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举报
开通vip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中原文物 年第 期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李先登 中国历 史博物馆 , 北京 , 娜 , 铭 摘要 夏文化代表了古代文明的诞生 , 同时又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础和 出发点 。 中 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个源头而 以 中原地区为主源 ,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特点是出现统 一的王朝 , 有一个先进的全国性中心 , 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 。 关键词 夏文化 文明起源 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习 刃 一 、 夏文化和夏代文化 考古学上所说的夏文化指的是建立中国历史 ...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中原文物 年第 期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李先登 中国历 史博物馆 , 北京 , 娜 , 铭 摘要 夏文化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古代文明的诞生 , 同时又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础和 出发点 。 中 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个源头而 以 中原地区为主源 ,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特点是出现统 一的王朝 , 有一个先进的全国性中心 , 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 。 关键词 夏文化 文明起源 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习 刃 一 、 夏文化和夏代文化 考古学上所说的夏文化指的是建立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 —夏王朝的夏人在夏王朝时期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年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赴豫西调查 “ 夏墟 ” , 以 及当年秋开始的堰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 正式揭 开了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的序幕 。 “ 文化大革 命 ” 以后国家文物局将探索夏文化作为考古工 作的重点 , 除二里头遗址继续发掘以外 , 又开始 对河南登封告成王城岗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 址进行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 。 由于在王城岗遗 址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夯筑城址 , 国家 文物局于 年 月在登封召开了登封告成遗 址发掘现场会 。 年在郑州召开 了中国考古 学会第四次年会 , 以 “ 商文化的研究与夏文化 的探索 ” 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 使探索夏文化 的研究出现了高潮 ①。 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 工程对夏文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登封王城岗遗址位于告成镇西北的颖河与五 渡河交汇处 , 在此发掘出一座河南龙山文化中晚 期的夯筑城址 ②。 城址由东西相连的两座小城组 成 , 东城大部分已被五渡河水冲毁 , 仅余西南城 角及西墙的一部分 。 西城呈方形 , 方向为北偏西 度 。 以东城的西墙为东墙 , 西墙长 米 , 南 墙长 米 , 东端有一个宽 米的缺 口 , 可 能是城门之所在 。 城址虽小 , 但城墙系夯筑而 成 , 并且墙下先夯筑基础槽 。 城内发现有与城墙 同期修筑的十余座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 , 有些基 址下面还发现有奠基坑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在 西城内 出土有一件青铜容器残片 , 残高 厘米 , 残宽 厘米 , 壁厚 厘米 , 可能是封口盂 鸡彝 的腹底部残片 。 出 收稿日期 刃一 一 作者简介 李先登 , 男 , 北京市人 ,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 研究与探索 土木炭的‘ 校正年代为距今 土 年 , 属 于夏代初期 。 西城内 出土的一件泥 质磨光黑陶平底器的外底上 , 还发现了一个烧前 刻划在陶胎上的 “ 八 ” 共 字 ③。 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 自 年以来已进行 了数十次的考古发掘 , 成果卓著④。 首先 , 确立 了二里头文化 。 本来二里头文化早在 年已 在登封玉村发现 , 但由于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具有 典型性和代表性 , 年夏鼎先生命名为二里 头文化 。 