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之南》解说词

《河之南》解说词

举报
开通vip

《河之南》解说词 第一集大河之源 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在炎黄二帝的时代,甚至在以后的秦汉时期,流淌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流,曾经密如蛛网,但是只有黄河被称作河,而其他河流则只能叫做水,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 就在河南西部的渑...

《河之南》解说词
第一集大河之源 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在炎黄二帝的时代,甚至在以后的秦汉时期,流淌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流,曾经密如蛛网,但是只有黄河被称作河,而其他河流则只能叫做水,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 就在河南西部的渑池县有一个村庄名叫仰韶村,与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一样,今天的仰韶村并没有特别之处,浸润着绿意的麦田,悠闲自在的老人,黄色的土丘,还有躺在泥土里静默的青石板。似乎,仰韶村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是,当仰韶的老人摇动辘轳老井的一刹那,时间戛然而止,从大地深处缓缓升起的,却是华夏久远的过去。1921年的一天,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了仰韶村,1914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聘请他当农商部的矿业顾问。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听说河南那边有一些化石,所以派了一个化石标本的采集员,到了渑池的仰韶村采集化石,采集到了一些生物化石,但是那个采集员同时发现有很多石器,他带了几百件石器到北京,安特生一看,哎呦,中国有这么多东西,当时他对考古也有一些基本的知识,他一看,这一定是一个史前的遗址,所以她自己就去调查,调查以后,发现了很多的所谓灰坑,在那个墙壁上都可以看得出来,然后发现一些陶器,陶器里面还有彩陶,画花的图片,它就非常感兴趣,因此就跟中国政府申请,再跟当时中国的地质调查所的一些工作人员共同在仰韶村进行挖掘。 这一次的挖掘,安特生给中国人带来了考古这个专业概念。更带来了一处遗址的发现,一个新的文化断代,那就是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在安特生之前,有些外国学者或传教士,曾经宣扬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没有自己的石器时代。 “中国石器时间亦见之,但甚鲜少,中国从来未有石器存积一处,形色具备而能使吾人定论其时无金属之助而专恃石器为生者”-------美国●劳弗尔 1951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带领考古调查团对仰韶村再次进行了调查发掘,在遗址中发掘了出土了大批的器具,由用于农耕的斧、铲、凿、锛等,由用于狩猎的石镞、弹丸、石饼等,还有用于纺织的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这些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作为新石器时代标志之一的制陶技术,仰韶的彩陶烧制工艺已经很成熟了。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的彩陶双连壶,工艺精湛而巧妙,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病陶器上各种各样的的饰纹,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朴素、粗犷,却又和谐统一。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注入了许多精神的内容,先民的审美意识破土了。 2002年初,在三门峡灵宝市西坡遗址黄河岸边,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特大房屋。 马萧林(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这所房子的面积,居住面呢,它也是半地穴的房子,居住面达到了204平方米,整个结构上,外面还有回廊,加上回廊的占地面积,总共这个遗址达到516平方米,像这样规模的房子,不用说在黄河中游了,在全国来讲,这个新石器的遗址,可以说,目前来讲是最大的一所房子。 这是一座具有殿堂性质的建筑,考古学家们在惊叹我们的祖先安居的才华的同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规格如此之高的大房屋,当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此居住呢? 河南襄城县里,一块巨大的砖雕照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砖已渐渐腐蚀,但其中的图案尚能分辨。据专家考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黄帝采铜。中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创世纪人物是五帝之首的黄帝。《史记》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首山就是先在的襄城县南屋里,而铸鼎荆山的发生地便在,灵宝市的阳平镇,与西坡仰韶文化遗址比邻。《史记》记载,黄帝铸成的时候,天上飞来一条大龙,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七十多人跟着骑了上去,剩下的那些小臣子不能骑上龙背,就都抓住龙的胡须,终于龙的胡须被拔下来了,黄帝的一把弓也掉落下来,百姓们仰望着已经升天的黄帝,就抱着黄帝的弓和龙的胡须号啕大哭。 “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史记》 灵宝铸鼎塬上的黄帝陵,相传为黄帝的衣冠冢,黄帝陵前建有一座黄帝庙,创于汉唐,这里保存的唐贞元十七年《轩辕黄帝铸鼎塬碑》,是国内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轩辕黄帝年代最早的碑刻。铸鼎塬或是黄帝的衣冠冢,与西坡仰韶遗址咫尺之遥,遥远的时间又是如此的相近,五帝时代究竟是信史还是传说?这,是一个令国人费解的难题。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帝铸鼎塬这个说法,你看起来不是一个空谷来风,它不是空的,你到登封王城岗也是一样,为什么叫王城岗?当地河南人说话,王城和皇城分不开啊,皇、王分不清的,到底是王还是皇,他们说不清楚。当地人就是说这是王城。皇城或王城真挖出来了,那怎么回事儿?说明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可是它有史实的宿地,可是这个宿地怎么解释,那是将来我们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是作为前提,所以对于五帝时代,我们要认识到,你要从具体的年代,最近我常常到处去讲,中国的商代和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基本差不多的,中国的夏代和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基本也是差不多的,差不了几十年。而中国的五帝时代就相当于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古王国时期也是一样,有很多的神话传说,很多的故事,而且很多的听起来好像是很不可信的一些东西,可是它是历史存在,中国的五帝时代也肯定是如此,至于说五帝究竟是应该怎么解释。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令人疑信参半的神奇传说,才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瑰丽而神奇,丰富而精彩。如果说仰韶文化使中华文明的源头容颜初展,那么,仰韶文化的渊源又在哪里呢? 裴李岗村位于新郑县,《帝王世纪》记载,新郑县古有熊国之墟,黄帝之所都也。