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

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

举报
开通vip

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 61 2009年 3月 第 6卷 第 2期 ( 总 第 28期 ) 中 国 外 语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 认知取向 张其云 刘小玲 青岛科技大学 摘 要: 新联结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符号主义的认知领域的理论,该理论利用人工神经网 络来解释人类大脑的认知活动并可以动态整体地解释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本 文通过对新联结主义认知论基本观点的评述来尝试解释二语习得领域的三大假 说,即“监察模型”输入假说、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和二语习得自然顺序假说, 并对基于新联结主义认知论所产生的连...

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
61 2009年 3月 第 6卷 第 2期 ( 总 第 28期 ) 中 国 外 语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 认知取向 张其云 刘小玲 青岛科技大学 摘 要: 新联结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符号主义的认知领域的理论,该理论利用人工神经网 络来解释人类大脑的认知活动并可以动态整体地解释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本 文通过对新联结主义认知论基本观点的评述来尝试解释二语习得领域的三大假 说,即“监察模型”输入假说、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和二语习得自然顺序假说, 并对基于新联结主义认知论所产生的连通主义以及二语习得的最新理论——对 话论进行比较,指出认知理论与二语习得发展新取向的认知同向性,即社会性, 预期这一新的取向对知识时代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新框架理念的建构具有重 要启发意义。 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词: 新联结主义;二语习得;连通主义;对话论;新取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9) 02-0061-05 11 引言 联结主义的思想最早来自 19 世纪的美国 哲学家和心理学之父 James(1890),他主要 根据大脑活动来理解主观心理现象,根据神 经中介联想来描述大脑功能(张宁,2006)。 1986 年出版的《并行分布加工:认知的微观 结构之探索》阐述了认知领域的新联结主义 (Rumelhart et al.,1986)。与传统的认知理论 相比,新联结主义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认知 科学是关于人类心智的跨学科的研究。符号主 义和新联结主义往往被视为两个对立的科学流 派。从上世纪 50 年代起,Chomsky 就提出语 言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形式语法系统,这种 认识乃是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人脑是处理符号 系统的机器(Newell,1980)。符号主义认为 人脑像计算机一样具有对信息的接收、储存、 编码、转换、回收和传递功能,这种功能以线 性形式完成。 18世纪出现的模块理论与符号主义密切相 关,它认为人脑的认知系统由许多模块组成, 但这些模块在语言加工过程中不能同时互动。 1981 年,Rumelhart 等(1981)提出了互动启 动假说。本文通过对新联结主义的工作机理、 基本特征及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阐述,进一步 将其深化运用于二语习得领域,展现这一领域 对二语习得中一些普遍问题的强大阐释力。 22 新联结主义 2.1 联结主义与新联结主义概念的界定 联结主义这一术语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 说法,有学者称之为“连接主义”、“连通主 义”或“联通主义”。“联结”一词可以从两 作者简介:张其 云,青岛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副教 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认知语 言学、二语习得, E-mail: jade_ukcn@ hotmail.com。刘小 玲,青岛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E-mail: zuoluo660@163. com。 62 F L C M ar . 2 00 9 Vo l.6 N o. 2 (G en er al S er ia l N o. 28 ) 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一是作为学习理论的联 结,二是与符号主义针锋相对的认知理论的 一个学派。作为学习理论的“联结”,学术界 曾出现不同的解释。20 世纪初,美国心理学 家桑代克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 系统”,第一次从联结的视角对学习现象和 行为进行了探究。学术界对作为学习理论的 “联结”的关注展现出这样一种脉络:把行为 看为一种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行为主义的联结, 主张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启动模 式的认知主义的新联结,基于联结主义理论 新近产生连通主义。由此不难发现:传统的 “联结主义”这一术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泛 化之嫌,而作为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的联 结到认知主义的新联结则无疑是一场划时代 的革命。本文提到的新联结主义是作为认知 理论的一个学派而予以关注的,它与符号主 义针锋相对。很明显,本文的新联结与学习 理论关注的新联结虽然存在内涵和外延上的 交叉,但二者又是有明显差别的,不过为了 与传统意义上泛化的“联结”相区别,我们 将其称之为“新联结主义”。贾林祥(2004) 对此也曾经从联结主义产生的心理学背景论 述,并将这种理论与桑代克等人的传统定义 相区别而称其为“新联结主义”。 2.2 新联结主义的生理基础及工作机理 新联结主义又称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其 产生是与符号主义和模块理论针锋相对的。后 者将人脑比作计算机,这种比拟的优点是我们 能够有效地讨论人脑在信息处理时的操作过程 及加工特征,但它最大的缺点是难以在生物学 及神经学上找到相应的关系(李平,2002)。 新联结主义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大脑,人工 神经网络具有人脑和神经系统的许多特点 (Plunkett,1992)。该理论采取结构和功能模 拟的方法(贾林祥,2004),在计算机上实现 的模型由形似神经元的信息加工单位组成,信 息结点将其联结起来,形成网络结构。节点之 间的联系因被启动而加强,或因不被启动而弱 化(王初明,2001)。同时网络对信息的每一 次加工和处理,都会不断巩固节点的积极联 结。