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念处经析解

大念处经析解

举报
开通vip

大念处经析解大念处经析解 大念处经总说 大念处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 总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的一个市镇,名为剑磨瑟昙。那时世尊称呼诸比丘说:「诸比丘。」诸比丘回答说:「世尊。」世尊如此开示: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在此,诸比丘,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受为受,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心为心,去除对世间...

大念处经析解
大念处经析解 大念处经总说 大念处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 总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的一个市镇,名为剑磨瑟昙。那时世尊称呼诸比丘说:「诸比丘。」诸比丘回答说:「世尊。」世尊如此开示: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在此,诸比丘,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受为受,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心为心,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法为法,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 身念处(身随观念处) 甲、安般念(呼吸念;入出息念) 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身为身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树下或空地,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安立正念在自己面前(的呼吸)。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 就像善巧的车床师或他的学徒,当他做长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长弯。』当他做短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短弯。』同样地,当比丘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乙、四威仪 再者,诸比丘,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他了知:『我正站立着。』坐着时他了知:『我正坐着。』躺着时他了知:『我正在躺着。』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他都如实地了知。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丙、正知(明觉) 再者,诸比丘,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向前看或向旁看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屈伸肢体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穿着袈裟、执持衣钵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吃饭、喝水、咀嚼、尝味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走路、站立、坐着、入睡与醒来、说话或沉默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丁、不净观(可厌作意) 再者,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诸比丘,就像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谷类,如粳米、米、绿豆、豆、芝麻、精米。一个视力良好的人打开袋子,检查它们,说:『这是粳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 同样地,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戊、界分别观(界作意) 再者,诸比丘,无论身体如何被摆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种界来观察这个身体:『在这个身体里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就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屠宰了一头母牛之后,将牠切成肉块,然后坐在十字路口。 同样地,诸比丘,无论身体如何被摆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种界来观察这个身体:『在这个身体里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己、九种坟场观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死后经过一天、二天或三天的被丢弃尸体,那尸体肿胀、变色、腐烂。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被乌鸦、老鹰、秃鹰、苍鹭、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种虫所噉食。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只剩下(一些)血肉附着的一具骸骨,依靠筋腱而连结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一具没有肉而只有血迹漫涂的骸骨,依靠筋腱而连结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没有血肉的骸骨,依靠筋腱而连结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分散在各处的骨头:这里一块手骨、那里一块脚骨、这里一块脚踝骨,那里一块小腿骨、这里一块大腿骨、那里一块髋骨、这里一块肋骨、那里一块背骨、这里一块胸骨、那里一块颈椎骨、这里一块下颚骨、那里一块牙龈骨、这里是头盖骨。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贝壳色的白骨。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变成经过一年以上的一堆骨头。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骨头已经腐朽成骨粉。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受念处(受随观念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受为受呢? 在此,诸比丘,感到乐受时,比丘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受为受、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受为受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受为受。