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三数学复习提纲

初三数学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初三数学复习提纲第一讲 数与式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表示在数轴上,数 和数 之间的距离. 练 习 1.填空: (1)若 ,则x=_________;若 ,则x=_________. (2)如果 ,且 ,则b=________;若 ,则c=________.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

初三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讲 数与式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表示在数轴上,数 和数 之间的距离. 练 习 1.填空: (1)若 ,则x=_________;若 ,则x=_________. (2)如果 ,且 ,则b=________;若 ,则c=________.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 ,则 (B)若 ,则 (C)若 ,则 (D)若 ,则 3.化简:|x-5|-|2x-13|(x>5). 1.1.2. 乘法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 (2)完全平方公式 . 我们还可以通过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 (2)立方差公式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 . 例2 已知 , ,求 的值. 练 习 1.填空: (1) ( ); (2) ; (3 )  . 2.选择题: (1)若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 等于 ( ) (A) (B) (C) (D) (2)不论 , 为何实数, 的值 (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1.1.3.二次根式 一般地,形如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 等是无理式,而 , , 等是有理式. 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 与 , 与 , 与 , 与 ,等等. 一般地, 与 , 与 , 与 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 的意义 EMBED Equation.DSMT4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 (2) ; (3) . 例2 计算: .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和 ; (2) 和 . 例4 化简: . 例 5 化简:(1) ; (2) . 例 6 已知 ,求 的值 .  练 习 1.填空: (1) =__ ___; (2)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 __ ___; (4)若 ,则 ______ __. 2.选择题: 等式 成立的条件是 (   ) (A)   (B)    (C)    (D) 3.若 ,求 的值. 4.比较大小:2- eq \r(3) eq \r(5)- eq \r(4)(填“>”,或“<”). 1.1.4.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 ,则称 为分式.当M≠0时,分式 具有下列性质: ; .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 像 ,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例1 若 ,求常数 的值. 解得 . 例2 (1)试证: (其中n是正整数); (2)计算: ;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 . 例3 设 ,且e>1,2c2-5ac+2a2=0,求e的值. 练 习 1.填空题: 对任意的正整数n, ( ); 2.选择题: 若 ,则 =   (   )   (A)1 (B)   (C)   (D) 3.正数 满足 ,求 的值. 4.计算 . 习题1.1 1.解不等式: (1) ; (2) ; (3) . 2.已知 ,求 的值. 3.填空: (1) =________; (2)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 ________. 1.2 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 ; (4) .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就是x2-3x+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2-3x+2=(x-1)(x-2).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 (2)由图1.2-3,得 x2+4x-12=(x-2)(x+6). (3)由图1.2-4,得 = (4) =xy+(x-y)-1 =(x-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 (1) ; (2) . (2) = = = . 或 = = = . 3.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是 、 ,则二次三项式 就可分解为 . 例3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 ; (2) . 练 习 1.选择题: 多项式 的一个因式为 ( ) (A) (B) (C) (D) 2.分解因式: (1)x2+6x+8; (2)8a3-b3; (3)x2-2x-1; (4) . 习题1.2 1.分解因式:  (1) ; (2) ; (3) ;   (4) .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 ; (2) ; (3) ; (4) . 3. 三边 , , 满足 ,试判定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2+x-(a2-a).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 ① 因为a≠0,所以,4a2>0.于是 (1)当b2-4ac>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2= ; (2)当b2-4ac=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1=x2=- ; (3)当b2-4ac<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 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2-4ac来判定,我们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 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2= ;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 ;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 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x2-3x+3=0; (2)x2-ax-1=0; (3) x2-ax+(a-1)=0; (4)x2-2x+a=0. 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 , , 则有 ; .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如果ax2+bx+c=0(a≠0)的两根分别是x1,x2,那么x1+x​2= ,x1·x2= .