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

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

举报
开通vip

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古 的 平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 许慎 《说文解字 · 鱼部 》曰 “ 龙 , 鳞虫之长 , 能幽能明 , 能细能巨 , 能短能长 , 春分而登天 , 秋分而潜渊 。 ” 最初 , 古人把龙想像为 “ 百虫之长 ” , 把龙当做保 护神来崇拜 , 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

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古 的 平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 许慎 《说文解字 · 鱼部 》曰 “ 龙 , 鳞虫之长 , 能幽能明 , 能细能巨 , 能短能长 , 春分而登天 , 秋分而潜渊 。 ” 最初 , 古人把龙想像为 “ 百虫之长 ” , 把龙当做保 护神来崇拜 , 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 量 。 在奴隶社会 , 人们把龙说成 “ 鳞虫之长 ” , 是 掌管雨水的水神 , 龙成为古人敬奉 、 祭祀的神物 , 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社会功能 。 而到了封建社会 , 龙 又成了专制皇权的象征 。 时间越长 , 人们所赋予龙 的文化内涵越丰富 , 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 , 为了某 种政治 、 宗教或文化 、 审美意义的目的 , 龙纹造型 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 总体上说 , 龙纹造型走的是 一条由多元化向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 、 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 路 ① 。 因此 , 探讨和研究古代玉龙纹饰造型 , 既可 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器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 也可 以作为古代玉器鉴定和断代的一个依据 。 史前玉龙 —祖型多元 稚拙古朴 史前玉龙 , 分布的地域不同 , 文化面貌不一样 , 有些形象多有争论 。 对究竟是 “ 玉 ” 龙 , 还是 “ 石 ” 龙 , 看法不一 。 因此 , 被称为 “ 天下第一玉龙 ” 者 , 不在少数 。 根据目前的文物考古资料来看 , 我国迄 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 “ 龙 ” 是 年在辽宁省阜 新查海遗址发掘的一条用石块摆塑起来的龙 , 距今 已有 多年 ② 。 而在玉器中 , 最早的 “ 龙 ” 则是 出土于距今约 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猪 龙 。 在古人看来 , 不仅龙具有避邪的作用 , 玉也有 避邪的作用 , 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把玉与龙结合起 来 , 制作玉龙 , 用来避邪和祈求吉祥幸福 。 因此 , 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普遍存在 。 此时龙的雏形和风 格也是各有千秋 。 年内蒙古 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 ⑩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商店藏有一件高 厘米的小型兽形玉雕 , 也作勾形 蜷曲状 , 头像猪首 , 尾则似三星他拉玉龙龙尾 , 头 尾相互分离 。 