这些积极联结不断储存到网络记忆库中, 从而可以跟后续输入进行模拟,不断修正网络 的权重分布型式。知识不是储存在“库房”, 而是储存在单元间的联结中,学习就是建立新 的联结或改变联结的启动模式(叶浩生,贾林 祥,2003)。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网络模式里, 同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征既储存学习经历又加工新输入。学习 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和改变网络联系中权重的 过程,而不是记忆抽象规则的过程。那些看似 受规则支配的行为未必是规则在起作用(Ellis, 1996)。 因此新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一个动态发 展过程,采用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即信息的处 理过程不是单个神经元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神 经元互相启动交互作用。我们关注的是权重的 整体分布态势,而不是单个神经元或节点储存 的信息。突现属性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不是部分属性的总和。 2.3 新联结主义的基本特征 Betchtel(1991)曾归纳了新联结主义 的 3个基本特征:信息是通过基本单元来处理 的;处理单元间是平行联系的,所有的单元可 同时互相作用地完成它们的任务;单元间的联 结具有权重。 按照PDP(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Group的理论,新联结主义有以下两个基本特 征(Rumelhart,1986): 一是知识表征。新联结主义强调“分布 表征”,而符号主义采用“方位表征”。后者强 调信息加工单位与概念之间是清楚的一对一关 系,这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表征方法,而前 者则认为知识是由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单元互动 形成某种关系来表征的,这是一种联系的动态 的表征方法。 二是对待知识学习的理念。传统语言学家 认为学习语言就是一个学习规则的过程。实际 上传统的规则只能用以描述语言学理论,不能 用来表征心理机制,因此语言学理论有实用价 值,但没有心理现实性。新联结主义认为学习 知识应当是学习分布表征的过程。只有与该项 知识有关的单元都由适当的权重联系好了,该 项知识的学习才算彻底完成了。也就是说,规 则在整个过程中是“浮现”的,而不需要系统 的明确表征。 新联结主义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传统的认知 理论相比,有较强的“生理可理解性”(李平, 2002)。相关概念都能在人脑中找到直接对应, 因此 PDP 问世以来受到各个领域语言学家的 广泛关注。 33 新联结主义对二语习得相关问题的解释力 3.1 新联结主义解释二语习得相关问题的 优势 新联结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记忆的 过程,即通过联结关系的一系列改变来记住信 息加工启动的路径(程琪龙,2001)。记忆的 JSY 高亮 JSY 高亮 63 2009年 3月 第 6卷 第 2期 ( 总 第 28期 ) 中 国 外 语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而是联结。与静态描述 语言能力的普遍语法模式相比,联结论研究动 态的语言习得过程,与现实中的语言习得和使 用过程十分接近,似更适于解释二语习得(王 初明,2001)。崔刚(2007)认为在解释语言 处理的复杂性与高效性方面新联结主义比符号 主义更具有优势。 王初明等已经做了一些运用新联结主义解 释二语习得现象的研究,比如新联结主义能解 释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和母语迁移现象,并在 一定程度上支持 Krashen 对“习得”与“学 得”的区别,在此不予赘述。本文便是受到了 这种范式的启发,试图利用新联结主义理论解 释二语习得中的另外 3个假设。 3.2 新联结主义对二语习得的新启示 3.2.1 对 Krashen“监察模型”的输入假说 的解释 Krashen(1982)的输入假说认为足够 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学习者 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是语言习 得的必要条件和最佳方法。这一假说实际上 是对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的补充。Long(1983) 的观点与 Krashen 不谋而合。他认为可理解 的语言输入首先可以通过使用学习者熟悉的 结构和词汇来实现,但这种输入对学习者二 语习得的发展帮助不大,另外一种方式是培 养学生综合利用言内言外语境以及常识来解 释尚未习得的知识。 运用新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只 有语言输入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才能使系统 网络建立新的节点和权重成为可能。如果语言 输入低于或等同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网络内 的权重至多只能被巩固,而无法有数量上的增 加,甚至不发生任何分布调整,这时学习就会 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同时只有这种语言输入 数量足够多,才能使新旧权重通过模拟得以巩 固,最终建立节点之间合适的权重,从而完成 语言项目的学习。也就是说,从“i”阶段发展 到“i+1”阶段的一个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就是 学习者要理解包含了“i+1”形式的语言输入, 此处的理解指学习者专注于语言信息的意义而 非形式,如果交际成功,这种习得过程会自动 发生。 3.2.2 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解释 自从 Penfield 和 Roberts(1967)提出 大脑会逐渐失去可塑性,Lenneberg(1967) 提出关键期假设以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 现了众多文章和专著论证这一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末,这一问题的焦点是围绕儿童学习 外语是否比成人存在优势,到 70 年代末,该 研究出现重大突破。Kras h e n(1982)等人 发表文章,首次对“初始速度”和“最终水 平”进行了区分。只有一点似乎达成了普遍 共识,即:成人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如词法 和句法方面)比儿童有一定的优势,但成人 学习二语很难像儿童那样能完全达到近似本 族语的水平(王立非,李瑛,2002)。Snow 和 Hoefnaget-Hohle(1978)通过实验证明 学习速度最快的是青少年。 就初始速度而言,成人习得二语速度远 远大于儿童。从新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视角 来看,成人与儿童学习二语的过程相比较,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使用母语的时间长,系统 内权重分布形式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巩固,规 则的“浮现”特征远远强于后者,因此在习 得词法和句法(尤其是二语与母语的相通之 处)时,不需花费多余时间进行权重的调整 和巩固,习得速度当然比儿童快;而除此以 外的词法和句法内容与人脑结构所决定的先 天抽象能力关系不大,只能借助于认知能力 的增强和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丰富。