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

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

举报
开通vip

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 故 宫博物 院 院 刊 年 第 期 总 第 期 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 喻大华 内容提要 在 世纪 初的晚清时代 , 由于 西 化大潮的进逼和 民族 危机的严峻 , 中国文化舞台上 出现 了国粹派 , 继 而形成 了国粹思 潮 。 代表人 物有章太炎 、 刘师培 、 黄侃 、 邓 实等人 , 他们 以 “ 研 究国学 , 保存国粹 ” 为宗 旨 , 表述 了深刻 的 、 具有文化保 守思想 倾向的文化观 , 主张 弘扬 国学 , 批判君学 , 强调 国学兴 则国兴 , 认为中西 文化各有所长 , 应调和互...

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
故 宫博物 院 院 刊 年 第 期 总 第 期 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 喻大华 内容提要 在 世纪 初的晚清时代 , 由于 西 化大潮的进逼和 民族 危机的严峻 , 中国文化舞台上 出现 了国粹派 , 继 而形成 了国粹思 潮 。 代表人 物有章太炎 、 刘师培 、 黄侃 、 邓 实等人 , 他们 以 “ 研 究国学 , 保存国粹 ” 为宗 旨 , 表述 了深刻 的 、 具有文化保 守思想 倾向的文化观 , 主张 弘扬 国学 , 批判君学 , 强调 国学兴 则国兴 , 认为中西 文化各有所长 , 应调和互补 , 并持抑西 扬中的文化取 向。 该思潮达到了晚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最高水平 , 影响 了近代学术 的 新陈代谢 , 导发了延续数十年之 久 的 “ 国学热 ” 的出现 , 其关于 文化建设 的一 些设想则影响至今 。 关 键 词 晚清 文化危机 国粹 章太炎 文化保守 晚清国粹派及其思潮是近代文化史上的 重要问题 , 是百年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引 人深思的特殊现象 。 在致力于未来文化模式 的构建和探索的今天 , 百年前国粹派学者们 对传统文化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文化建设的 设想 , 依然很容易拨动文化研究者的心 弦 。 鉴于此 , 值新世纪 开端之际 , 笔者撰成此 文 , 以全面审视这一文化历史现象 。 一 国粹派的形成与国粹思潮 的崛起 表面看来 , 古色古香的国粹似乎与危机 四伏的晚清形势不符 , 但深加研究 , 可知国 粹派的形成及其思潮 的出现仍是时代的产 物 、 它首先是传统文化危机深化的产物 自甲午以后 , 中国社会出现 了 日趋明显的西 化倾向 , 传统文化命运堪忧 。 年 , 梁启 超指出 “ 今 日非西学不兴之 为患 , 由 中学 将亡之为患心 。 到 世纪初 , 这种情况更 为严重 , 一些年轻学者忧心忡忡 。 邓实在 发 起国学保存会时指 出 “ 念铜驼于荆棘 , 扬 秦灰之已死 , 文武之道 , 今夜尽 矣 , 同人 八 为此惧 , 发愤保存 ” ②。 随着文化激进主义思 潮的发展 , 章太炎等人也表述 了这种忧 虑 , 为此 , 他们起而讲习国学 , 保存国粹 、 国粹派的形 成及其思潮的出现还 是 民族危机深化 的产物 。 世纪 初 , 中国完 明清历 史 全沦为半殖 民地社会 , 亡 国之祸迫在眉睫 。 与历史 上的民族危机不同 , 此时的对手不仅 拥有经济 、 军事上的优势 , 在文化上也居于 领先地位并注重使用文化侵略的手段 , 这使 国粹派人士意识到保护 民族文化的急迫性 。 他们指出 “ 其亡人 国也 , 必先灭其语言 , 灭其文学 , 以次灭其种性 , 务使其种如堕九 渊 , 永永沈沦 ’ , ③ 。 