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城市建设史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 / 39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于是产生城郭 ...

中国城市建设史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 / 39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于是产生城郭 由于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于是产生了固定交换的场所:市或市井 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殷周时代的城市 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 商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 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 1870m。 此城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在此建都 270 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 白灰面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 夯实 周代的都城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和成周两座城市, 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于成周,在其西 30 里建王城(洛邑)。洛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 邑与都:邑象形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可见邑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 点,奴隶主所居的是大邑,四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室之邑”,田在邑外,一邑有田十 “田”,周制 1 田为 100 亩,领主有若干邑,既有若干田地及若干家农夫,代表他的领地及财产。每十室 有一乘战车,故百乘之家就是千室之邑 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 市与井经常连在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周代,国字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国与土同义,国象形,土会意,故国与城意义同 城与郭:郭比城大,或城在郭内,城郭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 居城外郭内 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 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縶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 以正朝夕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2 / 39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标志是铁工具的出现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土地私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手 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增加 齐国即墨(山东平度)、安阳(山东曹阳) 赵国离石(山西离石) 魏国大梁(开封)、安邑(山西夏县) 韩国的郑(河南新郑)、长子(山西长治) 楚国郢都(湖北江陵)、宛(南阳)、寿春(安徽寿县) 越国吴(苏州)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 4 至 3 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分,城墙版筑,底厚 6~7m,高 4~7m,最高处 10m 2:赵邯郸(公元前 4 至 3 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 3:齐临淄(公元前 4 世纪) 齐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目前尚有残址。故城有大小两城构成,大城南北 4.5 公里,东西 4 公 里,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周围 7 公里以上,总面积 60 万平方华里。齐国故城形势险要,城墙宽厚高大,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大片建筑群。 4:曲阜县鲁城: 鲁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四角呈圆角,城垣周长 11771m, 周围有城壕,西、北两面城壕利用古洙水的河道。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 500 余年,城分主城及外 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主城越大 1/3 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 7 公里,是西周时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 呈方形,周长 0.5 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 1.5 公里,外城不规则圆形,周长 3 公里。城墙均用土筑, 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秦汉时代的城市 秦朝都城咸阳 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 20 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 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 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 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咸阳的居民位于城南,由于大部分沦入渭水,遗址已无处可考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 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 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大量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在推翻王莽的战争中,城市受到损坏,东汉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3 / 39 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到隋文帝杨坚时,在城东南另建新都,汉长安城才完全废弃 东汉都城洛阳 东汉光武帝将首都改在洛阳(雒阳),一方面因为当时长安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宫室荡然,人口稀少, 短期内难于恢复,而且公孙述及魏嚣割据独立,匈奴也日益南下,均对关中有威胁,同时刘秀本来的根据 地也在河南而不在关中,洛阳虽在战争中遭到破坏,但南宫尚好 东汉洛阳在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即今天洛阳以东的白马寺东,南面为洛水,背面芒山,地形北高南低, 城北有谷水 光武初年的主要宫殿在南宫,明帝时造北宫及诸王府,和帝至桓帝,灵帝时增建东宫及西宫。