、貪愛;纔生起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不深染著,方便斷滅、除遣、變吐。   生起如是愚癡等者:不了諸行,執我我所,是名愚癡。我慢俱行任運而轉,是名動慢。謂我當有、或當無等,是名戲論。於此一切不如理思,是名造作。愛味相應,是名貪愛。 洪二、作念能學 由是加行,便作念言:於覺了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出息;於息除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宙八、念覺心息2 洪一、觀察生心2 荒一、標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靜慮,彼定已得初靜慮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觀察所生起心。 荒二、列 謂如實知、如實覺了,或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癡心、或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有掉動心、無掉動心、有寂靜心、無寂靜心、有等引心、無等引心、善修習心、不善修習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 洪二、作念能學 於如是心皆如實知、如實覺了,是故念言:於覺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出息。   或有貪心等者:此中從有貪心,乃至不善解脫心,總有二十種心。下念住中一一別釋應知。(陵本二十八卷十八頁2389) 宙九、念喜悅心息 彼若有時,見為惛沈睡眠 蓋覆障其心,由極於內住寂止故,爾時於外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策發其心。是故念言:於喜悅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出息。   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等者:謂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捨、或復念天。義如前說。(陵本二十四卷二頁2009)如所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種種方便,善自憶念,策發其心。 宙十、念制持心息 彼若有時,見為掉舉惡作蓋覆障其心,由極於外住囂舉故,爾時於內安住寂靜,制持其心。是故念言:於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 宙十一、念解脫心息 若時於心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為因緣故,令現行蓋皆得遠離,於諸蓋中心得清淨。是故念言:於解脫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宙十二、念無常息2 洪一、標應斷 彼於諸蓋障修道者心已解脫,餘有隨 眠,復應當斷。 洪二、明作念 為斷彼故,起道現前。謂於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懇,如理觀察。是故念言:於無常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 宙十三、念斷等息2 洪一、重修解脫3 荒一、明漸次2 日一、修瑜伽 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已於奢摩他修瑜伽行。今 依無常隨觀,復於毗鉢舍那修瑜伽行。 日二、求解脫 如是以奢摩他、毗鉢舍那熏修心已,於諸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   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等者:由前已說,第三靜慮已上,於阿那波那念無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此中,唯說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修瑜伽行。又前觀察所生起心,亦說下三靜慮及未至定為所依止,義與此同。 荒二、辨諸界4 日一、徵 云何諸界? 日二、標 所謂三界。 日三、列 一者、斷界,二者、離欲界,三者、滅界。 日四、釋 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為斷界;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一切依滅,名為滅界。 荒三、修止觀 思惟如是三界寂靜、安隱、無患,修奢摩他、毗鉢舍那。 洪二、作念能學 彼由修習、多修習故,從餘修道所斷煩惱,心得解脫。是故念言:於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 玄二、結成無學 如是彼於見、修所斷一切煩惱皆永斷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此後更無所應作事,於所決擇已得究竟。 地三、結 是名十六勝行。 亥二、總結勸學 修習如是,名為五種修習阿那波那念。多尋思行補特伽羅,應於是中正勤修學,愛樂乘御。若於所緣有怱 遽務、有散亂者,於內各別應當親近如是觀行。   若於所緣有怱遽務等者:欲恚害等諸惡尋思,令心遽務,亦令散動,名有遽務及有散亂。 未二、顯方便 若於此中勤修習者,尋思散動皆無所有,心於所緣速疾安住,深生愛樂。 午三、結 是名第五多尋思行補特伽羅淨行所緣。 辰四、結 如是總名淨行所緣。 卯三、善巧所緣5 辰一、徵 云何名為善巧所緣? 辰二、標 謂此所緣略有五種。 