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陶瓷历史与制作小赏

陶瓷历史与制作小赏

举报
开通vip

陶瓷历史与制作小赏陶艺欣赏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

陶瓷历史与制作小赏
陶艺欣赏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而中国仅能说是瓷器的故乡。我们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陶的制作历史大概分为八个阶段:1.新石器时代的彩陶;2.夏商周的釉陶(第一次飞跃);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第二次飞跃);4.隋唐五代的南青北白;5.宋代的五大名窑;6.元明时期的青花;7.明朝的紫砂;8.清代的半透明釉(第三次飞跃)。其中,陶的制作有过三次大的飞跃。 彩陶 中国出现陶的时间大概是在距今8000~9000年,称为新石器彩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出土彩陶的马家窑,及大汶口文化。那时的彩陶主要有黑,红两种颜色。我们知道,陶土显红色是因为土里含有FeO,只要经过一定的手段,我们是可以从矿石里富集出来的,而黑色的是什么呢?是MnO,但令人好奇的是,它在泥土中的含量很少,我们的祖先们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是怎样获得的呢?中国陶艺制作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不解之谜啊。 釉的出现 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国陶艺出现了第一次飞跃---釉的出现。陶本身是很粗糙的,又渗水,而且颜色又不好看,是不会有人拿它做装饰品的,所以之前陶并不很流行,但随着釉的出现,人们渐渐开始喜欢使用陶器了。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釉的厚度也在增加,晶莹程度也越来越好,所以很多被挖掘出来的陶瓷器,虽然历经千年,依旧历久弥新啊。 秦兵马俑 到了秦代,出现了陶俑。俑是使用木制或陶俑的人或物的雕塑作品,以替代人和实物的殉葬品。在以前,人们的观念中有“事死如事生”的想法,认为人虽然死了,但还是能在另一个世界里享受,所以就有了殉葬的制度。把活着时所拥有的财物,陪葬在主人身边,这样到另外的世界里,仍然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当然殉葬制度是有等级限制的,等级越高殉葬的物件也就越多。不过,在出土的物件中可发现,并不是完全遵照着制度来的,大多数墓中的物件都2倍多多余本该有的数量。在秦统一天下后,由于战乱,社会的有效人口迅速降低,没法再拿活人殉葬,于是就出现了俑。因为,秦始皇要防止复辟,严格控制高温场所,避免冶炼金属,所以秦殉葬的陶瓷很少。然而到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兵马俑是完全写实的,是根据当时军营里的每一个将士的脸制作而成的,就连马也是,样子惟妙惟肖。老师给我们放出了图片,教我们识别将军俑和士兵俑。其中士兵俑还有根据兵种不同而划分了好几种,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立射俑和战袍武士俑。他们两种都是没穿盔甲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立射俑是位于军队后方射箭的,他们面容愉悦,因为他们一般不会遭到攻击所以是不用穿盔甲的,这可以说明秦代的科技是很发达的,他们的箭射程是很远的。而战袍武士俑却是站在军队的前面的,他们则是一脸凝重:秦始皇采用了商鞅的意见,在军队里设下了等级制度,只有立了战功的人才会提拔,那些站在前面的人可以说是敢死队,他们没穿盔甲就会比较灵活,只有杀了敌人才会有穿上盔甲的机会,这样的制度,使得秦兵有着虎狼之师的威名,毕竟想活着只有不断的拼命啊。 在出土的兵马俑中我们发现,其实兵马俑是上了颜色的,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许多颜色剥落掉了,有的则是在接触到氧气迅速氧化掉了。这些颜色色系广泛,除了代表皇室贵胄的黄色,还有令人钟爱的紫色。紫色是一种神秘的颜色,它不仅好看,更多的是它不容易合成,所以稀少、高贵。它的成分其实是硅酸铜钡,但让人惊讶的是,自然中本不存在硅酸铜钡这一物质,这一物质还是某位科学家实验中意外获得了,那么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得到它的呢?确实是不得而知啊。 当然,为我们所震惊的不只是兵马俑这一世界奇观,还有别的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那就是青铜剑的制作。我们之前讲过,殉葬是有制度的,我们也该知道,当时的人民是崇尚周礼的,什么都讲个礼,所以在武器的使用上,也是有礼的体现。只有当你的权力越大,你的武器才会越长,这个当然也有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各地的科技水平。老师有在跟我们讲述了一遍靳柯刺秦的故事,我们知道越王勾践的剑是60多厘米,而秦始皇的剑有多长呢?在秦剑尚未出土时,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有些猜测,在出土后发现秦皇的剑有91厘米长,确实在荆轲刺秦的时候,王开始会拔不出剑。可这样而来又有一个问题,青铜剑是铜跟锡的合金,可是这个合金的比例是怎么得来的呢?铜多的话剑的韧性较好,但太软,伤不了人;锡多的话是够硬了却变得很脆,剑容易断。秦皇的剑那么长又是如何调配这青铜的比例呢?虽然有学者作出解释,但真正的原因恐怕只有穿越回去才能知道吧。 汉俑 到了汉朝,秦代的很多制度还是给承袭下来,在汉朝立国的四百年余,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时候的俑有1.体量小,数量广,分布广;2.取大势,去繁缛,寻求精神内质的体现;3.内容丰富,取材广泛的特点。种类有车马俑和人物俑。西汉和东汉的人物俑有些不同。西汉的人物俑身材高大,动态较小,神情朴实,反映面不宽。主要是有秦遗风,地方色彩弱,一致性强,中央集权,受京都文化影响。东汉的人物俑则有相对大的成就:外表表现不重细部轮廓,动态丰富,心里内容表现出色,反映面宽。