1951年,在黄帝故里的裴李岗村,农民们在平整土地中常常发现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之类的器物,那时村民们还不知道这些奇特的石器里裹藏着怎样的文化秘密。它们不只为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它便可窥见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一角,将我们带入七八千年前的文化。 裴李岗村村民:“那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些石刀、石铲,犁地就犁出来了。那时候挖出来的东西还不知道是啥,不知道啥家伙,就把它扔了。他挖了还往那坑里推,四四方方的还带四条腿,磨的光光的。那个时候的人还不知道穿衣裳,那人的个儿都大,一丈多高,挖出来那个人,骨头节都这么长,腿节子可长,比现代人可高多了。最早最早的根本的根在这。” 1977年的4月,裴李岗村的村民将一块搓衣板模样的大石板扛到了县城,交给了县文管局,这块石板终于撬动了对裴李岗村遗址的开掘。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标本进行放射炭同位素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885年±480年。 ------1978年第二期《考古》 裴李岗遗址面积达两万平方米,四次挖掘共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包括各种石器和陶器,还有骨器。我们的先人正是用这些石斧、石铲进行耕作,种植粟类植物,用石镰来收割,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粟粮,从开垦、播种到收割、加工,用骨针、骨锥等骨器来缝补缀合,用壶、钵、罐、碗、勺和鼎等来盛物,耕作的工具一应俱全。8000年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还处在人兽杂处,茹毛饮血的时代,而裴李岗村已进入了原始氏族社会,农业已经在这里产生,一场伟大的革命开始了。 就在《考古》杂志公布了裴李岗遗址这一重大发现的八月,考古工作者在南召县云阳镇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经专家考证,其年代与北京猿人化石时代相当,这也就意味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手足胝胼,耕耘着黄河中下游这块富饶的土地,而这些同样出土于河南的斫器、大尖状器、石球、砾石、石核及石片等旧石器,其时代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下层相当,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四五十万年,这些看起来还相当粗糙简陋的器具,传递着几十万年前先民们在中原大地上劳作的信息。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这些遗落在河洛之间黄土地下的文明碎片,守望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向我们发出神秘的召唤。最神秘的是文字的出现,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从远古走来的漫漫长途中,文字的出现使他们从传说进入信史,被尊为字圣和斯文鼻祖的仓颉,就是今天的南乐县人。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今天不管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要请仓颉神评判一番。(当地群众唱:可是那山可得对那庙,那一家大神给我清明,我虽然只把老爷叫,叫一声仓颉老爷。)关于仓颉有很多神话,相传仓颉相貌古怪,有四只眼睛,有书写绘画的天才。仓颉仰观天文、俯察万物,天上的星斗、龟背的甲纹、鸟的羽翼、山川的形势,都通过仓颉那怪异的眼睛收摄摹仿,变幻成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文字。 昔者仓颉作书,耠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 几千年来,中原人一直将“天雨粟,鬼夜哭”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纪念着,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字的创造是划时代的大事。当然,仓颉造字的说法,并不能作为文字起源的依据。汉字的发明,绝非一人一时之功,那是时间和智慧的造化。 当我们的先人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刻画符号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这些简练而醒目的符号,竟然萌生出了伟大的文字。从与制陶有关的记事符号到日臻成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那是三千多年前的创造,但是发现它只是107年前的事情。 1899年的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屡治无效,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引起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好奇,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划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翼翼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划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突然,他从那些刻划的道痕中看出了雨字,接着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1909年,学者们得知甲骨文出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而研究判定这里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追溯中华文明的眼光又一次被吸引到中州大地,聚焦于往日毫不起眼的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直接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出现,这令考古学家们猝不及防。在他们看来,一个成熟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大约需要2000年,然而在殷商甲骨文之前,夏代甚至更遥远的过去,文字一直藏匿在历史的深处,让探寻者一筹莫展。 1984年,在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裴李岗时期的遗址,距今有八千年。遗址中的甲骨带来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舞阳贾湖这个遗址,裴李岗文化,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舞阳贾湖它有甲骨文,在甲骨上面它刻着符号很像文字,应该说舞阳贾湖的刻划符号是全世界人工刻划符号里面最早的,它这个时代,应该在全世界说起来属于最早的之一,至少是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你们看见它用禽类的腿骨做的笛子,还可以吹响,说明这也是一个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呢,在河南广阔的中原大地上这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说有天书,我们说考古就是地书,过去有学者说是无字地书,现在不但无字,有的时候还有字,所以这部地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很好地探索。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早已被历史湮灭。唯有古中国的甲骨文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演变至今。