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p,x1·x2=q, 即 p=-(x1+x​2),q=x1·x2, 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 x2-(x1+x​2)x+x1·x2=0,由于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所以,x1,x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x2-(x1+x​2)x+x1·x2=0. 例2 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例3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 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 例5 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 (1)求| x1-x2|的值; (2)求 的值; (3)x13+x23. 例6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a-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练 习 1.选择题: (1)方程 的根的情况是 ( ) (A)有一个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2)若关于x的方程mx2+ (2m+1)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 (A)m< (B)m>- (C)m< ,且m≠0 (D)m>- ,且m≠0 2.填空: (1)若方程x2-3x-1=0的两根分别是x1和x2,则 = . (2)方程mx2+x-2m=0(m≠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3.已知 ,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ax+b=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2-3x-1=0的两根为x1和x2,求(x1-3)( x2-3)的值. 习题2.1 1.选择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3 (B)3 (C)-2 (D)2 (2)下列四个说法: ①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③方程3 x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 ; ④方程3 x2+2x=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5x+a2+a=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 ) (A)0 (B)1 (C)-1 (D)0,或-1 2.填空: (1)方程kx2+4x-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2-x-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4)方程2x2+2x-1=0的两根为x1和x2,则| x1-x2|= . 3.试判定当m取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2x2-(2m+1)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 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2-7x-1=0各根的相反数.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可以由y=x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ax2(a≠0)中,二次项系数a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 二次函数y=a(x+h)2+k(a≠0)中,a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正左移,h负右移”;k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正上移,k负下移”.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方法: 由于y=ax2+bx+c=a(x2+ )+c=a(x2+ + )+c- , 所以,y=ax2+bx+c(a≠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ax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ax2+bx+c(a≠0)具有下列性质: (1)当a>0时,函数y=ax2+bx+c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直线x=- ;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函数取最小值y= . (2)当a<0时,函数y=ax2+bx+c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直线x=- ;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最大值y= . 例1 求二次函数y=-3x2-6x+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例2 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的图像,求b,c的值. 例3 已知函数y=x2,-2≤x≤a,其中a≥-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练 习 1.选择题: (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y=2x2 (B)y=2x2-4x+2 (C)y=2x2-1 (D)y=2x2-4x (2)函数y=2(x-1)2+2是将函数y=2x2 ( ) (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 (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n= . (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当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 (1)y=x2-2x-3; (2)y=1+6 x-x2. 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1)x≤-2;(2)x≤2;(3)-2≤x≤1;(4)0≤x≤3.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 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练 习 1.选择题: (1)函数y=-x2+x-1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是 ( ) (A)0个 (B)1个 (C)2个 (D)无法确定 (2)函数y=- eq \f(1,2) (x+1)2+2的顶点坐标是 ( ) (A)(1,2) (B)(1,-2) (C)(-1,2) (D)(-1,-2) 2.填空: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与x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a (a≠0) . (2)二次函数y=-x2+2 eq \r(3)x+1的函数图象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象经过点(1,-2),(0,-3),(-1,-6); (2)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 (3)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1- eq \r(2),0)和(1+ eq \r(2),0),并与y轴交于(0,-2). 习题2.2 1.