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举报
开通vip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专题论文·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金冲及 内容提要 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这 十年中,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清朝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其根本利益,采取了废科举、 兴学堂、发展交通、改进司法制度等改革措施;还宣布预备立宪,各省相继设立了谘议局; 1908年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然而,清政府打着开办新政的旗号,增捐加税,横征暴敛, 对民众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将专注于工商业的国内立宪派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辛亥革命 前夕,清朝统治集团对外一味屈从,其政治...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专题论文·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金冲及 内容提要 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这 十年中,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清朝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其根本利益,采取了废科举、 兴学堂、发展交通、改进司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改革措施;还宣布预备立宪,各省相继设立了谘议局; 1908年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然而,清政府打着开办新政的旗号,增捐加税,横征暴敛, 对民众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将专注于工商业的国内立宪派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辛亥革命 前夕,清朝统治集团对外一味屈从,其政治腐败已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最终为民众所共弃,它的 覆灭是必然的,谁也挽救不了。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让清朝政府继续存在下去,稳步地 有秩序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来得更快些的说法,终究是“纸上文章”,“不当不实”。 关键词 晚清新政 官制改革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怎样看待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本来不是难以判断的问题。因为清政府在 1911 年如此迅 速地土崩瓦解、遭到国人抛弃这个事实,已比任何雄辩更清楚地做出了回答。 但近年来这个问题却又被讨论得很热闹。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让清朝政府继续存在下去,稳 步地、有秩序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来得更快些,受到的损害也会更小些;革命只会对社会 造成破坏,辛亥革命不仅不必要,而且带来军阀割据下的动荡和混乱,把事情搞糟了。这种看法最 初来自海外,后来国内也有回响,不少人以为这很有些新意。 一百年前的那场争论 其实,这不是新问题。人们有时很健忘。早在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后,对这个问题就有过激 烈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孙中山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革命派,另一方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前面 所说的基本论点当时就以稍有不同的形式提出来了。 当辛亥革命还处在准备阶段时,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发表一系列文章,认为革命 不但将杀人流血,还会导致内乱和列强干涉,使中国灭亡,出路只有通过请愿立宪,期待清朝政府自 行改革,先实行开明专制,然后“由开明专制以移于立宪”,才是“拾级而升,又不致助长此冲突”。① 4 ① 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 76 号,1906 年 2 月,第 60 页。 金冲及 /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革命派则指出:无数事实已证明,不能指望这个政府会进行任何根本改革,那样想无异“与虎谋 皮”;只有下决心把它推翻,中国才有希望。《民报》上有篇文章写道:“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 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革命之时,杀人流血于双方之争斗见之。若夫不革命之杀人 流血,则一方鼓刀而屠,一方觳觫而就死耳。为国而死,则吝惜之;为野蛮异族政府所蹂躏而死,则 忍受之,何死之不择也。”①孙中山讲得很干脆:“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 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不完不备之立宪乎?”② 这场争论的结果怎么样?当时留学日本的林伯渠后来回忆道:“《民报》(同盟会之机关报,仅 出 24 期)寿命虽短,但却迅即传播国内,取《新民丛报》的地位而代之。民主共和的思想,以排山倒 海之势,终于压倒了君主立宪论。”③当时在内地求学的高一涵也回忆说:“我在先总喜欢读梁启超 主办的《新民丛报》和《中国魂》之类的刊物的,看到《民报》后,才认识到国家不强是‘政府恶劣’, 而不是‘国民恶劣’,应该建立共和,不应该坚持专制,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必须同时进行,种族革 命绝不会妨害政治革命。由此可见,《民报》对宣传革命思想,是有显著成绩的。”④这些说法很有 代表性。 辛亥革命后这场争论又起来过。武昌起义后不久,身处海外的康有为接连发表《救亡论》、《共 和政体论》等文章,宣称:“中国必不亡,而言革命则中国因之而亡”,“中国乎积四千年君主之俗,欲 一旦全废之,甚非策也”。⑤ 第二年,他又发表《中华救国论》写道:“嗟乎!号为共和,而实共争共 乱;号为自由,而实自死自亡;号为爱国,而实卖国灭国。”“夫中国之旧法,虽有专制之实,而立一统 之制,其所得者亦甚多也,盖非前朝能为之,实中国数千年政俗所流传也,经累朝之因革损益,去弊 除患,仅用得之。”“其所缺者,物质文明,民权平等耳。虽未能盛治,然能保人民之生命财产,则先 得立国之本原,而为今暴民政治所不及矣。”