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实际上在周代的文献里面就讲,维殷先人,有册有典,就是说在殷代也就是商代,他们已经有册,就是一册一册书的册,有典籍。这个册和典籍绝对不是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发现,也许没有保留下来。那么在《尚书》里面有商书,比如说盘庚迁殷的盘庚三篇,这个市商代比较大篇的文字。我们想啊,商代应该是有更多的文献,但是毕竟我们现在发现的大量是甲骨,初步统计有十五万片左右的甲骨,这些甲骨上当然有很多文字,有一个好处就是说,商代的人信神,他什么事都占卜,因为他什么事都占卜呢,所以这个甲骨文里面,也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战争的问题,打猎、狩猎、田猎的问题,求雨、求丰收、求年的问题,哪怕是生小孩的问题,它都有,很多很多方面。所以,这样甲骨文也就成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的档案库。 在对甲骨文做了几十年研究之后,考古学家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直接刻写在甲骨之上的卜辞几乎涉及到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透过这些成熟的文字,折射出了中原文化的时代特性。而伴随着甲骨文字出现的青铜大鼎,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第二集 大河之民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追溯中国历史,此话老少皆知,在中原更是如此。 桐柏,世称盘古之乡。桐柏流传的神话里,盘古使用的道具不是一把斧子,而是农家常用的石磨盘,盘古也不是一个人登场,还有盘古的妹妹。当盘古兄妹各自站立一个山头,同时向山下推动石磨时,奇迹出现了,石磨在山脚合二为一,盘古兄妹完成了婚配,人类的繁衍开始了。 与盘古神话异曲同工,西华县城的女娲补天也在讲述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故事。由此演变的伏羲、女娲兄妹二人抟土造人的传说,诞生了淮阳的泥泥狗。淮阳人说,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神陵庙的神狗。又说,这用黄土捏成的泥泥狗身上虚幻神秘的纹饰符号,其渊源来自于伏羲、女娲时期的生殖崇拜。中华大地的创世神话,在中原被如此地生活化了。伏羲陵墓位于淮阳城北,位居三皇五帝之首,中原人将伏羲视为人祖,因此当地人称伏羲太昊陵为人祖庙。伏羲陵墓最早建于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来到太昊陵观瞻,三国的曹植拜谒之后留下《伏羲赞》。唐宋年代,随着祭祀人群的不断增多,太昊伏羲陵越建越大。陵园内现存的建筑是明代的风格,结构与明代的皇宫相仿。明代的皇帝将京都建筑风格用在这里,足见其追念汉民族始祖的心迹。 新郑是黄帝的故里,黄帝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所以称轩辕氏,而黄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据史料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走向了华夏的四面八方。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分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国语》 位于安阳内黄的二帝陵庄重而无外界的喧闹,二帝陵敬奉的是五帝之列的两位帝王,颛顼和帝喾。根据《史记》记载,黄帝、颛顼、帝喾三人出于一族,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而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族侄,他们都姓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06年,淮阳举办了中华姓氏文化节,引来海内外数十万华人的朝觐。由姓氏而对生命个体来源出处的追究,对民族始祖的景仰与崇拜,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景观。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研究所所长):中华民族的姓氏,我们现在见到的是11969个,其中有4900多个是属于没有来源的,就是没有标明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只是古代曾经用过,还有2200多个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这样合起来有七千多个姓氏。我们经过研究以后还下剩4820个姓氏,我把这4820个姓氏反复进行了研究,那么其中有1834个姓氏起源于河南,这是一个大概念,1834个从姓氏数量上来说占了38%,就是1834占了4820的38%。但是从人口上来讲,那么这就比较多了,占80%到85%以上,占汉族人口的80%到85%以上。 鹿邑是老子李聃诞生之地,也是李姓发源地。中华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7.9%,即超过8700万人。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姓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商纣时期,那时有一个法官,最高法院,他那时不叫法官,叫理官,理就是道理的理,这个理官和商纣王政见不同,结果就是获罪被杀,不但要杀他,还要追杀他的妻小,结果呢?他的妻小就带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叫理利贞就逃跑了,逃跑了以后就避难了。逃跑了,饥饱劳碌,道上很乏。饿得够呛,后来在一棵树底下休息,一抬头一看树上结了好多果子,所谓果子就是木子,所以树上结的果子就是木子,后来木子李,吃了好多树上的果实就赖以活命。结果就干脆,把自己原来的那个理姓的理该为木子李。 从商纣的理官到东周的李聃,二百多年间,李姓一直居住在中原,并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是李姓天下,作为国姓,300年的唐代历史中,李姓枝繁叶茂。当时,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予李姓,李姓人口由此膨胀开来。 淮阳陈胡公墓香火鼎盛,陈氏后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字叫妫 满,是舜帝后裔。妫满是武王伐纣的功臣,牧野大战中,妫满献出攻心战的良策,立下奇功。西周建立后,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妫满自然名列其中,被封为陈侯,武王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了妫满,称为胡公,妫满建立的陈国就是今天的淮阳。淮阳人至今还用竞龙舟,这样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先祖妫满的敬仰之情。历史上,封王后的妫满颇有建树,深受臣民爱戴,为庆祝立国三周年,妫满率陈国子民来到太昊伏羲陵举行祭祀活动,三拜九叩之后,妫满先谢初祖伏羲的恩德,祈求初祖保佑陈国风调雨顺,子孙永昌。自此,众人皆以国号陈为姓。植根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而伴随着中华姓氏的播迁,深藏其中的则是汉民族的万千劫难。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首当其冲。 西晋永嘉年间,一场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战争持续了十五年,史称八王之乱。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使中原杀戮不止,战争笼罩下的洛阳城到处是残垣断壁,仅311年洛阳一战,洛阳城内,王公及百官以下被杀就达三万余人。中原百姓,在锋镝之下辗转沟壑星散四方。中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爆发了。