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受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受』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受为受的方法。 心念处(心随观念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心为心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有贪欲的心为有贪欲的心,了知没有贪欲的心为没有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为有瞋恨的心,了知没有瞋恨的心为没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专一的心为专一的心,了知不专一的心为不专一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心为心、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心为心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心为心。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心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心为心的方法。 法念处(法随观念处) 甲、五盖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在此,诸比丘,内心有欲欲[3]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内心没有欲欲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欲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有瞋恨。』内心没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瞋恨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瞋恨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昏沉与睡眠。』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昏沉与睡眠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掉举与追悔。』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掉举与追悔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怀疑。』内心没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怀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怀疑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怀疑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怀疑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乙、五取蕴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坏灭;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坏灭;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坏灭;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坏灭;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坏灭。』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丙、十二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耳根,了知声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鼻根,了知香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舌根,了知味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身根,了知触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意根,了知法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丁、七觉支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念觉支存在比丘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存在我内心。』念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念觉支。 择法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存在我内心。』择法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存在我内心。』精进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 喜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存在我内心。』喜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喜觉支。 轻安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存在我内心。』轻安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 定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存在我内心。』定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定觉支。 舍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存在我内心。』舍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舍觉支。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戊、四圣谛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如实地了知:『这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原因。』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息灭。』如实地了知:『这是导致苦息灭的修行方法。』 一、苦谛 诸比丘,何谓苦圣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什么是生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出现、生起、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那称为生。 诸比丘,什么是老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苍白、皮肤变皱、寿命损减、诸根老熟,诸比丘,那称为老。 