总之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 “ 元气 ” , “ 学亡则亡 国 ’ , ④ 。 因此 , 他们号召 文化救亡 , 大声疾呼 “ 保种 、 爱国 、 存学 ” , 掀起了国粹思潮 。 、 国粹派的形成与其思潮的出现也是 晚清时期时代主题的反映 。 国粹派希望 “ 用 国粹激动种性 , 增进爱国的热肠 ” ⑤ 。 章太炎 指出 “ 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 的人 , 总说中 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 。 所以 自甘暴弃 , 说 中国必定灭亡 , 黄种必定剿绝 。 因为他不晓 得中国的长处 , 见得别无可爱 , 就把爱国爱 种的心 , 一 日衰薄一 日 。 若他晓得 , 我想就 是全无心肝的人 , 那爱国爱种的心 , 必定风 发泉涌 , 不可遏抑的 ’, ⑥。 因此 , 他们研究国 学 , 介绍国粹 , 以此振奋民族精神 。 可见 , 国粹派弘扬国粹 、 研究国学 , 并 不是发思 占之幽情 , 而是有着很强的现实用 意 , 故国粹派一经出现 , 就引起了社会的关 注和共鸣 , 从 而形成了社会思潮 。 国粹派是如何形成而又崛起为社会思潮 的 呢 ‘ 了 年 , 邓实 、 黄节在上海创办 《政 艺通报 》 , 创刊之初就发表 了 《国粹保存主 义 》 、 《国学保存论 》等文章 。 树起 了国粹主 义的旗帜 该刊物的出现为国粹派的形成奠 定 舆论 和人事基础 。 并且 , 《政艺通报 》 很快 与同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国教育会的很多 人物建立 联系 , 与章太炎 、 刘师培 、 柳亚 子 、 冻去病 、 马君武等人来往密切 。 于是 , 一此富有政治 、 文化使命感的学者们被集合 起来 , 他们相互支持 , 相互感染 , 政治 、 学 术旨趣更趋一致 。 年初 , 邓实 、 黄节在 上海成立 国学保存会 , 发行 《国粹学报 》, 以此为标志 , 国粹派正式出现在晚清历史舞 台上 。 晚清国粹派是一个文化派别 , 其骨干是 一些对国学有着较深造诣的新型知识分子 , 其宗旨是研究国学 , 保存国粹 , 其文化取向 继承了文化保守者抑西扬中的文化思路 。 由 于这些年轻学者们均不满现实 , 且因人而异 地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反清意识 , 因此 , 有些 国粹派人士也是民主革命派 。 总之 , 国粹派 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有 以保存国粹为 旨趣的团体和刊物 、 有国学研究的实践 、 积极向上的时代使命感 、 具有文化使 命感和文化保守思想的倾向 。 附带指出 , 上 述第 、 点是对郑师渠先生成果 的引用 , 特此申明 , 并致谢意 ⑦。 在国学保存会成立 、 《国粹学报 》刊行 以及国粹派形成的推动下 , 晚清社会出现了 国粹思潮 。 此间 , 清政府以及流亡海外的康 梁一派均讲国粹 , 但笔者不赞成也将他们划 人到思潮之中 , 因为他们不具备国粹派的上 述特点 。 清政府同样提倡国粹却与国粹派的 目的截然不同 , 清政府实际上是以国粹作为 纲常之说的代名词 , 张之洞就指出 “ 存国 粹而息乱源 ” ⑧ , 目的是维护专制 。 康梁一派 虽也曾一度提倡国粹 , 但未做专深的国学研 究 , 因此 , 也难以将其划人国粹派 。 但应承 认 , 他们的这类言行客观上有助于国粹思潮 的发展 。 国粹思潮在国内和国外 日本 同时获 得发展 , 国外的国粹思潮反清色彩较为明 显 , 与革命派关系密切 国内的国粹思潮则 成份复杂一些 , 立场也温和一些 。 晚清国粹 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章太炎 、 刘师培 、 邓实 、 黄节 。 