此次迁徙方向集中于今日安徽,以及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区,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江而至今日赣南及闽边诸地。史料记载,中原衣冠随晋渡江者百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据统计,南渡人口达达90万之多。这是一次悲惨的迁徙,历史为其定名为衣冠南渡。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白骨露野,哀号之声,感伤和气。 ---------《晋书》 “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这是后来者白居易诗中的洛阳桥,也是今日的洛阳桥。公元308年,洛阳桥上却是一片哀嚎,那些中原仕宦大族,惶恐不安地多路南逃。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西晋末年,西晋王室发生内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那么后来,中原的所谓的这些仕民被迫南迁,到南方,东南地区建立所谓的南朝,建立东晋南朝。这一次是我们中原文化第一次南迁。我们大家知道,南方的文化,实际上到了汉代的时候,按照文献记载,还保留了很多非常原始的一些状态。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南迁,把中原最先进的文化,带到了东南地区,后来对我们整个东南地区,以及南方整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像福建地区,当时西晋末年,当时有所谓的八姓,这八姓都是讲中原的姓氏。 所谓的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都是河洛大族人家,一路南下的中原氏族,到泉州竟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山川地貌与故乡洛阳极为相似。于是,远行的脚步停下了,这些中原大族将此处取名为晋江,以遥祝晋王朝平安,将当地的两条河川命名为晋江和洛阳江,并在洛阳江上兴建了洛阳桥,以示对故国西晋、故土洛阳的纪念。定居于此的中原汉人,自称河洛郎。 迄今遵海而居,横江而渡者,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 ----宋●蔡襄《洛阳桥记》 唐朝初年,福建九龙江流域,当地闽越族后裔,以及蛮獠族与南迁至此的汉人经常发生摩擦,以至于爆发了蛮獠啸乱。公元669年,高宗诏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平定。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唐代有兄弟陈氏兄弟,陈政、陈敷、陈敏这哥三个也很厉害,带兵当中,他的兵源里头的姓氏很多,第一次带兵出去的时候,大概有八十多个姓氏,八十五个姓氏,他的将校们都是各个家族里头的,陈政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叫陈元光,也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实际上从中原地带,从河南,从河南的固始,河南在历史上称光州。从固始带着一帮人马就杀向漳州福建,所以他带走的八十几个姓氏就在那一带活动,这些人后来很多的后裔就奔台湾去了,所以台湾人在追宗觅祖的时候,一、到漳州,从漳州又到固始。 固始陈集乡的陈元光家祠,正堂上方“威震闽越”异常醒目,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的传奇,至今还为海外寻根者津津乐道。陈元光评定叛乱,在泉州、潮州建州设县,开发漳州,陈元光因此被闽粤人尊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对老兵老将实行了奖励退役的政策,并提倡与当地土著妇女结合。使得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成为当时闽粤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当年,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都以唐朝军人为荣,自称为唐人,当这些后裔们再次从漳州等地移民到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时,大都延续了唐人这一称呼,这也是海外唐人街的由来。 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原移民潮,尚未完全消退,黄巢发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时间长达九年的农民战争,中原人再一次踏上了南迁的道路。在此期间,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领乡民义军5000余人,经南昌、赣州进入福建,攻陷长汀、漳州等地。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他们也是我们的光州固始人,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固始县,他们当时带领所谓的固始籍以及固始周边的中原士民,在当时中原内乱的时候,在福建地区,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这个闽国,在当时中原动乱的时候,福建地区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把中原像科举制,非常先进的这些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典章、文化带过去,对整个福建地区到明清时候成为一个文化之乡,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那么,王潮、王审知以及随他而去的这些中原士民,包括固始籍的士民,那么这两批,按照我们的研究大概有64、65个姓氏,这些姓氏基本上奠定了福建和台湾姓氏的格局。这些人基本上都号称所谓中原的我们光州的固始籍的他们的后代。 如果说唐中叶陈元光,以及唐末王审知时期的迁徙带有一定的主动性,那么,宋靖康之难导致的中原大迁徙,又是一次因战乱而致的惨烈一幕。 五百人为一队,虏以数十骑驱之,如驱羊豕(shi),京师人不能徒走远涉,稍不前,即敲杀。遗骸蔽野。 ------《汴都记》 金人入宋,除掠夺财物外,还大肆掠夺中原的汉人,强行迁往漠北,仅靖康三年三月,中原百姓被迫迁徙者达15万之多,更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高宗赵构南渡之后,时间长达100多年之久。中原族群大量涌入江南、江西、福建三地,以及两湖、岭南等地。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随着赵构的逃亡,开封基本上是倾城出动,各行各业、士农工商、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庶民百姓,统统跟着北宋的这些望族,盲目地跟着他们跑。宋高宗赵构逃到商丘,老百姓就跟着他跑到商丘。他跑过江去,到镇江,老百姓就跟到镇江,最后他落脚到杭州,老百姓就落脚到杭州。所以,杭州现在很多传统的名吃、名市,像王麻子剪刀,还有那个什么卖羊血的、卖猪脑子的,还有绒线铺,统统都是从河南开封迁过去的,它杭州的很多名吃都是从河南迁过去的。因此这一次,北宋靖康年间的这一次大迁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迁徙。 荜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清●黄遵宪 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伴随着灾难和创痛,竟开出客家文化这朵奇葩。赣南、闽西、粤东,中原先民一次又一次的踏上这片土地,为躲避战乱,以及防范当地土著的侵袭,他们用来自于中原的技术,建起了这一座又一座的高宅大院,客家围屋或者客家土楼,来自中原的先民们,遥望中原故土,固守在这高墙大院内。他们自己是客人,是客家,他们是客家人。 张宇(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我到福建客家农村考察过,我觉得特别吃惊的是,到那里我才见到了真正的河南人,他那种风俗,就是生养死葬。作家考核这个文化跟别人不一样,我不管很多具体的这种证据,我光看是人怎么对待生养死葬的态度和他的形式,我觉得一下就打通了。