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死亡、逝世、解体、消失、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毁坏,诸比丘,那称为死。 诸比丘,什么是愁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愁、悲伤、苦恼、内在的哀伤、内在的悲痛,诸比丘,那称为愁。 诸比丘,什么是悲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声悲叹、高声哀呼,诸比丘,那称为悲。 诸比丘,什么是苦呢?任何身体的痛苦感受、身体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苦。 诸比丘,什么是忧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心理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忧。 诸比丘,什么是恼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恼、大忧恼,以及由于忧恼、大忧恼而感受到的苦痛,诸比丘,那称为恼。 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与这些人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怨憎会苦。 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想要的、喜爱的、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怀善意者、心怀好意者、心怀安慰意者、心怀安稳意者、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亲,然后丧失了与这些人的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爱别离苦。 诸比丘,什么是求不得苦呢?诸比丘,会遭受生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老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变老!』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病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死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愁、悲、苦、忧、恼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忧、恼,希望我没有愁、悲、苦、忧、恼!』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是指什么呢?它们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简而言之,这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这称为苦圣谛 二、集谛 诸比丘,何谓苦集圣谛? 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非有爱。 诸比丘,爱欲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呢? 在世间有可爱与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爱欲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在世间什么是可爱与可喜的呢?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诸比丘,这称为苦集圣谛。 三、灭谛 诸比丘,何谓苦灭圣谛? 那就是此爱欲的完全消逝无余、舍离与弃除,从爱欲解脱、不执着。然而,诸比丘,如何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呢? 在世间有可爱与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就在那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什么是可爱与可喜的呢?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诸比丘,这称为苦灭圣谛。 四、道谛 诸比丘,何谓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那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什么是正见呢?诸比丘,正见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导致苦灭之道的智慧。诸比丘,这称为正见。 诸比丘,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瞋思惟、无害思惟,诸比丘,这称为正思惟。 诸比丘,什么是正语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诸比丘,这称为正语。 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诸比丘,这称为正业。 诸比丘,什么是正命呢?在此,诸比丘,圣弟子舍离邪命而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诸比丘,这称为正命。 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在此,诸比丘,比丘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降伏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衰退、增长、广大、成就圆满。诸比丘,这称为正精进。 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呢?在此,诸比丘,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受为受,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心为心,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法为法,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诸比丘,这称为正念。 诸比丘,什么是正定呢?在此,诸比丘,比丘远离爱欲,远离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具有寻、伺及由远离而生之喜、乐的初禅。平息了寻、伺之后,借着获得内在的清净与一心,他进入并安住于没有寻、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乐的第二禅。舍离了喜之后,他保持舍心,具备正念与正知,如此他以身[4]感受快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此快乐是安住于舍心与正念者所感受的。』他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由于舍离了苦与乐及先前灭除了喜与忧,他进入并安住于超越苦乐及由舍与正念净化的第四禅。诸比丘,这称为正定。 