这件玉雕可以看作是从巴林右旗兽形 玉雕到三星他拉玉龙过渡的中间环节 , 三者构成一 个逐渐演变的序列 ⑤ 。 这些都可 以称之为 “ 玉猪 龙 ” 。 除此之外 , 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 址还出土了两件玉猪龙和一件龙首磺 , 磺两端琢制 的龙首与三星他拉玉龙十分相似 。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 神奇的功能 , 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 单 。 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 , 少见装饰纹 , 即使是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 , 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 以表示 , 明显地体现出原始玉龙古朴 、 稚拙的风貌 。 商周玉龙 —双勾斜刀 形制规范 图一 红 山 文化 碧玉龙 土了一件碧玉龙 ③ 图一 , 高 厘米 , 龙体系用一 整块玉料加工而成 , 色泽碧绿 , 完整无缺 。 龙首吻 部前凸 , 略翘 , 嘴紧闭 , 鼻端平缓 , 端面近椭圆形 , 双眼凸起呈细长梭形 , 额及额底皆刻划细密的斜方 格纹 , 龙的身躯光素无纹并弯曲成 “ ” 字形 , 无 足 、 无爪 、 无鳞 、 无鳍 , 基本上是蛇形 。 颈脊长俄 飞扬 , 恰似一匹飞奔的骏马 。 在光滑弯弧的背部 , 有一对穿的小孔 , 可供系绳悬挂 。 该龙造型奇特 , 雕琢细致 , 是史前玉龙的精品 。 据考古专家研究 , 这件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晚期 ④。 另内蒙古赤峰市巴 林右旗 年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兽形玉 雕 , 高约 巧厘米 , 比三星他拉玉龙所属年代要早 。 相比之下 , 二者相同之处有 一 基本形制均作蜷 曲状 , 造型 、 做工 、 抛光也相近 二 头像猪首并 有五官刻线 , 周身光素无纹 , 三 背部同样对穿一 孔 , 用于系挂 , 悬挂时头 、 尾均向下 四 均系碧 绿色帕岩玉雕成 。 不同之处有两方面 一是玉龙头 小体长 , 而兽形玉雕头大身小 二是玉龙首尾不衔 接 , 而兽形玉雕却首尾衔接如环 。 从中可以看出 , 二者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 , 这就意味着它们在所属 时代和文化属性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 。 辽宁省文物 商周的玉龙 , 由于王朝的强盛 , 工艺进入了成 熟阶段 。 无论是数量 、 质量 、 图案装饰 , 还是工艺 技术等 , 都较史前玉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在玉 龙的琢制上 , 更是别具匠心 。 商代早期玉龙尚处于形成的初期 。 形制厚实古 朴 、 图案简单 、 刀法简拙粗犷 , 从黄浚 《古玉图录 初集 》卷三 · 三的龙形块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 圆柱状素块来看 , 仍承袭原始社会晚期的造型风 格 。 商中晚期 , 玉龙雕刻发展演变为造型浑壮 、 纹 饰繁褥 、 刀法坚毅奔放的风格 。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 方头玉蟠龙 图二 , 可算是当代玉龙的一件精美 图二 商代 方头玉蜡龙 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 一 价 矫山 】 之作 。 龙长 厘米 , 高 厘米 , 头部较大 , 张 口露齿 , 眼睛为微微凸起的 “ 臣 ” 字形 , 又称臣字 眼 头顶饰有两个如同蘑菇状的龙角 , 作圆形卷曲 状 整体造型显得沉稳 、 威严 , 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 这时期最常见的玉龙是扁平体的环状龙或半环状 龙 。 