我从民间不识字的老太太的身上,她怎么哭,人死了怎么哭怎么缅怀、怎么纪念,生了孩子怎么高兴,表现形式,完全跟河南农村一模一样,惊人的相似。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在漫长的迁徙中,客家人始终坚守着中原汉文化。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顽强地沿用中原方言,并吸收、融汇当地土语,形成了保持中原音韵而又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这是战乱的意外。 客家人用建筑的躯壳将以姓氏为中心的宗族血缘关系,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那些失传已久的中原遗风,在客家的围屋里被重新发现了。 第三集 大河之都 在一片麦浪之中,二里头不动声色地潜伏着,像一条酣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必将震惊世界。40年里,参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考古工作者,始终执著于这一信念。这一件青铜器皿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叫爵,出土地就是二里头,是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皿。冷静的身躯,沉稳的造型,人们尊称它为青铜礼器,将它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甚至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象征。 一直以来,史学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中原意识也经这一核心观念衍生。但是,中国是否有过夏王朝,也一直是困惑史学界的一个谜,这个谜底随着爵的问世,终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被揭开了。二里头位于洛阳偃师境内,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中国最大的聚落区。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甚至还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据此,专家推断,夏王朝的确存在,而且应该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并且确认,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人们将夏代看作是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滥觞时期,更将二里头遗址誉为中国第一王都,而青铜器的出现,则拉开了中国夏商周青铜时代的序幕。炎炎烈日,知了鼓噪,庄稼枯黄,大地龟裂,夏代末期,夏王桀的统治就想这暴日一样残酷,这最终给了商族首领成汤一个机会,成汤率军攻杀了残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汤誓》 这个土坡位于河南郑州老城区的东部,面对日益现代的郑州城,稀疏的树木遮不住它的寂寞。很多年里,走在这土坡之上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土坡,曾是护卫三重城垣的城墙,在它怀抱里,曾经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和郭城的大都市。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外城是中小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内城位于外城的北部,占地300万平方米,城内有大型宫殿遗址、宫殿宗庙建筑群,占地达到90万平方米,城郭联合,宫庙并重。这种内城外郭的建筑制度,郑州商城的布局开了以后各个王朝宫城建筑的先河。最激动人心的还在后面,1974年,在张寨窑藏坑中,人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大方鼎---乳钉文方鼎,毋庸置疑,国之重器鼎的出现,这是关于商都之说分量最重的依据。 郝本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商城这个地方,我们过去管它叫二里岗文化了,它这个地方出的大墓,像国王这几个墓,虽然没有发现,但是它这个中小型的贵族墓还是出了不少,特别是有三个在城墙之外的,一个窖藏坑出土的青铜器就有28件,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里面有八件大方鼎。它这个鼎都是双数出现,或是两个或是四个,这是商代早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偶数,那么这种方鼎在全国来说,也不过就十几个,那么郑州居然出了八个,这证明郑州商城不是一般的城,它应当是一个王都,就是后代说的首都。王公贵族在青铜大鼎祭上各种牺牲,青烟缭绕,鼎上的饕餮、夔龙呼之欲出,传递着王权的威严与神秘。爵和觚盛着满满的酒,酒酣尽兴之际,鼓、管、钟、馨声起,万舞热烈奔放,豪门华庭之外,则是手工作坊里劳作的身影和嘈杂的市井骚音。郑州这个3600年前的古都,在悠悠岁月里,一直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背影,直到今天,这个背影才跃过几千年的历史空白,其轮廓从深沉的土墙和庄重的青铜中渐渐清晰起来。 在郑州古都发现之前,我国第一个有确切地址可考的古都是殷,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东汉张衡在《西京赋》里概括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前八是指成汤建国前先商族的八次迁徙。而后五则是成汤建国后的都城迁移。公元前14世纪,第二十代国王盘庚把商都迁到了这里。殷都从此经历了商王朝最后八代国王的政权生涯,长达253年,此次迁都在商代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商王朝从此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岁月,迎来了殷商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1939年,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的司母戊方鼎,在殷墟出土。这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青铜在殷商时代发展到了极致,此时的青铜已经不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新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被广泛使用而闻名,更重要的是,在以它命名的夏商周,青铜时代的鼎盛期,青铜已经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甚至是国家制度的象征。殷墟宫庙遗址,位于安阳洹河的南岸,北岸是贵族的墓葬区,从这里发现的13座规制巨大的陵墓,以及1400余座祭祀坑来看,作为仪式性的殉葬,以人做为牺牲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将王权升华为神权,这是殷商时代一个鲜明的特点。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商人尚鬼,他们信神、信鬼,但是没有一个有教义、有教长、有一套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制度的这种宗教,实际上是没有的,但是有宗教信仰,有这种信神的信仰。在商代的人来看,我们从甲骨文来看,它都是什么都要占卜,要问,要问神。当时的神一个是天,一个是山川,还有一个是祖宗,把祖宗也当作神,大体上是这样。 殷人把祖先不断地编制到神的行列,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天上的神明和地下的圣君所结合的神圣统治,商代的这一实践正是数千年中国国家学说的滥觞。殷商,一个强大的政治体在当时的中国地区,无疑居于领导地位。这个常常被人回忆的时代,奠定了后世的许多制度形式。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在此已经初露端倪。