此外 , 黄侃 、 马叙伦等也是国粹思潮 中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 王湘绮 、 廖平等旧文 人也曾在 《国粹学报 》上发表文章 , 探讨国 学 , 给思潮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 清政府上海 当局也表示过赞助之意 , 但未被接受 。 国粹 故宫博物 院 院刊 年第 期 总第 期 派强调国粹的重要 , 探究古学复兴和文化重 建的有关理论问题 , 并在这一外衣之下抒发 了一些对清政府统治不满的民族情绪 , 如宣 扬汉 民族的光荣历史 , 宋 明两朝忠 臣 、 义 士 、 遗民的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等 , 在革命呼声高涨的情况 下 , 这类宣传显然带有一定的革命用意 。 此 时清政府 自顾不暇 , 文化专制已告崩溃 , 更 何况褒扬忠义本来就是它所特许的 , 因此 , 国粹思潮在国内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 最后 , 有必要简述一下什么是国粹 、 国 学 。 国粹一词是 “ 外来语 ” , 世纪初 , 留 学 日本的新型知识分子们引进 了很多明治维 新后 日本人创造的汉语名词 , 其中就有国粹 一词 。 随着 国粹思潮 的兴起 , 该词 流行开 来 。 “ 近数年来 , 中国之号称识者 , 动则称 国粹 , 环海内外 , 新刊之报章书籍 , 或日保 存国粹 , 或曰发挥国粹 ’, ⑨。 仅从字面上理解 , 国粹是指国家或国民 所固有的长处 、 优点 , 无论是 日语还 是汉 语 , 均作此解 , 但实际上 国粹派人士大多并 不仅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 , 而且 , 认识并不 统一 , 据郑师渠先生归纳 , 有三种理解 其 一 , 广义上泛指中国的历史 、 文化 其二 , 指中国文化的精华 其三 , 指中国文化的民 族精神与特性 ⑩。 其实 , 国粹一 词是 日本人对英语 班 一 词 的翻译 ⑧ , 该词 可直译为 民族 性 , 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国粹一词的准确 含义 。 笔者认为 , 还是应从民族精神 、 民族 遗产的意义上来理解 国粹一 词 , 因为 一词 的本意就是如此 , 而且 , 日本 国粹派曾刊行过 《日本人 》杂志 , 可见其注 重的也是 民族性 , 他们认为国粹是 、 一 种无形 的精神 、 一个 国家特有的财产 、 一种其他国家无法模仿的特性 ⑩ 。 邓实 说 “ 夫一 国之立 , 必有其所 以 自立之精神 焉 , 以为一国之粹 , 精神不灭 , 则其国亦不 灭 ”。 。 所以 , 笔者赞同将 国粹理解为 民族 精神 。 晚清国粹派还广泛地使用 了国学一词 那么 , 什 么是 国学 呢 若深 究起来 , 国学 或称国故 一词也充满 了歧 义 , 因此 , 我 们没有必要在此多费笔墨 , 关键是看一看国 粹派是如何界定国学 的 。 在众多的界定 中 , 邓实的观点最为重要 , 他认为国学是先秦时 代汉 民族 的学术 ⑩ 。 这有两重含 义 其一 , 先秦时代尚未建立君主专制 , 因此 , 国学不 同于后来的 “ 君学 ” , 带有 民主 的色彩 其 二 , 国学是汉民族之学 , 这在晚清民主革命 高涨的背景下就寓含着排斥 “ 异族 ” 的基本 立场 。 总之 , 在晚清的特定条件下 , 这一 界 定就使 “ 国学 ” 一词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和民 族性 。 国学与国粹的关系是这样的 国学是国 粹的重要部分 , 并且是 国粹 的载体 、 代表 至于国学的范围 , 综合国粹派多种说法 , 可 见其包括了经史子集四部分 , 国粹派注重子 和集 , 并多以先秦学术为研究对象 , 以示 与 传统士大夫的不同 。 所以 , 晚清国粹派往往 未严格区分国粹与国学 , 常将这两个名词 行 换使用 , 即国粹等于国学 。 二 国粹派的文化观 国粹派通过其文化观的表述 , 反映 了他 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 对 中国文化未来 走向及格局的规划 。 