二里头考古发掘队长赵芝荃先生将二里 头文化分为四期 , 现已为学术界接受 。 二里头文 化一期系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 , 二期和三期 是二里头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 四期开始衰落 。 二里头文化的 ’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年 一 公 元前 年 。 其次 , 二里头遗址面积很大 , 东西 公里 , 南北 公里 , 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 尤其是发现了 代表王权的大型宫殿基址 。 再有 , 二里头遗址还 发现了数百座中小型墓葬 , 出土了青铜礼器鼎 、 爵 、 封 口盖 、 肇 、 铃以及青铜戈 、 镶嵌绿松石兽 面纹铜牌饰等 。 在遗址南部还 发 现 了面积 达 平方米的大型铸铜作坊遗址 , 出土大量陶 范 , 有的直径达 厘米 ,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二里头的青铜冶 铸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 此外 , 二里头遗址 还出土 了玉礼器 , 主要有璋 、 锁 、 戚 、 璧及琼 等 。 生述这些发现说明二里头遗址绝非一般的聚 落 , 而是夏代王都遗址 , 其达到的文明程度远非 同时期周围其他文化可以比拟 , 是当时中国古代 文明的集中代表 。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发掘 , 其主要收获是 确立了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⑤。 上述这些考古工作 , 集中说明我们已经在中 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夏代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域内发 现了夏代 公元前 世纪至公元前 世纪 的遗存 , 并且证明其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也和文 献记载的夏代社会基本一致 。 目前学术界对夏文化的研究已初步达成以下 共识 首先 , 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晚期是夏代 初期夏人的文化 。 而登封王城岗城址初建可能是 在稣的时期 王城岗二期 , 但为禹 王城岗三 期 所沿用 , 因此有可能是 “ 禹都阳城 ” 《世 本 之所在 。 在此必须着重指出的是 , 由于河 南龙山文化晚期系由当地的龙山文化初期 庙 底沟二期文化 以及更早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 , 这就说明夏人是中原地区的土著 , 夏文化是在当 地土生土长发展形成的 , 因此一切中国古代文明 外来说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 其次 , 二里头文化 一至四期为夏人的文化 。 但是 , 由于堰师尸乡沟 商城始建年代 约 当二里头文化 四期 之确 定 ⑥ , 证明了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为夏代中晚期 夏人的文化 , 而二里头文化四期乃是夏亡之后夏 人的文化 。 二里岗期商文化虽然吸收融合了二里 头文化的一些因素 , 但其主要来源应为豫北和豫 东的先商文化 下七垣文化 、 鹿台岗文化 。 这 也说明夏人与商人的文化虽有不少共同点 , 但仍 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夏人炊器 以鼎为主 , 商人 以鼠为主 , 夏人和商人是不同的人群 族 。 从上述登封王城岗与堰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 发现 , 可以初步总结出夏文化的特点 , 尤其是关 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特点 。 从物质文化遗 存来看主要有三点 首先 , 都城 真正意义上 的城市 的出现 。 都城是王权最终形成的集中 体现 , 而王权是中国古代夏 、 商 、 周国家的根本 特点 。 夏代都城的特点是外有夯筑的城垣 , 城内 以夯筑台基的大型宫殿建筑为中心 。 王城岗城址 可能是 “ 禹都阳城 ” 所在 , 城址虽小 , 但具备 了城垣与宫殿 , 其所以小 , 可能与当时忙于治水 有关 , 即 “ 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 。 ” 《论语 · 泰伯 》 而二里头遗址可能是莱都之所在 莱先 居斟祁 , 后徙河南 , 虽然 目前 尚未发现城墙 , 但已有城墙之线索 。 而其 号 、 号大型宫殿基 址则反映了夏王权之强大 。 夏都的城墙与宫殿之 所以都是夯筑的 , 这显然是因为夏人位于中原黄 土地带所致 , 这是由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 城 垣的社会功能主要用于保卫王权 , 而宫殿则是王 进行统治的中心 。 这和文献记载也是一致的 , 例 如 《世本 · 作篇 》 “ 鲸作城郭 ” 、 “ 禹作宫室 ” 。 并且 , 这个特点被以后商周所继承 , 并发展为都 鄙 国野 制度 。 其次 , 文字的出现 。 王城岗 城址出土的夏代初期的陶文 “ 八 ” 共 字 , 其 形体结构像两手有所执持 , 乃是会意字 , 已是真 正的文字 。 并且其形体结构为尔后殷墟甲骨文和 西周金文所继承 。 例如 《殷墟文字乙编 》 “ 贞八口戊媚 。 ” 西周师晨鼎铭 “ 司马八师晨人 门立中庭 。 ” 在夏代 , 文字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用 以记录和传达王命以及用于祭祀 , 是夏王统治全 国的重要工具 。 