然而,商进入纣王时代后,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王权制度的弊端积久生疴。原本能文能武、才思敏捷、勇力过人的纣王无力回天,便放纵淫乐横征暴敛。朝歌城内,整日耽于美色,对美女妲己无限宠爱,对良臣忠谏充耳不闻。如此致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最终,商纣王大败于牧野之战。青铜铸就的大鼎,可以象征权力至上和法度威严,可却无法遏制制度的溃败,随着纣王败后自焚鹿台,繁华了二百多年的殷都很快成为一片废墟。 一抹夕阳洒下一墙金黄色的光芒,洛阳王城的门阙如同一座纯金的殿堂,无言地讲述着昔日的辉煌与盛衰。一千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黄昏,时任天章待制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之余,经常喜欢雇一头小毛驴,从独乐园到这里访古,望着巨大的门阙感慨万千: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在中国的古都中,建都时间累积最长。从禹的孙子太康在此建城斟郡,到五代后晋石敬瑭在此定都,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的时间,总共达1000年以上。在古人看来,这里是天下的中心,故而周武王灭商后,把象征皇权的九鼎安置在了这里。周代是一个重视礼制的时代,周人把对礼制的恪守,也集中表现在列鼎的制度上。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任何人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鼎就是国家的象征,社稷的象征。这个鼎是祭祀用的,刚一开始鼎是食器,吃饭煮东西用的,后来就逐渐变成,人死了以后,就是祖先死了以后,用它来祭祀。祭祀了以后,它就有了礼器的意义。以后祭祀社稷、祭祀祖先就用鼎。这个鼎器就是重器、宝器,就是如果你这个社稷在,你这个祭器在,你这个鼎在,就说明我的国家在。如果你的这个鼎不在了,你的国家就不在了,就变成一种国家的象征了。 周王朝的命运似乎也因此和九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周王子的王权衰落时,天下诸侯最关心的便是这九鼎了。据说就连梁国这样的弹丸小国都曾厚着脸皮打过九鼎的注意。《左传》说,当年春秋霸主楚庄王也曾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瀑露出篡夺王位的企图,留给后人一个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周天子终究没有看住他的鼎。又过了三个半世纪,周灭于秦,九鼎终被秦昭王西迁而去。 弹指一挥间,500多年过去了,秦汉纷争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从此,洛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汉魏洛阳城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又三十六步。这样的规模就是古人所说的九六城,登高远眺,汉魏洛阳城墙遗址、灵台旧址、永宁寺木塔基座,依然透漏出昔日大国京城的豪华风姿。 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 ---班固●《东都赋》 白马寺建于东汉永乐十一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家国家佛教寺院。从东汉洛阳城的白马寺,到北魏洛阳城的永宁寺,佛光笼罩下的洛阳一片金黄。 龙门石窟群中的宾阳洞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始建于景明元年,历时23年尚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的。公元493年,魏孝文帝将国都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开始了孝文改制的汉化运动。与此同时,皇宫贵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像运动。伊水两岸的山崖,南北绵延达一公里的石窟群。从此成为洛阳城数千年的象征。 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重建洛阳城。唐代沿用并扩建。隋唐洛阳城东越瀍水,南跨洛河,西滨涧河,北依邙山,全城周长27公里,是我国中古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名闻中外的大都会。“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东京城。”洛阳才子刘禹锡在唐朝丰腴的牡丹面前,为唐洛阳城的丰富而感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因为牡丹,唐朝的洛阳为白居易而疯狂。 隔着郑州与洛阳遥相呼应的是七朝古都开封,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都。春秋时期,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在朱仙镇古城附近屯兵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开封地近黄河下游的起点,几乎位于黄河下游几次大改道形成的三角地区的顶点,因此,没有哪一座都城像开封一样,性命与黄河如此攸关。当黄河远离开封时,黄河水通过汴河滋养着开封,它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当黄河逼近开封,汴河被吞没或淤塞,枢纽地位便不复存在。开封曾七次因黄河泛滥遭灭顶之灾,开封城,城摞城,开封底下叠罗汉似的摞着六座古代城池,其中三座是国都。有一座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北宋东京城。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封丘境内)发动兵变,将北宋定都于开封。随之而来的是开封的极盛时光。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首诗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都市制度的一些问题,就是在北宋之前,在宋朝之前,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的都市,特别是京城那样的都市,它是居住区和商业市区是分开的,叫做坊市分离这样的一种制度,这是在北宋之前,到了北宋的时候,这个由于这种经济的发达,商业文明的发达,所以这个都市的这种坊市分离的制度就被打破了。 有宋一代城市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东京梦华录》为我们记下了汴京的繁华,这一繁华的核心就是商业,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的瓦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诞生,中国的市民也正式登场。北宋定都开封40年后,开封已经拥有150万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与长安相比,开封缺少一些汉唐气势。与洛阳相比,开封缺少了一些魏晋风度。但是,开封是市井,是《东京梦华录》,是《清明上河图》。那时的开封城里最有名的是瓦子,一种规模很大的综合游艺场,每个瓦子又有众多勾栏,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在瓦子里演出的有杂技、皮影戏、木偶戏、杂剧、说书、小唱、说诨话、小儿相扑等等。可以想像,那时开封的市民是多么闲暇,在下午的阳光中慵懒地走上街头,到瓦子里听一会儿曲子,看一会儿杂技,暮色四合时分,再到酒楼里喝一碗琼花露,然后步入迷人的夜色。若是金秋十月,菊花四溢的香气,披着轻柔的月光,真个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工商业的空前活跃,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大放异彩,所以有了活版印刷和指南针针的发明。有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有了文人诗书词画的繁荣,有了传奇之作《清明上河图》。