选择题: (1)把函数y=-(x-1)2+4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 ) (A)(-1,4) (B)(-1,-4) (C)(1,-4) (D)(1,4) (2)函数y=-x2+4x+6的最值情况是 ( ) (A)有最大值6 (B)有最小值6 (C)有最大值10 (D)有最大值2 (3)函数y=2x2+4x-5中,当-3≤x<2时,则y值的取值范围是 ( ) (A)-3≤y≤1 (B)-7≤y≤1 (C)-7≤y≤11 (D)-7≤y<11 2.填空: (1)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A(-2,0),B(1,0),且过点C(2,4),则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 (2)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0),(0,3),(1,4),则该函数的表达式为 . 3.把已知二次函数y=2x2+4x+7的图象向下平移3个单位,在向右平移4个单位,求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4.已知某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A(2,-18),它与x轴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6,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方程 是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其中 , , 叫做这个方程的二次项, , 叫做一次项,6叫做常数项. 我们看下面的两个方程组: 第一个方程组是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第二个方程组是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般可以用代入消元法来解. 例1 解方程组 例2 解方程组 练 习 1.下列各组中的值是不是方程组 的解?  (1) (2) (3) (4)   2.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4)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x1,0)和(x2,0),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和x2(x1<x2),由图2.3-2①可知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 x<x1,或x>x2;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 x1<x<x2. (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方程ax2+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 eq \f(b,2a) ,由图2.3-2②可知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 x≠- eq \f(b,2a) ; 不等式ax2+bx+c<0无解. (3)如果△<0,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公共点,方程ax2+bx+c=0没有实数根,由图2.3-2③可知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一切实数; 不等式ax2+bx+c<0无解. 例3 解不等式: (1)x2+2x-3≤0; (2)x-x2+6<0; (3)4x2+4x+1≥0; (4)x2-6x+9≤0; (5)-4+x-x2<0. 例4已知函数y=x2-2ax+1(a为常数)在-2≤x≤1上的最小值为n,试将n用a表示出来. 练 习 1.解下列不等式: (1)3x2-x-4>0; (2)x2-x-12≤0; (3)x2+3x-4>0; (4)16-8x+x2≤0. 2.解关于x的不等式x2+2x+1-a2≤0(a为常数). 习题2.3 1.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2.解下列不等式: (1)3x2-2x+1<0; (2)3x2-4<0; (3)2x-x2≥-1; (4)4-x2≤0. 第三讲 三角形与圆 3.1 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3.1-2, ,有 .当然,也可以得出 .在运用该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应”线段成比例. 例1 如图3.1-2, , 且 求 . 例2 在 中, 为边 上的点, , 求证: .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例3 在 中, 为 的平分线,求证: . 例3的结论也称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叙述为角平分线分对边成比例(等于该角的两边之比). 练习1 1.如图3.1-6, ,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3.1-7, EMBED Equation.DSMT4 求 . 3.如图,在 中,AD是角BAC的平分线,AB=5cm,AC=4cm,BC=7cm,求BD的长. 3.1.2.相似形 我们学过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例6 如图3.1-1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为直角, . 求证:(1) , ; (2) 练习2 1.如图3.1-15,D是 的边AB上的一点,过D点作DE//BC交AC于E.已知AD:DB=2:3,则 等于( ) A. B. C. D. 2.若一个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则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是__________. 3.已知: 的三边长分别是3,4,5,与其相似的 的最大边长是15,求 的面积 . 4.已知:如图3.1-16,在四边形ABCD 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1) 请判断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试说明理由; (2) 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满足什么条件时,EFGH是菱形?是正方形? 习题3.1 1. 如图3.1-18, 中,AD=DF=FB,AE=EG=GC,FG=4,则( ) A.DE=1,BC=7 B.DE=2,BC=6 C.DE=3,BC=5 D.DE=2,BC=8 2. 如图3.1-19,BD、CE是 的中线,P、Q分别是BD、CE的中点,则 等于( ) A.1:3 B.1:4 C.1:5 D.1:6 3. 如图3.1-20, 中,E是AB延长线上一点,DE交BC于点F,已知BE:AB=2:3, ,求 . 4. 如图3.1-21,在矩形ABCD中,E是CD的中点, 交AC于F,过F作FG//AB交AE于G,求证: . 3.2 三角形 3.2.1 三角形的“四心”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重心在三角形的内部,恰好是每条中线的三等分点. 例1 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被该交点分成的两段长度之比为2:1. 已知 D、E、F分别为 三边BC、CA、AB的中点, 求证 AD、BE、CF交于一点,且都被该点分成2:1.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3.2-5) 例2 已知 的三边长分别为 ,I为 的内心,且I在 的边 上的射影分别为 ,求证: .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该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锐角三角形的垂心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为他的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3.2-8) 例4 求证: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已知 中, AD与BE交于H点. 