因此也是王权的重要标志 。 文字 的出现也说明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阶层的出 现 , 并促进了知识的传递 、 积累与发展 。 总之 , 文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 第三 , 青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铜礼器的出现 。 上述登封王城岗与堰师二里头出 土的青铜封口盂 、 鼎 、 爵 、 辈等 , 一方面说明夏 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范铸法的青铜冶铸业的出现 , 它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代表 , 又是出现了专 门的与农业分离的手工业的集中代表 , 这是进人 文明时代的经济基础 。 另一方面 , 它又是礼制和 王权最终形成的表现 , 是维护王权的重要工具 。 它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特点 —礼乐文明在考古学上的重要体现 。 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分层的体现 和制度化 , 其中心就是王权 。 礼器是礼制的物化 反映 , 在各类礼器中以青铜礼器最为重要 , 古代 文献记载 “ 禹收九牧之金 , 铸九鼎 , 象九州 ” 《汉书 · 郊祀志 》 , 反映了王权的最终形成 。 上述三个特点即 《礼记 · 礼运 》所述 “ 今大道 既隐 , 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 , 城郭沟池 以为固 , 礼义 以为纪 ” 的反映 , 这些有力地说 明夏文化确已进人了文明时代 , 代表了中国古代 文明的诞生 , 并且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 或可称为世界古代文明中的中国模式 。 并且它们 也应该成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础和出发 点 。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 , 夏代是夏人建立的 一个地域广大 、 包括许多人群 商代称之为方 国 , 周代称之为诸侯 的统一王朝 。 正如 《左 传 · 哀公七年 》所述 “ 禹合诸侯于涂山 , 执玉 帛者万国 。 ” 又据 《国语 · 鲁语下 》 “ 昔禹致群 神于会稽之山 , 防风氏后至 , 禹杀而戮之 。 ” 说 明禹对下面各族首领已有生杀之权 。 并且 , 据 《尚书 · 禹贡 》、 《史记 · 夏本纪 》等可知夏代已 经制定了行政区划与贡赋 。 这些都说明夏代已建 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 这也是夏代已经进 人文明时代 、 建立国家的反映 。 并且说明夏朝国 家的特点是统一的王朝 , 而非西方的城邦制 , 这 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 夏代 的地 域 即 “ 茫茫禹迹 , 画 为 九州 ” 《左传 · 襄公四年 》 的范围 。 并为商周所继 承 。 如 《诗 · 商颂 · 长发 》 “ 天命多辟 , 设都 于禹之绩 。 ” 又如春秋秦公篡铭 “ 秦公曰 王 显联皇祖受天命 , 鼎宅 禹迹 。 ” 所 以称为 “ 禹 迹 ” , 说明这是通过大禹领导各族人群治水而形 成的 , 并说明夏代已经出现了国家地域观念 , 这 也是夏代国家已经形成的标志 。 “ 画为九州 ” 说 明夏代已经按照地域来划分 。 九州的区划虽然源 于 自然地理态势 , 但已经具有人文区划的性质 。 尤其重要的是 , 《尚书 · 禹贡 》所记 “ 九州 ” 的 范围与现在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圈大体相当⑦ , 说明 《尚书 · 禹贡 》成书虽晚 , 但其所记夏代 的地域是基本可信的 。 从考古发现来看 , 夏代的地域大致包括今天 东至山东 、 江苏 、 浙江 , 西至甘肃 、 四川 , 北至 今长城内外 , 南达湖北 、 湖南的广大地域 。 在这 个地域内夏代时期各族的文化均属于夏代文化的 范畴 , 均属于最初的中国古代文明 。 即夏代文化 是指夏王朝地域 内各族 包括夏族 的文化 。 目前在这些地区除夏文化以外的重要的考古发现 有先商文化 、 岳石文化 、 夏家店下层文化 、 斗鸡 台文化 、 马桥文化 、 齐家文化等 。 先商文化主要 是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和东部的下七 垣文化 、 鹿台岗文化 , 目前仅发现青铜小刀和链 等 , 尚未发现青铜礼器 , 也未发现都城遗址与文 字资料 , 其文化发展水平显然落后于二里头文 化 。 但从其陶器 中的平底罐形鼎 、 三足盘等来 看 , 显然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 岳石文化 , 主 要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地区 , 乃夏代东夷之文化 , 目前也仅发现青铜小刀及链等 , 也未发现青铜礼 器 、 都城遗址及文字资料 , 其总体水平不仅落后 于二里头文化 , 而且和此前的山东龙山文化相比 也落后 了 , 这可能是夏代中后期东夷衰落之反 映 。 夏家店下层文化 ,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 、 辽宁西部和京津地区 , 青铜器亦仅发现小刀 、 链 等 , 亦未见青铜礼器 。 但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了 许多石城 。 从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陶餐 、 爵 与二里头文化的极其相似来看 , 显然受到二里头 文化的强烈影响 , 但其总体水平亦低于二里头文 化 。 