南宫城的正 门为正阳门,亦即京城南面的正门 南北宫之间均为方正的闾里,街道成方格型,全城有 24 条街道,应有 140 多闾里 祭祀的建筑如太庙等均在城南,其位置大约在今洛水之南,主要的官署在南宫附近 魏文帝曹丕亦建都洛阳,当时南宫已残破不堪,遂拆除改为闾里,而将主要宫殿建在北宫,城址无大变化, 另在城东北角建金镛城,魏明帝又建南宫,而其位置则在城中 西晋时亦建都洛阳,八王之乱时,为军事防御在城北加筑城墙,称洛阳垒,在以后的战乱中城市又一次遭 到破坏 南北朝时,元魏孝文帝元宏在太和十九年,将首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仍以原有城址为基础。 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曹魏邺城规划 曹操实行屯田制,略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 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为之基,中铜雀台,南金虎台,北冰井台 三台皆砖砌,相去 60 步,上做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 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北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其中布置一组 举行封建电力的宫殿建筑及广场 宫城东为一组宫殿官署,其北半部为曹操的宫室,南半部为官署。官署东为戚里,为王室贵族的居住区。 宫城西为铜雀苑,为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粮食武器库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的坊里,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作坊 东西干道通向东城门迎春门及西城门金明门。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中轴线干道由南门雍阳门,通向宫门及 宫殿建筑群,以北城正中的齐斗楼为重点,西面一条干道,由铜雀园大门通至凤阳门,东面一条干道,由 军政中心的司马门通向广阳门,形成一个关闭性的广场 城中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 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 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对正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 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 布局都有重大影响 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 洛阳自东汉至魏晋均为都城 北魏统一北方后,最初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初建时,并无城郭,后来把原平城的西郊改为宫城,在宫 城南面改筑为坊。 北魏孝文帝元宏时,为了更便于统治全国以及进一步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决定将政治中心南迁。迁都 洛阳 东魏时迁都邺城,洛阳改为洛郡阳。 城市的总体布局,宫城建于原来的汉魏洛阳城内居中偏北,宫城南北长 1398 米,东西宽 660 米,占大城 面积十分之一左右 建造坊里的目的是:虽有暂劳,奸盗永止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4 / 39 南朝的都城建康(建业) 南朝都城建康亦为历史名城,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后建的越城,位于今日南京中华门外秦淮 河的南岸,长干桥西南 公元前 333 年,楚威王夺取该地,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军事上比越城更重要。 三国时,孙权与公元 221 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 孙吴建立的建业都城,位于今南京玄武湖之南,即今南京市区所在 东晋王朝初年,国力很弱,只是利用孙吴时代的都城,直到咸和七年,局部改建宫殿,称建康宫 东晋中期的义熙元年(公园 405 年),新建军政中心东府城,位于青溪南岸,秦淮河北岸,又在西晋末年的 扬州治的所在地建西州城,安置诸王,这就形成宫城,东府城,西州城鼎足之势,三城之间是居住坊里及 商市。 主要商市在秦淮河北与雨花台之间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代 宋齐梁陈诸朝,还大规模的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的规划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比较零乱 隋文帝杨坚灭陈(公元 589 年),曾下令将建康城荡平耕垦,另域石头城新建蒋州城统治这一地区。 南朝的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市形成。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400 余年。隋初经济有所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 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百余年,经济空前繁荣。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 长安与洛阳。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后,出现了军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大运河的修通,沟通了南北交通,解决了关中对江淮 地区物资大量需求的流通问题 通往西域的路上国际交通,汉以后曾中断,唐代恢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移和大融合,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有了提高和发展 唐代驿站驰道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 唐代国际交通的发展,使得一些西方宗教也传入中国 隋唐长安 1:隋大兴城的修建 长安附近从西周到秦汉,长时间是都城的所在地,如,丰,镐,咸阳,长安 隋文帝灭后周统一全国,仍在此建都,原因: 1:)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均已严重破坏 2:)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 3:)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 4:)隋朝势利原来就在这一带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原因是: 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3:)汉营此城,经近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新城选定在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原高地,位于汉长安东南,在公元 582 年动工,宇文恺 规划 2:隋唐长安的地形与规模 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水,灞水和汉代漕渠遗迹,城西一片平原。