⑥总之,不要发生革命,保持君主政体,中国必不亡,那 比实行共和政体的“暴民政治”要好得多。7 年后,他参加张勋复辟活动,要把溥仪重新扶上帝位。 但清室复辟太不得人心,结果只有 12 天就失败了。这是实践的又一次检验。事实表明,中国的绝 大多数人对这个曾经煊赫一时的清朝政府已不再有丝毫的眷恋之情。 这不能怪人们无情。最初,许多人确曾把希望寄托在清朝政府身上,期待它能进行真正的改 革,救亡图存。如果可以做到,这自然是一条代价更小的道路。可是,事实是冷酷的:这个政府已经 腐烂到极点。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失望后,再也无法对它抱任何期待了。而国家的 一切权力又都集中在它的手里,不推翻它,中国是没有希望的。当时的爱国者为了对这个异常尖锐 的问题做出抉择,经历过多少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孙中山、黄兴到其他革命派人物,最初何尝不曾 想通过温和的改革来拯救中国。但是,这些善良的愿望都被无情的事实碰得粉碎,而迫在眉睫的危 机又不容许人们从容地继续坐视下去。这才驱使他们下定狠心,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 从这个简单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前面所说那种看法的大意,一百年前的立宪派早就用来作为反 对革命的论据了,只是不少人在事实教训下放弃了。一百年后的今天,有些人不过是在不同历史条 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民报》第 9 号,1906 年 11 月 15 日,第 46 页。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 年 8 月 13 日) ,《孙中山全集》第 1 卷,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83 页。 林伯渠:《关于辛亥革命》,《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80、281 页。 高一涵:《辛亥革命前夕安徽青年学生思想转变的概说》,《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4 集,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434 页。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658、691 页。以后他把这些文章编了一个集子,书名叫《不幸而 言中,不听则国亡》,表示他早有先见之明。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703、707 页。 2011 年第 6 期 件下以不同的形式旧话重提罢了。 清朝统治集团的状况 但问题既然又提出来了,不妨重新考察一下清朝统治集团最后十年的实际情况,看看它有没有 可能稳步地有秩序地进行改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里说的“最后十年”是约数,是指 1901 年 《辛丑条约》签订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那十来年的历史。 清朝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戊戌变法失败后,它的最高权力完全握在慈禧太后一人 之手。她本来打算废掉光绪的帝位,由于内外阻力而没有实现,但事实上光绪早已形同木偶,在政 治上不能起什么作用。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写道:“两宫之垂帘也,帝 中坐,后蔽以纱幕,孝贞(引注:即慈安太后)、孝钦(引注:即慈禧太后)左右对面坐。孝贞既崩,孝 钦独坐于后。至戊戌训政,则太后与上并坐,若二君焉。臣工奏对,上嘿不发言。有时太后肘上使 言,不过一二语止矣。迁上于南海瀛台,三面皆水。隆冬冰坚结,传闻上常携小阉踏冰出,为门者所 阻,于是有传匠凿冰之举。上尝至一太监屋,几有书,取视之,《三国演义》也,阅数行,掷去,长叹 曰:‘朕并不如汉献帝也。’”①慈禧太后是个只醉心个人权力的人,这时已年老多病,又经过甲午战 争、八国联军进攻的打击,待辛丑订约后,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平稳地度过余生。胡思敬在《国闻备 乘》中描述她:“年且耄矣,屡更忧患,后事遥遥不可知,因推权政府不肯任劳怨。”②正当国难深重 之际,最高统治者况且如此,又能指望整个政府有多大作为? 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主要辅佐机构是军机处(称为枢府) ,曾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写道:“国朝官 制,军机处为最要,始设置于雍正朝,历五世至咸丰。尔时,天子当阳,乾纲独断,任是差者,不过秉 承意旨,撰拟诏谕,靖共夙夜,即为尽职。”“厥后两宫垂帘,亲贤夹辅,一国三公,事权不无下移,各 有声援,党祸遂因之而起。”“枢府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乱。此中机括,间不容发。”③但大事依 然只能由最高统治者独断,决不容许大权旁落。 1901 年军机处成员进行了大换班,这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影响至大。1900 年八国联军 攻入北京前,军机大臣共七人,首席军机大臣是礼亲王世铎。礼亲王是“世袭罔替”的清初八王之 一,世铎行辈高,但其人昏庸无能,易于驱使,故 1884 年甲申易枢时,慈禧为了罢斥恭亲王奕䜣,才 拿他出来摆摆样子。1900 年 8 月慈禧和光绪逃往西安时,他没有随行,不久就退出军机处。军机 大臣刚毅、启秀、赵舒翘、载漪四人是八国联军要求惩办的对象,稍后,或死或免职。余下只有荣禄、 王文韶两人,到西安后又补了鹿传霖和瞿鸿 ,都是荣禄保举的,而由荣禄任首席军机大臣。 荣禄在当时清朝大臣中是比较能干的,深得慈禧信任。“但荣禄自辛丑回銮之后,体弱多病, 时常请假,后因久病,竟不能入值,屡次奏请开缺,而那拉氏(引注:即慈禧)不许。”④过了两年多就 病死了。慈禧特下懿旨,称他“翊赞纶扉,适在时事艰难之日,尽心经画,献纳周详,有为中外所不 及知者。朝廷倚畀之殷,相须綦切。”“追念前荣,曷胜怆恸。”⑤言辞之间对荣禄的政治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甚高。 接替荣禄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的是庆亲王奕劻。奕劻的贪渎纳贿是出了名的。他接任后的第二 年,御史蒋式瑆就上奏:“奕劻自任军机,门庭如市,细大不捐。其父子起居饮食,车马衣服,异常挥 6 ① ② ③ ④ ⑤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2) ,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84 页。 胡思敬:《国闻备乘》,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 页。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 1 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9—61 页。 刘厚生:《张謇传记》,龙门联合书局 1958 年版,第 127 页。 