头上大都有咒角 , 一般而言 , 龙角竖起者时代 稍早 , 角贴背的稍晚 , 但也能见到无明显龙角出现 的龙形和明显受红山玉猪龙影响的龙形 。 片状玉龙 的尾部相对头部更薄 , 据说可用于刻划 。 此外 , 很 多玉龙身上还突破了前期玉龙光素的纹饰风格 , 满 饰由菱形 、 三角形和重环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 , 并 且从颈背至尾还有一凸起的呈扉棱状的脊线 。 商代 玉龙身上的装饰在技术处理上独具特点 。 许多纹饰 线条用两条阴线双勾而成 , 有的特意在阴线外沿磨 成斜面 , 使两阴线之间的主纹凸现成阳纹状 , 这在 中国琢玉工艺上称之为双勾线技法 。 综上所述 , 由 简单趋向繁复 , 由质朴变为华美 , 是商代玉龙发展 的基本规律 。 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 , 主要有 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 , 圆雕龙的造型 极为少见 。 龙的眼睛有重圈形和臣字形 , 臣字眼的 特征与商代的区别在于眼毗的尖角线大为延长 , 不 少呈内勾状 , 龙身上的纹样以云纹 、 弧线纹 、 椭圆 或四方委角形纹 、 竹节纹等为主 。 玉龙的角以翘梢 旅形角和朵云形角为主 , 板状龙的角稍有区别 , 若 勾云形 。 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 布煞助口删碳 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 颧励切又储 , 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喜用的双勾 线技法 , 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 , 特别 是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 , 给人以清新舒 畅之感 另外 , 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 , 一 线呈斜刀的宽阔状 , 形成刚柔并济 、 形制规范的独 特美 。 有人认为 “ 商周的物象艺术 , 保存了上古 ‘ 图 画记事 ’ 之遗迹 , 它是介乎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产 物 , 其构成与其说是一种图画 , 不如说是一种观念 符号 。 ” ⑥这就是说 , 商周先民在琢制玉器的造型和 图案时 , 并不是在模仿自然 , 而是要通过这一客体 , 表达内心深处的信仰和理想 。 他们把图画性的文 字 , 或曰观念符号 , 琢刻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玉龙身 上 , 从而使人们心 目中的龙 , 更富有文化与宗教的 特殊意义 。 春秋战国玉龙 —一柔一刚 风格迥异 春秋战国之际 , 玉在贵族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不 可缺少的东西 。 《礼记 · 玉藻 》云 “ 古之君子必佩 玉 ⋯ ⋯君子无故 , 玉不去身 , 君子于玉比德焉 。 ” 由 于儒家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完善 , 导致了此时成组佩 玉之风的盛行 。 玉龙的制作更是盛况空前 , 其造型 、 纹饰和工艺技巧均已大大突破了早期的形制规范 , 创出了新颖 、 独特的时代风格 。 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貌国墓地 号墓 出土的两头龙饰和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 出土的龙形佩来看 , 春秋玉龙已经向曲态的动感方 向发展 。 天津艺术博物馆有一藏品六龙人形佩 , 六 龙首与男立人像相合 , 人像头顶至耳饰二龙 , 二龙 为臂手 , 二龙为足 。 龙首有短角 , 椭圆或圆眼 , 张 口 , 唇直或翘 , 刀法宽博舒朗 。 