东北部较高 称龙首原,东南部已伸入曲江池及较大起伏的丘陵地区 3:城市总体布局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5 / 39 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也便于控制全城。 宫城南面是皇城,有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还有为宫廷服务的官营手工作坊,驻有军队,其中包括 拱卫京师的左右千牛卫等 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贞观八年曾建大明宫,成为北内 皇城东南,还有兴庆宫,称南内 自承天门经皇城正门--朱雀门,直到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使全城的中轴线 东西向第一条横轴线是宫城前通到通化门和开元门的大街,第二条横轴是皇城前面通到春明门和金光门的 大街 城内的街道网也以这些干道作骨架,形成完全对称的布局。由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称,使整个 城市布局严整,对称。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而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这种将 城市作为一个构图的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体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 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的任何城市。 4: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 11 条,南北大街 14 条,互相直角相交 道路宽度并没有完全从经常的交通量出发,朱雀大街那样宽是为了帝王出行 东市和西市里面的街道,宽度仅有 16~18 米,路面用石子铺成 5:坊里 唐长安全城共划分有 109 个坊里 坊里面积很大,中国古代空前绝后,其原因一是坊里的划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坊里数目太多,不便于管理 坊里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墙基厚度 2.5~3 米左右 一般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 建城之初,只划分了坊里,将土地分给建造这自己建造,住户之间的小巷坊曲,也是自发性形成的,坊里 内部布置相当凌乱。 6:市肆 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两坊之地,约 900*900 米 市中有肆和行,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 城内商业需要集中城市,说明商业已较“日中为市”的时代发达,但这样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 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 7:水系和绿化 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东面从浐河上游开渠分水,南流到城东高地上,再分几个支流入城,在城东南流入 曲江池和芙蓉园,东北支流流经兴庆宫北的龙首渠,一面经皇城,进宫城,到城北的御苑;另一面流入城 南坊里;城西引水分两支经南城墙入城,东支经皇城进宫城,在宫城里汇集到苑内的五个湖,在北流到城 北御苑内;西支流入城西坊里,后来通到西市 8:隋唐长安的破坏 长安城自建成到彻底破坏,共历 322 年,唐朝末代昭宗末年,朱温迫其东迁,迁宫殿及民房,将木料伐至 渭河东,运到洛阳,城市彻底破坏 9: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 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 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 强大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 风水,八卦的观念对城市和建筑的布局有影响 后建的东都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金中都则效仿汴梁,元大都效仿金中都。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6 / 39 隋唐东都洛阳 洛阳在很长时间内使好几个朝代的都城 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入江淮一带,隋统一后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仍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 游,产生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隋炀帝沟通大运河的目的和积极效果就在于加强两个中心的 联系 除了这些经济原因,洛阳更接近山东,江淮,便于在军事上加强对这一带的控制 洛阳在隋末战乱中曾破坏,唐末在战争中又一次破坏 1:城市规划布局 隋建洛阳时,先建宫城和皇城,皇城南面正门正对中轴线,在洛河上架桥,正对南面的定鼎门,这一中轴 线北起芒山,南对龙门(伊阙),旧有基础不便建造,从而形成了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主轴线也 偏于一侧的不对称布局。 2:皇城和宫城 皇城南面临洛河,以西是辽阔的禁苑区,占了涧河以西整个冲积平原 3:坊里 4:道路系统: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道路宽度也较长安小 5:市肆:三个集中的市 隋唐时代的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 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一为南方海港广州(番禺),一为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江都,广 陵),一为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此外,益州(成都),洪州(南昌)等地也是商业中心 扬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位于富庶的长江下游,同时还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 唐代扬州城最兴盛时,南北 15 里,110 步,东西 7 里,3 步,城址包括原在蜀岗上的广陵城并向南扩展, 还包括今扬州城的范围 新绛在隋唐时,有名园绛守居园,为州衙的后花园,遗址尚在(新绛中学校园) 新绛在隋唐时即为由太原(晋阳)至临汾,往西至稷山,然后再河津渡过黄河通往关中要道上,故商旅发 达 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 1:唐代的高昌城 该地古称西昌,高昌名始见于《前汉书‘西域传》 高昌故城,在吐鲁番东约 25 公里,胜金口以南二堡和三堡之间,从胜金口流出的木头沟水,经过二堡流 入故城中 从现有城址看,高昌城可分为外城,内城及北面的宫城三部分 宫城遗址在全城的北部,呈长方形,宫城北墙就是外城的北城垣,宫城南墙为内城的北垣,城内殿基很多。 