“神经的突触在对经验 作出反应时也还是可以改变其效能的”(桂诗 春,1994)。成人的认知能力比儿童发展得完 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在词法、句法的习 得速度方面会表现出一定优势。但同时由于 这种非常牢固的系统内权重分布,成人在接 触第二语言时会表现出本能的排他性,不能 像儿童那样灵活地调整权重,外加一些情感 和动机因素,因此习得的二语很难像儿童那 样完全达到近似本族语的水平。青少年处于 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系统内权重得到 了一定的巩固,但又不像成人那样顽固不易 调整,同时认知能力也有所发展,因此从信 息输入到调节权重再到巩固权重的时间比成 人和儿童都少,因此习得速度最快。 我们可以用图 1来说明年龄与权重稳定性 以及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图中 AB 与 DE 之 间的区间代表儿童到成人阶段,三角形 ABC 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权重调节的灵活性逐渐降 低,而三角形 DEF 则表示随着年龄的减小权重 巩固的稳定性逐渐变弱。我们还发现在两个三 角形之间存在两个交叉点 G、H,这两个点附 近的区间,权重调节的灵活性和权中巩固的稳 定性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况,因而二语习 得速度最快,这与关键期假设验证的习得速度 最快的是青少年这一论断吻合。 JSY 高亮 JSY 高亮 JSY 高亮 JSY 高亮 JSY 高亮 64 F L C M ar . 2 00 9 Vo l.6 N o. 2 (G en er al S er ia l N o. 28 ) 图 1 年龄与权重稳定性以及二语习得的关系 3.2.3 对二语习得自然顺序假说的解释 Krashen(Corder,1967)同意内在大 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结构知识有一个 可以预知的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Krashen 对英语语素的习得顺序研究证明了学 习者习得二语的语素有一个固定顺序,不受年 龄等因素影响。 新联结主义试图用学习机制解释二语习 得,同时它又对初始状态作出假设,声称不排 除先天的作用。但新联结主义的“先天”不是 普遍的语法知识,而是人脑先天的结构所决定 的特有的逻辑性(郭培方,1999)。这种特性 使人脑能从输入的信息中抽象出逻辑规则,并 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学 习者在习得语言时不分种族年龄,其从信息输 入中抽象逻辑规则的能力是大致相当的,所得 规则的抽象程度也没有明显差别。一些在学习 初期阶段就已经被抽取出的规则是网络内形成 最佳权重费时最少的项,它们倾向于与人类的 先天逻辑特性相一致,而另外一些规则则可能 与这种逻辑特性相背离,因而需要不断调整网 络内权重才能最终习得。这两种情况分别与 Chomsky 先天论中的非标记语法和标记语法 相对应(时锦瑞,2002),但二者又存在本质 区别。所谓的非标记语法,不应是指预先已经 存在于人脑中的语言规则知识,而应是人脑结 构所决定的特有逻辑属性下导致的相关网络权 重型式的建立。人脑起初所具备的抽象能力必 然引起与这些抽象能力相匹配的网络概率型式 的预先建立,而其他一些权重的调整巩固则需 要在经验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由这些基本的抽象 能力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另外一些抽象能力存在 之后才可实现,因而对应的权重型式建立相对 较晚。这与 Chomsky 提出的核心语法与边缘 语法的概念不谋而合。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大框 架里,核心语法虽然占有一定位置,但不应夸 大其作用,二语学习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核心 之外(Cook,1993)。 44 认知与二语习得理论的新取向 本文所做的探讨属于认知主义与二语习得 的交叉研究。当今时代,这两个领域的各种新 理论层出不穷。其中基于新联结主义产生的联 通论与二语习得新理论对话论尤其突出。二者 分别代表了各自领域的最新动向,选取这两个 理论作为比较对象,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两个领 域的发展趋势作出有效的预测,并发掘出二者 深层次的同向性——社会性。 4.1 联通主义 加拿大学者西门思(Siemens,2005)发 表了联通主义系列研究成果,试图从“联结” 的角度把学习定位为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 造物”,联通主义由此产生。该理论认为:学 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 息源的过程。学习是一个过程,可存在于我们 自身之外,将各种知识系列连接起来,我们的 学习内容可以比目前现有的知识体系更丰富、 更重要,因此,该理论表达了一种“关系中 学”和“分布式认知”的观念。与新联结主义 相比,联通主义更关注学习外部知识源的联结 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强调语言知识和现实世 界知识的相互作用。人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素 材就能学会语言形式,并获得语言形式以外的 信息。 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联通主义不能 看为一种“学习理论”,而应该看为一种面向 网络时代的“学习观”,因为联通主义仅仅在 学习的外部联结上提出了一种视角,对学习的 其他特征和需求关注显然远远不够。 4.2 对话论 对话论是二语习得理论的最新理论,起源 于巴赫金的哲学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活动论(贾 冠杰,2002)。巴赫金首先在哲学上把人的存 在看成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任何一个人 的意识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与他人 意识的联系之中。“语言体系”并无独立的实 在性,它的存在取决于某一特定社会中个人的 主观意识,对话性是一切话语和语篇的基本特 征;巴赫金特别重视社会语境对词义和文本意 义的决定性作用。在他的语言论中,话语的现 实性代表的就是社会环境,话语已不是自然体 和自然过程,而是历史事件。他提出二语习得 过程是学习者的思维和外界环境因素互动的过 程,从这一点来看对话论与联通主义似有相通 之处,二者都强调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互动 的结果而不是部分本身,从而使二语习得理论 跨出了原来只关注内部机制的樊篱,是该领域 一个划时代的转变。 G H E C D B F A 65 2009年 3月 第 6卷 第 2期 ( 总 第 28期 ) 中 国 外 语4.3 认知与二语习得发展的同向性 把属于认知领域的学习理论新取向—— 联通主义与二语习得的最新理论对话论相比 较,可以看出二者存在某些理论上的相通性。 