由此可见 , 春秋时 期开始出现二龙合体 , 或二 、 四龙首 , 或与人形共 体的玉龙造型 ⑦ 。 龙的头部轮廓线条柔和 , 五官特 征早期多不明显 , 眼睛多为椭圆形 、 圆角长方形 , 臣字形已完全消失 龙的角 、 足 、 爪 、 尾等经常被 省去 龙角的形状为翘梢甫形角 , 比周代简化了角 根的变化 身上满饰繁复多变 、 缠绕曲折 、 难见首 尾的变体勾云 、 蟠璃 、 鸟兽 、 龙凤 、 形纹等 , 刀 法已见环曲婉转 。 到了战国时期 , 玉龙的造型已完全摆脱了商周 严谨规范 、 形制大多雷同的倾向 , 构思巧妙大胆而 富于变化 。 战国玉龙除沿用春秋玉龙的主要器形 外 , 增加了大型镂孔玉龙及精美无比的复合式多龙 活环饰 、 多节活环龙凤佩及有龙形饰件的玉螟 目 等 , 玉璧上的双体太丝文更是此时的特色之一 。 从 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一号墓 图三 和 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八号墓出土的镂空龙 形玉佩 , 及其他各地战国墓出土的各种造型的龙形 佩来看 龙体翻转扭曲 , 呈现大量的 形和复合 形 龙首及身上的器官变化比较明显 , 龙首较商周 变小 , 龙角也变成了近似耳朵的模样 , 有些龙纹在 脑后拖出了一种勾状长角 , 这种龙角为后世的龙角 打下了基础 , 除此还有朵云形 、 肉带形的角 龙眼 早期沿用圆形眼和圆角长方形眼 , 后期多橄榄形眼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现 , 使弯曲盘绕的身躯充满了活泼的气息和强烈 的动感 , 而且在图案装饰上也很有特色 。 玉龙身上 的主纹早期沿用勾云纹 , 以后以谷纹为主 , 至晚期 增加了特征强烈的细刻花蕾纹 、 滴水纹 、 柳条纹 、 纹 、 网格纹和串珠纹 , 其中串珠纹只用于龙项间 。 虽说刻划十分繁褥 , 但却是井然有序 , 密而不乱 。 刀法娴熟洒脱 , 遒劲清丽 , 出神人化 , 镂空处光洁 干净 。 这种精湛的琢玉技术和昂扬的艺术风格 , 充 分显示了战国时代那种奋发图强 、 欲意逞霸的精神 面貌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学术 和艺术繁荣的时期 , 许多绝世之作纷纷出现 , 使玉 器的雕刻技术迈上了新的顶峰 。 , , 脚 、兮 阅斗 ’跳 亏谈药犷叮 气亡对瑞周口 图四 西汉 玉连体双龙佩 汉代玉龙 —生龙活虎 威力无 比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的繁荣发展时期 , 社会财 富的大量积累 , 王公贵族的 “ 争于奢侈 ” , 都促进 了玉器制造业的兴旺发达 。 “ 龙 , 东方之兽也 , 皇 帝圣仁 , 故仁德观 ” , 西汉初年 , 龙成为专制皇权 神饱满 , 各伸一爪共托兽面形饰 。 整体构图新颖 , 极为生动 , 是汉代玉器中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 年河北满城县陵山 , 号墓出土的丑撼挪双龙谷纹璧 。 , 璧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 , 双龙张口 , 相背昂 首挺立于璧缘上 , 脑后俄毛呈索形向上卷扬 , 体态 丰腆矫健 , 雕琢精致 , 纹饰流畅 , 为汉代玉璧中之 珍品 。 从其他出土的资料来看 , 汉代玉龙造型均注重 突出龙的神态和气势 , 特别是龙的身体上少见战国 玉龙那种繁密的装饰 。汉代玉龙经常出现在佩 、 磺 、 带勾 、 玉环和玉璧上 , 圆雕龙十分罕见 。 出廓玉璧 上的镂孔透雕龙 , 是汉代玉龙艺术中的代表作 。 汉 代早期玉龙之首近似战国龙的形状 , 风格与战国晚 期玉龙较为相似 。 到了中晚期 , 龙首逐渐变长 , 随 着龙首的拉长 , 龙嘴也相应开阔了 , 嘴角的长度几 乎相当于它的整个头部 。 嘴唇上翘 , 上 、 下撩牙尖 利 , 眉 、 额 、 鄂部的棱角分明硬折 , 角从头部向后 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鉴赏 指‘ 或向上伸卷 , 眼眶较大 , 上拱 , 眼球呈垂囊形 , 龙 体用一些阳线勾勒出各个部位及轮廓 , 或刻有简单 的变体勾云纹 、 形纹 、 滴水纹 、 柳叶纹等纹饰 。 