外城东南大寺附近的坊保存完整,寺东南的坊有两排很整齐的建筑遗址,与今天天山以南居民经常建造的 纵券顶长筒形的房屋一样 2:唐代的交河城(雅尔湖古城) 唐交河城址在吐鲁番城西 10 公里,位于两条宽而深得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上,两河在城南回合,交河城 名称可能由此而来。 城外的河流已完全干涸,城市的废弃与此有关 高大庙宇均在城市中部,建筑形式多不一致 3: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 60 例的红墩界附近,是北朝 16 国之一的夏国都城 这座城已有 1500 多年历史,由于残存址呈白色,人称白城子 统万城市夏国赫连勃勃所筑,赫连勃勃本姓铁弗刘氏名屈孑,是我国北方匈奴族的一支 此城有三重城墙,由东城,西城,外郭城组成,全城呈长方形,中间一道城墙分割左右 南面的马面里建有仓库,这在城市建设史上是少见的(防御的要求)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7 / 39 赫连勃勃在公元 427 年被北魏灭后,改为夏州,唐宋以后为羌族所据,宋朝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反抗,下 令殿城迁民,统万城废弃 4: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是满族的先世靺鞨人即女贞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 775 年迁都到今宁安县的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重 上京龙泉府是仿照唐长安建造,形制极其相仿 5: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锁阳 锁阳城位于祁连山北麓,甘肃省安西县城东南 72 公里的戈壁荒漠中 城墙四周有马面,还有四个瓮城,分内城,外城,外城居东,内城居西,内外隔城东侧有五个马面,西北 角有一瞭望楼 6:北庭城 北庭古城遗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约 12 公里的后堡子古城,南依天山,北望沙漠,扼守东西交通要道, 与天山南麓的高昌,交河遥望。北庭城现存形制基本形成与隋唐至宋元时期。西汉时期,北庭是车师后国 之地,东汉末年是于赖城,隋末唐初称为可汗浮图城,唐朝早此城基础上建立庭州城,成为北庭大都护府治 的所在,宋代此城名别失八里,是高昌回鹘族的陪都 北庭的形制分宫城,内城,外城 北庭城的内,外,宫城在构筑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上有明显区别,外城包括羊马城属于一个系统,主要为唐代修筑,内城, 宫城是一个系统,主要为高昌回鹘时期修筑 外城的形制反映出强烈的军事性 内城和宫廷的形制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陪都的性质,一度有城容壮丽,市肆繁华的景象 宋元时代的城市 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失败后,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式持续了近 80 年 南北融合 北宋时期,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面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 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肆 北宋灭亡后,南宋控制的地区长期稳定,经济上占全国重要地位,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和变化 1:北宋东京(开封)的历史沿革 开封附近是我国古代文化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春秋时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 2: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四月颁发改建城市的诏书 这个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办法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 4 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这个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适 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市规划大不相同 3:城市平面布局 开封有三套方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最内是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 第二重是里城,各城门都有瓮城,通御路的四个门,门有三重,各城门正对 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 里城虽经多次扩建,但估计其范围与今日开封城墙位置基本相同,各城门位置也基本相同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8 / 39 最外一层的罗城(外城)是周世宗显德二年修建 开封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是逐渐扩建的,反映了当时的防御要求 4:道路及河道系统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和巷道也多呈方格网,也有 丁字相交的,在里城外,罗城内还有几条斜街,主要是由于城市是逐渐发展扩建形成的 主要干线叫御路,共四条 道路宽度以御路最宽 开封的街道普遍比长安,洛阳窄 主要是由于城市道路逐渐向密布店铺的商业街的方式发展,另外由于城市人口激增,市内用地缺乏,不可 能形成长安,洛阳那样占地过大的街道,虽然这时城市里的交通要比过去繁复的多 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5:市肆街道面貌 开封的市肆街道分布和长安,洛阳显著不同,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 商业街 管理官办手工业的政府机构(总称外诸司),也分散设在城内各处,因而行政区也不如过去集中 6:居住区与居民生活 当时开封人口比唐长安多,面积却只有长安一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很大,必然带来城市防火,公共 