杜春和等编:《荣禄存札》,附录,齐鲁书社 1986 年版,第 421 页。 金冲及 /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霍。”1906 年其子载振为农工商部尚书,命往奉天、吉林查办事件。次年三月,诏改奉天、吉林、黑龙 江为东三省,以徐世昌为总督,唐绍仪为奉天巡抚,朱家宝为吉林巡抚,段芝贵为黑龙江巡抚。因芝 贵资浅(道员) ,忽膺不次之擢,舆论由是大哗。御史赵启霖具疏纠参,称载振至东三省查事,还过 天津,芝贵以一万二千金购歌妓杨翠喜献之。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所谓“杨翠喜案”。1907 年盛宣怀 写给奕劻的一封信说:“忝值千岁寿旦,谨备日金币二万圆,属令陶道(引注:指陶湘)面呈,伏乞赏 收。”奕劻回信说:“杨柳风前,忽好音之惠我。荷蒙厚赐,崇饰贱辰,百拜承嘉,五中增感。”①这两 封现存盛宣怀档案中的原件信函,是奕劻贪渎的铁证。袁世凯手面更大。他刚升任直隶总督、北洋 大臣不久,得知奕劻有入军机的消息,就派杨士琦送去十万两一张的银票,随后,“月有月规,节有 节规,年有年规。遇有庆王及福晋的生日,唱戏请客,及一切赏用,甚至庆王的儿子成婚,格格出嫁, 孙子弥月周岁,所需开支,都由世凯预先布置,不费王府一钱。”②从此,遇有重要事件和人事任免, 奕劻便都同袁世凯商议。由于得到奕劻的全力支持,袁世凯的实力和对中枢决策的影响日益增强。 深得袁信任的张国淦回忆说:“庆亲王奕劻自继荣禄而为军机领袖,直隶总督袁世凯深与结纳,为 其谋主。于是北洋遥制朝政,其权力之伟更远过于李鸿章。”③盛宣怀在北京的密探也透露说:“至 于领袖(引注:指奕劻)者,本属无可无不可,一听命于北洋而已。”④陈虁龙对中枢这种状况感叹 道:“迨文忠(引注:指荣禄)病逝,继任非贤,争权纳贿,伐异党同,不及十年,大盗(引注:指袁世凯) 窃国,阳借共和之名,暗窥神器。”⑤可见奕劻主枢实为清末政坛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但最初奕劻和袁世凯在权力控制上还有两个重要对手,内是瞿鸿 ,外是岑春煊。瞿是荣禄死 时在任的三位军机大臣之一,也是当时重要谕旨的主要拟稿人,还兼第一任外务部尚书。岑因庚子 年慈禧等仓皇逃往西安时率马队一路护送,照料周到,深得慈禧信任,后由山西巡抚而任两广总督。 近人徐一士在《一士谭荟》中写道:“光绪末时,庆王奕劻长枢机,为朝臣领袖,袁世凯督畿辅,为疆 吏领袖,并承后(引注:指慈禧)殊眷,势倾全国。而内则军机大臣瞿鸿 ,外则两广总督岑春煊独 深不直之,显树异帜。”“后知春煊与奕劻水火,欲调解之,因问以到京后曾否往谒奕劻。对曰:‘未 尝。’后曰:‘尔等同受倚任,为朝廷办事,宜和衷共济,何不往谒一谈?’曰:‘彼处例索门包,臣无钱 备此。纵有钱,亦不能作如此用也。’后乱以他语而罢。春煊屡为后言奕劻贪劣诸状,蕲早斧逐,以 澄清政地。后虽不能从,意盖不能无动。”⑥这种说法大体反映出当时朝局的实情。 1906 年 11 月 6 日,清廷在宣布改革官制的同时,对军机处进行了调整。军机大臣荣庆在这天 日记中写道:“奉懿旨,庆邸、瞿相留军机,世相(引注:世续)、林中丞绍年入军机,鹿、徐、铁及庆开 军机,专办部务。”⑦退出军机的四人,除鹿传霖年老体衰外,徐世昌、铁良、荣庆都与奕劻、袁世凯关 系密切。补入军机的世续是没有多少作为的亲贵,林绍年却是瞿鸿 推举的。这是一个不小的 动作。 庆、袁与瞿、岑之间业已势同水火,政争势在必然。对奕劻的贪渎和袁世凯的跋扈,几乎尽人皆 知,慈禧也有所闻。据载,她曾与瞿鸿 谈起朝事,有“庆王声名外间甚坏,汝在军机处,宜多负责 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齐东野语》,1907 年 4 月 21、24 日,《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2、 44 页。 刘厚生:《张謇传记》,第 128 页。 张国淦:《北洋军阀的起源》,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3、54 页。 《齐东野语》,1906 年 9 月 2 日,《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 26 页。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 1 卷,第 61 页。 徐一士:《一士谭荟》,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 2 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44、445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08 页。 2011 年第 6 期 任之语”。① 瞿退朝后无意间同妻子谈及,结果辗转传言,为记者所知,在英国《泰晤士报》刊载。 稍后慈禧宴请各国公使夫人时,英国公使夫人依据报上消息,问慈禧“是否有奕劻退出军机之事”。 慈禧不悦,后以“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与”的罪名将瞿鸿 开缺回籍。为了对付 岑春煊,袁世凯更使出卑劣的手段。对此,岑在《乐斋漫笔》中写道:“知东朝(引注:指慈禧)平生最 恶康、梁师弟,(袁)乃阴使人求余小照,与康梁所摄合印一帧,若共立相语然者,所立地则上海《时 报》馆前也。既成,密呈于孝钦,指为暗通党人图乱之证。深宫不审其诈,既见摄影俨然,信之不 疑,惊愕至于泪下,亟诺所以处置者。”②岑春煊后来也被免职。这两件事都发生在 1907 年夏秋之 间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朝局出现很大逆转,被称为“丁未政潮”。 瞿鸿 罢职后,军机处缺少得力汉员,慈禧只得令鹿传霖解除吏部尚书职务,重入军机;同时, 令醇王载沣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鹿传霖年迈衰老,难膺繁巨,军机处已经没有主持得力的人。 9 月,慈禧太后乃命张之洞、袁世凯同入军机,而此前不久军机大臣林绍年被外放河南巡抚,枢垣再 次调整。调张、袁入军机,其实也有疑忌袁世凯权力日增的隐衷。“袁在军机,所有一切政务都是 禀承谕旨,没有单独发表的事件,只外交部重要政策可以主持。”③而把资深望重而又年老力衰的张 之洞同时内调,位列袁世凯之前,也有对袁加以牵制的意思。但张之洞远不足以牵制袁世凯。辜鸿 铭在《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写道:“丁未年,张文襄与袁项城由封疆外任同入军机,项城见驻京德国 公使曰:‘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我是讲办事的。’其幕僚将此语转述于余,以为项城得 意之谈。”④ 首席军机大臣历来都由满族亲贵担任。慈禧这时虽对奕劻已有不满,但环顾满朝亲贵,不是老 弱昏庸,就是纨袴恶少,实在提不出可以替代的合适人选。据岑春煊回忆,他在丁未年初赴京时曾 对慈禧直言:“近年亲贵弄权,贿赂公行,以致中外效尤,纪纲扫地,皆由庆亲王奕劻贪庸误国,引用 非人,若不力图刷新政治,重整纪纲,臣恐人心离散之日,虽欲勉强维持,亦将挽回无术矣。”“太后 言:懿亲中,多年少不更事。尚有何人,能胜此任,汝可保奏。余对:此乃皇太后、皇上特简之员,臣 何敢妄保。”⑤慈禧说的多少也是实话。在她看来,首席军机大臣只能从“懿亲”中来考虑,其他人 都不能让她放心,无奈这些“懿亲”大抵“少不更事”,要找一个“能胜此任”的竟无法办到。结果, 只能仍由奕劻继续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已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醇亲王载沣(就是后来的监国 摄政王) ,“少不更事”,实在难当大任。