斗鸡台文化主要分布于安徽江淮地区寿县 、 肥东 、 含山一带 , 从其文化面貌来看 , 有着 自身 的特点 , 但与河南龙山文化 、 二里头文化关系密 切 , 这当是禹 “ 娶于涂山 ” 《尚书 · 益视 》 和 “ 汤遂灭夏 , 莱逃南巢氏 ” 《古本竹书纪 年 》 之反映 。 马桥文化 , 主要分布于上海 、 苏 南及浙北 , 虽处于良诸文化之后 , 但可能不是良 诸文化的直接后续 , 并且其总体水平似较良诸文 化衰退 , 更较二里头文化落后 。 但从其陶器来 看 , 也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 齐家文化 , 主 要分布于甘肃 、 青海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 、 挑 河等地 , 出土了较多的青铜器与红铜器 , 但皆为 小件的刀 、 链及镜等 , 亦未发现青铜礼器 , 其总 体文化水平不仅低于二里头文化 , 而且由于距离 中原较远 , 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也不密切 。 通过上述考古发现 , 说明夏代文明确实包括 研究与探索 了 “ 九州 ” 的地域 , 包括了各族及其文化 , 但 它们的发展水平及其地位 、 作用是并不相同的 。 由于夏王朝是由居于中原地区的夏人建立的 , 夏 人和夏文化 自然居于领导和核心地位 , 不仅发展 水平最高 , 而且是夏代文明的集中代表 , 而其他 各族文化则处于从属地位 。 必须指出的是 , 由于 ‘ 夏代统一王朝的建立 , 中原文化 例如二里头 文化 与周 围各族文化 的关系就发生 了质变 , 中原文化对周围文化的影响就较过去强烈多了 , 而各地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则主要通过进贡地 方物品来实现 。 在双向影响中 , 中原的影响是主 要的 , 这主要表现在中原夏文化形成的主要文明 因素如礼制与青铜礼器向周围地区传布 , 经过 夏 、 商 、 周的发展与融合 , 最终在春秋时期形成 以礼制和青铜礼器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 。 总之 , 从文献记载的夏王朝与考古发现的夏 代文明来看 ,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特点是 本土起源 , 以夏人和夏文明为核心和代表 , 包括 “ 九州 ” 范围内的各族 , 是一个统一的王朝 。 因 此 , 从 中国古代文 明诞生 、 夏王朝建立 开始 , “ 九州 ” 地域内的各族过去那种独立向文明发展 的进程就终结了 , 此后各族向文明的发展是在以 中原为核心的统一王朝的框架内向前发展 , 是在 中原的影响和领导之下向前发展 。 而中原核心的 范围则随历史发展不断扩大 , 商灭夏以后 , 中原 核心的范围就由夏人地域扩大为夏人和商人的地 域 周灭商以后 , 又增加了周人的地域 , 并通过 分封 , 至春秋时终于形成 了基本包括 “ 九州 ” 范围的华夏文明核心地域 至秦汉时期进一步扩 大 , 形成秦汉帝国文明圈 。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 诞生及其初步发展的大致历程 。 二 、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从夏王朝和夏文化 、 夏代文化再往前追溯 , 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 , 则又是近百年来国 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 有着重要的学术意 义和现实意义 。 世纪 年代以来 由于辽宁西 部 、 内蒙古东部红山文化坛 、 家 、 庙以及浙江北 部 、 江苏南部良诸文化祭坛墓地的发现 , 加以当 时地方文化研究高潮的出现 , 苏秉琦先生在其考 古学文化区 、 系 、 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 古代文明起源 “ 满天星斗说 ” ⑧ 年和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组织召开了两次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讨论会 ⑨ 年 月 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 《历史研究 》编辑部 、 《考 古 》编辑部 、 《文物 》编辑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研讨会 , 有力 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 。 如上所述 , 夏王朝及夏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 文明的诞生 。 毫无疑问 ,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就是研究夏王朝及夏文化的起源 。 首先是探索夏 文化的起源 , 尤其是夏文化中三个特有的主要文 明因素的起源 。 即有夯筑城墙及宫殿的城市和都 城 、 六书系统的文字 、 青铜礼器三者的起源 。 其 次 , 要研究上述 “ 九州 ” 地域内夏人以外各族 文化如何向文明发展 , 以及最后如何在夏人影响 下形成统一的夏王朝及夏代文明 , 即对夏文化地 域以外 、 九州地域以内其他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 历程进行研究 。 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 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 , 缺一不可 。 但首先应抓紧夏文化 起源的研究 , 这是问题的主导方面 。