区分国学与君学 —国粹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国学的提出有两层用意 首先是为了与 西学相区分 、 相对立 其次 , 又与君学相对 立 。 邓实论述了这一区分的必要 “ 近人于 政治之界说 , 既知国家与朝廷之分矣 , 而 言 学术则不知有国学 、 君学之辨 , 以故棍 国学 于君学之内 , 以事君即为爱国 , 以功令利禄 明清历 史 之学 即为国学 , 其乌知乎 国学之 自有其真 哉 ” ⑩ 。 至于什么是 国学呢 邓实认为国学 是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学术 , 其中包含着民主 和民族 的基本立场 。 自秦汉 以降 , 专制一 统 , 中国学者遂人其范围 , 治学多以人君之 是非为是非 , 故学术实为君学 , 国学与君学 就这样尖锐地对立着 。 将一国之学简单地区分成国学与君学是 不科学的 , 先秦以后的中国学术也并非都是 糟粕 , 但在晚清的特定形势下 , 国粹派 以此 批判封建文化则应予充分肯定 。 这一批判的 矛头 主要指 向当时的儒学 , 章太炎 、 刘 师 培 、 邓实等人均对儒学作过尖锐的批判 , 自 汉代以后 , 儒学 已与君权合而为一 , 因此 , 秦代前后的儒学就分别隶属于国学和君学两 个范畴 。 先秦以后的儒学作为君学而服务于 君主专制 , 张君权而抑民权 , 讲等级而害平 等 , “ 其学能使天下之人 , 驯服而不敢动 , 而一听君主之操纵也 ’, ⑩ 。 并且 , 儒学既服 务于 一 专制政治 , 又赖专制政治而确立 了学术 专制 , 诚如刘师培所说 “ 学术专制与政体 之专制相表 里 ’, ⑩ 。 儒学专制扼杀 了学术 的 生机 , 使得诸子学受到很大冲击 , 也使 自身 陷于僵化 。 千百年来 , 由于儒学与政治紧密 结合 , 相为表里 , 结果使儒学成了士大夫们 奔竞利禄 的工 具 , 造成士风 日下 , 学术衰 微 总之 , 作为君学的儒学不仅无用 , 而且 有 ‘ 六。 起也经历 了一个 “ 王政复古 ” 的 阶段 。 因 此 , 邓实兴奋地说 “ 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 十五世纪 , 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 也 ’, ⑩ 国粹派提倡国粹是有很强的现实用 意的 。 应该指出 , 无论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 日本的王政复古 , 其实质都不是复古 , 而是 一场文化领域的创新或思想解放运动 。 晚清 国粹派们主张复兴国学也不是复古 。 虽然刘 师培的 《周末学术史序 》被誉为国学复兴的 力作 , 但从中可见不乏文化上的创见 。 国粹 派还拟创设国粹学堂 , 留下 了系统的 《拟国 粹学堂学科预算表 》, 从 中可见其 “ 复兴国 学 ” 的规划 。 总之 , 关于国粹派这一主张的 实质诚如郑师渠先生指 出的那样 “ 国粹派 的所谓古学复兴 , 归根结蒂 , 其在实践上最 终是 表 现 为 推 动传 统学术 向近 代化 的转 换 ” ⑩ 。 但也应指出 , 过于推崇国学 , 虽不能如 过去那样斥为复古 、 倒退 , 但消极影响也是 存在的 。 因为在风云激荡的 世纪初 , 国 学并不能给人以足够的斗争动力 , 国粹派人 士最终大多 “ 渐人颓唐 ” , 不能不说与这一 文化观有一定关系 。 中西文化平行论 —国粹派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决定论 —国学兴则国兴 今天看来 , 这种认为文化决定着国家兴 衰的观点并不 十分全面 , 但在 世纪初年 则是一种十分新颖 、 十分富有感召力的文化 观 年 , 邓 实在 《国粹 学 报 》上发表 文章 , 着重论述 了复兴古学 即国学 的重 要意 义 , 他通 过介绍 欧洲 的 “ 古学复兴 ” , 指明 了古学 复兴是各国文化复兴 的必 由之 路 而 且 , 国粹派还惊喜地发现 , 日本的崛 世纪初年 , 随着无政府思潮的发生 , 文化激进观点开始流行 , 揭露中国文化缺点 的文字很多 , 于是 , 怎样看待中西文化的差 异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 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 , 但国 粹派们显然不同意以此来判分优劣 。 