据载,动议筹备立宪中官制改革这件大事时,慈禧曾问及醇 邸,“邸即碰头奏称:‘奴才实在年幼无知,不敢妄陈。’慈圣即长叹曰:‘如何汝亦可如此?汝即不 知,可问大众。’言外仿佛再如此无用,亲贵竟无人,所以长叹也。邸但惶恐碰首,所以后来即未预 议。”⑥懿亲中奕劻贪渎,载沣难当重任,慈禧已别无选择,清朝的国运只得走向尽头。 第二年,也就是 1908 年,光绪和慈禧在两天内相继死去。光绪死在慈禧的前一天,此事后来成 为疑案。进入 21 世纪,有关部门研究人员以先进精密仪器对光绪遗发和地宫环境进行检测和研 究,发现光绪头发中的含砷量为正常状况的几千倍,属砒霜中毒死亡无疑。“总之,慈禧唯恐自己 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临终前令亲信下手毒死光绪。从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这应 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92 页。 何平、李露点注:《岑春煊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11 页。 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23 页。 冯天瑜标点:《辜鸿铭文集》,岳麓书社 1985 年版,第 23 页。 何平、李露点注:《岑春煊文集》,第 507、509 页。 《齐东野语》,1906 年 11 月 22 日,《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 29 页。 金冲及 /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是事实的真相。”① 由于光绪并没有实际权力,他的死除了对康、梁等保皇派是个沉重打击外,对当时的政局没有 产生多少直接的影响。慈禧的死,影响就大多了。“在西太后时代,能得到太后欢心就等于得到了 远大前程。要想讨西太后的欢心,首先必须随时摸得着太后的心意,方能做到投其所好。”②在辛酉 政变后的 40 多年中,清朝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一直由慈禧一手独揽。她毕竟富有统治经验和权 力,是比较能驾驭内部各派势力的人。她一死,在清朝内部没有一个人能填补这个空白,能够拿大 主意,代替她原有的作用。这就使本已日趋绝境的清朝政府全乱了套,更失去控制局势的能力。 慈禧和光绪死后,3 岁的溥仪继皇帝位,年号宣统。光绪的皇后那拉氏(也是慈禧的侄女)被奉 为隆裕太后。“隆裕初无他志,唯得时行乐而已。”③溥仪的父亲载沣(也是慈禧的外甥、光绪的弟 弟)当了摄政王。光绪死的当天载沣在日记中写道:“面承(慈禧)懿旨: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 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第二天,慈禧 自知病笃,才又说:“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 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④ 过了一个多月,清廷将袁世凯以“回籍养疴”为名,放归河南。罢斥袁世凯,不只是载沣要为他 的哥哥光绪报仇,更重要的是清室贵族对汉族大臣权力日重感到恐惧。袁世凯离京时,“南皮(引 注:即张之洞)来送行,太息曰:‘行将及我’,亦自危其势之孤也。不一载而南皮亦薨于位矣,盖亲 贵用事不可挽回也。”⑤尽管如此,袁世凯经营多年,旧部满布各处,他的潜势力依然存在。 这时,清室各少年亲贵争出揽权,统治集团不仅越来越自我孤立,内部更闹得乌烟瘴气。其中 最重要的是两股势力。一股是载沣和他的兄弟要抓军权。溥仪说:“我父亲并非是个完全没有主 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为了维持皇族的统治,首先把兵权抓过来。这是他那次出使德国从德国皇 室学到的一条:军队一定要放在皇室手里,皇族子弟要当军官。他做得更彻底,不但抓到皇室手里, 而且还必须抓在自己家里。在我即位后不多天,他就派自己的兄弟载涛做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建 立皇家军队。袁世凯开缺后,他代替皇帝为大元帅,统率全国军队,派兄弟载洵为筹办海军大臣,另 一个兄弟载涛管军谘处(等于参谋总部的机构) ,后来我这两位叔叔就成了正式的海军部大臣和军 谘府大臣。”⑥另一股势力是镇国公载泽。“隆裕妹为载泽妻(引注:也是慈禧的侄女) ,尝往来宫中 通外廷消息,故载泽虽与载洵兄弟不合而气焰益张,恃内援也。”他出任度支部尚书,掌握了财政大 权,事实上依靠的是盛宣怀。盛宣怀帮助李鸿章办洋务数十年,电报、轮船、矿利、银行等都由他掌 握。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后,尽夺盛宣怀控制的电报局、铁路局、招商局等,盛只得卸差回里。载泽 任度支部尚书后,“度支部办预算表,梁士诒与唐绍仪把持邮政,皆粤党也。泽公谋欲去之,莫能窥 其底蕴。宣怀乘机进贿,遂起用为邮传部尚书。”⑦以后,盛宣怀推行铁路国有政策,也得到载泽的 有力支持。此外,还有肃亲王善耆担任民政部尚书,控制了警察大权。 这些少年亲贵尽管出任要职,大权在握,却都是一群不谙世事的纨袴子弟,朝政越来越糟。恽 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写道:“二十年前,嘉定徐侍郎致祥尝语毓鼎曰:‘王室其遂微矣。’毓鼎请其 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参见戴逸《光绪之死》,《涓水集》,北京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47 页。 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17 页。 胡思敬:《国闻备乘》,第 78 页。 溥仪:《我的前半生》,第 17、21 页。 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8 页。 溥仪:《我的前半生》,第 26 页。 胡思敬:《国闻备乘》,第 78、16 页。 2011 年第 6 期 故,侍郎曰:‘吾立朝近四十年,识近属亲贵殆遍,异日御区宇握大权者,皆出其中,察其四识,无一 足当军国之重者。吾是以知皇灵之不永也。’其言至是而信。”① 清朝统治集团确已呈现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末日景象,难以挽救了。 至于满朝文武以至封疆大吏,除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等少数人外,已看不到能多少有所作为 的人。陈寅恪在《寒柳堂纪梦未定稿(补)》中感叹地写道:“同光时代士大夫之清流,大抵为少年科 举,不谙地方实际及国际形势,务为高论。由今观之,其不当不实之处颇多。”“清流士大夫,虽较清 廉,然殊无才实。浊流之士大夫略具才实,然甚贪污。其中固有例外,但以此原则衡清季数十年人 事世变,虽不中亦不远也。”②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时务,无论大官小官无一得行其志者,可 胜浩叹。”“奏疏所陈,半系纸上文章,未见悉符实事。且一篇之中,枝叶过于精华,徒费目力,获益 殊鲜。”③ 对已经腐烂到如此程度,只在苟延残喘的清朝统治集团,还指望它能轰轰烈烈做出一番大事 业,稳步地、有秩序地推进改革,使中国的现代化来得更好些,不说是痴人说梦,至少也是缘木求鱼。 在这方面洋洋洒洒地去做许多文章,恐怕也只能是“纸上文章,未见悉符实事”,或者“务为高论,由 今观之,其不当不实之处颇多”。 