体态依然呈卷曲状 , 但较战国龙动态大 、 气势足 。 而且线条婉转流畅 , 并常作前肢支撑 , 后肢弯曲或 直立状 , 或飞腾翻转 、 张牙舞爪 , 充满了威力无比 、 上天人地 、 无所不能的霸气 。 玉龙常用粗细相间的 线条勾勒而成 , 细线由于线条纤细 , 边沿隐约能见 毛道 , 因而称其为 “ 游丝毛雕 ” 粗线的特征十分 明显 , 呈婉转柔和状 。 起刀和收刀处 , 斜刀骤然尖 收 , 立体中间段刀槽宽阔 , 是典型的 “ 汉八刀 ” 工 艺 。 从琢玉工艺上观察 , 推磨 、 打凹 、 镂孔 、 细刻 , 使龙的强劲的肌理与生动的形态 , 达到了出神人化 的境界 。 汉代玉龙造型优美 , 生气勃勃 , 已从红山文化 那种简单的团形龙 , 发展到了有角 、 有尾 、 四肢齐 全 、 与后世相差无几的神龙了 , 是中国历史上最具 精神 、 最具魅力的玉龙 。 上起固定作用 , 外轮廓方整 , 细部以粗线勾勒各部 位 , 流畅而劲健有力 , 给人一种威慑的感觉 。 过去大量的 、 程式化的礼仪用玉明显消退 。 反 映在玉龙上 , 主要有龙纹缓 、 盒 、 册 、 带板 、 梳及 罕见并明显蜕化了的玉璧等 。 此时的玉龙与前期玉 龙的肢爪动态接近 , 但又有几处明显的区别 龙形 多为奔马形 , 这种形状的龙 , 躯体粗状 , 四肢较长 , 呈奔跑状 但是 , 颈长尾细 , 颈部 、 尾部和躯干的 差别十分明显 , 蛇形特征得以体现 龙角开始像鹿 角形 , 眼睛呈丹凤眼 , 特别是龙嘴很大 , 嘴角张开 , 超过了眼梢 , 上鄂显露的牙齿细密如梳板状 臀部 多飞翼展开 , 秃尾往往被压在后腿下 , 呈互相缠绕 状 , 给人一种充满自信的沉稳 、 踏实感 。 在唐玉龙 的雕琢上 , 其鹿角 、 蛇身 、 兽肢 、 鹰爪及流动滑润 的体态 , 雍荣华贵 、 丰富多姿 , 虽然夸张但不失尺 度 , 其体积感 、 量感均较强 , 气韵生动 , 为后来的 龙纹造型奠定了基础 。 宋元玉龙 —腾云嬉水 穿花过草唐代玉龙 —富态华丽 动感十足 唐朝政治安定 , 国力强盛 , 经济实力雄厚 , 文 化艺术发达 , 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时期 。 玉 器艺术在秦汉现实主义基础上 , 又受到雕塑 、 绘画 艺术的影响 , 以其雍荣华贵 、 乐观昂扬的姿态 , 展 露出瑰丽的新姿 。 而被统治者奉为神明的玉龙 , 此 时更是姿态各异 , 气度非凡 。 唐代玉龙不但继承了汉龙的基本造型和神韵 , 而且更加成熟 、 完善 , 富有一种流动向上的美感 。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白玉龙纹璧 , 一面饰对称的四朵 短脚如意云纹 , 另一面依璧形琢一条团龙 。 龙头上 长有双角 , 颈后飘拂着一缕发毛 。 嘴角阔而深 , 龙 身满饰细密的斜格形鳞纹 , 布局规整 , 一丝不乱 。 四肢呈前后运动状 , 爪为三趾 , 卷曲的蛇形尾有力 地盘绕于一条后腿上 , 龙的首尾之间还精心琢磨出 一火焰状宝珠 , 这种造型 , 似为后世流行的云龙戏 珠纹之伊始 。 这件作品构思巧妙 , 琢刻细致 , 可谓 唐代龙纹玉器之代表作 。 年西安市南郊曲江 池村出土的青玉龙首 , 巨目宽眉 , 高鼻长嘴 , 头 顶生双长角 , 耳后抿 , 嘴后三撮长须 , 以长方形体 势雕刻 , 顶部有一小孔 , 底部有凹槽 , 镶嵌在器物 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 它从战国时 期以前的蛇状条形 , 经历了秦汉时期的走兽形 , 到 宋代又恢复到战国时期以前的形状 , 头部增添了附 加物 , 龙体更加修长洒脱 , 并在矫健奔跃中透露出 清秀的美感 , 奠定了龙世俗形象的写实风格 , 使龙 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 与凤一起双双完成 了中国龙凤图案的基本定型 。 ” ⑩ 宋元时期的玉龙出土不多 , 但传世玉器中却时有 发现 ,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有一件宋代青玉龙首饰叫图 五 , 龙作张口露齿状 , 瞪目长眉 , 唇上卷 , 龙首 有双曲角向背弯曲 , 脑后披像 , 颈部有鳞纹 , 中空 , 两边各钻三孔 。 