他们一 般认为中西文化是两个系统 、 两种类型的文 化 , 如邓实以 “ 静 ” 和 “ 动 ” 来概括中西文 化 ④ 。 章太炎把世界文化分为两种类型 一 种是 “ 仪刑者 ” , 指的是规模狭隘 、 主要靠 模仿他国的文化 , 如 日本 、 日尔曼等国家或 民族的文化 另一种是 “ 因任者 ” , 即 自己 故宫博物 院 院刊 年第 期 总第 期 发展 、 自成体系的文化 , 如中国 、 希腊等国 的文化 。 章太炎 以此认为 “ 今中国之不可 委心 远 西 , 犹 远 西 之 不 可 委 心 中国也 ’, ⑧ 。 国粹派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是不同类型的两 种文化的差别 , 并以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感到 自豪 , 章太炎说 “ 余以不类方更为荣 , 非 耻之分也 ’, ④ 。 可见 , 他们认为 中西 文化是 各为系统的相互平行的两类文化 , 二者不存 在优劣之分 。 虽然国粹派认为中西文化为两大平行系 统 , 但他们并不固步 自封 , 不反对两种文明 互通互补 , 只是强调这种互补应以中国文化 为主体 , 要注意文化的民族性而反对盲 目照 搬 。 国粹派认识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价 值 , 如明道德 、 陈仁义 、 诛强暴 、 恶兼并等 优秀传统可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 这无疑是有 价值的 。 现在 , 文化人类学家们公认 , 虽然各民 族在发展程度上存在着先进和落后之分 , 但 其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 , 因此 , 国粹派的文 化平行论堪称是一种 “ 先知 ” 。 但是 , 在晚 清的特定国情下 , 这种观点不利于人们学习 西方 , 易于陷人一种文化上的 自足 , 也是无 法回避的事实 。 抑西扬中 —国粹派的基本文化取向 表面上 , 国粹派并不绝对地反对西学 , 他们多为新型知识分子 , 在知识结构上 已不 同于传统的士大夫 , 因此 , 曾有国粹派力图 在国粹与西化之间确立一种公允的态度 , 许 守微发表 《论国粹无阻于欧化 》, 提出 “ 国 粹也 者 , 助 欧 化 而 愈 彰 , 非 敌 欧 化 以 自 防 ’, 。 。 还有人指出 “ 世衰道微 , 欧化灌注 , 自宜抱彼蓄英 , 补我网乏 ’, ⑧ 。 连章太炎也 说过 “今之言国学者 , 不可不兼求新识 ” ④ 。 加之 国粹派多持一种 中西文化平行论 , 因 此 , 在国粹与欧化之间 , 国粹派似乎是不偏 不倚的 。 但这只是 问题 的一个方面 , 就实质而 言 , 国粹派还是注重国粹的 。 早在 《国粹学 报 》第一期宣示办刊宗旨时就指 出 “ 欲举 东西诸国之学 , 以为客观 , 而吾为主观 , 以 研究之 ’ , ① 。 这样一来 , 中西 文化 的关 系就 存在着主客之分 。 此外 , 国粹派们还认 为 “ 国粹者 , 精神之学也 欧化者 , 形质之学 也 ” ④ 这颇有些 中学 为体 , 西学 为用 的味 道 , 而且 , 随着思潮的发展 , 国粹派越来越 强调国粹的重要 , 一方面夸饰国粹 的万能 , 国粹兴则 国兴 一方面认为 国粹 可兼容西 学 , “ 诸子之书 , 其所含之义理 , 于西人心 理 、 伦理 、 名学 、 社会 、 历史 、 政法 , 一 切 声光化电之学 , 无所不包 ” ⑥ 。 可见 , 在国粹 派的文化观 中带有明显 的抑西扬中的倾 向 。 