然而,文人治国的方略,大宋的繁华如同建立于丝绸之上,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金戈铁马中,金兵的铁蹄终于踏碎了古都汴梁的绮梦,开封城内喧哗渐渐远去。中原的这些古都经历各不相同,但结局何其相似。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陆游在缅怀先祖光辉业绩的时候,心头一定浮现出中原古都的千年沧桑。 第四集 大河之魂 一个没有思想家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就在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淮阳城,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城东北一里处的湖中心有一座画卦台,相传伏羲氏就在这里始画八卦,画卦台上的庙宇早已湮没在时光深处,无处寻迹。但那棵传为伏羲所栽的八卦柏,至今仍傲然挺立。传说画卦台上卧着一只白龟,久之不去,在中国古代,白龟的出现意味着神将显灵。伏羲氏根据白龟的背纹图案,画出了八种符号,即八卦。他用八卦代表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由此升起了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 羑里城位于安阳汤阴,号称中国第一座监狱。三千多年前的一天,82岁的周文王姬昌被荒淫残暴的商纣王囚禁于此,开始了7年的监狱生活。但是,监狱可以囚禁人的身体,却束缚不了思想的自由。周文王在这里推演出了古今第一奇书《易经》。思想的原创力量,不仅冲破了羑里城监狱的高墙,而且穿越了几千年的时间,在宇宙间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教授):《周易》在中国文化中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把它看作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源头。那么,在周易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从它本身来讲,它最初还是一种预测未来的这样一种文化。所以也可以叫做是入世之学吧。它通过数字的变化来推测事情的变化和未来。所以《周易●系辞》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极数知来之谓占。”通过数字变化来预测未来,这就是占。 据甲骨文记载,用龟壳或者兽骨烤出裂纹,殷商时期称之为兆,再由专人根据这些征兆来加以判断说明并刻录在甲骨上,这就是占卜。蓍草是淮阳独有的植物,古人形容蓍草是一种灵物,它的寿命有一千年,每隔100年才会发出49片茎叶。殷商末年,商人占卜不再使用龟甲,而是使用这神奇的蓍草,对数进行计算,由此来占卜未知的世界。《周易》最早便是以占卜登场的,当时叫《易经》。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常常是通过对经典的注解、演绎来诠释它的思想。春秋时代,《易经》作为占卜流行,于是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这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十篇,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那么《周易》还有一个思想就是,重要的思想就是说它讲的是保和太和。我们现在看故宫,三个大殿就是根据这句话来的。它也是根据《周易》上的思想来的。你比如说第一个大殿是太和殿,就是保和太和,就是太和殿。第二个殿就是中和殿,第三个殿就是保和殿。为什么叫中和呢?中和就是说,如果说这个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位,这叫做得位,也叫做得众。譬如我们的既济卦,这一卦,九五是阳位,那么它是阳爻。所以我们叫九五之尊。然后呢?是六二,它应该是阴位,那么它也是的话呢,是阴爻。所以说九五和六二,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什么呢?一个是,就是说九五之尊,一个是六二臣位。一个君位,一个臣位,所以这个叫得位,也叫做得众。阴阳相配这就是和,所以就是说中和殿。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就是说,中华民族,她历来是主张和的思想。 《周易》一部由巫术包裹着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已经浸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里。它既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活水,而且它开启了儒家、道家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周易●系辞》 葛洪《神仙传》记载,老子之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在母怀七十二年,剖母左腋而生。和这神奇的故事相比,《史记》里的描述颇为写实: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汉书●地理志》说,苦县属陈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鹿邑县。老子的生平更加简单,做过周代守藏室之史,用现代的话理解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有史记录的老子踪迹,就是由豫东的鹿邑到豫西的灵宝,跨长550公里。老子是骑着青牛踏上西去路途的,2500年前的一个清晨,微风荡漾在崤函峡谷中,一朵紫色的云彩由东向西飘来,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起了个大早,他在城楼上看到了这团东来的紫气,断定必有贵人过关,果然一位皓首长髯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悠然而来,来者正是老子。不知是走时匆忙忘带了,还是压根就没有关牒,老子被挡在关前。没有关牒,依秦国的规定是不准过关的。这正好给了尹喜一个机会,逼老子传道给他。没有办法,老子只好暂留函谷关,写下五千言《道德经》,成了道家文化的千古绝唱。历来兵刃相见、血气冲天的函谷关,因为《道德经》的出现,多了一份阴柔之气。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吕不韦他主编一本书叫《吕氏春秋》,在这本书里面他曾经用柔字概括老子的思想,四个字,他说,老聃贵柔。但是相对于老子,孔子贵仁啊,因为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墨子贵兼,兼是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柔这个字,对我们理解《道德经》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关于柔的话,经常会有很多的误解。什么误解呢?比如老子经常讲柔弱胜刚强,这样一个东西,很多人就一直说,这是弱小的一方去战胜强大的一方,其实我们仔细地读《道德经》的话,它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柔主要的不是就你的力量或者实力上来讲,说你是比较柔的,你是偏弱的一方。不是,柔更多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姿态。 河南嵩山位于五岳之中,东有泰山,西有华山。古人比较这三座山的姿态,曾作过精辟的描述: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泰山雄浑,如端坐于大堂,而华山险峻,如同站立之人,而嵩山独卧姿态,却赢得了天下中心的地位。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实我觉得嵩山在某种意义上讲的话,也可以说体现了老子,或者道家的一种精神。我刚才讲柔,柔弱的姿态,那嵩山为什么它可以躺下,为什么?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什么呢?这个是它的一种,本身有一种强大的实力,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谦虚的,那么一种姿态。 在文明世界初开的时代,在纷繁的武力争斗和残忍的生存竞争之侧,老子能如此冷静,如此不动声色地对这个世界做追根究底的探寻,和冷然超越的回答,该是具有怎样心性的一个人呢?