从各方判断 , 可能是车舆上的饰件 , 是不易多得的朝廷用玉 , 也是传世宋玉之孤品 。 故 宫博物院藏有宋代青玉兽耳云龙纹炉 , 炉腹在满饰 “ 工 ” 字形纹地上 , 浮雕一动感极强的行龙 , 龙的 后肢与尾部支于海涛之上 , 中挺后折 , 前肢悬空 , 细颈弯曲 , 龙首前视 , 长碱后披 , 尤如在海浪太空 之间飞驰翻腾一般 , 潇洒 自如 。 从资料中可看到 , 宋代玉龙不但作玉梳 、 炉顶 、 带板 、 带钩及玉佩件 上的附纹 , 还开始出现在玉杯 、 壶 、 盘 、 碗 、 枕 、 炉等大型 日用器皿上 。 与唐玉龙相比 , 宋玉龙精细 ⑩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有余而威武不足 。造型比较生动 , 奔马形特征消失 , 玉龙经常飞跃 、 游戏于海水云纹之间 。 头形和唐玉 龙基本相同 , 张嘴稍小 , 嘴角与眼梢齐平 , 上唇硬 折高翘 , 眼睛呈三角眼或凤眼 脚上基本为三爪 , 四肢较短 , 龙身的蛇形特征 日益突出 , 躯体滚圆修 长 , 体态十分优美并富于变化 , 或上升下降 , 或翻 腾跳跃 , 一改以往那种爬行龙 、 卧龙 、 卷曲龙的形 象 , 开始了龙的腾飞 。 可见明高镰 “ ⋯ ⋯宋工制玉 , 发古之巧 , 形后之拙 , 无奈宋人焉 ” 的高度评价 , 是恰如其分的。 元代玉器仍沿着宋代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道路 前进 。 其造型 、 图案 、 碾工都出现了新特点 。 北京 团城玉瓮亭内的读山大玉海 , 高 厘米 , 周长 厘米 , 重 公斤 。 厚重古朴 , 气势雄伟 , 是元 代的艺术珍品 。 虽然所琢海龙龙首与常见玉龙在五 官上稍有差异 , 但整个玉龙的肢体造型 , 与元龙并 无两样 , 元代玉龙也不乏造型 、 纹饰精美的作品 。 年西安市小寨南乡瓦胡同村出土白玉苍龙教 子带钩 , 一龙首为钩 , 长眼宽鼻 , 眼睛下凹 , 鼻梁 凸起 , 粗眉上卷 , 大嘴微张 , 露牙 , 头顶长双角 , 三束发须后抿 , 侧面看颈宽 , 腹上有一小璃龙爬行 , 整个造型矫健有力 , 姿态美观 。 一般而言 , 元代玉龙 , 三 、 四 、 五爪都有 , 以 三爪常见 。 元玉龙长发 , 除沿用单股飘拂形状外 , 增加了二股 、 三股式长发 , 而且有的由后掠转呈反 冲状 。 龙纹在形式上 , 大多为小头 , 细颈 , 身躯修 长 , 四肢矫健有力并作攀附状 , 造型升腾翻飞 , 粗 放潇洒 , 尽管身躯不像唐宋玉龙那样粗壮 , 然而其 神 、 形仍旧蕴藏着一种力量和威严 。 在雕刻技术上 , 除了以往的浅浮雕 、 扁平单层透雕外 , 还出现了多 层透雕和立体透雕的作品 。 这种艺术即增添了玉龙 腾云嬉水 、 穿花过草的神气 , 又表明了龙之变化莫 测 、 神通广大的本领 , 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龙由敬 畏到喜爱的思想感情 。 明清玉龙 —细致繁缉 千姿百态 图五 宋代 青玉龙首饰 明清时代的龙纹比比皆是 , 宫殿楼阁 、 桥梁石 板及工艺美术品中都雕刻绘制有大量的龙纹图案 , 为我们对玉龙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 明代玉器生产比前期更为广泛发达 , 出现了工 艺美 、 装饰美及商品美的新特点 。 玉龙除在玉带板 上出现外 , 还见于玉答 、 玉馨 、 玉玺 、 玉带钩 、 玉 佩饰及玉器皿上 。 明万历皇帝陵墓出土了一大批玉 器 , 玉材精良 , 玉碗 、 花耳玉杯 、 玉爵杯等 , 都用 黄金宝石置盖配托 , 用料 、 做工不可谓不精 , 然而 受时风的影响 , 玉龙的形象动态无法免俗 , 与明代 以前的玉龙相比 , 缺少生气与灵气 。 明代玉龙纹饰造型较之唐 、 宋玉龙有了很大的 变化 , 特别是中 、 晚期的玉龙 , 在气势上大为逊色 , 缺少生气 , 简直有点图案化 。 玉带板 上的玉龙表现最为明显 图六 如 意云纹的大鼻向上翻卷 , 两旁有上 冲的长三角形的龙须 , 龙首相对夸 大 两只眼睛呈饼形 , 呆滞而无生 气 , 或水平或歪斜或垂直地并在一 起 发毛大多向上或向前冲去 , 尾 巴 少见秃尾 , 可见尾端分叉弯成卷云 , 中心冒出细毛纹 龙爪有三 、 四 、 五 爪形 , 四爪居多 , 一般都琢成明代仅 见的所谓风车形 , 看似刚劲 , 但缺乏 内在力度 龙鳞用斜直线划成细密 的方格纹 、 菱纹 , 晚期呈略为稀疏的 三角形 龙躯体从颈至尾几乎一般 粗细 , 过分纤细而且带条状的身躯 , 毫无应有的肌理 、 胸腹 、 颈尾的结构 舀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图六 明代 白玉揍空龙 纹带扳 性变化 。 