卫生,防疫,街道交通等方面新的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新扩建的外城,只将官府仓库军营等定出,其余交私人建造,多是在沿街店铺和贵族宅第 的后面建造院落式的住宅 开封是全国文化中心,宗教建筑也很多 城内居住区,仍分为很多坊,但是没有坊门和坊墙 7: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 8:开封的规划特点及其影响 开封在成为首都前就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因此与一些由于军事或政治需要新建的都城不同,不 是十分方正规则,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 开封城的发展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如由集中的市发展成商业街, 商业分布城市各处,为旅客和一般市民服务的服务行业增加,夜市的出现等等 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南宋临安(杭州) 杭州自秦汉时已设县治 北宋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全国最大商港之一 金灭北宋,宋王朝迁都于此,改名临安 南宋时城垣仍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增修 南宋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是吴越是府州所在的子城,建炎间改为宫城 宫殿规模较北宋时小 管理宫廷供应的内诸司大部分在禁城内,官营手工业则分散在城市各处 大运河在北门外,当时的城市供应主要依靠大运河,较大的仓库也都靠近北门 全城分八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共有 68 个坊,坊与巷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一个地段的地名,厢是行政 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 城外有运河,可直通苏州一带,北关一带水运发达 成内有集中的市,有些市在城门外 临安的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 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筑分散各处,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 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 宋代平江府(苏州)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9 / 39 1:平江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 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称,平江的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相传为吴王阖闾是吴子 胥所筑 平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极为丰富 2:平江城的布局 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苏州还保存着平江府当时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这是中国 最早的城市地图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井字形或丁字形相交 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子城周围还有城墙包围,在城市中心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 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的特点 城市中分许多坊,坊名华表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 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 3: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 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 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的形象,这 样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 风貌及一些细部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4: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苏州是在原址上不断重建的,这与一般古代封建都城多舍弃原址绝然不同。分析其原因:这是由于平江城 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需稍加修整又可使用, 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就不会像统治中心城市,由于政治, 军事原因随意迁建 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 1:广州 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楚庭,仙城,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开始与东南亚和 世界各地通商,唐宋年间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清朝早期,尽管实行关闭自守的政策, 但广州还是唯一通商口岸 秦始皇时实行郡县制,郡治就在番禺县(广州) 广州港地当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是海港兼河港码头,泥城是番禺最早见诸史书的码头,一直使用到清朝末 年 唐代广州港已有内,外港之分 1:)外港:唐代广州外港主要有屯门,波罗庙两地 2:)内港:内港有光塔码头和兰湖码头 北宋时广州市最大贸易港,到南宋时,由于政治原因,泉州跃升为第一大港 现今的广州市区,大部是历史上珠江的河床,晋代以前,广州城大致位于今天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和北 京路北段一代,那时珠江江面很宽,约为 1500 米,到了唐代珠江北岸大致在今天的西关泮塘以南,江面 宽 1400 米,流花湖附近是个重要港口,以后不断淤积为陆地。从晋代至今珠江岸线平均每年 0.6 米速度向 珠江推移,今天只有 180 米宽 广州的外国人居留地:当时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共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又称蕃长,负责外侨管 理和接待工作 蕃坊多居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间有伊斯兰寺院怀圣寺 2:泉州 泉州在东汉时称建安郡,晋时改晋安郡,南北朝时称晋平郡,南安郡,隋开皇九年始置泉州,西晋末年的 永嘉之乱后,中原部分士族及人民南迁,即所称八姓入闽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0 / 39 唐末泉州日益繁荣,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五代时留从效镇守泉州时,对发展经济及海外贸易作 了不少工作,城市又进一步发展,增大规模扩建过城市,筑子城及罗城 泉州在宋元时代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 1:)唐代统一全国后,国势强盛,经西域通西亚及欧洲的商路又恢复,中国精美的商品,引起西方商人来 中国通商的强烈愿望。