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张昌华)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张昌华)

举报
开通vip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张昌华)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张昌华) 内容简介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所写的人物,自成一格,自辜鸿铭以下,既有作者结识的文坛前 辈,也有被世人淡忘的名人雅士:蒋梦麟、顾维钧、梅贻琦、刘文典、陈寅恪、王世杰、梁漱溟、顾颉刚、吴宓、 傅斯年、徐志摩、罗家伦、苏雪林、台静农、叶公超、凌叔华、施蛰存、邵洵美、王映霞、柯灵、张中行、钱锺 书、萧乾、吴祖光、无名氏、陈从周、林海音,以及赵元任与杨步伟、梅志与胡风、周有光与张允和、吴作人与萧 淑芳、袁家骝与吴健雄...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张昌华)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张昌华) 内容简介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所写的人物,自成一格,自辜鸿铭以下,既有作者结识的文坛前 辈,也有被世人淡忘的名人雅士:蒋梦麟、顾维钧、梅贻琦、刘文典、陈寅恪、王世杰、梁漱溟、顾颉刚、吴宓、 傅斯年、徐志摩、罗家伦、苏雪林、台静农、叶公超、凌叔华、施蛰存、邵洵美、王映霞、柯灵、张中行、钱锺 书、萧乾、吴祖光、无名氏、陈从周、林海音,以及赵元任与杨步伟、梅志与胡风、周有光与张允和、吴作人与萧 淑芳、袁家骝与吴健雄等五对伉俪……名流雅集,涉笔成趣,亦史亦文亦故事,宜读宜赏宜收藏。 编辑推荐 ◎看百年国士传奇人生--传奇背影,渐行渐远,寻访追忆,再现百年中国最为耀眼的人生传奇。 ◎看铮铮傲骨--人世浮沉,简笔勾画,劫波历尽,方显大英雄真名士的铮铮傲骨。 ◎看清雅风流--琴心轶趣,细细道来,白云苍狗,难掩老学者旧文人之清雅风流。 媒体评论 目录 自序 辜鸿铭的东西南北 蒋梦麟二题 顾维钧及其四位夫人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还有一个刘文典 陈寅恪:惟大英雄能本色 王世杰二三事 梁漱溟的生前与身后 顾颉刚:恩怨是非知多少 吴宓:是真名士自风流 毁誉参半傅斯年 徐志摩乱点鸳鸯谱 大学校长罗家伦 “化外之民”苏雪林 诗酒台静农 悲情叶公超 画家的凌叔华 施蛰存恩怨录 邵洵美是只“壶” 王映霞的最后岁月 俯仰柯灵 布衣学者张中行 走近钱锺书 难忘萧乾 爱说“闲话”的吴祖光 风沙红尘中的无名氏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生活者林海音 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与杨步伟 尘香如故——梅志与胡风 一对老幽默——周有光与张允和 蝶恋花——吴作人与萧淑芳 神仙伴侣——袁家骝与吴健雄 作者简介 张昌华,1944年生于南京。当过兵,教过书。80年代初忝列编席,直至退休。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 文化随笔集《书香人和》、《走近大家》、《青瓷碎片》、《书窗读月》、《曾经风雅》、《民国风景》、《故人 风清》、《百年风度》等。 前言 【自序】 这是我的第四本文化随笔集,是我花精力最多的一本,也是最钟情的一本。此前的两本书中,收录了一些“急 就章”,不免给人一种内容庞杂、力度与厚度不足之憾。手边的这一册体例一致,清一色的人物随笔,所写者都是 中国现当代史上色彩斑斓的名人雅士。窃以为比较厚重、可读。 写这部书亦属“偶然”。从写第一篇《“化外之民”苏雪林》始,到最末一篇《蒋梦麟二题》止,前后十年。 当初写苏雪林,纯为《苏雪林自传》作宣传。此后若干年中我写的王映霞、吴祖光、梁漱溟和张中行等人也是配合 出版宣传之需而作的“职务作品”。在写这些文学前辈时,我在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时,发现他们的社会关系盘根错 节,不时出现我感兴趣的人和事。随之渐渐地萌生要把他们写成一个文化名人系列的想法,把人选范围扩大到民 初。但当时我没有时间,直至2004年退休,时间裕富,便“续写”了近二十篇文章,形成现在的规模。 本书三十三篇文章,写了三十八位人物(涉及五对伉俪),以文坛为主,兼及政治、教育、科技和艺术领域, 名流雅集。除现龄一○二岁“仍然风雅”的周有光先生外,余皆作古矣。尽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往事的 “朱颜”已退,但当年的“雕栏玉砌应犹在”!我将这些碎了的“青瓷”重新拼接,试图还原历史底稿上这些雅士 的本色。 全书以齿德为序,由辜鸿铭领衔。苏雪林以降(叶公超、赵元任等几人除外),其他十九位都是笔者忝列编席 时结识的文学前辈,曾有过或浅或深过从。因此行文中介绍他们的业绩、描摹他们的行状时,糅杂着我对他们的直 观印象,掺和着传主本人或至亲挚友提供的轶趣,颇有点“独家新闻”的味道。至于张君劢、王世杰、罗家伦、邵 洵美等人,当代出版物中少有述及,我是作为“钩沉”的尝试而纳入的,旨在展示历史的天空是如此绚丽多姿。 文稿杀青后,书名倒折腾了一番,冠《纸背旧月》涩了点,拟《故纸风雪》雅了点,叫《那年那人那事》又俗 了点,名《温故·一九一二》大而空了点。我请克力兄援手,他说何不叫《曾经风雅》,听罢,我击掌叫好。且回 眸他们:提倡男人拖辫子、纳妾,女人缠足的“怪杰”辜鸿铭;敢向洋人叫板,创造“弱国也有外交”神话的外交 家顾维钧;疾声“蒋介石一介武夫,其奈我何”的狂人刘文典;残目膑足、慈眉傲骨的大学者陈寅恪;“五四宣 言”的拟草人罗家伦;向宋子文、孔祥熙开炮的傅斯年;以及世界“核物理女皇”吴健雄……哪一位不风采卓然? 哪一位不是风流倜傥?哪一位没有“曾经风雅”的历史?于是,我欣然采纳。再缀以副题“文化名人的背影”作呼 应,自觉雅而当。 我非史学工作者,缺少史学家的识见、严谨和科学。