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历史从来是复杂而多面的。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有整体性的眼光,恰当地分析它的各个 侧面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抓住主线,分清主次。不能脱离全局而孤立地抽取某些片断,加以放大, 仿佛这就是事情的主体或全部,据以得出重大的历史结论。用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举出若干论据和 事实,猛一看也振振有词,其实很难说是严肃的科学态度。 要评论清朝统治集团最后十年的所作所为,不能不先看看中华民族在这十年间面对的最突出、 最紧迫、最令人焦灼万分的矛盾是什么,那就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不是通常的平 静的时刻。祖国在危急中。中国会不会亡,成为压在人们心头最沉重的问题。再没有其他任何问 题能够同它相比了。再看看清朝统治集团在这样严重的危机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就不难得出 恰当的结论。 中日甲午战争和反对八国联军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相继签订,使鸦片战 争以来一直存在的严重民族危机陡然大幅度升级。西方列强在条约中从中国攫取骇人听闻的巨大 权益,使中国人蒙受刻骨铭心的耻辱。这些事实为大家所熟知,本文就不多说了。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当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国还单独调集步兵、骑兵 17. 7 万人,分 6 路入侵中国东北,强行占领境内主要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辛丑条约》签订后,他们 仍不从东北撤兵。俄国的《新时报》甚至公然将中国东北称为“黄俄罗斯”。1902 年,两国签订《东 三省交收条约》,规定俄军在 18 个月内分三期撤完。但到 1903 年,沙俄不仅不撤一兵,反而增派军 队,并且向中国提出 7 项无理要求,其中包括:俄清两国之外,无开掘东三省矿山权;俄国得以其国 之兵,保护东清铁路;东三省置于俄国监督之下,不许他国干预;俄国设商务衙门于奉天,派其国兵 01 ① ② ③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2)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91 页。 陈寅恪:《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219 页。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1) ,第 88、164 页。 金冲及 /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保护之;东三省练军归俄国将校训练。① 这实际上是要把占领东北合法化。俄国的无理要求直接 激发留日学生和国内民众掀起“拒俄运动”。湖南留日学生陈天华当年秋天在《警世钟》小册子中 写道:“自从俄国复占了东三省之后,瓜分的话日甚一日,人人都说中国灭种的日子到了。”他进一 步写道:“你但问俄国占东三省的事真不真,不要问瓜分的事真不真。俄国占东三省的事倘若不 虚,这瓜分的事一定是实了。你看德国占领胶州海口,俄国、英国、法国,也就照德国的样儿,各占了 一个海口。于今俄国占了东三省,请问中国有几块与东三省一样宽的地方,将来分的时候,恐怕还 不够分哩!于今还来问真问假,真真不知事务了。”“须知事到今日,断不能再讲预备救中国了,只 有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②这是多么痛切的语言! 由于日本和沙俄争夺东亚的霸权,两国在中国的东北爆发了战争。战争爆发后不久,时任外务 部尚书的那桐奉旨看了由大内交出的 1896 年 9 月 28 日互换的《中俄密约》(由李鸿章赴俄,和沙 俄外交大臣巴甫洛夫、财政大臣维特谈判后签订,由奕劻、翁同龢、张荫桓在北京和沙俄驻华公使喀 西尼互换) ,内容是:“一,为日本国如损东方和平之局,侵占俄土、中国、朝鲜,清俄联和各出水陆军 援助;二,如开战,不得一国先议和局;三,俄海军可驶入中国海口;四,修吉黑铁路;五,铁路平时可 运俄兵;六,此约以十五年为限。”③在沙俄强占旅大又武装占领东北以后,这个密约已经失效。清 廷听取袁世凯的意见,宣布对日俄战争守局外中立。上谕说:“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 彼此均属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著各省将军督抚通饬所属文武,并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钦 遵,以笃邦交而维大局,毋得疏误。”④日俄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激战,东北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 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自两国战后,居民田庐荡尽,无家可归,麇集于省城,朔风冻雪,荡析离居, 言之可惨。”⑤清政府竟宣告局外中立。这不能不使国人感到痛心和蒙受奇耻大辱。 与此同时,英国军队从 1903 年冬天起武装进攻西藏,1904 年 8 月占领拉萨,由于西藏人民的 顽强抵抗,在一个多月后被迫撤出。陶湘给盛宣怀的密报中写道:“西藏事统归英人,情形较日本 之处高丽尤甚。有大臣已将约章寄到,大致谓:‘此约章系奉英皇训条办理,不能更改一字,在西藏 无论巨细均英主持,无论何国均不得在藏设电杆、造铁路、开矿、驻兵’等语。中国竟无一字提及。 末了却云:‘此约交中国驻藏大臣翻译遵行’。政府亦无可如何。”⑥这又给中国人很大的刺激。 日本打败沙皇俄国后,排除了同它争夺朝鲜的对手,于 1910 年正式并吞朝鲜。中朝是唇齿相 依的邻邦。朝鲜的亡国,给处在异常敏感状态下的中国人极大的震动,感到等待着自己的可能是同 样的悲惨命运。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在第二年 1 月的一封信里写道:“每一个离别三载之 后又回到这个国家的人,对公众对日情绪的变化都会有着触目惊心之感。这段期间里,自从朝鲜被 并吞以后,人们对日本的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⑦ 西方列强的势力更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这时,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扩大投资放在比商 品倾销和原料掠夺更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通过建筑铁路、开掘矿藏、经营航运等手段来控制中国的 1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俄国之要求条件》,《湖北学生界》第 4 期,“国闻”,第 103 页。 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77、78 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 2 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117 页。 