两种理论的本原都是社会性的,二者皆关注 人作为社会成员以及学习的主体与外界或者 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话论的核心 是互动,具体来说是学习者的思维和外界环 境因素的互动,而联通主义也主张学习是将 各种知识系列联结起来的过程,这样可以学 到比现有知识更丰富的内容,二者都强调各 自范畴内多重因素的互动,因此二者都是动 态的、互动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网络时代的联通主义还 是新近提出的对话论,二者在发展趋势上存在 着一定的同向性,即社会性,这种同向性对我 们预测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意义重大。 55 结语 不难看出,新联结主义作为二语习得的认 知视角,能够为该领域的一些普遍问题提供有 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对二语习得领域一些悬 而未决的问题能够更加动态更加全面地予以解 释,这无疑可以为二语习得的研究提供一种更 有意义的视角,因而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存 在重大意义。作为二者最新成果的代表——联 通主义与对话论,分别充分展现了两个领域发 展方向上的同向性——社会性,这也是当今各 个领域研究最深层次的理论归宿,希望这种探 讨能对预测新时代学习框架的基本走向有所裨 益,同时对二语习得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产生一 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Betchtel, W & A. Abrahamsen. Connectionism and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Parallel Processing in Network [M]. Cambridge: Blackwell, 1991: 134-135. [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3: 241. [3] Corder, S. Language distanc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earning task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67: 88. [4]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5: 106. [5] Ellis, N. C. Analyzing second language sequence in the sequenc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Some comments on Major and Ioup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6(18): 361. [6] James, W. Psychology: Briefer Cours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890: 189-190. [7]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1982: 262. [8] Lenneberg, E.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 New York: Wiley, 1967: 121-123. [9] Long, M.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nt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nference on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89. [10] Newell, A. Physical symbol systems [J]. Cognitive Science, 1980(4): 135-183. [11] Penfield, W.& L. Roberts. 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 [M]. New York: Wiley, 1967: 78-79. [12] Plunkett, K.S. Connectionism and developmental theory[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10): 209-254. [13] Rumelhart, D.E. & D.A. Norman. Parallel associative models of memory: Where do they fit? [A] In Hinton G.E. Anderson, J.(ed). Parallel Models of Associative Memory [C].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1: 232-234. [14] Rumelhart, D., James, L. McClelland & the PDP Research Group (eds).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 (1) [C].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86: 198. [15] Siemens, G.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J]. Instruction Technology & Distance Learning, 2005, 2 (1): 3-10. [16] Snow, C. & M. Hoefnaget-Hohle. Age Diff 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Hatch [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10-212. [17] 程琪龙 . 认知语言学——语言的神经认知 基础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78. [18] 崔刚 . 从语言处理的复杂性与高效性看联结 主义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12. [19] 桂诗春 . 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 长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1994:67-69. [20] 郭培方. 句法习得理论的发展[J].心理科学, 1999(2):54-56. [21] 贾冠杰 . 二语习得新理论——对话论 [J]. 外 国语,2000(2):126-127. (下转77页) 77 2009年 3月 第 6卷 第 2期 ( 总 第 28期 ) 中 国 外 语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 of Portuguese [A]. In R.Day (1986). [7] 卞建华,赵威 .略谈英语精读课课堂提问 的策略 [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6-29. [8] 金传宝 .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 [J]. 课程·教材·教法,1997( 2):54-57. [9] 穆凤良 .课堂对话和提问策略 [J]. 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0(11):33-36. [10] 单中惠 .西方教育思想史 [M]. 