但路上交通漫长艰巨,不能满足要求,阿拉伯印度等商人相继经海道来中国,广州 沿海,当时已成为贸易港口,贸易发达,扬州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点,是货物转运的必经之地。而广州与 扬州之间的泉州,位置适中,因此也成为重要港口 2:)泉州及其附近地区手工业已很发达,出产的泉州缎及德化白瓷,均属当时中国出口货物中的主要品种, 由于泉州及整个福建地区与其他省区,因山岭重重交通不便,因此不可能有大规模的,长距离的商品流转, 主要依靠本地区提供商品,当时泉州港口功能主要还是货物的转运,进口商品在此换船转其他城市,泉州 也是与江南地区进行棉花贸易的重要城市 3:)泉州早在三国及晋时,已有很发达的造船业,宋代时造船业又进一步发展,可以造很大的船。指南针 广泛用于航海 4:)唐宋以来,政府对贸易通商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唐代即已设专官负责,宋代又设市舶司,专管贸 易及外商外侨事宜,在外侨的聚居区有自己的教堂及学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泉州发展成为一个贸易港口 城市 5:)公元 8 世纪前后,西亚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地跨波斯湾,红海,地中海,成为欧亚交通的桥梁, 促使欧亚交通畅通。当时对中国的海上贸易也以阿拉伯人居多。直至五世纪以后阿拉伯国家衰落,西欧几 个帝国主义绕过好望角侵入东南亚,占领重要通商口岸,垄断及阻碍东西方交通,西亚及非洲的海上商路 决断,泉州港也受此国际形势的影响而衰落 泉州的港口: 宋代泉州港的范围很大,北有泉州港,东南有深泸港,南有围头湾,西南有安海湾,从晋江口直至泉州城 南一带均有港口码头 泉州湾上的后渚港是当时最大的港口 泉州港的特点,是由与泉州城在陆路上有方便联系的一组港口组成 泉州的城市布局 泉州最早的城垣为子城,偏北有衙城,子城外有罗城,即今存城墙范围。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故泉州又 名刺桐城。 又据记载,尚筑有翼城,可能为宋元以后再城外又发展一些地区,因此扩建了城垣 泉州城市平面是不规则形,一方面由于河道等地形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由于逐渐扩建形成 泉州的外国人集中居住地 唐末以来,不断有外国商人及传教士来泉州,有的定居下来,宋元以后更多,他们多集中居住在城东南一 带,称蕃坊 蕃坊并无明显的界限,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这与后来帝 国主义侵略中国强占的租界不同 辽、金地区的城市 在北宋及南宋的同时期,契丹族及女真族先后在北方建立了辽,金王朝 1:辽上京 上京分南北而成,北为皇城,略作方形 城内正中偏北利用一天然高地,经人工修整为 500 米见方的台地,其上为宫殿区 皇城之南另有一城,为各族劳动人民聚居之地,北墙即皇城南墙,其他三墙较皇城墙低窄,也无马面瓮城 之设。 2:金上京 金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阿城县南四里,西依山,东傍阿什河,城为长方形。城墙土筑,现存厚 3 米。 城墙外建圆形马面,角隅处有方形角楼。城四面各有一门,均不相对,门外设瓮城,城内中部有一东西横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1 / 39 墙,分成内为南北两部,横墙中部偏东有门。南部西北角地势高而平,上建约 560 米见方的宫城,是宫殿 区,宫城北接横墙,并利用其一段为宫城北墙,宫殿区正门向南,与城南门相对。正门前左右有高丘,是 防御性的建筑。 12 世纪以来,上京佛教建筑很多,储庆寺是上京最大寺院 3:西夏黑城 西夏于唐末兴起,1032 年李元昊称帝 黑城位于现今内蒙自治区的阿拉善期,西临额齐纳河,北傍莎牧山,在当时西夏国境内东西主要交通线上, 是当时镇燕将军所在地 城址略呈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壁各开一门,门外建方形瓮城,有马面角楼,和羊马城遗址 此城布置极似元代西藏的万户府。城中心建筑的寺院,其前列若干僧房的院落,也和萨迦南寺城堡相同, 城中寺院多向东,有不少噶当式喇嘛庙,这些都说明当时受西藏文化影响很大 城外西北及东北皆有塔寺,城西沿河有一大寺,均说明当时喇嘛教极盛,文化都掌握在寺院当中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元大都所在的位置,即现在的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 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松辽大平 原。春秋战国时,燕国的蓟城即建于此,从秦汉至隋唐,蓟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为北方一大 都会,也是军事重镇,晚唐以后,称幽州 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元上都,辽南京,金中都 元上都: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元统一北方后,1250 年忽必烈命刘秉忠负责规划,建造,是蒙古地区第 一个都城,它对元大都规划有一定影响 辽南京:五代时,北方兴起的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将幽州改为南京, 定为陪都,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今宣武门外的法源寺是辽南京的著名八大寺之一。 金中都:在东北松花江一带兴起的女贞族建立的金国灭辽国,于金贞元年迁都辽南京,改为中都,进行大 规模城市建设 中都改建前,曾派画工至汴梁,测绘了宋代都城纪建筑的图样,参照它的形制进行规划建设,城为两套方 城。 金中都建成后不足 100 年,为蒙古兵占领,彻底破坏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1:首先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地形测量 2:制定总体规划 3:房屋和街道修建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在逐步按规划建造 新都建成后,正式命名为大都 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大片湖水(海 子)包括进去,为宫城所在 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 外城长方形,门外设有瓮城,城四角建有巨大角楼,城墙外部还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其外绕以深宽的护 城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 24 米 第二重城墙是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部为海子,即中海,南海与北海,其东为宫城,皇 城东北为御苑,皇城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 