《那桐日记》上册,新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06、507 页。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 5 册,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 5145 页。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1) ,第 284 页。 《陶湘致盛宣怀“录闻四纸”》,1904 年 9 月 4 日至 11 月 28 日,《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 11、12 页。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以下简称《莫理循书信集》) 上卷,知识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82 页。 2011 年第 6 期 经济命脉。如果说,1901 年以前,帝国主义列强虽然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攫取了各种投资的特 权,但一时还来不及直接从事大规模的投资活动;那么,到 1903 年以后,它们就以空前的规模来实 现这种投资的特权,来消化、巩固和扩大前一阶段获得的侵略成果了。其中,铁路投资无论规模之 大、获利之丰,都是投资其他企业无法相比的,于是,各国便趋之若鹜。胡思敬写道:“是时,西人习 知铁道利益,倾资极力包揽,凡京津、津榆、淞沪、津张、沪宁数大支路悉归掌握。”① 铁路投资对列强的回报,确实十分优厚。莫理循在 1904 年给姬乐尔的信中写道:“我们听说伦 敦将于今年发行第一期债券,我们诚恳希望它能胜利完成。这条铁路的资产状况极好,抵押可靠, 应该是世界上赢利最多的铁路之一。”不仅如此,铁路修筑权又带来沿线的开矿权和政治特权,它 的重要性毫不亚于前者,引起列强间的激烈争夺,而中国本身对此如何反应历来不在他们顾及的范 围之内。莫理循在 1905 年 1 月给日人龟井陆良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应该用信件和电报警告贵 国人民注意有关德国在山东活动的新闻。俄国如同德国把它的铁路伸入山东那样,把俄国的铁路 伸入满洲以后,就坚持要清廷在任命总督或巡抚时,必须事先将人选姓名通告它。后来清廷任命了 一位满族的盛京将军,俄国就因为事先没有同它商量,强迫清廷撤回任命。现在德国正迫使中国将 其所拟任命的山东巡抚的人选通知它,这样就干涉了这个省的内政。鉴于德国实际上垄断了这个 省的铁路和采矿这一事实,而这个省的地理位置对日本又有极大的价值,你理应尽你所能使贵国人 民了解到制止德国在山东的活动何等必要,否则你们在那里将会碰到德国的留难,就像你们在满洲 受到俄国的留难一样。”②这就把西方列强将他们控制的铁路沿线地区视为自己领土的面目刻画得 淋漓尽致了。 本来,兴修铁路对中国的近代化是很重要的,对推动社会进步也有重要作用,似乎应当受到中 国人的欢迎。但由于兴修铁路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境遇下、国家的主权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列 强的侵略野心无限膨胀并且经常背信弃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成为当时爱国者们格外忧心 忡忡的焦点。我们可以看看 20 世纪的留日学生刊物中两段很有代表性的话。《江苏》写道:“呜 呼,铁路之于人国,犹筋脉之于人身也。是故一县失其权则一县死,一省失其权则一省死,况全国南 北(粤汉铁道)、东西(蜀汉铁道)交通之大关键乎?”③《浙江潮》写道:“经济上之竞争,其祸乃更毒 于政治上。何以故?譬之是犹人也,朝割其一手,夕割其一足,其人必痛,而其警醒也易,而其反抗 之力大,而其人犹可以复生也。若举全身之精血而吸之,其犹茫然皇然莫知所由,未几乃病瘵以死 矣,此言其术也。若夫于政治上,则未有经济之权既占,而政治上之权乃犹能以人者也。盖其资本 所在之地,即其政治能力所到之地,征之于近代,历历有明征也。”④ 这种认识,比起 19 世纪末年,显然要深刻痛切得多了。以后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首义的导 火线,并不是偶然的。 随着内地通商口岸的相继开辟,在短短几年内,许多以前还很少见到外国人的地方,这时也闯 进外国轮船,出现许多高视阔步、把中国人看作劣等民族的“洋人”。他们俨然以主子的姿态君临 到中国的国土上来。而他们的势力每插到一个地方,都激起这些地方人民的愤怒和不满。 面对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谁能够实行真正的改革,奋起救亡图存,谁就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以 至拥护,否则,就要被人们所唾弃。而当时的清朝统治集团处在怎样的状况下呢? 21 ① ② ③ ④ 胡思敬:《国闻备乘》,第 41 页。 《莫理循书信集》,第 325、357 页。 《南方之三大铁道》,《江苏》第 7 期,“论事”,第 147 页。 飞生:《俄罗斯之东亚新政策》,《浙江潮》第 1 期,“大势”,第 1 页。 金冲及 /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辛丑条约》磋商过程中,慈禧最关注的是“惩办祸首”那一条,生怕列强要逼迫她归政光绪。 传闻,“外人于北京所提条款,原有黜废太后,请皇帝亲政一条,持之甚力。李鸿章再三磋商,始允 删去。”①列强对这一条放过后,她便放下心来。1901 年 2 月 4 日,清廷在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并经奕 劻、李鸿章草签后,下“自责之诏”,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说:“今兹议约,不侵我 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②第二年 1 月,清朝政府 从西安回到北京,从开封到正定这一段路坐了火车。进宫那天,“当西太后乘舆经过使馆人员站立 的阳台时,她在轿中欠起身,以非常和蔼的态度向他们回礼”。当接待各国使节时,“召见从头到尾 是在格外多礼、格外庄严和给予外国代表以前所未有的更大敬意的情形下进行的;这件事之所以特 别值得注意,乃是因为这是西太后第一次在召见中公开露面”,而不是在纱幕后面。接着,她在接 待和问候外国使节夫人时,“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并且一边和她们说话,一边流泪”。③ 这些,看起来 是戏剧性的枝节小事,却很有象征性,显示出清朝政府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政治关系的新的变化。 这以后,清朝政府一再传谕保护外人权益,竭力镇压民众爱国运动,聘请外国人担任财政、军事 等顾问,连地方大吏的任命也要看外人的脸色行事。胡思敬的《国闻备乘》中专列“外务部媚夷”一 条,写道:“堂司官坐拥厚糈,专恃媚夷为固位计,狡者作伥,钝者作媒,其能知外部为中国朝廷所设 者,盖无几人。安徽争铜官山矿,部臣告皖抚曰:‘皖南北矿甚丰,此区区者何必与较?’”④ 恽毓鼎在 1906 年的日记中写道:“我国外交诸公,平日畏洋人如虎,其敢声罪致讨、争国体而平 民心乎?前途概可想见矣。呜乎! (书至此,泪涔涔而下矣。)”⑤1909 年在上海出版的《民呼日报》 写道:“自外部设立以后,吾国国权丧失于若辈之手者不知凡几。