当玉器工艺发展到了清代 , 尤其是乾隆年代 , 则进人了极盛时期 。 较之明代 , 清代玉龙又恢复了 健壮的体态 , 而且龙的造型及纹饰 , 古今掺杂 , 随 心所欲 。 从大量资料来看 , 一般身躯较明代粗短 , 虽然也是弯绕扭曲 , 但龙的气魄已经丧失殆尽 。 龙 首宽短 , 龙角分叉粗壮 , 头盖骨隆起呈瘤状 , 发毛 多而蓬松散乱 , 鬓眉用僵直的锯齿形表示 , 两根鼻 须下垂 , 眼睛习用虾米眼 , 方形脸 、 头 、 眼 、 鼻 、 口 、 须均刻划琢磨得细致繁褥 。 龙爪伸张 , 不再团 成球状 , 显得毫无力量 , 缺乏生气 。 另外 , 不少玉 器上的玉龙纯粹被琢成图案化了的工艺造型 。 故宫 博物院藏一件和闻白玉执壶就是典型 , 龙尾可以是 支钉状 , 龙嘴可以是朵云状 , 龙身可以是弯柄体 , 龙鳞可以是四字纹 。 清代的琢玉工艺相当发达 , 苏州的莹润奇巧 、 扬州的抒情大作 、 北京皇室造办处的改制加款 、 新 疆伊犁的浑厚朴实 , 使中国玉龙造型纹饰艺术千姿 百态 、 别开生面 。 此时最好的玉料得到开采和利用 , 玉龙的作品以玉料而言 , 色质最为丰富 、 优良 , 而 且屡出巨制 。 工艺上丝丝人扣 、 无懈可击 , 创造了 刀法细腻 、 灵巧逼真 、 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 但因 过分注重技巧和琢磨等方面的精细 , 使玉龙在形象 上完全失去了起源阶段动物原有的质朴清新 、 勃勃 生机 , 以及发展和成熟时期的张牙 舞爪 、 腾云驾雾 、 无所不能的张狂 霸气 , 而显萎靡不振 、 老态龙钟之 态 , 或躲于云间 , 或攀缠于玉器的 肩 、 颈 、 把或口沿边上 , 甚至连皇 帝的玉玺 — “ 皇帝之宝 ” 上的雕 龙 , 也是无精打采 , 毫无威风凛凛 之气概 。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龙纹造型 , 踏着时代的步伐 , 历经数千年的变 化发展 , 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它那矫健的身 躯 , 不断变化 、 不断丰富的形象 , 深具中国各时代的文化特色 。 随着 新中国的建立 , 人们不再把龙当做 专制皇权的象征 , 而是把它当做民 族文化的象征 , 从而成为激发爱国 热情 , 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 注 释 ①刘志雄 、 杨静荣 《龙与中国文化》 , 人 民出版社 年版 。 ②辛岩 《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 , 《中国文物报 》 年 月 日 。 ③翁牛特旗文化馆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 《文物》 年第 期 。 ④⑤孙守道 《三 星他拉红 山文化玉龙考》 , 《文物 》 年第 期 。 ⑥楚戈 《商周时代的象征艺术》 , 台湾 《故宫文物月刊 》第 期 。 ⑦尤仁德 《商代两周玉雕龙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 《文物 》 年第 期 。 ⑧徐乃湘 、 崔岩峋 《说龙 》 , 紫禁城出版社 年版 。 ⑨ ⑩卢兆荫主编 《中国玉器全集 》秦 · 汉 —南北朝卷 图 , 图 , 河北美术出版社 年版 。 杨伯达主编 《中国玉器全集 》隋 图 , 河北美术出版社 徐华档 《中国的龙》 , 年版 。 轻工业出版社 唐 —明卷 , 图 年版 。 函
本文档为【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31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31
浏览量: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