最里为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大都西部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面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叫海 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 大都的衙署布置不集中,说明蒙古封建制度的行政组织还不十分健全 大都街道整齐,引水工程巨大,排水也做得很好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2 / 39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这种布局从邺城,唐长安,宋汴梁,金中都到元大都都逐步发展成三套整齐规则的方城相套,中轴线对称 也更突出,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 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宫与苑的结合,很早就已开始,在元大都规划时,海子区绿化 区已形成,整个宫城规划,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3: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深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 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一开始忽必烈就把这工作交由规划过上都得刘秉忠负责,他主持了全部的规划 建设工作,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和一些外国的建筑工匠也参加了规划和修建工作,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 与指挥,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可以看出 工作的周密,这就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元代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 1:元上都 上都遗址在内蒙自治区多伦西北 80 里,滦河上游闪电河畔,元统一北方后,忽必烈于 1250 年命汉人刘秉 忠负责规划及建造,是蒙古地区第一个有计划建造的都城,对同是由刘秉忠规划的大都颇有影响 上都城分宫城,内城,外城三部分 宫城在内城正中偏北,城墙砖砌,四隅有角楼基址,门为券门,内城北正中有矩形宫殿基址 上都城市元初北方政治,经济中心,规模大于成吉思汗时期的和林和小于元大都,在布局上对他附近的应 昌路,集宁路等都有影响。从它的遗迹看,与中原地区城市的布局等有共同点 2:集宁路城 集宁路城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巴产塔拉乡土城子村,是元集宁路总管府所在 城址方形,里,内,外三城 集宁路城位于上都与大都之间,为元朝腹地的重要行政中心,从出土的坩埚,铁渣,灰烬等,可能还是手 工业重镇 里城中心为文庙址,文庙在元代城市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3:应昌路城 应昌路城市元代一般地区性政治中心的城市代表 城址位于内蒙昭乌达盟克什腾旗境内,北距锡林浩特 90 公里,西南距元上都故城约 150 公里 城墙东南西三面正中开门,有瓮城 城市南部为坊市所在,南北向街道之两侧为市肆建筑 城东门内有一组较大建筑物,四周有围墙,平面为长方形,为儒学遗址 宋元时代的防御城市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四川省合川县城东北方 10 华里处的钓鱼山下,嘉陵经,渠江,涪江三面环流其下,形成一个 环抱的钳形江流 城墙分内外两重,沿山凭险修筑,高二,三丈不等,全为石砌 城中山势起伏很大,城中修有皇城,位于城中居北处 钓鱼城在蒙古与南宋战争时期,常住军民十数万人,据此抗蒙 36 年之久 钓鱼城于元初拆毁 明清时代的城市 明清时代的社会及城市概况 明初,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曾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明初的都城及宫殿建设都强调按照汉族封建礼制修建,使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又一次得到总结,继承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3 / 39 和发展,封建等级制度在城市及建筑商也有更明确及严格的反映 明初为了防御外来侵略和农民起义,曾兴起一个大规模的筑城高潮 清王朝初期由于统治还不稳固,很少进行城市建设,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的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已在一些城市中出现,商业资本更加活跃,票号,典当大量出现,地方性及行业性的 会馆建筑增加很多,这些对城市影响很大 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矛盾加深,在一些重要的地区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 设防城堡——满城 广州是明清时代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港 明清时代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 明清时代虽然城市经济较以前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建立在封建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 隋唐以来出现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江淮的情况继续 明初海外贸易再一次繁荣 清初由于实行严格的海禁,除了唯一开放的广州外,其他海外贸易城市一蹶不振 中国的园林水平很高,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家私人园林,以苏州,扬州最有名 明清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私人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较大的私营作坊相继出现 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促使城市的发展及变化 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的发展首先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工商业城市的人口构成也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 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城市建筑更为密集 城区扩大,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新形成的外城或新城与原来的内城及旧城比较,形状,道路系统均不甚规则,有明显的自发倾向 由于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在原来城市近旁的一些交叉点上,或原来城市与乡村之间一些较大的居民点上, 逐渐形成新的集镇 一般城市中作为城乡物资交换中心的市集业非常发达 有些市是农村定期举行的集市,在山东一带称集,四川一带称场,广东称墟 明清时代的南京城 明代的南京城就是晋及六朝时代的建康城,由于其在军事,交通与经济上的重要性,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之一,并且多次成为都城,隋代统一后,将南朝首都建康城全部破坏,成为一片农地,另在石头城设置蒋 州,统治该地区,在唐代,城市屡次易名,江宁,归化,白下,上元等县名,丹阳,江宁等郡名,以及升 州的州治。