辰三、列 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 辰四、釋2 巳一、別辨相5 午一、蘊善巧2 未一、徵 蘊善巧者,云何蘊?云何蘊善巧? 未二、釋2 申一、蘊4 酉一、標 謂蘊有五。 酉二、列 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酉三、釋2 戌一、色蘊3 亥一、徵 云何色蘊? 亥二、釋2 天一、出體性 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天二、顯差別 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 亥三、結 總名色蘊。 戌二、餘蘊2 亥一、出體性4 天一、受蘊3 地一、徵 云何受蘊? 地二、釋2 玄一、三種 謂或順樂觸為緣諸受,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 玄二、六種 復有六受身。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 地三、結 總名受蘊。 天二、想蘊3 地一、徵 云何想蘊? 地二、釋2 玄一、有相等 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   謂有相想等者:集論中說:何等有相想?謂除不善言說、無想界定,及有頂定想,所餘諸想。何等無相想?謂所餘想。何等小想?謂能了欲界想。何等大想?謂能了色界想。何等無量想?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何等無少所有無所有處想?謂能了無所有處想。(集論一卷四頁)此應準釋。 玄二、六想身 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 地三、結 總名想蘊。 天三、行蘊3 地一、徵 云何行蘊? 地二、釋2 玄一、六思身 謂六思身。則 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 玄二、所餘法 復有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 地三、結 總名行蘊。 天四、識蘊3 地一、徵 云何識蘊? 地二、釋2 玄一、三種 謂心、意、識。 玄二、六種 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地三、結 總名識蘊。 亥二、例差別 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皆有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如前廣說。 酉四、結 是名為蘊。 申二、蘊善巧2 酉一、徵 云何蘊善巧? 酉二、釋2 戌一、略 謂善了知如 所說蘊種種差別性、非一眾多性,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是名略說蘊善巧義。 戌二、廣3 亥一、蘊種種差別性2 天一、徵 云何名蘊種種差別性? 天二、釋 謂色蘊異、受蘊異,乃至識蘊異,是名種種差別性。 亥二、蘊非一眾多性2 天一、徵 云何名蘊非一眾多性? 天二、釋2 地一、舉色蘊3 玄一、標 謂色蘊非一眾多品類。 玄二、釋 大種所造差別故,去來今等品類差別故。 玄三、結 是名色蘊非一眾多性。 地二、例餘蘊 如是餘蘊,隨其所應皆當了知。 亥三、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3 天一、徵 云何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天二、釋 謂唯蘊可得、唯事可得。   唯蘊可得等者:總說諸蘊苦相廣大,是名唯蘊可得。別說諸蘊唯色等五,是名唯事可得。 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常恆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亦無少法是我所有。 天三、結 故除此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有常恆住無變易法等者:此中義顯有情世間決定無常無恆,及器世間定非久住,皆是有變易法,故作是說。以離蘊外無變易法定非有故。 午二、界善巧2 未一、徵 云何界?云何界善巧? 未二、釋2 申一、界3 酉一、標 謂界有十八。 酉二、列 則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酉三、結 是名為界。 申二、界善巧2 酉一、出體性 若復於彼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種子、別別種性生起出現,如實了知、忍可、審察,名界善巧。   從別別界等者:謂從眼界乃至意識界種種差別,名別別界。為顯差別為因,是故更說別別種子、別別種性,由種子義、或種性義是界義故。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六卷十頁4519) 酉二、顯所為 如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而轉,即於因緣而得善巧,是故說此名界善巧。 午三、處善巧2 未一、徵 云何處?云何處善巧? 未二、釋2 申一、處3 酉一、標 謂處有十二。 酉二、列 則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酉三、結 是名為處。 申二、處善巧3 酉一、出體性3 戌一、生眼識等 處善巧者,謂眼為增上緣,色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生起眼識及相應法。 戌二、生耳識等 耳為增上緣,聲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生起耳識及相應法。 戌三、生餘識等 如是乃至意為等無間緣,此生作意為增上緣,法為所緣緣,生起意識及相應法。   