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道德经》 老子告别函谷关后,司马迁说,不知其所终。也许是因为老子的清静无为,也许是因为老子的回归自然,经历战争灾难的中原百姓并不希望老子远走,在传说中,老子那超凡的背影消逝在这一片雨雾之中。这座山,名叫老君山,位于洛阳栾川。 庄周陵园,隐匿于民权县老颜集乡。陵园极其简陋,其风格与庄周人生颇有些相似。公元前369年,庄周出生于宋之蒙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西北的民权县。这个梦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现实中活得非常寒碜,甚至有些猥琐,人瘦得槁项黄馘,住在穷闾陋巷,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庄周的精神世界却是瑰丽而异彩纷呈。 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周梦蝶,昔者庄子庄周梦为蝴蝶也,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而不知周,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是周之梦为蝶也,还是蝶之梦为周也。就我不知道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那么这样一个境界呢,他称为物化,使之为物化,就是一种物化的境界。我就把我化身为万物,天地与我变成了万物,与我齐也。那么在这个时候,就是打到了他讲的道通唯一,这样一个境界。 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庄周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今天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庄周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但是,如何超越沉重的世俗生活,达到无忧无虑的自由境地,如何成为真人,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庄子》为我们擦亮了历史隧道上的一片天空。 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有一棵大树,因为它很大,那个枝繁叶茂的,但是它拿来没什么用处,就是你拿来做水瓢,它往下沉。你拿来盖房子,它不直。它什么用都没有,所以后来呢,因为它没有用,就被那个木匠说了,它没有用了,把它砍掉,扔掉吧。可是呢,另外一棵树呢?它是那种栋梁之材,然后木匠一看说这棵树好,也把它砍下来,后来他的弟子说,有用的也被砍掉,没用的也被砍掉,那到底怎么办吗?庄子就说,那我就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他的原话叫:周将处才与不才之间。才就是那个人才,要处才与不才之间。当然就是说,具体来说,你怎么样去处于才与不才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这个东西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操作问题了,那就得靠自己去把握了。但是庄子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就是叫游世。这个游呢,它不是消极的游,它是叫逍遥游。 相对于《道德经》的简洁,《庄子》以汪洋恣肆,富有文彩的文字,以及深刻的思辨色彩,传递出诗化的哲理。从后来者李白、苏东坡这些大文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庄子的浪漫情怀和逍遥洒脱的诗意人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同属商丘,夏邑县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史记●孔子世家》说,其先宋人也,孔子祖籍为栗,也就是今天的商丘夏邑。因此,栗是孔子魂牵梦绕的地方。还在居鲁时,孔子就常回宋国祀先省墓,《礼记》一书记载,孔子早年观殷道,少居鲁,长居宋,从某种意识上说,没有中原文化中的殷商文化,特别是宋文化的影响,就没有孔子。宋文化对孔子的仁、礼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殷周文化的华彩乐章典奠定了孔子思想的基础,这一过程虽然隐秘而悠长,但孔子之为孔子,正是因为孔子的先祖在栗留下了一条饱含精神汁液的根,以传播礼乐。孔子以祖籍栗为中心,以三百里为半径,周游列国14年,足迹及卫、陈、曹、宋、郑、蔡、楚等诸侯国。中原大地上到处留下了孔子的印记。孔子也因为这一次的周游,从杰出走向伟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永远的先师。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游列国,当时他是得到了卫国卫灵公,就是现在河南省濮阳得到卫国的支持,卫国的国君就给他一些俸禄,学生给他一些,那当然就是提供供给了。所以,孔子就在河南一带活动,当然他实际上,孔子在河南活动也很艰难,好比在宋国,也差点被人围攻,人家把他认为是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他长的像阳虎,受到围攻。在卫国跟学生走散了,说是累累如丧家之犬,在陈蔡绝粮。现在淮阳还有弦歌台,他实际上很苦。 为了追求先王的礼仪制度,考察礼乐的来源。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到了当时的东都洛阳,面见了当时在东都洛阳图书馆当馆员的老子,虽然这次会晤的细节,历史书籍上并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想见,这次见面或许是两位哲人早已心向往之的事情。他们相见恨晚,但又互不认输,都被对方的深刻渊博和滔滔雄辩所折服,却又都坚信自己的思想,更能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胸中激荡着征服对方的野心和抱负,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会晤(画面:洛阳孔子入周问礼碑)。一次激烈的思想对峙,也是一次坦诚的对话交流,也许是天佑中华,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中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哲人相遇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碰撞,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即使放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壮阔背景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感叹说,我所见到的老子啊,犹如飞翔在天的龙啊。 鸟,我知它能水;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孔子     不同的思想撞击着,诸子百家逐鹿中原,这是一个战乱频频,兵荒马乱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自由、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时代。令人惊奇的是,以老子、孔子所引领的百家争鸣,在为中华文化精神奠基的同时,苏格拉底、阿基米德、亚里斯多德、释迦牟尼这些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这一时期思想的丰富,思想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以至于后继者无法攀越。可以肯定地说,如
本文档为【《河之南》解说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87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3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2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