我只单纯地凭我所感兴趣的一些纷杂的史事,用文学语言 将那年那人那事客观地叙述出来,与读者共同分享传主的风雅而已,绝没有“演义”。所征引的史料倘若有误,以 致以讹传讹,责当在我,真诚地希望读者、方家指正。 《曾经风雅》的出版,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传主及其家属的大力支持,包括已过世的袁 家骝先生。台湾传记文学社刘绍唐、王爱生伉俪和邱庆麟先生,成功大学唐亦男教授,以及“中研院”的戴连璋先 生都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广西师大出版社曹凌志,以及冯克力先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鸣 谢。 精彩书摘 历史的碎片,也是历史;让历史不止成为“历史”,必须研究碎片。 --作者题记 我是吴宓教授 “老病有孤舟。” 舟者,那间阴暗潮湿的小屋也。孤舟载着一位瞎了一只眼、断了一条腿的老诗翁在漂流。窗外万家灯火。诗人 方从梦中醒来,顿觉肚子饿了,口也干了。他想开灯,无力下床;他想吃饭,不见人送,愤而摸到床头那根拐杖, 乒乒乓乓敲起床框,疾声振呼:“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我是吴宓教授,我要喝水!我要吃饭!” 是的,他是吴宓教授,他是诗人吴宓。 命运的扁舟在人生大海漂流了八十四个春秋,终于把僵卧病榻的诗人、教授送往天堂的港湾,永远地锚在那儿 了。时为1978年1月17日。 吴宓(1894-1978),生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乡吴堡东门。谱名玉衡,取自《书经》“陈璇玑之玉衡”之义, 是北斗星之一。小名陀曼。1910年报考清华时自己取名吴宓。说也有趣,那是他随手拿出石印本《康熙字典》,翻 至某册某页,闭目确指,得之。“宓”,静也,凡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言论的场合用之;写诗文时多用“雨生”或“雨僧”。别号 藤影荷声馆主。 吴宓生父建寅,早年任职上海大学,曾供职国民政府监察院。吴宓不满周岁,母病故,由祖母抚养,过继给叔 父吴建常。吴建常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凉州副都统、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秘书、国民政府监察委员 等。1947年退休闲赋沪上。他的学问、修养、道德、行谊深为吴宓敬佩。 吴宓的一生,并没有像名字所显的那样安静,而是在灵与肉、情与理、义与利的矛盾中折腾,在浪漫主义与古 典人文主义对抗中生活。 1910年他考取清华学校,研习国学,与汤用彤、闻一多是同学。曾担纲《清华周刊》编辑、代理总编辑。因目 疾和体育不及格延期赴美,任校文案处英文翻译及文牍员。1917年赴美入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最初选读的是应用化 学。此年结识在哈佛攻读的梅光迪,结为知交。后经梅光迪引介,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 白璧德,继而入哈佛研究院,他与陈寅恪、汤用彤被并称为“哈佛三杰”。 1921年6月,吴宓于哈佛研究生院毕业。此前,他已应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之聘任英语教授,条件相当优厚, “如留学未期满,仍可继续攻读,到校工作后月薪三百元,并先预支两百美元在美国购图书”。可正当他准备动身 返国时,接到先期返国在东南大学任教的挚友梅光迪函,希望他到东大执教,云创办《学衡》杂志并委以总编辑, 但月薪只有一百六十元。因吴宓曾与梅光迪有约,将来要办杂志与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胡适“对垒”。吴宓应诺,弃 北高师之约,应东大之聘。 1922年元旦,《学衡》在南京问世。吴宓任总编辑兼总干事,其阵容可观,除梅、吴外,还有柳诒徵、汤用 彤、刘伯明等。《学衡》的办刊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 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显然与北京的《新青年》背道,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学 衡》反对白话文,显然是错误的。因而鲁迅抓住《学衡》中语法上的硬伤,斥“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 讥之其行文言必称“英吉之利,法兰之西”。吴宓后来自己也承认“实甚公允”。《学衡》共出版七十九期。一直 由吴宓任总编辑。一切编务由他担承,他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在经济上也是“赔累不堪”。办刊之初,一是每位 骨干同仁出资百元,二是刊物始终没有稿酬。后来每期吴宓自己私下需另贴百元,有时要靠向亲友募捐维持。十分 令人称道的是吴宓反对白话文,但《学衡》接受、发表白话文的作品,且他也以化名“王志雄”发表过白话小说 《新旧因缘》,但和胡适势不两立。某次,在一酒桌上吴、胡两人相晤,当时在北京有一种口头禅,好说“阴 谋”。胡适一见吴宓即以幽默的口调问:“你们《学衡》派有什么'阴谋'?”吴对曰:“有!”当时举座皆惊。胡 微笑曰:“可得闻乎?”吴对曰:“杀胡适!”一时成为笑谈。 …… 插图 点击此处获得本书更多内容
本文档为【《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张昌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183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2-04-01
浏览量: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