太原:山西人 民教育出版社,1996:85. [11] 王笃勤,尹 静,王振河 . 英语课堂提问策 略调研 [J].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 (3):57-59. [12] 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 [M]. 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3-63. [13] 王恒年 . 课文教学中的提问 [J]. 外语界, 1993(1):25-28. [14] 王蔷等 .第三届全国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课 堂教学观摩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上)[J]. 中小学外语 教学,2001(12):8-12. [15] 王银泉 .教学方法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教学 的影响──第 33届 IATEFL 年会侧记 [J]. 外 语教学与研究,1999(4 ):48-49. [16] 姚先林 .师范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之我见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2): 79-83. [17] 张怀建,黄建滨 .提问与阅读课教学 [J]. 四 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18] 赵晓红 .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 分析 [J]. 外语界,1998(2):17-22. [19] 周星,周韵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 查与分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59-68. [20] 朱序来 .课堂提问艺术与教学效果 [J]. 教育 理论与实践,1994(3):61-62。 On Question-asking Strategies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lassrooms Abstract: Effective questions depend on the strategies both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use. This paper has mad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question-asking strategies of 369 students of non- English majors and 74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e purpose is to know how the question-asking strategies are used by them and off er sugges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question-asking strategi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experimental study; diff erence [22] 贾林祥 . 新联结主义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J]. 心理科学,2004,27(1):140-142;92-95. [23] 贾林祥 . 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理论:联 结主义论学习和记忆 [J]. 宁波大学学报, 2002(6):11-12. [24] 李平 . 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 [J]. 当代语 言学,2002(3):164-175. [25] 时锦瑞. 标记和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学刊, 2002(3):64. [26] 王初明. 解释二语习得,连结论优于普遍语 法[J].外国语,2001(5):11-16. [27] 王立非, 李瑛.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 的新进展——兼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 假设》[J].外国语,2002(2):76-78. [28] 叶浩生, 贾林祥.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01. [29] 张宁. 从联结主义角度看母语思维对二语 习得的正面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4):60-62. The Neo-conne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New Cognitive Orientation of SLA Abstract: Neo-connectionism is a kind of cognitive theory different from symbolism which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work mechanism of the human brain by accessing to the artificial nerve network. This theory can supply not only a dynamic and integrated perspective for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LA, but also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SLA and FLT. Whi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otential power of neo-connectionism to interpret the three hypothesis in the fi eld of SLA, 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nectionism and Dialogism,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congruity of their new orientation, i.e. sociality is discovered. Such a discover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new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rame for SLA and FLT. Key Words: neo-connectionism; SLA; Connectionism; Dialogism; new orientation (上接65页)
本文档为【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01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6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