此生作意為增上緣者:此說能生意識作意,名為意識增上緣。當知此依不了義說,若依了義,應說末那為增上緣。 酉二、顯所為 如是六識身及相應法,皆由三緣而得流轉。謂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 酉三、結名 若於如是諸內外處緣得善巧,名處善巧。 午四、緣起善巧2 未一、徵 云何緣起?云何緣起善巧? 未二、釋2 申一、緣起2 酉一、釋 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純大苦蘊。 酉二、結 是名緣起。 申二、緣起善巧2 酉一、顯所為3 戌一、無常義 若復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唯有諸行引發諸行;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常。   唯有諸法滋潤諸法等者:緣起支中,愛、取煩惱,名能潤法。行等種子,名所潤法。潤唯少分,是名滋潤;潤已遍滿,是名等潤。 戌二、苦義 是無常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悴、悲、歎、憂、苦、惱法;是生法故,乃至是惱法故,則名為苦。 戌三、無我義 由是苦故,不得自在,其力羸劣,由是因緣,定無有我。 酉二、結得名 若於如是緣生法中,由如是等種種行相,善巧了達,或無常智、或苦智、或無我智,是名緣起善巧。 午五、處非處善巧2 未一、釋2 申一、例緣起 又處非處善巧,當知即是緣起善巧差別。 申二、顯差別2 酉一、標 此中差別者,謂由處非處善巧故,能正了知非不平等因果道理。則善不善法有果異熟。 酉二、釋 若諸善法能感可愛果異熟法,諸不善法能感非愛果異熟法。 未二、結 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名處非處善巧。 巳二、結略義3 午一、標 此五善巧略則為二。 午二、列 一、自相善巧,二、共相善巧。 午三、釋 由蘊善巧顯自相善巧,由餘善巧顯共相善巧。 辰五、結 如是總名善巧所緣。 卯四、淨惑所緣2 辰一、徵 云何淨惑所緣? 辰二、釋2 巳一、由世俗道2 午一、顯所緣2 未一、略標 謂觀下地麤性、上地靜性。如欲界對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對非想非非想處。 未二、廣辨2 申一、明體相2 酉一、標列麤性 云何麤性?謂麤性有二。一、體麤性,二、數麤性。 酉二、別釋相望2 戌一、欲界最初靜慮相望2 亥一、體麤性2 天一、正顯欲界 體麤性者,謂欲界望初靜慮,雖皆具五蘊,而欲界中過患深重,苦住增上,最為鄙劣,甚可厭惡,是故說彼為體麤性。 天二、簡初靜慮 初靜慮中則不如是,極靜、極妙,是故說彼為體靜性。 亥二、數麤性 數麤性者,謂欲界色蘊有多品類,應知應斷,如是乃至識蘊亦爾,是故說彼為數麤性。 戌二、諸餘上地展轉相望2 亥一、總顯 如是上地展轉相望,若體麤性、若數麤性,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如是麤性,於諸上地展轉相望,乃至極於無所有處,一切下地苦惱增多,壽量減少;一切上地苦惱減少,壽量增多。 亥二、別簡 非想非非想處唯靜、唯妙,更無上地勝過此故。 申二、舉要義2 酉一、標 以要言之,有過患義是麤性義。 酉二、釋2 戌一、麤性 若彼彼地中過患增多,即由如是過患增多性故,名為麤性。 戌二、靜性 若彼彼地中過患減少,即由如是過患減少性故,名為靜性。 午二、顯淨惑3 未一、標 此是世間由世俗道淨惑所緣。 未二、徵 何以故? 未三、釋 彼觀下地多諸過患,如病、如癰,猶如毒箭,不安隱性,以為麤性;觀於上地與彼相違,以為 靜性。   如病如癰等者:苦所逼切,故喻病癰。苦所隨逐,故喻毒箭。苦惱增多,名不安隱。 斷除下地所有煩惱,始從欲界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此是暫斷,非究竟斷,以於後時更相續故。 巳二、由出世道4 午一、標 出世間道淨惑所緣復有四種。 午二、列 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 午三、釋2 未一、辨相2 申一、別4 酉一、苦聖諦 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名苦聖諦。   謂生苦老苦等者:此中八苦,各由五相。生苦五相者,謂眾苦所隨故,麤重所隨故,眾苦所依故,煩惱所依故,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老苦五相者,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病苦五相者,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彊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死苦五相者,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怨憎會苦五相者,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愛別離苦五相者,謂不與彼會生愁惱故,由此因緣生怨歎故,由此因緣身擾惱故,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應受用等有所闕故。如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當知亦爾。五取蘊苦五相者,謂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壞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決擇分說。(陵本六十一卷一十四頁4934) 酉二、集聖諦 云何集聖諦?謂若愛、若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等,名集聖諦。   謂若愛若後有愛等者:決擇分說:愛云何?