五代时成为杨行密所统治的吴国的重要据点,城内又一再扩建,至南唐时成为国都 南唐的金陵城,经过扩建后周围达 25 里 46 步,较六朝的建康城更向南移,将石头城及秦淮河均包入城内 南唐灭亡后,北宋在金陵设江宁府治,南宋时又改称建康,作为行都,同时也是南宋政府铸钱及织染业的 中心,元朝时称集庆路,城市规模依旧,但经济较前繁荣,特别是织染业 朱元璋进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后来统一全国,定都于此,但由于都城偏于东南一隅,位置不适中,不 便于对北方边防的管理,故朱元璋晚年拟迁都关中,未实现,死,明成祖迁都北京 南京于公元 1366 年改建,首先建宫殿于钟山之南,并建太庙和社稷坛 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皇城偏在应天府东南隅,系填燕雀湖(前湖)而成 宫城(紫禁城)居皇城之中 应天府城即现在的南京城 外城主要是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的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 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仍为耕地及村落 南京地形复杂,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流过,北有狮子山,鸡笼山等,地形起伏较大,东北有玄武湖,东有钟 山,南有雨花台,西有清凉山,五台山等,其外为一片沼泽的莫愁湖,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南唐金陵城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4 / 39 即在此一带发展,新建宫城则让开这一已形成的地区,在其东侧修建 南京成分宫城,居民市肆及西北部军营等三区 南京的城垣极坚固 明代的南京城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商业区集中于秦淮河两岸及其附近 明代的南京城也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 南京的宗教建筑很多 明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宫殿官署一直保留,在政治上有特殊地位 清代的南京城与明代无大变化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1:明代中都城的建设 明建国初,朱元璋曾决定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后临时一林濠(今安徽凤阳县)为中都。但后来中 都因劳费的理由停建 中都在今凤阳城内,规模宏大,有里外三道城墙。 中都的宫殿及城内设施的布置大多与南京英王(朱元璋)宫室相仿 充分运用中轴对称的布置手法 明中都虽然没有最后建成,但它的布局手法对明北京的规划起了直接的影响 2:明代北京的改建 明初攻占元大都后,曾派大将军徐达于 1371 年修复元大都城垣,改名北平 原来封藩于北平的燕王棣以武力夺取帝位后,决定从南京迁都北京 3:明北京城的规模与形制 明代北京城,是以徐达改建的元大都为基础 明北京的内城范围,北部向南收缩了 5 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 1 里, 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垣 宫城部分布局严整,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开四门,东华门,西华门正对两条大街,南正门为午 门,用凹形城楼,北为玄武门正对景山 宫城之外为皇城,包括三海及宫城,正南门为承天门(清代叫天安门),左右设有太庙和社稷坛,前为千 步廊,两侧为五府六部统治机构 明代改建北京时,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南,加之明代以来城市 人口增加很快,在嘉靖,万历年间,接近百万入口,城南形成大片市肆和居民区,由于边防吃紧,在嘉靖 年间,加修了外城,并将天坛及先农坛包围进去,这样就形成明清两代北京城的最后规模 4:明北京的特点 1:)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皇城部分布局按照南京的 制度,更为宏丽,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 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四坛。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 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 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 8 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永定门两重,正阳门两重, 中华门,天安门,瑞门,午门,太和门)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沿着条轴线布置了城阙, 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以显示封建帝王至 高无上的权势 3:)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 不便。城内主要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城门的一段大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 街及宣武门外一段大街及联结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 4:)明北京的商业区市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在鼓楼一带,明时城市向南发展, 除鼓楼外,在东四牌楼及内城南正阳门外形成繁杂的商业区,明代行会制度发展,同类商业相对集中。 PLanningAll 《中国城市建设史》 15 / 39 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 37 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 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间距约 70 米,中间一段为三 进的四合院相并联,大多为南进口,庭院内植树木,全区无集中绿地,但由于住房院子中树木较多,全城 呈现绿色,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成多住一般市民 6:)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
本文档为【中国城市建设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32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2
浏览量: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