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的时间也是应当着重 探讨的问题 , 而这个问题也必须由文献记载与考 古发现相结合来确定 。 从文献记载来看 , 在夏代 之前有个 “ 五帝时代 ” , 司马迁 《史记 》首篇即 为 《五帝本纪 》, 记叙了 自黄帝 、 撷项 、 帝誉至 尧 、 舜时期的历史 , 学术界称之为传说时代 、 军 事民主制时代 、 文明曙光 、 酋邦等 , 我们认为仍 应称为 “ 五帝时代 ” 。 从考古发现来看 , 有些学 者认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约从距今 年 的仰韶晚期至龙山时代为止 ⑩ , 因为从考古发现 来看 , 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变 化 。 另一些学者认为仅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 即 从距今 年起至距今 年止 。 在 中原地 区 , 龙山文化晚期夏王朝已经建立 ⑨。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时间 “ 龙山时代 ” 和地域 “ 九州 ” 既已确立 , 我们就可以从文 献记载和 目前已有的考古发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 了 。 首先 ,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 , 研究中国古代 文明起源首先和主要是研究夏文化的起源 , 而夏 文化的地域主要是在河南省西部及山西省南部地 区 , 在这个地区从夏代初期 河南龙山文化晚 期 向上推 , 则是河南龙山文化 中期及初期 又称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 这个时期的重要发 现首推距今约 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 遗址 包括墓地 的发现 。 目前在陶寺遗址 已 经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夯筑城墙 , 这显然是王 城岗 “ 禹都阳城 ” 的先声 。 并且 , 在陶寺遗址 出土的陶器上 已经发现了朱书的文字 ⑩ , 其中 “ 文 ” 字的形体结构与后来王城 岗陶文 “ 共 ”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字 、 殷墟甲骨文 、 西周金文同属一个体系 , 不仅 说明是真正的文字 , 而且确是夏代文字的来源 。 还有 , 陶寺墓地 已 发掘 了 上 千 座 墓 葬 , 其 中 为小墓 , 随葬品很少或没有 , 中型墓 占 , 而大型墓仅占 。 , 鲜明地反映了 此时社会分化 、 分层有了很大的发展 。 尤其是其 中大墓随葬的髦鼓 、 特磐 、 彩绘龙盘等确已具有 了礼器的性质 , 这不仅反映了礼制即将形成 , 而 且反映了王权的雏形 。 结合文献记载 , 学术界大 多认为陶寺遗址可能是帝尧时期之遗存 。 又据 《史记 · 夏本纪 》等文献记载 , 尧时开始领导各 族人民联合治水 与征伐三 苗 , 其地域 已接 近 “ 九州 ” , 并设立 了 “ 四岳 ” 等官职 , 由各族首 领担任 , 尧时实行禅让制 , 这一切都已为夏王朝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而帝舜所在的今鲁西南与豫东地区尚未有这 一时期的重要发现 , 至于帝窖的遗存亦属于空 白 , 这些都应是今后考古工作探索之重点 。 帝撷项所在的河南淮阳地区 , 重要的发现有 距今 年的仰韶文化随葬蚌壳摆塑龙 、 虎的 大墓 , 说明当时已有了对龙的信仰 ⑩。 但关于撷 顶时期的遗存发现尚少 。 从文献记载来看 , 撷项 将原始宗教进行了改革 , “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 神 ,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 《国语 · 楚语下 》。 即将巫事与人事分开 , 将宗教与行政分开 。 从 此 , 中国古代社会向以人事为主发展 , 这在中国 古代文明起源中发挥了重要的转折作用 , 保证了 向文明社会的顺利过渡 。 关于黄帝时期的考古遗存 , 目前重要的发现 尚不多 。 根据文献记载 , 黄帝时期的重要大事是 黄帝与蛋尤的琢鹿之战 ,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 战 。 这两次大战最终确立了黄帝 、 炎帝 、 蛋尤三 族的大联盟 , 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 。 琢 鹿之战与阪泉之战所在地的今河北省琢鹿县 , 目 前发现的重要遗址有司马迁 曾亲 自考察过的战 国 、 汉代的琢鹿城址 , 即今琢鹿县城东南约 公里的矾山镇三堡村北的 “ 黄帝城 ” 遗址 ⑩ , 平 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 南北长 米 一 米 , 城 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篮纹陶片 、 石城等 。 今 后应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 以探索黄帝时期 的遗 存 。 目前在中原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夯筑城址 是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 , ‘ 测定年代为 距今 年 一 年之间⑩ , 说明此时中原地 区开始出现夯筑城市 。 此后 , 到了龙山文化时 期 , 中原地区夯筑城市大量出现 , 如辉县孟庄 、 哪城郝家台 、 淮阳平粮台 、 新密古城寨村 ⑥等城 址 , 大致勾划出中原地区夯筑城市这一主要的文 明因素发生与发展的轨迹 , 至 “ 禹都阳城 ” 时 期 , 夯筑都城最后诞生 。 