意旨所存,凡一般官吏无不以媚 外为政策。”⑥留日学生千余人 1911 年 2 月在日本东京集会,决定组织国民会,发表声明说:“目前, 政府官员大多愚昧昏庸,不堪言状。彼等既慑于列强之威,又对列强茫然无所知,显然直如惊呆之 孤儿,为人推向陷我国家于深渊之境地尚无察觉。时代要求雄才大略者,然彼等却一味苟且偷安, 放弃主权,只知屈从。”⑦ 既然清朝政府将自己同帝国主义侵略者紧紧联结在一起,那么,毫不奇怪,民众自然也就将反 对帝国主义同反对清朝政府紧紧联结在一起。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结论。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 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分明是拒洋人,他不说我们与 洋人做对,反说与现在的朝廷做对,要把我们当做谋反叛逆的杀了。列位,我们尚不把这个道理想 清,事事依这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朝廷固然是不可违阻,难 道说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阻吗?”⑧这本小册子流传极广,“洋人的朝廷”这个说法也就深入人 心,遭人痛恨和唾弃。 再说严重的社会危机。 到了晚清,中国的社会矛盾本已极端尖锐。甲午战败,赔款 2. 3 亿两白银,那时清廷的年财政 3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 1 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5、16 页。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945、946 页。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3 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388 页。 胡思敬:《国闻备乘》,第 40 页。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1) ,第 299 页。 《最近时局观(续)》,《民呼日报》,1909 年 6 月 10 日,第 1 页。 《莫理循书信集》上卷,第 725 页。 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第 36 页。 2011 年第 6 期 收入长期在 8000 万两白银左右,这赔款相当于 3 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使整个财政经济状况陷于大 破产的境地。《辛丑条约》又要赔款 4. 5 亿两白银,这就完全无法应付了。饮鸩止渴的办法只有两 条:一条是大规模举借外债,这更大大加深对外国列强的依赖和屈从;另一条是对民众加紧敲骨吸 髓的盘剥,这就使国内本已异常尖锐的社会危机更大大激化了。 前面讲到清朝的年财政收入一直在 8000 万两白银左右,到 1911 年猛增到 3 亿两白银。在中 国这样的农业社会,财政收入如此大幅度的增加自然不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只能是对百姓盘剥的加 紧。在财政极端拮据的情况下,增加的捐税还成为筹措新政费用的主要手段。贪官污吏乘机巧立 名目、层层加码,老百姓就更活不下去了。《国闻备乘》中写道:“无政事则财用不足,不节流而急急 开源,适便于小人行私,上下皆受其害。予观近时筹款之法,灼然共见者盖有数端:一曰百货统捐, 创自江西;一曰烟酒增税,一曰酌提州县盈余,一曰八省膏捐,皆创自北洋;一曰铜元余利,创自广 东;一曰漕粮折价,一曰推广捐例,皆创自部臣;一曰房捐,一曰米捐,一曰亩捐,一曰投效,一曰彩 票,一曰盐斤加价,一曰整顿契牙各税,皆东南各督抚私自筹画。取民之法愈巧,侵蚀之术愈工。三 年之间,户部再火(引注:指户部衙门两次发生火灾) ,天意盖可知矣!”① 到 1910 年,清朝财政状况已支撑不住,出现全国性的财政金融大混乱。清政府除举借外债和 横征暴敛外,又采取新的措施滥铸铜元和滥发纸币,用恶性通货膨胀的办法对民众进行无休止的掠 夺。铸造铜元是 1902 年冬袁世凯在直隶开始实行的。由于它在铸造过程中可掺亚铅,币值不断下 跌,出现一泻千里之势。下层劳动民众收入低微,持有的一般多是铜元。铜元价值暴跌,遭受灾难 最大的还是他们。滥发纸币的结果,还造成政府财政信用破产,在城市中出现银号、钱庄大批倒闭 的风潮,引起巨大恐慌。这些都是以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从来不曾见到过的。 在这种情况下,下层民众中的自发反抗斗争愈演愈烈。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抗捐斗争,一个 是抢米风潮,前者如山东莱阳抗捐斗争,后者如湖南长沙抢米风潮,都是震动全国的。 连看来温和的梁启超也在《国风报》上写道:“中国亡征万千,而其病已中于膏肓,且其祸已迫 于眉睫者,则国民生计之困穷是已。盖就国家一方面论之,万事皆有可补救,而独至举国资本涸竭, 驯至演成国家破产之惨剧,则无复可补救。”“就个人一方面论之,万事皆可忍受,而独至饥寒迫于 肌肤,死期在旦夕,则无复可忍受。所谓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虽有良善,未有不穷而思滥者也。呜 呼,今日中国之现象当之矣。”“愁惨之气,充满国中。呜呼,凡百险状,盖未有过此者。”② 1911 年 5 月 2 日,长沙关税务司伟克非致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一封信,对局势作了这样的概括: “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就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 尝试是衷心赞成的。”4 天后,他又写了封信说:“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现在已 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同情,而政府并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却尽在瞎闹。”③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人们对清政府的愤怒已达于极点,“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事实。奇怪的是,有些著作或文章对这些事实仿佛都置于视野 之外,或看得无足轻重,而将笔墨尽花在清朝政府某些改革措施上(当然有些措施的积极作用也是 可以如实加以肯定的) ,并且把它极度放大,似乎如果不发生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反倒更好些。 那就离历史事实太远了。 41 ① ② ③ 胡思敬:《国闻备乘》,第 44 页。 沧江:《论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国风报》第 1 年第 11 期,第 5、6 页。 《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 13 辑) ,中华书局 1964 年版,第 87、88 页。 金冲及 /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清朝政府的预备立宪和其他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面对覆亡的威胁,表示要进行改革,也做过一些事。