这是因为东汉地方庄园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依附性强的封建制度兴起。 唐三彩 到了唐代,陶艺制作可以说是到达了巅峰时期,这主要是唐朝时期的经济文化,国情决定的。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经济繁荣,皇室对陶艺制作也不加干涉,所以各种陶的制作都有萌芽,甚至发展。其中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的就是---唐三彩。首先唐三彩这一名字并不是由当时的人取的,而是后代的人,根据出土的陶器的颜色大多是绿、蓝、白而取名为唐三彩。这我们就奇怪,唐三彩的制作精美,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老师解释说,唐三彩其实只在唐朝流行过一段时间,其后不知何种原因,所有关于它的一切信息,包括制作方法都没有了,甚至连当时的后一辈的人都不知道有唐三彩的存在,所以没有关于它的任何文字记录。直到我们挖掘出来后,才知道唐三彩是有存在过的。当时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为什么这种制作精美的陶器会被人给遗忘,会在风行后销声匿迹?看来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啊。唐三彩是以白色粘土为胚体,以1000度的高温烧制,待素烧坚固后,上釉,在900度的温度下再次烧结。它多用于陪葬,少实用。 五大名窑 如果对陶器有点爱好的人都知道宋代出了五大名窑,他们以造型古朴雅致、平淡含蓄、颜色纯净,追求釉色的清醇静谧而闻名。这些名窑有的现在依然在制作,深受大家喜爱。 五大名窑指的是: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钧窑。其中最为神秘的当属汝窑了。 汝窑,最让本人着迷的,是宋徽宗发明的。它的颜色有别于其他的蓝色或青色,它是那种雨后朦朦胧胧,水分比较重的天的颜色,称为雨后天青蓝。这种颜色的陶器,看起来比其他陶器更为灵动。它的浅青色符合宋代对美的追求,平易隽永,淡泊含蓄。然而因为是宋徽宗自己发明的,所以它的做法并没有流传下来,尽管当时也有官窑在制作,始终不及徽宗做得好。而且,徽宗遗留下了的作品,也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都可以说是拿钱和无数次尝试砸出来的。 定窑是继承唐代越窑的白瓷,为官府宫廷制造,属官窑。 而官窑,此官窑非彼官窑,它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钧窑,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青花  到元代,蒙古军入侵,摧毁了很多窑,由于昌南地理位置好,所以幸存,而其他各地的制陶师傅也都汇聚于此,因此制作出了很多闻名天下的名品。 昌南:宋景德年前,以年号赐名昌南为“景德镇”,尽迁各地名匠于此。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紫砂 明代闻名的是紫砂,紫砂生产地是江苏宜兴。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不同于陶器或瓷器,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课程学习:课程上老师依次向我们介绍了个年代的陶瓷作品,也为我们放过几段相关视频,不得不说陶瓷艺术十分引人入胜。当然,吸引我的不只是精美的陶瓷作品,还有许多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奇妙之处确实让我们这些后人叹为惊止,佩服不已。有时也真想能够穿越回去,看看先辈们是如何制作出这些惊人之作! 陶艺制作 第一节课:捏泥 老师主要介绍有盘条,盘条制品不容易制得,因为是完全手工所以十分珍贵。但本人在制作过程中,没把握好盘条的粗细长短,条上有裂纹等各原因,最终放弃制作。手捏作品主要是要捏得像,要让别人知道你做的是什么,老师讲了一个关于红金龙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本人手捏的作品有一个笔筒,一个杯子(最后没找着),以及一个,额,没想做成烟灰缸的烟灰缸。。。 第二三节课:拉坯 这次的泥相对硬一点。老师教了十二字口诀:由里及外,由下至上,逆向而行,还有一句忘了。。。制作过程,首先是揉泥,将两块或者三块泥揉匀,时间是5到10分钟。之后将揉好的泥用力砸在机器的中心,如果泥不正,可用手将其扶正,一边用力挤泥,待泥扶正后,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拉至成型。切记是挤泥,不是压机器。这个本人觉得,要注意先把泥的高度拉起来,在扩大它的容积,不过做起来确实不容易,高了泥容易塌下来。最后就是用剪刀手将作品弄下来,一般应该在作品下面留一段距离再剪,本人距离把握的都不是很好。 第四五节课:修坯 用工具将作品的厚度修至适当。在修的过程注意拿作品的位置,应该握住作品下半部分,因为上面很容易捏碎,我同学在修坯的过程就是在握作品以及力度方面没控制好而修坏三件作品。老师教导说,尽量修外面不修里面,有裂缝要将其刮干净,否则留有空隙,在烧制过程中会爆裂。用刀修泥主要是挤压泥,泥会以层状脱落,这是泥很厚的时候所用工具,在不很厚的时候好换成其他工具。最后要做出圈足。 最后一节课:上色 将作品补水后,可以上彩釉或者透明釉。彩釉是胚体通体一种颜色;透明釉是可以在上面用彩色的釉画出图案,之后上釉。补过水的作品要在20分钟内完成上釉。本人共有六件作品,分别上了青色,粉色,咖啡色,两件柠檬黄色以及一个透明釉。目前十分期待作品烧结成功。 课程学习: 拉坯过程特别有趣,老师还会讲一些以前同学的趣事,让我们大笑不已。做陶的时候,还放着音乐,感觉特别享受。虽然这是学校里德一门课程,但我感觉却是一个十分享受的学习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有些短暂,希望有机会还能再做陶。
本文档为【陶瓷历史与制作小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793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2-03-30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