求证 . 过不共线的三点A、B、C有且只有一个圆,该圆是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圆心O为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是各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练习1 1.求证:若三角形的垂心和重心重合,求证:该三角形为正三角形. 2. (1) 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S,且三边长分别为 ,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 (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其中 为斜边长),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 并请说明理由. 练习2 1.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4, ,则 ________. 2. 等腰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的和是100°,则它的顶角的大小是_________. 3.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斜边上的中线的长为1,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习题3.2 A组 1. 已知:在 中,AB=AC, 为BC边上的高,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 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6、8、10,那么它最短边上的高为( ) A.6 B.4.5 C.2.4 D.8 3. 如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_________. 4. 已知: 是 的三条边, ,那么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5. 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且 是整数,则 的值是_________。 3.3圆 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有直线 和圆心为 且半径为 的圆,怎样判断直线 和圆 的位置关系? 观察图3.3-1,不难发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时,直线和圆相离,如圆 与直线 ;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时,直线和圆相切,如圆 与直线 ;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时,直线和圆相交,如圆 与直线 . 在直线与圆相交时,设两个交点分别为A、B.若直线经过圆心,则AB为直径;若直线不经过圆心,如图3.3-2,连结圆心 和弦 的中点 的线段 垂直于这条弦 .且在 中, 为圆的半径 , 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 为弦长 的一半,根据勾股定理,有 . 当直线与圆相切时,如图3.3-3, 为圆 的切线,可得 , ,且在 中, . 如图3.3-4, 为圆 的切线, 为圆 的割线,我们可以证得 ,因而 . 例1 如图3.3-5,已知⊙O的半径OB=5cm,弦AB=6cm,D是 的中点,求弦BD的长度。 例2 已知圆的两条平行弦的长度分别为6和 ,且这两条线的距离为3.求这个圆的半径. 设圆 与圆 半径分别为 ,它们可能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观察图3.3-7,两圆的圆心距为 ,不难发现:当 时,两圆相内切,如图(1);当 时,两圆相外切,如图(2);当 时,两圆相内含,如图(3);当 时,两圆相交,如图(4);当 时,两圆相外切,如图(5). 例3 设圆 与圆 的半径分别为3和2, , 为两圆的交点,试求两圆的公共弦 的长度. 练习 1 1.如图3.3-9,⊙O的半径为17cm,弦AB=30cm,AB所对的劣弧和优弧的中点分别为D、C,求弦AC和BD的长。 2.已知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梯形,AB//CD,AB=8cm,CD=6cm, ⊙O的半径等于5cm,求梯形ABCD的面积。 3.如图3.3-10,⊙O的直径AB和弦CD相交于点E, 求CD的长。 4.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8,圆心距为13,试求两圆的公切线的长度. 3.3.2 点的轨迹 在几何中,点的轨迹就是点按照某个条件运动形成的图形,它是符合某个条件的所有点组成的.例如,把长度为 的线段的一个端点固定,另一个端点绕这个定点旋转一周就得到一个圆,这个圆上的每一个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 ;同时,到定点的距离等于 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圆上.这个圆就叫做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点的轨迹. 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条件;(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 下面,我们讨论一些常见的平面内的点的轨迹. 从上面对圆的讨论,可以得出: (1)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我们学过,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每一点,和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和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有下面的轨迹: (2)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同样可以得到另一个轨迹: (3)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练习2 1.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 (1) 到定点 的距离等于 的点的轨迹; (2) 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 的点的轨迹; (3) 已知直线 ,到 、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2.画图说明,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点的轨迹. 习题3.3 1. 已知弓形弦长为4,弓形高为1,则弓形所在圆的半径为( ) A. B. C.3 D.4 2. 在半径等于4的圆中,垂直平分半径的弦长为( ) A. B. C. D. 3. AB为⊙O的直径,弦 ,E为垂足,若BE=6,AE=4,则CD等于( ) A. B. C. D. 4. 如图3.3-12,在⊙O中,E是弦AB延长线上的一点,已知OB=10cm,OE=12cm, 求AB。 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第一讲 数与式 1.1.1.绝对值 1.(1) ; (2) ; 或 2.D 3.3x-18 1.1.2.乘法公式 1.(1)   (2)   (3)   2.(1)D (2)A 1.1.3.二次根式 1. (1)   (2)   (3)   (4) . 2.C 3.1 4.> 1.1.4.分式 1. eq \f(1,2) 2.B 3. 4. 习题1.1 1.(1) 或 (2)-4<x<3 (3)x<-3,或x>3 2.1 3.(1) (2) (3) 1.2分解因式 1. B 2.(1)(x+2)(x+4) (2) (3) (4) . 习题1.2 1.(1)  (2)  (3) (4) 2.(1) ; (2) ;  (3) ; (4) . 3.等边三角形 4.