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第二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一章薄膜的形成

2-第二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一章薄膜的形成

举报
开通vip

2-第二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一章薄膜的形成null第一章 薄膜的形成 第二讲第一章 薄膜的形成 第二讲§1.3 成核理论 包括: 微滴理论——热力学方法 原子理论——统计物理学方法 null1924年,弗仑凯尔(Frenkel)提出成核理论原子模型 物理模型: nullnull 成核速率∝临界核密度×每个核的捕获范围×吸附 原子向临界核的总速度 ※由统计理论,临界核密度:nullnull两种成核理论的对比: 微滴理论(毛细作用理论)—热力学—凝结论,适用于描述大的临界核,可用热力学参数. 原...

2-第二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一章薄膜的形成
null第一章 薄膜的形成 第二讲第一章 薄膜的形成 第二讲§1.3 成核理论 包括: 微滴理论——热力学方法 原子理论——统计物理学方法 null1924年,弗仑凯尔(Frenkel)提出成核理论原子模型 物理模型: nullnull 成核速率∝临界核密度×每个核的捕获范围×吸附 原子向临界核的总速度 ※由统计理论,临界核密度:nullnull两种成核理论的对比: 微滴理论(毛细作用理论)—热力学—凝结论,适用于描述大的临界核,可用热力学参数. 原子理论—统计物理学—原子成核与生长模型,适用于描述小的临界核.null§1.4 凝结系数 凝结:吸附原子结合成对及其以后的过程. 凝结系数:nullnull nullnull§1.5 薄膜的形成 薄膜的形成顺序:null①小岛阶段—成核和核长大 透射电镜观察:大小一致(2-3nm)的核突 然出现.平行基片平面的两维大于垂直方向 的第三维。 说明:核生长以吸附单体在基片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的扩散, 不是由于气相原子的直接接触。null②结合阶段 两个圆形核结合时间小于0.1s,并且结合后增大了高度,减少了在基片所占的总面积。而新出现的基片面积上会发生二次成核,复结合后的复合岛若有足够时间,可形成晶体形状,多为六角形。核结合时的传质机理是体扩散和表面扩散(以表面扩散为主)以便表面能降低。 核结合时的传质机理是体扩散和表面扩散(以表面扩散为主)以便表面能降低。在结合之初,为了降低表面能,新岛的面积减少,高度增加。根据基片、小岛的表面能和界面能,小岛将有一个最低 能量沟形,该形状具有一定的高经比。null③沟道阶段 圆形的岛在进一步结合处,才继续发生大的变形→岛被拉长,从而连接成网状结构的薄膜,在这种结构中遍布不规则的窄长沟道,其宽度约为5-20nm,沟道内发生三次成核,其结合效应是消除表面曲率区,以使生成的总表面能为最小。 ④连续薄膜 小岛结合,岛的取向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并有些再结晶的现象。沟道内二次或三次成核并结合,以及网状结构生长→连续薄膜null§1.6 薄膜的结构 组织结构 晶体结构—薄膜中微晶的晶型 1.6.1 组织结构 ※无定形结构—无序结构,近程有序, 远程无序。 类无定形结构—极其微小的(<2nm)晶粒且无规则排列。高熔点金属薄膜、高熔点非金属化合物薄膜、碳硅锗的某些化合物薄膜,以及两不相容材料的共沉薄膜。 ※多晶结构—无规取向的微晶组成,晶粒10-100nm 低熔点金属薄膜。null※纤维结构—晶粒有择优取向的薄膜。 单重纤维结构—各微晶只在一个方向择优取向。 双重纤维结构—各微晶在两个方向择优取向。 各种压电微晶薄膜。 纤维结构的出现可以在成核阶段,生长阶 段, 也可以在退火过程中。※※单晶结构—多在外延中形成。外延膜,各种半导 体外延膜。 在一定条件下,薄膜的组织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如:从无序到多晶态。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转变, 薄膜的性能有显著变化。null1.6.2 晶体结构 大多数情况下,薄膜中微晶的晶体结构与块材的相同,只是晶粒取向和晶粒尺寸可能不同于块材。 晶格不匹配:薄膜材料的晶格常数与基片的不匹配。 薄膜中有较大的内应力和表面张力。 在界面处,晶格发生畸变,以便于与基片相配合。 af—薄膜原材料的晶格常数; as—基片原材料的晶格常数。 当晶格常数相差百分比(af- as)/ af≈2% →畸变区零点几nm.当晶格常数相差百分比(af- as)/ af≈4% →畸变区几十nm.null 当晶格常数相差百分比(af- as)/af>>12% →靠晶格畸变已经达不到匹配,只能靠 棱位错来调节。表面张力可使晶格常数发生变化。null1.6.3 表面结构 薄膜应保持尽可能小的表面积(→理想平面) →使总能量最低。实际上,由于入射原子的无规性→薄膜表面有一定粗糙度。 入射原子冲击基片后,在其表面做扩散运动 →表面迁移,这在某种程度上,薄膜表面的谷或峰 削平,表面积减小,表面能降低。同时,低能晶 面(低指数面)有力发展,从而各晶面发展不一 →导致薄膜表面的粗糙度增大(高温常有)null实验表明:入射原子表面运动能力很小时 →薄膜表面积最大。 d↑(用吸附CO、H2可测出表面积)时,表面积随膜厚成线性增大,表示薄膜是多孔结构(有较大的内表面)。 在低真空下淀积薄膜, 往往会出现这种多孔大内表面的薄膜,因为剩余气压过高而使蒸气原子先在气相中凝结成膜中尘粒,聚集松散。 在基片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特别易于出现这种 结构,这是因为入射原子在基片上难以运动和重排。 ∴低温低真空→薄膜多孔结构null§1.7 薄膜中的缺陷 薄膜初始阶段,很小的小岛是完美的单晶。 小岛长大→彼此接触→晶界、晶格缺陷→进入薄膜中 单晶薄膜缺陷:缺陷堆、孪晶界 多晶薄膜缺陷:晶界面积多1.7.1 位错 蒸发镀膜→位错缺陷。缺陷密度1014-1015/m2。 面心立方金属薄膜中位错,在这种薄膜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位错的机理有:null ①当两个小岛的晶格彼此略为相对转向时,这两个岛结合以后形成位错构成的次晶界。 ②基片与薄膜的晶格参数不同,两岛间将有不匹配的位移。 ③成膜初期,薄膜中常有孔洞,膜内应力能在孔洞边缘→位错; ④在基片表面终止的位错能再向薄膜中延伸; ⑤当含缺陷堆的小岛结合时,在连续薄膜中必须有部分位错连接这些缺陷堆。用电镜→发现绝大多数位错是在沟道(网状)和孔洞阶段产生的。null1.7.2 小缺陷 小缺陷:在淀积薄膜中常观察到的位错环、堆缺陷、四面体和三角缺陷。位错环长10-30nm,环密度约1020/m2 蒸发薄膜中,可形成大量空位,因为: ①一个入射原子进入薄膜晶格时的等效温度比基片温度高得多; ②金属薄膜迅速凝结而成,淀积的原子层还未能与基片达到热平衡,即被新层所覆盖→许多空位陷入膜中。null用电镜可以观察膜中的点缺陷。 未溶解的位错环、空位聚集体、杂质原子聚集体,T↑→点缺陷的移动能力大→空位和间隙原子移到膜表面失T↓→点缺陷的移动能力小→点缺陷聚集而成的疵点。1.7.3 晶界 薄膜中的晶粒非常小(细小),所以晶界面积较大。晶粒尺寸依从于淀积条件和退火温度。
本文档为【2-第二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一章薄膜的形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944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58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13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