当然 , 这种认识的产生也是事出有因 , 一方 面此时西方社会百弊丛生 , 另一方面国粹派 鉴于中国几十年欧化无成的现实 , 而力图为 中国文化的发展另辟新路 , 其主观意图还是 好的 。 他们指出 “ 夫欧化者 , 固吾人所祷 祠 以求者也 , 然返观吾 国 , 则 西 法之 人 中 国 , 将三十年 , 而卒莫收其效 , 且更弊焉 , 毋亦其层累曲折之故 , 有所未莹者乎 语有 之 , 桔逾淮则 为积 , 今 日之 欧 化 , 积之 类 也 , 彼 之 良法 善 制 , 一 施 诸 我 国 而 弊 愈 滋 ” ⑥ 。 确实 , 怎样使欧化不 成 为 “ 逾 淮之 积 ” 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 因此 , 国粹派抑西 扬中的观点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 就上述可见 , 国粹派的文化观表现出 了 典型的文化保守色彩 , 在文化建设方面 , 他 们能以中国文化为主体 , 适当吸纳西方文明 之长 , 在具体 的文化运思 上颇 多新 意 。 当 然 , 国粹派的文化观也存在着肤浅 、 不正确 甚至 自相矛盾的地方 。 三 国粹思潮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年春 , 《国粹学报 》停刊 , 国学保 存会实际上也告结束 。 由于政治形势骤 变 , 国粹派发生了分化 , 有人投身教育 , 有人闭 明清历 史 门著书 、二 、 总之 , 原国粹派人士大多不满于民 初的社会现实 , 又无计可施 , 只好一头扎进 故纸堆 ,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大多站到 厂运动的对立面 。 章太炎痛切地反省了当年 对孔子的批判 , 转而支持尊孔读经 。 虽然国 学热潮持续到 世纪 年代 , 但越来越不 能反映时代精神 , 从文化保守角度来看 , 它 也很快 让位于 年代出现 的 当代新儒家 , 故随着 晚清时代的结束 , 国粹派发生 了分 化 , 国粹思潮的黄金时代也已经逝去 。 国粹思潮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 如国学 研究过于 专门 , 限制了其社会价值的充分实 现 , 其对古学留恋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 。 同 时 , 其在 文化的民族性 与时代性的认识上也 存在着偏颇 民族性与时代性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 垂属性 , 但 国粹派过于重视文化 的民族性 , 人为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而不存在差距 , 在理 沦 上有其深刻的一面 , 并有利于振奋民族精 神 但若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 , 则不可否认 中西文化是分属于不同时代的文化 , 二者存 在着差距 、 这种偏颇的认识在实践中容易导 致矛盾的出现 , 在理论上会冲淡学习西方的 紧迫性 , 不利于学 习西 方活动 的发 展 。 当 然 也应指出 , 在晚清时代这种消极影响主 要还是理论 卜的可能性 , 在现实中尚未出现 明显的消极后果 总 、 之 , 对国粹派 、 国粹思潮应给予高度 的评价 首先 , 就历史地位而言 , 国粹派在 国粹思潮中表述的文化观达到了晚清时代的 最高水平 工 、 国粹一 词的使用就意味着他 们不认 为中国文化都是 “ 粹 ” , 中国的国粹 也小是世界惟一的国粹 , 可见他们已将中国 文化置 于世界文化中加以考察 , 表现了较为 了’醒 、 客观 、 开放的文化心态 , 这有利于中 司近代的文化转型 。 、 他们开始研究文化 理 沦问题 时代的发展为国粹派提供了开阔 的视野 , 此时即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文 明已有 余年之 久 , 其 中成败得失 , 可供 深思者 颇多 。 