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练习 1. (1)C (2)D 2. (1)-3 (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x2+2x-3=0 3.k<4,且k≠0 4.-1 提示:(x1-3)( x2-3)=x1 x2-3(x1+x2)+9 习题2.1 1. (1)C (2)B 提示:②和④是错的,对于②,由于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对于④,其两根之和应为- . (3)C 提示:当a=0时,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不合题意. 2. (1)2 (2) (3)6 (3) 3.当m>- ,且m≠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4.设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1和x2,则所求的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1和-x2,∵x1+x2=7,x1x2=-1,∴(-x1)+(-x2)=-7,(-x1)×(-x2)=x1x2=-1,∴所求的方程为y2+7y-1=0.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练 习 1.(1)D (2)D 2.(1)4,0 (2)2,-2,0 (3)下,直线x=-2,(-2,5);-2,大,5;>-2. 3.(1)开口向上;对称轴为直线x=1;顶点坐标为(1,-4);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y=-4;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其图象如图所示. (2)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3;顶点坐标为(3,10);当x=3时,函数有最大值y=10;当x<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其图象如图所示. 4.通过画出函数图象来解(图象略). (1)当x=-2时,函数有最大值y=3;无最小值. (2)当x=-1时,函数有最大值y=4;无最小值. (3)当x=-1时,函数有最大值y=4;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y=0. (4)当x=0时,函数有最大值y=3;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y=-12.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练 习 1.(1)A (2)C 2.(1)(x+1)(x-1) (2)4 3.(1)y=-x2+2x-3 (2)y= eq \f(3,2) (x-3)2+5 (3)y=2(x-1+ eq \r(2))( x+1- eq \r(2)) 习题2.2 1.(1)D (2)C (3)D 2.(1)y=x2+x-2 (2)y=-x2+2x+3 3.y=2x2-12x+20 4.y=2x2-8x-10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练 习 1.(1)(2)是方程的组解; (3)(4)不是方程组的解. 2.(1) EMBED Equation.DSMT4 (2) EMBED Equation.DSMT4 (3) (4)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练 习 1.(1)x<-1,或x> eq \f(4,3) ; (2)-3≤x≤4; (3)x<-4,或x>1; (4)x=4. 2.不等式可以变为(x+1+a)( x+1-a)≤0, (1)当-1-a<-1+a,即a>0时,∴-1-a≤x≤-1+a; (2)当-1-a=-1+a,即 a=0时,不等式即为(x+1)2≤0,∴x=-1; (3)当-1-a>-1+a,即a<0时,∴-1+a≤x≤-1-a. 综上,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为-1-a≤x≤-1+a; 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为x=-1; 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为-1+a≤x≤-1-a. 习题2.3 1.(1) (2) (3) EMBED Equation.DSMT4 (4) 2.(1)无解 (2) (3)1- eq \r(2)≤x≤1+ eq \r(2) (4)x≤-2,或x≥2 第二讲 三角形与圆 3.1 相似形 练习1 1.D 2.设 ,即 . 3. 4.作 交 于 ,则 ,又 得 EMBED Equation.DSMT4 . 5.作 交 于 , 即 EMBED Equation.DSMT4 . 练习2 1. 2.12,18 3. 4.(1)因为 所以 是平行四边形;(2)当 时, 为菱形;当 时, 为正方形. 5.(1)当 时, ;(2) . 习题3.1 1.B 2.B 3. 4. 为直角三角形 斜边上的高, ,又可证 EMBED Equation.DSMT4 . 3.2 三角形 练习1 1.证略 2.(1) ;(2) . 练习2 1.5或 2. 或 3.C 4.设两直角边长为 ,斜边长为2,则 ,且 ,解得 , . 5.可利用面积证. 习题3.2 A组 1.B 2. D 3. 4. 5.8 3.3 圆 练习1 1.取AB中点M,连CM,MD,则 ,且C,O,M,D共线, EMBED Equation.DSMT4 . 2.O到AB,CD的距离分别为3cm,4cm,梯形的高为1cm或7cm,梯形的面积为7或49 . 3. 半径为3cm,OE=2cm.,OF= .4.外公切线长为12,内公切线长为 . 练习2 1.(1)以A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2)与 平行,且与 距离为2cm的两条平行线;(3)与AB平行,且与AB,CD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2.两条平行直线,图略. 习题3.3 1.B 2.A 3.B 4.AB=8cm. 1 1 6 -2 图1.2-4 x x -by -ay 图1.2-3 -1 -2 1 1 图1.2-2 -1 -2 x x 图1.2-1 -1 1 x y 图1.2-5 ①② ① ② (1) 图3.1-6 图3.1-7 图3.1-8 图3.1-15 图3.1-16 图3.1-18 图3.1-19 图3.1-20 图3.1-21 图3.2-3 图3.2-5 图3.2-8 图3.3-1 图3.3-2 图3.3-3 图3.3-4 图3.3-7 图3.3-9 图3.3-10 图3.3-12 x y O x=1 -1 3 -3 (1,-4) y=x2-2x-3 (1) x O y x=3 1 (3,10) y=-x2+6x+1 (2) (第3题) PAGE 26 _1166436224.unknown _1178560248.unknown _1178826858.unknown _1179000781.unknown _1179037256.unknown _1179037953.unknown _1179038356.unknown _1179039580.unknown _1179039730.unknown _1179041140.unknown _1179041383.unknown _1179042021.unknown _1179042183.unknown _1179042192.unknown _1179041506.unknown _1179041292.unknown _1179041065.unknown _1179041097.unknown _1179039752.unknown _1179039609.unknown _1179039637.unknown _1179039590.unknown _1179039461.unknown _1179039503.unknown _1179039537.unknown _1179039495
本文档为【初三数学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111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初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2-03-13
浏览量: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