关于以蛋尤为代表的东夷集团遗存 , 在五帝 时代初期以大汉 口文化中、 晚期为代表 。 此时大 汉 口文化十分繁荣 , 势力强大 , 向西发展甚至达 到河南省中部 ⑩ , 这可能是蛋尤侵凌炎帝 、 侵凌 诸侯的反映 。 此时大汉 口文化的墓葬已经出现了 明显的贫富分化 , 但代表身份地位的礼器尚未出 现 。 从宫县陵阳河大汉 口文化晚期墓葬出土陶尊 上的刻划符号看 , 距离真正文字的出现已经不远 了⑩。 到了距今 年以后 的五帝时代晚期 , 也已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夯筑城市 , 如章邱龙山镇 城子崖城址 , 面积达 万平方米 。 而且在城子 崖周围 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 发现了同时期 的中小聚落址 处 , 其面积为 万 一 万平方 米 ⑩。 聚落的分化也是 当时社会分层 的重要反 映 。 同时山东龙山文化已发现了随葬礼器的大 墓 , 例如临胸朱封发现的大墓 , 其规模是空前 的⑧。 还有山东龙山文化已经发现了小铜锥等 , 说明冶铜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 。 邹平丁公龙山文 化 行 字陶文的发现。 , 说明此时东夷也 已 发明了文字 , 但与夏商周文字不是一个系统 , 所 以此后也就中断了 。 总之 , 上述这些考古发现说 明到了五帝时代晚期 , 东夷已经达到了文明的门 槛 , 而当夏王朝建立以后 , “ 后弈代夏 ” , “ 杆征 东海 ” 等 , 东夷已经成为夏王朝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 五帝时代 , 属于九州范围的还有今太湖周围 的上海 、 苏南 、 浙北地区 。 龙山时代初期这里的 良诸文化十分繁盛 , 重要的发现有反 山 、 瑶山 、 汇观山等祭坛 、 墓地 , 精美的琼 、 璧等玉器以及 刻划符号等 ⑧。 这些发现一方面说明良清文化社 会有了阶层分化 , 正在向文明时代迈进 , 但另一 方面又说明当时人神不分 , 过度地消耗社会的劳 动与财富 , 这可能是以后 良诸文化衰亡的主要原 因 。 由于良诸文化在夏王朝建立之前衰亡了 , 所 以 , 对夏王朝和夏文化的诞生似无直接影响 。 例 如 , 夏文化的玉礼器 , 从二里头遗址 的墓葬来 看 , 主要是代表身份的璋和钱等 , 而非琼和璧 , 这说明良诸玉器并不是夏代玉礼器的主要来源 。 当然良诸玉器 自古受到重视 , 例如 《尚书 · 顾 命 》所记康王 即位时 , 陈设的古物中就有 “ 越 玉五重 ” , 显然与良诸玉器有关 。 又据 《史记 · 研究与探索 越王勾践世家 》 “ 越王勾践 , 其先禹之苗裔 , 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 ” 说明这一地区后来也 成为了夏王朝的一部分 。 五帝时代 , 湖北地区主要有屈家岭文化晚期 及石家河文化 , 可能是三苗的遗存 。 重要的考古 发现有规模巨大的城址 , 如天门石家河城址面积 达 万平方米 。 此外还有江陵阴湘城 、 荆门马 家洗 、 石首走马岭等城址 ⑥ , 说明城也是当地重 要的文明因素 。 同时还发现有冶铜的遗存与陶器 上的刻划符号 。 上述发现说明 , 其社会也已经分 化分层 , 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 , 但其总体水平落 后于中原地区 。 更由于受到尧至禹的不断攻伐 , 从龙山时代晚期衰落了 。 以后经过商周的经营 , 这一地区一步步融汇人中国古代文明之中 。 北方长城内外的红山文化 , 其繁荣时期约当 仰韶文化晚期 , 约为距今 年至 年 。 其 重要发现有建平 、 凌源牛河梁以及喀左东山嘴规 模巨大的积石家 、 女神庙和祭坛 ⑧ , 说明红山文 化时期社会已经 出现规模巨大的联盟群体 部 落联盟 , 并且其社会已经开始分化分层 出现 了大墓与小墓 , 女神像与玉猪龙等的出现反映 了母系祖先崇拜与信仰 , 这些均反映了仰韶晚期 的红山文化社会的巨大进步 。 但由于其时代过 早 , 我们认为似早于黄帝时期 , 尚未进人文明起 源时期 。 因此 , 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之中也没有 反映 。 更为重要的是 , 从夏文化的特点来看 , 红 山文化尚未出现城市 有宫殿内涵 、 青铜礼器 与文字 , 因此 , 红山文化尚未进人文明 , 红山文 化的发现不足以证明把中国古代文明提前一千 年。 ,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支持先于夏王朝而 独立进人文明的其他地区文明的存在 。 三 、 结 语 从目前重要的考古发现来看 , 关于中国古代 文明起源的线索尚存在许多重大的缺环和空 白 , 说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任重而道远 。 但是 , 从 目前的考古发现结合古代文献记载 , 已能够勾 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 首先 , 在距今 年前 的五帝时代 龙山文化时代 之初 , 中国大地 开始了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历程 。 当时主要是炎黄 中原 与蛋尤 东夷 两大集团的斗争 , 最初 东夷强大 , 反映为大汉 口文化晚期的繁荣与西 扩 , 经过琢鹿之战 , 蛋尤战败被杀 , 东夷族团的 一部分开始融人炎黄集团 , 出现了人类学上所说 的酋邦 , 而东夷族团的另一部分南迁为后世的三 苗 。 撷项时的宗教改革 , 保证了中原地区向文明 过渡步人重人事的健康轨道 。 到了五帝时代后期 的尧舜时期 , 由于洪水与治水 , 使广大地域范围 之内的各族密切联系在一起 , 逐渐形成 “ 九州 ” 这样广阔的人文地域 , 使酋邦首领所掌握的公共 权力迅速向王权发展 。 同时社会分化分层也剧烈 发展 , 聚落分化 , 夯筑城市大量涌现 。 