謂於自體親昵藏護。後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云何?謂於現前、或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云何?謂於所愛色等起希求愛。(陵本五十五卷十三頁4442)此應準釋。 酉三、滅聖諦 云何滅聖諦?謂即此愛等無餘斷滅,名滅聖諦。 酉四、道聖諦 云何道聖諦?謂八支等聖道,名道聖諦。 申二、總3 酉一、明建立2 戌一、標 當知此中,依黑品白品果因建立故,建立四聖諦。 戌二、釋 謂苦諦是黑品果;集諦是黑品因;滅諦是白品果;道諦是白品因,能得、能證故。   能得能證故者:謂由道諦四種行相善多修習,能得、能證滅諦果故。 酉二、喻次第 又苦諦如病,初應遍知;集諦如病因緣,次應遠離;滅諦如無病,次應觸證;道諦如良藥,復應修習及多修習。   苦諦如病初應遍知等者:此中遍知唯說苦諦,義顯苦諦有二種相,名遍知故,所謂自相及與共相。餘諦不爾,但知自相,是故不說。又復遠離唯說集諦,義顯集諦是黑品因,因若遠離,苦亦永斷,是故偏說。 酉三、辨得名2 戌一、諦義2 亥一、第一義 又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   是如是實等者:理成就性,是名為如。義無虛妄,是名為實。如應安立,名無顛倒。 亥二、第二義 又彼自相無有虛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是故名諦。   又彼自相無有虛誑等者:世間愚夫於彼諸法覺無乖諍,名彼自相無有虛誑。又諸聖者已見諦故,如其法性證無乖諍,名見彼故無倒覺轉。此依世俗及與勝義建立差別,是故名諦。 戌二、聖諦2 亥一、問 問:何故諸諦唯名聖諦? 亥二、答2 天一、唯諸聖證 答:唯諸聖者於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 天二、具二諦義 又於愚夫,唯由法爾說名為諦,不由覺悟。於諸聖者俱由二種。 未二、顯義4 申一、苦差別3 酉一、釋得名3 戌一、生苦 又生苦者,謂於生時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生自體即是其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戌二、老苦等 廣說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因緣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求不得體即是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戌三、略說一切五取蘊苦3 亥一、標 如是當知略說一切五取蘊苦。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由此五取蘊苦,亦顯了所餘壞苦、行苦。 亥二、徵 所以者何? 亥三、釋 如五取蘊具攝三受,如是能與如前所說苦苦為器;當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說壞苦、行苦。 酉二、顯異說2 戌一、問 問:何故世尊苦苦一種以自聲說,壞苦、行苦以異門說?   苦苦一種以自聲說等者:謂於苦受安立苦苦,是名以自聲說。依樂受、不苦不樂受安立壞苦及與行苦,是名以異門說。 戌二、答3 亥一、由等轉 答:於苦苦中,若凡、若聖,一切等有苦覺慧轉。 亥二、由厭患 又苦苦性極可厭患。 亥三、由易入2 天一、於纔說 又從先來未習慧者,纔為說時則便易入。 天二、於諸諦 又於諸諦,令所調伏可化有情易得入故。 酉三、廣建立2 戌一、徵 云何建立三種苦性? 戌二、釋3 亥一、苦苦性2 天一、總標義 謂先所說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為苦苦性。如是名為建立苦苦性。   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為苦苦性者:前說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又說生等為苦因緣,故名為苦。由是當知,此說苦受,即彼苦苦;此所依處,即苦因緣。 天二、別釋相 諸有是彼所對治法。謂少是老所治,無病是病所治,命是死所治,親愛合會是怨憎會所治,非愛別離是愛別離所治,所求稱遂是求不得所治。   諸有是彼所對治法者:此中諸有,謂諸有情有所依身。由是便為眾苦之所隨逐,是即名為苦所治法。 亥二、壞苦性4 天一、總標義 復有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復有無病等順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說為壞苦性。 天二、釋得名 此中樂受及所依處,由無常故,若變若異,受彼增上所生眾苦。若諸煩惱,於一切處正生起時,纏縛其心,令心變壞,即生眾苦。故名壞苦。 天三、引教證 如世尊言:入變壞心,執母邑手,乃至廣說。又如說言:住貪欲纏,領受貪欲纏緣所生身心憂苦;如是住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纏,領受彼纏緣所生身心憂苦。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說煩惱為壞苦性。 天四、結建立 如是名為建立壞苦性。 亥三、行苦性3 天一、出體性2 地一、標遍行 若行苦性,遍行一切五取蘊中。 地二、舉要義 以要言之,除苦苦性,除煩惱攝變壞苦性,除樂受攝及所依處變壞苦性,諸餘不苦不樂受俱行,若彼所生、若生彼緣、若生住器所有諸蘊,名行苦性。   若彼所生若生彼緣等者:謂若諸蘊從煩惱生,名彼所生。蘊為所依,能生煩惱,名生彼緣。諸有情生及盡壽住,要以諸蘊為所受用,名生住器。 天二、釋苦名 由彼諸蘊其性無常,生滅相應,有一切取,三受麤重之所隨逐,不安隱攝,不脫苦苦及以壞苦,不自在轉。由行苦故,說名為苦。 天三、結建立 如是名為建立行苦性。   有一切取三受麤重之所隨逐者: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名一切取。