最近被谈得很 多、捧得很高的是它宣布预备立宪。 清朝政府在进入 20 世纪后表示要进行改革,是从 1901 年 1 月 29 日在西安下诏变法开始的。 上谕中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通变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 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①话虽说得 笼统,但什么可变,什么不可变交代得很明白;具体的“令甲令乙”是可以变的,“三纲五常”的“常 经”是“万古不易”的。 推行新政的统汇机关是 1901 年 4 月 21 日设立的督办政务处。清廷上谕中说明自下诏变法 后,各处陆续条陈已复不少,“此举事体重大,条件繁多,奏牍纷繁,务在体察时势,抉择精当,分别 可行不可行,并考察其行之力不力,非有统汇之区,不足以专责而挈纲领。”②派奕劻、李鸿章、荣禄、 崑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一个月后又增加瞿鸿 ,以后成员多有变动) ,刘坤一、张之 洞“著遥为参预”。新政措施多由督办政务处集议,然后奏请朝廷决定。大权仍在朝廷掌握之中。 “立宪”的口号是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来的。康有为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起草 过《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政变发生后,康梁逃亡海外,继续鼓吹君主立宪,被称为立宪派。但他们 认为目前民智未开,只能从事预备,至少要 10 年到 15 年,也许得 20 年才能实行。 日俄战争发生,日胜俄败,国内许多人把它看成君主立宪政体战胜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浪潮高 涨,更使清朝政府惶恐不安,力求寻找新的出路,“永绝乱萌”。1904 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督办 政务处,要求“乘机变法”,“以督办政务处为上议院,都察院为下议院”。1905 年夏,湖南巡抚端方 晋京陛见,慈禧问他:“新政已皆举行,当无复有未办者。”对曰:“尚未立宪。”孝钦素闻立宪为民主 义,遽变色曰:“立宪如何?”曰:“立宪则皇上可世袭罔替。”孝钦哂曰:“吾今乃闻天子亦有世袭罔替 之目。”③端方固然是闹了大笑话,但慈禧没有发怒,因为端方的本意是说立宪可使清朝的统治长治 久安,这一点打动了慈禧的心。这年 7 月,清朝发布上谕,简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 “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徐世昌日记 9 月 17 日记载:“入直。召对后偕 泽公五人请训。勖以‘朝廷甚重此事,出去要认真考察,将来好采取有用。’”④不料,临行时忽遭保 定高等学堂学生吴樾行刺,出洋考察被迫暂缓启程。 同年 12 月,清廷在调整成员后,仍派载泽、端方等率员分两路出国考察。主要的一路由载泽率 领,考察重点是英、日两国,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他们在日本考察了近 1 个月,上奏说: “大抵日本立国之方,公议共之臣民,执柄操之君上,民无不通之隐,君有独尊之权。”考察英国的结 果是:“一事之兴,必经众人之讨论,无虑耳目之不周。一事之行,并由君主之决成,无虑事权之不 一。”⑤关注的焦点始终在“政柄操之君主”、“无虑事权之不一”这一点上,放开的只是可“经众人之 讨论”,你们谈谈是可以的,但决定权仍属君主一人。1906 年 7 月间,他们先后归国,上折奏请清政 府改行立宪政体。 51 ① ② ③ ④ ⑤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 4 册,总 4601 页。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 4 册,总 4655 页。 魏元旷:《坚冰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 4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313 页。 徐世昌:《韬养斋日记》(整理本)第 11 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藏。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6、11 页。 2011 年第 6 期 但当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看法仍不一致,不少人仍心存疑虑,甚至公开持反对态度。于是, 载泽又单独上密折,力请宣布立宪。他说:“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权,并无损之可 言。”接着,他列举日本宪法中规定的君主统治大权 17 条,“以此言之,国之内政外交、军备财政、赏 罚黜陟,生杀予夺,以及操纵议会,君主皆有权以统治之。论其君权之完全之严密,而无有丝毫之下 移,盖有过于中国者矣。”他还安慰慈禧,近日宣布立宪不过是表明宗旨,要为立宪做准备,可以“维 系圣治人心”。“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① 载泽是慈禧的侄女婿,素得慈禧信任。这个密折打动了慈禧的心。9 月 1 日,清廷以奉太后懿 旨的形式颁布上谕称:“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 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 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职分别议定,次第更张。”“俟数年后规模粗具, 查看情形,参考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退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②这 里最重要的三点:一是“大权统于朝廷”;二是“必从官制入手”;三是“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 近”。这些要点是与载泽的密奏相吻合的。 接着便设立编纂官制馆,以孙宝琦、杨士琦为提调,他们都是袁世凯的人。草拟的官制改革方 案由提调汇呈另有盘算的袁世凯核定。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内阁设总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二 人,各部尚书均为内阁政务大臣参知政事,作为行政总机关,而将军机处撤销。为什么袁世凯对 “预备立宪”表现出如此大的热心?张謇的亲信刘厚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想借改革官制的机会,
本文档为【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25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1
浏览量: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