诸比丘,这称为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修行念处的成果 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六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六年,诸比丘…… 不用说五年,诸比丘…… 不用说四年,诸比丘…… 不用说三年,诸比丘…… 不用说二年,诸比丘…… 不用说一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个月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六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五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四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三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二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一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半个月,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天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这就是为什么说:『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愉悦与欢喜。 -------------------------------------------------------------------------------- [3] 欲欲(kamacchanda):对欲乐的欲求。 [4] 这里的「身」是指「名身」而言,不是指「色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 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大念处经析解 在这次禅修营当中,我要为大家详细地解说《大念处经》。这部经是佛陀住在俱卢国(Kuru)的剑磨瑟昙城(Kammasadhamma)时所开示的。据说,在剑磨瑟昙城里没有适合世尊居住的处所,但在城外则有一处水源充足、风景宜人的大树林,世尊就住在那个树林里,并且以剑磨瑟昙城作为他托钵的地方。 俱卢国受到宜人的气候及其它各种舒适条件的庇荫,例如维持身心健康所必需的优良食物与饮水,因此那里的居民身心健康,智慧力强,能够接受深奥的教理;所以世尊对他们开示这部含义深奥的经,教导二十一种证悟阿罗汉果的修行方法[5]。就像一个人得到金色的宝盒之后,会将此宝盒装满各种香花或七宝;同样地,得到俱卢国人民这样的听众之后,世尊开示深奥的佛法。基于同样的理由,世尊在那里还开示了其它深奥的经,如《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心材喻经》(Saropama Sutta)、《树譬喻经》(Rukkhupama Sutta)、《护国经》(Ratthapala Sutta)《摩犍地耶经》(Magandiya Sutta)及《不动适应经》(Anebjasappaya Sutta)等。 再者,在那个国度里的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通常都精勤地运用正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连奴隶、工人、仆人也都谈论正念的修行法。在水井旁边或纺织房里,听不到任何人在谈论闲言闲语。如果有女人问另一个女人说:「大姊,妳修行那一种念处?」而得到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是:「我不修行任何念处。」那么问的人会批评回答的人说:「妳的生命是可耻的,虽然妳活着,却像死人一样。」然后她会教导后者某一种念处的修行方法。然而,如果她得到的答案是后者正在修行某一种念处,那么她会称赞后者说:「善哉,善哉!妳的生命是可敬的,妳不枉费出生为人。正是为了像妳这样的人,正等正觉佛陀才出现于世间。」因此,在获得许多深具智能的听众之下,佛陀开示了含义深奥的《大念处经》。这部经的开头是如此: 总说(uddeso)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的一个市镇,名为剑磨瑟昙。那时世尊称呼诸比丘说:「诸比丘。」诸比丘回答说:「世尊。」世尊如此开示: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经文一开始说到「如是我闻」,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呢?这里的「我」是指阿难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灭度之后,在王舍城的七叶窟(sattapannilena)所举行的第一次佛教圣典结集中,经藏就是由阿难尊者背诵出来的。 佛陀在经上说:四念处是单一的道路。何谓「单一的道路」呢?它的意思是指:本质上,这不是一条双向的道路;或者指:这是一条「单独的路」,因为这条路必须自己单独走,没有伴侣同行。所谓「没有伴侣」有两种情况:一、舍离与群众来往之后,独处而没有伙伴。二、透过内心寂静而舍离爱欲。 或者由于这是最上等人之路,因此称为「单一的道路」。在一切众生之中,世尊是最上等之人,因此这条路称为世尊之路。虽然也有其它人走在这条路上,但是由于这条路是由世尊所开创的,因此称为世尊之路;所以有一句话说:「婆罗门,世尊是未创之路的开创者。」这条路只在佛陀的法与律当中才有,是外道所没有的。因此佛陀说:「须跋陀,八圣道分只存在于我的法与律当中。」再者,「单一的道路」指的是它通向单一的目标,意即只通向涅盘。虽然在初步的阶段此法门可透过不同的方法来修行,但是到了后来它只趣向单一的目标,即涅盘。这就是为什么娑婆世界主梵天(Brahma Sahampati)说: 「佛陀充满慈悲,他见到无生的涅盘,并且见到通向涅盘的唯一道路。过去的诸佛与圣者依循此道而渡过生死洪流;未来的诸佛与圣者依循此道而渡过生死洪流;现在的佛与诸圣者也依循此道而渡过生死洪流。此道路就是八圣道分,这是想要证悟涅盘的人必须经历的道路。」 疏钞解释说:由于涅盘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没有爱欲共相伴随,因此称为单一。有一句话说:「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因此八圣道分是唯一的道路。 为什么只有念处被称作「道路」呢?除了正念之外,不是还有其它的圣道分吗?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定。当然还有其它的圣道分,但是提到正念时,所有的圣道分都被涵盖在内了,因为它们与正念同在。 注释继续解释说:称为「道路」的含义何在呢?其含义为它是通向涅盘的道路,并且是想要证悟涅盘者必须经历的道路。 关于「单一的道路」,从前有下列这一段重要的讨论: 小龙三藏长老(Elder Tipitaka-Culanaga)说:「念处之道是八圣道分中的前行道。」意即那是出世间圣道生起之前的世间修行道。 他的老师小须摩三藏长老(Elder Tipitaka-Culasuma)说:「念处之道是合行道。」意即那是兼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修行道。 小龙长老说:「尊者,此道是前行道。」 他的老师说:「贤友,此道是合行道。」 由于他的老师仍然坚持己见,小龙长老就默然不再答辩。他们结束讨论,但是没有达成结论。 他的老师在前往浴室的路上思惟这件事,他背诵经文。当他诵到「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年的人……」这段经文时,他下了一个结论:出世间道心生起之后,不可能一直处在道心之中持续七年之久,因为道心只生起一次,维持一个心识剎那而已,因此他的学生小龙长老的见解是正确的。那天正好是阴历初八布萨日,轮到小龙长老开示佛法。当开示正要开始时,小须摩长老来到讲堂里,站在讲台的后面。 当小龙长老诵念开讲的偈颂之后,他的老师以众人可以听见的声音对他说:「贤友,小龙。」小龙长老听到老师的声音,就回答说:「什么事,尊者?」他的老师说:「我所说『念处之道是合行道』是不正确的;你所说『它是前行道』是正确的。」正如这般,古代的长老们并不会互相嫉妒,不会像握紧一束甘蔗那样地固执自己的见解。他们采取合理的见解,而舍弃不合理的。 