国粹派们开始深思如何吸纳各国之长 的问题 , 提 出了文化转型之 际的 “ 分娩之 痛 ” 、 文化引进中的 “ 逾淮 为积 ” 以及如何 避免西方文化弊病等一 系列引人深思 的问 题 。 虽然他们对这些 问题的解答未必尽善 , 但为后来中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奠定 了基 础 。 、 至为重要 的是 , 国粹派 已开始抛弃 了狭隘的儒家文化观 , 不再像以往的人们那 样视儒学为中国文化的唯一代表 , 他们认为 儒学只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家 , 而且还以批判 君学的名义对先秦以后的儒家做了大胆的批 判 。 从此 , 人们逐渐接受了不再视儒学为中 国文化代表的观点 , 这反 映了文化观的飞 跃 。 他们以弘扬国学为名重塑中国文化 , 掀 起了研究先秦诸子的热潮 , 从而扩大了中国 文化的基础 。 、 国粹派造成了一定的声势 , 使思潮具备了社会性 , 吸引了一些青年学子 加人进来 , 当时 “ 环海内外 , 新刊之报章书 籍 , 或 日保存国粹 , 或 日发挥国粹 ” 。 国粹 派有 自己 的刊物 、 自己 的组织 、 明确的宗 旨 , 在较长时间内以此凝聚了一批学者 , 他 们深入研究文化理论问题 , 提出了很多创 见 , 还 一 与日本的文化保守者们进行过交流 , 而且 , 已经 开始使用 “ 保守主义 ” 一 词 ④ ,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 。 就 此可以断定 , 国粹思潮是晚清各种文化思潮 的最高峰 , 其地位应予充分肯定 。 其次 , 晚清国粹派及其思潮深远地影响 了近代学术潮流 、 启发了国学研究热潮 的出现 。 在 中国学术界 , ‘ 自民国初年至 叨 年代 , 兴起过一股研究国学的热潮 , 若单纯 从学术角度来看 , 该热潮对传统学术的重焕 生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研究者们引进了很 多西方的科学精神 、 方法 , 从新颖的角度重 释国学 , 很多成果令人耳 目一新 , 也确实解 决了一些千 百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 、 批 判君学 , 促进了经学的衰落 , 并开创 了客观 研究经学的新路径 , 章太炎提出的 “ 以狱法 治经 ” 和 “ 以古经说 为客体 , 新思 想为主 故 宫博物 院 院刊 年第 期 总第 期 观 ” ⑧的研究经学的二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 备受现代学者 的推崇 。 乳 批判旧史学 , 促进了 “ 新史学 ” 的产生 。 与梁启超一样 , 邓实 、 章太炎等人 对旧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 规划 了资产阶 级新史学的大致结构 , 共同推动了新史学的 产生 。 、 启发 了著名学术派别 —古史辨的产生 。 古史辨的创始者顾领刚先生早年师 从于章太炎 , 受其思想与实践的启发 , 从事 古史辨的探索 , 形成了 世纪著名的史学 流派 。 总之 , 在晚清的各种文化思潮中 , 国 粹派的国学研究造诣之深 、 成果之富 , 堪称 首屈一指 。 国粹派中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 学者 , 如章太炎 、 刘师培等 , 其影响也是多 方面的 , 限于篇幅 , 难以尽述 。 最后 , 晚清国粹思潮还曾起到了思想启 蒙和思想解放 的作用 , 影 响 了鲁迅 、 钱玄 同 、 胡适等思想家的成长 。 虽然章太炎等人 后来并不同意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文化主张 , 但不可否认新文化运动与国粹思潮存在着历 史的联系 。 国粹思潮所启发的国学研究热潮 及国粹派提出的文化理论影响及于今 日 , 其 文化观所体现 出的矛盾 至今仍值得深人探 究 。 