苦、樂等受,是名三受。三界有情所依自體,皆為如是一切麤重之所隨逐,是故彼蘊名有取蘊。 申二、愛差別2 酉一、出異名 又即彼愛亦名希求,亦名欣欲,亦名喜樂。 酉二、顯差別2 戌一、標 即此希求由三門轉。 戌二、釋2 亥一、由二種 謂希求後有,及希求境界。 亥二、配三門2 天一、後有愛 若希求後有,名後有愛。 天二、餘二愛2 地一、標列 希求境界復有二種。謂於已得境界,有喜著俱行愛;若於未得境界,有希求和合俱行愛。 地二、別配 當知此中,於已得境界喜著俱行愛,名喜貪俱行愛;於未得境界希求和合俱行愛,名彼彼喜樂愛。   又即彼愛亦名希求等者:前說若愛、若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名集聖諦。當知此中,愛是總名,後有愛等是其差別。今依此義,說即彼愛名希求等。又說即此希求由三門轉,如文可知。 申三、滅差別2 酉一、標 滅有二種。 酉二、列 一、煩惱滅,二、所依滅。 申四、道差別2 酉一、標 道有二種。 酉二、列 一、有學道,二、無學道。 午四、結 如是當知名出世道淨惑所緣。 丑三、結 如是已說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淨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淨惑所緣。 子四、教授2 丑一、徵 云何教授? 丑二、釋2 寅一、四教授3 卯一、標 謂四教授。 卯二、列 一、無倒教授,二、漸次教授,三、教教授,四、證教授。 卯三、釋4 辰一、無倒教授3 巳一、徵 云何無倒教授? 巳二、釋 謂無顛倒宣說法義,令其受持、讀誦、修學,如實出離,正盡眾苦,作苦邊際。 巳三、結 如是名為無倒教授。   令其受持讀誦修學等者:此中略顯五道差別。言受持、讀誦、修學者,謂由資糧道及加行道。言如實出離者,謂由見道。言正盡眾苦者,謂由修道。言作苦邊際者,謂由究竟道。 辰二、漸次教授3 巳一、徵 云何漸次教授? 巳二、釋3 午一、為說法義 謂稱時機宣說法義,先令受持讀誦淺近,後方令彼學深遠處。 午二、為入現觀 又為令入初諦現觀,先教苦諦,後集滅道。 午三、為得諸定 又為令得靜慮等至,先教最初靜慮等至,後教其餘靜慮等至。 巳三、結 如是等類,應知名為漸次教授。 辰三、教教授2 巳一、徵 云何教教授? 巳二、釋 謂從尊重、若似尊重,達解瑜伽軌範、親教,或諸如來,或佛弟子所聞正教,即如其教不增不減教授於他,名教教授。   謂從尊重若似尊重等者:此說尊重、若似尊重,謂即達解瑜伽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復說餘尊重、若似尊重。如下說言: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初修業者,始修業時,為隨證得自義利故,先應四處安住正念,然後往詣善達瑜伽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餘尊重、似尊重所。(陵本三十卷一頁2483)此可準知。 辰四、證教授2 巳一、徵 云何證教授? 巳二、釋 謂如自己獨處空閑所得、所觸、所證諸法,為欲令他得、觸、證故,方便教授,名證教授。   所得所觸所證者:得先未得預流果故,是名所得。即此為依,復能契會上學果故,是名所觸。證得究竟阿羅漢果,於諸惑斷能作證故,是名所證。 寅二、諸相圓滿教授4 卯一、標 復有諸相圓滿教授。 卯二、徵 其事云何? 卯三、釋2 辰一、標列三種 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 辰二、別顯堪能3 巳一、神境神變 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 巳二、記說神變 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 巳三、教誡神變 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 卯四、結 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謂由三種神變教授等者:此中神境神變,當知攝屬神境智通。記說神變,當知攝屬心差別智通。教誡神變,當知攝屬漏盡智通。義如菩薩地說。(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頁3073)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七 � 「硬」,大正作「鞭」。 � 「硬」,大正作「鞭」。 � 「池」,磧砂作「地」。 � 「非親附、非執受」,大正作「親附執受」。 � 磧砂、大正、陵本無「始從面門鼻門」一句。 � 「若」,磧砂作「共」。 � 「生」,磧砂作「主」。 � 磧砂、大正、陵本無「息」字。 � 「逆」,磧砂作「之」。 � 「算」,磧砂作「等」。 � 「任」,磧砂作「住」。 � 「相」,磧砂作「根」。 � 「取」,磧砂作「轉」。 � 「或」,磧砂作「惑」。 � 磧砂無「於」字。 � 「住」,磧砂作「依」。 � 「苦」,磧砂作「若」。 � 「睡眠」,磧砂作「眠睡」。 � 「隨」,磧砂作「墮」。 � 「今」,磧砂作「令」。 � 「怱」,磧砂、大正作「思」。 � 「則」,磧砂作「即」。 � 磧砂無「如」字。 � 「如是上地展轉相望,若體麤性、若數麤性,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此段文,披尋記原置於【亥二、數麤性】一科之下。 � 「為」,陵本作「違」。
本文档为【披寻记-27】,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50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7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7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