于是小龙长老了解到:对于连他的老师这般精通佛法的人都会混淆的观点,未来的梵行者就更加不能确定了。他想:「我要引用经典上的话来解决这个问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042950979_0。」因此他引述了《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中的这一段话:「念处之道这个前行道称为唯一的道路。」为了详细说明此事,并且显示为什么本经所开示的是前行道,他进一步引用《无碍解道》的话如下:「最上之道是八圣道分;最上之理是四圣谛;最上之法是离欲(涅盘)。这是唯一的道路,没有其它道路能使见解清净。依循此道路而行,你就能降伏魔王,灭尽众苦。」 修行此单一的道路能获得七项利益,那就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 经文中所说的「使众生清净」意思是:使受到贪、瞋、痴等烦恼污染的众生得以净化;众生舍离诸漏之后,都能达到最高的清净。然而,借着身体的清净并不能达到佛法中所教导的烦恼之净化。 伟大的知见者并不如此教导: 众生由于身体的污染而污染, 或由于洗净身体而得到净化。 伟大的知见者如此宣示教导: 众生由于内心的污染而污染, 众生透过内心的净化而净化。 (相应部.iii.第151页.P.T.S.版) 所以《相应部.皮带束缚经》(Gaddulabaddha Sutta)中说:「染污的心污染众生,清净的心使众生清净。」 至于「超越忧愁与悲伤」这一句,修行此法门能够超越忧愁,正如山达帝大臣(Minister Santati)的例子;修行此法门能够超越悲伤,正如悦行(Patacara波咤左罗)的例子。 在此我要先讲述山达帝大臣的故事。 有一次山达帝大臣镇伏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国土边境的动乱之后回来。国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所以让他当国王七天,而且送给他一个善于唱歌跳舞的歌女。在那七天当中山达帝都沉迷于饮酒。在第七天时,他戴上各种装饰品,骑着大象前去玩水的地方。当他经过城门时,见到佛陀入城托钵,就在大象背上向佛陀点头表示礼敬,然后继续向前进。 当时佛陀现出微笑。阿难尊者问道:「世尊,您为何微笑?」佛陀即解释说:「阿难,你看国王的大臣山达帝。就在今天,他会戴着各种装饰品来到我的面前,而在听完一首四行的偈颂之后证悟阿罗汉果,然后盘腿坐在离地面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证入般涅盘。」 大众听到佛陀与阿难尊者之间的交谈。那些持有邪见的人心想:「瞧那乔达摩沙门在做什么!无论他的头脑里想到什么,他都用嘴说了出来。他说那个戴着各种装饰品的醉汉会在今天去到他的面前听闻佛法,然后证入般涅盘。但这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今天我们就会捉到他在讲骗话。」反之,那些有信心的人则心想:「诸佛神通的确太奥妙了!今天我们将有幸能够见到佛陀的风釆以及山达帝大臣的风釆。」 山达帝大臣将该天一部份的时间用于在河里玩水,然后去到花园,坐在饮酒堂里。当时那位歌女即刻来到舞台中间,开始表现她唱歌跳舞的才华。为了能表现更美妙的风釆,她已经断食了七天。结果就在那天,当她正在展示歌舞的才华时,她腹中生起犹如刀割之痛,就像把她的心脏给割开一般,于是她就那样张着嘴巴及双眼倒地而死。 山达帝大臣说:「去看看那女人!」「主人,她已经死了。」听到这些话时,山达帝大臣心中即刻充满强烈的忧愁,而在过去七天中所喝的酒都消失了,就像一滴水掉入炽热的破瓦片中一样。他对自己说:「除了佛陀之外,还有谁能去除我的忧愁?」 因此,傍晚时,在众卫兵保护之下他去见佛陀。礼敬佛陀之后,他说:「尊者,我正遭受如此这般的忧愁。我来见您是因为知道您能去除我的忧愁。请作为我的依靠。」当时佛陀向他说:「你的确找到一位能为你去除忧愁的人。在过去数不尽的次数里,当这个女人如此死去时,你为她悲泣,所流的泪水已多过四大洋里所有的海水。」如此说后他诵出以下的偈文: 清除一切属于过去之事, 不使未来有任何事生起, 若不执着此二者间之事, 你将能安详地步上旅程。 (经集.第949偈) 这首偈颂中说到的「执着」是指认定对象为「这是我、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自我」。这首偈颂教导我们应当去除渴爱、邪见及骄慢。如果你执着对象为「这是我」,那是骄慢;如果你执着对象为「这是我的」,那是渴爱;如果你执着对象为「这是我的自我」,那是邪见。因此,无论对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对象,你都不应作意它们为「这是我,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自我」。应当净化这三种执着。如何净化呢?你必须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五取蕴为无常、苦、无我。山达帝在听闻那首偈颂时就是如此修行。 佛陀说完那首偈颂时,山达帝大臣即证得阿罗汉果、四无碍解智及诸神通。他检查自己的寿命,知道自己只能再活很短暂的时间,因此向佛陀说:「尊者,请允许我证入般涅盘。」虽然佛陀知道山达帝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但是他想:「那些外道聚集在这里的目的是想要捉到我讲骗话。但是他们并不会成功。那些有信心的人聚集在这里,心想:『我们将有幸能够见到佛陀的风釆以及山达帝大臣的风釆。』当他们听到山达帝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时,对行善的信心将会提升。」 因此佛陀向山达帝大臣说:「那么就告诉我们你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然而不要站在地上说,应该在离地面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说给我们听。」山达帝大臣答道:「好的。」在顶礼佛陀之后,他升上离地面一棵棕榈树高的空中,然后回到地面再次向佛陀顶礼,之后再次升上空中。如此渐次地上升,直到升至离地面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盘腿坐在那里,说道:「诸位尊者,请细听我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于是说出以下的故事: 「于九十一个大劫之前,在观慧佛(Buddha Vipassi)的教化期里我投生在曼都马帝城(Bandhumati)的一户人家。那时我心想:『什么工作能帮助别人去除需求及痛苦?』如此思考时我发觉那是弘扬佛法的工作。从那时起我就致力于该项工作:我激发其它人行善,而我自己也行善;我在布萨日时持守布萨八戒;我布施食物、听闻佛法以及到处宣说:『没有任何宝物能比得上佛法僧三宝,所以应当礼敬三宝。』 观慧佛的父亲曼都马帝王听到我的声音就召我过去,问道:『朋友,你四处走是在做什么事?』我回答道:『皇上,我到处宣扬三宝的特质以及激发其它人行善。』国王又问:「你用什么车乘?」我回答道:『皇上,我依靠双脚四处游方。』当时国王说:『朋友,如此游方并不适合你。你就戴上这串花,然后骑着马去游方吧。』如此说后,他给我一串犹如珍珠链一般的花,同时又送给我一匹马。 国王如此善待我之后,我继续四处宣扬佛法。过了一些日子,国王又召我过去,问道:『朋友,你四处走是在做什么事?』我回答道:『皇上,跟以前一样。』国王说:『朋友,马对你来说并不够好,你就坐在这辆车里去游方吧。』如此说后,他送给我一辆由四匹骏马拉的马车。当国王第三次听到我的声音时,他又召我过去,问道:『朋友,你是在做什么事?』我回答道:『皇上,跟以前一样。』国王说:『朋友,马车对你来说并不够好。』于是他给我许多的钱财、一套华丽的珠宝及一头大象,因
本文档为【大念处经析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50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3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6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