在风云激荡的 世纪 , 一种思潮能产 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 实在值得深思 。 ①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后序》,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 一 , 页 , 中华书局 , 年影印本 。 ② 邓实 《国学保存会小集叙 》, 《国粹学报 》第一 年 年 , 第一册 , 第一期 。 本文所用 《国粹学报 》为 国粹学报社编宣统元年合订本 。 ③ 邓实 《鸡鸣风雨楼独立 书 · 人种独 立第一 》, 见 《光绪 癸卯政艺丛书 》上篇 一 页 , 「台 」文海 出版社影 印本 。 ④① 黄节 《国粹学报叙 》, 《国粹学报 》第一年 , 第一册 , 第一期 。 ⑤ 章太炎 《东京 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 》, 汤志钧编 《章 太炎政论选集 》上册 , 页 , 中华书局 , 年 。 ⑥ 同⑤ , 页 。 ⑦ 郑师渠著 《晚清国粹派 》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第 版 。 ⑧ 刘 锦藻撰 清朝续 文献通 考 》卷 , 学 校 , 考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年影印本 ⑨ 国粹之处分 》, 载于 《新世纪 》第 期 , 转引 白 《辛 亥革命 前十年间时论 选集 》第 丁 卷 页 , 了 联 书店 , 年 ⑩ 同⑦ , 页 一 ⑧ 松本三之介著 《明治精神。构造 》页 , 本放送 出 版协会 , 昭和 年 ⑩ 甜沈 弘 』著 、 刘静 贞译 《刘师培 与国粹运 动 》 , 见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 —保守主义 》页 , 「台 」时报 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 年 《鸡鸣风雨楼独立 书 · 语言文字独 立第二 》, 见 《光绪癸 卯 廿九年 政 艺丛书 》 篇 一 , 页 邓实 《国学保存论 》, 《政艺通报 》 年第 号 ⑩ 邓实 国 ’ 学真论 》, 《国粹学报 》第 二 年 年 第 二号 第 期 。 ⑩ 黄晦闻 《孔学 君学 辩 》 , 《光绪 」未政艺从 朽》 篇 一 , 页 。 ⑩ 刘光汉 补古学出于 史官论 》, 《国粹学报 》第二 年 少第四册 , 第 期 。 ⑩⑧ 邓实 《占学复兴论 》, 《国粹学报 》第一 年 , 第 一 册 , 第九期 ⑩ 同 ⑦ , 页 协 ⑩ 《鸡鸣风雨 楼独 立 书 · 学术独立 第二 》, 见 《光绪癸 廿九年 政艺丛 书》上篇 一 , 页 一 ④ 《原学 》, 《革故鼎新的哲理 —章太炎 文选 》贞一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年 ⑩④① 许守微 《论国粹无阻于欧化 》 , 《国粹学报 》第 年 , 第一册 , 第七期 ⑧ 《祝辞 》, 《国粹学报 》第 四年 门 年 第一 号 第 期 。 ④ 《国学讲习会序 》, 《民报 》第七 号 , 科学 出版社 , , 年影印本 一 。 ④ 《浙江潮 》第一期载 《国魂篇 》一 文 其中日 “ 中国 立国于大地最早 , 而 又 以 保守 主 义闻 天下 者也 ” , 这 是 笔者所见晚清人 十 首次使用 “ 保守 主义 ” 一 词 , 时 为 年正月 。 ⑧ 分见 说林下 》, 《章太炎全集 》 四 , 页 《中国通 史略例 》页 , 中国启蒙思想文库 《馗 书、, 辽 ’ 才 人民 出版社 年 责任编辑 林 舒
本文档为【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212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8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10
浏览量:50