而这一切 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其基础是治水 与天文历法的发展促使农业有了迅速发展 , 而其 集中反映则是冶铜业的发展 。 至夏王朝建立 , 真 正的青铜冶铸业出现 。 另外 , 由于治水与战争 、 祭祀等公共事务的发展 , 文字逐渐产生 。 这一切 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至 “ 禹传 启 , 家天下 ” , 夏王朝建立 , 王权最终形成 , 王 都 “ 禹都阳城 ,’ 出现 , 礼制 以青铜礼器为 主要代表 形成 , 反 映了社会分层 的制度化 , 中国古代文明正式诞生 。 这一切说明中国古代文 明从起源到诞生不仅是本土独立起源的 , 而且走 的是中国自己的道路 , 可称之为人类文明起源与 诞生的中国模式 。 其特点主要是通过社会分化分 层 王权是社会分层的最高体现 而进人文明 。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 “ 九州 ” 广大地域范围 内逐渐形成的 , 各地区各族人群均在向文 明发 展 , 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作出了 自己 的贡 献 。 因此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的特点是多个源头 。 但是 , 夏王朝既是统一的王朝 , 是由夏人作为主 宰建立的 , 夏文化 如夏代中晚期的二里头文 化 在当时各人群文化中水平最高 , 代表了中 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最高水平与特点 , 因而先 夏文化及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源和核心 , 即在众多的中国古代文明之源中有主次之分 , 各 人群社会发展有快慢之分 , 同步发展是不存在 的 。 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既是多源的而又有主 源 ,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 自向文明过渡 之初 , “ 九州 ” 范围内各人群就是互相联系和交 流的 , 至夏王朝建立 , 从总体来看 , “ 九州 ” 已 进入文明 , 但 “ 九州 ” 内各族仍然有先进与落 后之分 。 当时尚处于落后的人群向文明发展的进 程就不再是独立的和 自发的 , 而是在中央王朝的 政治控制与文化 主要是先进的文明因素 的 影响之下进行的 。 因此 ,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诞 生严格地说并不是多元的 。 总之 ,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 有多个源头 , 但 又有主源与核心 , 中国古代文明从诞生之时起就 是统一王朝式的 , 而不是西方的城邦制 , 中国古 代是中央控制并用文化影响地方 , 而不是各地方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独立的 。 这就使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是统一的 , 有一个全国性的先进中心与核心 , 并不是多中心 的 。 所谓多中心论就是无中心论 。 正因为具有以 先进的文明因素为主的核心 , 中国古代文明是有 凝聚力和向心力的 , 这就保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史虽然有过多次分裂 , 但统一是主流 , 每次分裂 后文化整合的结果只能是更高的统一 , 使中国文 明不但不会灭亡 , 而且顽强地改造 自己不断前 进 , 至今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这是历史留给 我们的宝贵遗产 , 我们必须正确揭示和继承发 扬 , 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 。 ① 夏鼎 《中国文明的起源 》, 文物出版社 , 年 安志敏 《试论文明的起源 》, 《考古 》 年第 期 安金槐 《试论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与夏 代阳城 》, 《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 》, 文 物出版社 , 年 赵芝荃 《试论二里头文化的 渊源 》, 《考古学报 》 年第 期 方酉生 《河 南龙山 、 二里头与二里岗 》, 《考古与文物 》 年第 期 李先登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 干问题 》, 《天津师大学报 》 年第 期 。 ②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登封王城岗与阳城 》, 文物 出版社 , 年 。 ③ 李先登 《王城岗遗址 出土的铜器残片及其它 》, 《文物 》 年第 期 。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堰师二里头 》, 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年 。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夏县东下冯 》, 文 物出版社 , 年 。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河 南堰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 》, 《考古 》 年第 期 。 ⑦ 邵望平 《 禹贡 “ 九州 ” 的考古学研究 》, 苏秉 琦主编 《考古学文化论集 》 , 文物出版社 , 年 。 ⑧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 香港商务印书馆 , 年 。 ⑨ 《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 》, 《考古 》 年第 期 《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 》, 《考古 》 年 第 期 。 ⑩ 张忠培 《仰韶时代 —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年第 期 。 ⑩ 李先登 、 杨英 《论五帝时代 》, 《天津师大学报 》 年第 期 。 ⑩ 梁星彭 《陶寺遗址发现夯土遗存 》, 《中国文物报 》 洲 年 月 日。 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 《 一 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 》, 《考古 》 年第 期 。 ⑩ 蹼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 《河南蹼阳西水坡遗址 发掘简报 》, 《文物 年第 期 。 ⑩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河北张家 口地区新石 器时代遗址调查 》, 《考古 》 年第 期 。 ⑩ 杨肇清 《试论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址的性 质 》, 《华夏考古 》 年第 期 。 ⑩ 袁广阔 《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 》, 《中国文 物报 》 年 月 日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哪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 》, 《华夏考古 》 年第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 文化城址试掘简报 》, 《文物 》 年第 期 蔡全 法 、 马俊才 、 郭木森 《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 代重要城址 》, 《中原文物 年第 期 。 ⑩ 武津彦 《略论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汉 口文化 》, 《考 古 》 年第 期 。 ⑩ 李先登 《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 》, 《天津师范大学 学报 》 年第 期 。 ⑩ 张学海 《东土古国探索 》, 《华夏考古 》 年第 期 。 ③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临胸县西朱封龙山文 化重撑墓的清理 》, 《海岱考古 》第 辑 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 《山东临胸朱封龙 山文化墓葬 》, 《考古 》 年第 期 。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 《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 究 》, 《考古学报 》 年第 期 。 ⑩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 四 、 五次发掘简报 》, 《考古 》 年第 期 。 ⑩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 《浙江余杭反 山良清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 《文物 》 年第 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余杭瑶山良洁文化 祭坛遗址发掘简报 》, 《文物 》 年第 期 浙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余杭汇观山良诸文化祭 坛与墓地发掘简报 》, 《文物 》 年第 期 。 ⑥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 《石家河遗址群 调查报告 行政管理关于调查报告关于XX公司的财务调查报告关于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关于大米市场调查报告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 》, 《南方民族考古 》第 辑 , 年 张绪球 《屈家 岭文化古城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 《考古 》 年 第 期 。 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 “ 女神庙 ” 与积石家群发掘简报 》, 《文物 》 年 第 期 郭大顺 、 张克举 《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 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 》, 《文物 》 年第 期 。 ⑩ 陈星灿 《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 》, 《考古 》 年第 期 。 责任编辑 张错生
本文档为【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395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0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16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